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刚开始的童生 到 最后的一级(假设为状元)其中经历的考试制度要经历那几个过程?各自阶段称呼叫什么?这个过程最少要多少年?以及考试内容有何不同?如果有其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29:58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刚开始的童生 到 最后的一级(假设为状元)其中经历的考试制度要经历那几个过程?各自阶段称呼叫什么?这个过程最少要多少年?以及考试内容有何不同?如果有其他
x}R+˵WϹ#~G H ͊GQ˯߷VV:ާTr 2_l2Yy3TwwLn7ɟEzgcϫ]hm'M{Iқ}7?Xm&3n2/ &󎎽yŔh'D;oSz?ؿ1_ÿꁟ{Nw72 Sy̓i/5Gtpal=S)گd3f0uۅd3)_{-k^&w$_KÎ?n,κ㦆&,J5x?$5+u2YL7f2wR$S\ Y(;YT '~m-Bo+(wwq|5Af={dhfJZ{Iv.J,*mx SBʼnLe^ -*K_SToZ[Hͩh7+@ ooV !ArjVܷ2!P\<И}-|#'D:y3M,flA+gqOzLe~'Nq,>S0S|3? (3пZ H5^-ȄqrKSyK~:U[Uoi`aK&]0{$hdy}BNSc|.L{;4 &#PQm~3}5$lfG(VՐDVC]*Idq6z݇ )~ݬ>hTNnMLx)ڎk7_*|K  py cu; kH, m73,x j!FB!n}(%4yP0et/yqM<*,̔5tSR6/v=J;BRx Dz ^rncQ{XA" P&J:帇-=Sgt#&y,qng3=gǠV|)?4fpd9kRͬC/(4tn>nO GbI`wnA?8tkP}曠$ZY8aӃ GY4ZLlxtyV hۗ坑v ڤmg?ҥ}. :q>Upʀ0y] <(|JxР~-@&݋5xʘMW!)LtNG)G$ìqf uOS!j 1ΪUP/),?loG==^㍀pz:"8[qhrO֪c3_Iº#5QK^SG #ބ;Ag$/P?]՗ʹn+.3 n;}J)xG՞ML (݅R0g-Ǩ;ְؐ c [C\Ps𱛯ŏDtEW}e7 )q7h<;? [4-AMsqHoK[q$2QBYY:)}R4^!H_f 6{Yy/(PªCu{e?w)&@nŒ3ؑ[Syp$JcZbȂلꄝ#Jh2~_N@7L $}'t|*} ,@^.n}+b Xb=rN20шseb+w:j3ܷ{1⇺ѱnd)m4c;FS,tgF!DoզTŠUiLtNeO| +"Nk΃U3h;pp`F#;gmH;<+ Ll4Ket%kc ~j\''ܾ+SU ƛaSLM}3CJ]Jap}JO}sOW0,~O&RAD/.Hz}__ &ږm Pl(ߔۓ?=+La*'k3(`1پ}Y'BQmQѼ@C&Qe8 e tVe]pք,8_¬`Hҙ_rGSz5v%w@!i|L~VdPJ~qq嚁ۃ)!8fzbgTY|@S0w5(\2{{+*ʰ'Tu%p@a|C.LΙl^~;1Z@%)ka#r GzK;!V'^+' ܫO!0RaUyfלx?S\` ohβ|=4#,D7D¯>8 n =7 'gi;u&ZjaIQ=aij,~.bG n eI=,A-bwQڴ9Kjϔ_ eQBU|;^fK5EW ϙ́LT`GJW;Pf'%fGUh&0W~N_$FxM:Pg0L_&?w۩*஫էI`<5(B{DE{^ajzE lVwXB: XZ8Sxiɕ0[Gc',fu؋3Uz3%$SGB!ovъPQ>j(VZW§(ES|H=(%| SWt@!*鋅> bJ2k Zs͔ 5 3&t5ߌmYD&jIpGdqVTN5 J%Qj ;f:s֟5v=X[f"CL]d@˹,pB52Y7~0*i*J3lFZ`Ro0϶AW{v0Xo -,=OB2L&~U12 T:[[ >Iݓ3"ù՝IUOC(ҤWIqL2R1oa}HxlֻÊ|sTT; \CMh9V /rh螗Ti3V!eE(9yCbmV9.%YQ(RB|HF'pi/XP~E@K$X9-$A)Եd3ktQr&q)*U˒K0|lxPà\Cafc4|'GY! 艛+cq{5uK: 0p838a^)ѕ.M9}~O&GoXCBl m1~ë: }QM VFY2DOTnDB̈́?<N3TF()1>0۔fqW]tTXC)(hV97CFg('y!-XG ̙;HmLYЙZKoLS*2`E}/QQ\$D+#NjvU8ƂS)h G!Ի9#!ûl3JDZ؎6Ұ-/L\I:݉@!ɸ%Q:ZQpF8 '9;q``-fdJg͑ ;Y[Ye L0;(x}fE wt VU){>ʙ|+C }өEy[h[sbPo se_sA-F'}S@jO-4pϨU=mgF2Z-Б'ϘɍT٦**w6X Z΂j*lWoc$44\O!(єa8ҎaC>k@ks|+ךg_By˃f__oe({gs0*`4y¿~дZ=S|SH3sQq8QŢb?F`M) 38>WĖ+%,YZ Q~%9A&XQʩ[V`HbdҊ AHܦ 0%R"hTpJ,mkZqhq'h^CljFo U/a]jY&Գ&*yϬ QyhT02sWmߌ0vu6ͬ2bPKIBMv#EGé|ovǼ;_vxDF S@#Ԣ!v2eTo A09R&S,T\Kzouh۔Ø Jβzb%fl~]dS3V4̕|hw&9P/'Mvu&KmP9sy! 83ZZbG ɤB׫*@fou$$1nB^F4tTjTEZ;Z2))ՏY6~>א\T-1^wijcfU *.=;& " tK$*ޑgjE#^`(`%LEP``QZ-Q뜵uT/8Hezq!K·d" S3"LJ Ot3Am 0>I=1D=OOP{F"l2URH|Ju'GC>fuh DKW_d*r5dͬfpL7}(@ DsR,r  zcqN% cF-?'Z7O( +ܑk#ִpx΃!q1ֈEf40Hl1md;s5HW*aIc}f\E<aD3.oͥl?gARo7뀮Oݺ&;wC; hKRbƏΞE2@_;bJ=d^5)Z̯V'*OfR6ab!