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此文的一些复习重点 大纲之类的 不是翻译与注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8:19:47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此文的一些复习重点 大纲之类的 不是翻译与注释
x}Yo#v_ {' `l#'RIIԭLJj $5A$_rwUBo]ERR{Ip &Ykk׷Gٖ鯄[ A6l۳azɿ`g~L%S Zt.m͘iо4sV=wꠙ~^zO_Aq1<=빰~eghzм½|O33Om;ڙ9]3ﳸ̈́gIg3HҮY]3J:;N};a\MqՔX EnSTuF%Uiݙ7f<&"nJWO0>or6K3L;Jd.؛z Vp0Ašt}+iޮpw$t\,Sc4 UիCz[- ta稪 ֜_7;<|\y3|k 3Ɖ/;/X#A{_`!]ˆGϞwr.<<63o3EFn-KXZ<5Kgqڊ=sҡ ~fc5hϼZ q v4?G|='w/pp3'ylv<۟~lIszi*;7+c4hz^f tAg#36{,W!X .w٤9i6F0CrnZ_?ߙNvxzl~H.S0c-e"Hs?| /t vq-F'- >ڰyR'!ryƍM@ *~6g)\-C_'rYlfߏIj̛Y4"U6cW5lFSENX>tfj>c+J_%w! kAg1d2z =˩11i-:'Vx4K7T*ΒyK7F/)Н- (Eyq|s.IC4f*hPcsoMjb߭BgثV ./L}so{1sܘ) kq<c/fgf`ApwA\*1Z&1 al0jGNT60[ Szu}&,eB(Vʝw?opfJj ~Mv519}.h|XWC 2eXoAm̄glP%fhKhZìv :򗦸a䀷 )+fw~[Mҁg"0{g~z IT:<ڦ2uKF[˗~ܛuS4 nU >w?ymp1`& +t ty0 160h/'/DtG[-ǔ{nÓ2fBpJ0U&o+N6~RS@s[ b9l[ !ju?6L793)`8Q SSok1e*_3@ !B)i'!xŎ5LDh{3^0 6V/O(A{4RA7xnS:)k}ht ;Xu };];U 4 Hwsk< ˞I>pnj;lULu -tҝ^΃J9Nc:eNr;lx  i7?enh+CtòP ZeS39_ùx-Qwdt`Ѱ}aJmC?ғ)OƠ 7x46'&_JրS>>繜5E49jNkrED~ + GB==HݴJRqE6TB]84@I7(S3$zW~&p6L΅۫-,Zp^1 8f~WY\:.纘LN} c3(=kgE#Q Jc)h* 6eq1gjfƳY<',A)OUAw.E5UF}ltM}yfWe9+R=Cn*v.Xﰟ[/t50,D8X0|U"/oc7h̓ |6?dr8>n'"Rb0Yk-4!8 .</Jn{S}=Z1%+/A|( ^#d$P`k?PUj8 8v䠕{dV@rW8Y: F()ӭUb>d$a-Xwхt`U *`Z(t%:(Eh%H| uj]\mz@'FHu>9K<&!.ZgjG;kk{h#5D! oA\AN>A>ȻZ`=^lDzֿL/c2GA;Q=fhEI[["JH#'#^xihVcw'fM/Md-.[l;\Asw9P&8T_~9'M>I?]RXW)/".dhO#ǪI)um<{G'e9Ǝ>JNnk?waXΖwB|m1jY+,(-Q,t\B Y"zLe787}уbʊ쾪C^@ |=󘰼+~'R#h:'G\P9`up"a{05:ozJ,6(``xN#T2k=%elz{aº0@Dr,eH(% jW,#KY԰Ңݑc(>=αS QFq 45'tR͊eإ M@\CM͵$ Ng9`. l^ ) #N}B.sÎ;W;E)ܶz=( fxSPR>e&^LxQ$fWVT.4c0 &?G{-k :ţ{=k٫=й%=~Y?ks8z60婽(Hsͬ.mj[ծX}uZLcNqHmLmb7Mui u(VGWW.26RԺ jt6DHo #V|:RդZja46 &UTway%4T1c XgtF&Ҟ'l0"bE>i0+ mhĴ߷Mi׬`k֡i+ M ˓xZj s{`^W7іul$91=6dXl)=O&دrں0.@C~ECtD5ŠE[n(*B\J;c~=Spu6TH>`(CȷX\jgK,gNobp]jD#:B$r2feй3%bF.c6]aS0q]8T;ri Jԡ4@ԎSL`a(\  Nv dyY?