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的风俗习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5 16:08:27
汉族的风俗习惯
x|in#IUg`2KY@2sƛ (QIHQWQNup?SWs 7h zbnng]R\pۼ-/_Gˁ=pγ,ka= ۳GUhF"bo*W>j/*{ 'fcT^v5BGc}[5 Z?XlY:RYhA'5RJtyﴁTgW>n/@wP[qkRZ0ҩlT2n3*d*@p _zQt5η!{.: 5ݸlUKU]5ƃWFo](^a jZ`;s T8n8fsFkf=:L$t/dzr,ioՕZdQHtJSㆳmRw gu+K*VoStzRHytV#1 H_x_t0]H1@%*V{KUTNRn"p ܗ+{jMa Ӄ3PE9.E!G uUɪgy$V_TOYtJBQJ&L^BU'EnA Wd8"pH2s ~T1tw1Esk}חUBN_6ɤmp4{˜M궲BSsg}d.8VPtI$3ǩJ _\H8yGWwg '@Ii4¿)cH= |0,V4z';ƙ:yA--@&V+^b+?mE'5@mw#3t]NAo Ihmx 'jtA<;qtcvggXe(A:Q#˜wUH~8":t=~6&ƴKzI ~GoT`A8ֽ=˩gzbOꢦqIZt nO|ڛ%*Y`E!V`?Z-Z AU,եflcB{ST ^y9'ֻj i *Tw,Ab=8B):sʔX҈6f lI`۟1*uĝt9py5 K21d%4ǣzgq[9aɢ-}~K1҃{D~45"fB<32g=hx}jL~AkމğBpdxp89BK^`U)),ќb4ʖSҜ-慮A1<+˫ܸŵ N-&тU0xZj +Ǫ`jW4BeQ^,Cঢn#z[/F3Qm*X <7Y>A^#A MF-! 钢e2z89{a;x'\Pd~eLşjT"%@ij5 ՆpNwOʕ 3-ˢra Nucͻ֏E0kQNC"I<:o&BD7˄+qHR!ګ#cg^UF"M:Z/  x6o/m@ 840Z\C1f jz-s_PyA}v " mD0暱 ^o# \_DtjKLF޼ j)i8ͬN! kQn2soc^g(MCXT[ qfvא$Wd'Aё4Ykf:Q:WGhS7qH8K[=^r'*<>U;\NR[Dx:nցz7qh3ӡZi& ۚJ150,r;[`IX0ABB8"#REcLfpΪjA㙳0/(7x j&D7n|$F[N18:(ːD2&I$%{9e$1J\1阌0 h w&]X5<6ݫ;yCzX'ɫ@@X*<'4QOl_SPzsx.)`?VIl^_J+}q薁 ً.I^a8dO[Ͳn, 6j/wҗMfe߽;DMr?Ccs߻-7޲&Z3:>%O; L"x@Ru|d'6RZ,^K^0#&vj{˗/ sds!i2N Avш`wd`8[[`jW9m#*+EU؇B@p+!sT}]}Ĉ¿m\.y Mjflo )Z 0; cm|wy]}dtIB&Dy6Oka ĥ%GGDba ,J,Fc1D ˈFC\x`_C}՞aw=x+/5CEs821GK#BX%r@C17YF;"dirHCs &g¼ (t*<(їH~I  t& YS[deBj}>?O&sN_E_|a3q+ߪE_CïE{D krہ2m:voنyسo官(0ecƴ;OFp//W |c2`>A lsMpk$]߹ͷ/)+qTsw>޺ 6i@{x Kur>b[|Q7.I]g/rCM0_wN2;W„å"dqRN 6B)fyS&5:B,FE];/_Jχ_vh$M7^p)4~? <|7ٟo|wp倣>y>|+MU/ =_ i=K>Ti`҆һ!T۟+wFhq^\o@ƃ>N~>Z>SLn4JWB[jґOnA]>ò/_`_~5bX5}0wz 9aS阑8b0B I"d 7a!阽\H0oʌH$l;cuE2KW%=\l&~ǀÉ~=*6׈'.ޝRaUN2>p&Mwpȅ/J  }[tJL/&;k4e9"3zFal|cC6 Dhv݈xfkw4JuPk/];tkW E @YN9ej^C}by;3F˦m2KZ?#kC4L Ls|t7s1.{*d; jђ@Uwu,CaYb Aņ $e1wz.X`t#W2~dFmr={yEQ gP}puÅLXRB s'cUt;;_|ǿ*`o^J2D @ƗkhC(Axɼ+3 !X1T*S%y@ Yg)ck7b!8h!va}B^r-?%BHȾ;ݿy=:qыKt!o!ӣ2^|W02W]~6Exf!B|NU{B %̴i)bu -ص5,~9ySI؜EJ3u6Y^i>o>ZW_ }ű)ٷ@$n6D|u9̵\̞ ޽pJŶ)$gO AWe1ER1oKv:70FuP2gWӳ AsCXt35c˒gɘ|lx!$%pX{DY̺k"JWA^((;rPYbaVsvs禨 ^rcԽ KM榯T~c ,0󍉾^Ysn Υ1H,Ip/C]}QĆz@Qk=%#9sDsw0GGwd FA+Iw7> U.z!݃_Pz pSjH7,~kaqlwMB=2hg/pԾɝ3kп .2t ÛT%u B*4M2inh0 ̶P0 ]FLbS{}'>eۂwCHHZ%/,гkŨ̥‘,L-n!)_gy2i@OZuSbĔ'p-|3RoY~`/r?T)VC*bj7nqטga(q% \u';)=:! ¼Mߨ-ѵf&W!&X23 q GۘXy^Mde,=# ]gTnM`q+^`|Q9E]mGyTZ1]D?=xV\)1ckuQX#\*H zFQa=K }ܗ}g^Wf?IZ\ث@̥ ;iK0ނ'4%N4ݘɕpbVn2F>j)KzpG$[?}X^Wy zѹʕ(ˌWЕ \ZBýw1b4G:Ryv/P4 2ISnpwןȃXznB$opSa۳p .~bUx"). OO^Eq^f̖{HKb`MCIDzr^PI{UXM]rbxA0ϙ۳| J}cx"G5iw% jWț3I ;J11JzQbQuz`qbW\оX+L12Y+}nc0FrK0,;C| sM,5~a"Rê%<0x $ E&o lMg^'.l3ݪc:&ȯ(/Dk{rdά,tkXJW&KwoIƏˍ@tVVXt2TD4/1Bʅ9R90,irI!WԇH[H:UOTbӑӖȍj? T.uGj?a^>;!1~ V6FwXUK, jFJ0rMAlwsFF,=Qp)b&LէG< bEˮkJ'" `JHE&A\`̧`~- ϟF -L@|()   ͵[ؒꗌ[kxU9~Η:T}[W5* 8B ^1˯=}哷gB3%&fL ->>Ċa罇opƆ5^x?/KPSnXX-f"#x{Xkw.}/}'KJx!} XGcy["ְJ^F9-<譟QKދw'Dv#?|sTEhw"@ev+.-&oK\CO'-AOF#`0B% aI$Y\lL1M7ȯMJVJ)$K~B zGdg꠯|П𜤘HkY 4`9 vFKJ2yo\T`j!N7fIB8|Ə 39Q||LUQ;r S kXq@d3Od-ݻrtQ2X)|rhZ|3M[4$U(V 1 d%3Nݫs`{ 0ZT+pf`ZnE ퟏr4[Jy˸eeG>_3BDmwjj_~KFQb*^XRsH)c*:8,ts5uv=*E-NT==o}RQs-t-:֐{ ,|nz &u޾Xtmxo;K4~~!}-CA1!knce.ݛczbi'Ӡ3r;M B~1}z,-ͬ[Up +U&$ć-D)[6y{Y[Hlg fO2P&yOY9HWD\ݛ'pF5ɞ4{bV7 u 093~h Baz i=,V1 l RYgpnf~Wkc9;[Sӿ!|4y,#8>P'kbLJy(}~8Gy^ͧwf9c~^b>ԃ̺Sw&HddgO,Ɔy8+SrVh ߕfAq)o*FiCȽ_{D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的风俗习惯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
