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有什么意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2:42:25
24节气有什么意义
x}Yn#YV⧁nCV6Px^@{Q⠑(B$%QQK=^wWm13w:Q̎_? ~o|7+Q?o|7޻t>W.tUvr?\ƽ]S^ /]M=W\wuWkصjG? 1λ.C3݋ɦ?SW* 9<)-|pg8On^ۮZ[WII5%T->.g|]\>`b s7| zh>F#lz~\%oJZۮT[] +oѸ( _f_qo׮x_'^X :% sOm}sI>tл&/E寋fsq\ZyK[4=-x!L w.7@~nL~KE fk /tӠ/vg%vnr3>ͷYT(co&czdSh_R'|~x'eWz)!V~-2EcIegk^&MJQb>onڕq}wL | oLPD-?7*xۆ˕GEbU]q\w=Jk<mo>͆kmbzUG-+;{iSp݊/{X"pUw݀~(~>8/7M!5|{-/w'kqS~oߙO~@@>YN>n.w1>b_Tۓ18 fr>F/9 u)ij)պׂͳE7%5 3$2 נTdUk!3W c3w2' o!n`رm׭dE Acƽk˾bgfl'}>FP[!-}7V'w;:;bL _e{ZUR\Ms99v˖.Y˼p}aJNlhʧ{wON{+|>e3A" yv 6ۋv|gbK~k7S1'Y`pf!搀gJi8Y-:+?5d#y~?/w&xh \)~fs)1n$FR|hxfQp2WqfG\3eK(7P">4rB†iS~!=\yT"Wӿ^wg|mĽ/uIvI_/_Aj\6 -RW%t岐wk8m0~pr:óƺy'h7tm02n]x:h qjۍBx;_G\DoOq Af/%aho(Bi5l/1l,2–9cB=m ؠz4"~`M%nÜO@vj6 kf7ebHݙc!E] 96*B&FEtW9rۇ6G`ErQɫK OOJt^ e) ȉ6Ƀihq{wBK"SwmfÇs/&ZӦAk{"+2¯H6i%䄤U}4$&n"`aY_m,T89[/|~uX60\qiєu9[ox';^mo.ߦ`Е\> .Ow`:o^H%Y1罺\ r~_YU!Nӄ4mq`Bp_ 6կ"1&o F҈i+=3lbU7]ՠ@d #KWp}q"szqGU/5V­"+ޫ&\<=@]x`"r`0e`#+~ȁe A`A+P|ڋFu#lNfu.wƛ͛Elcq0GhR6aYrrDt/ē]EJGT$E GR,c G}HO,mXBHBo`u]$`Ǫ+BhC82d>=0kaC#E/\op%+kfF#:noXǪ.C0ȅ߿o76q~Ljnq~"%Rɇ/O} !K^[rѩW7ҴSCƿJs{tO3QtH¦piQ 2.q . =BIO0 _c' pEe x+Dch@}-wM p]Y' AKH|R/lbOpwEn=h>t嚧u?GNxagteWy` =63@5? &_>I2J+a$W!.+Lq@}ʖOڒ,I8֌VVʜ1ͽjH,ڤ΂=?=IF^(OmP ds ncm sz^aUcֈqFʿnb;K!Za0>*MTt2GgF/v*;ݗfRXFEW%jȆ=)އQ< -CGoݴ佅 % C$!6,C'%SmV* >oѡ':—"É8֕o^㻏V)?1K }kZPe2~~⤐EA]9&y y)BM*.p+֮/)~]qIGgY-E oҀ-X0h4)r%e%>=%>ܬϪDN@.|\w#&j,%&)X2H2Hzq 6փNGտEyh]ԯ2u6A:ߥoH`c/ P0^S`Y`b Εi<w/6Tb}"" tbR7tU(^ |oA?;d#}EAk#И&iݍ^RKšF%6 5P2gNJIKu, ZRHEQBh+~$7kBu9'^WT{-'bo2)VqS彜U[qƈ2Bp2p16z${(y&z%aIV-a;nl491.q % xkkqWm޼zk;;T>F({-<V?uU DN.թ[6>ޠ&UAH"Ȟj w cq,VmDf=ǭ 9͇ROT>e"˓ꮿIݒic|(%q+&Up~Tg팸'P~'OMl B{v LN9c]J##yXXd ݞ7>^Q[_w)~F^i~M/Oj_k[y]Kq:uKDrfbhQ؄0%:3.xD(N v,8#!