ͺzD'\8|)scQL4J笧Y̊Uäa= ngTڵiDR8}^b'35tKa8<@t ^NTA:Uck'ȣ^BSmF0+^$sΌB~O^A ;g %__1n0g%!M΍HD}cK"K%16k<(f\FW |cy\00j5(`@cac0vc>HwpJŮPD߇祙q3ii zj:j$No6<h_/j8(<=f\HTx'Jn'_gX?)eels+D.W5gg6R29?'.)f߰:o0 @@fs `9Ӧr=5Bjm?]ZpAd.Sˎ(yۖ[u#;2YDU  N"R{ŵ4ƑHR$rC/ t9$g,Z3F1*55X3M\N酫~#K|M~Hξ‡>ćǕ "Np͏EãqXAcK%O ι^:>C?1TU?/PŗzνTQQ)[U6'訔g+(>MJm}1UTѵ_KNUI}%=?EPOT-:2QU TUiȪ; r&cU_ iK mU觉EՑJ$yծW p)+HDX9DVTVUe?LQZ#jO*sVU[_Mp0|ŕ9$WR/\GU]U_:I« Q?OyU1MzUE+%)iꫮ+ɯN_L|2) ,:o@}{N|1Ikc8yBe^Ge7*0&*N$5vܧx9ϡNJd5L⚥"Z#4g}*?2]yI&Y g2kCVϓfF{ m qβ#t>щtgQh5I-ݖ={HNTZSdZـ#:-}W~)c|Rm 8_O=Iz^T' ڈGG1)J#ڪ$Vmi­mQn-'*N|vkϪJ.ܫ/pu_C㯓;S4\ ]Oq?>4Sd\$JB.[~+\9[kibD,^ɹA窣aqIz߄+38N@ֵ @a#FUHVDhkˍr|>y}{k/x\MSxgNx9OxZLy52T^E2 1:o|6$b+;"r_~j8qnGQRC4,Cf?_Gm2YxJ]⼧ ȟ$ :I^"z<6c>4}2XHļkF&N$VGC_&Ӊv>A)&Ӥr?M+柳O,Y6=G.ߖ^,%HϳcM[NPƜEtc{"ء_XlŚoA;4"GB?I=v98ع/Uc:(6H̗ENRAWґOGQ$swOG`%Zqj |3d+>'(Ǩ?&EYQ#)So=ES,Te睽@V|]Yc`?.ay4ϡ,?1ΗI vg?qyy߂ ?<<; TU?A=P'(+yjf|@f*%keW.8OeiNp-ìӮm:7dqJ *Uw $,4V^.t5{*ürsДLEkrY 5Wr 3'Ǜ9 }LRNLQq>R#5]5Fx \+oqhƟ0Wb$ 2]n±;ͼg^M -eG[_#y a*ӆ9tR"~㪕j!<8$75d`?T^$3ޮU!  _i#%8ymHu/3q1%CZPly{<;ExB.>o?sロ Ϋo?wW;[`yo?wQ+IbX0e-?W ]Ki׿FUKؔj^&ߵ\صfi}6tk mf>zX_ %Z'!Rbz yCA3:R!gW'ցcWSǫ}c;liR\~\~\^_q&U\^m*|-_^ k+x喱Y~ k_~/ߺ˷-2VJ|M_īI|Q-oQIבUJ7Q櫪jLU6nUmͷk6H yd?7fb ӝiͼ_xAL{D;exǕ0Ga-f0 ?C@>Sjuģ+KȌţ-{`Z_]q!䊮+yt)2xcH/7 ›MlrImg,6L 9~5-T-cX(QU? #!c4J&JCڵ-/գ^%! rr6mֈsf_O6"{iyq)j ('S1LvY0 Ɣ2֠)\f]{R&TK[pYa)!ZAd)w):U ^-.tM=ER&Rkdfԙ{ )6iK[&*jQI,1FPd~T(إdO<[ 4{K[lh4fҦ5`ޕP<6>g~_]846JE ѣӧSX ޔMx = -i7!_Ϛ 5z֫kg't,Zhs<_dNވ5'G x=pW'̨>}yQ̚Uy*08<$dSd66I,ɫ6>q1 sfSoaGn ('yv| [/{ȑ_iut XZ3L ٔFD`4ڜ[7RXcp% q.躶FyzUN?FDȱAm PE.cdR(y *zLVHd^B9Pɕi<{9556QL%Ǻcdh/'{E\]WgDU,wI|!$H@G$ \""+o wFG{@ك*"_-{VٞT8_r+!mw-I<,q Qqd8 y0d*綎>Y@F@txTՖ9.\GT*mj-Mn/1"~X :sN (J5 FEGn'ڃZƆҧfa(~s]=p1=\xюFPޠjpɾp.)vMi)c<Ƀc!zW9zL̟֝y@ʱGWТ=#PhZ.mbJ) cJ4+fܬXm;= ɀt%B+\I lfJ_*lDˠP}lnږg){m'eޖ`iNs-J~O!8z.J%˹A37V=4]U*?˻v&B)v7iZY˼${x9L.[nU̇K-}Vk.i {gB~]DNR%ۮb;sB2f)} n}s}AkksP@EҊ)5_igLxdvDa6NVM6(0U\KJN^*f {6$-by <:rm_jKr׭EqݱR>KqiBʩ-e8X+k/K' 7Jj+;KuypFw9%}+G+ Nmt#eIb䮋]E6pa !պ-! U.%GG0Y8.7ܝB nF5!