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5:46:58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急!
xIskYv.W區_GY <^<5MRxYUvxoII4А>(׷> olO_& W_9پnAՋb4U7gG/?0?oo_N"n,j7+`n+587vly1ԗeE珟/ӷ\EEzW}Q;qe磪P!0Sm.'_޼SÞM/q>jjv-B咋ѥ_ǖ#)#w*h,FQtb`&U?U3+WݻuEZݗ4@@ՇA++\ cn[H+z3{xcW)9BU |'ヵ\#ȨgT#?bGeά^YՎw:9 g~?}wpvMd*6 *dC` \[~Rx1(baӮ\ھLQc1H\IE3cDLNv`?߿||l8Cr6Y΋P`m7X$^'n(]|J)A꟩JWն sh W< mI\`~ßO-IAvgܒ#Z.-mVhGoGV8-׃+^;“[tJwJJRUIȭgmx &NA'nd@z*jgQ:T+)5Xi(f 3 ( Wa 'DYw+AƪL1N>Z%bYLħWdS`1;kտ- ]9M)S{UjGN.wf5|h՜`@ dAZoFe!i52*"TQ;;%ڐY4D l/}?" &=0PS<^ ZV%Nj#X`SEvϴRO vx1U㺼KԪ*Wdyǧ4=Ak1(,U>G3 ?8wg$dtTK_aWሊ>.)կY`pKIl&#>#{q _dQ-Z=w!pcUr4P{Vp_安@ݜ&Q,FYijD+BQv@#鱘0Y z;gV[\@7{l޿4Kgaƣ&ymUz^e_J;UdHrX9TqߪEhOuS`56 FLh ڵxې<}žSz ">렯{X8LO$#Ibx$G@w Uh@}qjA _;-l Z`_=Dmh *AgIK B2<5i8˽:?qb6n8XL`Ց&!'(1oih|#IxZQOh+8v!5h@QY{: r3ٍ1)@cW#`G;-84ដ | FuR ZckqU:o쫾jy/_@XH`DuN{0c鎉\-Q6:[$&;cyzc܅]}#{1V۵ZLs$j'B?U5H^ha#VT!ue_T:&zHBZůϭz-1AVn :ݰ_m.rHn:]tc;o~}s:9>gm9+lD SK*sծF h AD舨.S{ɮ%m2Hf^k5U?yHvHKwzA;.aRI]X 0IȽ9f.hS+] $0}pvK6;% RMwH B`15^4=>O ڵ7TvRV4uO"$"I'&Yz.sgሄ!FH?P9 F8Iȧ!~F:}JW<NsCF}YɾLd`g^vj8f$鞵q-{UùPuIT %;VIh{r[cN s7X$/=i/k7Y:lhTw¥/CI!4Dh wĽ^ae/XЫ i$'))pPPAZ%GMvs:b%=V~Xy;:=^n5nuV9lڃPEƄV"o`,NL.h/a?!5I.& uY X`50aNBl$1/F9À[}X GlY2U *ޞyx=޶1jxOn3Y.XX溭mLLnV n;”lveR6l|PGaJ%Yp/o:b%겵5NQ0^N0N.4N5r5q&8j挵U5ǨgC:&CM+#lIfY CDEHgvr@Be$lCc-tO"ғvjԶ ދ9Sns 8"dl~W1ms_aq!HE/cBŴlߤ6}Bf8.~ِc ơ&wk٥-3;w# "Pd9sfNn]E sv Z+i9]=dxumz4]*< BYyuc18"e#⠳efϊN2![bülwcV@vNX" ō>OrLc+fh5L c+'+ IAn;N:wN+~a7U xk1h1,(n)qˎ. @"xpi=*c'b*삋.|a")0ǞF$/qQb{[YAӥ$! {x.di?|/IiRluqaQtV`!al4%,!,Ҳg*sN8 }c-Ǭ Iٴ-[ =+G<(} ľgmIcϧ 7bV뮦Q>8SK1J̅=wKm>#%惣| `L\g~|4{6Wx额l1d eh(,@y,8|bkXV`p2(v.Fq >] Dʔe}]7?2kA/ؕ9~LOQ$ 4v v݉ )NXbtȷFg:a =a/U'k/vᭈϯ5 |@s=V#s ~X-f}$ў<w4Uկk3 ɤcNho?5/cC:t򤁉8LѩkJ(n+b"Գ`GD#M!"8b-wd_c_>tDIqݐ4.¥в{R-eŐ 'Mlm q.r1~STNڜ0[+I$Tnxiͤ2I4B&. eii\yw {0$ IYUDҚ ρMAσ/|p3Y>ɈXwL/&w/"LH3$y V`lr7m o{mOPψ@?1*|᪩ҕه7c+ DU2nF#%tvaSyV *Ƌk0f03M^ b~뛿_@ZeR׆'b%7I\"H Vic0=`N;'Y[;)Or*Ўsnx1 V/${у07ĐzK}t|MKo}kA+HH{1YO r˹%eu5x%w+pPՀL(Yg9TWRy|kST ,fe{kb:t$'IĔ(kFs$K*:PpG7 Q*~V_}k bX""'X~^fMܛw '=f:QwfePUB».wV ooV!=gna?~GXh[2w+)5؃޻OZoAi)Ļ;d`_20 *Ѵ 2aDkB ]AIU[>[FOElf}Vm"ᜇ}5'I M~'Ik{U׵r3^''ku ߚZ+ | rmy.Z.c'HU&']aNk<*Z HlK̀`򛷯wlH9ueNKxg>wKQ1}Vb1LdXMsPŵ(@YhH)O~םHO͘;XIT32S 2;&Ar@+waP_!,0dO\qYZr#toYp|F,#ѳ'|Cl"ȘZa+$)մEBkno_[K',J'zzX&A=0_%% q"sgv[B +ުpӁb;xOo9+2I\p+s$N~gxfAhۑEk6;jS3Y(lf )g{Лl[tdj~@KҤ'tOAn <1ז=wK e0띏E lY&?sBk8# N{g)A>fJ,&BZ0J^|iA6Z.ƷFhRZ8p 4w_Ḑ? ]S!g'|صuIu]՚ib&"dVI uDjڲ}s]wz E-dCA`fwCNC;aJv֜&l_Ar{5^0".u]#aV]/Jd*J_~Z:B4ڡ|d'G@}0UZSxKK;'ٓ"{| la!.FFǷ±eAP>5>d<׈F>Ӛehd O%bo00~%L j9պkER 20=H/  \CdgB$$U~!LEW>Aؤ`ܒJ>) ',B(:c0n\/ZL +TFD;DV$txhk&]>⑯?%,Y+9!Wǒvu56 l)b<)jBGfc²M܊v|=7x.e6GH_46'{~N^:ӆCL6EDaƁ`P=fWj9#t|ֽш".Ⓟ J$v+J P 4yb샆XٺU/wj9} HQgGj` c&{dX-΄~VPE1<40QTSmlY&-=8T] >..\s%9`0NlqTU0s0e80xZ_AIWg'lD/G@RAEVAU1XU 9a0&=*WB*N6aչBV,X*ξ> 42єm 9:D] צ/BZ?V`ɯIf=@c-2$rK ? e:R.K@H@L}fU> ٣T\!u0#^Cų#d""i%HQg6|Ťm1k{nU]0e4" +t_͋s8nP c~~O NjA3]]?vUҤΑ25*sh|nA]6S "*|VY}#q%I JgNFxnv\u*T 9is@и86q}084C:4ܟ:xU>[_)OHu&Dࣘf_ؔvՕ|>mmD›{b-Eτ˧v)A@1%ڒgJ^cDZRU+'{!