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02:26:03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xWirXQ*IOWה+>KR,k_EPeYRؒ(JwIA1ntM"{>ϟqE6񬝵v., ?Ww00T ,/{X]yUR9yTb#t0[(fIba ]ڧ8H@hbPWڇ"",̌ HԆU[ iY_kd!ʫ#| ~Lv/6uzI ^pU[ 沧ɞTμ!z݊vO!6½ g"SUi0=ޭ4;Z~KJ`3JMS/Q˪T;D*Qtgc"$L[G{oo'0*ҧjWcB$/4$&oMJ,ޥ^#8&"ةk\'3~r.B͋Cmp %g Abhnl^-lb\c^'O߉t+fq<M#;rm~F:Dn VxjtKd*B `֏33(t %+xI.6uȈ Ѝ(QeüNՃErBX03#:'< W$ ^唄QI|D c/):P#6٘:bsF0{CGf)=sMreF0DI,H(^WwM&x$\/zݷa$Yzl_^2x 7ȩH۔ө@UK$oN7>rT/ᜄ&kUHDKoañF|(8&!3uF͆(R* Q1*XA2"jT!KBECCdbK&+չdMq'[jyM0ol-2Qp+dvć ˡ!KG𘌚!.4l暢'C#iC^Q5a׵dĉ iD@6e@C^b$/x@y`qm.x#yOS#&B$ʾ^^ qnDzM<]'=~!i^$Y1bS'<:ȝ%$:J1+nrU!E:nm}+0GL% F|>@PǸݎ;RL,8|%j;k2II+'x'*jܠU/qN'qrf/)aJy $1f-ou'G@})܍^>^~֩J?i`Oj=dqzGW뒳-Ƅꌾ 1Hj1hx |:d14ĮdiwII_T~+Z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和教学设计有什么区别?
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教案是为教师设计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教师讲什么和如何讲;而导学案的着眼点与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求得能力.一般,一个完整的导学案包括以下内容:
一、目标点击
包括三维目标及重点、难点.其中,我们在写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时候,不要直接把教参上的直接搬过来,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这些词语,要把这些语言转化成学生容易理解的 “能记住”、 “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例如:了解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所运用的理想实验和归纳推理的研究方法.
二、科学探究(文本解读)
把本课内容分成若干知识点,比如讲《压强》这节,我可以把
本节分为三部分:压力、压强、改变压强的方法,然后依据这三部分内容依次展开.
如果说展示的内容里边包括演示实验,可以分成1、大胆猜想2、设计并进行试验3、观察并记录现象4、归纳总结5、反思交流6、学以致用这几个环节.比如说:燃烧条件的探究,1、大胆猜想,燃烧具备什么样的条件?2、设计并进行实验3、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试管中的白磷 红磷 ,说明 水中的白磷 说明 .这些内容可以以天空的形式来填.4、归纳总结:燃烧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 .5、反思交流:水火不相容,那为什么白磷可以在水里燃烧?6、学以致用:南极考察队员在南极考察时忽遇暴风雪,将火柴丢了,如何生火做饭?在这里咱们还可以有个温馨提示:利用透镜聚光.这样学生针对学案进行观察,总结,这是学生自己学到的东西.
若为文本性的知识,可以通过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接着解读文本将课本上的知识点转化成一个个探究性的问题,通过对知识点提问、解答、应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比如说讲解压力,咱们可以这样来写:你想过这些事么:你站在水平地面上,你对地面有力的作用么?当禅把口器插入树皮时,口器对树皮有力的作用么?当汽车停在山坡上时,汽车对坡面有压力么?磁铁吸在墙壁上,磁铁对墙壁有力的作用么?咱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即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力的方向又比较全.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我们让学生来画里的示意图,进而让学生比较这些力得出压力的定义.然后再用一用,用的过程中主用是区分压力和重力.最后让学生来总结压力和重力的区别.如果是文本性的知识,建议老师们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对号入座,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
如何写好导学案
总之文本解读这一部分我们要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三、达标测评
这部分的题目是基本题及中等学生的能力升级题,题量控制在
4—8个,最好有1—2道涉及本节课知识点的中考题.
四、学习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节所定的三维目标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拓展提高
这部分题基本上是针对优等生的能力升级,避免这部分学生课上
吃不饱的现象.但题量不宜太多,应控制在1-3道.

2.导学案的主要功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的工具,教案是教师为教学编写的设计和设想 3.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珍惜,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