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都行,越有名越好!随便那本都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9 23:11:47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都行,越有名越好!随便那本都行!
xR+˖-+ys2޴fW[>lɂas$SMݽ],S|lwcz 7'z_$Oa0g3z&_BGxɌ6wAҾw8§03 揞7;ϛJ&Չ9iV`l> VTfsV!°}`ޢ?d,z~;i mѐje GPڏN3̞<bòyTraQ2:k*(z6_`X2w{h hSďe*~d߳S18w]fwA?C״&f2ň`%[̶A2|>y< G>[qP"x2!}ӌ^m7Yh+ffVeHg̟tjR3dPHxҶRW~G3zlu1{[M,I"ͯA,Xme1S<<ߘMŁ%Mk܎K-Amؚf̒|Öms?*cLGT-úl[/A?$9AsU"F' rXCA/Z詆#mvkƧ:Z*zV0yAW= j=`,4Ph~u :Pa{{N~DH;㝭3ԭ/LA ek^{{T8ɞd›:x?Q}pt F &M%,Œ>аp N\$nu(Zv;z7}ڌϩصO6y8צ555t8bӖ}ʑ*bipî 5S}M[x~N{_Syj-xI¡kڞk?tw638,P J5x6w(rX;'7x`1K{궆.|<'z%D t R72#_l>։0& km2 XPF~ͧlDdĢkZ;a\͗̒mw؞ a&gX3EM:dw7ևuCU=W>L뫶]bv0lj`sg]ܔٗph=%p=5hT5[2OXL߫4 bJ+$IʬW24Ѷէ4cpl78ߺ'RSAܭK|4ہxm;B%ShFS<;&E,/v6ZE:ww"ܘɉ~d9q J%lȩ&=_î˯ݵؘP")tCD^ʣ~ Pvv P)C:ӮLa`%~mMTtMˣ`bNW iޚ}DaȠHc=ڦR<*S#[Kh) ZoB1|r_;ѭa|l`E:,Ԝq[Q~O{zkn@%̨t짇@'2n>]|Mbw hĿ`ͤbr0p~LQLY-jN%1VþΖOPH#M wF` l7v0>[ƺx9z>L;ӂO!ad{S@.mRU܎LrA,9)} gnGR)MUm [ 9X [}2*_ uM8TؙsþSq` u95@3/-`63W/X|P[P?NExO *+xCA ('?!I^WV6 x:=.E:0 swt9_ak* !: GZChNmw6 <_mV}j3Őϲ6͚?6&e)¯:G8x:b2F@|dƷ\"ל=8 eέyIOwrIlDUD u> MpR缠IdE0|wDN7;_4=ngU0`'3( ?8}u+qv9ͧYЩa4BݾG <d]0Ojܼ9e}&z;O#~me\,7gyȢ/x zOd!:D j~UܘFCyJvyt@!ٜ^ 7Lf%9%X `+-ֈuaXܬQ<6,uF5xY*@Q0VA>'Ir=\oN _+B/9m^bAI V1R{{(أ> 07x*s/ygLRأup%HT'_yZA=NV&!뱪*>`PP;} TH5>w^dn΄ѠZ_.lMSmdlT (I<]hz$lDeSsJE.?ugagGz#z;[rTO &?p`]49dhd0[pdnb;G> RkzCv.w%tC\h7=e%EIx*qS1:\nUUW:7=L"?0k*#)ۂiTl{?׋=YVBWub=g7UDғ 93\%m^ 5Dy XX0kOLpoQby"?