&7CgEB[)'b~Jz>7h EA>ӻҰQI)ؕ~˼ =x@`T}=iL=ۋl۠N\]tE,(;&bBlOeMSפaXFK5_\CP0ŵbywH3Z4L3[( 1ھg`oTIϒT9&TAD&F+OD{fB[$"#L{cEu=Av (2X)lۨ@ 3v.74~,"5H :p05$͛չíʹB) 2GpĈ1>*wG5![VIwC jģʹy›u/k ౨8z8Gti n|i85D I1S`zN/װ7\#HYFw܍-9@HE %HU S\-juF-uV%PC kT> '=,hX.%(-GEUp[$o97BXW\V>ar@<&f,[yr Zt(zzNDø!Tٍ1 h[c 1 :ۭRQςG5۸7SJo'|5 &ksxhl!Xt6,L܋Psl_X'q>[O.Șem;4&h 9 w=~C?%M53k)؆= ݧsgP O3j'ND*6f(seÛFg4)ݵÕ톉)39ʦ۸*,ΘRd7ڪ18|Mxr yy] KC\dRUXlx2J7oz/F"Iӫ, 33ecsޫsfVB/;pΰmca4*t]Vz٘nxP<.2\rLr hJpS$L6Tqm)% _`LQCǺ 7Ebg#N;+wc,Ւ{eY-'ƝhNO$`#Ya!%г]SQ?NjΜ{lB6RiB6$ ,KtvjMY@w#Gq/j'fRg RE *wf,;l.`Tn?#kCpM{|71L-p͌„/{g@ c֐kYSōJIh]:AQÒxcAaCHԛn3gYݬ!HThۻ66S6jw0kc:D|^ lS3_3ZwәzRYǼz ?R.ՋY.eWM.hf?o1$O\I61$rdwz_B<N Xb"8Q0#AB,mnWm^LNAZ 6祥 ^hvoDC!e٬VnNK ,gAWH7 tA\I[FYءQ%C]t='5?zIrXǼ"wM9䳽M_R#pZI'`V),`C:"\9@c#%\A(8ڽ&wPX͞0m xBF&#pȡ^x~-3UA@ў4J0z.""\kRH#݄Τ[t#5қowЏ{/xd{ }e={nWRms-EYi}1|-wFD#Aa2XbH>% uB'(@HVY!( _)O&'Cpnl6T,ft %NCRN_u[=`N UԺ=pK& LA-("eaz!5G{=ZE˯t.3l:UUB<*~-_(/7d˯5:ݰ,1Zcz~]pCLd]6:c<Vx2\>Df ˨niayR%{ Վp4sigzG5X/2",(۟~ rDTljaNQ BVdm=T(?/D L5oNi@'ZN|kpt+GpdC ~:5:X_?ܚimN"0go$8+SD'=^Qφv2!67vzF_o/:4ԣ}M#i|}[q0[x6L_p?}­(#6_&r/ s%=iUCi iK{p)kLH7޴[HjxҶ><c8EcE{Z܌=jnt5°wfO? W KiԞڡ=ժddF%{Q 6 [v)ﱚ͎=Le{Hai7pr=ka $ "OlFJ{=v{B'඾= {OzF~^䚣z{]2l;,%UyםS =\x{%E6fz+ۇ&=m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刚开始的童生 到 最后的一级(假设为状元)其中经历的考试制度要经历那几个过程?各自阶段称呼叫什么?这个过程最少要多少年?以及考试内容有何不同?如果有其他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从刚开始的童生 到 最后的一级(假设为状元)
其中经历的考试制度要经历那几个过程?各自阶段称呼叫什么?
这个过程最少要多少年?
以及考试内容有何不同?
如果有其他的信息则会提高悬赏 回答尽量简洁
唐朝至清朝的科举制度程序有变动吗?
尽量筛选简洁 字数多不一定就能那分

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从刚开始的童生 到 最后的一级(假设为状元)其中经历的考试制度要经历那几个过程?各自阶段称呼叫什么?这个过程最少要多少年?以及考试内容有何不同?如果有其他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举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也是现代选拔公务员的一种制度,改名为“国考”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开皇十八年(598年)七月,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诏令文武官员有职事者,可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结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饶”“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膂力骄壮”等10科举人.大业五年(609年)正月,又诏令诸郡以“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膂力骄壮,超绝等伦”“在官勤慎,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等4科举人.