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体有哪些用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4:57:51
超导体有哪些用途
x\n#G~a MkrwӠfC  7#P(qJIT%*-E`fDf &)@`(ǿ~ RueI_ e2Ln|?|//k~fTݤxTEJ+Ko0Zl~6939Zw^kT]ޞS)Uo?3t\-6TN{ 5ߪT"1F<] >JayFxAǿzps_ͶЃGuק|7h+IBtG 9U\dW[;Pt΂wGwX0ʠ01-0A\?%sJ=Sv-WǠWuWt08 N_U!Kf{^S;Ḱ^Opտf~](ɸ"O]+^d:]Du!ڄjozzvHγԨBYjrɩo0` s(؃kN]CX>uMod+8$pDnR W9Ke"lP Ey :ԕG^8r9Nnܦ_M}oqvŜઠ.CnJM_nVZƎwNR`ܦRi>AL<p-}}7XñDCRu;c zuxrW5yho@xX2Lɐ<܅(g[}}[!$z ŎⳒ+1]FV^ .kjB؃1.>V!1&-!Zb̞߾m]m?}B\*6ÙNJrz!̀N]\ mD"uz`Ea5 .Nt]A;mZs Bɾ"de/zj8sAW?~ooyzgazVod Eup !n-Q\1Cqjc zk[bOO'X![Xqfcdʆ;&.uDiUhD[-/ ayQԄlnC*{I;cRA%cMBn'{ҡ s&#*L`\Xwkl&;NL@nfpߐ-e?` 'ݞmM!*W?.6N2X5it}rXA“~\t2oZD8**\9uicv_j˯7?M})d5 N7`Ӎ Qg8lxWc[zћQE⏊fAi+ TvpVyzO'wRL#,TS/>0\Vh_Mq@Wn1y'@uw]."鎾{^Gs7l<^ ɩJ_s⓸E/0}TjD,="rMdPDbRi ]@TI"6]i'dcx꓄DsV3]{eW\{z*f3='WUzQ,{c–*2ʔ(GB e?ģ6lwc4%S-fY#a!r{ n zjIkCl*cW\ Sq+af~J-*ՊcBwT x 0WIG7@Ͼw_;J}dH>^ 9+=->SCdqBV,%D:b4 {^#wCٜmYIDOEO"\3Mt5m<"; {(mVu"Xö.|%K>*!;1iȓ o鬥eCK%3{tLlf߯~>Ot*obIӂ6I΍V# .sY^@Cq W WS/&0(RT Dv,kE.LRL# O(r*F~q~Ed]r&s4rx7zO2;h[R*ݶ/뽣A [7K%1natv%܂B8>,;Z.&^7R%szzT#{K-#+Pޟ w-P{9E͌0W#ّnMDh@(HaS$؛NM{A٣3'Xq4Y+>kl~类)qriDyKQ,B#:i K#LtlaKJq))e"(YCV(i~S 6`'6i,V)Og7l *{?\<( ѯtɍ|3/` ivVg^;cj>B岮ϭM?VJZ#ٕ=MBs:wJ d%b^ sr ëS5>8_hhΰ_BjIswfykY‚ N|X; 1; VUJOX( Szp5 FS_N̼KFc_x+||3 ɿ%23X%I1Y,7Ȑ`ZT=շ- λ ԹG{悄Qp6ឲ %4Y X2Iiy$*+$4zmyUVҬXRgZζیali6H~?kyOXݍ3./B^73΄-KSTu' #:a ~B18qT %(;GNHA qv-wZ&<: i:l7et ,2G\{u1''EpNnIJ c/t|כ`"[wkʧGom7GP02zQNvE-0ƛpʔ7@i9XYWY_Ugi՝s&//2,Ñ4oʼsTtOzzi]3ίJo0JI]̩gS\ߊe/ pXZD_/ʖebŋXJD )Z $gN/鏽/9c9hnX*ntV'}}js7NmJśDU[Nd=&Q*u"(Bw[ݩtZ4Ŕ7;Ӡיbڳ[2J]'>vSN㙏yЉں_oc+G+3"7ГofJf((OT,h=H2(8-.;8'R#!i01Ǐe4ϥnEyǞva~j3 Q3C9;$?qUqBP8g+SR}#k`A1v.mք jot(IzЧe X=/o^љp}OD|Aei?6v Ij\J2l1Da8RS'&&| k|7Zۓ_u|?_ZتN[. &ꔟ3*XF SOyю= D;B%ynRfWN7Cps.q ? ljl_"'->>vc穕^~o}W3 ៏U}{ -t`gQ6hvdOs}w8lTBO'ylgOk)q8MGаW @ꭨ8>MdpGF$EvAwW#ec&4y"Bp<$G1"i}fDLmX^du ѨٚR3:"6ýTfU8͖6E!\yB1KM㄄{p=ۉb'^ LHk.@Ge⨉f3[5w(.&t#\ql KfU5;4XM+o`OĮX 9 Sلە+9I2k^Kn&&3L1&{Mcw/?Z[k 7fyk V(<~לg6M w8~ߌgb-#U0:=(=

超导体有哪些用途
超导体有哪些用途

超导体有哪些用途
超导体
