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0:10:48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x|r*I2f3fյt+3_2cm3?.@- $@B膴%HH|JZbln#Ltmi<4gi[ˆQ8|o[wL<885gb2S]vLq{1/F{X%-y{X߾3Ŝ--Om8b:&{ 秋QUDJ$h v)R=l?+mþ9[΅myi18mdݣ_+P2lxf6dbZ FNʴߙ̎INLBw` I Tvv7)J{^"^;E~<\$ p195o1tA$WGn5̤` `K|yćd"|3''8Z>xɩt.`yt&6uCTGߚ݋e>̉{5@vHXc}b,45nя9U|gF6m Ub1-f{uo& oi +iruo[Ũ?)Uo~:ALujo^Md2gVWJS1&0v:e}:ZěƁLgl;0ƤRۋ01E {m[:]֒.Lb[dĞ⟸|k1-q릲i1ȒJ;G LxBG[ҳ>Z~d^=,;:%s&&gkyzZxeYn//OOcm+_<1٤^gn15ƨ7(b F/v/Hvp 1?sN3/^vV/&E)ZЌ_< 'ؒ'͢{UiO_~a ,qnkSEs`_&PQ1c+3 o2B3~ |F_` SABymܘ9,-|5]lʿ)u5en|m_.) Gsg(6-'4p宛";+X"4h^fb[9 WL] gx13%ٿ vFSu8`48+" Q:=f GrrmiL.e_.3_7dHV6(op0 H&薖p>95Qcw&"`aC{fAU6Ot'#1]n.O=0|.;vgMCп\W][> x_ Ew+zǦ>,ε%W\9k7ʗ1fscp\#Q+`hNqV]xnf@h)b 9+:xW}N˃`A*I2"G?3N$AyٞJ楡I1O}GTg81s!`|rbG?!Z6o_S&yNQ <}.Sw0=c,&(l6wܪigEr"ׅ)b o307{^3mϷx7Ի rz's]u]7!A!L˵N#O]!y٠< td#\|؈r? ]̰%.7az3!;)GMqև/1TIՆV&n+XujLXn>\ (b5 ɉg%,º,d-8qci<6l bvClZ!Tܔm-O۞Tx3 cB!9FC3.o݁0wfʮ8CO]a$uR "qA.-#7=鵳H8)bp< #ݜ/nwPP&kMp~g˭]Y3`O8] QhՄ7C~1$].zqk<FՒP%&<Hodל^dY!pA=r 9} BAr2#)J@Qӷ2h>9G!XBTGb” ÖG˘!tUTI;ٻkA̝:,(u vyV9%NA42$< r!,S[*ex[s-nT6B(*si?h,2F2;L$#XGL" Gl-l\(uf]B[dn pMGE4D$RãyސXl* 0^4gz,b⯂ɧ5GEfnGc|5ZMX;&rl M1ĝ߾TJqC'Fێ$?I@=U%>dLD" U,#NI_`/)hY T f[6J,Z}U; ʙʢѡNT;A #eow,?d>‰f# !NT!r"viGKl.m&j`*].uzq2b3ZzT@ <}y#TDonu7A2F^RonNq';IϬCbL-}{YYܬՁ2gNVS& S\{{|喥Ѱi3/{){grrQ6Nَ^/DG?]->1ۋJ叓 N svOΫ ]dz﮽g6>^ fB+imAO8[(7Mbfeh! w$0d݊r}v{O_)|M–{vWӄ$h&\._*=xaե^ 0S*2vkv4A#I9et)bMerQŏp.J:fRI n5ĥp 㴆 0vΔ}e*c͠Ab%r# J&fXlڳҎ4T \Ps9}.Н[ә⼠>'Hokq)s9b3)cp"iUfb\16{rATgnau"虳!Z2{Or+sV"\*y7-{J$ K&VT;Lĉ?@וiQU.$Gy1QH2b4 Pz/5Z B_A|Kn˜u|zE]mw. ᅉ֫|',P!c ~0yf-wm,o˫G5^vSҾj3lm7zIl[0DȾ +b<:D&U S-ɸkzH ofI:7hIOtG <( dMXC2Ybt%rȃ\_5TK3o(!6.} Q%{]% Tc!8Eo#qc\dyu<Êsi/O}bvFK7@.]jx3n:2l?oI5!D4Z< e"5 Mm)?YRb Ttyo/&>jSq]҅wԫ,L-"BǶ^8QI31zY=6 Ќ4*Q+ܭ+VHY(YIԠLܝ!&c#~ }Z5)MV $WXBd;E&x&.$<*;\Q?'€#{ΎiP@/nhx,,P <}|װ\P\ߟa83wc1h=(Ln:w:{<<-ki]Zi&g2ć>M#.Lͣ"͇OK5EȲzQv0P)Ϋo(2gx:-h'W~P̕ލ!~&BcCk_p~NG4N\iakX8-Ih1#D T.ym}cKs\p2 'Zx*e $ wNBmp38'/i8_5湪kz9~݆ߙDd*3Ap{*# رZǾ"&}yv9rYsAVrYu{>uE E;6Z/J=#4) w>}VDT-HU8\OA-[<M>;V) 9$;x'VlU<'ldSb`%"n`i}i#H&4q,eBKtӊC>ą:[na&;nFT~[i.P0f]~˱M \jdr%;r3|8tVkHɳkyhZZ&4]I(rՉy PyN]reQU*vt& oeBx`VLk2[6A(\ EԿ$Er)'lץwbӣJ`f]d BNT^YVje^dz`wL+!ȑҧI'V3E>6dˏXj{VTpݭb|Zƴ5Uι7ފZ61㮂}ш#ʜ& ]vؐ)qA?VگZ'z<0>20z꽘LmA`~Ȍ?9 ʶLI;D?!xNIrxd۠K%2ٝRw w0\djmpLa|˫%?]>[;.yt% 0?K^$fy@/_-Gkw@'€ݛ8nNg~+ja΄Ў};Z:iݬ~컘Ε? S_o0/t]A.&S4 Yc1+x'brDYZ%N\? g[qb_Lֲ4 }?%h)aOUUJTմx^)0TЙn~^^5l#*W::?%O-bIV'f ,b>M{^C ]]t+-zx`8IbHhkt:ӸkVEuʚ;XgϺȂRRNツVb/Lyu<2ܮY zBǓp"%Y]M& 988w(O3=&}c!b|${C[ 5% -T)&Z`+I)*#քTvAk]ضUJz_SqnY|gAZAi>j287"9VE| h/u+G9Jܸ,MIlYꦼجW0Cl}fٕoǻ_M#@^t9 \7ys+bs͏%]6%Hս6TGfT_ x*ȇEFŧ|"{.>-$x숪7(.ްn/=9E>|N_z ŨV>^] |MX\QĐ) ˥u8?7Sݚ*+ŁJvm), ܅G]ra؛KrHH\͙"[Ma)6/ c>)kQQݰ܏v|m5vcq(!),!v|frbxtȥ|]|tG`Q! s/GG|wҩ %1Uz@f~qf G `z65b~䔓j늮)ݚUmsDQ> ]0mEx~V{F&j`I[fW_=kD\CiRooyi%RUWtq1N0:Ą])mZ#\a_,l1f::S+KD=z {- o޹8Q]Z(O\X5Jr:ɓz(H[=&67*q%rj\J$*bTq3eAIkNgr^|)Avluk¶vʹg˛юnsVd6ؕC^2n˝ 簃!"yՔj/OǪeTOQPELM I>+ i7n [ 3C[~;YmrU'e=ǺxT r"$oN=;(zGO-r"/LyjIufIh2o,z_b1wV˵~XIMTH v\lzO(4<#2!ҞMaWt'W[_Gs{Vޗd7h_7dh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二总结