#*^qv%[T'+{>a U:R S)2)j˯ZE+7>DRܳY4QFU{+(4|P#Ȑ(\t_Y 8ɞi"t5x$z$A׶aʥD]1BsZ9wh 3]%bL\M/\w,A'=ڠX{6&<m|j@ƍT@xn6^P=P}#JԜ_5~ݍ0bf)Qϲ( ]\XUZC KD#UM !5%uH7d~0 NB. 47&OjL$XJm,Wi_p{ $si=dQиɐi\w*j>f@o ໪ Çk:L۔+2Z~<7ow Y)%# mw!p hrZ4AE10DD!?]ϜylۖTʯK+6hn_"'ů :e;]Sɼޭcg֮f< 0OYIt`8bt z 톇=תYF,`g5{VoaSS]LLs/`A)y% g5fx&ҨX{Y$)Ln!~6DqOʌAè?G>X֬[V&&&ag<2/qպv+52Q  5捦`u^>n>M/)݌ogv$&+n@CZKHΒ96:˒+02@Q9'Z ׯ&_"{#+@ adKZxlewdCS 7H3o*-q n#eg+=6v8NkLDWPj 7"nsn]nX2+'ffuìI h޿k"QvȬQRc5Q:J2Q(0%t3؜F5ve BHJTXB}qN`&رq9k&gAzҎ4|qץ4VD%j0ަӰ)K5bGxO8KAfa$Ghϒ7o׎^NP21U]>Rā೸k{RyF?N|0k}`S}GcV<5zuŋѯ(+U,c>Q/9T2 nE%L/qK:ݿsܩy1ƼЗRxEѕ>i ŠuYnCq`]+oLh(!ָK7Y:C1ZqX*ϯHW4P ro4{l$D|+YŹcu)$MW@_0rOS0}X>S|/Pl9ϯP8Bdk@)1SSؖ$N"'esp >;bh%,<(fq[haM8AcExIӃ$rt P")5ⱲvZI`1Fi%Qnh]vHؐ:}(Gh5r+g^ԄAez; Մr#f(n2ZڸL3K*JU5#b+1e& CJ4LFE N8F ]SNVs7̐(hni\b,.cA@3s #=q]Ƈn Fɺ: t]R?DR *L #q]+0M&bK,ϴҙi2!eI%rRi;O[J0d͉O5\/6\d1U0#LlXU+dZ o+[ͽ:U3x 9?Y(b:1A+jJK E {: `Ń}멇.2 #&~YtX!I4{gIƟGIW+y{ë&9.GvRc{͗x}f !LIntjzqs\5D41;6}_Bۊ)a$6w$4fd4DGNTKْ<)2 R nYvK|| Z+$ Yc~(aGYI۷s7^rɢ+Q}k٢+ajE#$= Śr^rMC}Ot> xm,*]gzb!$S%Кu=rȍ(k"Ыr|?NtX@XmӃL#BXe[r rKO) ˡ2 !fwŴz?t3%h%VƇ#4/`^Ǔu O:a?vT,2Bmd{_=m}LFpx cń~J|^VWҺio',* tBl,JC+YƳ8OͱNɂbϹ[ITy`~fz˾X1UN ;ȃ_1l,$7z.qʕYICp]տzLHj"% k)6Gsuo )mͣxK  \sMZWAsS+'y)Bdಓ;_ZUw>|&' 꾂d:\;H;?qL}% (LLop쭑 쟆zΟ4mfg5 QBzīAG1wKB (])Qpz2MDvt"yҷ蓆wȾ̦/Ji3"/ L

24节气有什么意义
24节气有什么意义

24节气有什么意义
24节气是中国人祖先的智慧的发现.现在很多人都在说,24节气很好,只是它只适合中国这块地方,或者更确切说只适合黄河流域华北这片土地.再远些就不适用了.果真如此吗?我来从分析24节气的名称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
立春,雨水,惊蛰, 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 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 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确切追究这个“至”字的本义的话,“至”是极的意思.比如我们说“至少”,就是说不能再少了,少到极点了.夏至就是说太阳向北走到`极点了,要回头了,但夏季并没有完,而是刚刚到中点.冬至也是类似,太阳刚刚到极南点,开始转向北了,冬季过了一半了.