غ1,XOmP)[S kJ5E6B1c1fV_uN~'}@\|鄿aػn1-*%HcL8FŹ|phԄR~4u@(3n2xY|'A6ub$jdGJYX|f5PxCtPCGN z#Ǿ<\\/-)ئ3 [z#06Oi^i},FpuL( ^UA&h{Pí[4O:rgZQb?D6 m(-,<<;?Τ;RTM7 =oV0w>XO3 >FE˘Ka om*Diٮ{(oL`tҽcsuQ\RGݫBc;- &U~,7-DTѬ)ڮ[RmG~zǮFټ S3|s `e Uslgb$Vhà-N?~ $\ :T(!U?u?q4YTNi"n.Ѽ4 2Ϧ/7*8Ie^9)=V*B+Bg6oC3eucIyhb%«Kʓ|eۣoǢy#mb)M;=-]lwûYK{ $^W(&.fV㟶b  ? gmhV4MJznwjN*_2b~x ZUְsiVc?D, jYqɭZ5eOmj*xp1o !@:u6S݃N-U[X5Z[6<=h%"hL=,zRja$/F[)KG]<Ϝ@ǥ7sE0^"ųv`ܒʔǬ ,Ζ7"if-K3vE'dta:OZ`g\˖v5Q#oׂgKF +㺻U%`3T=+[+iJy6 :VEU 'e?{+I$aq X"^б;ƒ-uorMRahTWM5 ECT4n\9E}ly,2ޭL  =֒Ӂ>Om0U%xOOf .9s0Xd¤Gqa3A>M+ƤWEKRw~L1K^eHC޳ [P ٠4ϟ)%SkwEAY \X_Z|kaR_lj{gW \}WHa De2i]9L\[ڍkv>N]>L` Î4a${mV`s{IU./R8q*9RsL"+?$'mG&?B|8lV vJYR&T-)LgWR[ w*OPD(]h%4g$߀?44\ |S*/V~+d2?gv&:礬Fa,Ҁ\ZYcYRUC~`ˍ؊*U ^C#W!t`0RA%3vcSЗ+N6]*a2xa7ɨҔ['3{ԧai^RZg(kv}t'R8׾1z|cZ5ʣRB*~n#mHL}|}]6(֜r'])R'4*.,CvUVm7S/TQѢ4 %Y܈oKac,d *z f

5'&xHoqOt+.ml k~!J:5m!12u+5$}gͫ h9GIh:9gB&: 1yG22Ֆ-I$xi.j?=/o3UդR/ KiӜH|'Ӈ԰|Ȱ uѵiDƫxB R)fӺ&[y[iqLX&s#"E(fS,c|*[$P1'+{A*NXVZ(?}tЊ%d*X-)遟OĨѨK[|uغ֨yT<1(ƗR]40z`/[6;KGnrg%W^VH%VG{ch>O>\srv#99CmpR wGzxyl}DR qפdvz57n߽Lik V!D (¿qE;ɹLod &K'>1J1Th , Otr64 ,a_-&9z88ފ<jR:-^ʬ [Ug!ayti Vʊ#R"zN3$.(u+/Ծk}@T6^1N4K#?4E/|p`=UDż=/^:d,pUrXʊf\da D)EnH6NYIa- z.$.;gtwwD-o8ZQFWt{ڇƢҍ1_p4X"gל|ުv?bA[dH9OZ/ZE9Jal3հHW^Ao*.qUrN 7723M깨<_7tMT|q]/b7ªȱ.MY"d7Z2DDbzu3h}A^Ot/o;d( DǙqy0S|M^O~ظDYyA=߈N:q.MFo!ptIPt*! e%IlOLU<Pƀ)Ǜy"p%67v/X> jߌ/Qs/XuWU晙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此文的一些复习重点 大纲之类的 不是翻译与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
此文的一些复习重点 大纲之类的 不是翻译与注释

邹忌讽齐王纳谏注释此文的一些复习重点 大纲之类的 不是翻译与注释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课外一字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编辑本段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
“此”指的是“国内修明政治”
编辑本段邹忌特点:
邹忌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清楚君王的心理.
手法:类比
原因:因为是对君王提出建议,所以邹忌注意言辞,并以自身经历来劝解君王.
启示:I DON’T KNOW (这个主要是表现人物,更多的感悟道理应该在[齐威王特点启示]里)