@kz_D @fW?6fas쏳8#:- |5x>@/0$-i"|,C~|mz`Jr0yR,F7yk'l;&\K7Doʬzk~mxd*x+/kCNJ)[7x7;+4?O,0PDf>X4 >7uSݏ[ɑ07UTr@iFpI$)Jfcc+)]d녙2R`3U135^CG@Kd.ICRIC8IvG5qbMՈ>㈭ ٙs+wsAL'̞9 :s+v&KPW{I GZf&i"lMyM5 O p9x2oKz67s)G^O9h}{*5QxOèG$;A䦎EŤ8,ND_ɵ/|&><l\#_%46H_п:3`|T#+ZYzFC*da`^,3@y^*2d5ǍNSyb_c06[ǀ˴oD(2m gβ)" X/=z '\RSRm Bdnn@Gێʷ"p>J҂}b@{S:S* I6CAP>U"GBma9bR9xw5W@V@;otKDMg Qcۻ8 w& z/ѧT6&bnuPƨ4+t G"֧׿EKN_H qnSNSi5cϑ69YǿdYCo,غL%V)òJ|&&:<4f-S21ޔZ_?2$5_]|سM neQ0UgɔGrwƃ*W?&-a)+:N]pqͩUO On-_9E0Sxo}%Ded+HfBfEVRE썄kR?7(q~̃;iteEoų͢3,Rכ6 [վ՘ac>"DXuK|؀FхS6)[qNg1\\I2=_#8X#,Ƚi_UDZ%kYji*Q\?EOw+JXsyP9R{|~)[d@7My" ZdpYHl 33ISMI;2j,ˮ`EBC57;CUqidb/fLV@`IX_I, *S%B\Ѓ1.ǔָ_J^MfLjh{ʥvUPfb$|L0X qO/6Oojj Omz y:4qۊN\p=5v,۫x̫&]V {I\aa&X^4]ϖĦ5}BMvHr~ ɭ-1Zg"|@cR=˞Kޖ?~|ՏY:|70!_tYi[=5,!\оzq?}a~*Y0I.C:<:ט o n0^Kt3˱4\b".UKy0fZA%=_o0Zb>xZ5q@;s`Y9nQu1ŲS7=04N[g  YMY|Gmf|u%)[IhRw,l|ч..zMJ]`wqJst9Ji1cՓ/蓚9rr󛬹t# *j>LMvM|\ҩӊ2gJ9*X1%K+~hH Vº,<89y]V蚯'R5hI 8 5samlX\4aD~ow}e$.SgLUգx37)<%׹N)O6d(=Zƥ.I tPxtvb*-ah5O3Tq%KEF;:9 PvX$,{ܚm0[2lC 6z'*RO3ʹڝR;~!Rw)Bc6>" Ť&hu,-K?`;\d&h^lO/xj# .$g `Z=k/5ʔ>3o'gYM c08Wݎ.-DE͔L¤bj-'%z@⯸|DUЅjՄ b mR-Ӻ#/b*,LGHgt.g5On\Z+0N ǻRK~:"ϒ!d$!38j_N5i3%]ZWNn0Ԏu8GF 8Vizn[)_k2SRZZdeo.qtaN}{X3`Rf Cm]A yѺK :n92;1qMe[++ܿd ;T\:9G?36_@]W|*Ǖ民K xդvc{9aEV,ELm_B9"rHf˕O!ԦPu?y?y tE3-"v[̚!MV38ʳ-jSƄQ8Bhp_(5eهg/3c/-Zr@,NTlegxMݝb>ot"^|*XBg#X)T…g' f^Z2-a)4AE W-X;=ת,#tG;Nr[y3V|hYn@n`aٴvkT]&M(@BrR,M]sqTC'L֌TpV<0J۲ jH؏j 7]Nn%&{?fr"ZG;[ཅ&1 b$۶/2򅍹)$"NF3FTxU)ۼY:b6r)3ߐrsGò/1oo]q c ԏ".}FsF *aw /"frvv10"pHQ^BTha0y?օl(=JI +|W'G`kd숄<(VS7}ROEו㦇a}MXRynix=S% 88.t Xåi#Z`gn7u+l;9'!* S-WZ.3D:x@{4A-NKx-xU4LHѶOz%]t'ni9w&^d7DT -f3c 2uRd+${8.tkx"LVd'W<3y"_7-x3[<}'j+HQ z\2%cN!k|-LP:R^#wu©i9=?ކ;[o#θi.5p!^X)m|ʓdf 4ewZ'G g :L ^+Ί<^z0q;f1rT!w!A[p(4W7WX\fDk9Wuղ?Gry33Udd^_j1?.p+l3rƜM7s|Rr՛'6FaqK Hmh/;>< oƲ3vK^J1e+(K;JXۣf ̴hG W;:&Y>3E:IN#y{`eL6l:p75&j5PJXy1b~ǔ.'Fm>í-B{JF*ᤞt}xńB,Vآ,VGL4\C )1bsz]F-q @'ll_FK C1LjD6_yݶ0w- )*OhpVtԳ̎>)SwNߦ1Q,Knb='gx&<%%4u-5vasra aU6EN+GMf} L@.lrޑ$λ K.]