通常把这八个节气称为四季八节.实际是四始八中.它们是界定四季的.可是四季又是什么意思呢?夏季不是热天吗?,冬季不是冷天吗?为什么快到了夏季的末尾才大暑,快到了冬季的末尾才大寒?这夏季和冬季不是歪了吗?
这个问题提得确实有道理.难道古人给四季定歪了吗?深入思考,才能理解其中的奥秘.
原来冷和热虽然是依赖太阳的照射,但人们感觉到的冷和热却是原因很复杂的,太阳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比如一个大房子两头有两个门,冬天从左端门端进一盆火,慢慢向右门移动,最后从右端门端出去.您说是不是当这盆火移到中央的时候房子里的温度最高?肯定您说不是,是火移到偏右门时温度最高.原因是火向空气散热是需要时间的,火移到中间时,热还没有来得及散开.太阳照射与此类似,影响气温的因素还要复杂得多.所以,季节的概念,最初发生时是很朴素的,根据人钔的直接感受.当人们要定四季的准确概念,并想把四季概念纳入历法的时候,人们认识到不能仅仅根据气温来定四季.同一时间,各地气温不相同,不同年的同一历时,气温也不总相同.因此必须找到最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定四季的标准.我们聪明的祖先,找到了这个标准,那就是太阳的南北位置.这个标准是天文标准.太阳的南北位置虽不能唯一决定一个地方的气温,但它能大体上有规率的影响一年中的温度变化.因此按太阳的南北位置来定四季是有实际价值的.当然这样定的四季必须与按气温来定的直感四季有区别了.通常把直感的四季称气象四季.气象四季不能作历法四季.而刚才说的天文四季才能作历法四季.气象四季通常比天文四季有些滞后,中国的黄河流域大概滞后三个期.24节气中上述八个所定的四季,正是天文四季,也是历法四季.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大暑和大寒不在夏季和冬季的中间了.
四季八节是24节气的骨架,也是历法的骨架.其它十六个节气则是骨架上的枝条或肉.枝条或肉的用处是天文四季通向气象四季的桥梁.
我们看立春和春分之间三等分插入了“雨水”和“惊蛰”.这两个名字描写了春季上半季的气象或生物的特征.要开始下雨了,藏在地下过冬的小生命听见太阳的召唤要开始苏醒了.春分和立夏之间插入的是“清明”和“谷雨”.从“清明时节雨纷纷”我们可以知道清明节气时的气候情况.从谷雨的字面可以知道这是庄稼需要雨水促长的季节.立夏与夏至之间插入“小满”和“芒种”.小满是小麦灌浆的时候,芒种是小麦收割和秋种的大忙季节.夏至与立秋之间插入“小暑”和“大暑”,这是最热的一个月了.立秋和秋分之间插入“处暑”和“白露”,这是暑威强弩之末,和早晚开始见露珠的初秋季节了.秋分与立冬之间插入“寒露”和“霜降”,其意已见字自明了.立冬与冬至之间插入“小雪”和“大雪”;冬至与立春之间插入“小寒”和“大寒”,其气象意义就更清楚,不必解释了.总之一句话,八节之间插入的十六个节气,是用来描述中国黄河流域的气象和物候的.世界任何其它地区都可根据各地的气象和物候特征模仿为这十六个节气取适当的名称,就像世界时和区时的关系一样.所以说:24节气实际是全世界适用的.
24节气的天文意义明白之后,就知道历法以24节气为准绳是多么重要.但是24节气是按太阳在天空走过的大圆的24个等分角度来定义的,不是按一年24个等分时间来定义的,所以时间间隔并不相等,按近似的天数说,有的近似15天,有的近似16天.所以一年的月怎样分才能让既简明,又足够准确的表现24节气,使它们排列得有最简单的规律,让人容易记忆掌握,这是设计历法的重要任务.
