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沟桥烽火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3 11:01:33
关于卢沟桥烽火事件
x|Yo+ۙ_F(G:3b!o:@ 1:k8;)AG#ER@j8'dbU俐],nC>a߸aܹvYNmKtK]<W_;FX$o}N~[XRqN*T V"E4{9pΛ/uzwK=2d Ӫɚ׼V5(.[Uٌwō2xfӃ$\m%ÂWz"%.0sk}w᎒ 0VkvSR­h#hː \7*W5سT{U{\V#v.]W9G?*WϢQ w(w;fe˰)TȊ0bꗕMJ⃈ [.ғ:E읦zɡ-lDSoP`Yp'\ euwtv*8`pťhۅ)۸!yImawoyBU6p*|/X (=Oo0E5j{mA`v)3vc=C+^/D4iߟ!'[j4$Ղ51sOs'BLUofRmCOmqbշMI͒uZoxըVs63 pD¨ W հ-?{#,pM[LF 02xF炳rz`9R# Hϸwm'_YsoB2EI/t_6 =u<xJ6S'W=.tb424!>1Be>4`X^ޱb 8(+Mp9"%%Rx;)]>CZ0q ;|wCL}]j%Bk19 aAd^Ld&5" 5P5a0^"wRe Ywx$ߺ!j)} k簪`'N<:Fv|C,]ՀH7Am'GW!ܧEKHY󘗹?)\a 'B{ N֘.y@x5U$ğc&(д<<<$tL1 a<ĵY쀠xlۺUѷ0G|:n'Hm[P36`0f&=B,`oAmݟo-%&mF47+a@v`//&U7ϫlzES([:AS=s08 :*$~Xӳ}[,j^R;j 8'ia%冑%®h1!J1 3.ޅm60w1aasZldӻp`yAwT# ƅ& H/xn 8`Fh噝Y MA!hYϞ 1:|?kErסeyC˓I?ӧp^:4bϬhZQ#g/Ϗ 7̐i^!`ǟA@*b/螙 c(i[% |qfv*0Wf'Y./]Cѵ퉉)C""xXO?GXkӨ6&a70&hj̗ޙ+5ǃ`ƀab~hV[U)sP}xΝ-/5X_VҧDh(eV{~^3'bybccb!chHuɅ9a<#HB1[{^\hV'ͱ7 "e`4V7V,C,#-xU֝IH)fDgU~dr4 ěpH!]:WjμDcWJer| Xm"/z' ]gfp-]f^yڢ\-o7^D):hfeU^p!t>4lw+AOK"%޿ /!NXyFB?V@O0jkKן7$C z/P>&6S3[ pO4v3$U,ㇿM_YЕDhy8AP<:o zcJF9" /cunq^n|0+( ˥)P%n'?E^Ӈ.#S`<иPO $I3OLOB{^q2] ͐U3n/8i b|Zp%K&g-ɼWt^]z7|&B< Y AHHP#,"E?́d#<Ӛ",# a݈Myn DٌM !C'/UK/u o) R$+Hu!FT KŴ(A|!AtrAHvΌpFg=S5sc5Cn-L3ʫ5/8@.6 )kP칥7szn`ѴO s).w(%5םWYߢ{,=RsjhZhXi,_TQTY:6I8c'冺I]cHII@^}@+83H<#H9 Wϕ[~̱6 !Z/f[}GD|'#utiˇ $rQFVb"QƫƆYf0δ %H݌-%o>K;mv+8HAw=J1g&.YDSHkEַ|,`8S/܎`͞$MZ1nҙH[A/o1zgVOnҽ=H'}Xo wʗ̝@|P3Hzx=q1Fy'=L{:g}xN Ll!̅+596Zlr%miGIgn4mCХ{ Hmu8D^woS@y2(|_;'v c&24ghezbPi4=%ޜ:?# yI3VMl@$MbP0, !-v0!4ٵ4*ׇid.܌^H/1]X\dA9;E΍21[,a$Mںx_j/~*:{}oMj[Y}CN:PV%ZS^l*Â4 ;9{="FE2A:^pz  Ro}S\F09?w=vῬC~K058N owh><<a=|XLK|uƒ٪BǨF e*HN}GRexФ&U9'؄.Յ1+zrث1-f#ԊIզ?RM}@ l"C2ʐcYn&15 ɁAU \f MC\|җ6f)‡OABTqЊxG!dέt>0^mZ¸+[S 9[ll1 *\wR3X \%p +SE<wt a&6Vv+4?|q K`V NRaD1-ʒ&2>Qmz`>z ΎH.PE޸ĕXKDD"~e*8lXH8ej:UŔP$?0SMnXq2I$ BYwKu]ӈ$, R}ʧ/\BƠWA3-D;R1!,I7S6Q0)zL}o0SȺ^A@Kݳ1FHX@ BcaJKNIegP)m!