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9 00:51:45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x}n2[dR2:U:}7RM_1lcc `<1̼K%{Gy'* e^㷦}oj,?^קض)?cY.؅o3[{w?Esn^61n*l͉$lk7^u,n6_}f)7V&6Muf}RB/V HmLo{Mpʎ]z.ȅh]2)uSt췥wy|k`4d~*.v2 dz2G0 H=ɁpR $,pl%z/NcJyELJ;fx *T#*ƞm - '2f1!sJ?Xj:c2z )]M aa6g ;piN1 HzD7l۔=~mjFc/a+vNbfb)SK{򢏯#SrEH[*9C."/*\ڰRa/>o o^)U]үb]>/X{.O?;p?f0y1k6eڴ"{L3S~q3=Y]qi6< a~ShOԱ 㕛d]~K,BĿ&~t o:xIݚtҬɜܣ_rpһ|יzQ=Ҷ;%/a("րǃ۩wn9dƱip$pIV; hm`aDoql>[^n~.ړ!drE3Lw h0| <> hJ_b`,Vz6] M7$=-Y9\%p;t퍹=/)nW7ӰL>E<ϳPnwyH[FnZv}nBp0I8/z) P%J_2&z1p ege6_&XnqLHF!T*4sIx0gjuto7QyUBѕfE]]uf9j3(nV%#X};0zí.A;],= <<ݩ҉gЀQ7B* >EMci/r3޶UmZ rOhwc 4RӐ50*,ίY2<~D6mbȫe0HoBҿ 2$ OV}7x,ۮq:ԟ BVCޘR_ud(fΔr4zålfVq%D ffɍ20)&Va@L?Ҵ ^!yb}[ӫsr흞Lj`C8Cf0 V??(̥2 B){QꞢf^0ŎfDi)Pc'iw!%WqԆJ&mv RGf}.NLsm_?$0݂ $m)ʃ̋_LD'3679".C~J' .FH)H޺&%5F =R SsJK=Avlj@C\@>f/V3:'!V..h%⃯mD(s!h@ mۣ)uA3[~q0's &`9 ϥUԿ:P;{ucsՅw51*hЀ`>,&$:H(zݽm]##oW@KmdK _dhhu< $o4bC`Fk}a  Z+W߶ϸ[30p߈As FQ^6&UۅWסF#b4#~̒"zm/;`P߁uO::oejFefKLɿGѶ?D:895*f&P' pWC 0<_M$JpۄϜ3x=mS~::=.ݻ;PH{%ŚIw;-2kQ@|]PDnKt1ۛS t 3GBi6, hfux%Μ_B G~~xkv@#p8 a{{2wƮQ$LmՁ$%^tiG*{ss⟝{"Ƌ;"%Hjهś;=oST*ГWbPKwݲ4i$9m/mu^q o9+an!Ჾ[)s@n&Ɉ sۖraʯa =="9u0`܇ۙJ\5٭CY(w6l 096i'K7qnC'1GHj [T2$"(@^γfUi;P,&(JYM'@oq$N~̧+|6LJrϼf + _["MVJ zބ~?_Zr 2Ǘ&H\~?؏T~< 6MR"`AO,+^޺gTk69}|<E"k}[-MMfJp~=kBoaZwZLϫ7H^U qoz"yR5HD]| O*MYQЅ^<_|u. dqWsXqU5b'D2ɚ+Ʀe{rzhk)̋z]!@ɗ_\ X"IC s[2~1b[4L-)\h'4L[Q`Fa[}<^lj'RYA @<2+kv4@R]!0f.X@$_f"A[^l"r N(M.ɢPff}sD_mwy+0Pnn>FgV!8W1|@F F(3猗Bje(|an^K|_}:@eag:bOtSFf"R[?xx \ؿJм i|!P ֧/Άf6 iRA~̥_S4G,(^fL ; l-rCh>̯p9%܁ c Z\)Ѻox3Oht.#=bz)E2#pV0\,D\ ce: m\!i l}zufzogп[^hB"6f"2П)me6ȯ=1e|_U$hr}{᫩L9&a>]Fllǰ]0vew,cdd$9Lퟆ %YǞ<1pfg15slB*b wߎe,(lu|AtۀivЃAu7gtXg)dsM`V ۢn\9 c(GDws@9nì~JM ۥf!gh=a !y0ze1wDH;R)&S'+8}IDRB㎑7D~Y.BDL]`'G*a&Կ?Q7΄8„-xm=3 ➗póݜ¤g辽Q{K9jpK^^in2pCk0f0MGT=S ێl,gO2YOU,uU@^-, 2"D5n}䋼 mtE"JyMyݒ6xX+.j|J1e!