节气
地球每365天5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是不同的.以北半球来讲,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称为冬至;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叫做“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立春
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而在自然界、在人们的心目中,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时至立春,人们明显地感觉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气温、日照、降雨,这时常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上升或增多.小春作物长势加快,油菜抽苔和小麦拔节时耗水量增加,应该及时浇灌追肥,促进生长.农谚提醒人们:“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大春备耕也开始了.虽然立了“春”,但是盆地大部分地区仍会有霜冻出现,少数年份还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景象.这些气候特点,在安排农业生产时都是应该考虑到的.人们常爱寻觅春的信息在哪里呢?那柳条上探出头来的芽苞,“嫩于金色软于丝”;那泥土中跃跃欲出的小草,等待“春风吹又生”;而为着夺取新丰收在田野中辛勤劳动的人们,正在用双手创造真正的春天.
雨水
雨水节气的涵义是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在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黄河流域,雨水之前天气寒冷,但见雪花纷飞,难闻雨声淅沥.雨水之后气温一般可升至0 ℃以上,雪渐少而雨渐多.可是在气候温暖的四川盆地,即使隆冬时节,降雨也不罕见.我省盆地这段时间候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桃李含苞,樱桃花开,确以进入气候上的春天.除了个别年份外,霜期至此也告终止.嫁接果木,植树造林,正是时候.盆地继冬干之后,常年多春旱,特别是盆地西部更是“春雨贵如油”.农业上要注意保墒,及时浇灌,以满足小麦拔节孕穗、油菜抽苔开花需水关键期的水分供应.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空气温度小,风速大,容易发生森林火灾.另外,寒潮入侵时可引起强降温和暴风雪,对老、弱、幼畜危害极大.所有这些,都要特别注意预防.光阴易逝,季节催人,“一年之计在于春”.小春管理和大春备耕都应抓紧进行,争取今年胜过往年.
惊蛰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我省盆地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盆地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势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 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盆地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惊蛰时节,春光明媚,万象更新.通过细致观察,积累物候知识,对于因地制宜地安排农事活动是会有帮助的.
春分
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我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春分这天,太阳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昼夜时间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称为“日夜分”,民间有“春分秋分,昼夜平分”的谚语.春分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华中有“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的农谚.我省各地气温则继续回升,但一般不如雨水至春分这段时期上升得快.3月下旬平均气温盆地北部多为13℃至15℃,盆地南部多为15℃至16℃.高原大部分地区已经雪融冰消,旬平均气温约5℃至10℃.我省西南部金沙江、安宁河等河谷地区气温最高,平均已达18℃至20℃左右.盆地除了边缘山区以外,平均十有七、八年日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到12℃以上,有利于水稻、玉米等作物播种,植树造林也非常适宜.但是,春分前后盆地常常有一次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气温显著下降,最低气温可低至5℃以下.有时还有小股冷空气接踵而至,形成持续数天低温阴雨,对农业生产不利.根据这个特点,应充分利用天气预报,抓住冷尾暖头适时播种.
清明
清明是表征物候的节气,含有天气晴朗、草木繁茂的意思.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常言道:“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盆地气候温暖,春意正浓.但在清明前后,仍然时有冷空气入侵,甚至使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低于12℃, 造成中稻烂秧和早稻死苗,所以水稻播种、栽插要避开暖尾冷头.在川西高原,牲畜经严冬和草料不足的影响,抵抗力弱,需要严防开春后的强降温天气对老弱幼畜的危害.“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对江南春雨的写照.但是就四川而言,情况并非如此.特别是盆地西部,常处于春旱时段,4月上旬雨量一般仅10 至20毫米,尚不足江南一带的一半;盆地东部虽然春雨较多,但4 月上旬雨量一般也不过20至40毫米,自然降水亦不敷农业生产之需还须靠年前蓄水补充.此外,4 月是凉山州一年之中冰雹最多的月份,应当加强对雹灾的防御.