你如果用的是人教版大纲,我今年高考刚结束,可以说说.本册书重点介绍人文地理,即从人类社会角度来学习地理.在农业、工业、城市、交通、通讯、商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均有论述.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不仅叙述了各个社会事业的最佳区位条件,同时阐明了世界上不同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发展现状,同时系统讲解了发展方法和未来规划,对今后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取向有很大帮助.在高考中为必考内容,分值占大约30%,通常给出一个地区,要求你分析某一方面的区位条件.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

全部展开

第一章 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一节 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 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 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
模式 特点 分布 举例 利弊
高低高模式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 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 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 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 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 过渡 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 土耳其、阿根廷
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
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
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
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
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 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
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
秀人才移民
3、特点
国际: 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
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
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
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
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
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
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
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 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
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 16亿
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
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
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
要的资源:负相关
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组成 区位 特点
中心商务区 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 一般位于市中心 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 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 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 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 同类工厂 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 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 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 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 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 行政机构 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 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 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 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 卫星城、农业区、住宅 城市外围 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 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 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 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 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早 晚
城市化水平 高 低
城市人口 少 多
现代发展速度 慢 快
与经济关系 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 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 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 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 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第三章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一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热带:橡胶、椰子、菠萝、甘蔗
亚热带:柑橘、荔枝、龙眼(湿桂圆)
温带:梨、桃、苹果、甜菜
高寒:青藏高原青稞
降水:水多,种水稻;水少,种小麦。
光照:长日照植物,新疆哈密瓜;短日照植物,塑料大棚
土壤: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养分来源
地形:平原,易于发展种植业,利于实现农业水利化、机械化,三江平原机械化水平最高
山地,发展畜牧业和林业(不易发展种植业,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可以保持水土)
水源:河西走廊粮棉生产、南疆棉花生产、河套平原(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
社会市场因素(决定性作用,决定类型、规模)
交通,一般运输距离越远,单位运费越低;保鲜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政策,政府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
·在自然和社会因素中,自然因素相对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多变,所以要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按发展阶段
原始农业(贫穷、落后的热带雨林地区):游牧业、迁移农业、初步定住农业
传统农业(发展中国家):稻作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传统混合农业(桑基鱼塘)、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发达国家):种植园、现代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大牧场放牧业(美国农
业地带、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美国、中国海南岛橡胶园
2、按生产对象:种植业、畜牧业、混合农业
3、按投入多少:
粗放农业:投入少,靠扩大土地面积增产
集约农业(劳动力密集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投入多,靠提高单产增产
4、按产品用途:原始迁移农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下表)
农业类型特点 原始、粗放、自给 传统、劳动密集、自给 现代、资金技术密集、商品
主要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劳动力多,精耕细作 据市场变化灵活种植谷物和放牧牲畜、轮作
耕地状况 不断迁移变换 耕地、房屋稳定,持续耕种 耕地、房屋稳定、调整经营
生产动力 人力 人力、畜力 机械
生产技术 靠自然 凭经验 靠科技
目前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非洲、刚果盆地、南美亚马孙流域、太平洋岛屿) 温带大陆东岸及亚热带干旱山地(中国三北、东南半岛、印度、尼罗河、两河等文明起源地) 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分布地区状况 贫穷落后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发达国家和地区
环境问题 无 生态失衡、物种少 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三、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地理景观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由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对资源的影响:对森林态度,原始社会:采集、狩猎(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农业阶段:障碍、资源
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
第二节 工业区位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主导区位因素:原材料、市场、运输条件、劳动力素质、劳动力成本、能源、环境条件、其它因素
工业类型 区位选择原则 部门举例 工业特点
原料指向型 接近原料产地 钢铁厂、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采掘业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原料运输成本高、产品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市场指向型 接近消费市场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汽车制造厂、石油加工厂、食品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高、原料运输成本低的产业