大业年间,隋炀帝还设置明经,进士二科,并以“试策”取士,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隋朝灭亡后,唐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进士考时务策和诗赋、文章,明经考时务策与经义;前者难,后者易)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而在唐代最著名的武状元便是郭子仪了.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宋代“重文轻武”,所以也很重视科举考试,但后期导致选官过冗过滥.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科举考试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两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宋代的科考分为三级:解试(州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和殿试.解试由各地方进行,通过的举人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在贡院内进行,连考三天.为了防止作弊,考官俱为临时委派,并由多人担任.考官获任后要即赴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称为锁院.考生到达贡院后,要对号入座,同考官一样不得离场.试卷要糊名、誊录,并且由多人阅卷.而殿试则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及定出名次.自宋代起,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不需要再经吏部选试.   南、北宋三百二十年,总共开科一百一十八次.取进士二万人以上.元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中落时期蒙古人不着重开科取仕,灭宋后一度不举办科举,至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才再次开办元代的科举制度基本沿袭宋代,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科举分为地方的乡试,和在京师进行的会试及殿试.元代科举只考一科,但分成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应考;乡试时只考两场,要求相对较简单.左榜供汉人、南人应考,乡试时考三场,要求相对较严格.乡试、会试考获名单俱按种族分配元朝自仁宗至顺帝时灭亡止,科举时办时废,共举办过十六次,取士一千余人.但元科举所选人材通常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元政府中产生的影响也不大.明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元朝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科举制度中的进士卷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寅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试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化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主要来源于朱熹注解)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族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清代状元曹鸿勋殿试策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儒学和孔庙在一起,称为学宫.生员“入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清初生员尚在学宫肄业(有月课和季考,后来变成有名无实了),又称为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   生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生,有一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食;其次是增生,也有一定名额;新“入学”的称为附生.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生),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后一般要举行复试.   以上各种考试主要是考八股文和试帖诗等.八股文题目出自四书五经,略仿宋代的经义,但是措辞要用古人口气,所谓代圣贤立言.结构有一定的程式,字数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又称为八比文、时文、时艺、制艺.   
