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17:46:00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x}n+ɖݯ>t_>C ? HII3%5P8H$ u/UbIJuJ̌a֞/W'-xU;6 2?ok1jת/^v|h?xm]~ЍFd|KDHV¿ۃ"Vv̤jwF+^Vm,v&~AO;x}JyG0 v+c4\&h{yӕIa׵c]4s5~EgѰw<0 ߀%nL&̤t)>5e 08VwXTuzxw{r#JsÙA 97Qk!F<֢QyiB I;P9 щb@wT.Zwqw?k&&TrD>ܴn20L9;eNg%FI #hSO­Z t{wjB&*xa<]9 j=zc- ]EBo[f*`S oWTፚzU׆gJ%HpԱ|Oi?t'Ò̪ h NAa XX)ڇ:?43b--w(j*d>̎ءobh.gTݠz{r9TTTl2,Ȫ:H;v_!߬!xZoT>;T5C d:Zwݭ,#Y U tSɊ4ʫBJ>0a5")pvgn 0[^oUD?/Oy0g#q-V2Tuoʹ Q[0z}[K{o4F}hN:EY;X1r*q((5:}h3ǽQs!Mlf 8NB끱B0w@M˯oS>j:n!)>`:9>SuU1 x5j~Cm@OQ ҂iu&^5|.'+3pnb8mygD~6O3q6^#KlT19c[73ƤG CŶ͂+jů|ɏ]tj˘`'K~(ԃdpj_5H,O6N!G0><1XƂ>8UER(*b L⸍[jCm;IUBIY# pWl4?@S}.d~!ұ[ ޟo%"OAcnU?9^NQ>lR@(DIuud =ec(26~v*fz[R:0͉ #c391S<~EKړڍ:d@!s%/s츽Oƅ :gkM3!7 #{70PhBpQ lvd\ֶ7?=c(]/uBo` :0vT`*Z~O#~7$F<}o[ ?C;b-/;kpyIm 2*MfkB^H_R8EX= 8]"<"Z*q++l :q|'VTi fK]e~SQ5d4) kRe>Etu 'Apޥv 1ZgD+ &Ͱo^:lhc3`>e f D)릅>Q&D =09tn󹗃37syݎ8⬨>\zBPTF;&[\L>f*{V[ ]p 呼ļuëƉw}C}ϸPKpԓ,8kǾfoЌ.iQ^^"E{~r:&{2ޠ({dOm=Dz9k `Rr]Fhb d1χ3k/ @Pt%Janmd )p\0l=$r\ö>.Đ'櫎ƦK!m@?TcĭWb(r}O݉!EAᲪhp1rNQ1 0ĠGLr&f^I$&6*{'$e\PH4q[ ^~ڵ&#!ooxBEbVf_0$# _'LĄ\\ޝ#QvSyVaI$qh""?3T؞heS^  PHF0oP&J (]])띖&^y#O>o2[pc%*$ӵ뗎=|͋뤳G7ޢ|h04sz{WTC%߲1a΅BV7497.G,¯:(A,yN;^)\c%1-[-X}†nOc}15NL:`m0WP.:;p. š1Q(c:QgUq?%Ι[bd~|CS"+2KJmCWp"z Y0x͑.CQ O xBٱbv@N؀`)a,l2;Y<~hv;t_NNfk|2 1K7'cs&L 9 8}n3d~LúPL#xF[^Fɪ&+za W/rGc(X* 2:OxJUЅ3;eH~.q}X"m=LϤ7ΧG\4A@ BIއK'fz_EzHpκDxi(rz/9@:W0hX:p3I$*Tb4O Mz7<2)ԄёG?0om">j}:ҌCK\ܫD?l\{2z`)|gH%=m]2›F 0,+T^ml&}NLT g{6鿒3KIo%鶯7 ˧n%7m{ -PsQ}Ꞷa < {OkF$xN< ^xaoR]^Izy[a"c@X%(uQb+yb28KӲZQ]UkImLZ['ɹLbJ0H4%FNY^/ze+g`s1KZ[Ul{~Q3"DL/ mG8$5do폼 t:w[(2ŠւR Um⑟ļdZ8QP ՀA4yla)=ӻ 3lVB]dԒ%E5e4 2Nz23o"-2DP6&'t@; oT'/R \){ N cWs׻ UJލqntCׄ/ļOy@ޢ57QM>SVUCY-/蟾5GvoU`NL3ogtYXAMjM:6tT}RAN3]-)h{3hbMꇩN1/)͔֫`۽T,}; ݑ=':9hLQ*xrsqSL+ Gb Vf~֋}PL)8dؠpJŪn&c@?>Odhh=p3tS0No "j$c-M  !S 0{m?$+a?Ř==xC'J01lm)vᅩx£ (? Msȏm70U+iС(2^UzKpaeF 4[]%Ձu^@RNaq[A7si|д:O\(y7eL<{x[-6DhndTR[ȱD=odpT?:WJa2(bD}Hi+0 a!="|PĪIoRO vu> ;@D~ՠ s}үiG,}6KOֳP20`Vm HLp9!x%*PENgq1 퀔R3|ϳe,(E)6Ma94cqK&< ];Q4Ħ$ty43?36Ac'[O3e',Υ-&/:p^.eƇE5Zf’8Ɍ4^˺_Y\2$]U_SUV,g=Von0WgYVxr_ƅ2?,3^zb>oPC^e]̨QE䝺)1-g8s.T.T澊_m V42LRk(I.6GXٻ% M+觘3T &F][-a Mma uTԃ`VΖ7ޛtLضul;VXmlMn؟