(x#blUٚ1!dSd gЅÔ d dh=K$dm $@_c<$,33b6-/B5jlALLHE5Ӷ$?tL!6VC40^bܫ[?!wB{ 9aq:Y7JpH%I^!#zf6c ~qיQ COܭ>LV"e $O\UO Hj3Q|Q} ˊhNo;֌~>Ebvysc~r+AxLyN^D4N8*WF6jҨrQթDg_7uAO˃.*" h+$A9H%<le/y"o۹֪Su\ Euu:W Qx?/Gݫ mm#] %Cʹ'& 2IQ?p>Cxphy죰4jGoi܉cQwT'ڿ{owb\.UwWboQ1[l݃" SꕑhPÌ kڊyҺ/=⨥VOV.̻\T"( %k(ʜ,ߊk7[릲;"|An Hy"ݠceT6_#Ri,. 9*?7}ni0[CdP~[p]FTؾQ:DŁ<!eo>kX/i$jG,p g8Y7[lS e݄+*/鷾h56VnvuCV4 &2iG;* Ed/I X=Bg]*nU[8XRU:@:imkɹo|<%ZEӯe2&<_I6n1r=7bxd@qUUHR4OwPU[Dʠ&eŔ]x$Lc޽ kJ,jR zZq?M΋EC kD H8_ xdK0HYP$2j\*KxeGp.nti$[ ZLXgep[s&;?dRD:XH5M 1̗|LYMuKc~tІGQ~l}I[)XD\ĆDOqgiY%p?"kLm._!rNg41(]rYYY".R8=֦7SاWVJ ZV؊[imOk1D+ 77`uAdDk\uQmLz$er*λQ %Q'b7U7Ix!-㾜wo.<|6.&Xl6&ؒG3JU/!"\/$I I[l׷o 0[>aha(Đ.!븥'! C.pƺ=wxևEK[+Q"$q:*]DB{67qBe Qfv u\ < eϞD)7.AB2l}`*]TFiWLj?Nsqpuؑ;^"f\NWhWO{FX(3QP~ݴ >IpV 7 o,,`(>Y.G'1B$qD񧕼g^<+nWa]n<I7-4: qU czMhGC'q. ^H}msB3ijJq@+ ?s:Oixԫ*|Ms$/^+!lNמnU+0ދ )'7Y.ž w`nHv|A!t+ gָ[}q6|n9/ (TgY?Ps`vi(=m<ԕO.1kLhsb=0|R<ϯj`aN"ȴ^ mMV##DZxY9)eH@b:cop6'EJ}fj `yiog*qn'znfgDn,-UD:PGqfGe:}5/w7o3*-aY_VTRy%4a٠MðV79 n4Ag3JAngtSXl:❼D{x }=h.L+Fx]ͺ}-9O>|RbzȳnR& *v #Kowõݘ[YlMyyVl` Rf 9)ܬZRxڿ@Id4$]|#r}xeY5:?*7h7:uzI:}4M qpGyď[0'D#SM㫇}ivlOU>"":vy&[CQmT4"MN#JCzi5@tJ}PQ'7[}]II ;[hAn*j1$oTVW( #wӻ6`dSmСy}Nkpqߍ.^-OR+n ;)zmyBvH1rO˟ҋyndK8ix^΄f\ιQ(*ČaZ,eVa l"-!OVPd|ufA`\Jdy2Sʢ!+2>sj;$JW0`p"横_&TѡDaniBCQc 2LT.>AqѴGjTukaVXtWGH[u~y05̆~?K=?nD Ttl닟:9f*:*ð"2j\I쒠{sߠTnv[s|/H `̙{Kdk`2K "69Q05DTDZ>Mg~L =NѰ- X>6ARd\/wB5c%iD{!1GD+"-.+'G.8~~~v0"Idt1S VP!-Zp1ίiEwiUp8>X!ڎdɎqLAQ EҤh|#aF , ,~IϤѨZ!2xԋ^bt'/[Q0jꠋE2z1WJPWݮ}]VRDB]XͥzO& .Fdl6$j!B<2o[qvE\_"{N¾Pfgj5ۢ⎫Н*y+BywAG: IR$ZNL@0B p@z1<}y/r{knSE]%aOt'ۭ]]?8>wI]pr) jKdI5Nsp ' y@ЦU{ n˻0痭,$2.řtƂ^I%'EN|Aϴ+GbXcn/b%ToC6D:p/x㦃ZnuRr::tT g\u9rfpW޵ueL;@ UByPg:@$BWͼ̕0:/4p"E'o[,vXo BG酟qYE;IVu,|EH'D;v|n.Wr8RtNh-qsUGHT\nWkqqQWnfW0q"3 f=S "/jדݨ@ ]=L䌦Q>'L%^-O??||n 4[S&Q]  "G5El`&۬sNܥpMkpܑۋqbbIew0 ",09{H;SQ\7aysnyM2jr t[PO'k']9>v΃C -݋,*9D˷r{>%G/"yU4|41QsA=Y iGM+raI'3zq~)E+:uJe'!,"# [5TN%_x54@9&E:}H,*-i;k"9#N4Pz{]żR!6C|;vO&]l\8Y;7t5Y0p oF&*dҸ'd|eLNPF*OTN =dv[z;O|9c@K 9>Q086|\#z0{CbOW~Ox1w\,1aM{Hv=AꑪYw %4=Z㸘둷7௱5zx\ݍjO im:)ymҌ܆>5}*#:8,J#4@1  +DKVAh@@ $:ؾƦAJWtp$;R'V@goaj'Hh8d:] ,b7V+UUD#d/Ҍ,a3tC-Js  a*8 k7>C/~D);8jU5h}V!{zAg Sصt5jhk<+V*:doHI]-|5T2H:$qJD?8m#sq`#DO>U_q pǕ.%I{H,s:"q7UX^c[b%dKM"B=~ `dp (Gxd|uX80kCQ:TCS(2Eblewb{br-^6 ((HRWlaÄ-̒daA6wDzӅLY"t*x, 0N"CzLKCQwg ;ar>acV"epNE9KUKE"wBr}2ݑZr*{Y\m*EjMaCTݣnFr&+׾Erw3Mض.XL[*12+^!Sߥ ~܃6ۗAZCb z/yE{-.3cQ&Kn{$>)|dT`1wij^!c;׿J"UB܎wT: _C,wddϬ=mޝ zr _z.=:OZ(pSh_MF"`O y1䋯pk`űKA)]APTaqxLdW[u gZjk;?9ވKN];';rAaߚWyhD8&~?~Z=u / S ȀYq8[Vܲ:6w a_Tթ|KpVNh yK^ M|)k >"kAMD9w>߁;t%! rt1BM,tJx{V Wܷ91 k@|pFG9m2{s̓rܶ Nl~I' aB/R̈́:COLeJG(ÈU;X򹆪Y 3(`pp#H̥ I 2n)vڻʩ1;<׆hLPA0\N sG,ĝ7ևb"?oo٩[&t9{6oL h7˻3(bɲ"ԊY4}VԤu@; &%>mKnyz6;nЩn+D~aGGˁyE ƙ]o9)*& kQ4!:su`>QǾF".q"_Cb~&ԧ1ԛQ;.C؉U)/$OaкOJj( giR[p AMՈq`#p ]Uo@KTF$ؙ#0&ݴ_C3A aӳ*8U ?h#a~ڹQ ൿu$EGz+9z>cQR# 4uiEVw![:#Wj19Ef0cDɥ;k.h]f^ Jw7nuL/9WT Φb;FC`֥2C+mL1%n[ ۴D[BѿȪi}560rxgci ?$;g 1i)eߨ$-~` Q/==d;] ^HFjnvy#2NJ,Qc"@\ VP"$(.%EYDY؏k#)|XۄC'nNr%ZV54r1 Slt.:Y=uIQx iܣžְջ  6ˇVy)?3%WD*3ːf~V,{hs)Ry^ߜ9QQmAFdb12 úu2ȭ8u ?!4k:+<-; jp%) ZhM$e#_h'"f~@k0h `:+lKcA99T5G7mLp; pXwajbOQ+^6 ^[u ߺxs*YZ{$#,xƼt2;UߞF7_w=:$gm.򣜗 ©clzm|SӒv4>fl@}|S0|‡$IHBUMrvܸ2*>$x~j(*exE1V=+ Թ&m{UBק8;%>~xj~;;v*2N.*WAa G;OIJ NW9D c \}2' ) g{2`u ƮEN w hUFfϑN4O\HZt[-Td:'+d%Z$05*qk͍R#a4/M) #QI4j,L_.lyer-^gЀ;6W֥.ٟWH\_ _jnNXҏ kltQSM!X ߴC-\ de( |y ZǸHw`˞V2;A!FOoje/ƨȠ1 cTе]~Sa"D-0k]ɉok|# *>Pבq_e~u!}Q}cQ2̄ ޜ؃V%88ף&@)>@N"/J"}uTp'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急!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