>+lJh)@fR6WНlNMhQ~>5üo9oik3ܻ_RZ:`Xc86ZWzeuy[{#)0z̀OWbҎ3l8F$ex>џgtaS`73wvJۋ۔ сil)k`{)oH]^Ŝ3/&s%00+4^,<% '>Oϼ2~*W49a1wsX^&.o"0Ij0 kFըnQ ңv[o:wESH7fYHX>sEֵ\=e*s-ZZ>C&۶\:2e+ :.;}aXsM~ME$ܷW k?4Ձ]W c5{y7_L8#mDW^  R"\;_WzЦq7.Ul)6 ܏wUdM BAy x JD̘hoITR]$98Ǭ-ěoݛ.a߳\g0WM9"g1-( 7{eZjuvO?WY)d!#H4 6+t<裝߳όmm/;95#S%mC 2%OOo%2C5L2Yiw1~Ȏ/+45D!#iӘ ^H#x:,5zr.{cX}_1Z4X ygř(X^%Ug(vxsnp Чl1 A- hCe v>2K+ͨ/Fm/J4"Ƭ rmmę*O;ye8"/%#Xqd#Z ""XZ#sŗRs˺Pc'K/.Pѻj ɍxR7bS~2ɭ*^/X6tZ"ɜ4Qq-xĂԢu|#}iw/t bmS-2kfz{{l üvnwUKJ~#JA@ YJ=%<=ylA0EˢR_.}! ;ܚʚprC( 4@2?wYjY WXmCa- O=0g P]7! HZh B",5;:Wa!uà8 52&&Ze؏i:W5^GhYMK ӕHeZ07Ҝ\hB ~xz43C]k}CU^waj>9P)\wB"hy @Ny\tSҫ3Is擕#왇> bϿ* Yږ\⷇+?:s Y*(Ag?Cr 9l@ J2vx&lOj#bXcC-v ؏S=ӒIc6߅1Q ^R~g[˦dʿ&үJ]o0+R&b(m;$ش&nt\$0\9`*dP]{*#_vG+If5c 6<GP|q[=к6as*Θ`]/Է|2IzW'Ρ[X|mj5~ijVB&wR#V]N kotw Ji*&&!3_+;bqiLQk)\Vh*JyPcS_M0.e&f fk>hJֹ2-P6=1fIp}nRInȖ-HRɂI|>g(*d$ľg:AoTGQ&Ie9V@-}#} o@@lӨk$j/"&"@1"`ݡ'؛ޫ}Z7 vJC1=楓t3OA4]?cZm/ؗX =0 Dbk6e|D rSu% 4nRdZ=:ٽtA+; eQ7io;gYH@})խ>/1bJf$cǵ),{no3Elf/{& lPSj1&=QkaK@Y$iG`DC.p5·D0f/@EۂV.~[c 8D b߸OwECd.`4I2CI"Tצ!w/5Ղcs^ t :VrZcZ\S"8tSXB+)GSkHI-iU ̛7Qs).qPyU4׽r:8W7 NТ O+ M;2 N68*Pt@;:uPEdH!WM ,D%;t̒r~N gdb̹sg0Mlz"Q605ՅЖ1ʑNG_+^?ȹE"`<{k$s 2 0i#N&RbZw?J{?KvD#C95 o";LiS| oU^j^~SLtMl?3X6ʹiJՈFP j*u^zA|hÌ8P'wL tηs ^|uۦ0EX<'l=h1>|LF/УuzPG1O'Lp_>?- _mĜA`1-</ر֓3xuc&}c'ǃ uN$l46{[exI 9A! {jg{,ӤìGq5WNIGl2K⠏A1lޑqZQ){CJ;6VڱoXbg$UIXj^*L9*$M3.E2AU/GȔ><[WSfj`<% }C\z׈v<׎N^H4M bwr-Z|h9H݆RjSl.hLMGϥ ͼ) .`}^8Gl?!4GX| NƍJ _* 6tZcy~Hx@;$;&da 2'rJCD-no/ n(gpd E>=2KC&otl?յZS. J-sN>dO9)E{9X_JKR=vjS!kLOۯ$dwYSFr{Scpxa >L-eEa~ڏ5_gp>X4G a!feMVpQuP:Ӹ C3ȳ0g/tҥX#i$Q˦}?ޖXv(X'=ci+G<8??f0.C7,<$'$hv LHlmf?FU<&4riL: 8@UmY QrĔ'V̿f﹍."8SwV̨}I_杜1۫s2syY=T#7LVL5(tVe6rYO`q"/ e: C-wVG's6{h'׃Q_S1_3$q8 Bm}@oː#nA~;UBYWTDy>]oqҼIkŸ5?ZsYȠi¼bLR~7 '̡ B} =$hz r5& pqMzЫ2!1NTIՖ,vΊ|0!c 2!:ͻ+yc&#/!S3\ֆ]L:䝬I݈]'/{Ss(L ˱O~I&YzQ K7ڛ˔_ujjk42o 1l6Nh,W%bz7 1Å"o$V%);2:.