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要一本书的 要有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意义 影响 经过 (一定要简练)3Q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02:20:50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要一本书的 要有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意义 影响 经过 (一定要简练)3Q啊
x|yn#GU uv]}9 oZԾ$n%q]ڌ̿|ɤ$ 0PX%``w\dg)Mi˛t\f3[OMrKm|߶~L~|qڍʬbS+4QӘ (3ofdzIs:B`w/?F`5^boXۛ |ˍqz0?zC,4icjh`zh/~G1*(tލlz~f%gAy/ S*-"M));3㫫\bIx\v:~>>v *Wy^Vr۞m6n]0;7*mݜJ03|5]L6)Aθar%YVW3([l6-tZk[)7&c8r`{΢Aph'aO`['ׇɇشJYN8ma X&ȯILg9 I)%M6=MKA(s חn)S`J׳&It\9IIҤ^M{/%{aAx#GSbֻM`m[?ơ>ca ;rhuju}[)nk> +'xS'TL*eAz6ywgwX.PrHy쭱~1-1 $h.31O;b Q+j۸ީ>sáAT%^4.LEbAxVLEM۞=ݜ j S%'3=4dqwPög[Us ph61WR4Á_.u2[e8K#gwz}6,񓗷ٸW!RCt%Tnlr>a&3/ !G6:gŃ )$l-\`Z ~z o+L) a>B EXO=a_H-/nL?aؔ~J' ^:@ٔ i]2,X-_3 ~J[ xN#L#h=v|tڀV qZC=BhOYJI?,mQ̾ul̆P mwfsS9Qlêp(۳7PjtT U J8X8Tm<\C qw0 Kx_ɂfÃtP맶q A`=:c^N1v\Oˤ\X4R0=Vd \ L3gjք:'*Ժ7|Έ@@].zpNؙ=˘L:Y2Ŕ|8qwבEr ''*r422Ajo\fᴰ[+{|Ĥd J ,oυ5rgJ εE09&[sab "(wǶq؜ozS.yv+ltdb+:g(@:c&q BSAhV'7Zy;+@YZBKY~.Z)'!0MhGhj"U 1"b"b1b,!F^A f * Yme)U}LFǂϹ\+ (0I9`¿\hN5TN<"{1Z$Ofe#1#l_-QT ='›=&%!DNl4}ML Yes봍?O;U6Ç텇W<Dd@6J}TeQdJ(F::^\B(HpK·0h>XvޝyP (_ަZSDٯ>RV3ƒEN"Vt)+ym*ᇛOò9 Ρ'PDTsa}B>7˘pyK̳I(k=QăABU2`N }b[(w"i6[+÷u,KRz:j\H 4NIq*D"a\Oǔ-fL ZB&|^=2Q$`1BnmbL%2%}:[O|BjOcX#۲ 0)>deR3] 1t<'Y? 6Sbz<] W3+1piZ nWNN:smFhFzm1]W'44 HŒ*qM.&!&r=(PR1+b: npg>;˧'Aq4St",YG]2B(G q` +?p+w()f=g${1qU ^jZ:毁A%K'N2h% *]3Ef.'v]FIP#ɯdK $ a'c3yC@MA̘y&qn&D@`N7ԄR y8܁mjj&˴@"*[/UcO^g:b470۸G^&AIA:_shzQLq r[M ٺ=;MWBٌݿ ?[d6@ (@p]3%+*Ag{h$1 wMT<{HgGR SƗn3Ok'srD9D$8)&҇DjZ" ?Q҇A [2Zj)ۍi3gi{al11@Fg׬ !۳ sOڽD:")2H%S_ #Ea<>酀`6)SPB&<Cؔ[q#~n"lSъh+֜DB-<**B#{pL ]ۂE^w@ȆMw.!nI1d$H%O9ll &hA~>pi|LE#t-@VSG xFu|gVL-rr(2KU0&}gu604rvR柮S4lw#?O+-6/'sCw u@?eQ=c]N8x$U޼0X?