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06:41:49
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x|R#Yd[XYZ Um.czSƳ ZOj xlI;aE >W0<+GAsɇE&_'QM<[R7|z~c_Laiw&ٴ&qāIa'{}o5MKhi{uAsq5ӧ~LI,O^ў>tǴ΂Խ}b6sb9o=M:,tѯ|_X7\MQN^kc^KGƈl 0]l2q`Y S{a*igfd5;eY5%5^SbL?߾1 6{eӞ=ixvv●?ӏf$n3,x,IT/?~ ښӋY|N~5YFz]SvvyxmL8ow!~?2j%z?E pdk?;Ś~2zAcчg@M~>U|鈞. )`)=5Ad<'b{ Dߔ (~TC.c=o?CF[cQ&,ߙP٤v4?92:9G'ξScN{Itծ4HoW˶9Toᢂ1ELޞ'E(v4AnлG'"-Nϝ n,˥FP8ij1LhE 'ɛt5_p:=|07)M2 >j6-QeYҽ."|{12Nu5߰k!@EG]5)*ѳ Z,/,j~A|osxuԇ'|$ 7(⦺aN3] iJy~ $@MyCˋrjtbls5 spR>]єi|=;mM8ɿ]_=,>>֍ſZǯM{A:o[ ;M֯g@']zf ]6T@lq/4.7NVB'`o|1$+F]ND|c Vl{q%TH׻ BV ;bܠpaJYS/ ctޭhY]>>DbKxTAKie@#FXBu0$&]~szp `oajM~}v5Mo6h\Pbߋػ!6>ED;<=2bdcXPoº(Hҵ\\m]S{$[ ?ك`SEv jaހBo!l 9[*\]73}Q$@ Bu HM I3ʦ ߄Ą}βͩ_5RzB݋@*aM.IuJ$21oϿ&03e+aӿAd?'=/'ׅ:"¸201@<;FZ f,!ƊIGЄV/TN ',ϬXX3?a1ע/Ż0C`} B`]A' r9ѱPKRC34Gwg <-j": 'U U.#'i>jw0$H&T:Cp`E ^rf} B3,6A4$[,U1O[!AnKb'^kH< fq1Mo)0 E*&$xdωA$pm_{ l$!`ί"m]^0zް)l <%훈&Q/=kO:-XF$ԋ}Sq5Ψ{ѐ$CiJAeZ;a'}ȋb ,&GRӌFAgץ;'R6LgaCt:uN8F6cd~>ۙ0ݴ_'ɿ94ƩiO<+8qȏYѴ>| $ :-B9;5Lp^찃*Cz*F]ݞ)9Vdq.5 HeZ^ cow=ȈG?O4zbWgS2kK'1[hOOW@pg,UF4qB`k^MF&?|jy%]>T!}rPK9x|e ÓˆٽK(8̏Eo _ 0)9O5([NvdPjsu`\ppⶫdZ3QO ͞$ԾH,gT[y>t]xi?>nL :.v7k+`ɐclDx̪:@ԓKFO3~i~z9nKcN6ɰF=b,.7s uv`S7SBf GԋNr|ĞT͗0S^gX̥_:h[ kZqH@g1r[i.5OW,G6yo7bbnd6AfMxݙH?؝>zK Geazhw ,Q5mFbyjJys B>6%4nn)myfWMlOK..JU/)ngoe`*l,~ @)O?bvcO^+$H ׻EZ,8N12+*03[5B&4w 1KE#hPy ra5?2GI!M*0lr8d(tY$sص!Fp`+΋5DS x1T;ߓ1a5GH?ՋaLx^ǖw\=8& h]BܲۏJAl{u,j]mI9j=c:[K>tH,\h L0l n^FzkgDk.vꮷWзG{EYt8:sӸq' GM.Fo)]''v4~|g8o+E $`R56.__5i@&.d| P/kq.˧eCIK釳K0s;g:V.MZ|14f5EpeL #f;()Z gͤJ`ur5pqFj, LbowA6bs ]tنE]sn-x)Lwq{viW(kCyf Yn@wAzV/m9(rG^eRn=`UZ!42'ɨrCQ_M^+2pM"taL$MZv(E~ dq!=ә)ѹa[{ msw5-c1(۝;\ ݼiO;sJӔHj& 㮻. fWۯnw SB?0ޤRbV;u0/w/dd(vï?JƓ%"gg,;7p !.փ}S11 L],ĢQRdxay u'kwnW$v[!^c~S.R$5dKLB$ 84u-_7Ia;w(vT#Q~BOIalE%?Ay/ 3ލ45訝1mx Oم=@i_,xoB>Q480/{ҧ<I/7 f>Nt"DT=peNt3/O" v6N"ɑB*mH*7 2Rtxz?'nj" W[7rEח~ #u^ZLtmPrTIwGOG(s̩;Fh>*@62Xzh{%woiK>3=] *͎D04 i̞"uku@8twť|gHۤvM#ExSwaVGz'w&m>DFA۹La$7a4N;ml ?q 9EI͙Hi0cs\ Y˟y~y΃SϯLHrTk[jj⬺ǴJ->\iXevos& ֡g` iomiBq#@:=ib9WzmE%%US–SQX]4°sVy%K c7+C8&uVw HhT~܌Ғ㐻:j+cEME>xdncê.?W+䵫bfoiV .\Kz<~XDydގ`uT2 y0|#5Lۻ>X]o9i)6Z#JlfcsC>˃9b'DIbswk]6'鱴u_7!%WWPJɊh3/Զ|#iV?yHå۞ff pG ꡗ5S]ۙ1KOQ!#mZ}  В6*Ga}i`Y&\OW^[5=t'bG6O ipBx;Ga0\)V=ݚۤ%)y׫T/D [n~뵎~w*5;F93bT`$D,ǛC܁ θ[gyuut ͽj*-)Mp2>Ц~- faDo\t*-/{)m#䴷9Н 0~o%8D`kwWo5*]p|L27S*jV =۷{/`ol˖ޘb殗]0\5\ig녮bo7hD?qܔA>E#H]Mkf.52n7]t,y:ho$?eyQ"ةQ?`

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黄河为什么是中华民族成长的摇篮?
黄河,古称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仅次于长江,为中国第二长河.黄河还是世界第五长河.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多年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黄河典故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与黄河有关的掌故是很多的,都与黄河的水文地理特性有关.
那些王朝与黄河有关:夏商
河洛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华夏文化,汉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产生在河洛地区的区域性文化,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国古代河洛地区的文化.河洛地区指的黄河中游潼关至郑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围地区,包括颍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纬34°至35°、东经110°至114°之间的地区,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区.河洛地区南为外方山、伏牛山山脉,北为黄河,西为秦岭与关中平原,东为豫东大平原,北通幽燕,南达江淮,在古代雄踞于中原,为“天下之中”(《史记·周本记》),即所谓“中国”(西周何尊铭文),是古代中国东西南北的交通中枢,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古代社会进入文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
