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请写明并例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44:20
修辞手法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请写明并例句,
xrkI&*5mcOvUi+~1;b@I@ E$ 7B+_a=[ndq"<<<\{wY{?urӁS˙̙{]ld|ij+jQь^ۦԊ?=M@i:Ě7<}b}պ3>zM6no3wf>N7ɦ͎n;ȭvoouf>;#簂@{۸yow =>3*$n͍]d\IS;;jiu-CbڹoNIޚid#7m>mW|8r:kvc>/POW I;_No7#_[ >N%mtOϜ.;g@֧#|;{/nkg0q弗˸χ=HթHdx7L^ּλ_D1W(Ѧ!14 LXmm)&ޤn8M0 Na&R\'b'nX'Qqurڻju͔&м6\YIciS,į_`-0qArV )Li?`f+ytNAd<'Qy>.[,{/i_ٴwO\mHk9\Oy;O'XvW}i"%Yng >-6nXvӎ9Y9(Ysyo# dZoVܔ љ,d>6l:5k=p3Ǡ:Kַ~MLb׻LE1]h\Hks=I  H=aƑ;caQtkNr{>^ VkNپ{•y 9Ɓ7RStt r }3nثUۮvcFON八־Х{p Y*w;\X漇'Xa)<9[V f\r+Ƶo[vWΧS' }^KWbɞs '}pΝl:r@{M}v4# MhP~u hcgzr&`4[$0-wwb ^(Uq?߯ lSp!|ekqm:I=O({N=A) kuk|FuߤtLɜ6JuM1A:[a9ژE6PID1oU\[#sNL$h}o:r_"o7Ss]68:soۨl+~?םs礲'#;8!D&uy-+?JGՙNÌf6VWLPlM-Kl=;Q'6c%ۅI4'iK&3ՁSlұ7tLgC#k?S:>J;PZit1eJۜ[:??޹E.;;C?#ɗJ/qzzٸ39^qu9MzdV/&fG߲;9ا䚓kw6m6[zi 'D7;ɀYtRT4y׻f|Mnp0HfUܲf8pN&"m0"ul:{bz0W?sxLS`fT^A+<1J>&uoEοo͙Z(j 'h8Hm&A\ [-V8j'b`Kyj5PY$ =|X͆)U0}|u[H11,~~3o^ /CtKEVHzB4Dzp Mbu#xR`7tnnd3VF>=su,{ERDT琍&N䋛:tWN҇žTq'OP1鸟فN9BP^]9o {n7(=`AItԿgf"iA( 9[9%Om+C.s Z;@-TV8w_hܔՈ.J2&A9r:l-ö{3q5tmZSlkL)SGE@쫞p6KN~9-5j6u5)cd2>d :[Ⱦwr ŵ fVMN|&5\>PN l!v/cW'^YK|{r'2lK ]a@T&ӹ8uОAw8S45^"8 UWQ'Uzj؄j(ZC?!I&ɗ Q.+AuU@oE [/IEAX קTTmitR;!]*5:/ "B.l:#lG K4+b>|Z(q#gju-Y6!=۱Bs]=Nr۩\;?].3 dͧRG0(fvm,I L-'^^0yBeJYsWWI+R 1[? fAUHxxwQyV=̇SxwvɘkK?rΥå7-EVZUoOսL~5"dGO /8~3 {lRQHM;qNclX \6ښ|\uG~½)H( _km>jدe*ZgN>l(]Ll?5cYVShTN96}\'^iT>3/@kz,?>u*i7q7A:^ƥ Vɖ)]a }4y:=3K£nƱܮ)3@.ȭ`~&5+*d>-٭ w>KOaC8Vd}d37{N0oA/H=aUSX>3#5yB6O!'lzWEgۧZ͜9{3 :Mc[[݀`[Esc(ȬZ-S&"$>Ks*ctA01HSS? % 1ҴIZ46N"Hf,~΃Ee(?cfq^6Pe)$FEKW p4yOGтӸZ-m[eܺ%G凥P>P b>jpIu}Uؖ/ٸ{ӑ&xR'! j !:Dػ \-#(c:'J>@Cd _qd@mkIq* )}umNi2-׻ H::'N ί*? ΍h ؙP&~ovD H:&~+@)iSzdtD./x 4[3Hh&$ßabZl^ܸ #zSs @/IRob ~㜖7QOPcOɦlJMыlEovkM:4U#Zng036FytwEbedaێr8ljJȥJdl]r@ge!s|N2r(𒋍%%0t@ ;Vaj w0HS-d͵|;0u}9*hn>+k#L"{AȪ)A¨zmDb?!