ڗ` {עm}E34e!!3@\OfZ/)F!$ Ll;6@&I x.ṜNLՄ#R\s~쐖\w4-e㓤7%J@/T>$.FڬxAei_TY3l#]a~HOSٝ;!g5-5 Αٯ!&\ׄ?W!@5c#ʭ HѸ 6UӍ$^D-aGZvI-2k閌 {IkځlyS»L4*+oGJִT1Tсa89.&  w4#z3WKq5?d!'uJ䬃6]Ij?I']GzyƗk7fL.#^S3e*ݜ>:ObРuR+={uaZ`@y \&lhrX.D^G@䈘ѮițT 8h^tڻܣxk0Ba&tP DsmB'ɆJi4Et-OQȋ̵ye[:7I-‹];E=/ҭFyt 4Y33b$(7PB1ʁ̓e.wFQ ^"Ψ#԰DHsvlY*[=Hv_R}jC&rW7c /9 b ҧ/$J -VImS`GYv nt۩n7WDv gmrb Nzi00I;XhړM!D=ĬuE= Bi+0߀QӀft`H~,&R?#xWB4k(dOfڡe.bxQ;; *k"Ͱ[|`Z;L n"qlI?$#Z=v[k]s=otO8(&_hg+Ih׹I~NTDYmF]dKg+ ŕjeBř^?yζf Ug#׀P=eip{~ϗTcncUlNLO8Nhb 4, EdAdf1b ֚["^~ ,N]JؓM_hJJ c5]Iqj*P@)L%ׅ Hߕ7 .R {2B؃YfR@PO׋/h7s#K B)(* P- 2;FI,+BHETSAr-(]tPYQp]r \?qT/1o ̦Cֻī[԰omE#Fਟ4](/cUKMyK9V1b^/g 'VL955y ƶͧ:CZZ p Գ8#+hBd3Ib.o"}$ Z{8:JvN!Yfmd2j</uYffLf$<) P7KeVS/h7%Sc]g3a6)PW&wDѵKc~_`dx;s j`lmY٠U]pX6 S3=W 6SIR8Z씛B~$aV ]' T`E0'{ͻ/ \Ao'hNTY-(Vnmq-'G`#r?,( Z8\`?H]{:PU]穘SjtU΋k%D_D8DfQm}[:!Vͼ1UY&p,r0[0{GyQ"&<{tO6'{j]E?q4[ZŒPSH-Ě|NYW ~\ħӇ0qAab;zMgv#\N& ;Ĥ\>w}#EhL8ɨE-oYnDxژ@^ήhl>qr8Z.;;F6[L&V'ڄP2gMh墖!8Jr-ק曁,5^m%H#DXĂ"FuPDqbp@Ca0h*a&c*{Rƒwܚ<#WtH%7b*P"rIkD{ef(0t'g)qJ&1.H}f4LWd%L|A;?\B|H|VdYM3JqfgULh}SRâ81#ep~wG.%m>cg9$fp Ԕe;t?u0 ?Ug߲Cҭ!|Pc[ Ӟ ޮl C"3 Ƹpc`fF:tleZczgt{.luc cc /_o,^hg /aV^W 7L ͌}A(z^LoԁgjѬ}$&n|ΟX}n3E( 맚Sf^'K)Ƚ_m=c) Vs_#uF0&|!csLiL&,O e a_d3Ax-r#y_[gA72O5'/߿εF묗 w^!n vU\y;6P>i& =}iJOs]CeE`A )wel%!<(|񑓞Q>4;/.hh2(K]|Uׯ^䊗k^y3|gF)Zޛ[jr,Deі=j$mg&hsB6nhF⯅ۯ8Ww41 T[|ΖSb)uu (k `Bk_XitȖ΢z\?]\+fKIBD)m[$"t tVJ1@geg\2W{2B5 0JKkž܃@&D8 xT1=սd[l%4W]dcuW"E?Tƒ\ kLI ѭq֔BTtMA $̂,O=C^'Xp9cm>r:Kg~Wd9)aUDM0Ę̵ ߤ$ )_D)`f)i{3!}!뽨^ fYĘ|kVt'STpÊ31c E3tw0-JA;{šiCRAWDAJaDpO+w {SLsAfxǞQ>ؿ2#TH#rswcɂ|W}樂 Q:Tmgh+j@"1gip <|IBkK%f1 ,=>:HI!"Y_&ȚjsB~p_/\7crEgm7BaD`=RCKӬz?jڡ 3Ki59ya^xTa: ߜWpYcDX_g-Xabs'"po#prb?CMMPX闕o*[*tǘ-k&j5 zm%+ěW6dBiooixiГ4}״m%!ai5$J2v'&\Y o;38Zi !S)=f#,´u4R^ޮMMn݈2SZD̯wf" ]ςO ^֋.