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2 02:52:16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xYYR+ɒ HSMϬʪҽ h@# ! HejKUƐ_>JU3nI>?_{QGȯFx-r/<۟7V}/?KWs}nDg>N_D6ė-ug$\ԑN>bb:۾,u.Y2tHuo ֩"*vOj25h5cEcWY~񍒑/5!.^Fw Ep)[=_Dg[Xg<ɫ)^98MܺwbˈFAvb m, F߳>e zidJKRny@V]틊'Z8ωq4|A/ I1(.ǭCEQ)ʣ>}ZMQhw++m@R#I~ ҉¦.>oh1 {{OjtD3Ի\Gt&9f|Aڃ~EgG%&8ꪰîzbR^6r z] 7a) P bKuB̑=֖WAxB((iׇ 9lMS*O0ZJz#Z zT[>цes kf(KZ($!M!tT^ ciY uk?W >u0$ִ@wT~9d9" PV4CąC _Y&ZW6#Ag6mS s&S5SIJYdd5 pEy7,lMobR3O b3# Kg]JF(VD$ʰGKlUJɫ<+88ʈ;XQJ=:IC=<%4$F_2o/kbQCAWK}$O)>.8FXs:^Ʃ}HRe--sXx]puD ΆόTD kuU{ZhɽCfU >E"(6Ռ;@pad|إ#PZxd`]9Q@"D:m.suBZ'M:ٙv nD!v)yxK[ #|Ntp S[5FL a1@"^]Z|.h[qvd n~2*qX|Փ'٬'plJ6\\Ÿ+.dYb$ᡐS]ke*N^e|@Ř _\.|w~DXKB#2\H\Mρ8i8g*q5;vo&Ї!xqQCKs8xrDÊp Qa_eVv`o:5,2wB^oYSLZ^λz[sUR؂M\7*C5wCfO?Ċl+|}r`#!tFpsB)99I_l һ '9EwsD{Db@&'6:Dc@gkk R5oB G݇pD1xgp[# Ih7sz}ģCA*"Y .(bm/f98Z^']>_lQZ3u"]<'U̘×n߯Ao rrv\PQSQbХJ_ Ar-ISy ܝPC}X_9m ޛ;d:} ʢ`aGTEx y$t?o1eA YjՉh7 `_4=g-sbNzv+JotMS9BzGv= '׳yJ϶q.]xz˽U5<^#,׮Q 3bk㞲6!}zvʧףI+] qKαϼJ+_GI0FAQ(e01L:LP/[ݹ2 GZ߰5a\N4S!P_Wh؎ PXX|E"~-`8f:K1dKHp9 ׊ tCVhGZ;z;''=Gh?%43ΛizsWºc9mI6OZ}+TU }beSjiky0c&KhKMPR-4^,Μp0>Ѫa@ Kb [@7V=oA[NsqÅ}Sv:WK75^EzfaҷЀFO=*z1uCL&P,lX1Th>h@Mj&bʒ @;wyuG~ %+YS7;cq0K_mZqfNdr r<٩r3-lJENiB= P,|{ׁZ*rb@ETI3 3]!z(:G'0$ywp=h}NŔ#nFMC9E2X#{WNu͠Lo(Ėm%g0K}[+3nʗ)ȢCFa9d"w dƟI9<_63Y;Q&h3z}y 9Iȁ/fi /4wm>BN Dar)sq`XKl^[VL{ 龚Y"0<$*]%14{hCޝ(~C4qεTeR(L-UJ|qw(؋:k G%vX{ [!\0<.gG'Ѥ3dRz(9Gk[O[Н *EN3 3J?@׭4LqDzºsȌpsmП_~or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浅议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的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地感受数学美,去追求数学美.如何上好数学课,使数学课灵动起来呢? 一、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情境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新教材中也给出了许多例子,教师要尽量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生活经验入手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让学生例举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生有着好奇心、疑问心、爱美心强和活泼好动的特点.数学教师要从这些方面多去思考,充分地发挥小学生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在课堂中创设出学与“玩”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运用事先准备好的漂亮的图片创设情境,讲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小蝴蝶,绕着小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家族的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在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这样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主动去探究对称图形的共同特征. 二、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三角形的认识”,这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实行民主教学,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双边活动 在课堂上,师生的双边活动轻松和谐,师生们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课堂上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们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小声讨论,时而高声辩论.同学们争相发言,有的居高临下,提纲挈领;有的引经据典,细致缜密.针对同学们独具个性的发言,老师不时点头赞许,对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老师则以信任鼓励的目光和话语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敢于讲真话、讲实话,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教学一年级数学上册分类一课时,在教学生明确什么是分类知识之后,我有意识地放手让学生主动实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30多支不同颜色、不同长短、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的铅笔打乱放在一起,让学生去分类,看谁分得合理.同学们争先恐后抢着去分类:有按颜色分类的;有按长短分类的;有按带有或者不带有橡皮头分类的;也有胡乱分的.再找学生说明这样分的理由,对讲不清理由的学生予以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主学习、主动实践.教师还注意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抱有一种想学、乐学、会学的态度. 四、帮学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学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数学本身包含了许多枯燥无味的东西,特别是计算题的学习,学生的领悟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计算题,有些学生可能几分钟就学会了,而有些同学可能一节课甚至更长时间也学不会,如果老师不及时去关注这样的学生的话,那么这些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课堂对于他们来说就会变得很无聊,在课堂上他们会转移注意力,去干别的事情,如我班一位女生,数学基础差,学习态度不明确,很要面子,别人帮助她学习她还不愿意,认为很没面子.问她懂了吗,都是说懂的,作业往往又是错的,看得出做作业时很急躁.我从写字开始,要求她把字写端正,允许作业少做,要求做一题对一题,不会做的重新做,做对了继续,让她认识到她也能做对,慢慢地树立学习的信心,发现优点及时大力地表扬,使她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且认识到学习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不能有任何虚假的行为.渐渐的,她对数学有些信心了,字写端正了,成绩也提高了.数学老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当学生学习遇见困难,要及时热情地伸出双手去帮助他们,让他们恢复自信.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是上好数学课堂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应“偏爱”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补以适当的表扬.激励性的评价、表扬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如在练习时,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老师奖励“小红旗”给学困生,有时还主动与他们说上几句悄悄话.学生得到老师的奖励,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高了,就会更进一步地去发现问题,发挥前所未有的想象力,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极大地发展创新能力. 总之,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动手实践中,学生能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在民主教学中,学生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掌握数学的方法,而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参考文献: [1]常汝吉主编.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赵启泰主编.小学数学课外活动指导.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长春出版社,2004. [4]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