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34:10
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x}ir#ɱUc%լM}f.$/$A;D;`GQ#2x>D\U{2csխY1ŢӽrV{sSfz/9wnm&1pdy1SmO"nL-g|9ff;w1XrQs6LiK9,F?k> ᇧ> S?,w1%vjb>L~m5ZD3>/fK4l;wq505ǜd#5K->t7ٟ/M1'%ZvRclkW_2^c3,.ٗKmw1kN-綪_? 0+=$YKZ=MSn9u֋aiφ9-sH+-|2}Ɍ69/nY/vh290 >`J%}@' շ3-swI4[>r꧘?b-ib`iEshi aCv &;A[ĺƔ&q!&~eEu7s&NaíD1o(>gT{;۫~X*R=Zsn!kN%&;pHrC2Aaۊ)z>]8`:@>A%mCDL!Lm,:;Tb>&%1c2ǜ+$bxࡹ#JWӺs:'&07g^̝O׸&-rfnA^nLL41Kf5!}/'lld]g#(nTrNN|5252KҡS9CϦUm'ۓiOpZQ,rĬ:*E|lRNki`P!7Iqˌ;M;a^j x3<{^[`tض跂öi) D=:6sܘV (wjr 0lEkLoj]3<QًzͺwJޒS pv1)6Ħ%$thڣe(JDMR4{@p0AL0(0fm4z`փp uSf}M'v S'z3ºgaM{|9~HghVGZЭ=lxǜ))\6f JfH*Y?V"H:ӗ3@é.bNPLtFBaDݬ?CCo beHI\m_}A@D׎E#$' J0-8HUM`iħ=6]zbv]$62f{AikzRk"x}YtAaAFV%:yĐ!;e7yGr:kNs2ohnمt=g)gv31~!inbYm 1եiFgi<8mxtsWN,zӬ=>C"Q8[d9p3QP(0j(SMbEϛi8}o=u5o2<G%4^qMKp` S ~I8'U$4)4iW\u uκ_PCeSBs'>>a0\」:!įq7v3Kg"s_Ujj49t ugj0ݤyO ,]\`Jį΀:R|xC/TT^QI6 do(Bt3"I%M6!=A_xLqI0n8ۀm0ȂP+j0ϡyU0&bf5043ã:OZIƉ\;x3,ϪS+5ʾhס_+E(#m$P 0En 05Ngk݃[Vhœ=/yJ<P]܇Nӧ{oCtčFbaqBVG\{V@}> 6r-B! -m'E8?82g#p<@`-G @((CID'0CJ3~^/paxJh! $qBޤ'ެw]8T(Ear8r2wo}DE$WB@TXlP.ΧB`4FMHcJz=OBT{p-&}FU؁1.!z+Zho$>ݺ76Ɵ4k}SWjmVSs/>S{ށZ5{BWj8lj {(T*]$- RӔaEϐdBUf&#nYem MMlfe`N e}(kX~5 1;)H(p -)uAxiB=d ƕ>˜9~6 4&5"֐I:PC&1˵;؛ӹ#f }گvsg` `ś*tin٨IϦgP[0nYrmI<[);{!lFB0SdQjVi5Cf "YtlmCۣھNi A"bt@ntLB쓚C?vjqXs ZAM~3lYn!bjG[W^hՋD?l?m̮ 5VR0 Y7P7xߌ*6C#SB~xHeF*c㞓k(> L?n5`H k RgZwTc+ұ|Q|6Kzm\UΓ{!36M1 bS[DX΃jc=*/fT\_"<$y7x!xBS Z/M4 ϱC/Ebds/I(%yT3*馃(Bܝf6|B-6!a;pӤ^*"{Ě%|Eƨ eWD!ZeIĸAk<.7g̃ N#;lyg8nLG&h+dysRosa T1Yp"6@!aˈK1zJhS)z~s01&{nk~+.tL~ٌ61^..w"&gZ^,;½&ui@rϦ-Zf*Mv!08?:z b+0"g*a Q.ٌ Gejcs$5 νݢk: >0_&BeZK/{{ɺr.'CtmB93;I0m\i&\_`FMST5| j.[tL' Zy&z D9pd.,9!7iangsu=eV"RIdtL3L3O!^5q7 7Y}4iZs-8dNԞIܭdY%I#p]eO-t K*04"٤H~rMitg64ob97/++uuˌ{RX[I“v8cmQX8*lT|7?.׽*" H^h "$u^`E)^@MMJ,tQ3!C>z+9wy\}y]$V&lqwpk*T yȌXuF`H ^95딶.˿ >d[BD+o"L %fsyLj")fk\ĦFc{$^c"ND55ӈ;#nv7ۋ-qJ Ct%>iJOl.,WaKb\FVRz:9H@5gKWK??