>K6B'eʲRW93tg#Aܚz 3Oe}M`ފCa1glt@GᖼIjstR6-8Ňu#>Ԧ!qt,qCs3AY=Ivb i;EWL{_X0VaB|~.nR(=Sݤ\yk՞fu0ؤַhh/N@F k(T ^ƺ4p*NX<ET & чap>6MaSEi/X GNj ku_q̡ =#x-dgN[ێ@`PS@:fuĹAaAv=^pW,$d 5 yOSP :]1UpH_Q(Wd) 9c@lz-ĦQSH)^ca踤h'`jfٯӰDq`: {>.PET$!'),!vU UQg`3 _Zl!,+hs1Peв/NUqfIɛԍv!1ḾAb43TvY])"˼fyd `^~ݴ݁]+Wb/ssW0 ͙8{&2C WM ż]/hÿ5s޶I90E7>܎cɔ2ڿNv>ޅ$&]uߙHݞeY9F em1΅J oCg]DM>._='aqewkk8 v iEs[tH t@%M\Gc&*:.iT 5nԣ Ϳ8柼ɽ+G@fyBϨ ϯQN֐/+DQL rћnB 7xi O gFX;;ND$SzRq"$2r+ +?^*sӰ xcz`cj03J7(]jeaE`Dž)y_}n<Ӧ;ZYkq ]X.SjO2"tF _;woreM\z1TC˞G03*\.Wl'2_Wbrbs{2b!'Y^ Of" ?$<ۀ3fF/12<\ɔ`"IsE:O7AUJq n6S }l?b"7U=B6/!>Ny3r'҅3moeO/ C-J̈2OWn8mQTLvHtւw ]gLpj"z#%WVqS.Iܼ'yiŞmnelòzW^cx'!mΩ> T]s#'oϋKXa){aķʲE.>|K9|7-( 'mGKYMaV{f9 ''3Hp#30+X/n%ɟ&6p9=,ϽKKЅÎyTK}64xhN?2`.m߽b6^KeP ;[1Z./|GLQ|TDbCүyq;U{C0ϩ^K34<^`d |,h9'o8R:{?2顓)LIɌY{2e:t1 q2ۤrF/ (6M҂3@u]l8s7cqZ_$Iΰgt{8O ş&D5sYs&WaR3?fm#o@(c'M:APd d/5ED-2%ڶ36y!$+3L,we@ZV} SeiI].8 Ǽz37Xr=h+30:>`]al͜AMS$) Ro`pw*ً`1unaZ-Mc groL{ipkDXqyc/ml)1BS sӽ7kj cwQeaj-l*׃,xVKx ~oxδ%%/[2=_Na~>$=w04GOlx;:sIK0: [a%! "Xԅ c~?;&˘ vNЎ5 ݁ .-V$XWp@ 7RbT{rI߃.j=.tRʭQۓj-xlUU-bd7k=ҷJ@ܭHb{udDc.(ls`5uiǑuwAhN̓7v~F@y+F HRd2(9zJ== uT-';ELF 1 B_a~R*kȖv $fZ#Iҽ]'A-O,?"j' FH̊d1`zKYY4,a{%ASW-Frop 'ʓjLOrUk"Zx!Ӫ+L#O"woRYOS4)=E&7db|FG$F$ZԂP^1L&z9NLl90DӶ#l'|q$}݄K)x!6WIX_Z|T֤hZyy8L^NI+ͤ/L^OŮ㩧lv4*Ө*Q0ŅP}o87a'FfVm?fUd[ִKڄ¿ڿz~&콵$&JFO!|c='Trvd#Igםs̈́"O4H$VҺEP yQ3'GG^IYPuf \(oG" U.n*@:d)ӄRZ\4Яd.W^t ۟ј3]X# }:4tqlKoYf(@W.xB4;لmyKH:uҤ\j\ =r#!ew+V0&9 A`})oi,+#tHVQ?qVvNåM!N^&ak>-{{ͯ""gҳ\ؙa}jwU߳[S03VC;Oȹ)3mo[e7h:Smw"<./?{|Ax@I1jv9޾\ͿZ7uK-7GCJE bR̜jyIXf(E< +f)dBXQ}P  þBR6x^ћ?9t5Z jMHb8mMINNhb٢8elP8^IQ01naZ|Gjި/B arz) AMZԫE̹iwMޯ_8Mغz=x{.r;qINϔwL{aT=N 5LbX?R@Kpa!o4KZk)ئq% RQM2s6cm%Mi} kCI%T&ud_jJ;'\jK^zO-J}^R4F!0!