[hD-d尀y}znFZܶaJZڡ*W]P^jTboR=sY{?8٠C#竄}20}2W HHlSչfhT DZ|qS z?/Sv8jF) 8F)ZP{#T<-Krj3hkWXHV. kos'\lKNhZ)m*ŢD~ǯ'ZZ\CrQ$-(\\y*0*WɌ/FL|rް& A*&fkkOcI%~W-fʹn*dlXf]f2u32:2M {k'{ƭ4g2H`ҘVS0jʞJ _ [<&l˦`?IL#6Nf2I'0X3)s]z>^y GƔG,?r\xᮿ~g/ i?UIge27i)m2UT iӫC@ lfsgaQ)7ġҬ\ĥ0cW3{,AU%$SӧDd(榛b7U&yB= ^]\ƮˑuIVRjE_i&O`MECl@Qn}j -qaĄ^=r4jR{_-w#':Jx9}t5USf\Oq9& Kזbe+[*GosfJ2#i .%F{wkdΨ9_Kj<ڵ4FR/G~цRt ܁`..鏙w>x}.u (ե:(w#\# قl~ȹCU _H/;ӊ3m!cAR >:sr:A\A拤/Q2o(1&_H& +6Uw::g%<{`qnď]2=NYv_՜r%s]uF ї]ul]6CB0}66wW51}hㆨ WZ,g}U.3o[d:<t+z/ ;/M<<ؙzwUfPe†S# !$tGҋ7Br+/h*p[u~ v26 w-pf@iAA]H+8c҆'^nGDbl%靎|R'ECO i-b uTVpӼ(A)CLhVq9gF!x8 rP|emҔё0iHPۏ&u4ݜ\JF%Оt!>mf5S:hJp^ң$(w '5&QōBԶ-Nk2yruq9.x`Qi1U7=5u}ɑsH/&. .*O-r/ZWG0z0#竩j fdr#tLbሒr^#ŌS@56J:r V̢o6t8[ 4 Bes *L嬷se?x=d"S/6FW" 1 ~ Ag?4go*XDU0u/ qlKJkHR4AjgӧgFyK-,8 I ggK`:@P#;鼍H;hwC3T2v>c3zK-: zxLWxZytz{_msʎiѓ׃»9`]]'ٰ|"Aex"=i݋OlI#gI ikkMIHDwӳtZ yF@ۇZr<l$,!f {q(iÝrC^M̥<[ &)~[圥' _VTg/&8XS`}4‹c[uxlT]2+żP-ڡRq@1r=#b6/D zPvT߁xE-' j]&iBnOȳ9g q))`}cŃuz~4Ta?%Tb3mCgkb-%9d[MkHmw8MOHԽ/Ύ껞/o! <旅BA| ȉBl=$r6}h<"_’#3F9FIL_;دtGaKvL~Mkx2^)poX+"-pǬNk$K;6&i(;Yr/*e Iخcܣ( ~.C]- Z DΒF\=d8T(ßGd7 hMd0'*- oөӭ BEDs7D]\#X1  ā=)R^Ѯ$a(ַ|6:j=袎/Qィ{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赏析:
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
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徒(xi三声)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烈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仰郁的心情.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点评

点评: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评析】: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以兴开首,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中间写望见孤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偕同的怅惘,最后写欲归不得的郁积.