!]8S@$Q[z#4ק>WzX(Ga2Mdf} R~j}.{ݟf1LAU%c펗QsXwpw{Ric?8*.FD8^'R+<|cA > >{TNԖt10l a+6jMeFgNJ^+Lnh 3Uk$xu1D>Wsbsg/A۲y𙶵]0D 6{I0u_1%6ɮc|SGNHLy=-iNE̫&Kx FIB]^a yO?ik,f/ǻɸV.~w!EKhFp(X̊K}OǢL4*E<O}é%Ooゅf-th~:.PdjѮ^~_ʻ%6IWZvV}l9z3]iMvw!Mḧu6L'lsQU`?뽹zM_ʤkPwAa "g!TW5ޚhE6E‰=xzX#(ЍM_1ê"|U rntSӍ /rú;1$GB.2n{!w4LX~RF # k 9V(rm>:>}&È[|GYWLUI4uo=.vj.JZώ~e %XxG}I^D;fsfM:,+Hk1(ur=={x@+os2W2 [ [ du+VRK!(nup:,+Z%kY ߣKT\^u"w6aWux#Vu)<ڜ^cG%4|_X!wa4@K3]YH[9M"0FρSa⤾69``8jYtVEMu3$ȿ3=׫4ۺig, eQͽzrm g>*mU;O+V<6^#T>2cּVqyZ =B](S#8ı+U~yBO#Ŋ,ix RF#YqKaL#r7(dL X$vMCJ&fkRX8R)nX$|l$"+}NjO+a6]JI}{ aMy v)gd}zkO*^KS`=Kr̬x g :7Wn{r% =Hްj8kc}6,D5qr: 9%ճ,sخƫqÅ_3oGzx]m ^TrZt¥̤ȗw,td,_=zÊ}aZ3eQ֝gB``~&,?)rl{(+yLqI(f!U><̙W/Z(M&M\д)POp"%n0dHp+h ('*IhX@:`oUrҽޚ+}9PkO=\Lb{(1/kSQ{a= &\ݏlR ʏ{ͥsg2eJec 7/ƯMbtHF"q9s$Q}݁:$--7S8ݠJ<Ġ]tUQv3X#Lۄ~{FB "Q.Q.ƫb܆y2޶XU|%Kg0$5r?`<.˙k}FOhqߴ fq:]Os1z=d_?ǎ߮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都行,越有名越好!随便那本都行!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都行,越有名越好!随便那本都行!

求一篇3000字以上的名著读后感!中外名著都行,越有名越好!随便那本都行!
中国有四大名著《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红楼梦》,部部皆是精彩绝伦,而作为一个女孩子,前三部对我而言没有多大兴趣,它们涉及到了军事、政治、神话,所以最吸引我的非《红楼梦》莫属了.
《红楼梦》带着忧伤、凄凉的气氛,让人常常想落泪,而里面的诗词之多又让人不得不折服其下,怪不得有那么多的人在研究《红楼梦》呢.
故事讲的是一个家族的兴衰,一个家族的大小故事.主人公为贾宝玉,他应该说来是一个柔中稍稍带刚的男子,他的柔有部分是因为环境所致,他们家上上下下几乎都是女性,掌管全家的也全是女子,自然而然地就应了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他们的家族是因为家中一女子进宫当了皇帝的宠妃而盛起,于是他们天天吟诗作乐,而其中又有两女子非提不可,那便是薛宝钗和林黛玉.林黛玉生性猜忌,多愁善感,可贾宝玉偏偏就是喜欢她,她身子弱,老祖宗看不上她,便骗贾宝玉与薛宝钗成亲,林黛玉闻讯气死,而当贾宝玉揭开喜帕发现并非林黛玉,而林黛玉又身亡,悲痛欲绝,出家当了和尚.