急!

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的小故事急!
居里夫人
【简介】
常被称为玛丽·居里(Marie Curie)或居里夫人(1867~1934),波兰裔法国籍女物理学家、放射化学家.1903年和丈夫皮埃尔·居里及亨利·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又因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年,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移葬入先贤祠.她还是“居里学院”的创始人.
【生平】
居里夫人在婚前姓名为玛妮雅·斯卡洛多斯卡(波兰文为Maerya Sklodowska),1867年11月7日出生在波兰华沙的一个教师家庭.
世人对居里夫人的认可、程度上受其次女在1937年出版的传记《居里夫人》(Madame Curie)所影响.这本书美化了居里夫人的生活,把她一生所遇到的曲折都平淡地处理了.
美国传记女作家苏珊·昆(Susan Quinn)花了七年时间出版了一本新书:《玛丽雅· 居里:她的一生》(Maria Curie: A Life),收集包括居里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没有公开的日记和传记资料,为她艰苦、辛酸和奋斗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幅更详细和深入的图像.
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一生的时候说:
“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所以能够取得,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故事】
故事之一:简朴生活
1895年,居里夫人和比埃尔·居里结婚时,新房里只有两把椅子,正好两人各一把.比埃尔·居里觉得椅子太少,建议多添几把,以免客人来了没地方坐,居里夫人却说:“有椅子是好的,可是,客人坐下来就不走啦.为了多一点时间搞研究,还是算了吧.”
从1913年起,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万法郎,但她照样“吝啬”.她每次从国外回来,总要带回一些宴会上的菜单,因为这些菜单都是很厚很好的纸片,在背面写字很方便.难怪有人说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个匆忙的贫穷妇人”.
有一次,一位美国记者寻访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渔家房舍门前,向赤足坐在门口石板上的一位妇女打听居里夫人的住处,当这位妇女抬起头时,记者大吃一惊:原来她就是居里夫人.

故事之二:淡泊名利
居里夫人天下闻名,但她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她一生获得各种奖金10次,各种奖章16枚,各种名誉头衔107个,却全不在意.有一天,她的一位朋友来她家做客,忽然看见她的小女儿正在玩英国皇家学会刚刚颁发给她的金质奖章,于是惊讶地说“居里夫人,得到一枚英国皇家学会的奖章,是极高的荣誉,你怎么能给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看得太重,否则就将一事无成.”

故事之三:“教女有方”
居里夫人有两个女儿.“把握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是居里夫人开发孩子智力的重要“诀窍”.早在女儿不足周岁的时候,居里夫人就引导孩子进行幼儿智力体操训练,引导孩子广泛接触陌生人,去动物园观赏动物,让孩子学游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孩子稍大一些,她就教她们做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她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一些,就让孩子进行智力训练,教她们识字、弹琴、搞手工制作等等,还教她们骑车、骑马. 继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获诺贝尔奖之后,由居里夫人培养成才的两对后辈也相继获得诺贝尔奖: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她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物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荣获1956年诺贝尔和平奖.
1867年11月7日
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父亲乌拉狄斯拉夫·斯可罗多夫斯基是中学的数学教师,母亲布罗尼斯洛娃·柏古斯卡·斯可罗多夫斯卡是女子寄宿学校校长.幼名玛丽亚·斯可罗多夫斯卡.玛丽亚行五,上有三姐一兄,即苏菲、布罗尼施拉娃、海伦娜和哥哥约瑟夫.
当时波兰处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统治下.
1868年 一岁
父亲斯可罗多夫斯基任诺佛立普基公立中学副督学.母亲体弱,患肺病,不得已辞去女校校长职.
全家搬离费瑞达路那座住了八年的屋子.