ْOE*}!p”Qi]_bK]vlVf3d2pmCJ;ZjWaMM{\ lJkQS}]DZУCq?@ 6tQ,%kN'ژHrjg7vpk3,pPdV%ʥ{M[0^lXS1Clmpܞɍ:Rw iU}Z=ƾ|;_6MՎ :I4{x9ۅWEɬ^2TB.jE[l] d?DN\1/%|w+i(̀D7hA2p`*%baJ_";L:}xe[Kg!3t=.FcX *ڝNe݌3"1]4n?( $vlg!lTنK,J s-D퉴tK SE,߁SR_:"Qz IMh5ԅGYDgsZۂ;!"hYߵ /ц45n:%{_E]K"%d.JpPT 9iZBhA#xu٣7(Cw 04 imA$$3s3!He1&n½϶zI^SYf$a_li ݲ~sD7$#RS|Zm}ʐvK<0w0\,Lv ie :![+y+']ӱE}}KL0HI!N&k9_ĚKm>' S- E49^Ti`&CpGםS2~N|͉YviRX蛲 cLšk,s^ 0jP൏hS6nu 7~EWT+8B5z~Uhy62e 8Ս]F^>o˳1zMѲVQjQk֩M .%VDe# 7]^0`.,LAIhxFC-jdc~= oN[Ժ-BW&+4G|z6x A AJ5(oU65dO=Ǵ7YeLଞ̢I/0-K /١&**0ɞYt%e򴛱 E1stVHyxVl:舋ƾ|)Xv%{VIm5rt#,C{]U%ǐ\̒UTu a:KXNw. 'D2Iջ[f 9d Q工L <2j]0[R]KlM-p4s̛uQ1Eab: :V2CE{XdK!~j"6 C2w!rZ6b.' N7Zdǎ'Ӛ0Y@ n]dF9\DfVT*-Ycv>S,?ٷ.tORDڲVmLT@Dn6_R͖hb" yq챶pu:0E3NUЅ["ҮI/\~YX GG5Eސ>ٙFYMun{%IV[པ[4hٮS&If>6=x}a^.Gɲ% 5A`FvQ)b^v.UevmЗydqqt- %G(,t1)3һ}\5D`6EBQE@nU^*rrp\` "45%+e>NGw]qUOd;#x_Y`Khj\;k[O"kf J\{i`\1#o I\MDW*[0.F9jآ쎚3kXdQrt[\v*=KtN[ո.~[M;{c B)&vyg%GKoI76s^߷[)inp,5g𙍖\Ԏw7[_]K㷗oe|b 09&`vpF`ISʭL|f` ہl~!X|K0?ۂ{7r<'b].W30lZS0(B`(C0 ij9CV>8C^9Nrȟ?#םapZ.}x^m$G,á{js{NimaXOr=cjԹbt'K -%XJ,l6'Зlg}c1wQIIsT{QT^۩VyL͎) ,6!^:MbYO/rr\e] ႼhMˆENU&ve2v;XvZ]z+6-ZDNnfהUޭw4Geafk$@8@" 9}qNUxl^ںD1:Gskd ;HڈsX;vͦȩ@Uw.vND4㤙';U`.S\ӹcnWZ 5w-]^1#k;el|}.shq=;4f%[(LܮzުZΏʻ(Jq $ 'uxt5wg,_rST?6wijzx]U'kЋݤf[򫫉n!vbR*L D,p\\Ъru9햹n@.{&TDco?ylL'1K;(N=3y66SGxd˧s1Ƒ霛M W5ݸ]t%2o6Q5L~]ٚ͡9U54o{7ncTL(960N΀+'pmH8캩}QF>̨Zz[ngyk,O7R['5ygȟJQt[֓"D$YYZnWā.|`l^U#ॴV- O_p (Jg.=p9e¬ּNmM;[^~0r]?E dj?wU!TrPQT tHaĺz>a\M\loڣh2 I~fn{J<:)߫ fIYVz[tdb%yJ!cZ%U<߀⍹pÆF&} 9:ZOJ#=vs..DY‰^UڭY&JyA [)~,]~L$x̶&D7Xghƌ@UDrº6n.R#H)P%kW"6yη>/<5,f CU&Tjjmn]?d%&lx_Ntq.οY-۸D)U>E-D8ؠj!gc8:a4n|RP&X!.sns)2f@7"h~GakcE-b!LRb7Y`j'P+#ZӖ)>,A۾>Y>:n՛'ئjHK$o(jEJ+Lp(#n4sv`e(X@MݏY=f? 9EGOSk@?b~9h acIeh')C&p§WI-;A\$ ܀i:{"R zFkj+rxn/@v6*T@iI''Z"9z' P`&H~QȄ~xTtW`n2`ҸW{F_TOɕd pED? 44Bks<},@2>7K>[3qC{1 `1s׼;.`$xA9ߺ05IXb4D y[nrJ?='yQ 0 Ɇ΁&zpI27:$IѿPIH/Z[%**h%o1\B}qt٫[tH_w} _yqK`,^._s-/XW|~^Ue0oz<FlgR .K{W<ə#\c>}=L`7߹ &AzI /&Fr}b87yzQy˜'1A^c='ɛ1{?