开放分类: 科学、自然、物理学、超导体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Ones)用液氦冷却汞,当温度下降到4.2K时,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此温度称为临界温度.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超导材料可以被分为:高温超导材料和低温超导材料.但这里所说的「高温」,其实仍然是远低于冰点摄氏0℃的,对一般人来说算是极低的温度.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经过科学家们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1973年,发现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这一记录保持了近13年.
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化物)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此后,科学家们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
1987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温度壁垒”(77K)也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提高了近100K.
来自德国、法国和俄罗斯的科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高温超导体的一个成员单铜氧层Tl2Ba2CuO6+δ中观察到了所谓的磁共振模式,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模式在高温超导体中存在的一般性.该发现有助于对铜氧化物超导体机制的研究.
高温超导体具有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通常高于氮气液化的温度),有利于超导现象在工业界的广泛利用.高温超导体的发现迄今已有16年,而对其不同于常规超导体的许多特点及其微观机制的研究,却仍处于相当“初级”的阶段.这一点不仅反映在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完全描述和解释高温超导体的特性,更反映在缺乏统一的、在各个不同体系上普遍存在的“本征”实验现象.本期Science所报道的结果意味着中子散射领域里一个长期存在的困惑很有可能得到解决.
早在1991年,法国物理学家利用中子散射技术在双铜氧层YBa2Cu3O6+δ超导体单晶中发现了一个微弱的磁性信号.随后的实验证明,这种信号仅在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才显著增强并被称为磁共振模式.这个发现表明电子的自旋以某种合作的方式产生一种集体的有序运动,而这是常规超导体所不具有的.这种集体运动有可能参与了电子的配对,并对超导机制负责,其作用类似于常规超导体内引起电子配对的晶格振动.但是,在另一个超导体La2-xSrxCuO4+δ(单铜氧层)中,却无法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使物理学家怀疑这种磁共振模式并非铜氧化物超导体的普遍现象.1999年,在Bi2Sr2CaCu2O8+δ单晶上也观察到了这种磁共振信号.但由于Bi2Sr2CaCu2O8+δ与YBa2Cu3O6+δ一样,也具有双铜氧层结构,关于磁共振模式是双铜氧层的特殊表征还是“普遍”现象的困惑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理想的候选者应该是典型的高温超导晶体,结构尽可能简单,只具有单铜氧层.困难在于,由于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很弱,只有足够大的晶体才可能进行中子散射实验.随着中子散射技术的成熟,对晶体尺寸的要求已降低到0.1厘米3的量级.晶体生长技术的进步,也使Tl2Ba2CuO6+δ单晶体的尺寸进入毫米量级,而它正是一个理想的候选者.科学家把300个毫米量级的Tl2Ba2CuO6+δ单晶以同一标准按晶体学取向排列在一起,构成一个“人造”单晶,“提前”达到了中子散射的要求.经过近两个月散射谱的搜集与反复验证,终于以确凿的实验数据显示在这样一个近乎理想的高温超导单晶上也存在磁共振模式.这一结果说明磁共振模式是高温超导的一个普遍现象.而La2-xSrxCuO4+δ体系上磁共振模式的缺席只是“普遍”现象的例外,这可能与其结构的特殊性有关.