:Ym_w .5ЙdZܭui#1l^~gV`6MUܫ4IP?.JIfSēhQq bXu(pAޢ *r&A L[&) _lG [ K!(ig4H <1mB'?g2,.U<.QK{ĝ ۗbCZ-VShSkg5٘4fA0ڇ& l?6{<`ow6F҄FL:d)a|Z~Mܧ}+˿T3-wX&WV~ l}IT[ꖧ} F{."i:uOLfJ-{z A0)!7H)>7X h8sd>h?g0M\uf\1uDbc”W>PbY&yM!{<yJnm@xlDJv 5ܛ7At'kTM7oNfYpuptfZ5RPuc3M/Y@׈ʊИ+ѧg"++K$B"K-UiXy@=u8*z /5Zj "aY1=$4??(GDԚ{;73s|R2ǾhsBx{q(쌺 9Rf?"`="e$VpEc{[*b!(f]  y&i^ Χy804懍3թX/2 jFr=Aw1c wE$ MOqڭ>;HCptx 5X?VU:6ʥ^t'PRjH;s1Ȩ>곔@*FtbV mC׌Xi1j򬴝)78uMM6t2ؖT-6wzlx{)P,DTI1"eTg]kZm%^1 #6Byv+ 2f:V3SeH7C4i،r҂?.#=˥A{j4'q6;9xA k pj܇=hswB@).5%98TT)>l)n'1 wmrEպC-8z4 װ8ZoFGć$#݌z%ޅ }6Qe pIXHPģ0i!#D @klXrn|`\w2 q.T){6NyÈ>BV%Vs_.J+"$;ՙɁM -&YV8tJU(X6)J1#j8Z๰̔YpKߝ"Ƹ+=LM>76!V`29@V*&%Tt U#6"HeSxk2Z0iT %'H7Ç1}B+HβΔ9l`໫͊؟bu?#Y卺!nyY34t;/X=z!8Ni`#a1r y\o#bq~'q{&z"8 3 E=ܳwX+Cx@M$^FE]jO5K#\L&5 v ,M0b?` EW^51O!^ ނ^\"M<991m3 3_lycZW*gP٨>lJoiXc[40Wc B-ddA9^:9gnڈ5{|tG&9~{Y4_UڿmjY"H~B@\5hARɊP:}0Y8bMG-qlŶ"VD8?v|1ކu"J0!tCEy=(nq Ld7ӆhUiݼdxĔVNE9/ϙ+oOni[b" sW\Z wzVɬyy*oئApM:FO3^6L+OMK[=qy=l8 #mb|jR$7Mi9%Jt`̈́Οd%)0Pj 8Hu/eY@`4.[9]#cM`W鋈E)chʛ%ɋFhO0 O*X oϩDXjgǿ[S5U&3:  zoR% 5M֦ŋ>ݶwz>Iw%_mVR>JTz b5)8eL@RND mIir P?O.9;@OY.#o|{WfBM;xK>4f7"C܋`| le/ t`E<Cgc3L-y^QKz#F&!b/9(kyGi ^nc2q=.qȼG0cjm[o ܠN ۸-!"+&` Ab`'i-\1m{8my2IĢ1\}J- fH kxdulm̳vG? wG^PrR`Q?CQ̨Mw*EIedZɃt] #0BVdS2J_ J+a@rEs$D›*<Bd9nǽ*Cd$[% Lmf4Pvb $zUɻR$>,2xd}i=No]#=t6L p1]eVR ʃ!8֞pf䒯/3'$h+l7 L`a/r!V@E5;78?d.@#uV^$ULmށaToZC&#ܴCkg3ׯجb`Av7$ݏaKlj-epSĚ3B٠CW+qMs|[ڨݛgU2wId4"mCR?x[[bI3"(ǡsKGY߃Bޞ,sQZqVߝU.qVH7}=&xt阫[99n_м1O&H&wX I+ dmRS5Bx+j׶osk Yr^wg,sגY||[D?ZT;[rNO tpDJ#M|tsY,VbSnQtx~M?>x` .;_e Y^qɪeE ~{qQ/-Ah+6;/ey&B"|v,9_8_:_9_?˼' Mk<t/B;w!lսiǪA!׀P{#~5zmUF\}x' 4ׯ̔}bY[cy gi9%%_\6 ~ŶtٯYwδO\mFHWtzl.(+fEa !65Tj'ht#dQb|]ßI]dH-mYF4 QJx*'?N_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
◆大师风范
  [编辑本段]