_y2Ao_!PLab٫d}tLGszB˯RFKeHʄˋeef?uL0ů^Or ]kW, W/yF׮ p̓l`/_n>}ůrophPgtëg$m3V_~y kЈ~}E42>?t! ˎBW<8^J4<4s#/8޹߾v9 4 6 <ïF%5OR(U<3/.|ӫj䔉0 p^YcAkWo^[C5W<7]_{yg H_ӛ(y .ѡ.\eل[و*~{~+mXi\k$A>FWP>}/)~')[iH/y&Hn,y~ {›m_M.!Ǟ]}7h pf~AVE8AE ɯ/yM?P q|}+q^kšq_㨌u=]t

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
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马克·吐温的文章有哪些求一篇马克吐温的短片文章,不要太长,直接复制在下面,不要给我链接.最好附上赏析,赏析最好是(300~400字)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

全部展开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发表于1876年。小说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富于幻想和冒险,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少年儿童自由活泼的心灵。
《汤姆·索亚历险记》以其浓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对人物敏锐观察,一跃成为最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首美国“黄金时代”的田园牧歌。
马克·吐温(1835—1910)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吐温是笔名,他原名是塞缪·朗荷恩·克列门斯,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父亲是一名乡村律师,家中生活拮据。12岁时父亲去世,他开始自谋生计,先后当过报童、印刷所学徒、排字工、水手和舵手,所以他的创作具有坚实的生活基础。26岁时,他当上了记者,并采用马克·吐温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他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表现了对美国民主所存的幻想,以短篇为主,幽默与讽刺结合,批判不足,作品有《竞选州长》、《高尔斯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中期以长篇小说为主,讽刺性加强,重要作品有《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等;后期作品则由幽默讽刺转到愤怒的揭发、谴责、甚至有悲观的情绪,主要作品有《游记》、《给范斯顿将军辩护》等。
汤姆出现在人行道上,一只手拎着一桶灰浆,另一只手拿着一把长柄刷子。他环顾栅
栏,所有的快乐,立刻烟消云散,心中充满了惆怅。栅栏可是三十码长,九英尺高啊。生活
对他来说太乏味空洞了,活着仅是一种负担。
正是这个男孩叫汤姆最害怕。汤姆最怕他的讥讽。本走路好像是做三级跳——这证明
他此时的心情轻松愉快,而且还打算干点痛快高兴的事。他正在吃苹果,不时地发出长长
的、好听的“呜——”的叫声,隔会儿还“叮当当、叮当当”地学铃声响,他这是在扮演一
只蒸汽轮船。他越来越近,于是他减慢速度,走到街中心,身体倾向右舷,吃力、做作地转
了船头使船逆风停下——他在扮演“大密苏里号”,好像已吃水九英尺深。他既当船,又当
船长还要当轮机铃。因此他就想象着自己站在轮船的顶层甲板上发着命令,同时还执行着这
些命令。
“停船,伙计!叮——啊铃!”船几乎停稳了,然后他又慢慢地向人行道靠过来。
“调转船头!叮——啊铃——铃!”他两臂伸直,用力往两边垂着。
“右舷后退,叮——啊铃——铃!嚓呜——嚓——嚓呜!嚓呜!”