1873年 六岁
父亲被俄国当局降职降薪.为了补贴家用,在家收寄宿生,辅导学业.最初只有两三人,后增至十人.
玛丽亚进私立寄宿学校,校长是西科尔斯卡女士.
1879—1878年 九岁一十一岁
大姐(1876年)因患斑疹伤寒,母亲(1878)因长期患肺病先后不治去世.
1881年 十四岁
离开寄宿学校,转入俄国管理的公立中学校.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亚历山大三世(1844—1894)即位.
1882年 十五岁
法国青年学者比埃尔·居里(1859年5月15日生,时年二十三岁)受聘于巴黎市理化学校,任物理实验室主任.
他与胞兄雅克·居里共同发明居里静电计.
1883年 十六岁
6月:中学毕业.公立中学校方,特别是德文教师巴斯特·麦丁、学监梅叶女士顽固地执行俄国当局的民族压迫政策.
毕业后去波兰南部乡间亲戚处度假.有时与少年伙伴越境去加里西亚丛山中游玩,借以大声说波兰语,放声唱波兰歌.
1884年 十七岁
9月:回华沙.在城内担任家庭教师.
参加波兰爱国青年定期秘密聚会的“流动大学”,听课,做科学实验,并担任扫盲工作.
1886年 十九岁
1月:到普罗克、斯茨初基、索波特担任家庭教师.为资助二姐布罗妮施拉娃前往巴黎深造(华沙的大学不收女生),并为自己升学积攒费用.
1891年 二十四岁
9月:赴巴黎求学.
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1893年 二十六岁
7月:通过物理学学士学位考试.
从华沙方面获得“亚历山大奖学金”六百卢布,解决了她的经济困难,得以继续在法国深造.
比埃尔·居里发明不用砝码的精确天平——居里天平.
10月: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克尔文勋爵,1824—1907)渡海访问居里.
1894年 二十七岁
接受国家工业促进委员会有报酬的研究钢铁磁性的任务,以补充学习费用的不足.
4月:经波兰学者、瑞士福利堡大学物理学教授约瑟夫·科瓦尔斯基的介绍,与比埃尔·居里结识,以便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
7月:通过数学学士学位考试.
收到比埃尔·居里的论文《论物理现象中的对称原理:电场和磁场的对称性原理》.
比埃尔·居里发现顺磁质的磁化率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初称居里定律.后在1907年经法国物理学家韦斯进一步研究,予以精0确化,命名为居里一韦斯定律,方程:X=C/(T-Q)铁磁物质的转变温度称为居里点(Q),达到此温度,失去铁磁性,呈顺磁性.
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1868—1918)即位.
1895年 二十八岁
3月:比埃尔·居里(三十六岁)通过博士学位考试,论文题目是:《在各种温度下物质的磁性》.旋任理化学教教授.
4月: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论文《铀和钍的化合物之放射性》,由李普曼宣读于科学院.
7月26日:玛丽与比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
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
12月:维尔茨堡大学校长、德国物理学家伦琴(1845—1923)发现X射线,提出《关于一种新射线的初步报告》等三篇研究报告.此射线按惯例称为“伦琴射线”,但后来通称X射线.
1896年 二十九岁
3月:法国物理学家柏克勒尔(1852—1908)研究铀盐,发现铀的放射性,时称柏克勒尔射线.
8月:玛丽通过大学毕业生担任教师的职称考试.
得到理化学校校长舒曾伯格(1827—1897)的支持,玛丽谋得职位,在该校物理实验室工作,与比埃尔(室主任)共事.
瑞典化学家诺贝尔(1833—1896)去世.
1897年 三十岁
论文:《回火钢的磁化作用》.
9月12日:长女伊雷娜·居里出生.
居里的母亲去世.
1898年 三十一岁
发现钍的放射性:上年末或本年初德国化学家施密特(1865—1949)也独立作出发现.
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一种放射性新物质》,说明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84号,比铀强四百倍,类似铋,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olonium).
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论沥青铀矿中含有一种放射性很强的新物质》,说明又发现新元素88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dium).
玛丽·居里关于发现新元素钋的报告,用波兰文在华沙《斯维阿特罗》画报月刊上发表.
1899年 三十二岁
经过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维也纳大学地质学教授绪斯(1831—1914)建议,由维也纳科学院交涉,得到奥地利政府馈赠,从所属捷克圣约阿希姆斯塔尔矿领到沥青铀矿残渣一吨,供提炼纯镭之用.
论文三篇:《感应放射性研究》(合作者:德比尔纳)、《镭射性的化学作用》、《在放射性作用中同时引起的电荷》.
居里夫人研究镭时,发现在射线作用下空气有臭氧生成,并注意到射线使玻璃和瓷器赋色,这就导致辐射化学的建立,研究辐射所引起的化学反应.
把镭分给卢瑟福、柏克勒尔、维拉得(1860—1934)、保尔生等科学界、医学界人士使用.
10月:比埃尔的学生、化学家德比尔纳(1874—1949)用氢氧化铵与稀土元素共同沉淀分离出沥青铀矿中所含第三种新的放射性元素锕(Actinitum).他后来参加提炼纯镭工作.
原子物理学家卢瑟福(1871—1937)发现他所说的镭射气、钍射气,即放射性惰性气体氡(Radon).不久德国的唐恩(1848—?)也于1900年发现了镭射气.卢瑟福据放射性辐的贯穿本领区分α射线、β射线及γ射线.
德国物理学家埃尔斯特(1854—1920)和盖特尔(1855—1923)发现发射粒子的衰变定律.
法籍犹太军官德雷福斯(1859—1935)蒙冤,作家左拉(1840—1902)发表《我控诉》要求无罪释放.比埃尔·居里参加上述斗争,主持正义,抗议政府的错判.
1900年 三十三岁
3月:比埃尔在综合工艺学校得到导师职务.
玛丽在巴黎西南的赛福尔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任教,讲授物理学.
玛丽的论文《论放射性钡化物的原子量》.
居里夫妇在巴黎国际物理学会上宣读论文《论新放射性物质及其所发射线》
10月:经彭加勒(1854—1912)推荐,比埃尔到索尔本大学为医科学生开设的物理、化学、博物学讲座(P.C.N.)任教.
两位德国学者瓦尔柯夫和吉泽尔宣称镭对生物组织有奇特效应.后经居里夫妇证实镭射线会烧灼皮肤.
1901年 三十四岁
居里夫妇的论文《论放射性元素》.
比埃尔·居里与德比尔纳的论文《论镭盐引起的感应放射性》.比埃尔·居里与柏克勒尔的论文《镭射线的生理作用》.
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开始按照诺贝尔遗嘱办理奖金颁发事宜,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由于发现X射线于1901年首次获物理学奖.