关于磁共振模式及其与电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一直是高温超导领域的热点之一,上述结果将引起许多物理学家的关注与兴趣.
20世纪80年代是超导电性的探索与研究的黄金年代.1981年合成了有机超导体,1986年缪勒和柏诺兹发现了一种成分为钡、镧、铜、氧的陶瓷性金属氧化物LaBaCuO4,其临界温度约为35K.由于陶瓷性金属氧化物通常是绝缘物质,因此这个发现的意义非常重大,缪勒和柏诺兹因此而荣获了198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7年在超导材料的探索中又有新的突破,美国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朱经武小组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贤等人先后研制成临界温度约为90K的超导材料YBCO(钇铋铜氧).
1988年初日本研制成临界温度达110K的Bi-Sr-Ca-Cu-O超导体.至此,人类终于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梦想,实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类超导体由于其临界温度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因此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自从高温超导材料发现以后,一阵超导热席卷了全球.科学家还发现铊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可达125K,汞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则高达135K.如果将汞置于高压条件下,其临界温度将能达到难以置信的164K.
1997年,研究人员发现,金铟合金在接近绝对零度时既是超导体同时也是磁体.1999年科学家发现钌铜化合物在45K时具有超导电性.由于该化合物独特的晶体结构,它在计算机数据存储中的应用潜力将是非常巨大的.
自2007年12月开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陈根富博士已投入到镧氧铁砷非掺杂单晶体的制备中.今年2月18日,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的细野秀雄教授和他的合作者在《美国化学会志》上发表了一篇两页的文章,指出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在零下247.15摄氏度时即具有超导电性.在长期研究中保持着跨界关注习惯的陈根富和王楠林研究员立即捕捉到了这一消息的价值,王楠林小组迅速转向制作掺杂样品,他们在一周内实现了超导并测量了基本物理性质.
几乎与此同时,物理所闻海虎研究组通过在镧氧铁砷材料中用二价金属锶替换三价的镧,发现有临界温度为零下248.15摄氏度以上的超导电性.
3月25日和3月2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组和物理所王楠林组分别独立发现临界温度超过零下233.15摄氏度的超导体,突破麦克米兰极限,证实为非传统超导.
3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员赵忠贤领导的小组通过氟掺杂的镨氧铁砷化合物的超导临界温度可达零下221.15摄氏度,4月初该小组又发现无氟缺氧钐氧铁砷化合物在压力环境下合成超导临界温度可进一步提升至零下218.15摄氏度.
为了证实(超导体)电阻为零,科学家将一个铅制的圆环,放入温度低于Tc=7.2K的空间,利用电磁感应使环内激发起感应电流.结果发现,环内电流能持续下去,从1954年3月16日始,到1956年9月5日止,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的电流一直没有衰减,这说明圆环内的电能没有损失,当温度升到高于Tc时,圆环由超导状态变正常态,材料的电阻骤然增大,感应电流立刻消失,这就是著名的昂尼斯持久电流实验.
1.超导技术谈
1911年,荷兰莱顿大学的卡茂林-昂尼斯意外地发现,将汞冷却到-268.98°C时,汞的电阻突然消失;后来他又发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上述汞相类似的低温下失去电阻的特性,由于它的特殊导电性能,卡茂林-昂尼斯称之为超导态.卡茂林由于他的这一发现获得了1913年诺贝尔奖.
这一发现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震动.在他之后,人们开始把处于超导状态的导体称之为“超导体”.超导体的直流电阻率在一定的低温下突然消失,被称作零电阻效应.导体没有了电阻,电流流经超导体时就不发生热损耗,电流可以毫无阻力地在导线中流大的电流,从而产生超强磁场.
