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19:48:36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xZr"Iv~{w#&~DŽw(@H⢖E *b2+׼Y7u#4=T\\s~Yy=#uZ&\mʚx˳;~?`O?ͽ7zkLܫ3gɩ.~ׇsDa=A6z[ /*YY֊UD405FV)dG:w;6:Y[BN ^?#ʞwJ fߓSE!縥1j[tVyiF hU^nƭo51MVY|dnt;;%2{6++(]|iy8;nj^(0QZ2aZA]}Z0|Oa2 S֧pVYѫ w9f+NC= +zrs+7յOA=hHS$qr=űGskYl;'Rkf'wRw*xtIA0 =E[^V:Уݳ=] l(,LeC@ %e8[24{q.:0 b'뭯1cB!8BVYIgR16E^Bb~;%DfI}Pbe 3{Q,95/Mx L5)@Yq:⤞u ݋iPY%m`_y0})ܠi?gK--Ģ}}_|Tۀ$C4lH ,xj76Q_ ?ˊ r}z'?!I>S*z$[1 ]kNشZed#@Hv ̰3&ZR$s+g{QcKS-dIvW[\  ؠ3` V91z]\ϒ^XuA8 bۘo?9¾_ yw& JX%e ~lR'@w[,َ-2}mJfC WkFfCZA,*RoӻHa7$bGr23T 5^U)Mqᬟxh;5ΛWbEP˵! 66geʦ@7!",)+f!ZgH~¡2)jJwnrIV%cEy?(ogTܐ5@4K ϞIc`s "ܴ1FjSrd7)>?0H8d-<}%P8 R29bz%Ty dk8Id9#bqh=2&?U (D'; $rSEyI0RH剌쎪<+}> ۵-H zm奔SGm\aˣ$ 0ջlXN&_bBiJrOc5+%ܢ֙rP:{RVIpaֿB66hht &S\786$kc.4w q$8\)u>*lv5fփ9bG]-jac1ul~o!+!k,H)Yd +o*CuG0MUqӇ3hȻY̬EJ)2T,x)Ef@te5F#rH7(xď0al&>a6yܸD%jϕ5=_YJ+]M EM C.3u6Mx_N87SHnUAvK:< #i k ՁGMJ6C ɩBÕAO/W=w@"P:ߠ*) Ҫ$rilM Mx 1 %"Z|!E4.?.JkmD?ݣ(K<4U,rǚ-֧Au߃@XA)F@;l1,&wlj~ڇHb-HAL5֝Pbg* !nBQ$c<"]lfμDOIΪGI`s˗CuBxVhlrVd0^-^r̿UoUS=UR3$dA01sL~+ԏ # 4h.jcP Nv'dx L]K 82Q}#.0K-)H=ɷd"$TW`MW0G3Z=YE5H4# KȤ:rZuՠX1Qӱ#Deݖ\H,n<'-pKѻ|I UE|-BP֧cтrx>7EV?#gb)TL\r;ﮫJڨU!xXG,&Eu3a#@L /G&n.L)“ E蓵n9ӐrBA"Udݫ7^UZ%~ᡌX$$I L*^)š KOxQP6?rXSX$,1lV; It!Z#"P31f NMxиkb@ݪiA!8PlMv+?Qle]`o:bW4 3c6}{-5uno S@# !M^DJDe$ﺓ!u] kk; ittgoAKIktf>Hbte*rz, 0ut5ԍadpm߼!- JN^U^,^LZ[6ґ%d )= aBv֩bWo=9K~2ٓ^Kڹ15yAcDel= ;jƕɪ*6blȲg~ ?U qeiKűm"]3Ɵs0t"Gc9g]dK^9lZ>Ch𷥛lx;}T(S\۱MRr:!*~p]J% Fyv)[%++- X>$4("rQ$[5qwV~![DRɎSA?=VKȅ@Dw5.JiV03[5aN'&uEKK,tQt g : -CMsؾhw."omO!*Sh";&t%UMeSPD|f}-=PP!1 a $yiB2Rs8v6m 4u^4s5&[xVE1it6†b:t4$۲ |<~>x_{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高中文言文固定句式,越多越好!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假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假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事件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盗窃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自杀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自杀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自杀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