  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的心中充满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热烈拥护者.1798年,柏纳多特将军(1763—1844)出任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多芬常到他的家里,并和他周围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贝多芬在柏纳多特的提意下,动手写作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仑是摧毁专制制度、实现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曲》.正当他准备献给拿破仑时,拿破仑称帝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贝多芬从学生李斯(1784—1838)那里得知这个消息时,怒气冲冲地吼道:“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现在他也要践踏人权,以逞其个人的野心了.他将骑在众人头上,成为一个暴君!”说着,走向桌子,把写给拿破仑的献词撕个粉碎,扔在地板上,不许别人把它拾起来.过了许多日子,贝多芬的气愤才渐渐的平息,并允许把这部作品公之于世.1804年12月,这部交响曲在维也纳罗布科维兹亲王的宫廷里首次演出.1805年4月在维也纳剧院的第一次公开演出,是由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节目单上写着:“一部新的大交响曲,升D大调,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先生作,献给罗布科维兹亲王殿下.”奇怪的是,贝多芬不说是降E大调,而说是升D大调.1806年10月总谱出版时,标题页上印着:英雄交响曲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从此,《第三交响曲》就被称为“英雄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
  贝多芬的《c小调交响曲》(作品67号)开始的四个音符,刚劲沉重,仿佛命运敲门的声音.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作《命运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命运敲门的声音”在1798年所作《c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1)第三乐章中就已经出现过,以后又出现于《D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8之3)第三乐章、《热情奏鸣曲》(作品57号)第一乐章、第三《列奥诺拉》序曲(作品72号)、《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4号)等一系列作品中.可见,通过斗争战胜命运,是贝多芬一贯的创作思想.《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拿破仑一个旧日的卫兵,听了第四乐章开头的主题,禁不住跳起来喊道:“这就是皇上!”柏辽兹把《命运交响曲》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场景,看作是“奥赛罗听信埃古的谗言,误认黛丝德蒙娜与人私通时的可怕的暴怒.”舒曼认为:“尽管你时常听到这部交响曲,但它对你总是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正象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却总教人感到惊恐一样.”1830年五、六月间,门德尔松在魏玛逗留了两星期,和歌德作最后一次会晤,在钢琴上为他演奏了古今著名的作品.歌德听了《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后大为激动,他说:“这是壮丽宏伟、惊心动魄的,简直要把房子震坍了.如果许多人一起演奏,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1841年3月,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月光奏鸣曲》
  《月光曲》原名《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又名《月光奏鸣曲》,创作于1801年,接近于贝多芬创作的成熟期.这部作品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那支叹息的主题融入了他的耳聋疾患,忧郁的思绪.而第二乐章表现了那种回忆的甜梦,也像憧憬未来的蓝图.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而这部作品最美丽的,便是第一乐章,让人想起月光.
