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8:18:20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x|RcId4;ʪ6kz{` -dv2GR9կ0:ZL3*ǿ4{AAt_Äɦq?h?ŸDs&S?Q_~`9[j{P1L'M6աV<ϟl+?elr7̰O. 07sF3GdNr|&Y”_蔓Nē_ܘtN~=6lt:H|5/w ĊJͷ~^Z&V:nyQsduNz=^Gkdx`ORr²?,3Ϝf{2{)0e*( 'sLSfTzͳJ^{RMMX~tM82Rą_`F/X<|Tx4i?x>4c0pCo|׳G-q}-!fTX ! eZh-c<5L;ɾl*iVHm\W^i8FΏjod']\xATP|196ib³{ŕ<"Il{Aܳkbr*_6(tzM^Uve-bY?6Ur:JL4N,ؖ3| ]qzaN`Nq1<_A-pcEO͙tzvتZϞw11*'A!ǾI_c_M9lң{Fo65ضeH9!#{մOmHnc5Of'6}UaQ~wuh_Ǔ! /n\Z>.kLص;O\gw#D.:-ơ!4\t &䱊#Xsր4_U?=CgGM1(>ߥ/=ε0|:pj˹ F5̹?gW>]ܡ {?o߹'ӫ2DQSV7N0-5 -ĂQ֧Նlmi$w8y_C,'-T~mmlOv'j*_,gc؇+/d!GW[&B?Ǚd6[_1SOy(۵y+` = +D7DI[һeY#e:椎8z<$pvJ#?yLL!iŮ 5$6ٞM>[P0L/",.)V}Gj 5$yծ!;Lyg*G5 |iviY[ည D(gG~2QIxY]DOo4LMCb<ʍmbfvnL$;bz~&q7.q dPLsr[cEE赛}~n &}˨\RZfOo# @Iu"Z t&) )^TBK m5x>P|YA.T>K-S>Ff&pbY68rף6vuTU"w2UQ3x*i>Bxj6WzM hWnM7%"H4 ʒ[ }HdA?fTII|E;% YfL;_Ѥ1-|`*=0S$jӼ0YIB c Z1lðL7}| 10&|}=@d$Tm/ƿы<^'ì[ܬ &v ,0LC~dC~,1B^(G+O|L;-MzrTM@Bra mD #DŽ?33p3[ C7iL{5<2}i2.m,4s<m^\xf!aH͐!˥؋@)ʛDs !'"7` [n.A 181 MJt"Ha;ȶzۖNpzDD,^ byaoj"q(uQW(@q|jA/\4%4+qD>ϴ\D)Y3hYV =o~3J1*6? \ho/(?8~rh57?jӽ>9p?gr`7PTtZA Ar*?8]zҭ鿑~{~qS}Z.k)# MX=(1mu#K:V}0բmOMO#9ݨB=0Q]λzw c"_W¥9~#7ȃ@gx3\ RȨcd1IS) bIܘH$dBd7K77`3,Mko# (ߜ(`h̓;5%EV9ÐC R*0$&Ac%Nc2G떲fcki .7kzIV,Cwc "Wzc$z~EU'~- K&ϗj2 ^y{eF+Bga|8&CV fb[ Eb@cTXM/R#NH() }GY#-!YomNgJwr-EÕB 1b̽m0n<׮ |P!Xʔ"BtkѾwJv ?P+?׺$9t_Iߑ:P$5/%鯈]S/Ս0IzlКn@)tнwm`Z~]S[\DDEi8(2'h KҪ]# )Vսt҆<Pi :L* Aj3} o.FcbJ4!:IF$xʊ¡'o*4 %Z&M[z Xgӻɶp)R(Y~:q*`L}=2擬Gӭi k*f* #du`+K_J'+}E/O^ҳ_%ԫG'z 0$3hmJRf=*fhءT o*>Og.#:ݲ7!?惎Q`ׅw+:LqKW]6 Kva0LY"|DU'5NP"A'J04-ϯÁIN6/<݊aD (NT˨HtCrۡ+HLQ-S嶿'I-[9헑p7-V8 ݈^C]#kKBυG[avVGہɝtg{~OmFs1Mkј]ZuJYh{M \ -:#bGiJ 3-7HS$:'}Zp=M9ÄGeſ#"@ba_ ,Bn'ʈh,xy ]|'̎L{j>xݿiVndO>T|u!$p'8wb e^tDfoJJQ1C9_&xآ1̶d4;86/%=WÇ6xM_3:#GUBvLЫf8p "-̬"e1e͚2[~?)u(aZ0?C ucpgpn/=:-)w[B# Z^[Dꝏ~}˞Us45_fO?ͧ }e2IrCIИ]):vm[t\!5ҘKi->FߺC~GYdHY(bFG/n2QL\ q.X{I57x馎m־N%{Zf9f;WRlfwXwb ߌ_DYV$xзWgӎ0Klm sη @::t9J`zx5}}72)7"i8AxHE3<^ͦ~ufVXQ\ 9^{Ƀ*Em終'l\Rx@1X#$֐rqo"m4 Ҟ O/kR᫧pKe+'vr WX}7"Js%†`X0Ħ^G?-Iooҽ t olgZe}w 8fgf3D5ĭi4*rh7_?@8~x&ξRTGяp=re%%b]rfj|x$7<]yuePm*8 | /Q|"26]kfqlHkXC Vd}YK24Qqj)<6S_8Eѷ0;%% %?zVԭa^#dּ uDjՉh bbZwѢ" i J+b$M %I'Adt':bp_}xI=j!+WY~S(c:tf#pZ$S->I<\0m2o@ؚjx,eI (pڮDO"ȯi rzku^!MzzzFr0+NFxf*<+MY)PJ[uSQYNAQ9Hj1/&4\ "b0LaE`} I5! Q줛zS ~@% Zsv"Ot4O8 cy6O$(2|~AF^̶D&Vy9Ma/TX5󒕁4Vbֺ^q!"L[e j׈-rnzS1>z-B"g^r/OHg'쾂^zUx7Ug)ȳ "se W,Y#T]]6<>"K8Dc)|h|. /6уTnU=ϯM+;vuE~@_%p8;u0C:e̠ + ƳY=pz O-pG]͵r3-j4q&w{ESz(zDMW=xL;ȹv?am+]Q\Noٛ;<,f7\Kf t0̈́#9ZFC۴J_MaD!X\ii.:DI(]̯@W*2i 4ЋfҩWjlv$&Lϔ̏bp7Ȯpp2?{D)T/*0Q5[j` "^UFޜ]D&530 4)+*١+֯Y B0lf~n^w2qYoZ~{Ԡ8.-<5Xb<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论语述而 全文及翻译
【原文】
  7·1 子曰:“述而不作(1),信而好古,窃(2)比于我老彭(3).”
  【译文】