  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
  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韩非子·诡使篇》.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
  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这种世代同居共财的宗族,俗称“义居”或“义门”.明代时浙江省浦江县郑氏甚至九世同居,明太祖就曾诏旨特敕建造郑义门给予旌表.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但三代同堂的家庭乃较普遍.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3.姓氏及名字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4.建筑形式
  汉族由于分布地区广大,其传统住房因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样式.居住在华北平原的汉族,其传统住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四合院式,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居住在东北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与华北基本相似,区别在墙壁和屋顶,那里的住房一般都很厚实,主要是为了保暖;居住在陕北的汉族,则根据黄土高原土层厚实、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窑洞为住房,窑洞不仅冬暖夏凉,而且不占耕地面积;居住在南方的汉族,其传统住房以木建房为主,讲究飞檐重阁和律卯结构.由于南方各地习俗和自然条件不同,在住房建筑布局上也有差异.如丘陵山地的楼房依山而建,江浙水乡则注重前街后河,福建的土楼庞大而美观,苏州的楼阁小巧而秀丽.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的汉族,其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堂屋为中心,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5.文化艺术
  汉族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无论政治、军事、哲学、经济、史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拥有众多具有深远影响的代表人物和作品.西周时期,就形成了完善的文化成就,这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各诸侯国出现过百家争鸣的生动活泼的局面,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与大体同时的古希腊文明东西辉映.至汉武帝时(前141~前87在位)推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政策,于是以孔子、孟子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统治汉族古代思想与文化近2000年,同时,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其他少数民族,甚至影响到中国相邻的国家.在古代军事理论方面,早在春秋末就有军事名著《孙子兵法》问世.西汉初年整理出182家兵法,特别是宋朝以来一直作为武学必读的《武经七书》,集中了古代军事著作的精华.注重史学也是汉族文化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自司马迁撰《史记》,历代都有纪传体史书,至清代已形成著名的《二十四史》;编年体以《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为代表;其他各种纪事本末体史书及古史、 杂史、地方史志、 史学理论等官私撰述,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古代历史文献最丰富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出于汉族学者的手笔.在自然科学方面,天文学与数学的成就,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其中如张衡(78~139)、祖冲之(429~500)、一行(俗名张遂,683~727)、郭守敬(1231~1316)等已被举世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古代农学往往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多方面成就,据不完全统计,2000多年间,包括已经散佚与流传至今的农书达370余种,其中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王祯农书》、《农政全书》,是古代农学著作的代表作.