他一边喊着,一边用手比划着画个大圈——这代表着一个四十英尺大转轮。
“左舷后退!叮——啊铃——铃!嚓呜——嚓——嚓呜——嚓呜!”左手开始画圈。
“右舷停!叮——啊铃——铃!左舷停!右舷前进!停!外面慢慢转过来!叮——啊铃
——铃!嚓——呜——呜!把船头的绳索拿过来!快点!喂——再把船边的绳索递过来——
你在发什么呆!把绳头靠船桩绕住好,就这么拉紧——放手吧!发动机停住,伙计!叮——
啊铃——铃!希特——希特——希特!”(摹仿着汽门排气的声音。)
汤姆继续刷栅栏,——不去理睬那只蒸汽轮船,本瞪着眼睛看了一会儿,说:
“哎呀,你日子好过了,是不是?”
汤姆没有回答。只是用艺术家的眼光审视他最后刷的那一块,接着轻轻地刷了一下。又
像刚才那样打量着栅栏。本走过来站在他身旁。看见那苹果,汤姆馋得直流口水,可是他还
是继续刷他的墙。本说:
“嘿,老伙计,你还得干活呀,咦?”
汤姆猛然地转过身来说道:“咳!是你呀,本。我还没注意到你呢。”
“哈,告诉你吧,我可是要去游泳了。难道你不想去吗?当然啦,你宁愿在这干活,对
不对?当然你情愿!”
汤姆打量了一下那男孩,说:
“你说什么?这叫干活?”
“这还不叫干活,叫干什么?”
汤姆重新又开始刷墙,漫不经心地说:“这也许是干活,也许不是。我只知道这对汤
姆·索亚来说倒是很得劲。”
“哦,得了吧!难道你的意思是说你喜欢干这事?”
刷子还在不停地刷着。
“喜欢干?哎,我真搞不懂为什么我要不喜欢干,哪个男孩子能天天有机会刷墙?”
这倒是件新鲜事。于是,本停止了啃苹果。汤姆灵巧地用刷子来回刷着——不时地停下
来退后几步看看效果——在这补一刷,在那补一刷——然后再打量一下效果——本仔细地观
看着汤姆的一举一动,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被吸引住了。后来他说:
“喂,汤姆,让我来刷点儿看看。”
汤姆想了一下,正打算答应他;可是他立刻又改变了主意:
“不——不行,本——我想这恐怕不行。要知道,波莉姨妈对这面墙是很讲究的——这
可是当街的一面呀——不过要是后面的,你刷刷倒也无妨,姨妈也不会在乎的。是呀,她对
这道墙是非常讲究的。刷这墙一定得非常精心。我想在一千,也许在两千个孩子里,也找不
出一个能按波莉姨妈的要求刷好这道墙的。”“哦,是吗?哎,就让我试一试吧。我只刷一
点儿——汤姆,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让你试试的。”
“本,我倒是愿意,说真的。可是,波莉姨妈——唉,吉姆想刷,可她不叫他刷,希德
也想干,她也不让希德干。现在,你知道我该有多么为难?要是你来摆弄这墙,万一出了什
么毛病……”
“啊,没事,我会小心仔细的。还是让我来试试吧。嘿——我把苹果核给你。”
“唉,那就……不行,本,算了吧。我就怕……。”
“我把这苹果全给你!”
汤姆把刷子让给本,脸上显示出不情愿,可心里却美滋滋的。

收起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

全部展开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

收起

汤姆!”连续三声叫喊,还是没人回答。生气的老妇人发誓要抓住他。突然,老妇人看到汤姆从衣柜出来,满嘴杲酱。汤姆狡猾的逃避了挨打。老妇人自责不以。汤姆逃学,没有回来干活,但他讲了故事。
晚饭,波利姨妈问了汤姆许多问题,想让汤姆露马脚。可汤姆没有被骗,倒是因为锡德的一句话使姨妈知道了实情。汤姆要揍锡德。汤姆玩了一会儿哨子。一会后又跟另一个孩子拌嘴,最终打了一架。
汤姆刷篱笆墙,有人代...