1933年,荷兰的迈斯纳和奥森菲尔德共同发现了超导体的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性质,当金属处在超导状态时,这一超导体内的磁感兴强度为零,却把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磁场排挤出去.对单晶锡球进行实验发现:锡球过渡到超导态时,锡球周围的磁场突然发生变化,磁力线似乎一下子被排斥到超导体之外去了,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迈斯纳效应”.
后来人们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浅平的锡盘中,放入一个体积很小但磁性很强的永久磁体,然后把温度降低,使锡盘出现超导性,这时可以看到,小磁铁竟然离开锡盘表面,慢慢地飘起,悬空不动.
迈斯纳效应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判别物质是否具有超性.
为了使超导材料有实用性,人们开始了探索高温超导的历程,从1911年至1986年,超导温度由水银的4.2K提高到23.22K(OK=-273°C).86年1月发现钡镧铜氧化物超导温度是30度,12月30日,又将这一纪录刷新为40.2K,87年1月升至43K,不久又升至46K和53K,2月15日发现了98K超导体,很快又发现了14°C下存在超导迹象,高温超导体取得了巨大突破,使超导技术走向大规模应用.
超导材料和超导技术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超导现象中的迈斯纳效应使人们可以到用此原理制造超导列车和超导船,由于这些交通工具将在无摩擦状态下运行,这将大大提高它们的速度和安静性能.超导列车已于70年代成功地进行了载人可行性试验,1987年开始,日本国开始试运行,但经常出现失效现象,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高速行驶产生的颠簸造成的.超导船已于1992年1月27日下水试航,目前尚未进入实用化阶段.利用超导材料制造交通工具在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它势必会引发交通工具革命的一次浪潮.
超导材料的零电阻特性可以用来输电和制造大型磁体.超高压输电会有很大的损耗,而利用超导体则可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但由于临界温度较高的超导体还未进入实用阶段,从而限制了超导输电的采用.随着技术的发展,新超导材料的不断涌现,超导输电的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
现有的高温超导体还处于必须用液态氮来冷却的状态,但它仍旧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
2.超导技术及其应用
比尔·李
1911年,荷兰科学家昂内斯用液氦冷却水银,当温度下降到4.2K时发现水银的电阻完全消失,这种现象称为超导电性.1933年,迈斯纳和奥克森菲尔德两位科学家发现,如果把超导体放在磁场中冷却,则在材料电阻消失的同时,磁感应线将从超导体中排出,不能通过超导体,这种现象称为抗磁性.
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是超导体的两个重要特性.使超导体电阻为零的温度,叫超导临界温度.经过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努力,超导材料的磁电障碍已被跨越,下一个难关是突破温度障碍,即寻求高温超导材料.
奇异的超导陶瓷
1973年,人们发现了超导合金――铌锗合金,其临界超导温度为23.2K,该记录保持了13年.1986年,设在瑞士苏黎世的美国IBM公司的研究中心报道了一种氧化物(镧-钡-铜-氧)具有35K的高温超导性,打破了传统“氧化物陶瓷是绝缘体”的观念,引起世界科学界的轰动.此后,科学家们争分夺秒地攻关,几乎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1986年底,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的氧化物超导材料,其临界超导温度达到40K,液氢的“温度壁垒”(40K)被跨越.1987年2月,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90K以上,液氮的禁区(77K)也奇迹般地被突破了.1987年底,铊-钡-钙-铜-氧系材料又把临界超导温度的记录提高到125K.从1986-1987年的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临界超导温度竟然提高了100K以上,这在材料发展史,乃至科技发展史上都堪称是一大奇迹!
高温超导材料的不断问世,为超导材料从实验室走向应用铺平了道路.
超群的超导磁体
超导材料最诱人的应用是发电、输电和储能.
由于超导材料在超导状态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的抗磁性,因此只需消耗极少的电能,就可以获得10万高斯以上的稳态强磁场.而用常规导体做磁体,要产生这么大的磁场,需要消耗3.5兆瓦的电能及大量的冷却水,投资巨大.
超导磁体可用于制作交流超导发电机、磁流体发电机和超导输电线路等.