  在古代汉文文学发展中,诗歌的发展占显著地位,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艺术成就极高的作家与作品,而屈原(约前340~前278)、李白(701~762)、杜甫(712~770)、柳永(约987~约1053)、 苏轼(1037~1101)、 陆游(1125~1210)、辛弃疾(1140~1207)等人的名字与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异彩,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公认的名家.散文有著名的秦汉古文,至唐中晚叶,由韩愈(768~824)、柳宗元(773~819)等倡导恢复秦汉古文运动,到欧阳修(1007~1072)、苏洵(1009~1066)、 曾巩(1019~1083)、王安石(1021~1086)、苏轼、苏辙(1039~1112)时,古文运动大获全胜,号为“唐宋八大家”.小说创作,到明清时获得很大发展,长篇巨著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儒林外史》;短篇集如:《聊斋志异》均素负盛名.还有不少少数民族作家也运用汉语进行创作,产生了许多名家与名著,而《红楼梦》,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其他在绘画、书法、工艺美术、音乐、 舞蹈、戏剧、曲艺等方面,都有不少蜚声中外的名家,他们获得了令人赞叹的艺术成就.在这些艺术的发展中,尤其表现了汉族人民善于学习和吸收其他各民族之长,以发展其艺术,形成了特有的风格.在一些类书巨著的编纂方面,也是由来已久.唐、宋时的《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特别是明清的《永乐大典》、《图书集成》可称世界上著名的古老的百科全书.
  6.汉族音乐
  汉族是有音乐传统的民族,汉族音乐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创造.秦以前,汉族先民已创造了乐器和乐曲,发明了乐律.汉唐盛世,汉族音乐以歌舞音乐见长;宋元以后,则以戏曲音乐为主.当今世界公认的音乐律制,如五度相生律(汉族称三分损益律)、纯律及平均律,汉族皆独立发明,其成果如车条之辐辏,汇入世界音乐理论之轴心.
  7.饮食习惯
  1). 主食
  汉族主食以稻米、小麦为主,辅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汉族的传统饮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各种不同的食品;小麦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味.汉族菜一般被分为的川、粤、闽、皖、鲁、湘、浙、苏等八大菜系.
  2). 饮茶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武王伐纣,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 又如在汉朝 ,茶叶成为佛教“坐禅”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 .隋朝,全民普遍饮茶. 唐朝,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 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等等.
  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3). 酒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用糯米酿制,是汉族传统的特产酒.
  酒不仅是能满足提神、解除疲劳、医用等生理需要的饮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媒体,它在汉族长期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会,它是祭祀神灵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这种仪式中它起着沟通人神的媒体作用.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宴.酒可以助兴,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流行的饮酒时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民族游艺和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消除酒力,显示和锻炼智力等多种功能.有些饮酒活动形成独特的文化习俗,例如汉族中广泛流传的除夕饮屠苏酒,端午节饮雄黄酒,重阳节饮菊花酒等等,蕴含着汉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观念,至今仍为人们称道.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活动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在汉族许多地区,姑娘出嫁临行前要饮别亲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饮交杯酒等等.所有这些饮酒习俗,都是汉族过去和现在饮食和生活习俗的有机组成部分.
  4).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5).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一、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8.汉族服饰
  汉民族有自己悠久华美的服饰,即汉服.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甲申之难(1644年).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值得欣慰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汉族人民又自豪的穿起了自己的美丽服饰,这场民间自发兴起的复兴汉民族服饰的运动,通常被称为“汉服运动”.
  9.汉族民系
  一般而言,而言,同一个民系的人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区域,有着相同的区域认同.区域认同往往成为民系的名字,典型的例子如潮州民系.
  在汉族诸民系中,客家民系是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汉族民系.
  对汉族人而言,炎黄认同是民族的精神传统的标志物和代表物之一.类似的,对于民族之下的民系而言,在同一个民系里的人,往往对某一特定的事物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认为这一事物代表了自己所属民系的某些特性和精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