  这首钢琴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曲》,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斯塔勃听了以后说:“听了这首作品的第一乐章,使我想起了瑞士的琉森湖,以及湖面上水波荡漾的皎洁月光.”以后,出版商根据这段话,加上了《月光曲》的标题,关于作曲家在月光下即兴演奏的种种传说便流行起来.其实触动贝多芬创作的不是皎洁如水的月光,而是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圭查蒂(1784—1856)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的痛苦心情.
  朱丽叶塔·圭查蒂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又迫使两人分手.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曲中.所以,这首曲子是献给她的.
  对于这个作品的解释,也许俄国艺术批评家斯塔索夫(1824—1906)的见解是比较合理的.他在回忆了听李斯特在彼得堡的演奏后,认为这首奏鸣曲是一出完整的悲剧,第一乐章是暝想的柔情和有时充满阴暗预感的精神状态.他在听安东·鲁宾斯坦的演奏时也有类似的印象:“……从远处、远处,好像从望不见的灵魂深处忽然升起静穆的声音.有一些声音是忧郁的,充满了无限的愁思;另一些是沉思的,纷至沓来的回忆,阴暗的预兆……”
  绕着《月光》,有一段误传的轶事.上半世纪,一位德国音乐评论家发表文章,说贝多芬的《升C小调钢琴奏鸣曲》使他联想起“瑞士琉森湖上水波荡漾的月光”.于是精明的出版商即以“月光曲”为标题杜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天晚上,贝多芬在维也纳郊外散步,忽然听到琴声,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寻声走到一幢旧房窗前,发现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进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欢贝多芬的音乐.作曲家非常感动,在月色辉映下,他写下了这首月光曲……”.
  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其实贝多芬写作这部作品时,正值1801年,当时他的耳聋疾患日渐严重,失恋的创痛尚未平复,在痛苦的心境中,他写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
  这个虚构的故事后来被应用为我国小学五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月光曲》.
  热情奏鸣曲
  兴德勒有一次向贝多芬问起《d小调奏鸣曲》(作品31之2)和《f小调奏鸣曲》(作品57号)的内容时,贝多芬的回答是:“请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因此前者被称为《暴风雨奏鸣曲》,而后者则由汉堡乐谱出版商克兰茨(1789—1870)加上了《热情奏鸣曲》的标题.(另一说,“热情”的标题是由德国钢琴家、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家赖内刻(1824—1910)所加,这似乎是没有根据的.)“热情”的标题没有贝多芬的认可,但用于这部英雄豪迈、气势磅礴的作品,是相当恰切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有一次在莫斯科听到俄国作曲家和指挥家多勃洛文(1894—1953)演奏这首奏鸣曲后,说道:“我不知道还有比《热情奏鸣曲》更好的东西,我愿每天都听一听.这是绝妙的、前所未有的音乐.我总带着也许是幼稚的夸耀想:人们能够创造怎样的奇迹啊!”1870年十月三十日,巴黎在普法战争中已经被普鲁士军队包围三个多月了.设在凡尔赛的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大本营里,铁血宰相俾斯麦正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首脑梯也尔谈判停战条件.这天晚上,曾任德国驻意大利大使的格台尔,在凡尔寒的一架破旧不堪的钢琴上,为俾斯麦演奏了《热情奏鸣曲》.俾斯麦听了最后一个乐章后说:“这是整个一代人斗争的嚎哭.”他是从一个嗜血成性的野心家立场来领会贝多芬的“热情”的.他曾说过:“要是我能常听这个曲子,我的勇气将不会枯竭”,因为“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贝多芬在1801年六月二十九日说过:“我的艺术用以改善可怜的人们的命运.”贝多芬如果地下有知,听说他的音乐为俾斯麦利用,他一定是死不暝目的.
