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嗣环的口技题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09 05:04:27
林嗣环的口技题目
x}r#WdYAJK[UfԭjyHb%0w`&I&<LNJׯ/ݯ?G{f+5S?'~O/w~7|OO7_=O^|_|򳏿}7<ݗ߽x闟?O}cG ۿk,c,w_믾~|?y>_~w/α\O5zMG[~=*ɍg굻[S,Oi7n}،^-py4lվ;tP]dڱ)L~0)78v;;|V9Y3irI^bd6؟vK{hH2z0L<:z?467r Sx+=[cwwĖI>` uS̙altN% h~{]D {mU0X]͟i#mլ O?D_^;׽A~i:ӥB\bݍcJ)whHQ}-uY)n[$Ƒ LklZg0;e` haTN&_vw۬yʴ; Donڭ=™MqvPo7ҤC׊.K2>v0.yyٸO޴b&wOznŏO}JVxza|fJ1%;)fL'#"8&&,ҁO7QKٴ; yxKۼZd=pޮ},YǴ;/&䂂x` Qܝ3&|seަʪ:5 D5+tEB65=SuLDY.M3LG;#Ǧ35Ap}T6;l$g?q3%3Θ!)\;g:Wkޚ $EPcA 7 -~JJ$*Ϸ8%",t=͛-3rbEW\2 xgg؎d1|cZ`EJZ;<RFS&ɲ4#S0⦷}L)C!?ٴb [W^b~(JN ֽvM]aTalVIN0^L?Pji:(&Ԓ{Xgү9( r:¾[VhBAمI%t!r]dc&)ia57teK:pdfC۹q׳T g@b佩]-ݔ]=%? C!BrcGh.ѯ |gH)0x7h@[]S; ³ 6w/&cEͮy(f*Wn1 L,.Wxcs]F%pf;M ~!?1EXIZa{9ɍz1};74J3+e*X-7L\Kz6dx]u7rgnk R;[m7lis u0o|Ma`ctUR|i鸡6X?c^ݚGF#JV P_/S; S;.._P -Ģ֚MW6\'DUoUH.*'۫Sԏxv)Ԩ.H!oһLClSБmowkZb}`w?˲2.hJ3s+^\ACBCpc-%VzKq 2z-^WTSuvQɿ3fK X󛦈1gG5g]19p[rӖثX/nR$lK{_ ? 2H:yF3؍ܓnOTN0Q϶ٟ7Y>v2):tzGrcJVa1CC̯^Ծw*޶Xk@:bz.*^N4svSCt/(=:sؽP(է ?[ځ6 bfXtwuLoT >e9 ܽ3|ou;Bܛ|}4!of(S DY Qecv#/M`-.S5 GoTD7mSZxRq};@WZm9JjP%EREw@9l@2i1R-SD]QD"75!r:)N~ڄ{upɥsсP(^,7咖)'=O"1J/eg9I{ ~ċ˼wjK# H/ɸGUB"p>)ЦY%^d8P6:Az2Tʰt%] P1 mNJkf?{T# z/TQ> Vމjg0i:۩c BnGa%XK?DmA Id6t]=fr@-:!|| lGXv.NL騧J5JEȋZC.2)^2)4xSw|-:*72yA6Esg62ak n[Φ :`vLgwXAq xAa5/gJV#[vr\0XUP~r(O2bњKLR1"aUpǴvX*'( D;5)K)JӺI&AExPFvaq$:4/SP`ku&iUܤ{y:Xkj䒰Wu©rjɿRXQ O ]X0XHguցQPօ3{w9kmSO2p!qz:,rD qpy :F;_ŖuOZOAk? wL--@lvAq؈o;ZkᏪD iGTSޠ+ߏp lzEaI)r;קUrhm^`+ ;^g.VlT +ؾAL&&t0;18->_Q׳Q`xsɬ\^ zxLb %I҉Ř]Je$k`u(ԤM*?F7yl;R3U\ve^, I" ML.FL0LQ)phDh MFd Nb-W!{_qaPDaf5xcRP#ŇlPp=G1Cp@^ bx[kf91!uK(RZu$Kϡ7X#QeŨ (HN.辅9$fިѹcl-J vNOǺ!b5i$1# ddy[1zŢ?,>phQG%{dd'GZ4E`G*p4"ۗR-èpm!оkncE4k:wa킟9c9B?a|H`1paǟ?ه"00wyP> ?|un4l؉542@gL `:>B ; ` 6 L:f 16GFl"Rɩ G=|`oiƬzgXvܰ;;8һtf}S9"4t%EoxdF%U?r{{c7Qݘ{1t˝oWڴ9Y MЯu|ym`}sn5-f84cW> "= oE&j3qyNZG )@e^9ePd^LDmmQK}[—%VtE3HbjRExc3$pWqv"bt =i`@=J "Qj rٷtgXf??毜}9&}^1h#7) l_}3{bTƆ l٘J&T?.ؖoQ(9J&Ud$K}IYw[n:i@4KTs8~dWW8[wt5fx+~H>4cd˒d `vRC-mfgS;P c6 hЂ]jIEWʋ7MN4"يmr9[ʓRJVŠD%:4|+Rh5U~0gdV\q퇘&,$c9s]+ncÆ۴Z3ݒR;ݦHyU>iԍm 2$\aZ"c0t F8,6Y@d9DWȽgX|CU>2IpþŸNA`q1s>n8$.kLxvWL>GJ>Y]9gh7_+m,vHyD`)/4b DNI +Nײq^uf`|5f8XxEf(rM(Mm{o2V2밻S ?D~8C.я x4-Qd`j}ZFC`}h;Hlh`:ljiM5#6T:|lm 8s{DaC,ik2CʓG ml aa _!-E5uyK6%)-3#{KT $ub crvJrRO%!8 L=| ɌJӟHtj hUȈ>%'`GPe3qO^qcgv{ ! O*z _ن+;q8t*.Zw:Y;8Y_+HO'еRd#[)]O c*9lPTҚĔSݕ( tȻv6:sB+SZمՐL}2޹bH̓u1k[h٥iPNf[Y9] &c14|U~m:~6^j0r I)u3BV2d7;Mxx;/AǼe9 q7A]EƮ9Zw GDNvsk h7rBģlp%摇ywzW0AfubLþQ&NO@)99U9`~<ϣج5# gTTUًhDjӴ2H2شX!@F;V 9AߣGSpB]& B"P*!aJFy!lLw3%땫w}j.C5ۦᏮ`p aɓi@Ka6t%.