}lwoUOeg]ҁz jf|#)[ cɱDÙAdʥ7?xXzO;*CBsABG>,!jRw#'g*dO)Mhh m"4yvOK!(198_*Ė(0ȕ7dk&%TO40KK=g*i X؋~$2`} g614D>EƘA}bNB i UѷЍ2k7$RLqj4dD4N.<?̘޺HVk=>t[$~U/g-Zt ƣ$li gk..aǞ)OQlx;q55!dϺЀhկhyqEA-hB=mwt2 (vkc6|#{ړ0]nݨƗ4U0^mKb6|1#ՍjP'wmx11ҜxkqQrURFx)9%etG3zaXlx-X\&lQW*h27@Au$Q:T1F0SÎwDaOn ?*3x KMtiafFp\C|c1X6."-`S2ѿph!Ყ #-5+;.Ic$5jWЋ%-pD 5Q@/Yo{}M; * "}Filxi-Pկ?zҁT p]Z,mMe˹7[1X]"8[xv폕ݹpFΤ웺xЗgOơ6w~gr~. jo/>FG^wOF͆?\wfW) 2D e^pW&oq׼|cZioxϟ֖_^)9KƄsv=nj-ڵHeL;䍲b@Lf*lQ1qx|ƪŸ^o%U-J^2^¥[\=L˿3svR2yaaE!]fG˟==uZm7uqxs {s2;k60h!`j5(~q谷 y7܀K߫z.HoHbZVmz%YO_5\;Sh B~F?0j"/7Ӑְ` 177ߺɅh|,Ge VY@Cv` ,KUQ ‹5{4$l*i{4Ys/pYrU1[w I3-6HV00#Eߵ;U-Sm!NcHp6|]R񥰰縮@k=57f?MSn$gGdn gC}2+)OҁFn)m ŢlD0Jlb_֫${0Kpzllv`^vH.m5</LݟkQ/ye@b)Ƶ*.F X5H 3ybK9,lԆ Jַ.o-)iE81ya ۔dӀQ-\gHncƥ9̛ Ւw)~S1Ii=THzﺒwb P?47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要一本书的 要有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意义 影响 经过 (一定要简练)3Q啊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
要一本书的 要有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意义 影响 经过 (一定要简练)
3Q啊

人教版初二历史上册复习提纲要一本书的 要有时间 地点 人物 时间 意义 影响 经过 (一定要简练)3Q啊
一、基本线索
1.近代史的上下限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主要讲述中国近代史.这段历史以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的爆发为开端,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间跨度为110年.以往的教材多将近代史的时限定为1840年至1919年.现根据史学界多数专家的意见将近代史的下限延展至1949年,主要是因为1919年前后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基本矛盾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斗争任务也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2.基本特点
绝对时间不长,但新陈代谢的节律异常快捷,历史内涵十分丰富.
这一段历史的绝对时间不算长,但却是社会剧烈动荡、内外矛盾斗争极其尖锐复杂、社会变革异常快捷的一个历史时期,历经清朝后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新陈代谢的节律非常快.其间,充满了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反压迫、变革与反变革、革命与反革命的矛盾斗争,历史内涵极为丰富.