$Y?Qfdፕ8QLHFjXl1t{dr!Z21ʳUTQdxPBbE\UgRm5d7v$*'ߜjwpyX MX~pktQ(N+w,;+1"S4Gy[ >Xޖޙ~YF~*Qhﵙw;,An TmK!w2UD#*%' ߐC\&̤Hu^1oSwψl-yb#6P-Y 1 HjaA eaVL-.SgR~o1BVv5SbGm-6-r@4a 9gG*yP 8O'1AV K@`SD)q n2Ɵ+ESB fe#CˏDB$>FـrW,ˏK05*Yk=z: $:l h mF L[wތW#RWU0`A+%Rۖv3T]|1$ߜ044A~U*9qUJқ}&K J Gxa _KvNFe&6xxEuzB*9s(^Tv-6USagl2 ) ;~un,ⓝ_~|1}&/( FdHPbGzr6B_G!\2]ra[7O?LԹO0mk*O ۆl|j5FbT8 sf{Qٕ6 ۗsIEŹ=yv~3REDe&g`6ZRmKj;nSd7ߗY?+{ȇ{걧)Cz5 ,~&e2M0s x C3* \G M5ImdNi˝ͥԸT]UM3!IqC(lPBmH]&DJHI~KwYNg]O`O=!t V2Dq~fwj;J1sk`F CXb.IŎyC>T.oF V=7 kNv.•Q":OvK$[OUPuޕ={%{*xF2F&-KzU̓ld[C%U.<7RT 7UL:3y2eHڴE1yqfR4&Icg)T^JMؑGmc{[t_аyB7@ iyע .u:ckQLJnZ3d .<.1PbE[ZAz>HCBGLKq6)iem߳G\5h8:͑YW5iUVw _Y;y˛l3m)m:'U.9Un3xK%Xm)%tI+Sj wۼa@O4-ybX$e gz㍗Uwta$*L]EkW?T: Uhd <"W\ kWխ%zbz^L3S[Q8l*)f՘31AS DlbÉoKFR[u+4Ʃ|2RCIER%%, "VI=e{A%s@Vvyn};Ł&l)K C6h@lR1bzU R[߻t'855}1jte^l|+e!T?V(*| &Π׌`Rϝ0V$iSu;4Ln ,C"(۹[P5z6}/^2?H-p6nXxzY!cBg2S=n5 dt B?Ycvny)%pZW [EG.7L[.sYy?/hea$/ hUס aR7C,1k|M~Ww7f]F&W/9DH҂O}y'٤+}ƍ'>*~uCf/ BW =*SL}J$^Ě-^dN6{&`ԑnj◰'2L0eygVŕ/<=%Vcum(j!@ŕ ğJ'II59V`˴l.w {6L²@_0!~<"9Yݸ${םVc-}RA 3ҽ'=l]2=?mEHe절'V ?tް9C&V #+%^Y^odRlkQ(p|68ۡõޕ_~ Ns@ԒIufzu?xk# `fY :c;!i>MU߬m7w WzXr?W,_}ɋ脇bJ}ɢI]nֲ/Ovڗ8N@V`zX4 Piw`jDM-7c6sM蟭?{ga[@uV߿cۗs&.: cT /.L6lLmQ[=u? m޲\vV@XaswVI@$wP's6r9rﯼs[-g W M^vh<(_'.5셲] ͭI&L5EB !|Bpě^ WM Yo0\B'^T3QXǪ} ?ĩjrot¦ss=oH^61\i棣 ?L锰C/d0N{`Ixǫ3N}aT׉2bmr`qĝ;gw{/Ս%QN$̩U"1?F,3m]I6lK\ZV7Gf<#&9*IW~O7 JT|.L)&ؔ:0fvlHvL: aҜ :'Yv&g& ^j3ӑŖt&ݚvxubxmNY!JSf2q1uҎ:kx{yË#TlvK.ҌKnADLIr=5Kk!4 Q*lMlԿ($PH`.Mm<|R:X[Szפ|/sw#U-5م 0;V390E|H󆑸i𗮰-{V^m?wW ٤:W/*\a"iQ);j2dj|aÓY&T81˘`͝ z&-h:qPNnikRJTz F͊k <ԛ/Ww" g,Xq@16.WW 6"K3(dr] d~!ƫ`O<M¼?5_} uĹ~l44g_]3JG3~ftՙ ]W1YG^];$y#v|?C,#2\,DRT7͛wp}sML !vX,x=Ek'g$>K>q3š]Ba-ʣ3k+qlg,]fX3;tuG)}Auk^?z-}-F!ðF6kBP0fǰkN Hߙv'OŸ1H E'q(0n҄5wZ@ ExD;S4H%u Ƽl{Y(rx38Yy3"&Wp7K=\W~fɪ~Y28Ǜ'YgmtNG9wB S We{LKww(߿¦;GW5i.

关于卢沟桥烽火事件
关于卢沟桥烽火事件

关于卢沟桥烽火事件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中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长266.5m,宽7.5m,有11个涵孔,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卢沟桥修缮