  贝多芬的朋友
  美尔策尔(1772—1838),以发明和制造机械乐器著称于世.1813年秋,贝多芬为美尔策尔发明的万能琴(即机械乐队)写作了一部战争交响曲,题为《威灵顿的胜利》或《维多利亚之战》,描写同年6月21日英将威灵顿在西班牙北部城市维多利亚大败拿破仑的场景.美尔策尔曾经在温克尔(1776—1826)发明的基础上,创制了今天通用的拍节机.贝多芬首先采用,并按照它每分钟所打的拍数来标明自己作品的速度.贝多芬的助听器,也是1810年左右美尔策尔为他制作的.有一次,贝多芬在送美尔策尔出行时,写了首富于风趣的卡农,来歌颂拍节机的创制者.这首象征贝多芬和美尔策尔之间友谊的卡农,后来被贝多芬选进了他的第八交响曲(作品93号),成为第二乐章的主题.
  芭蕾舞台上的第七交响曲
  瓦格纳称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作品92号)为“舞蹈的极致”、“最高形式的舞蹈”、“按照理想形式的身体运动的最妙的体现”.据说他曾设想在李斯特的钢琴伴奏下,用舞蹈来表现《第七交响曲》.瓦格纳的理想,后来由俄国舞剧编导马辛实现了.1938年,他把这部交响曲编成了芭蕾舞,用来表现一个寓言式的故事情节——世界的创造和毁灭:第一乐章:创造——在创造精神的指引下,混沌世界变成了植物和动物的有秩序的住所.出现了男人和女人,还有危险的蛇.第二乐章:大地——地球上出现了憎恨和强暴.一群男人和女人哀悼着被谋杀的少年.第三乐章:天空——天空中的神和女神对大地上的骚乱无动于衷,依然尽情欢乐.第四乐章:酒色和毁灭——人们沉湎于酒色.神看见他们恶劣地模仿上界的欢乐,因为愤怒而用火毁灭了世界.1938年5月,这出舞剧由巴西尔的俄国芭蕾舞团在摩纳哥的蒙特卡洛作了第一次演出.
  欢乐颂与合唱交响曲
  1793年1月,德国诗人席勒的朋友、波恩大学法学教授菲舍尼希写信给席勒夫人夏洛蒂说:“有一位青年……抱着伟大而崇高的志向,要把席勒的《欢乐颂》一节一节地谱成音乐.”这个青年就是贝多芬,当时他住在波恩,只有23岁.贝多芬在1798年和1812年,都曾为《欢乐颂》的音乐起过稿.在1812年写的《欢乐颂》主题,后来用于1814年10月完成的《C大调命名日节庆序曲》(作品115号).贝多芬在1795年的前后为毕尔格的诗所作的歌曲《互爱》和《合唱交响曲》末乐章中《欢乐颂》的主题,在音调上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欢乐颂》主题的前身.后来贝多芬在1808年的《c小调钢琴合唱幻想曲》(作品80号)中又借用这个曲调作为主题,演唱库夫纳歌颂音乐魅力的诗.《钢琴合唱幻想曲》的合唱部分,是为写作《合唱交响曲》的终曲而作的一次尝试.1824年3月,贝多芬在写给普洛勃斯特的信里说过:“《合唱交响曲》的终曲,是按照《钢琴合唱幻想曲》的格调写的,但规模则远较宏大.”由此可见,贝多芬为《欢乐颂》谱曲的意图,从1793年开始,前后琢磨了30年,才最后在《合唱交响曲》中得以完成.《合唱交响曲》完成于卡尔斯巴德决议后一切自由思想和民主运动都遭到残酷镇压的反动时期.1824年5月在维也纳刻伦特纳托尔戏院初次演出时,听众反映的热烈是空前的.贝多芬出场时,受到听众五次的鼓掌欢呼,以致警察不得不出面干涉.但站在乐队中背对着听众的贝多芬什么也听不见,幸而女低音歌手翁格尔牵着他的手转过身,才“看到”了听众的欢呼.从初演所引起的异乎寻常的情绪可以看出,歌唱欢乐,也就是歌唱自由,在当时有着何等深切的现实意义.
  ◆乐圣境界
  [编辑本段]
  欣然忘食
  一天,贝多芬来到一家饭馆用餐.点过菜后,他突然来了灵感,便顺手抄起餐桌上的菜谱,在菜谱的背面作起曲来.不一会儿,他就完全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了.侍者看到贝多芬那十分投入的样子,便不敢去打扰他,而打算等一会儿再给他上菜.大约一个小时之后,侍者终于来到贝多芬身边:“先生,上菜吗?”贝多芬如同刚从梦中惊醒一般,立刻掏钱结帐.侍者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先生,您还没吃饭呢!”“不!我确信我已经吃过了.”贝多芬根本听不进侍者的一再解释,他照菜单上的定价付款之后,抓起写满音符的菜谱,冲出了饭馆.