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望洞庭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歌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浑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作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得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们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常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节,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简析
在唐代,黄鹤楼、岳阳楼和滕王阁号称长江南岸三大名胜,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滕王阁建于唐贞观十三年(639),岳阳楼建于开元四年(716).据陆游《入蜀记》卷五:“黄鹤楼,旧传费祎升飞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号为天下绝景.”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李元婴受封滕王,他曾官洪州都督,在任期间所建.岳阳楼是中书令张说谪守巴陵时在旧阅兵台基础上所建.若论来历,黄鹤楼最为久远.
题咏黄鹤楼的作品很多,但举世公认崔颢的《黄鹤楼》堪称绝唱,连大诗人李白也因“崔颢题诗在上头”而搁笔,那么,崔颢《黄鹤楼》诗究竟好在何处呢?这涉及对黄鹤楼本质特征的把握.因为就得江山形胜而言,黄鹤楼的俯瞰江汉,与滕王阁的前临赣江和岳阳楼的下临洞庭,三者难分优劣;就构筑形制而言,也是各有千秋,在伯仲之间.设若从这些方面落墨,既使有生花妙笔,充其量只能仿佛其状貌.崔颢《黄鹤楼》诗高明之处在于:它根本舍弃了黄鹤楼位置、形制等这些外在特征,而紧紧围绕它的得名这一根本要素大做文章.而就得名论,黄鹤楼与神奇传说相联系正是它魅力之所在,为岳阳楼、滕王阁所难于匹敌.诗的前两联写身在黄鹤楼下仰观寥廓天宇所见所感.当诗人第一眼看到黄鹤楼时,无穷的遐想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昔人于此升飞的故事.那位“昔人”本来也是凡夫俗子,由于学仙得道,羽化登入仙境.后来他乘黄鹤重游旧地,黄鹤楼应当记得他的仙风道骨.那黄鹤自然也是得道的仙鹤了,自那次飞过眼前这一片天空后,再上,还是属于人间.面对白云,诗人意识到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虽然没有发生一连串《天问》式的感慨,但读者已感觉到诗人心潮的起伏,领悟到诗人借助“黄鹤”、“白云,等意象所传达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真谛的思考.前四句诗好就好在它是因黄鹤楼而触发的,不能移于别处.它是自然而成,如冲口而出一般,丝毫没有斧凿的痕迹.它是形象化的,并没有将思想和盘托出,却能让人低回思索于无穷.这样写,虽然没有具体描绘黄鹤楼的形态,却成功地展示了它的精神风貌.
诗的后四句转换角度,写登上黄鹤楼俯视江汉所见所感.诗人居高临下,如从天上观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这感慨也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展开.与寥廓的宇宙空间相比,人世间的距离感应该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辽阔的江汉平原上景物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乡关却很遥远,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动范围实在太有限,与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雀与展翅九万里的大鹏鸟一样悬殊.至于从时间角度言,人的寿命以岁月计,积日成月,积月成岁,转眼之间便是百年,一个人的一生就过完了,比起“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冥灵来,已经短得可怜;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几千年”的神仙来,更不可同日而语.在人世这个空间和人生这段时间的座标系上,此时此地的我处在什么位置?当此一日将暮、江上烟波泛起之际,身在黄鹤楼上的“我”真说不清楚.可见诗人之“愁”有丰富的内涵,不是单单为了乡愁.后四句中,写景比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来的眼前景,作者并非着意刻画;特别是当这些景语融入诗人深沉的感慨后,它们作为景物的特征更趋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语,很大程度上为此而发.
前人推许此诗,有人说它“鹏飞象行,惊人以远大”(王夫之语),有人说它“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潜语),都是着眼于此诗意境的开阔和运笔的飘逸,这正是此诗艺术魅力之所在.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鹏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和友人并肩缓辔来到城外,举首远望,只见一抹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澄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是写景,但景中含情.那抹淡远的青山可望而不可及,引出一缕怅惘之意,暗透出诗人对眼前离别的无可奈何;而那湾绕城的流水似乎又象征着绵绵离情,潺潺不绝.这一联“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得很工整,而且“青”“白”相映,使整个画面色彩清丽.“横”字写青山的静,“绕”字写白水的动,也相当准确.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人感到离别的凄凉痛苦,难舍难分.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他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他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那么徐缓,恋恋不舍地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啊!
结尾两句写离别时的场景.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似乎和主人的心意相通,不时萧萧长鸣.诗人虽然没有直接说离别的感觉,然而马尚且不耐离情的凄苦,扬鬃哀嘶,人何以堪!