1902年 三十五岁
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提炼,居里夫妇从数吨残渣中分离出微量(一分克)氯化镭RaCl2,测得镭原子量为225,后来得到的精确数为226.
玛丽的论文《论镭的原子量》.
比埃尔的论文《论时间的绝对计算》.
比埃尔的学生(1888年)郎之万(1872—1946)到老师手下工作,从事磁学研究,直到1904年转往法兰西科学院.
德国化学家麦克华特独立发现类碲,后来弄清即为钋.
俄国化学家门捷耶夫(1834—1907)来实验室参观访问,共同探讨放射性问罪.
1903年 三十六岁
6月:玛丽向索尔本大学提出博士论文《放射性物质的研究》,获理学博士学位.
比埃尔的论文《论感应放射性及镭射气》.比埃尔与拉伯德的论文《论镭盐自动释放的热量》,他们注意到镭的化合物不断发热,每克镭每小时发热一百卡.
10月10日:我国作家鲁迅以笔名自树在东京出版的《浙江潮》月刊第八期上首次发表介绍镭的文章《说》.文中把居里夫人译作“古篱夫人”.是镭的旧译.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把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亨利·柏克勒尔和居里夫妇,以奖励前者发现天然放射性,后者对天然镭放射现象所进行的研究.
1904年 三十七岁
1月:《镭》杂志创刊,主编:丹讷(1872—1935).丹讷于1901年就在比埃尔指导下进行研究.
比埃尔和生物学家布沙尔(1837—1915)(巴尔塔沙尔)的论文《镭射气的生理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后来导致发明居里疗法,即镭疗法.
比埃尔和拉伯德的论文《论温泉所发气体的放射性》.
夏季:比埃尔风湿症发作,无法赴瑞典领奖.稍后,瑞典方面把诺贝尔奖状、奖章、奖金(折合七万法郎)交法国公使转交.
10月:比埃尔蒙索尔本大学校长李亚尔推荐,受聘为该校理学院新设物理学讲座正式教授.
11月:玛丽任索尔本大学理学院物理实验室主任.
12月:次女艾芙·居里出生.
1905年 三十八岁
6月:居里夫妇前往斯德哥尔摩瑞典科学院,履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须亲自前往领奖并做学术讲演的规定.
7月:比埃尔当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
1906年 三十九岁
4月19日:比埃尔被运货马车辗压致死,享年四十七岁.
玛丽谢绝教育部提出以故居里教授遗孀身份领取国家怃恤金办法.
5月:受聘于索尔本大学理学院,接替比埃尔讲授物理学课程,年薪一万法郎.11月开讲,讲题为:电与导电材料关系的现代理论.
7月10日:郎之万《居里先生著作简介》发表于《每月评论》.
1907年 四十岁
居里夫人设法接受五六个研究生.两年内接受美国卡内基奖学金三名研究名额.
提炼得纯氯化镭,并测得原子量为226.
和友人郎之万、佩韩(1870—1942)等合办儿童学习班,指导伊雷娜·居里、弗兰西·佩韩等科学家的子弟约八九人的学习,前后办两年.郎之万教数学,玛丽教物理,佩韩教化学,亨利·穆敦教博物,佩韩夫人等教文史.
1908年 四十一岁
为《比埃尔·居里著作集》撰序,追述作者的业绩.该书由法国物理学会委托郎之万(和谢纳沃?)编辑,出版于巴黎.
晋升为教授.
1909年 四十二岁
德文论文《镭的原子量》发表于《放射性和电子学年刊》第三十八卷.
伊雷娜·居里入正规学校就读.
1910年 四十三岁
2月:比埃尔的父亲欧仁·居里大夫去世.
和德比尔纳合撰的论文《论钋》发表于《镭》杂志.
《论放射性》两卷出版.
提炼出纯镭元素,测定到各项物理化学性质,还测定氡(Radon)和若干其他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蜕变的系统关系.
9月:参加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的放射学会议.普朗克、爱因斯坦、卢瑟福、郎之万均出席.
发表《放射性系数表》.
受命制备21毫克金属镭,封存于小试管,存放于巴黎国际度量衡标准局.
1911年 四十四岁
1月:接受友人建议,竞选法兰西科学院院士.许多正派的科学家、公正的社会人士热烈支持,巴黎《求精报》于1月9日学院审查资格之日以头版显著版面发表玛丽·居里照片和手迹,表达了公众的热切愿望.终因院内顽固派及一些人的反对竟以一票之差落选.
10月:参加在布鲁寒尔举行的第二次索耳未量子学会议.
12月:瑞典科学院诺贝尔奖金委员会宣布以本年度化学奖授予玛丽·居里,以奖励她发现镭、钋元素的化学性质,推进了化学研究.
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并做学术讲演.守寡的姊妹布罗妮施拉娃和长女作陪.
1912年 四十五岁
5月:接见波兰教授代表团.该团持波兰作家显克微支(1846—1916)函前来,居里夫人同意指导在华沙建立放射学实验室.
12月:因病住院疗养.
论文《放射性的测量和镭的标准》发表于《物理学杂志》第二期.
前往法国西端布列塔尼半岛.
1913年 四十六岁
夏季:接受肾手术后,应英国友人艾尔敦夫人之邀,前往英国休养.
参加不列颠学会在伯明翰举行的会议.会见卢瑟福.卢瑟福1910年在布鲁塞尔会议上见到居里夫人后,在家信中提到居里夫人“她脸色苍白,疲劳过度,看上去比她的年龄老得多,工作太劳累,身体很虚弱,总之,看了她的样子真叫人难过”.
论文《放射性物体的照射》发表.
前往华沙为放射学实验室落成揭幕.
1914年 四十七岁
7月:由巴斯德研究院院长罗医师建议而设立的镭学研究所,其生物学和居里疗法实验室,即居里楼落成.居里夫人担任研究院理事会理事.
论文《放射性元素及其分类》发表于《每月评论》.
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把价值高昂的实验用镭一克(时值一百万法郎,十五万美元)密封入五十磅重铅罐,秘存一银行保险库,以免战乱失落.
接受法国妇协(即法国红十字会)委派,负责放射部工作,指导各地X射线照相工作,配合战地救护.
1915年 四十八岁
从索尔本大学物理学实验室迁入镭学研究院放射学实验室.
奔波于国内外各地,指导十八个战地医服务队.
1916年 四十九岁
在镭学研究院为卫生员开设辐射学速成课,教医生学会寻找人体中异物(例如:弹片)位置的新法,受协约国军方赞许.
接受伊雷娜(十九岁)、马施·克莱因(后来的比埃尔·韦斯夫人)等为助手.
1917年 五十岁
5月:和郎之万、佩韩等会见英国友人卢瑟福、布里奇(皇家海军中校)等,后者代表英国政府参加英法联合委员会,经法转赴美国商讨三国军事科学协作方案.