齐威王特点: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以行动来改变自己以前、今后的过失.
启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从头至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进谏的缘由.
第二段(从于是入朝至王之蔽甚矣):邹忌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设喻讽谏齐王.
第三段(从王曰至最后):齐王纳谏及纳谏的显著成效.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

全部展开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a.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b.问之(代词,他)
c.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于
a.欲有求于我也(向......)
b.能谤讥于市朝(在)
C.皆以美于徐公(比)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六)课外一字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编辑本段延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写的是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其相邹忌的劝谏而采纳群言,终于使齐国大治的故事。文章的主题思想是明确的,即要求统治者能听取不同意见,而一个人之所以能听取不同意见,又在于他有自知之明。这是文章的重点。至于齐威王的政绩,齐国大治的情况,以及“战胜于朝廷”的具体经过,虽属文中应有之义,却并非作者命意的焦点所在,故仅仅一表而过。
这一主题思想显然是《战国策》的作者总结了封建社会初期统治阶级在政权的得失方面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结论。从文章的思想性看,值得肯定的地方正在于此。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用以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艺术手法。过去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方法是现实主义的,我不大同意。我以为,毋宁说它近于浪漫主义还更为确切些。因为文章本身固然对齐威王君臣不无美化之处,但也反映了作者对新兴的封建统治阶级寄以希望,这才用齐威王和邹忌作为纳谏和敢言的典型人物,并把他们理想化了。这就是文章之所以用浪漫主义表现方法的思想基础。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可以用过去评论家的套语予以概括,即前一半是“虚处实写”,后一半是“实处虚写”。齐威王从不理朝政到励精图治,终于奠定了七雄之一的齐国在东方的强大地位,是史实。他的接纳忠言和改恶从善,也是有历史依据的。邹忌对齐威王敢于直言进谏,当然也在情理之中。但邹忌本身,是否对他作为一个美男子果真如此沾沾自喜,而最后又如此之虚怀若谷,从妻、妾、客的重重谄媚阿谀的包围圈里钻了出来,并且敢于现身说法去规劝齐威王,则值得研究考虑。我以为,邹忌的窥镜自视,与城北徐公比美,以及妻、妾、客等向他献媚,这种种细节都是虚构的,不是《战国策》的作者就是邹忌本人编造出来的。它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邹忌则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对齐威王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果按照正规的文章结构,这篇作品一开头应该这样写:邹忌为齐威王相,入朝见威王,曰:“臣尝朝服衣冠而窥镜……”接着把他的故事叙述完毕,然后接下去再说“臣诚知不如徐公美”那一段。