超导发电机 在电力领域,利用超导线圈磁体可以将发电机的磁场强度提高到5万~6万高斯,并且几乎没有能量损失,这种发电机便是交流超导发电机.超导发电机的单机发电容量比常规发电机提高5~10倍,达1万兆瓦,而体积却减少1/2,整机重量减轻1/3,发电效率提高50%.
磁流体发电机 磁流体发电机同样离不开超导强磁体的帮助.磁流体发电发电,是利用高温导电性气体(等离子体)作导体,并高速通过磁场强度为5万~6万高斯的强磁场而发电.磁流体发电机的结构非常简单,用于磁流体发电的高温导电性气体还可重复利用.
超导输电线路 超导材料还可以用于制作超导电线和超导变压器,从而把电力几乎无损耗地输送给用户.据统计,目前的铜或铝导线输电,约有15%的电能损耗在输电线路上,光是在中国,每年的电力损失即达1000多亿度.若改为超导输电,节省的电能相当于新建数十个大型发电厂.
广阔的超导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用途非常广阔,大致可分为三类:大电流应用(强电应用)、电子学应用(弱电应用)和抗磁性应用.大电流应用即前述的超导发电、输电和储能;电子学应用包括超导计算机、超导天线、超导微波器件等;抗磁性主要应用于磁悬浮列车和热核聚变反应堆等.
超导磁悬浮列车 利用超导材料的抗磁性,将超导材料放在一块永久磁体的上方,由于磁体的磁力线不能穿过超导体,磁体和超导体之间会产生排斥力,使超导体悬浮在磁体上方.利用这种磁悬浮效应可以制作高速超导磁悬浮列车.
超导计算机 高速计算机要求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元件和连接线密集排列,但密集排列的电路在工作时会发生大量的热,而散热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面临的难题.超导计算机中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其元件间的互连线用接近零电阻和超微发热的超导器件来制作,不存在散热问题,同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大大提高.此外,科学家正研究用半导体和超导体来制造晶体管,甚至完全用超导体来制作晶体管.
核聚变反应堆“磁封闭体” 核聚变反应时,内部温度高达1亿~2亿℃,没有任何常规材料可以包容这些物质.而超导体产生的强磁场可以作为“磁封闭体”,将热核反应堆中的超高温等离子体包围、约束起来,然后慢慢释放,从而使受控核聚变能源成为21世纪前景广阔的新能源.
科学家新近创造出一种新的物质形态,并预言它将帮助人类做出下一代超导体,以用于发电和提高火车的工作效率等多种用途.
这种新的物质形态称作“费密冷凝体”,是已知的第六种物质形态.前五种物质形态分别为气体、固体、液体、等离子体和1995年刚刚发明的玻色一爱因斯坦冷凝体.
费密子和玻色子的重大差异,体现在“自旋”这一量子力学特性上.费密子是像电子一样的粒子,有半整数自旋(如1/2,3/2,5/2等);而玻色子是像质子一样的粒子,有整数自旋(如0,1,2等).这种自旋差异使费密子和玻色子有完全不同的特性.没有任何两个费密子能有同样的量子态:它们没有相同的特性,也不能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点;而玻色子却能够具有相同的特性.因此,1995年物理学家将一定数量铷和钠原子冷却成玻色子时,大部分原子变成了同样的低温量子态,实际上成为单一巨大的整体原子: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但像钾一40或锂一6这样的费密子,即使在很低的温度下,每种粒子必定也有稍微不同的特性.
2003年,物理学家找到了一个克服以上障碍的方法.他们将费密子成对转变成玻色子,两个半整数自旋组成一个整数自旋,费密子对就起到了玻色子的作用,所有气体突然冷凝至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奥地利英斯布瑞克大学的科学家将锂一6原子冷却,同时施加稳定磁场,促使费密子结合在一起;美国科罗拉多“实验室天体物理学联合研究所”采用的技术略有不同,他们将钾一40原子冷却后施加磁场,通过磁场变化让每个原子强烈吸引附近的原子,诱发它们形成成对原子,然后凝聚成玻色一爱因斯坦凝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