美国参战.
1918年 五十一岁
向军需部放射物资委员会报告放射性元素及其原理和应用问题.
前往意大利北部视察放射性物资资源.
伊雷娜·居里担任委任助手.
继续为军队训练X光照相技术人员,包括为参战美军军医开办训练班.
11月:大战结束,协约国获胜.
波兰恢复独立.
1919年 五十二岁
重返镭学研究院,指导实验室工作.
再度接受各国选送来要求培养,各地私人团体以及个人请求指导的研究人员.
自本年起至她去世,这个实验室总共提出报告483份,论文34篇,她亲自参加31项研究.
1920年 五十三岁
居里基金会由法国财阀亨利·德·洛特柴尔德子爵倡议建立.本年开始拨款支持镭学研究院.
5月:美国纽约妇女杂志《描述者》总编辑麦隆内夫人(?—1943)采访居里夫人.回国后即发动美国妇女和人民捐款协助居里夫人解决实验研究缺乏镭的困难问题.
1921年 五十四岁
根据战时笔记整理,写成《放射学和战争》,出版于巴黎.
3月8日:接见我国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蔡出国考察途中抵巴黎,邀请居里夫人到北京大学讲学.答称:“此次不能往,当于将来之暑假中谋之”.终未成行.
5月:母女三人渡海赴美,去接受美国玛丽·居里镭基金募捐委员会“玛丽·居里委员会”所赠送的镭一克(时价美元十万).赠送仪式于20日在华盛顿白宫举行,美国总统哈定主持.
到费城,接受新钍五厘克;她则以自己最初使用的压电石英计赠美国哲学会.
论文《论同位素学和同位元素》出版于巴黎.
1922年 五十五岁
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5月:应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联盟秘书长埃里克·德拉蒙德爵士根据国际理事会的决定发出的邀请,参加上年设立的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初任委员,后当选为副主席.为此,经常去日内瓦出席会议.
1923年 五十六岁
7月:患白内障,接受眼科手术,未痊愈,后于1924年,1930年,又接受三次手术.
为《英国百科全书》撰写词目.
撰写《比埃尔·居里传》(110页,1924年出版).
应麦隆内夫人之请,写生平概要.
1924年 五十七岁
索尔本大学举行纪念会庆祝发现镭25周年.
3月:德比尔纳发表《纪念发现镭25周年》于《化学和工业》.
法国政府、议会赠予居里夫人四万法郎.
岁末:接受郎之万所介绍的学生弗里德里克·约里奥(1900—1958)参加实验室工作,做研究助手.他本在普瓦泰炮兵学校,以少尉衔参加奥伯维耶工程.
1925年 五十八岁
回华沙,为镭学研究院奠基,担任名誉主任.
我国翻译家王维克在巴黎大学读书时,听过居里夫人讲课.
1926年 五十九岁
10月:长女伊雷娜·居里和弗里德里克·约里奥结婚.婚后,约里奥兼用岳家姓氏,采取复姓:约里奥-居里.
居里夫人的波兰论文《钋的化学性质》发表于华沙.
1927年 六十岁
在布鲁塞尔参加第五次索耳未会议,对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1892—1962)的报告提出补充意见,意见收于下年《电子和光子》卷.
镭学研究院工作人员因经常受到放射物质辐影响,出现胃疼、脱发(例如科泰尔夫人),双手灼伤(例如居里夫人)等严重情况,引起注意.开始采取防护措施.
1928年 六十一岁
约里奥-居里夫妇第一篇论文在科学院报告书上发表.
1929 六十二岁
去美国,代表华沙镭学研究院接受美国人民馈赠的又一克镭,总统胡佛主持赠送仪式.
母女的论文《镭的衰变》.
秋季:接受我国清华大学物理系第一届毕业生施士元到实验室研究锕系元素钋的放射化学性质.
我国物理学界直接受到居里夫人指导的还有郑大章(1906—1944),郑回国后参加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
艾芙·居里的《战时访问记》记述她在我国抗战后方访问时,谈到居里夫人很尊重、关切中国学生.
1930年 六十三岁
向法国政府申请特别研究补助费,得到50万法郎.
约里奥-居里提出博士论文《钋的电化学》.
居里夫人的论文《论锕》.
我国留学生郑大章写的《彼得·居里之生平及其供献》,在巴黎大学中国理科同学会杂志发表.
1931年 六十四岁
前往华沙,主持镭学研究院开幕典礼.
这个时期,巴黎镭学研究院约有研究人员二三十人,有镭1.5克,钋200毫居里.
冬季:郎之万访问我国,到北平、杭州,受到物理学、化学界欢迎.
1932年 六十五岁
向国际电学会提出论文《放射性物体三种射线和原子结构的关系》.
8月:中国物理学会成立,郎之万为名誉会员.
12月:和佩韩、德比尔纳主持施士元的论文答辩.施1979年发表《回忆居里夫人》于光明日报,文中有答辩时情景照片.
1933年 六十六岁
前往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会议,当选为主席,呼吁各国保卫科学和文化.
10月下旬:和约里奥-居里夫妇-道前往布鲁塞尔加索耳未第七届物理学会议.
12月:患胆结石.
1934年 六十七岁
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下年出版.
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居里夫人感到自己身心日渐衰竭,但眼见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进展,亲自培养的第二代取得成就,感到新慰.她预计女儿夫妇的成绩会得到诺贝尔奖金,果然她们于下年得奖.
6月:住进上萨瓦省桑塞罗谟疗养院.
7月4日:以恶性贫血症(由镭引起)逝世于疗养院.
7月6日:葬于巴黎梭镇居里墓穴.她的兄(约瑟夫·斯可罗多夫斯基)姊(布罗妮施拉娃·德卢斯卡)向墓穴洒上从波兰带来的泥土.
7月7日: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致电吊唁.
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所长严济慈撰文:“悼居里夫人”发表于《大公报·科学周刊》,并转载于中国科学社编《科学》月刊第十八卷第八期(1007—12页,1934年8月).
德比尔纳继任居里实验室主任,直至1946年伊雷娜·约里奥-居里接任.
居里夫人一生共获得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两次诺贝尔奖,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
她一生拥有过三克镭,她说过“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居里夫人以她的无私打动了所有的人!