河图洛书是中华文明之始.易经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论语》上讲:“凤鸟不至,河不出图.”《竹书纪年》里讲:黄帝在河洛修坛沉璧,受龙图龟书.
太极图是河洛交会的自然现象,这是因为太极图很像是黄河洛河交汇形成的旋涡,通过这个自然现象触发灵感,人族伏羲才创造出太极和八卦.
河洛地区先民们创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的核心和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是数千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区文化积淀厚重,历代名家辈出.这里是河图洛书的发源地,研究易经的人寻根拜祖,哪个不到河洛汇流处?这里是少林拳,太极拳,轨迹拳,苌家拳的发源地,欲学武术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们依托资源的优势,开设河洛讲坛,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之内,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大量考古发现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说明,华夏文化是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母体文化.华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国古代早期国家夏商文化及其更为久远的河南龙山文化,多年来的考古发现与研究已经证实,河南龙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头.河洛地区是河南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地区,就这点而言,河洛地区可以说是夏文化、华夏文化的发源地及其形成、发展的核心地区,也可以说是以后汉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
20世纪初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国维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通过艰辛努力,释读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与古代历史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证明了殷墟确实属于商代晚期都城,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关于有商一代历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纪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郑州市发现了属于商代早期的二里岗遗址,几十年来的田野考古工作证实,二里岗遗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规模巨大的城墙、数量众多的宫殿建筑遗址,有重要的手工业作坊遗址,还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铜礼器的出土.这就说明该遗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应该是商代早期都城遗址之一.80年代初,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阳山电厂基本建设时,在偃师县城和塔庄一带发现了一座保存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此后,考古发现了这座城址的宫城遗址及其中多座宫殿建筑遗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墙与范围,发掘了城门遗址、库房遗址和一些手工业遗址,清理了同时期的若干墓葬.通过对这些丰富考古资料的深入、全面、系统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偃师商城遗址与郑州商城遗址同样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遗址,而且偃师商城还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保存着宫城与郭城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都城遗址.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从考古学上解决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问题,从而使安阳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区找到源头.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村找到了早于安阳殷墟商代遗址、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大型建筑遗址.其后,这里又发现了数十座大型夯土建筑遗址,考古工作者全面发掘了其中的第一、二号大型建筑遗址及其它宫殿建筑遗址.研究表明,这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遗址.除此之外,二里头遗址还发现了围绕这一大型夯土建筑群遗址的围墙遗迹,初步研究确认这是宫殿建筑群周围的宫城遗迹.在二里头遗址范围之内还发现了制铜手工业作坊遗址、贵族墓葬、重要的青铜礼器、玉器等遗物.上述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晚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二里头遗址,不但早于安阳殷墟遗址,也早于郑州商城遗址和偃师商城遗址.据此,学术界一般认为以二里头遗址命名的“二里头文化”就是“夏文化”.二里头遗址不但是一处重要的、典型的“二里头文化”遗址,还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遗址,即历史文献所说的“夏墟”.正是由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
河洛地区的夏商王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早期王国.在同时期的当今中国范围之内,各地没有比夏商王国对以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影响更大、更为重要的王国.寻找直接产生夏商王国文明的考古学文化,是实施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关键.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体文化.