  孔子说:“只阐述而不创作,相信而且喜好古代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7·2 子曰:“默而识(1)之,学而不厌,诲(2)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因难呢?”
  【原文】 7·3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7·4 子之燕居(1),申申(2)如也;夭夭(3)如也.
  【译文】 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7·,5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1).”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原文】 7·6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1),依于仁,游于艺(2).”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7·7 子曰:“自行束修(1)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 7·8 子曰:“不愤(1)不启,不悱(2)不发.举一隅(3)不以三隅反,则不复(4)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暴虎(5)冯河(6),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7·12 子曰:“富(1)而可求(2)也;虽执鞭之士(3),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孔子说:“合乎于道的富贵,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评析】 孔子在这里又提到富贵与道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道,富贵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道,富贵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道,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富贵荣华.
  【原文】 7·13 子之所慎:齐(1)、战、疾.
  【译文】 孔子所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7·14 子在齐闻《韶》(1),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评析】 《韶》乐是当时流行于贵族当中的古乐.孔子对音乐很有研究,音乐鉴赏能力也很强,他听了《韶》乐以后,在很长时间内品尝不出肉的滋味,这当然是一种形容的说法,但他欣赏古乐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也说明了他在音乐方面的高深造诣.
  【原文】 7·15 冉有曰:“夫子为(1)卫君(2)乎?”子贡曰:“诺(3),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评析】 卫国国君辄即位后,其父与其争夺王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违反等级名分极为不满.孔子对这两件事给予评价的标准就是符不符合礼. 【原文】 7·16 子曰:“饭疏食(1)饮水,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对待这些东西,如天上的浮云一般.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原文】 7·17 子曰:“加(1)我数年,五十以学易(2),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评析】 孔子自己说,“五十而知天命”,可见他把学《易》和“知天命”联系在一起.他主张认真研究《易》,是为了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天命”.《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曾把穿竹简的皮条翻断了很多次.这表明孔子活到老、学到老的刻苦钻研精神,值得后人学习.
  【原文】 7·18 子所雅言(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7·19 叶公(1)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2).”
  【译文】 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自述其心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连自己老了都觉察不出来.孔子从读书学习和各种活动中体味到无穷乐趣,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和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 【原文】 7·20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评析】 在孔子的观念当中,“上智”就是“生而知之者”,但他却否认自己是生而知之者.他之所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在于他爱好古代的典章制度和文献图书,而且勤奋刻苦,思维敏捷.这是他总结自己学习与修养的主要特点.他这么说,是为了鼓励他的学生发愤努力,成为各方面的有用人才.