近代中国由古代中国演变而来.因此,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延续和发展,是中国通史的组成部分.可以发现,某些支配中国传统社会变化的一些因素,比如传统政治体制、封建王权、传统文化等在近代社会仍在起作用,对形塑近代中国历史的面貌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近代史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遭遇西方资本主义,国门被打开,中国被强行卷入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之中,成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部分.故而,中国的历史不仅仅是中国社会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而且也是中西两种文明交流、碰撞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形成到瓦解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适应世界大势、努力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的历史,是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由传统向现代艰难转型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之间碰撞、交流以及相互融合乃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应该理解和把握的重点.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近代史是刚刚逝去不久的一段历史,这段历史对现代中国的影响很大,直接决定了现代中国的发展路向,当下现实中的许多现象可以从近代史上寻找答案;反之,对现实的理解往往又会加深我们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认知.因此,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特别应从古今、中西、新旧、传统与现代等多维的视角来把握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才能大致梳理出历史嬗变的脉络.
因此,在编写时,我们始终紧扣独立与现代化的历史主题来建构教材体例框架,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通感,让学生透过史事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了解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为了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是怎样进行抗争和探索的,这些抗争和探索又是何等艰难曲折,它留给我们哪些经验教训,从中真正体认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真理.
3.教材的体例安排
本册课本共7个单元,25课.其中4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各个单元.前5个单元基本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介绍历史发展过程,实际上是通史的体例;后2个单元“经济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是专题史.这样的安排,既考虑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包含了我们对110年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解.
前5个单元,分两个部分:第一、二单元介绍前80年的历史,包括两条相互关联的线索: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一步步沉沦的,即中国是怎样从一个独立完整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的;另一条线索是中国如何力争从沉沦中奋起,摆脱被殖民被奴役的,即中国人是怎样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探索近代化道路的.从总体上说,前一条线描述的是近代中国衰落、下降的历史,而后一条线描述的是中国上升、进步的历史.
第三、四、五单元讲述后30年的历史,即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历史.这段历史有几条线: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及其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二是结束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建立全国统一性政权及其统治在大陆覆亡的历史;三是帝国主义的侵略.这几条线索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叉、交织的,彼此之间的关系与矛盾,时而激化,时而缓和,不断演变,共同塑造了后30年的历史面貌.课本大体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编排史实,力求揭示这一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以及历史演变的基本轨迹.
二、紧扣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
独立与现代化的关系.近代史的基本主题是争取民族独立与国家的现代化.独立与现代化,二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近代中国迭遭侵略,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争取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首要任务.但民族独立的获得,是需要以国家的实力为基础的,而要提高中国的国家实力,除了努力进行现代化外,别无他途.
1.注意揭示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危害及其对近代中国所产生的影响
列强侵华发展的特点:规模越来越大、程度日渐加深.在列强对华侵略过程中,甲午战争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甲午以前,列强侵华以赤裸裸的军事侵略为主,其主要目的是打开中国的国门;此后,则军事侵略与政治侵略、经济侵略相结合,以攫取更多的经济与政治权益.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列强的侵略有一个从“有形瓜分”到“无形瓜分”的变化.所谓“有形瓜分”主要就是指割地、获得战争赔款等;而“无形瓜分”则主要是指在华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开设银行、给清政府政治借款、划分“租借地”与势力范围.与前者相比,后者的侵略手段更加隐蔽,危害性也更大.到19世纪末,中国已陷于被肢解、瓜分的危险境地.为了揭示时至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与中国面临的危局,我们不仅用表格的形式作了介绍,而且在课后的“读图”中选用了一幅《时局图》,以形象直观地揭示当时的基本态势.
揭露列强侵略的残暴与危害.第四单元揭露了日本的法西斯罪行.第13课写“南京大屠杀”一目,既有大字叙述,又有小字介绍,还配有图片,有敌方材料(日本《东京日日新闻》有关日本军人“杀人比赛”的新闻报道和图片)、我〔铁证(一)国民党军医的揭露〕以及第三方的材料〔铁证(二)关于美人贝德士的信函内容).这样的材料编排,较为客观、全面地揭露了日本法西斯的罪恶行径,非常具有说服力,对于日本右翼分子妄图歪曲历史的图谋也是有力的驳斥.