但果真如此写,便索然寡味,毫无艺术特色。照目前的这种写法,是作者故弄狡狯,把虚构的情节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俨然煞有介事。然后在叙述以后骤接“于是入朝见威王”那一段,把正面意思交代清楚,既活泼生动又水到渠成,这就是所谓的“虚处实写”。这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而非历史的忠实记录。如果我们了解《战国策》的性质,知道它并非全部历史实录而羼有不少虚构成分,就比较容易体会出这篇文章的构思,也能接受我的这个设想了。
文章的后一半写齐威王的纳谏经过,应该实有其事,或者至少是有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的。但作者却把它过分夸大了。因为齐威王的为人即使再差劲,一开始也不能全无是处,以致意见堆成山,使提出批评的人“门庭若市”。而在一周年以后,即使他改恶迁善,也不能一下子就达到圣贤的地步,使人们“虽欲言无可进者”。可见这不过是作者用高度概括和极度夸张的手法,肯定纳谏改过的好处无穷,让封建统治者意识到这样做的优越性和有效后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理想化了的君主应该是个什么样子。至于齐威王的政绩,作者并不想从正面详加描述;只要把一个统治者从谏如流的态度和方式淋漓尽致地写出,这就已经达到了塑造理想人物和理想事件的目的,即使写得让人有点不相信也无妨。这就是所谓的“实处虚写”。这样,文章前后两段做到了虚实相生,前面似实而实虚,后面似虚而有实,从而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也很别致,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私我”、“畏我”、“有求于我”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的百姓,又是三层。上、中、下赏,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又是三层。这些都是比较容易识别的。再看,邹忌自以为美于徐公这一事件的发展在时间上是三层:“朝”、“旦日”、“明日”是也。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也是三层:“孰视之自以为不如”是第一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是第二层,然后到“暮寝而思之”是第三层,找出了矛盾的焦点。全部事态的发展也是三层:邹忌现身说法进行讽谏是第一层;齐威王“下令”广泛征求意见是第二层,最后使邻近的诸侯国都来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是第三层。当然,作者这样的写法不见得全部都是有意的,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总之,文章的结构层次很重要,没有层次不行,层次太多也不行。一般地说,总要注意到结构层次的对称美,排比作用和递进(即一层比一层深入)作用。本篇在这方面确有值得后人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在叙事进程中对语言和句式的安排也很见匠心。有的叙述,对话有重复有排比,有的变化就大一些,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有详有略,有重复处,也有小小变化处。总而言之,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小有变化。一味求变,变得无头绪可寻,不合乎我们写文章的民族传统;但如果自始至终毫无变化,也会令人乏味。而本篇则恰到好处,既有变化,又令人有轨迹可寻。文章的技巧,就是靠这种地方的斟酌推敲。倘能对此加以变化运用,对提高写作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再重复一次:如果有人认为邹忌真是自以为美而一天到晚总照镜子,从而悟出了大道理,那的确是太天真了!