  清代科举钦定榜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称传胪.   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余诸进士再参加朝考,考论诏奏议诗赋,选擅长文学书法的为庶吉士,其余分别授主事(各部职员)、知县等(实际上,要获得主事、知县等职,还须经过候选、候补,有终身不得官者).庶吉士在翰林院内特设的教习馆(亦名庶常馆)肄业三年期满举行“散馆”考试,成绩优良的分别授翰林院编修、翰林院检讨(原来是第二甲的授翰林院编修、原来是第三甲的授翰林院检讨),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分发到各省任知县.   
  清代科举殿试场所
  清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分两个阶段,一个是科举的初步考试,一个是科举的正式考试.科举的初步考试有这么三种,一种叫童试,一种叫岁试,一种叫科试.童试,一般又叫做“小考”.凡童子开始应初试的时候称做“童生”,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了.范进是多年的童生,最后终于考上秀才了.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这叫“岁试”.每三年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叫“科试”.每三年考一次,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通过这个考试的提名,便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范进刚好赶上童试这一年也是科试的同一年,他考上了童试的第一名秀才,自然就有资格参加举人的考试.这是科举的初步考试接下来是科举的正式考试,它也有三种:乡试、会试、殿试.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中的八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中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按清代的科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中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这是第一种乡试.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二月份举行.乡试是头年的八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二月是春天,到京城考试,叫“春试”,这就是会试.会试如果考中了,称为贡士,贡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300名左右.会试考完以后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在会试以后的第二个月,大概在4月份前后.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中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中国科举制度最后一科金榜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文.八股文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文中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科举考试中进士升官.所以在小说中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汉唐.”“汉”是指汉代的文章,“唐”指的是唐诗,汉代的文章也好,唐代的诗歌也好,都不如当今皇帝所看重的八股文,八股文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当时的人们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八股文上,只有八股文章才能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秋闱) 会试 (春闱) 殿试 考场 学政巡回案临考场(府县) 京城和各省贡院(省城) 京城贡院(礼部) 皇宫 (宫殿) 主考人 各省学政 中央政府特派官员 钦差大臣 皇帝 参加者 童生(儒生) 生员及监生 举人 贡士中者名称 生员(秀才) 举人 贡士 进士 日期 三年之内两次 子、夘、午、酉年八月 桂榜 乡试次年三月 杏榜 会试同年四月 金榜 第一名 案首 解元 会元 状元 第二名 / 2-10名为亚元 /榜眼 第三名 / 探花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和形式的变化可以看出统治阶层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经济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帖经帖经,有如现代诗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策问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诗赋诗赋,唐高宗永隆二年(681)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开始了诗赋考试.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而明朝就干脆专考经义,读书人真正走进了“死读书,读死书”的死胡同.编辑本段科举制度的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最初东亚日本、韩国、越南均有效法中国举行科举,越南科举的废除还要在中国之后.十六至十七世纪,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看见科举取士制度,在他们的游记中把它介绍到欧洲.十八世纪时启蒙运动中,不少英国和法国思想家都推崇中国这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