2.注意展现民族抗争的曲折历程,昭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正确总结历史经验
有侵略就有抗争.一切旨在抵抗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行为都是抗争.抗争反映了中华民族不甘沉沦、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课本中有关抗争的内容,我们是包含感情来写的.比如,第2课在写边疆危机时,我们就介绍了左宗棠的“舆榇出征”;写甲午战争中的抗争时,写了邓世昌自沉海底的事迹.第四单元“抗日战争”,用大量事例、材料,突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英勇顽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精神.
抗争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形式的抗争,给人们留下了不同的历史经验.对此,课本在介绍史实的同时,也对民族抗争的经验作了适当的总结.比如,第1课在叙述林则徐抗英斗争时,在肯定他有抗御外侮勇气的同时,还特别突出他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以说明反侵略斗争与接纳新知的开明相结合,是民族抗争的正确途径.
3.努力体现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突出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让学生从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发展脉络中切实体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社会变革的正确历史选择
社会变革的基本特点:近代以来,围绕反帝反封建和中国独立富强的历史主题,斗争不绝,变革不断,可谓波翻浪连,汹涌澎湃.这些变革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迭相递进的特征.一般而言,后一次变革是在对前一次变革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是对前一次变革的批判、继承与发展,往往容纳了前一次变革过程中一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合理的内容,但又有超越.这些社会变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因此,我们在教材编写中力图能生动展现出近代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揭示各个变革环节之间的前后联系与转折,阐明每一次变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作用.
例如,在叙述中国人民历次反侵略斗争的过程中,我们一方面力求以清晰准确的语言描述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我们又尽可能要言不烦、画龙点晴地交代两次鸦片战争与“师夷制夷”思潮、“洋务运动”兴起的因果联系.甲午战败与变法改良、共和革命兴起的因果联系;辛亥革命后出现的历史曲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因果联系;抗日战争与战后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因果联系等等,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近代中国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时代精神,从历史事实中体会“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历史真理.
近代中国的历史行程是曲折而艰辛的.从斗争-失败-再斗争中,中华民族也逐步领悟到学习世界人类进步的成果必须与中国的国情相适合,中国为独立自主、实现现代化进行的探索必须与中国自身的实践相结合.我们在教材中既注意充分展示近代志士仁人艰难摸索救国之路的历史行程,对处于时代潮流之前的历史人物、思想文化观念予以历史的肯定和褒扬,同时也从历史变革的角度展示新陈代谢的规律,总结过往那些过渡性环节的历史局限和教训,让学生从一再失败的历史悲怆里体验为什么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及其社会改革的主张,领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理.
三、加强思想教育
课文内容力求理由事出,尽量引入新史料、新研究成果,发掘寓意深刻、富有思想教育功能的史实或人物个案,更好地发挥思想教育功能.围绕国情教育这一中心环节,在教材编写中我们强调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以及正确认识社会变动、中西文化折冲、树立健康的人格和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多方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由甲午战前购置先进舰船计划搁浅的史实,引出对清政权体制不足抵御外侮的深入分析,并运用当时人(吴玉章)的感受说明事变对一代青少年心理的震动;慈禧在被八国联军击败后接见各国公使时的媚态,说明清政权的对外态度并为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作铺垫.
第14课的照片、小字和“阅读卡片”讲述的是聂荣臻与被救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特别是给日军官兵的书信言辞朴实,大义凛然,真挚感人,既说明了情况,也斥责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与日军的野蛮残暴适成鲜明对比.这一材料是有关中日两国正确看待过去历史问题上进行教育的极好教材,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的有力批判.
在课文中我们还适当加入了一些富有思想教育意义的名句名言和名谣名曲,比如,谭嗣同绝命诗、陈独秀关于民主与科学的语录、抗战名曲《松花江上》、吉鸿昌殉国词、杨虎城“勿忘国耻”手迹、张学良决心抗战电文节要、“八百壮士歌”,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民族认同感、民族忧患意识和变革精神.
四、专设两个单元介绍近代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以及科技和思想文化
近代以来,国门被打开,新事物从四面八方源源而入,促进了中西两种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由此推动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以及人们的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往的教材中对这些内容虽也有介绍,但较为简略.实际上,这些变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比如,交通、通讯手段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于信息的快速传递、文化知识的传播、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拓展等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发式、服饰、称谓、礼节等社会习俗的变化,背后隐含的是社会观念的变化,是整个社会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不平等走向平等的一种必然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反映.所有这些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很大,极好地体现了近代中国处在急速的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特点.