%j]'B+ehO~'D.Zz sa=~~x4g=^љ/Moւ0dT{ch֦.20EA[ڈ+=5*j[6;"GUƥBHǏ䩥m|4`.4LM sbH-ǤK^XzD,4ko8sbtH %ccǿ@n\% G|tC^#8͊9FFT3L'a4nX\`5rt6;)o.'lC|\6vmzl"K^=dI!Fխ(A4.])Zo2TvG*ҕ' $7+"ıFhPOէ<ZZ *YBHEѻ-͚Z-=}R<%{Kˠ;T[ػ)M4sT&Qa0&ႋzm?( \@%hI,'|n_C]@l댒'Xߥ.X:E B^_j._eD[~ _d9H"":AaIXH W%lYm}vJbC6%|x9znԺ{qUZ{7.B;o^O ^H.Z1im6F鄇,OzsC3[ވ+ffyl$"I &68yџeɯnygoqDN"$3J7yڥ$I@u#n $4ޒ'tyx{w,AiPm=GRjtuC2>7@?6|I'r@}a&VIm(UC<2]\`rK>g~[@8]|+g0+ֳiA0ڏꨳK g*IBdn:&mVi?aUUuPbg m;ɦíT>b`BAv!_Ļ`upz2)H'\I0Ug/ot Oy G2{i^1x.gynvӄ;"#YTEN2Pàߏ+dIZ-& N"ex wtaƜ|Wfy6;Ǽ' &`8s՘_x'Knǘq{Ur@+b(7y\!uYawf;Pqyli:6kvˠ֦׌$y),&DtNmݮʋ31!찘? *w=8ugwcdI0n $ %)xI q=IwǭVb&C?cp+RHMp\# a#E;& j{k]J;&hg1,x5PfbطcF`[;TMr'|w5 A%ū>^MK,ђj'ΞL9BE.OtNN[OftYMN䁣W¿}Is 25^~9y'{cBY 0mR Sn1 tC@7H\/wsǴcyGM `DVo= oaJ(w z'FgFQK ;>uoMN7똿W3^\&c^}m˼}M(gM0Ow}֫1?1gBzZXj5/52PYmSp"ӫfJ`T^al7cwTǿ1Xf:1zilG.N8ǠE/by_ tMWm$FN6Tn_)zo1w89-4btNsH8<-00D[} غoܵ_ ްބЗ[˹ٱ#PX(a OMi?N8w]M뻠/ڎV; 0ԯJS ֖(;O-K ~  cw3^3ܱ[\/SG n=k";SO9J  )pcg 9glb<֠%VzI56՘On&{l~LH:+g: @?*5${e6UKǛhq$A^?uJ*8OM4%УGr# A`Ō弗mļame(.L z+l`pSo<&Pܭn4 >;koCb;NxfQERZByXr˝''mnCo!L!^v\6Z1rp!ߟkeկuUU}-}BDO_k)߯|Zy-ϿO.> /Ug].- V6U->Y6vgD@~¢?dO⊽p a^aO^0X6}j>_ (ԳNVt5zBk~ڼʼy_[YޟAQ'%yTAOZ-ƳG[OVC V@~*mExDx_Z~2/ /.KtO*~Ǫ⊻Ine=jZ;++R. }^g=~27n/,'[!?:K Au]cVT.) u O\YLmn/ n矧.'/[r%u_sAݿrO~RBϦ k,DJr :i.psQ|.}0_;rHݿTݜ,s^^3DlɜEoP1g.~r5/Z.gI!;O-Z@\Y\$RB#}E+ W(k-Er_q"{U}q?FuWWU}Euq WW}u%q_wAWW p?G!ZkZ=|UKܸ?X~}ݺ]_a\ Xbq@WwkHsW0msԗLK3.BI4dic]:h|@$ C$}1b;mhΞX 3B@+Yϳy`sJi1]4UYdZ:`+/ gL͐&vXLqy9-q 3YdHkf(?mL~̊Ct6idP#%5["Z뤍5(2H@')y܊`f q>,(,FW'4Hl>w'il߽} Lve=%滔=d+C2CAkA.m)]<C%tE|cMl`lHRB{M?lhwX쾳iZzU8S?ח| _hNi\D38"L'894Es*=m1$yׄr D:(f{} y8d:OѮ41!JJ光L/y&dԅ.5 DdO$˿h;..:>/vsI,1\Q[A])+՘1.