运输指向型 布局在沿海、沿港或铁路枢纽等交通便利的地区 美国东海岸的钢铁工业、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加拿大炼铝工业、上海宝钢 影响一个地区资源的开发程度;高效率运输系统使原料地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减弱
技术指向型 接近劳动者素质高的地区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生产技术要求较高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 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鞋、珠江三角洲的崛起 须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动力指向型 接近能源供应地(火电厂或水电站) 冶金(炼铝或炼铜厂)、化学等重工业、电镀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的工业
环境指向型 注重经济和生态效益 感光器材、电子厂、电影工业、慕尼黑 好的环境会吸引某些特定的工业
二、工业地域
工业联系
生产上的联系:总厂与分厂的联系:汽车生产
“上下游”的联系:上游工厂的产品一般是下游工厂的原料:钢铁工业、服装生产
非生产上的联系:共同利用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等;意义:降低生产成本,利于处理环境污染
工业集聚
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我国沿海地区多层建筑的标准厂房内,有服装、雨伞、鞋帽等工业
共同利用交通:上海宝钢所在工业区、日本港口附近的工业区
共同利用资源: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炼铝厂和砂轮厂都靠近铝土矿产地
共同利用能源:克拉玛依石油城、黄河上游的有色金属长廊
工业地域
工业点:工业地域类型的基层单位,小城镇和乡镇的经济主体,例:济钢
工业区:工业地域类型的中心环节,中等城市经济主体,例济南东部济钢和炼油厂工业区
工业枢纽:一般对应工业城市,例:济南、天津
工业地区:多个工业城市,在经济协作区或全国工业生产中占重要地位,例:沪宁杭等
工业点、区、枢纽、地区在内外联系、经济作用强弱、工业部门多少、综合性大小方面逐级增强
补充
世界主要工业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欧洲西部工业区:工业化最早的地区,现代工业高度发达
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核工业、宇航工业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北美工业区:工业现代化程度高,微电子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日本-中国工业区:大力发展海上航运、劳动力丰富、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产品,加强国际合作
大气污染企业: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企业: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皮革厂
大气污染、水污染企业:化工厂、炼油厂
大气污染、固废污染企业:发电厂、钢铁厂
无污染企业:服装厂、印刷厂、玩具厂
第三节 地域联系
地域联系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
一、交通运输
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
铁路: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运费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公路: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水路: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受水文、气象条件影响大
航空:最快捷的运输方式
管道:运具与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 2、五种方式排序
运量:水运>铁路>管道>公路>航空
速度: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运价:航空>公路>铁路>管道>水运
3、选择最好的运输方式:“多快好省”原则
运距,近:公路、铁路;远:航空、水运
运量,大:铁路、水运;小:航空
运费,高:铁路;低:水运
二、邮电通信
分类 方式 任务
邮政通信 交通运输工具 实物(信函、文件、包裹)
电信通信 电磁系统 信息(文字、符号、图像、声音、语言)
三、商业
环节:收购存储、调运、销售
国际贸易:商品贸易、资本投入、劳动力和技术流动,贸易比商业范围广
四、交通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水路交通与城市的兴起,影响城市区位和形态
区位:江岸渡口和河流交汇处 武汉、宜宾、重庆
形态外部:沿河呈带状、团块状西安:泾、渭河交汇;内部:棋盘状
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综合交通使城市多方向综合发展,集中式团块状、分散状、多方向沿轴放射状
木船时代:沿河发展
轮船时代:沿江海发展
铁路、公路使城市改变了城市沿江河分布的单一形式:沿交通轴发展,催生了新一代城市:石家庄、株洲
(火车拉来的城市,京广、湘黔、浙赣)、郑州(京广、陇海—兰新)
受交通线路衰落而衰落的城市:大运河淤塞,海运、铁路、公路发展,扬州、济宁运河城市发展缓慢
五、交通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1、商业网点区位:帆船、马车时代:河流、大道汇合处
公、铁路时代:公铁路沿线和交通枢纽处
2、商业网点区位变化
①传统中心商业区衰落原因:建筑密集、道路狭窄、汽车通行能力受到很大限制;用地紧张,缺少必要的停车场②商业网点由城市中心向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处发展的原因:私人小汽车普及;高速公路;城市郊区快速道路网;
城市郊区化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