近年来学术界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研究中,由于辽西红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发现,一种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区、“多元”学说比较流行,而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关键性作用却被忽视.我认为,考古学文化与古代文明在学术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学文化的不同就推导出古代文明起源与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学文化的发展反映出从史前向“文明”的过渡,甚至从中还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国家的出现,但大多数考古学文化则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文明化”进程发展,被先进的考古学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极少数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趋于“石化”,近代的民族学资料可以提供这方面的许多生动例证.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历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着上述历史发展过程.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提出,在中国古代历史的“文明化”过程中,在不同地区的不同考古学文化社会群体,基本在相同时期或稍有先后进入“文明”时代,形成“万邦”、“万国”的局面.但是这些“万邦”、“万国”,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学意义上的、数以“万”计的“国家”,这还是个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大学术课题.作为科学常识而言,这些“万邦”、“万国”对以夏商王国为代表的华夏文明的影响不可能是等同的,进而言之,即使当时的“万邦”、“万国”文化对河洛地区的夏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夏文化及华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区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这是因为,近年来不断发现的考古新资料说明,夏文化产生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也就是说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区“土生土长”的考古学文化.我们承认红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对同时期及其后的中原地区、河洛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区古代文明的形成与早期发展的源头,只能是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而不是红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区以外的其它考古学文化.因此,我们以为,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源头来说,夏文化直接渊源于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从对夏王朝以后的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而言,河洛地区的河南龙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华夏文明、中华民族文化、汉文化的核心文化.
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黄河水到峡谷中被两岸山石束成窄窄的一股,冲到砥柱石前,形成急速的漩涡,分成两股流开,离开三门峡谷,场景惊心动魄.过去黄河水运发达,曾为航船要道.但在三门峡段,常有触礁者.以至水底的山有"米堆"、"谷堆"之称.后船每行至此,船夫们便下船用纤绳拉过.传说中的砥柱石,是用来镇定河水波澜的,在船夫们的眼中,砥柱石却是一座航标.石上原刻有"照我来"三大字,意即要航朝它驶来.船只要朝它驶来,眼看要撞上时,砥柱前面的波涛回过水来,正好将船推向安全的航道,十分神奇.
说到黄河的航运,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因此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秦粟输晋,泛舟之役"的记载.西汉及唐朝均建都长安,利用黄河及渭水水道,沟通运河、江淮,使长安运输便利,成为国际大都市.但黄河上中游河段险滩多、水流急,中下游泥沙多,不利于航行.自清末以来,公路、铁路兴起,航道久不整冶,黄河水运遂告衰败.
历史上曾有"黄河清,圣人出"的说法.但黄河的水能变清吗?黄河水在青海境的河段是很清的,但流经黄土高原后,各支流带入大量泥沙.这主要是因为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结果,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在每年入黄的泥沙已非人力所能控制,虽经长期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减少泥沙50%,但至下游仍有8亿吨,黄河仍然清不了.出圣人是很难的喽.出了圣人,首先把黄河治好,这句话就改做了"圣人出,黄河清"了.