  日有进境
  晚年的贝多芬有一次听到一位朋友弹奏他的《c小调三十二变奏曲》.听了一会儿,他问道:“这是谁的作品?”“你的.”朋友回答说.“我的?这么笨拙的曲子会是我写的?”然后又补充了一句:“啊,当年的贝多芬简直是个傻瓜!”歌德评论席勒的话,完全适用于贝多芬:“他每星期都在变化,在成长.我每次看到他时,总觉得他的知识、学问和见解比上一次进步了.”有一时期,贝多芬甚至想毁掉他青年时期所作的歌曲《阿黛莱苔》和《降E大调七重奏》(作品20号).这绝不是偶然的,象贝多芬这样,真可以说是“五十而知四十九之非”了.
  令敌手剽窃无门
  贝多芬在18岁时(1788年)和波恩的勃劳宁一家交上了朋友,这一家的女儿埃雷奥诺勒(1772-1841)和儿子罗伦茨(1777-1798)跟贝多芬学习钢琴.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波恩去维也纳.由于离别前发生了一场争吵,贝多芬到了维也纳以后有一年没有和埃雷奥诺勒通过信.1793年,他把在维也纳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其中一部分是在波恩写的)题献给了埃雷奥诺勒.这部作品就是以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第一幕中费加罗的咏叹调为主题的小提琴和钢琴变奏曲.1793年11月2日,贝多芬写给埃雷奥诺勒的信里,在谈到尾声中钢琴部分技术艰难的颤音时说:“维也纳有些人在晚上听了我的即兴演奏后,第二天就会把我的风格上有某些特色的东西记录下来,算作他们自己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要是我没有看穿他们的这种行径,我是不会写这类曲子的.我知道他们的曲谱很快就要出版,所以我决定先发制人.但我还有另一个理由:我想难倒那些维也纳钢琴家,其中有几个是我的死敌.我要用这个来回敬他们,因为我料到,我的变奏曲将会到处和那些所谓的先生们狭路相逢,使他们显出一副狼狈相.”不久以后,贝多芬在大庭广众之下演奏了这个曲子,显示了他那高超的钢琴技巧.
  严谨的作曲态度
  门德尔松曾将贝多芬的一份手稿公之于众.在这张稿纸上,有一处改了又改,竟贴上了十二层小纸片.门德尔松将这些小纸片一一揭开,发现最里面的那个音符(即最初的构想)竟然与最外面的那个音符(第十二次改写的)完全一样.想当初,我国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曾为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煞费苦心,也曾设想过几十种方案才最终定稿.正是由于古今中外的杰出艺术家们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才使后人欣赏到如此动人的艺术精品.作曲对于贝多芬而言,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他写作歌剧《费德里奥》时,为其中的一首合唱曲先后拟定过十种开头.人们熟悉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动机,也曾在他的草稿中找到过十几种不同的构想.贝多芬常常揣着笔记本,在散步时也从不忘记将突发的灵感记录下来.这一点又极像我国唐朝诗人李贺.
  ◆激进的性格
  [编辑本段]
  贝多芬与前辈
  “交响乐之父”海顿曾是贝多芬的恩师,但这对师生之间由于见解不同,常常发生不和.海顿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但无法容忍贝多芬那种大胆的创新精神和桀骜不驯的性格.因此,两人的分手是迟早的事情.德国大文豪歌德与贝多芬于1812年在波西米亚相会,共同度过了一个月的时光.彼此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并未建立起友谊.贝多芬热烈佩服着歌德的天才,可对歌德的某些做法却不能容忍.一天,他们一同出去散步.在路上远远看到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与他们相向而行,歌德不顾贝多芬的一再劝阻,立刻恭恭敬敬地站到了路边.贝多芬对歌德说:“您大可不必这样做.贵族们的派头是愚蠢的,只能显示出他们的庸碌无能.……他们可以把勋章别在任何一个人的胸前,但这人决不会因此变得更优秀些.他们也许能使一个人成为七品或三品文官,但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然而歌德不仅仍拘谨地立在路边,而且面部开始显现出谦卑的微笑.贝多芬意识到,无论他再说什么都是徒劳的.于是,他抬头挺胸继续向前走去.结果奥地利的皇后和皇太子认出贝多芬后,反倒率先向贝多芬打呼、脱帽致敬.当他们经过歌德身边时,歌德却早已脱帽鞠躬,连头都不敢抬一下.事后,贝多芬痛心地对歌德说:“……您对于他们过分尊敬了.”即便如此,贝多芬对歌德仍是十分崇敬的.人们在他晚年全聋时用的谈话册中发现,他不许别人用轻蔑的口吻谈论歌德;并曾对人表示:为了歌德,他情愿“牺牲十次性命”.然而歌德对贝多芬却终生不能原谅,态度冷淡,有时甚至是无情的,令人十分不解.