明代自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到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共修桥6次.6次均无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至光绪年间,共修桥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两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殡葬于河北省易县西陵,须通过此桥.由于桥面窄,只好将桥两旁石栏临时拆除,在两侧添搭木桥,以便顺利通过棺椁.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御题汉白玉碑
从1908年至1949年,卢沟桥没有大的修缮工程,仅个别地方添配了栏杆和石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卢沟桥的桥面加铺了柏油,修了桥上的碑亭、石栏及柱狮.1967年,加宽了400余米的步道,建立了59道混凝土挑梁.1986年,北京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发起保护古桥,恢复古桥原貌的活动;统筹规划,动员各界,组织修缮.工程筹资355万元.工程中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加固了原石栏望柱;清除了沥青,恢复了桥面;同时修缮了宛平城,复原了城楼.并全面整修桥券桥墩.还对古桥全部望柱、栏板、地袱、桥面、华表、石碑等实施部分风化及防渗漏保护措施.桥面整修时,中间空出印心,完全保留古桥的原状.1997年6月,对部分被雷击坏的石狮和望柱进行了修缮补救.为了保护好旧卢沟桥这座闻名中外的古桥,1971年,北京市在距卢沟古桥约一公里远处又兴建了“卢沟新桥”.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桥,全长54.99米,宽15.5米.
桥的东头是宛平县城,这是一座建于明末拱卫京都的拱极城.1937年7月7日在这里爆发的“卢沟桥事变”,点燃了抗日战争的熊熊烈火,城墙上至今还留着累累弹痕.现在,宛平县城已成为一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纪念地.城内北侧建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城东侧辟为“抗日战争烈士陵园”.城楼上有七七事变纪念馆和中国古桥陈列馆.
卢沟桥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Lugou Bridge Incident/Lukouchiao Bridge Incident/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Roko Bridge Incident)
简介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独占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
具体简述
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向中国驻军挑衅.日军诡称有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二十九军官兵奋起抗战,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的打击.团长吉星文亲赴前线,指挥作战.一位战士用大刀接连砍死砍伤日军13人,自己也壮烈殉国.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战士,战到最后只剩下4人.9日凌晨,二十九军收复了永定河东岸的失地.