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词藻的堆砌,是其特色之一。这篇文章记叙了邹忌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设喻,来劝告齐威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写得十分生动。作者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更没有堆砌什么形容词,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作者为了表现邹忌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使用了十分朴实的叙述和描写。文章一开头,作者用“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十个字把邹忌的形貌作了一个简括的介绍,接下去就写他三问谁美的事实经过。这三问,作者用了几句简洁明了的话,写出邹忌每一问时的不同心情,合情合理,真实可信。一问其妻,是在“朝服衣冠,窥镜”之后。夫妻之间,问一问自己与别人到底谁漂亮这一类话,原是十分自然的事。所以这一问并无惊人之处,作者也无惊人之笔。再问其妾之前,添上了“不自信”三个字。这三个字添得极好,把邹忌这个人颇有些“不偏听偏信”的味道写出来了。正由于这个“不自信”,才有了再问。所以这再问也非常自然,作者亦写得自然。三问其客,特别交待了“客从外来,与坐谈”。这一交待,说明了客人与其妻、其妾的区别:妻妾朝夕与共,客者,“外来”者也。这一交待就写出了邹忌为人论事的“认真”,进一步证明了邹忌的“不自信”。后面写了邹忌再一次“窥镜”而思其缘故,终于大悟,并以所悟劝诫威王的情况。按一般写法,到齐威王接受意见这里,文章是可以有几句赞美的话的。然而作者仅仅用了威王说的一个字:“善。”接下去,就写威王采取的行动及其效果,全用朴朴实实的记叙来表达,毫无哗众取宠之意,却收到了发人深省的效果。这种朴实的文风,从我们今天的情况来看,着实是可取的。
语言形象,对话动作栩栩如生,是其特色之二。朴实的语言,能不能做到生动形象呢?这篇短文给了我们肯定的答复。这里试对妻、妾、客的三句答话略加剖析,来说明这个问题。邹忌提问之后,他们分别作了回答。他们的回答,话不多,意思也差不多,却十分合乎人物的身份特点。他的妻子回答的是:“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他的妾回答时就没有“君美甚”这三个字,仅仅剩下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半句。而客人却换了个说法,回答说:“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三个人的回答各不相同,作者就抓住了这些细微的区别,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妻说话较为随便,只要丈夫高兴,怎么说都可以。妾不敢不当妻的应声虫,还要尽量少说。而客毕竟是“外来”者,说话就较为谨慎,又要让邹忌高兴,又要不让人看出是阿谀奉承。妻偏爱他,妾有点儿怕他,客有求于他,这样就决定了这三个人说的话总与事实偏颇;但由于三个人的地位、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这三者的偏颇又各不相同。三答三不同,三答三个人,这不正是作者语言的魔力吗!
文章剪裁巧妙,当详处以十当一,当略处以一当十,是其特色之三。全文三百四十三个字,作者用了二百四十八个字来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王进谏这么两件大事,占了百分之七十的篇幅,可算是写得详详细细。从“服衣冠,窥镜,谓其妻”开始,到“复问其妾”、与客“坐谈”并“问之”、“孰视”徐公、再“窥镜”;到“暮寝而思之”,悟出道理,最后入朝进谏,一共写了邹忌的十个动作。这一连串的动作使人觉得邹忌所以要进谏以及陈说的道理都比较可信。此后,作者用了不足一百字的篇幅来写齐威王的反映及效果,与前相较,这一段是简略的。然而这简略的一段之中,却仍有详略。作者写齐威王的态度很简括,只用了一个字;接着却详详细细地写出了齐威王发布的命令的内容,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上赏、中赏、下赏”三等奖的评选标准,并且写出了“群臣进谏”、修明政治带来的燕、赵、韩、魏“皆朝于齐”的结果。这一略一详,实在恰到好处。写了后者,前面齐威王说的那一个“善”字就抵得了一大段描写。可见这一详一略,实在是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这就是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意指国内修明政治,不必用军事力量就可以使敌国畏服 。
“此”指的是“国内修明政治”
编辑本段邹忌特点:
邹忌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清楚君王的心理。
手法:类比
原因:因为是对君王提出建议,所以邹忌注意言辞,并以自身经历来劝解君王。
启示:I DON’T KNOW (这个主要是表现人物,更多的感悟道理应该在[齐威王特点启示]里)
齐威王特点:
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并以行动来改变自己以前、今后的过失。
启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编辑本段段落大意
第一段(从头至与有求于我也):邹忌进谏的缘由。
第二段(从于是入朝至王之蔽甚矣):邹忌以自己的亲身体会来设喻讽谏齐王。
第三段(从王曰至最后):齐王纳谏及纳谏的显著成效。

收起

这个你可以从网上查或问你的语文老师

我就找到了这些 凑合这看吧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

全部展开

我就找到了这些 凑合这看吧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收起

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

全部展开

课文研讨
一、关于课文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这个故事明确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作为领导,更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要偏听偏信,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意见,对于奉承话要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但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而且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内容分析
第1段,进谏的缘起。