这里的是是非非是“剪不断,理还乱”,让人看到古时婚姻的纰漏,它们往往全有父母处理,什么“指腹为婚”,更为可笑的是,他们有时从未见过面便稀里糊涂地成亲了.而且古时女子争着要进宫,因为那样可以使家族富贵,可皇帝有上千嫔妃,得宠一时,没多久又要被淡忘了,她们又何苦进宫呢?皇帝姥儿们饮酒作乐,衣食无忧,而老百姓则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生活之苦让人难以想象,也怪不得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造反”了,祸害之缘还是在于皇帝身上啊.这一出出的悲剧让人心寒而又愤怒,让人不由得痛恨起古时的苛捐杂税,它们把老百姓一步一步往火坑边上推,真让人深恶痛疾.
《红楼梦》一书让我时而高兴时而忧伤,时而愤怒时而感慨万千,也让我想了很多,或许吧,事事不能完美,而人也如此.
红楼梦读后感 :看红楼,含笑的悲剧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红楼梦读后感 :反弹琵琶晴雯篇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红楼梦读后感 :宝钗的悲剧
看了很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伤心.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然那么难过.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讨厌薛的.从蜂腰桥扑蝶到最后的成亲,我一直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可是现在,我竟然不由不同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现在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可以理解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该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希望有美好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因为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悲剧达到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林相比,他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林至少还追求了自己的幸福,而且得到了一份真诚的感情,最终一死解脱了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 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判词,注定了薛是红楼数场悲剧中的一个.对于她的一生,作者曹雪芹应该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读后感 :由湘云说红楼
以前就想写一些关于红楼湘云的文字,一则因时间仓促,二则笔下无文,所以也就搁下了.近来又重读红楼,实感其中趣味,故写此文,希与古典的朋友们共赏.
红楼总众女子中,我最喜湘云,喜欢她的率真,她的洒脱,她的豁达.雪芹先生让湘云第一次出场乃在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篇文字中,而在二十九回中,宝玉与钗黛三人斗口之间便已带出湘云其人.太君因见金麒麟眼熟,故问.钗曰“史大妹妹有一个”黛则讽曰“宝姐姐别的事情上还有限,惟有在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读至此,如不见后文,不知此文之妙,笔带双关,既活画出钗黛二人形象,又为后文打下伏笔,似此类之文,红楼中甚多,由此可见一斑,可知雪芹先生之胸中丘壑.
书归正文,呵呵,湘云第一回出场,人并不感其突兀,概因前之已伏之笔吧.而后由贾母,王夫人眼中写出湘云之衣着打扮,再由宝钗口中说出湘云旧事,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便跃然纸上了,丝毫不费笔墨,却有如此传神.
到宝湘在书中的初会便是有一番景象了.与宝黛初会比较看来,当真是妙极.如此文字,似犯而不犯,似重而不重,又有几多.而这位云妹妹当真是心直口快且俐齿伶牙,几个绛纹石的戒指换出的那一番道理,想来读者应记忆犹新吧.直到玉卿挨打,宝钗赶蝇,龄官划蔷,湘云才结束了她的第一次小住.此间数个故事,纷乱头绪,却从未有缺何人,象凭空消失一般,必在纷乱中有几笔点到,象宝玉挨打时,众人来看,便点了湘云一笔,宝钗赶蝇时,湘黛二人偶见,又是一笔.如此又生出多少故事,至龄官划蔷后,湘云来辞,一切就顺理成章,总在乱中添置几笔,让人看后觉得简单而又有绪.
湘云二次来访,便是海棠结社后了.若上一次雪芹先生要突出刻画湘云的性格,此一次则刻画湘云的才情.两首白海棠诗写尽多少故事,而其中“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两句我窃以为便是其真实写照,再看她的菊花诗“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数去更无君傲事,看来惟有我知音”,“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倘若陶彭令再生,也比慨然菊有此咏者,不枉矣.再看红楼最精妙的一副百笑图中,也不乏湘云的身影,雪芹先生在刘姥姥二进大观园中写到“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如此这般,红楼中的人物性格便全部展露在读者面前,如此文字,试问古今小说中非红楼而谁有?好一副红楼百笑图,如见如闻.