鲤鱼跳龙门
"鲤鱼跳龙门".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能跳过者,立时成龙.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黄河的弯多,素有"九曲黄河"的说法.黄河在黄土高原转了许多的大弯之后,呼啸奔腾远去.留下那首高亢的信天游民歌还在我们耳旁回荡:"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九"和"九十九"在古代是形容多的意思,说明黄河的弯曲多.黄河自河源到河口,有很多大的弯曲,干流的主要大弯有6个,小弯更多了,大多在黄土高原.大弯中,180度的大弯有3个,90度的大弯有2个,45度大弯有1个.而黄河总的走势就构成一个"几"字型的大弯,总的流向仍然是自西向东的,自河源至河口直线距离仅为2068公里,但实际流程是5464公里,是直线距离的2.64倍.
黄河有一个马蹄形的大弯叫"河套".俗语云:"黄河百害,惟富一套".这里说的一套就是指河套地区.本来自西而东的黄河由甘肃到了宁夏的中卫,沿贺兰山转而向北,至内蒙古的临河受阴山阻挡又折而向东,到托克托县突然掉头,沿吕梁山南下,绕了一个大弯,这个特有的大弯曲,好比套在宁蒙平原上的一个大布套,所以人们称这里为"河套".河套平原西起贺兰山、大青山,东到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南达鄂尔多斯高原,北抵狼山、大青山,纵贯宁夏、内蒙.宁夏部分称西套,也叫宁夏平原或银川平原;内蒙部分称东套,并又分为前套和后套,统称为河套平原.黄河流经这里,地处平原,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人们兴修了许多引黄水利工程,形成黄河灌区,使得粮棉富足,"塞上江南".
"跳进黄河也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清.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黄河的泥沙.黄河以泥沙多而闻名于世.我国古人常以"黄水一石,含泥六斗"、"黄河斗水,泥居其七"等来描述黄河的多沙状况.黄河的平均含沙量为35公斤每立方米.其沙量之多在世界江河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是"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说的是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逝入海.今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却常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黄河下游的"悬河"现象."悬河",是指河床高出两岸地面的河流,又称"地上河".悬河的成因是,含沙量大的河流,至河谷开阔、比降不大、水流平缓的河段,泥沙大量堆集,河床不断抬高,水位相应上升,为防止水害,两岸大堤亦随之不断加高,年长日久,河床高出两岸地面,成为"悬河".黄河至下游后,每年大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于下游河道,河床逐年升高,使黄河下游成为世界上著名的"悬河".现在黄河下游的河床,一般比堤外地面高出3-5米,在河南封丘县的曹岗,竟高出10米之多.真成了"黄河之水天上来了."由于河道高出地面,一般来说郑州以下的黄河下游河道成了淮河、海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黄河两岸已不属于黄河流域了.
三门峡
"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的由来.三门峡是黄河进入大平原以前最后一段峡谷是最险要的一座山峡.这里地势险峻,水流湍急,两岸石壁陡峭,河中两座石岛把急流分为三股.人们把这三股水路分别叫做"人门"、"神门"、"鬼门","三门峡"名称由此而来,鬼门、神门中水势险恶,仿佛只有鬼神才能通过;而人门则水势稍缓,但也是水深流急,舟船难行.如今"三门天险"已经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横亘峡谷的大坝,像一条银色的缎带把山西、河南两省连接起来,这就是1957年动工兴建的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
"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毛泽东.历史上,黄河多次决泛,纵横乱流,河道大幅度摆动,导致黄淮之间大面积地区经常蒙受惨痛灾难,历代统治者都把治河做为大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十分重视冶黄工作.1952年毛泽东第一次出京视察,就选择了黄河,并把公元1855年兰考东坝头铜瓦厢决口处作为视察的重点.他从济南砾口到徐州黄河故道,兰考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从邙山脚下到黄河北岸的人民胜利渠,在这次视察中,毛泽东提出"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
渭水
"泾渭分明"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又是渭河的支流,发源于宁夏.二水在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相汇."泾渭分明"这一家喻户晓的成语即源出泾渭两河交汇处.说的是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古人认为是泾水浊而渭水清的.这据考证,唐代诗人杜甫的《秋雨叹》中:"浊泾清渭何当分",大概是这则成语的雏形了.那么,现在还能不能在两河交汇处见到清水浊水同流一河、互不相融的景观呢?仍然是可以的.但是,当我们来到二河汇合的地方,看到的却是渭水浊于泾水.许多专家亲赴实地考察,看到的也是泾清渭浊的现象.《现代汉语词典》因此将这一成语解释为"泾河水清,渭河水混,泾河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有人还就此撰文,认为是古人搞错了,应该是泾清而渭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古人错了吗?实际上,从流经的地域来看,渭水自甘肃乌鼠山流经陕西入黄,流泾的是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之地;而泾水全程流经的是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就河水含沙量而言,应该是泾水大于渭水的.据统计,目前泾河平均每年向渭河输送3.04亿吨泥沙,平均含沙量为196公斤每立方米;在未纳入泾河之前,渭河平均每年输送泥沙1.78亿吨,平均含沙量26.8公斤每立方米.从数字上看,还是泾浊渭清,尤其在枯水季节.但到了现代,由于渭河流域尤其是上游地区人类活动的原因,环境破坏严重,水土流失也同样为一个重要问题.由于渭河流经地区土壤所含矿物成份的原因,当渭河含泥沙量达到每立方米10公斤时,水色便呈赤黄色了.从表面上看,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仍然存在,但已是渭水水色深于泾水了.并不是古人搞错了,这是后人人为对环境发生的影响,不能不引起重视.因为这一成语的缘故,每年来泾渭会合处看"泾渭分明"的人不少.现在,当地人已经准备开发这一旅游资源,利用游艇,载送游人到"泾渭分明"去看.