-Id@P{SðNQDr!@cI$lL&~"*$W_Ey1i+id#^ްR27C7>Gn'$lg6 J[?˜lT^(^iӃBNƛQt6(U3TI'<^i6gS*PDEFT3 qES LvhkXMVZT1A]0 ]#Z֗* #&0#RQ3 VW%!h/DR HMZWf/G u2~w]%4Y՚yq[NM(SS_Nڏwŝ6ao=Z~&dΏ礛)[2cSA.zIsқ"6IϔWqEoi ]+N܍k7y1U5؜;"%}b:W_vx>dG{+83-f:n8J!3Pno rƜ1,UҽvI]Rݒ0iA(e:\{,&s oB%&tnۊp#;m/ڝe"cOxzw'i.>c26sO0#ˌouOOeT֦t(>.՞NhN4 9GS-Ɵf#.ol՘-)P!" " ނv)w#ԛ3`֊SXKuݒ>nk b󙗈)o9= (<,( Kdm"eE@aP0ޓ<\#Tӊ$,dQAʑL=V\l=YVhIz{}80ӵHg\;uU\G,]d>rrΫmARNjhh?tN XA=J&oYBRW Tlʧ9󥒄]'g)gqXncllኇ-BqUݛYC*m0AqWh:BQ?Bl~e& 6K3 jcmP7AWaA^Lj7~0`̺Ot^y lCVZ {'סтG^z_Vᓪĭv4X #j/+n}h]^)F34jK]7W+\6E({d. % H k9FE4P4 C$==<G#-+h5J{ :=  5*Vdf2~ +pa KF9I]'j8mg|1scA쎗1ز35h.{wcʹVq  ¼^1mJ>IP+(;(fb41/Mɶf(.ō;7Uڍ~ hm]…6x7<U<Fؠ:`b lۯe"c3z͕C,v! % DFel,h[NI!Ma`[T\m2,Rɡƺd]zݮD5֥,z(s/h%ms

修辞手法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请写明并例句,
修辞手法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
修辞手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请写明并例句,

修辞手法有几种 分别是什么?修辞手法有几种,分别是什么?请写明并例句,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拟人.
《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
三.设问.
《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四.双关.
《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
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
六.倒装.
《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最好用分组比较的方法,比较出同中有何异,异中有何同.
⒈借喻和借代
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⑴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⑵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⑶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⑷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⒉比拟和比喻
比拟和比喻的相似之处在于均涉及甲、乙两事物相比,甲、乙两事物有可“比”性.
比拟和比喻的不同在于:
⑴从意义上看,比喻的重点在“喻”,即“比方”,它突出的是两事物的相似点;比拟的重点则在“拟”,即“比作、当作”,它直接把甲当乙来描述.