全部展开

汤姆!”连续三声叫喊,还是没人回答。生气的老妇人发誓要抓住他。突然,老妇人看到汤姆从衣柜出来,满嘴杲酱。汤姆狡猾的逃避了挨打。老妇人自责不以。汤姆逃学,没有回来干活,但他讲了故事。
晚饭,波利姨妈问了汤姆许多问题,想让汤姆露马脚。可汤姆没有被骗,倒是因为锡德的一句话使姨妈知道了实情。汤姆要揍锡德。汤姆玩了一会儿哨子。一会后又跟另一个孩子拌嘴,最终打了一架。
汤姆刷篱笆墙,有人代他代劳,很快墙就刷完了,他去向波利姨妈汇报工作,波利姨妈感到很惊讶。汤姆在外玩耍,晚饭还想白天的事,精神十分不集中。汤姆想像了一幅景象。他出了家门,来到了白天来过的地方,又过了一会,他就回家睡觉了。
汤姆在第二天早上背了他的诗歌后,玛丽又为他洗了脸,穿了整齐的衣服去了学校。在校门口汤姆用东西换了一张黄票,两张蓝票和三张红票,在颁发《圣经》的晚会上,汤姆得到了一本圣经。
十点钟左右,人们开始听布道,汤姆在靠近走廊的位置坐下,走廊里挤满了人。汤姆没有认真听,他看他的一只大甲虫与一条狮子狗玩耍。
星期一早上上学,婚汤姆被姨妈扒了一颗牙。上学时与哈克贝利芬谈了话。为此还挨了打。他与一个女孩子坐在了一起,并答应中午教她画画。他们了解了对方。
中午,他们在一起谈了话,还订了婚,但突然又闹翻了。
汤姆一气之下没有上学,到林子里玩耍还决定当一名海盗,并与乔伊·哈珀玩了一会。
晚上,等人都睡觉了,汤姆与哈克贝利·芬一起去了墓地,在哪儿,他们目睹了一场血案后又都发了誓,谁都不把这事说出来。
中午,墓地的血案传开了,穆夫·波特冠为了凶手。穆夫·波特看到真正的杀人凶手印地安·乔伊,十分气愤这几天汤姆十分不安。
姨妈想尽办法治汤姆,可汤姆并没有听话,汤姆提前到校想等贝基,可事实另他失望。见了后,还是不令人满意。
汤姆失望了,他和他的两个朋友一起在午夜离开了镇子,到了杰克森岛当海盗。他们用各种方式玩,吃饭,睡觉。镇上的人都认为他们死了。一天夜里,汤姆悄悄回来,愉听了他姨妈与哈珀太太的谈话。
在镇上的人为他们三人举行葬礼时,他们三人出现在了葬礼上。他的姨妈又高兴又痛恨,那天,汤姆把他偷听的那件事当做梦讲给了他姨妈,他姨妈十分奇怪,她从来没有见过与事实这么完全一样的梦。汤姆在学校,又与贝基发生了矛盾。
当汤姆的姨妈得知汤姆回来过这一事后很是气愤,但当她知道汤姆与曾吻她时,她原凉了他。
这天上学,贝基遇上了麻烦;可汤姆替她受了惩罚。
快到假期了,他们的老师更严厉了,他们想尽办法要报复老师。考试那天,有几个同学都背了文章。一篇最长的得了头等奖,这时,到了孩子们报复老师的时侯了,孩子们报复了老师,考试无法进行。
整个假期显得十分死沉,直至那件血案开审的时候,两孩子不放心,又重新发了誓。但在审判时汤姆确揭了印地安·乔伊的低。
汤姆再次成了大英雄,但他自己怕印地安·乔伊不会被除数抓拄。
汤姆找哈克·芬等人在每棵树下挖宝藏,可是他们的没有成功,他们突然想到去鬼屋去挖,他们的决定了。
第二天,他们想到是是星期三五,就没有挖,玩了一下午罗宾汉。星期六,他们进了鬼屋,还听到了印地安·乔伊和另一个人的谈话。他们没能得到宝藏,不过他们知道了印地安·乔伊要把宝藏转到二号。
汤姆和哈克猜到了第二号是哪里,他们就在这儿守。天天如此,有一天,汤姆在这间屋子里看到了印地安·乔伊。不过,他们没有拿到钱箱。
星期五,贝基一家回来了,他们一起进了野餐。还钻了山洞。哈克这里也有了动静,哈克跟踪了他们,知道了他们要欺负道格拉斯,便下山报了信,不过,不让别人知道是他报的信,哈克在第二天还把事情说的清楚了一些,早上大家去教堂,大家得知汤姆和贝基不见了,马上开始寻找。
原来那天,汤姆和贝基在钻山洞时迷了路,在一个山洞里出不来了。而且在山洞里,汤姆遇到了印地安·乔伊。。后来,人们终于找到了他们,大家都很高兴。人们还在山洞口处做了个大门。
当人们得知印地安·乔伊还在洞里时,马上开了大门,可是他以经死了。人们为他举行了葬礼。葬礼后,汤姆和哈克两人还在山洞里拿回了印地安·乔伊的那箱钱。