  “对猪弹琴”
  蔑视权贵是贝多芬的一贯性格.贝多芬的一位友人——利希诺夫斯基公爵曾邀请贝多芬为住在他的官邸的法国军官们演奏,但贝多芬没有答应.公爵终于板起面孔,变“邀请”为“命令”.但贝多芬不仅毫不畏惧地坚持回绝,而且回家之后,他就把利希诺夫斯基公爵以前送给他的一尊胸像找出来,摔得粉碎.然后,他给这位公爵写了一封信,信中有这样的话:“公爵,您所以成为一个公爵,不过是由于偶然的出身罢了;而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则完全靠我自己.你这样的公爵现在有的是,将来也有的是,而我贝多芬却永远只有一个!”对于上层社会阔佬们的谄媚,贝多芬一样深感厌恶.贝多芬生活的时代,欧洲盛行一种“收藏名人贴身物品”的风气.曾有一位伯爵夫人向贝多芬索取一束头发做为纪念,贝多芬对此十分不以为然,后来竟用纸包了一束山羊的胡子将那位贵妇打发了.而那位伯爵夫人还蒙在鼓里,以为真的得到了宝贝.有一次,几个贵族幸运地请到贝多芬,一起欣赏他的钢琴演奏.起初,贝多芬的兴致也还不错,可是他在演奏中逐渐发现这些贵族们并不在意他的演奏,而只是想在茶余饭后“装点装点门面”而已.于是贝多芬立刻盖上琴盖,怒气冲冲的留下一句:“我没有兴趣对猪弹琴!”后,拂袖而去.
  “黑名单”上的人
  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资本主义革命进入低潮,民主共和派遭到无情的镇压.维也纳也是如此.但贝多芬无视特务、密探们的监视,经常去小酒店与从事地下活动的共和主义者们聚会.这使他成为维也纳警察局严密注意的对象,他的名字出现在秘密警察的“记录名册”之中.面对这种状况,贝多芬仍然敢于公开咒骂复辟回朝的奥地利皇帝:“他(指奥地利皇帝)首先应该被吊死在第一棵树上!”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步的思想意识给他了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鄣幕——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个性自由,憎恨封建专制的压迫.尽管维也纳古典乐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生活年代相当接近,但是贝多芬的思想同海顿和莫扎特显然并不属同一个“时代”.海顿一生备受凌辱,他虽也偶尔被激怒过,但却总是逆来顺受,当时进步的文学思潮和革命情绪都很少能使他激动,他的音乐同斗争也是永远绝缘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难并不比海顿少,他勇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的背后,往往还是可以感觉得到一丝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只有贝多芬,他不但愤怒地反对封建制度的专制,而且用他的音乐号召人们为自由和幸福而斗争.贝多芬在波恩时期(1782-1792)的创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钢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这一时期可以说他还只是处于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维也纳最初十年(1792-1802)的创作,比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伤》、《月光》和《克罗采》奏鸣曲及《第三钢琴协奏曲》等.但在这期间,他对社会与政治诸问题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识到他要努力探寻的目标.1802-1812年,他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这段时间后来成为他的"英雄年代".
  贝多芬创作活动的成熟过程表面看来是相当迟缓的,但实际上却非常稳固.他三十岁时才开始写第一部交响曲,而在象这样年纪的莫扎特已经写了四十部左右的交响曲了.