⑵从形式上看,比喻的喻体往往以名词性词语的形式出现,表示一种实体.比拟中起比拟作用的部分则是描述性的,其表现形式为动词性词语或形容性词语.
⒊排比和对偶
排比与对偶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排比必须有三项或三项以上构成,而对偶仅限于上下两句;排比在字数上无严格要求,只要求结构相同或相似即可,而对偶则要求字数相等或相近,且结构完全相同;排比的各项多有相同的词语做提挈词语,而对偶的上下句一般忌用相同的词语(宽对不那么严格);排比一般只表示相近或相关的意思,而对偶则表达相对、相反或相连的意思.
⒋设问和反问
设问和反问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设问句有答或提请读者思考,往往在篇首或段首,目的是提请读者注意,且必须用问号;反问句不必答,问中已有明确答案,常常在段中或末尾,目的是加强语气,表示强烈的感情,所以有时可用叹号.

请看参考资料,里面很详细

1比喻 小妹妹的脸红得像苹果.
2拟人 风在怒吼,雨在咆哮,好恶劣的天气.
3排比 云朵像小鸟,像狮子,像美丽的姑娘.
4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引用 这西湖的景色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对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反复 渐渐地,渐渐地,太...

全部展开

1比喻 小妹妹的脸红得像苹果.
2拟人 风在怒吼,雨在咆哮,好恶劣的天气.
3排比 云朵像小鸟,像狮子,像美丽的姑娘.
4夸张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5引用 这西湖的景色真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6互文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7对偶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8反复 渐渐地,渐渐地,太阳落下了山坡.
9设问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10反问 难道他的分数要比我的分数高吗?

收起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

全部展开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收起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

全部展开

现在可知的语文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踏。
编辑本段常用修辞作用特点
1.比喻: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类别| 特点 | 本体 |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甲像乙| 出现 |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 出现 | 是、成为 |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 无 |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
作用:能启发读者想像,令文章更生动。
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句: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杜甫
3.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春》 朱自清
(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句
1.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例句
1.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2.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荷塘月色》 朱自清)
3.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类别 特点 例句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 只能看到巴拿大的一块天地
超前夸张 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 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4.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5.对偶:
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
主要方式
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类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1. 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 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7.设问:
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9.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和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明 引(直接引用)
例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暗 引(间接引用)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10.借代:
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方法: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⑤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11.反语: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清国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2. 对比: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
例如: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排比、对偶、拟人、夸张、反问......
13.联想:
也就是想象.例如:太阳出来了,地上好像上了火.
14.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如
“晨钟云外湿”(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15.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
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6.顶真
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
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17.互文
带有修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在古文中,把属于一个句子(或短语)的意思,分写到两个句子(或短语)里,解释时要把上下句的意思互相补足,就是互文。
古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18.回环
简单地说回环就是顺读逆读一个样。例如:
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佛山香敬香山佛;翁源乳养乳源翁。
星岛港迎港岛星。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编辑本段带有修辞手法的成语
1.比喻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望眼欲穿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2.拟人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狐朋狗友 鼠目寸光 鸦雀无声 花枝招展 鸟语花香 烘云托月 风卷残云 百花争艳 鼠窃狗盗 兔死狐悲 龙争虎斗 卧虎藏龙
3.夸张的修辞手法的成语:
日理万机 日月如梭 三头六臂 怒发冲冠 一日千里 一字千金 百发百中 胆大包天 寸步难行 一步登天 日上三竿
4.其他(除比喻、拟人、夸张)修辞手法的成语
a明喻: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望穿秋木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d对比: 口蜜腹剑 口是心非 虎头蛇尾 好逸恶劳 阳奉阴违 南辕北辙 外强中干 吃一堑长一智 挂羊头卖狗肉
e对偶: 地大物博 感恩戴德 山穷水尽 谦受益,满招损 家喻户晓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f借代:目不识丁 披肩执锐 扭转乾坤 迫在眉睫 拈花惹草 大江东去 灯红酒绿 咬文嚼字 青黄不接 手无寸铁
g比拟:闭月羞花 百花争艳 草木皆兵 风尘仆仆 呆若木鸡 生龙活虎 莺歌燕舞 抱头鼠窜 肥头大耳 土崩瓦解 风烛残年
h反复:登峰造极 星移斗转 提纲挈领 审时度势 情真意切 罪魁祸首 丰功伟绩 心灰意冷 真凭实据 一心一意