  【原文】 7·21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评析】 孔子大力提倡“仁德”、“礼治”等道德观念,从《论语》书中,很少见到孔子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如他“敬鬼神而远之”等.但也不是绝对的.他偶尔谈及这些问题时,都是有条件的,有特定环境的.
  【原文】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评析】 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受到后代知识分子的极力赞赏.他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以善者为师,而且以不善者为师,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哲理.他的这段话,对于指导我们处事待人、修身养性、增长知识,都是有益的.
  【原文】 7·23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1)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评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从卫国去陈国时经过宋国.桓魋听说以后,带兵要去害孔子.当时孔子正与弟子们在大树下演习周礼的仪式,桓魋砍倒大树,而且要杀孔子,孔子连忙在学生保护下,离开了宋国,在逃跑途中,他说了这句话.他认为,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赋予了他,所以桓魋对他是无可奈何的.
  【原文】 7·24 子曰:“二三子(1)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7·25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7·26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3)而为泰(4),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评析】 对于春秋末期社会“礼崩乐坏”的状况,孔子似乎感到一种绝望,因为他认为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难以找到他观念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
  【原文】 7·27 子钓而不纲(1),弋(2)不射宿(3).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评析】 其实,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和用网捕鱼,和只用箭射飞行中的鸟与射巢中之鸟从实质上并无区别.孔子的这种做法,只不过表白他自己的仁德之心罢了.
  【原文】 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评析】 本章里,孔子提出对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应该多闻、多见,努力学习,反对那种本来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的做法.这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同时也要求他的学生这样去做.
  【原文】 7·29 互乡(1)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2)其进(3)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4)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5)也.” 【译文】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评析】 孔子时常向各地的人们宣传他的思想主张.但在互乡这个地方,就有些行不通了.所以他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孔子“诲人不倦”的态度,而且他认为不应死抓着过去的错误不放.
  【原文】 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评析】 从本章孔子的言论来看,仁是人天生的本性,因此为仁就全靠自身的努力,不能依靠外界的力量,“我欲仁,斯仁至矣.”这种认识的基础,仍然是靠道德的自觉,要经过不懈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仁.这里,孔子强调了人进行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动性,有其重要意义.
  【原文】 7·31 陈司败(1)问:“昭公(2)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3)巫马期(4)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5),君子亦党乎?君取(6)于吴,为同姓(7),谓之吴孟子(8).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孔子说:“懂得礼.”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幸运.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评析】 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夫人,违反了礼的规定,而孔子却说他懂礼.这表明孔子的确在为鲁昭公袒护,即“为尊者讳”.孔子以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为最高原则,所以他自身出现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又不得不自嘲似地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事实上,他已经承认偏袒鲁昭公是自己的过错,只是无法解决这个矛盾而已.
  【原文】 7·32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7·33 子曰:“文,莫(1)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评析】 对于“文,莫吾犹人也”一句,在学术界还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此句意为:“讲到书本知识我不如别人”;有的说此句应为:“勤勉我是能和别人相比的.”我们这里采用了“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这样的解释.他从事教育,既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他说自己在身体力行方面,还没有取得君子的成就,希望自己和学生们尽可能地从这个方面再作努力.
  【原文】 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1)为之(2)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3)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评析】 本篇第2章里,孔子已经谈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本章又说到“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问题,其实是一致.他感到,说起圣与仁,他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他会不厌其烦地去做,而同时,他也不感疲倦地教诲别人.这是他的由衷之言.仁与不仁,其基础在于好学不好学,而学又不能停留在口头上,重在能行.所以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相互关联、基本一致的.
  【原文】 7·35 子疾病(1),子路请祷(2).子曰:“有诸(3)?”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祗(5).’”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评析】 子患了重病,子路为他祈祷,孔子对此举并不加以反对,而且说自己已经祈祷很久了.对于这段文字怎么理解?有人认为,孔子本人也向鬼神祈祷,说明他是一个非常迷信天地神灵的人;也有人说,他已经向鬼神祈祷很久了,但病情却未见好转,表明他对鬼神抱有怀疑态度,说孔子认为自己平素言行并无过错,所以祈祷对他无所谓.这两种观点,请读者自己去仔细品评. 【原文】 7·36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评析】 春秋时代各诸侯、大夫等都极为奢侈豪华,他们的生活享乐标准和礼仪规模都与周天子没有区别,这在孔子看来,都是越礼、违礼的行为.尽管节俭就会让人感到寒酸,但与其越礼,则宁可寒酸,以维护礼的尊严.
  【原文】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1),小人长戚戚(2).”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7·38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