因此,我们安排了两个单元,共计7课的容量来介绍这方面的知识,在编排上采取了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形式,尽可能简明扼要地描述这些变化的来由以及变化的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近百年来的变化之速,并从新旧变化中体会社会变革的动力和变革的途径方法.这两个单元的一些内容,我们是用包含感情的笔触来写的.比如,第18课在介绍“民族工业曲折发展”时,就有对以张謇为代表的一批民族资本家矢志不渝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事迹的介绍;第23课在介绍近代科技发展时,对詹、侯、李、华等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开路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业绩的描述,更是希望能激发青年学子的爱国热诚,激发他们的报国之志.

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八年级上)
.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1、中英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2)导火线: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
(3)主要经过:1840年6月,英国挑起战争.1842年8月,英舰开抵南京江面,清政府被迫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4)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通商——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
④协税——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参战国家: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
(3)主要经过:1856年10月英、法发动,1860年,英、法军队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俄国趁火打劫,共割占了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4)影响: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3、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成立了“洋枪队”,1862年,太平军在慈溪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头目华尔.
4、为了粉碎英、俄利用阿古柏分裂新疆的阴谋,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进军新疆,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除沙俄强占的伊犁地区以外的新疆全部领土.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5、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起因:日本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2)经过:1894年,日本占领朝鲜,侵略中国,在黄海战役中,邓世昌英勇抗敌,以身殉国,1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同年4月,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战争结束.
(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②赔款——2亿两白银
③开放通商口岸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厂
(4)影响:《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1)起因:从1898年起,义和团掀起了一场反帝爱国运动,威胁到列强在华利益.
(2)经过:1900年由西摩尔率八国联军入侵,攻占天津,随后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领光绪帝仓皇出逃,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3)《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经济—赔款白银4.5亿两 ②政治—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③外交—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
④军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4)影响:《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7、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2)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学习对象: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4)领导阶级:地主阶级
(5)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6)主张:“师夷技以自强”
(7)代表人物:中央—奕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8)主要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安庆内军机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简称“两局一所”)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李鸿章),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后来还筹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
(9)结果: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彻底破产.
(10)性质:封建统治者进行的一场自救运动.
(11)评价:消极: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积极: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客观上为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西方列强、侵
略也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8、戊戌变法(1895年—1898年)
(1)背景:《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4)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君主立宪制)
(5)主要经过: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上书”.

发展—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学
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成.
高潮—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续103天,
↓ 史称“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
结束—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绪帝,谭
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6)“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翻译西方书籍,创办报刊.
(7)性质: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8)失败原因:①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②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9)历史意义:这次变法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了革命.
9、辛亥革命(1894年—1912年)
(1)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制度(民主共和制)
(3)代表人物:孙中山
(4)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5)机关刊物—《民报》
(6)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7)主要经过:①革命准备—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
体兴中会;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
立了中国同盟会.(意义:大大推进了全国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②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
发动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所,到11日,
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史称“辛亥革命”.
③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
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
国正式成立,这一年为中华民国元年.
④结 束—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8)历史意义: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失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
建社会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
10、新文化运动(1915年—20世纪20年代)
(1)领导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 (2)学习对象:西方先进思想、文化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4)性质:思想解放运动
(5)旗帜:“民主”和“科学” (6)宣传阵地:《新青年》
(7)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
尔会维主义的胜利》,颂扬十月革命,同年底,李大钊又在北京
创办了《每周评论》.
(8)意义:①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9)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有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第三单元 新民主义革命的兴起
11、五四爱国运动(1919年5月4日—6月初)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2)领导人:陈独秀、李大钊.
(3)斗争口号:“外争国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
(4)经过:1919年5月4日—6月初,斗争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以罢课为主要斗争方式
1919年6月初以后,斗争中心转移到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成为主要斗争方式.
(5)结果:取得初步胜利(表现在①北洋政府释放被捕学生;②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③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
(6)性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7)意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只知道一半,不要介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