{K8+RYIjPjΑ\ź(A$M &Yw 8 yR'8C-<ӊ0^&gM=Z|0 ր,VL>A58NĴ }* eQÐF-ώ4=2/5t^5(e |6na Q%[rbTUiN?tHe[#*y!㲸K^B>vM/go˃1ʯ-KTttښog" \*M 8[aô$-Q &II4Nu7,^5p$V! C Q*$M#QDy Q;ƬLQUC֏z|x6dt Gmµ[)xD74Q),=džhl4 /;u fghoLjv1Hh͎JJ wMF{='LUw쯼e}6sӻޅ<ϡ@-kM}dMDt[}t &7,JXB JZgs:g\̚ʤ~'?B7v8BNuR5+ بR] 1:T^)0_xtRCL^8'ղ575>"(V3|4ebk ֠'QtYrBo3y:w&>͗j=MIq۸+]ԉ-n.ROhKM}|1<`s(.2WԼP:U٫cw35[9g9ގSTG_ns6?Zd 1;mm{10r%Nr#^8P\Zۓ[k<;2=Z4 i:O?EB͔ErJB ":*תM=™+%Iٺ:[CC>wZQ7Z48KoOZcFzphpǔL:mϻTS9A_eJaMx_.>60+'&y,eW>P6KTS&9v.Yhr̗߾(ϦJnfmDlin>۰_Ɏ5sIP^ZCg%-i-1boC, =Y0Q !9asg0T_D-UjKX }4.J1[j/:g&h{ ֡fu`4OużACz\O"v#a_^t5p7V)8$1'֫L؛Z?0y\#.%D#-% Jp~R *QXSϥPݓ҆Z>Ƥ$p; L&n9slm٤FOQhLփ!cM583Y RD?(Cɡ‚<(Ḅ1r@X~$ǜ E%A5ju $&w )s4 Aw4&LxOpbEl䰻(QjŊدPC KҁXis9H**do?[+6*Jz7ȋz3+h9?N.6ղpzV;Qx:GBi#aS22^X }nV]=SɎn)<>tf+Vm B -M-'F4%0DN { JyA}̤7.5^gT>{9`L ɅwSܞo wi? )Z< $0޽lx5ΎZ*qfGj%keӬ1#}Ϫl])5\>YXi` 4V)-4׽(k?/w:ǭ&'!y{JzIOS5Dl^kɊۉkR_Qc=[VԺD|Lk&ǫT` [I @3\1ݮ"NKϖD@FoJM I5ՋJ`qp Sh0V2 J d͵ Cj0(V8<Kaq#em֝%_XfL;w3ΏKSNRv9xIGJPbbcMhIF ܁CIfplNk`e{X=:QaWRղ aVnɿ_׈ILHmI-N{%FIJk=/!sQGE$ڀ1߃FVǩaGM϶oceW$u[OMJzq`iڄ^'i{j,LE8YkH}d ֫}XN|X[g{~TG{b&V˞%pYk$ee;%,eȽ5UЩPwvȲ6ԫ-e?䐓rn"Hry$K:Qi $Wfa 5m^g5ᮟ~"h@ sLQ͉e߭2TN

林嗣环的口技题目
林嗣环的口技题目

林嗣环的口技题目
整体解析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交代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
文章以“京中有善口技者”开篇,介绍口技表演者,是本文的一句总说,即全文意在说明这位“善口技者”的技艺之“善”擅长.“会宾客大宴”,点明口技表演者献技的时间和事由:这场口技表演是在一次“宾客大宴”之时;因是“大宴”,故有此盛举.“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指明表演的地点和简单设施,说明这是一个临时演出场所,地方不大.再根据这次表演内容的特点,指出口技表演者是在幕后表演.又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以示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最后以“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点染表演即将开始时全场肃穆紧张的气氛.这部分除一个“善”字外,对口技表演者不加任何赞词,却处处为其高超技艺张本,造成很强的悬念,使读者料想必有一场精彩的表演.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的反应.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描写口技艺人所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第一层(第二段),写表演一家人深夜被犬吠惊醒的情形,以及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
口技表演由远远听到从深巷中传来的犬吠声开始.然后以一个四口之家作为想像中的“舞台”,使听众的注意力由外景转入内景.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这就拉开了一家人深夜被惊醒的帷幕.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打破深夜的静谧,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个高潮.
第二层(第三段),写表演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以及宾客的情绪变化.
先写丈夫的“声”,并伴以妇人的拍儿声,“渐拍渐止”,给人以时间缓慢推移而声音渐弱的感觉.接着以老鼠跑动偷食、“盆器倾侧”的声音,妇人梦中的咳嗽声,表示夜静更深,全家人又入睡了.这一层,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由前一个高潮落入低潮,并为下一个高潮蓄势.