作者先刻画了邹忌的外貌:身材魁梧,仪表堂堂。“窥镜”“自视”,逼真地刻画出他不无自得的神情。正是有了这点自信,才使他敢于和齐国有名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也与下文见徐公后“弗如远甚”的自惭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烘托出他感到受蒙蔽的心情。明明是“弗如远甚”,可他的妻、妾和客却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显然是由于各自特殊的原因,使他们没有勇气说出真实的情况。这里,三个人的回答,由于身份和心理不同,虽然都是赞扬,但语气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妻的回答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溢于言表。妾因其地位低下,与主人之间并没有多少真情可言,但又不能不顺从,所以她的回答就有些勉强,说话比较拘谨,不敢越雷池一步。客人的回答则明显地流露出奉承的意味。
难能可贵的是,邹忌在这一片赞扬声中,并没有昏昏然,忘乎所以,而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先是“不自信”,等见到徐公后,又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甚而至于“暮寝而思之”。
这一段,作者并没有把人物局限于家庭琐事之中,一般性地写他不因妻、妾和客的赞美而感到自满,而是将人物形象进一步提高、升华,由自身想到国家,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于是“入朝见威王”。
第2段,进谏的内容。
这一段是课文的中心部分。邹忌见威王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用类比推理的方式讲出“王之蔽甚矣”。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原因,然后从自己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直接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推己及人。“王之蔽甚矣”一句,点明了进谏的主旨,犹如当头棒喝,一针见血,使其猛醒,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他为什么敢下这样的结论呢?一是邹忌曾任齐相,是国家的重臣,言不在私而益于公,所以他无所顾忌;二是以小见大,由自己的受蒙蔽推想到国君的受蒙蔽,这种现身说法的方式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第3段,进谏的结果。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告,立即发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对于关心国事、积极进谏者,分不同情况给予奖赏。齐王纳谏之后,齐国果然发生了可喜的变化。“门庭若市”说明在此以前,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时时而间进”说明最初的进谏已经取得了预期的效果,齐威王已经根据人们的意见,改革了弊政。“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威王已完全纠正了缺点和错误,齐国政治清明。齐威王纳谏去蔽,从而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需要指出的是,“无可进者”“皆朝于齐”均与史实不符,是作者的有意夸张。
结构图示

三、写作特色
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邹忌的两次窥镜,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以及“暮寝而思”等情节,妙趣横生,富于生活气息,亲切有味。对人物的刻画特别讲究。如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用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又如,齐王只有两个举动,一是“王曰:‘善。’”二是“乃下令……”,就把一个贤明的君主形象表现得生动传神。
2.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对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对他的进谏,却只作概括的叙述。对臣民的进谏,也突出重点,记叙“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时期的不同情况,使读者从中体会齐王纳谏后的巨大变化,而对齐王最初受蔽之深,齐国积弊之多,以及具体如何改革等,都只从侧面暗示,略而不写,使文章的中心更为突出。三问三答,也没有从每个人的形态上去描写,而是通过不同语言来显现人物对问题的不同态度。用笔简洁,辞约意丰。
3.语言繁简适度。
邹忌的三问,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意思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大不一样。齐王的回答只有一个“善”字,既表现了他的态度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与尊贵。.
4.设喻说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与许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见解的方法,委婉动听,往往收到比直进谏更好的效果.
5. 全文以类比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教学建议
一这篇课文情节曲折生动,语言上的障碍也不太大。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并让学生试做练习一,让学生初步弄懂课文大意。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节省课堂讲授的时间。
二本课中出现的文言常用词较多,而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教学中,应着重对这些常用文言词语进行辨析。通过比较,让学生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知识点总结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字多义
(1)之
1..齐国之美丽者也(的)
2.问之(代词,他)
3..吾妻之美我者(取消句子独立性)
4.俆公不若君之美也(比)
5.孰视之(代词,指俆公)
6.暮寝而思之(代指这件事)
7.吾妻之美我者(结构助词,不翻译)
8.朝廷之臣莫不畏王(的)
9.由此观之(代词,指这件事)
10.臣之妻私臣(的)
11.王之蔽甚矣(不翻译)
1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的)
13.数月之后(无意义)
14.燕,赵,韩,魏闻之(代词,指上面这件事)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o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