谷雨
俗话说:“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够茁壮生长.谷雨节气就有这样的涵义.谷雨时节的四川盆地,“杨花落尽子规啼”,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自然景物告示人们:时至暮春了.这时,盆地的气温升高较快,一般4月下旬平均气温,除了盆地北部和西部部分地区外,已达20℃至22℃,比中旬增高2℃以上.盆地东部常会有一、二天出现30以上的高温,使人开始有炎热之感. 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带业以进入夏季.盆地春季气温较高的气候特点,有利于在大春作物栽培措施上抓早.适宜红苕栽插的温度为18℃至22℃,这时已能满足.盆地老旱区的经验证明,红苕在谷雨后早栽,能够在伏旱前使藤叶封厢,增强抗旱能力,获得高产稳产.我省盆地东部这时雨水较丰,常年4月下旬雨量约30至50毫米,每年第一场大雨一般出现在这段时间,对水稻栽插和玉米、棉花苗期生长有利.但是盆地其余地区雨水大多不到30毫米,需要采取灌溉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川西高原山地,仍处于干季,降水量一般仅5至20毫米.盆地谷雨前后的降雨,常常“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因为“巴山夜雨”以4、5月份出现机会最多.“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清”,这种夜雨昼晴天气,对大春作物生长和小春作物收获是颇为适宜的.
立夏
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 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 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小满
二十四节气大多可以顾名思义,但是小满却有些令人费解.原来,小满是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灌浆乳熟,籽粒开始饱满.四川盆地的农谚赋予小满以新的寓意:“小满不满,干断思坎”;“小满不满,芒种不管”.把“满”用来形容雨水的盈缺,指出小满时田里如果蓄不满水,就可能造成田坎干裂,甚至芒种时也无法栽插水稻.因为“立夏小满正栽秧”,“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盆地的夏旱严重与否,和水稻栽插面积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而栽插的迟早,又与水稻单产的高低密切相关.盆地中部和西部,常有冬干春旱,大雨来临又较迟,有些年份要到6月大雨才姗姗而来,最晚甚至可迟至7月.加之常年小满节气雨量不多,平均仅40毫米左右,自然降雨量不能满足栽秧需水量,使得水源缺乏的盆地中部夏旱更为严重.俗话说:“蓄水如蓄粮”,“保水如保粮”.为了抗御干旱,除了改进耕作栽培措施和加快植树造林外,特别需要注意抓好头年的蓄水保水工作.但是,也要注意可能出现的连续阴雨天气,对小春作物收晒的影响.川西高原山地区,这时多已进入雨季,作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芒种
芒种是表征麦类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个反映农业物候现象的节气.时至芒种,四川盆地麦收季节已经过去,中稻、红苕移栽接近尾声.大部地区中稻进入返青阶段,秧苗嫩绿,一派生机.“东风染尽三千顷,折鹭飞来无处停”的诗句,生动的描绘了这时田野的秀丽景色.到了芒种时节,盆地内尚未移栽的中稻,应该抓紧栽插;如果再推迟,因气温提高,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而且生长阶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虫害,产量必然不高.红苕移栽至迟也要赶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过迟,不但干旱的影响会加重,而且待到秋来时温度下降,不利于薯块膨大,产量亦将明显降低.农谚“芒种忙忙栽”的道理就在这里.