发生时间:民国25年.
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
失踪原因:拉肚子.
失踪时间:20分钟.
事变元凶:东条英机.
进攻者:清水节郎,伊木清直等.
中国守军:第29军“大刀队”,军歌“大刀进行曲”,军长宋哲元,副军长佟麟阁(首位抗日殉国的高级将领).
背景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扩张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侵略对象的所谓“大陆政策”.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利用西方列强无暇东顾,极力扩大对华侵略,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妄图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把侵略魔掌伸向中国内地.一次大战后,日本企图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侵略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我国东北发动突然袭击,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在华北搞所谓“自治运动”,妄图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侵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此后,日本增兵中国东北,抽调精锐部队关东军进驻平津一带,频繁举行军事演习进行挑衅,伺机挑起战争.1937年7月3日,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向日本政府提议立即给中国以打击,随即于7月7日发动了七七事变.7月9日,中日双方交战部队曾达成口头停火协议.但同时,日本乘机从中国东北和朝鲜抽调2万多军队和百余架飞机投入华北地区.7月17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制定了《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日本政府决定动员40万兵力,妄图用武力灭亡中国.
经过
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枪声非中方所发,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突然发动炮击,中国第29军司令部立即命令前线官兵:“确保卢沟桥和宛平城”,“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奋起抗战.
反应
日军挑起七七事变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且提出了“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蒋介石提出了“不屈服,不扩大”和“不求战,必抗战”的方针.蒋介石曾致电宋哲元、秦德纯(第29军副军长兼北平市市长)等人“宛平城应固守勿退”,“卢沟桥、长辛店万不可失守”.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立即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抗战.蒋介石也于7月17日发表了关于解决卢沟桥事变的谈话.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的序幕.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指出“卢沟桥事变已到了退让的最后关头”,“再没有妥协的机会,如果放弃尺寸土地与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对于在卢沟桥战斗中英勇抗敌的29军,全国各界报以热烈的声援.各地民众纷纷组织团体,送来慰问信、慰劳品;平津学生组织战地服务团,到前线救护伤员、运送弹药;卢沟桥地区的居民为部队送水、送饭,搬运军用物资;长辛店铁路工人迅速在城墙上做好防空洞、挖好枪眼,以协助军队固守宛平城;华侨联合会也致电鼓励第29军再接再厉.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的进攻遭到了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日军见占领卢沟桥的企图实现不了,便玩弄起“现地谈判”的阴谋,一方面想借谈判压中国方面就范,另一方面则借谈判之名,争取调兵遣将的时间.
后续
7月9日、11日、19日,日本华北驻屯军与冀察当局三次达成的协议,都被卢沟桥时断时续的炮声证明是一纸空文.“现地谈判”使日军赢得了增兵华北的时间,但它却蒙蔽了冀察当局的视线,迟缓了第29军布兵应战的准备,给平津抗战带来极大危害.到7月25日,陆续集结平津的日军已达6万人以上.日本华北驻屯军的作战部署基本完成之后,为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新的借口,又在7月25日、26日蓄意制造了廊坊事件和广安门事件.
26日下午,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中国守军于28日前全部撤出平津地区,否则将采取行动.宋哲元严词拒绝,并于27日向全国发表自卫守土通电,坚决守土抗战.同日,日军参谋部经天皇批准,命令日本华北驻屯军向第29军发动攻击,增调国内5个师约20万人到中国,并向华北驻屯军司令官香月清司下达正式作战任务:“负责讨伐平津地区的中国军队.”血战平津已再所难免.中国军队随之奋起抵抗,血染平津路,壮士报国恨.