待到湘云第三,四次来,便应是整部红楼梦中最热闹非凡的文字了“琉璃世界白雪红梅”“怡红院群芳开夜宴”等,如果说从前那两次只不过是湘云的一个剪影,那么此两回中,湘云便得到了一个升华.在庐雪庵的联诗中,湘云的联句是最多的,在我看来质量也是最高的.雪芹先生以如此笔墨将新到的宝琴,李纹,岫烟都给了读者一个大致的交代,如此便不感陌生了.憨湘云醉眠芍药洇,在我看来是红楼中画湘云最美的一副图画,如黛玉葬花,宝钗扑蝶一般,湘云则是眠花了.试想红楼众闺阁中,除却湘云,还有谁会如此酣眠,无拘束无牵挂的醉卧于花阴之间.在湘云的世界里,没有解不开的烦恼和忧虑,试问钗黛二人可有如此胸襟吗?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湘云便是这样的真名士.“英豪阔大宽宏量,从不将儿女私情略系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
也许是胜极必衰的原因吧,此等繁荣文字的背后便隐藏了无限的悲哀,此后逐晴雯,死金钏,尤三姐自刎,尤二姐吞金,大观园从此便笼罩上一层阴云,再也没有散开,湘云此后再来,没有了从前的那种笑声了.红楼便真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湘云的结局到底如何,雪芹先生没有写完,“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就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吧.
注:一说,湘云因麒麟由妙玉周全,最终与宝玉结为连理
一说,湘云夫婿卫若兰死后,史府抄家,湘云沦落风尘
红楼梦读后感 :只看八十回的《红楼梦》
后四十回是坚决不看的,不然会有想揍人的冲动.
实际上当年雪芹写到七十八回便已泪尽而逝(其殁于除夕万家烟火辞旧迎新之时,一代奇才破屋残舍中悄然西去,十年心血竟不得完稿,悲凉无奈之情,思之欲哭),后两回是其家人为了凑够八十回的整数,而把手稿增改之后加上去的,虽细节处尚有破绽,但到底是雪芹亲笔所写,所以与前七十八回不无吻合之处.但高贼却用心险毒,所续四十回前言不搭后语,把一部惊世之作改成了言情小说,把一部愤世之著改成了对皇帝感恩戴德的颂德书,可恨可恶之极也.
研究红学之人都知道,原《石头记》共计一百零八回,以五十四回为分水岭,前半写盛,后半写衰,其中更以十二回为一小节,共九小节层层铺述.第一回中瘌头僧所吟的那首诗“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这不仅指甄士隐元宵后失女烧房之劫难,更是针对贾府大族的畿语,“宁国府元宵开夜宴”之后便“诸芳散尽”,贾府每况愈下,贾赦与凤姐这两个乱世枭雄,一在外以势欺人、图宝害命,为夺几把扇子不惜逼人家破人亡;一在内机关算尽、飞扬跋扈,为图敛财不惜收赃放贷,甚而逼死尤二姐,杀张华未遂.原《石头记》中这些均是埋下的隐患,贾府被抄、族人流放十之七八都是这两个种下的恶因.而另外的十之二三便是风行于康熙末雍正初的“党争之祸”了.
现在就算不了解清史的人看看电视也知道那段党争是怎么回事,实在不晓得想想《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就都有了.而雪芹的家史我想喜欢《石头记》的人都略知一二,祖上是顺治时期的包衣奴才,入关后因功(如焦大之流)被封江宁织造.曹家向来与大阿哥走的甚近,允仍乳母之子便常向其索要零用,谁不知道这皆是奉了大阿哥命.雍正登基整风肃党,以长期亏空之名将曹家抄没,并勒令偿补亏空之银,是以曹家从此不振(见《清类碑钞》).雪芹出生时,已从十数年前的大劫中缓过劲来,家道虽不如当初大富,也是小康之家,他实未曾经历这次大劫.但这次劫难对他的影响却不小.书中贾政怒打宝玉,斥责他的那段“杀父弑君”的惊人之论便是作者不满于康熙末的党争,以及忠顺王府索要戏子等文字也是揭露了朝中党争无一日可息的事实.