夏至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四川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虽然白昼最长,太阳高度角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的时候.因为,近地层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之时.过了夏至,我省盆地农业生产因农作物生长旺盛,杂草、病虫迅速滋长蔓延而进入田间管理时期,高原牧区则开始了草肥畜旺的黄金季节.这时,盆地西部雨水量显著增加,使入春以来盆地雨量东多西少的分布形势,逐渐转变为西多东少.如有夏旱,一般这时可望解除.近三十年来,盆地西部6 月下旬出现大范围洪涝的次数虽不多,但程度却比较严重.因此,要特别注意作好防洪准备.夏至节气是盆地东部全年雨量最多的节气,往后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出现伏旱.为了增强抗旱能力,夺取农业丰收,在这些地区,抢蓄伏前雨水是一项重要措施.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四川,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
小暑
绿树浓荫,时至小暑.四川盆地小暑时平均气温为26℃左右,已是盛夏,颇感炎热,但还未到最热的时候.常年7月中旬,盆地东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可开始出现日平均气温高于30℃、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的集中时段,这对杂交水稻抽穗扬花不利.除了事先在作布局上应该充分考虑这个因素外,已经栽插的要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在川西高原北部,此时仍可见霜雪,相当于盆地初春时节景象.小暑前后,盆地西部进入暴雨最多季节,常年7、8两月的暴雨日数可占全年的75%以上,一般为3天左右.在地势起伏较大的地方,常有山洪暴发,甚至引起泥石流.但在盆地东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连晴高温天气,开始进入伏旱期.我省盆地这一东旱西涝的气候特点,与农业丰歉关系很大,必须及早分别采取抗旱、防洪措施,尽量减轻危害.小暑前后,我省各地进入雷暴最多的季节.雷暴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常与大风、暴雨相伴出现,有时还有冰雹,容易造成灾害,亦须注意预防.
大暑
暑是炎热的意思.表明它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一般说来,大暑节气是盆地一年中日照最多、气温最高的时期,是盆地西部雨水最丰沛、雷暴最常见、30℃以上高温日数最集中的时期,也是盆地东部35℃以上高温出现最频繁的时期.大暑前后气温高本是气候正常的表现,因为较高的气温有利于大春作物扬花灌浆,但是气温过高,农作物生长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结实率明显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热、水都处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为促进,形成对大春作物生长的良好气候条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涝.盆地东部这时高温长照却往往与少雨相伴出现,不仅会限制光热优势的发挥,还会加剧伏旱对大春作物的不利影响,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还应该根据盆地东部的气候特点,改进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趋利避害.燠热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开的季节,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气愈热香愈浓郁,给人洁净芬芳的享受.高洁的荷花,不畏烈日骤雨,晨开暮敛,诗人赞美它“映日荷花别样红”,生机勃勃的盛夏,正孕育着丰收.
立秋
“立秋之日凉风至”明确地把立秋与天凉联系起来.可见,立秋就是凉爽的秋季开始了.由于各地纬度、海拔高度等的不同,实际上是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季的.按照气候学上以候(5天)平均气温在10℃至22℃之间为春、 秋的标准,在我国除了那些纬度偏北和海拔较高的地方以外,立秋时多未入秋,仍然处于炎夏之中,即使在东北的大部分地区,这时也还看不到凉风阵阵、黄叶飘飘的秋天景色.对于地处中亚热带的四川盆地来说,常年8月暑气犹重.气候资料统计表明,盆地要到9月中、下旬方才先后进入秋季;在全年皆冬或者冬长无夏、春秋相连的高原和高山地区,说不上秋季什么时间开始.立秋以后,我省盆地晚稻拔节孕穗,棉花裂铃吐絮,丝毫不可放松田间管理;中稻、夏玉米进入灌浆成熟阶段,要提防冰雹、大风、暴雨的危害.盆地东部和西部,应该分别继续做好抗旱、防洪工作.立秋后的盆地,时令虽仍属盛夏,但“立秋十天遍地黄”一个金色“秋天”就要到来了.
处暑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我省盆地处平均气温一般较立秋降低1.5℃左右,个别年份8月下旬盆地西部可能出现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23℃以下的低温,影响杂交水稻开花.但是,由于盆地处暑时仍基本上受夏季风控制,所以还常有盆地西部最高气温高于30℃、盆地东部高于35℃的天气出现.特别是长江沿岸低海拔地区,在伏旱延续的年份里,更感到“秋老虎”的余威.川西高原进入处暑秋意正浓,海拔3500米以上已呈初冬景象,牧草渐萎,霜雪日增.处暑是我省盆地雨量分布由西多东少向东多西少转换的前期.这时盆地中部的雨量常是一年里的次高点,比大暑或白露时为多.因此,为了保证冬春农田用水,必须认真抓好这段时间的蓄水工作.高原地区处暑至秋分会出现连续阴雨水天气,地农牧业生产不利.我省盆地这时也正是收获中稻的大忙时节.一般年辰处暑节气内,盆地日照仍然比较充足,除了盆地西部以外,雨日不多,有利于中稻割晒和棉花吐絮.可是少数年份也有如杜诗所说“三伏适已过,骄阳化为霖”的景况,秋绵雨会提前到来.所以要特别注意天气预报,做好充分准备,抓住每个晴好天气,不失时机地搞好抢收抢晒.