第三层(第四段),写表演一场突然而至的大火灾的情形,以及宾客以假为真的神态、动作.
开始用类似画外音的手法,以“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这个四口之家突然遭到意外变故的情形:“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气氛骤然变化.然后内景转为外景,以“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表现人们的惊恐万状,再以“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表现火势的猛烈和火场的纷乱,又以“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至此,口技表演达到了第二个高潮,即最高潮.
第三部分(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问题研讨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咳嗽声的“动”来反衬一家人由醒入睡后夜的宁静.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练习说明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①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②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①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②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深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齁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二、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宴请.厅事:大厅,客厅.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坐:通“座”.然:...的样子.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舒:伸展,松弛.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大腿.走:跑.奋袖出臂:扬起袖子,举起手臂.奋:扬起,举起.几:几乎.战战:打哆嗦,打战.
7.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
四、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二、背诵全文,要理清文章脉络,注意首段与末段相照应的结构特点,以及中间三段记述的内容、顺序和层次.背诵中间三段,要注意以下几点:
1.每段都先写艺人所模拟的音响,后写听众的反应;
2.每段各依次写了哪些声音,是怎样写的;
3.“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于是”“忽然”等词语,具有承接作用,可作为背诵的词语线索.
三、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像.关键是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提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思考.例如“遥闻深巷中犬吠”一句,就可以问学生:“遥闻”表现了怎样的听觉效果?“深巷”中的“犬吠”声有什么特点?这句话能使人感到怎样的一种氛围,与下句的“妇人惊觉欠伸”有什么关系?这样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口技表演的“规定情景”中去,使之对文章的内容和情味有深切的体会.
四、如有条件,可让学生听、看有关口技表演的音像资料.

有关资料

一、关于本文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栩栩如生,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的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①设置屏障的场地;②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③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李志勇《〈口技〉的场面描写》,《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二、关于本文的结构和语言
《口技》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则浅易,二则有故事性……文章在写法方面也有不少优点,……以下分两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于优点的看法.