  贝多芬从1796年开始便已感到听觉日渐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当他确信自己的耳疾无法医治时,才把这件事情告诉给他的朋友.但是,他对艺术的爱和对生活的爱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的创作力量的源泉.在这样一个精神危机发展到顶峰的时候,他开始创作他的乐观主义的《英雄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的精神的转机,同时也标志着他创作的"英雄年代"的开始.
  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后一阶段,由于欧洲正经历着严重的政治反动时期,即梅特涅的反动统治特别的猖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暂时呈现颓势(1813-1817).从1818年起,在贝多芬一生的最后十年当中(1818一1827),他在耳朵全聋、健康情况恶化和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折磨的情况下,仍以巨人般的毅力创作了《第九(合唱)交响曲》,总结了他光辉的、史诗般的一生并展现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贝多芬于1827年3月26日在维也纳辞世.死时没有一个亲人在他身旁,但是在同月29日下葬时却形成了群众性的一个浪潮,所有的学校全部?伪硎景У浚辛酵蛉褐诨に妥潘墓资啵哪贡厦套虐碌乩烁窭筒桑?791-1872)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物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
  ◆他人评价
  [编辑本段]
  ◆贝多芬作品年表
  [编辑本段]
  1782-1783年 发表变奏进行曲、三首钢琴奏鸣曲、赋 格曲、两首钢琴回旋曲和一首钢琴协奏曲等.
  1785年 拜李斯为小提琴老师.创作三首钢琴四重奏.
  1787至1789年 创作f小调前奏曲、两首前奏曲和两首钢琴三重奏等.
  1790年 创作《骑士芭蕾》(献给华尔斯坦.1791年3 月6日上演)
  1792年至1795年共创作作品第1,2 ,3,87,103,19,46,129等.(其中作品第2号为三首钢琴奏鸣 曲,作品第19号为钢琴协奏曲)
  1795年 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三首钢琴三重奏( 作品第一号)出版.
  1796年-1797年创作 《降E大调弦乐五重奏》(作品第4号)、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作品第5号)以及作品第6,7,8,25,16,71,816,15,65,51(1 ).
  1798年 听觉渐弱,至1799年,创作作 品第9,10,11,12,13(《悲怆钢琴奏鸣曲》),14,20和21号( 《第一交响曲》).
  1800至1801年创作作品第17, 18,22,23,24,26,27,28,29,37(即《第三钢琴协奏曲》), 43,85,51(2),49号等作品.
  1802年 创作作品第30,31,33,34,35,40(即G大 调浪漫曲),50(即F大调浪漫曲)和36号(即《第二交响曲》)等 作品.
  1803年 至1804年创作《第三交响曲》,进入创作的成熟期.
  1804年 改原来献给拿破仑的《第三交响曲》为《英雄交响曲》.1805年 4月7日首次公演《英雄交响曲》.
  1804年-1805年创作作品第32,53 ,54,57,56和72号等作品.
  1806年 12月23日首次演奏《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创作《第四钢琴协奏曲 》、三首弦乐四重奏(作品第59号)和《田园交响曲》等作品.
  1807-1808年 创作,《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第六交响曲》)以及作品第62,69,70,80 和86号等作品.
  1809-1810年 创作《第五(皇帝)钢琴协奏曲》、《埃格蒙特》以及作品第74、76、77、78、79、81(a),即《钢琴奏鸣曲》,75,83和95号等作品.
  1811-1812年 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以及作品第96,97,113和117号等作品.
  1813年 12月8日写完《威灵顿的胜利》.
  1813-1814年创作作品第89,90,94,115,118,116,91,136号等作品.
  1815-1816年创作第98,101,102,112,108号等作品.
  1817年 创作《五重奏赋格》(作品第137号).
  1818年 创作《B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第106号)
  1819年 开始写《庄严弥撒》.
  1821年 创作第110号钢琴奏鸣曲.
  1820年至1822年,贝多芬创作第109,111,119,121(a),124,120号等作品.
  1823年 《庄严弥撒》完成.
  1824年 《第九交响曲》完成.创作《弦乐四重奏》(作品第127号).
  1825年 创作最后几首弦乐四重奏.四月在维也纳凯伦特纳托尔剧院首演《第九交响曲》5月8日正式演出.
  1826年 计划写作《第十交响曲》,重病.
  1827年 3月26日 去世.
  此外还有作曲时间大约为1810年的著名钢琴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