白露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我省盆地二十四节气的气候中,白露有着气温迅速下降、绵雨开始、日照骤减的明显特点,深刻地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盆地常年白露期间的平均气温比处暑要低3℃左右,大部地区候(5天)平均气温先后降至22℃以下.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盆地秋雨多出现于白露至霜降前,以岷江、青衣江中下游地区最多,盆地中部相对较少.“滥了白露,天天走溜路”的农谚,虽然不能以白露这一天是否有雨水来作天气预报,但是,一般白露节前后确实常有一段连阴雨天气;而且,自此盆地降雨多具有强度小、雨日多、常连绵的特点了.与此相应,盆地白露期间日照较处暑骤减一半左右,递减趋势一直持续到冬季.白露时节的上述气候特点,对晚稻抽穗扬花和棉桃爆桃是不利的,也影响中稻的收割和翻晒,所以农谚有“白露天气晴,谷米白如银”的说法.充分认识白露气候特点,并且采取相应的农技措施,才能减轻或避免秋雨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趁雨抓紧蓄水,特别是盆地东部的白露是继小满、夏至后又一个雨量较多的节气,更不要错过良好时机.
秋分
秋分是表征季节变化的节气.秋分这天,太阳位于黄经180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这时,四川盆地候温普遍降至22℃以下,进入了凉爽的秋季.“一场秋雨一场寒”.一股股南下的冷空气,与逐渐衰减的暖湿空气相遇,产生一次次降雨,气温也一次次下降.在川西高原北部,日最低气温降到0℃以下,已经可见到漫天絮飞舞、大地素裹银装的壮丽雪景.秋分以后,我省雨量明显减少,暴雨、大雨一般很少出现;不过,降雨日数却反而有所增加,常常阴雨连绵,夜雨率也较高.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名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四川秋多夜雨的气候特色.我省盆地和凉山州秋多绵雨,湿害严重,对秋收、秋耕和秋种影响颇大.要抢晴收晒,理墒防渍,抓好“三秋”生产的质量和进度.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秋季阴雨寡照、土土壤墒情较好的气象条件,不失时机地大搞植树造林,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寒露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这时,我省各地气温继续下降.盆地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川西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候(5天)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铺,万里雪飘,与盆地秋色迥然不同.常年寒露期间,盆地雨量亦日趋减少.盆地西部多在20毫米上下,东部一般为30至40毫米左右.绵雨甚频,朝朝暮暮,溟溟霏霏,影响“三秋”生产,成为我省盆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伴随着绵雨的气候特征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雾日亦自此显著增加.但是,秋绵雨严重与否,直接影响“三秋”的进度与质量.为此,一方面,要利用天气预报,抢晴天收获和播种;另一方面,也要因地制宜,采取深沟高厢等各种有效的耕作措施,减轻湿害,提高播种质量.在高原地区,寒露前后是雪害最严重的季节之一,积雪阻塞交通,危害畜牧业生产,应该注意预防.
霜降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开始降霜的意思.纬度偏南的四川盆地,平均气温多在16℃左右,离初霜日期还有三个节气.在盆地南部河谷地带,则要到隆冬时节,才能见霜.当然,即使在纬度相同的地方,由于海拔高度和地形不同,贴地层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有差异,初霜期和霜日数也就不一样了.用科学的眼光来看,“露结为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露滴冻结而成的冻露,是坚硬的小冰珠.而霜冻是指由于温度剧降而引起的作物冻害现象,其致害温度因作物、品种和生育期的不同而异;而形成霜,则必须地面或地物的温度降到0 ℃以下,并且贴地层中空气中的水气含量要达到一定程度.因此,发生霜冻时不一定出现霜,出现霜时也不一定就有�

古代,要看这个种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