这首诗写得自然明快,感情热诚.诗中青翠的山峦,清澄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再加上班马长鸣,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赏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潮”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下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
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的景象,使得诗人感到正好与自己喜欢山野风景的情趣相合,现在倒过来写,强调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也是诗的构思所决定的.第二联第一句便承“千山”写“好峰随处改”.“好峰”便是“千山”;“随处改”,到处都可以看到千山的不同姿态,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个儿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三联两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只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
这首诗语言朴素,描写自然,其中情因景生,景随情移,以典型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的“野情”.另外,诗境的揭示与开拓也留给人不尽的余韵.
.《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说人生再无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赏析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时年已六十八岁高龄.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当时诗人年事已高,又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自然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百年,匆匆而过,回首往事,虽如过眼云烟,但也不免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等等等等,难免纠缠着诗人的思绪,一幕幕活跃在诗人的眼前.
略有一些文学阅历的人可能都知道,陆游是我国宋代的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和许多爱国诗人一样,虽然在心智上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怎奈朝廷腐败无能,自己只能空怀一腔报国之志.
当时金人入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也由于主张抗金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同时袭上诗人的心头.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与失落颓废之中,而是奋笔疾书“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正如吉鸿昌雪地所书:“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国家尚且如此,个人那点不快还值得一提吗!?从另一个角度看,诗人“僵卧孤村不自哀”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一个年近古稀的老人,拖着疲惫多病的身躯,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他想的不是个人的悲哀,而是在忧国忧民,在想着要亲自为国家守卫边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报国之志,跃然纸上.
从诗人的大量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报国豪情是矢志不移的,应该说是伴随了陆游的一生,眼下国家飘零,山河破碎,自己又年迈多病,只能带着“卧听风吹雨”的无奈进入梦乡,在梦中实现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收复失落的山河.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
陆游的诗从“位卑未敢忘忧国”到“但悲不见九州同”,到本诗“尚思为国戍轮台”无不流露了诗人坚定的报国之志和难以平复的哀愁.然而这只是在思想上,更不可忽略的是诗人艺术上的成就,本诗在结构处理上堪称为典范.诗的前三句“僵卧”、“尚思”、“夜阑卧听”巧妙地为第四句进入梦境实现诗人多年的夙愿做了一个从意念和情景上的很好的现实铺垫,使作品从思想上到艺术上实现了高度的统一.

你要什么版的?我有人教版和苏教版的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住释 每一首的原文都要,不要注释 怎么理解“只要不拒绝阳光,每一朵乌云,都能变成美丽的彩霞”这一句话? 初一语文!《三峡》!根据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急!每一题都要回答!拜托了!好的加分! 浣溪沙原文及译文每一句都要翻译是晏殊的 怎么理解“只要不拒绝阳光,每一朵乌云,都能变成美丽的彩霞”这一句话?联系生活说说这句话给你的启发. 英语翻译...思悠悠..接天流...那首 不要发鉴赏和原文 要每一句的翻译 如果写成400字文章的人直接采纳 把123456789填到方格里,使每一横行,每一竖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字相加都得十五 有一首英文歌每一句几乎都是以How many 开头的可能是哪一首? 求剑桥雅思4-7的听力原文我已经买了4-7的真题和精讲,但是真题书后面以及精讲上只有答案和解析,没有听力的原文。我想要的原文是,把听力中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的文本。 论语十则每一句的译文(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诚求剑桥雅思听力原文4——9求剑桥雅思听力原文4-9,指的是听力里面的人说的每一句话.本人有剑桥雅思的书和真题解析,但里面都没有听力原文,516693504,腾讯的 一条线路包括起点站和终点站共14个站,如果一辆公共汽车除终点站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各有一位乘客要到以后的每一站,为了每位乘客都有座位,这辆公共汽车至少有多少座位?要不要算 初一语文!《三峡》!根据原文回答下列问题!急!http://c.hiphotos.baidu.com/zhidao/pic/item/f31fbe096b63f6243158e71c8544ebf81a4ca3ac.jpg每一题都要回答!拜托了!好的加分! 要经常背吗 要不要每一课都做个知识框架什么的 而且要不要做错题本啊?把那些重要的句子还是什么的都要抄吗 afterschool的《flashback》每一句都是谁唱的? 海里的每一滴水都不是多余的文章答案 语文出版社的,每一题都要有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