贾赦一意孤行用义忠王坏了事的板子(一道存逆心就可参倒)、贾母珍藏了半辈子令人诞羡的“慧纹”(元妃省亲点的“豪宴”一出,便是为求“一捧雪”而害人的故事,此伏笔也)、元春于深宫中明争暗斗的嫔妃生涯(“乞巧”一出,为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亦伏元春之死蹊巧之笔,以上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这种种在极盛时发生的隐患便是贾府败落的根源,相较之下凤姐贾赦面上看他们占了十之八九的原因,其实不过是那十之一二的导火索罢了.
五十四回之后,贾府步步下坡路,虽然也有“寿怡红夜宴群芳”的绵绣文字也不过是衰败前的回光反照,而这寿怡红宝玉的生日便是四月二十六(见《红楼梦新证》),也是雪芹自己的生日.夜宴群芳名为过寿,实为群芳饯行,这满园春色终归是要这位“绛洞花主”来饯行送别,自此后“群芳散尽”.
《石头记》的伟大不是在于书中安排了各种伏笔,也不在于对于贾黛的爱情故事描写的如泣如诉,我认为在于一部书集合了各种前所未闻的写作手法(见拙作《大话石头记与金庸小说》)以及情节安排的天衣无缝,原一百零八回《石头记》最后公布了第五回中玉兄梦中所见的正钗副钗又副钗的花名全册,名曰“情榜”(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共计一百零八名女子,针对梁山一百零八好汉而来(见《红楼梦新证》),最让人钦佩的不在于一百零八人的描写绝不落俗,在于结局时的乾坤大颠倒,主为仆,仆为主.尤二姐事败后,凤姐未休之前,被迫“执帚庭役”,干的活儿和粗使丫头一般,而平儿扶正,成了凤姐的主子;刘姥姥为报凤姐儿之恩,千里寻女,找到已为歌妓的巧姐儿,倾其所有把她赎回,配给板儿;惜春、五儿皆出家为尼;香菱被金桂逼死,而金桂不知被什么人逼死也死于非命;宝钗嫁于玉兄,家败后发配宁古塔,半路上死于难产,被草草埋入雪中;袭人在未抄家前被迫离开贾府,嫁于蒋玉函,麝月顶替其位置成为大丫头;贾雨村因助赦行凶、行私枉法被革职发配,而拼命参倒他的正是被他发配的小沙弥;小红被卖之时巧遇贾芸,嫁与其为妻,夫妇二人遍访贾家之后,终于在破庙里找到被恩赦的宝玉,此时宝玉已沦为更夫,“苫席蔽体,苦咽酸齑”,没有衣服只有一张席子遮体,白天不能出去只能晚上打更,同来看望的还有刘姥姥;黛玉早在抄家之前便已投水而死,湘云也投水自尽但被救起,身为罪官家属,当作女奴贩卖至若圃家中(这若圃便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的正主儿,他拾到了湘云丢失的麒麟并还给她,大观园那次玉兄丢湘云拾,是假丢,这次才是真丢),小红夫妇访得后,千方百计赎出,送到玉兄处让二人成婚,经历这一番生离死别、沧桑巨变,两个幸存者归结了这篇石头上的文字(见《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红学研究期刊》诸文及《红楼梦新证》).
这部写尽人间繁华、荣辱悲喜、沧海桑田的惊世奇文却被高贼篡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糊涂,由于他的胡编乱造,致使前八十回文字无着无落,需知雪芹笔下无一句闲文更无一字多余,就连馒头庵前那个在宝玉秦钟面前纺纱的农家女以及宝玉去袭人家时遇见的那个红衣女孩,在后文都有着落,数十万字的巨著呀,却安排的如此紧凑有致、丝毫不爽,即便高贼篡改至此也难掩其日月之辉.后人模仿雪芹手笔者甚多,其中以《老残游记》最为成功,虽只学得笔法之一二也名声大噪;而金庸在小说中也运用了等等手笔,果然独步武林……
后人只知《石头记》驰名三百年,却未必真正了解其伟大之处,雪芹生前辛苦,死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