汤姆在人们讲一个秘密时把他们得到了钱的事告诉了人们。合克受到了寡妇道格斯的护养,可他并不喜欢,不过,由于汤姆和他的番谈话,他还是愿意了,并且他们有了如指掌愿望——要当强盗。
该小说是马克-吐温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汤姆为首的一群孩子天真烂漫的生活,以及他们为了摆脱无聊的功课,虚伪的教义,和呆板的生活环境,作出了种种冒险经历。该小说通过儿童之口,针砭时事,一针见血,毫不留情,使用了幽默和讽刺,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赏析:
1.课文简说。
本课由《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名著的梗概和“找到汤姆和贝琪”这个精彩片断组成。梗概围绕“历险”,写了汤姆的五次历险:一是和哈克半夜到墓地检验胆量;二是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三是和哈克到鬼屋寻宝;四是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真正的历险;五是和哈克再次到洞中寻宝,结果找到了强盗藏匿的金币。
几次历险并不单纯是孩子的游戏,还穿插着“乔埃”这个真正强盗的故事:汤姆和哈克半夜到墓地试胆量,恰巧目睹了乔埃杀死医生的场面;和哈克到鬼屋寻宝,恰巧听见了乔埃和另一个强盗商量藏金币的话;和贝琪在魔克托尔山洞迷路,又意外地遇见了逃跑的乔埃!最后,再次进洞寻宝,挖出了乔埃埋藏的金币。正因为有了真正的强盗,故事就格外地惊险和引人入胜。
精彩片段讲述的是汤姆和贝琪从迷路的山洞返回家后的故事。先是讲述贝琪的妈妈撒切尔太太和汤姆的姨妈悲痛绝望的心情,以及汤姆、贝琪回来后小镇欢乐的晚上。先悲后喜,充满了喜剧气氛。接着通过汤姆的讲述,介绍他和贝琪在洞中的历险经过,最后讲汤姆去看望伙伴哈克和贝琪,从法官口中意外地知道山洞已被封上,乔埃被困洞中。
轻松、幽默而略有讽刺夸张,是作者语言的特点。浪漫有趣,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选编本文的目的,一是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这部外国名著的内容,关注人物的命运,把握人物的性格;二是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段,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汤姆有几个好朋友:乔奇、班恩、吉姆,但最和他“臭味相投”的是镇上那个脏兮兮的流浪儿哈克。
“臭味相投”本是贬义词,但是作者加上了引号,一下子就使它们显得不同寻常。这些词语,透露出作者戏谑的意味,同时也传递出他对孩子们自由活泼性格的喜爱和赞赏。
②阴风吹拂下,他们目睹了一场斗杀:乔埃杀死了医生鲁宾逊又嫁祸给醉鬼彼得。两个孩子都害怕凶悍的乔埃,相互发誓决不开口。
在梗概中还有这样一句——“镇上要开庭审理彼得杀人案了,汤姆和哈克出庭为彼得作证……”这两句话似乎互相矛盾。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汤姆和哈克的正义和勇敢!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读梗概产生的疑惑,引导他们读整本的书。
③晴朗的夜,明亮的星,灌木林丛,篝火野餐;没有了大人的训斥、牧师的教诲、法官的威严、老师的惩罚,有的是沙滩、草地、树林、鸟儿、松树、蝴蝶……他们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这里简直是一片乐土、净土!