7月28日上午,日军按预定计划向北平发动总攻.当时香月清司指挥已云集到北平周围的朝鲜军第20师团,关东军独立混成第1、第11旅团,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约1万人,在100余门大炮和装甲车配合、数十架飞机掩护下,向驻守在北平西郊的南苑、北苑、西苑的中国第29军第132、37、38师发起全面攻击.第29军将士在各自驻地奋起抵抗,谱写了一首不屈的战歌.南苑是日军攻击的重点.第29军驻南苑部队约8000余人(其中包括在南苑受训的军事训练团学生1500余人)浴血抵抗,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壮烈殉国,不少军训团的学生也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8日夜,宋哲元撤离北平,29日,北平沦陷.29日凌晨,冀东保安队第1总队队长张庆余和第2总队队长张砚田,在通县发动起义,反正抗日,击毙通县特务机关长细木繁中佐等数百人,活捉汉奸殷汝耕(后逃跑).
7月29日,第29军第38师在副师长李文田的率领下,发起天津保卫战.第38师攻击天津火车站、海光寺等处日军,斩获颇众,但遭日机的猛烈轰炸,伤亡亦大,遂奉命撤退.30日,天津失守.
影响
七七事变后,日本动员几乎全部军事力量,开始全面侵华.
七七事变是中国全面性抗战的开始,中国在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的反法西斯战场.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评价
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上,法西斯成为全人类的公敌,世界性的主要矛盾已经由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争霸斗争转变为法西斯力量与反法西斯力量之间的一场较量.随着德意日法西斯日趋一日地走向结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过多年努力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已土崩瓦解,国际社会的秩序已经失去了国际条约的控制,法西斯侵略者几乎可以为所欲为了.到了1936年,法西斯国家行将发动世界大战的阴云笼罩在全球的上空.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集团经过充分准备后,悍然发动了七七事变,把6年前在中国东北挑起的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侵华战争,率先在世界的东方点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全民族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掀起,如火如荼.日本帝国主义面临的对手是空前觉醒的中华民族,所以这就注定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中华民族则一天天开始复兴.卢沟桥畔的枪声引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圣火,将中国推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人民团结一致,以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辉煌战绩,一扫中国近百年尽遭侮辱、积弱不振的形象,第一次赢得了反对外来侵略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华全民族的空前觉醒和因此重新焕发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坚持8年抗战、最终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力量.
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值得特别珍视和发扬.今天距离七七事变的爆发已经70年了,但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至今不散,日本极右势力极力通过各种方式企图为侵略战争翻案.中国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们应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尊重和正视历史,才能赢得未来.
“七七事变”70年
今年重聚卢沟桥老兵仅剩六人
中新社南京七月四日电(记者:丁梅 孙祥明)今天,“七七事变”亲历者、原国民党第二十九军老兵李鸿斌从南京启程,前往北京参加“七七事变”亲历者重聚卢沟桥活动.南京民间抗战史料陈列馆举行座谈会,为这位老人送行.同时,主办者宣布:《国威》关爱抗日老兵公益活动拉开帷幕,一系列全国寻访抗战老兵的活动正式启动.
座谈会上,李鸿斌老人回忆起当时战斗的激烈场面以及无数战友英勇牺牲,不由得满眼热泪.他说,这些参加过卢沟桥抗战的二十九军老兵们最年轻的八十八岁,而最年长的已经一百零六岁,全国不到四十人,身体情况都不甚乐观.李鸿斌老人向记者多次提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已经没有下一个十年(即八十周年)喽”.
“今天来参加会议,不是只是我一个人来,代表了千千万万死难的烈士和战友来的,带着一种使命感来参加这次会议,希望社会各界能有更多的人去关注抗战老兵,记住抗战精神!”八十五岁的抗战老兵王楚英虽不是二十九军老兵,但也来参加《国威》关爱老兵公益活动.
据介绍,今年能参加“七七事变”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的二十九军老兵只有六位.另五位老兵分别是:崔金品(九十一岁),赵金典(九十二岁),张可宗(八十八岁),马步先(八十八岁)和孙敬生(九十三岁).七十年前,他们都是二十九军的将士,在“七七事变”中共同抵抗侵华日军的进攻.
届时,六位老人将重登卢沟桥,缅怀当年战友,共叙历史细节,最后留下珍贵的合影.二十九军佟麟阁、赵登禹等名将的后人,也将与老兵们一起参加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