主要著作有《同位素及其组成》、《论放射性》、《放射性物质及其辐射的研究》.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

全部展开

曼德拉
纳尔逊·罗利赫拉赫拉·曼德拉( 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1918年7月18日出生于南非特兰斯凯一个大酋长家庭,先后获南非大学文学士和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律师资格,当过律师。曼德拉自幼性格刚强,崇敬民族英雄。他是家中长子而被指定为酋长继承人。但他表示:“决不愿以酋长身份统治一个受压迫的部族”,而要“以一个战士的名义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他毅然走上了追求民族解放的道路。1944年他参加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简称非国大)。1948年当选为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书记,1950年任非国大青年联盟全国主席。1952年先后任非国大执委、德兰士瓦省主席、全国副主席。同年年底,他成功地组织并领导了“蔑视不公正法令运动”,赢得了全体黑人的尊敬。为此,南非当局曾两次发出不准他参加公众集会的禁令。
1961年6月曼德拉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任总司令。1962年8月,曼德拉被捕入狱,当时他年仅43岁,南非政府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判处他5年监禁。1964年6月,他又被指控犯有以阴谋颠覆罪而改判为无期徒刑,从此开始了漫长的铁窗生涯,在狱中长达27个春秋,他备受迫害和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1990年2月11日,南非当局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被迫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同年3月,他被非国大全国执委任命为副主席、代行主席职务,1991年7月当选为主席。1994年4月,非国大在南非首次不分种族的大选中获胜。同年5月,曼德拉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1997年12月,曼德拉辞去非国大主席一职,并表示不再参加1999年6月的总统竞选。1999年6月正式去职。
主要著作有:《走向自由之路不会平坦》、《斗争就是生活》、《争取世界自由宣言》、自传《自由路漫漫》。
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曼德拉“乌弗埃-博瓦尼争取和平奖”。1993年10月,诺贝尔和平委员会授予他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为废除南非种族歧视政策所作出的贡献。同年他还与当时的南非总统德克勒克一起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8年9月曼德拉访美,获美国“国会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美国这一最高奖项的非洲人。2000年8月被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授予“卡马”勋章,以表彰他在领导南非人民争取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在实现新旧南非的和平过渡阶段,以及担任南共体主席期间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2年曼德拉与温妮分居,1996年3月19日,法院判定曼德拉与温妮离婚。现任妻子格拉萨·马谢尔(Graca Machel)是莫桑比克前总统萨莫拉的遗孀,1998年7月18日与曼德拉结婚。
1992年10月首次访华,5日被北京大学授予名誉法学博士学位。1999年5月,曼德拉总统应邀访华,他是首位访华的南非国家元首。
马丁.路德.金(1929-1968),美国黑人牧师,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他领导了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
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人逐渐认识到,南北战争所致力解放黑奴运动,并没有产生使美国黑人成为完全平等公民的预效果。十九世纪后期,美国黑人的公民权利受到州和地方歧视黑人的法规和惯例层层约束和限制。在日常生活中,美国黑人常常被隔离开来,不能与白人同在一个学校上学,乘坐同一公共交通工具,同在一个地方居住。黑人不能充分参与美国社会生活,甚至在一百年后仍然和奴隶一样被剥夺各种权利,他们生活水准的提高与国家的发展并非完全相称。因此美国黑人的平等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黑人志愿团体和教会以及其它各阶层关心此事的美国人团体,同心合力掀起了一场争取民权的运动。他们敦促国会通过强有力的法律,清除美国社会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最后残余。
一九六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举行的「为工作的自由进军」是民权运动的重要里程碑。那天最激励人心的,是马丁.路德.金恩牧师代表南方基督教领导会议所作的讲演。 一位新闻记者指出,金氏的演讲「充满林肯和甘地精神的象征和圣经的韵律」。他既义正严辞又有节制;公开宣扬-这是其基本哲学的一部分--非暴力的改革途径;并且侃侃陈词,雄辩有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美国国会、总统和法院将金氏在讲演中提到的各种法律障碍解除了
特里萨嬷嬷(Mother Teresa)原名艾格妮丝·巩霞·博杰舒,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前南斯拉夫的斯科普里一个阿尔巴尼亚农民家庭。她的父亲是个杂货商,家境并不富足,但父慈母爱,手足亲睦,她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生长起来。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1928年来到印度,并投身于慈善事业。从40年代起,她在印度开展救助孤儿、穷人和老人的慈善工作,并在印度和其他国家创办众多的学校、医院、收容所和孤儿院等。
1952年,特里萨在一座印度庙的旁边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以让那些可怜的人在弥留之际能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至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又无家可归的穷人在收容所里度过了他们最后的日子。当记者问到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甚至根本不能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因为这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此后,特里萨开始考虑收治麻风病人一事。1964年教皇保罗六世在印度访问期间接见了特里萨,并将自己的一辆高级轿车送给她。特里萨后来将这部车卖掉,用拍卖所得为麻风病人建了一幢楼房,并培训了一些护理人员,使这里成了加尔各彼得堡唯一的麻风病中心。
1979年的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印度修女特里萨,以表彰她“为克服贫穷所做的工作”。在授奖仪式上,特里萨嬷嬷说:“我以穷人的名义接受这笔奖金。”在晚祷后,她对记者说:“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对金钱的贪婪,对名誉的贪婪,这时当今世界实现和平的最大障碍。”获奖后,特里萨嬷嬷卖掉了奖章,连同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赠给贫民和麻风病患者,没有给自己留下一美分。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和平教育奖授予特里萨嬷嬷,以表彰她将其一生献给解除贫困,促进和平和为正义而斗争的事业。她创建和领导的慈善机构在120个国家设立了569个服务中心,3500名修女在其中供职。
1997年9月5日,享誉全球的慈善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特里萨嬷嬷因心脏病发作在印度加尔各答逝世,终年 87岁。印度政府于9月13日为特里萨嬷嬷举行了盛大国葬。特里萨嬷嬷的灵柩盖着印度国旗,放在运送过“圣雄”甘地和印度国父尼赫鲁遗体的炮车上,缓缓驶向举行葬礼弥撒的加尔各答体育馆。逾百万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众沿途跟随护送,向灵车抛掷鲜花并高举她的照片。
特里萨嬷嬷将毕生献给为穷苦人谋福利的事业,深受全世界人民的爱戴,被誉为“善良与光明的化身”。特里萨嬷嬷逝世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加尔各答沉浸在悲痛之中,成千上万的印度人含着泪水与特里萨嬷嬷作最后的告别。如今,她的名字已经飞越千山万水,传遍整个世界。她以献身慈善事业的至诚,直面困苦的精神,赢得亿万人民的爱戴和尊敬,被人们尊为“善良与光明的化