梗概中只用了这样一句话来概括汤姆和伙伴的“海盗生活”,但是从中不难看出,与其说“小海盗”们向往做海盗,毋宁说他们向往的是一种生活方式——顺应天性、以自然为伴的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孩子内心纯真的向往,使他们的淘气调皮带上了可爱的色彩。
④汤姆躺在一张沙发上,身边围满了热切的听众。他给他们讲着这次精彩的历险过程,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了一番,最后又描述了他怎样离开贝琪去探险……
汤姆是主人公,关于他,梗概中有简单的概括——“淘气的机灵鬼”“镇上孩子的头儿”“在小伙伴眼中无所不能”。我们看看汤姆在山洞里回来后的表现:因为他身体虚弱,浑身没有一点力气,所以“躺在沙发上”。尽管如此,他讲得还是那样眉飞色舞,“同时还夸张地吹嘘一番”,可见他的淘气和历险后心里获得的极大满足——人们把他们回来看作奇迹,他也觉得自己成了真正的英雄!
(2)对词语的理解。
萌生:萌发。
无赖:指撒泼放刁,不讲道理的人。
凶悍:凶暴强悍。
游手好闲:懒惰成性,不爱劳动。游手,闲着手不做事。
落荒而逃:离开大路向荒野逃去。
嫁祸:转移灾祸、罪责等。
衣衫褴褛:衣服破破烂烂。
溺水:沉入水中。
二、教学目标
1.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2.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3.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三、教学建议
1.本文是略读课文,可以先从题目入手,猜测小说的内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在学生阅读梗概,浏览精彩片段后,让学生简要说说小说的内容,并围绕“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人”“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等问题交流读书感受,感受小说的有趣。
3.把梗概和精彩片段进行对比阅读,找一找精彩片段可能是梗概的哪一部分。并且通过猜测梗概中相关部分内容、抓住梗概中矛盾或不明之处,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4.如果有条件,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班级读书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交流读原著的感受,评价书中的人物,朗读有趣的片段。
四、教学案例
一、猜想书的内容,激发读课文的兴趣
(多媒体打出《汤姆·索亚历险记》这本书的封面)教师简介:《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文学大师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历经百年,魅力不减。通过书名,你能猜猜这本书的内容吗?(学生猜测)
二、阅读梗概,了解小说内容
教师相机提醒学生:梗概中写到了汤姆的几次历险?主要写的是哪次历险?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能比较准确地概括主要内容。
三、浏览精彩片段,体会人物特点和语言特点
1.浏览精彩片段,与梗概对照,想想精彩片段写的是梗概的哪一部分。
2.再读精彩片段,围绕下面的问题交流: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来交流,学生可能认为事件精彩,可能认为语言精彩,只要有所体会就可以。教师根据学生的感悟,相机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幽默、夸张的特点。
四、结合课后的提示语和读书产生的疑问,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兴趣
1.通过阅读梗概,你对哪些内容产生了兴趣?哪些地方让你产生了疑问?
2.看课后的提示语,“我读了整本书,觉得汤姆刷墙那一段很有趣”,你有什么想法?
3.拓展阅读汤姆刷墙的精彩片段。
4.鼓励学生读整本书,为读书交流作准备。
五、相关链接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童年时代,马克·吐温住在密西西比河旁的小镇里,这里是各种船只穿梭聚散之地,他在此地的见闻,成为他日后作品中的题材和特色。12岁时,父亲去世,马克·吐温只好停学,到工厂当小工。后来他换了不少职业,先后曾做过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矿工及新闻记者等工作。渐渐地着手写一些有趣的小品,开始写作生涯。马克·吐温是他的笔名,意思是“水深十二英尺”。马克·吐温的第一篇引人注意的短篇小说《跳蛙》,使他成为颇有名气的幽默作家。35岁结婚后,他专职写作,随后的20年,相继完成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乞丐王子》《密西西比河上的生涯》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等不朽名著。
马克·吐温一生著述颇丰。他擅长使用幽默和讽刺,针砭时弊,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其创作将现实主义的刻画和浪漫主义的抒情和谐地统一起来。他的作品对后来的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之一,发表于1876年。其中不少事情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蕴含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深刻怀念,作者以其脍炙人口的幽默与讽刺以及对儿童心理世界的精细刻画,使汤姆·索亚这个可爱的“顽童”形象,一百多年来饮誉世界。正如马克·吐温在原序中写道:“写这本小说,我主要是为了娱乐孩子们,但我希望大人们不要因为这是本小孩看的书就将它束之高阁。”因为阅读这本小说能让“成年人从中想起当年的自己,那时的情感、思想、言谈以及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做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