一是结构方面,想分作四项说.(1)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记叙文以时间先后为序,不是什么特点,但对初学者来说却值得重视,因为,如果处理得好,比如说,妥善安排,繁简得当,就容易条理清楚,有水到渠成之妙.(2)行文有波澜.记事,以时间先后为序,也不能像钟摆那样,均匀而无变化.无变化,就会死气沉沉,引人入睡.解救之一法是内容有轻重,有缓急,也就是有波澜.
全文的中心部分,则是正面写“善”.形象而逼真地描述口技艺人精心模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所构成的三个场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遥闻深巷中犬吠”.表演从模拟远处“深巷”里传来的狗叫声开始,用“遥闻”二字恰切地表现了深夜远方回响的隐约可闻之声,顿时把人们引入夜阑人静的境界中.夜半“犬吠”引起妇人“惊觉”,行文着一“便”字,转入详写近处四口之家卧房内传出的连锁反应的声响.妇人打哈欠、伸懒腰的响动,丈夫的“呓语”,小儿子醒来的大哭、哺乳、含乳声、大儿子“絮絮不止”声,“夫叱大儿声”.至此,文章来一概述:“一时齐发”.形容人声嘈杂,掀起文章波澜.同时,在叙述的基础上,又下一“众妙毕备”的评语,要言不烦地反映了演出的种种难以尽言的妙处.继用“妙”极写听众的观感.人人竟是如此出神:“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听众的激动神情毕现纸上.这一传神之笔,虽是状写全场听众,而意在彼,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闹而复静的情景.经过一阵喧闹,四口人旋即酣然入睡.所以,这里的静,并不是寂然无声,而是酣睡中室内出现的情状.“夫声起”,点明由喧闹复归于安睡,亦即由动转静.尤其叠用两“渐”字,细致而酷肖地表现了“拍儿”动作由大到小,从有到无的过程,更衬托出静的境界.可以想见,此时卧室中当是一片宁静.但是,更深人静之时,往往是鼠类放肆活动之机,偷噬食物,撞倒“盆器”,以及发出“作作索索”的细微声响.“微闻”云者,最恰切地反映了宁静的微响之感,或者说是静中见动之境.又出现妇人酣睡后“梦中咳嗽”声,更加强了安睡的气氛,则又是动中显静.这里的表演,主要是突现“静”的情景,所以给人一种轻而且慢的声感,文字节奏似乎亦比前后两段更舒缓.“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听众的情绪,时时随着表演的起伏而变化,再一次表现口技的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这个场景的写法,也与表演一样,既是前段喧闹的余波,又是下节高潮的前奏.
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忽一人大呼‘火起’”,声响突如其来,文字奇峰突起,恰似平地风雷,情势步步紧逼.一家人又喧闹并骚动起来了,夫妇“大呼”,“两儿齐哭”.四口人突然感到祸从天降,陷入急难之中的情状可见.接着连用五个“百千”,浓笔重彩点染由于失火从屋内卧室到邻近火场而传来的多少人和物发出的各色声响:大呼声、哭声、犬吠声、力拉崩倒声、火爆声、风声,急切相混,“求救声”“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呼号交加,情势越来越危急,声响越来越复杂,情节逐渐推向高潮.这里,重叠使用五个“百千”,读时不仅不使人感到文字重复,而且大有增浓气氛之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此种凶猛的火势和紧迫的情状.五个“百千”交织成十种不同的声响,惊慌忙乱之境,跃然而出.再用“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句,说明在火警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无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同时,又以四个“百”字组成两句对偶,用这种夸张手法,极写声响的复杂,盛赞口技人技艺之“善”.然后笔锋一转,写听众异常激动的反应:“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听众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无不形容尽致,犹如一场火灾就发生在眼前.这种惊心动魄的情景,使读者亦感到口技表演真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不能不为之拍案叫绝.
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为文章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弛缓而渐趋紧张.而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四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失火、救火的情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
结尾写表演结束,呼应篇首.假如说开头对演出场面的描写是为了“亮底”,那么此处重复一笔则是为了“印证”.文章前后照应,有力地表现了口技人技艺之“善”.全文情节完整而曲折,开端、发展、高潮、结束,井然有序,委婉多彩.结构开阖自如,起落分明,完整而严谨.行文善于随声赋形,因物敷彩,语言简练而又细腻,形象而又传神,构成自然、清新、感人的格调.
(陈鼎如《〈口技〉的艺术特色》,《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