斯万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 (SvanteAugustArrhenius)瑞典物理化学家。1859年2月19日生于瑞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城堡。电离理论的创立者。由于“他解释溶液中的元素是如何被电解分离的现象”,获得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聪明,好学,精力旺盛,有时惹事生非
阿累尼乌斯生于瑞典,祖父是一个农民,父亲是乌普萨拉大学的总务主任。阿累尼乌斯3岁就开始识字,并学会了算术。父母并没有专门教他学什么,他是看哥哥写作业时逐渐学会了识字和计算。他的启蒙教育可以算得上“无师自通”了。6岁时就能够帮助父亲进行复杂的计算。
阿累尼乌斯聪明,好学,精力旺盛,有时候也惹事生非。在教会学校上小学时,就常惹老师生气。有一次他给同学们讲故事,竟过了上课时间,老师想要处罚他,又被他逃了过去。
进入中学后,阿累尼乌斯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喜欢物理和化学。聪明的人总喜欢多想一些为什么,遇到疑难的问题他从不放过,经常与同学们争论一番,有时候也和老师辩个高低。187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乌普萨拉大学。他选择了物理专业但仍然保持了对化学的兴趣。1878年他比通常期限提前斗年通过了候补博士学位的考试,被校方认为是奇才。阿累尼乌斯选择有关电解质方面的课题作为学位论文而乌普萨拉大学在这方面条件不足,于是他决定拜斯德歌尔摩大学的埃德隆教授为师。当时埃德隆教授正在研究和测量溶液的电导。埃德隆教授非常欢迎阿累尼乌斯的到来,在教授的指导下,阿累尼乌斯研究浓度很稀的电解质溶液的电导。
这个选题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个选题,阿累尼乌斯就不可能创立电离学说了。在实验室里,他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实验,整天与溶液、电极、电流计、电压计打交道,这样的工作他一干就是两年。
以“及格”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实验仅仅是研究工作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对实验结果的思考。1883年春天,阿累尼乌斯已经完成了足够的实验,他离开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实验室,回到乡下的老家。离开了那些电极、烧杯等设备,开始探索实验数据背后的规律。
在实验中,阿累尼乌斯发现,很稀的溶液通电后的反应与浓溶液相比,规律要简单得多。以前的化学家也发现了在浓溶液中加入水之后,电流就比较容易通过,甚至已经发现加水的多少与电流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然而他们却很少去想一想,电流和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计算,阿累尼乌斯发现,电解质溶液的浓度对导电性有明显的影响。“浓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差别是什么?”阿累尼乌斯反复思考着这个很简单的问题。“浓溶液加了水就变成稀溶液了,可水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阿累尼乌斯静静地躺在床上,顺着这个思路住下想:“纯净的水不导电,纯净的固体食盐也不导电,把食盐溶解到水里,盐水就导电了。水在这里起了什么作用?”阿累尼乌斯坐起来,决定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他想起英国科学家法拉第1834年提出的一个观点:“只有在通电的条件下,电解质才会分解为带电的离子。”“是不是食盐(化学名称是氯化钠)溶解在水里就电离成为氯离子和钠离子了呢?”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因为法拉弟认为:“只有电流才能产生离子。”可是现在食盐溶解在水里就能产生离子,与法拉第的观点不一样。不要小看法拉第这个人,虽然1867年他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对物理上的一些观点在当时还是金科玉律。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要想清楚,氯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盐水里有氯,并没有哪个人因为喝了盐水而中毒,看来氯离子和氯原子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因为离子带电,原子不带电。那时候,人们还不清楚原子的构造,也不清楚分子的结构。阿累尼乌斯能有这样的想象能力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
1883年5月,阿累尼乌斯带着论文回到乌普萨拉大学,向化学教授克莱夫请教。阿累尼乌斯向他详细地解释了电离理论,但是克莱夫对于理论不感兴趣,只说了一句:“这个理论纯粹是空想,我无法相信。”
克莱夫是一位很有名望的实验化学家,他已经发现了两种化学元素:钬和铥。他的这种态度给满怀信心的阿累尼乌斯当头一棒,他知道要通过博士论文并非易事,虽然他认为自己的观点和实验数据并没有错,但是要说服乌普萨拉大学那一帮既保守又挑剔的教授们谈何容易。阿累尼乌斯小心翼翼地准备着他的论文,既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又不能过份与传统的理论对抗。
4小时的答辩终于过去了,阿累尼乌斯如坐针毡,因为阿累尼乌斯的材料和数据都很充分,教授们又查看了他大学读书时所有的成绩,他的生物学、物理学和数学的考试成绩都非常好,答辩委员会认为虽然论文不是很好,但仍然可以以“及格”的三等成绩“勉强获得博士学位”。 艰难的被承认之路
博士学位得到了,但是电离学说却不被人理解,特别在瑞典国内几乎没有人支持,他决定向国外寻找有力的支持者。当然是要找一些有创新能力、有新观点的人。
他道德想到了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克劳修斯对热力学第二定律作出很大贡献,又被认为是电化学的预言者,但是克劳修斯年老体弱,对新鲜事物缺乏敏感。 阿累尼乌斯也想得到德国化学家耶尔的支持。迈耶尔曾经独立地提出过元素周期律,也是一位很有威望的化学家,但是迈耶尔对此没有任何表示。
幸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麻木不仁。在里加工学院任教的奥斯特瓦尔德教授对阿累尼乌斯的态度却是另一番景象。1884年6月的某一天,发生了三件使奥斯特瓦尔德难忘的事情:他牙疼得厉害;妻子生了一个女儿;他读到了阿累尼乌斯寄来的论文。奥斯特瓦尔德忍着牙痛,反复看了好几遍,他觉得这个年轻人的观点是可取的。并且立刻意识到,阿累尼乌斯正在开创一个新的领域——离子化学。喜欢动手做实验的奥斯特瓦尔德立刻着手通过实验来证实阿累尼乌斯电离理论的正确性。
随后,奥斯特瓦尔德决定去瑞典会见阿累尼乌斯,探讨一些共同感兴趣的问题。这一年暑假,两位学者在乌普萨拉会面了,这是他们毕生友谊和合作的开端。
由于奥斯特瓦尔德的影响,阿累尼乌斯获得了出国做五年访问学者的资格。阿累尼乌斯先后在里加和莱比锡的奥斯特瓦尔德的实验室里工作,又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柯名单劳希、玻耳兹曼、范特霍夫等人进行了工作接触。特别是范特霍夫,他的研究工作中经常需要用电离学说来解释一些发生的现象。当他们相见的时候,非常亲热,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
阿累尼乌斯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了知音。著名学者奥斯特瓦尔德和范特霍夫的支持,使他的电离学说开始逐步被世人所承认。
随着他们三个人的共同努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原子内部结构的逐步探明,电离学说最终被人们所接受了。原来反对电离学说的克莱夫教授还提议选举阿累尼乌斯为瑞典科学院院士。
1901年,开始首届评选诺贝尔奖的时候,阿累尼乌斯是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落选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滑有被选上。1903年,评奖委员会很多人都推举阿累尼乌斯,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发生分歧。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过于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获奖问题延期至第二年,也被否决。电离学说在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确定他应该获得哪一个奖项。最后,阿累尼乌斯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崇高荣誉的诺贝尔的同胞。

收起

居里夫人,马丁.路德.金,曼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