--------------典故与名篇-------------
紫气东来 周昭王二十年,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东方紫气缭绕,云蒸霞蔚,登上关前土岗眺望,见一位老者(老子)骑青牛自东而来.便力挽老子在此写下了举世闻名的《道德经》.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盛事,将尹喜登高远瞩的土岗起名为"望气台",并在土岗上修建有三丈多高的"瞻紫楼",取"紫气东来"之意.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欲借虞国之道伐虢.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谏道,虞虢之间的关系就好象嘴唇和牙齿一样,互为表里,嘴唇剥去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灭亡了,虞国将跟着灭亡.虞公不听宫之奇之言,答应晋国借道.结果,晋灭虢后回师,又灭了虞国.
鸡鸣狗盗 战国齐公子孟尝君,以养士称,广致人才,威望日增.秦昭王知道后,拜为相.后引起秦王手下一些人的嫉恨.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求助于昭王幸姬.幸姬想要狐白裘.孟尝君座客有能为狗盗者,夜入秦宫,学为狗偷,得狐白裘献幸姬.于是幸姬为言昭王,孟尝君得释.孟尝君飞车东逃,欲出函谷关.昭王悔,着人驰传以追.当时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夜半至关下,恐人追至.座客中有能为鸡鸣者,遂学鸡鸣,孟尝君遂出关.
周召分陕 周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用武王弟周公旦、召公爽辅政.当时,天下很不稳定,周、召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水经注》说以陕城或陕陌为界,《括地志》则说以陕原为界).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方新发展的地方;召公的责任则是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古籍所称"陕西",均指今陕县以西.元明之后,陕西省之得名,亦源于此.
召公遗爱 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县以西由召公治理.相传他下乡视察时,就在田间地头处理民间事务.地方官吏要群众腾出房屋让他休息,烧茶备饭招待他,他马上制止了,说:"不劳一身而劳百姓,非吾先君文王之志".召公还在棠梨树下受理民事,听讼决狱,他秉公而断,使民无冤抑,把他分管的这一块地面治理得有条有理,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因此,召公死后,人们思念他的政绩,怀念棠梨树,写成甘棠的诗篇.浓荫郁葱的甘棠树下,留下了召公一颗体恤民情,广施仁政的博爱之心,也留下了"召公遗爱"的千古美谈.
杜甫夜宿石壕村子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杜甫由于受房官一案的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由洛阳行至华州.此时,正值安史之乱,途中夜宿石壕村(今陕县观音堂镇甘壕村)时,发现这里征兵之残苦较之新安所见更甚,不是白天来抓兵,而是夜间来捕捉.他亲眼目睹一老翁翻墙外逃,老妇苦苦哀求并说全家的不幸:"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唯有乳下孙------."这使人闻之落泪的话语,更加激发杜甫忧念时世,俯就弱者的高尚情操,于是挥笔写就千古名篇《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渑池会盟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谦颇为赵将伐齐有功拜为上卿.时蔺相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诈以十五城换和氏璧.赵王从缪贤荐,遣蔺相如出使秦国.相如不辱使命,既挫败了秦王阴谋,又完璧归赵.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赵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赵王畏秦,欲勿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秦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秦盆缶,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曰:"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