i反问: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塞翁失马,焉之非福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j双关:风雨同舟 藕断丝连 立地成佛 乐在其中
k回环: 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l顶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一传十,十传百 一而再,再而三
一.比喻。
《手术台就是阵地》就使用了比喻的手法。这篇课文题目把“手术台”比喻为战斗的“阵地”,形象地表达了“手术台”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突出了紧张、危急的气氛,歌颂了战斗在手术台前的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拟人。
《大海的歌》使用了拟人手法。题目把无生命的大海当作有生命的“人”,能唱歌、传情、表意。课题上使用了拟人手法,不仅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而且富有人情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种趣味。
三.设问。
《幸福是什么》使用了设问手法。运用设问手法在课题中提出问题,揭示了全文的中心,能够引起读者的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四.双关。
《高大背影》使用了双关手法。“高大的背影”表面上是写那位不知名的叔叔长得高大,实际是讲他乐于助人、品德高尚,令人敬佩。
五.引用。
《“你们想错了”》使用了引用手法,是以课文中主人公的原话为题目。“你们想错了”,不但是方志敏烈士对敌人的严厉驳斥,反映了共产党和国民党人的本质区别,而且突出了中心,点明了主题。
六.倒装。
《再见了,亲人》使用了倒装手法。这样写,不但渲染了气氛,而且着力烘托了主人公与亲人无比眷恋之情。
仔细研究品味课文中的标题,对于大家审题、拟题大有好处,希望大家在平时的学习中能多加留心。
⒈比喻
⑴比喻的特点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喻另一事物。比喻的结构,一般应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成立。
3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⑵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温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岗。
③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例如:“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例如: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⑶比喻的作用
主要是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⑷下列几种情况,虽有“像”“仿佛”等词,但不是比喻句。如:
她的性格很像母亲。(同类比较)
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表示猜度)
她仿佛听见了她的心脏跳得非常厉害。(表示想象)
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徐洪刚、李向群等。(表示列举)
⒉比拟
⑴比拟的特点
根据想象把物当做人,把抽象的概念当做人或物,或者把人当做物、把此物当做彼物来描写。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⑵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例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写或把甲物当乙物写)。例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⑶比拟的作用
正确运用比拟,增加了语言的生动和形象性,可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⒊借代
⑴借代的特点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
⑵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的吼叫着。
②材料代本体。例如: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③标志代本体。例如: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呢,这岂不冤枉!
④人名代著作。例如: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绰号代本人。例如:“芦柴棒”,去烧火!
⑥专名代泛称。例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⑦具体代抽象。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⑧部分代整体。例如: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⑶借代的作用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⒋夸张
⑴夸张的特点
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⑵夸张的种类
①扩大夸张。例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②缩小夸张。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③超前夸张。例如: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⑶夸张的作用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⒌对偶
⑴对偶的特点
八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的排列在一起。
⑵对偶的种类
①按内容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或相反的对偶形式。例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例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 [语文基础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②按形式可分为工对和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均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也就是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按结构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例如: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例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⑶对偶的作用
①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收到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
②词句凝炼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是对立事物间的对比强烈,褒贬分明。
③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⒍排比
⑴排比的特点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⑵排比的种类
①成分排比。例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同着四十几年的人世生活的凌侮,同着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同着四块钱的棺材和几束稻草,同着几尺长方的埋棺材的土地,同着一手把的纸钱的灰,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②句子排比。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⑶排比的作用
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⒎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只问不答。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⒏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⑴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哪里还能有什么言语?
⑵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例如: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
辨析几种修辞手法
高考虽不强调从概念上分辨修辞格,但这并不等于连一般的理解也不需要了。不理解和掌握,怎么能正确判断修辞方法使用的正误、优劣呢?又怎能谈得上按要求和语境正确运用呢?对各种修辞方法进行理解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