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23:42:04
(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xTrP0KnX78@,!T 0-Ȉ$@B}/Y ޗF0/{=$[\uέf^'&DV2M+vT#A%oϗ%3NF×ٷOĔ.Oٕ \ ,<pTD,|(>jgXG*Z&@"-P|.j*12";W$5T241L֕Xɺ@<{eOhwA+w6{ *bKV۞6fSIo;KUh 9h j!24!5pN5,tr!tJ{]'&^'Ix'ݚܿ, \u:lIEĞ }=%qlT WPT>SPTp1B"D9Bd ~ъ?T Řt T> ;` ~{uroa\ߞNh26AS7= x0<0}<(oh뎛m=[尚Y;".UAR*iy`]+oLBTG{ߍ]

(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铵根是弱碱根,水解的氢离子.碳酸根是弱酸根,水解的氢氧根,水解的氢离子和氢氧根反应,所以促进离子水解

碳酸根水解产生氢氧根离子,而铵根水解和氢氧根结合,因此就促进了水解

双水解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水解更激烈
自己写一下水解过程

和勒沙特列原理有关吧

氨根离子水解呈酸性,碳酸根离子水解呈碱性,所以会发生双水解,相互促进。希望能帮到你

CO3 2- 要水解需要H+,NH4+水解需要OH- 而且正好是1:1(H+和OH-的个数)。也就是说水分子H2O正好可以拆成他们各自需要的。那就各自抢各自的呗。那就是说CO3 2- 水解剩下OH-,正好给NH4+,NH4+水解剩下H+给CO3 2+.
一个要阳离子,一个要阴离子,而所需的比例正好是环境中存在最多的分子的电离成分时,就会有双水解的现象产生。(NH4)2CO3 是典型的双水...

全部展开

CO3 2- 要水解需要H+,NH4+水解需要OH- 而且正好是1:1(H+和OH-的个数)。也就是说水分子H2O正好可以拆成他们各自需要的。那就各自抢各自的呗。那就是说CO3 2- 水解剩下OH-,正好给NH4+,NH4+水解剩下H+给CO3 2+.
一个要阳离子,一个要阴离子,而所需的比例正好是环境中存在最多的分子的电离成分时,就会有双水解的现象产生。(NH4)2CO3 是典型的双水解。

收起

(NH4)2CO3 为什么碳酸根离子会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 NaHCO3和(NH4)2CO3哪个电离的碳酸根更多?(NH4)2CO3双水解后大约 co3能剩多少? 在(NH4)2CO3中,有一摩尔(NH4)2,请问有多少摩尔的NH4离子?为什么? (NH4)2Fe(SO4)2,(NH4)SO4,(NH4)2CO3哪个氨根离子浓度高 2 NH3·H2O + CO2 ===== (NH4)2CO3 + H2O 的离子方程式氨水为弱碱,碳酸为弱酸,两者相遇会中和先开始通CO2:(此时氨水多,CO2少,所以2:1反应生成碳酸铵)2 NH3·H2O + CO2 ===== (NH4)2CO3 + H2O次方程的离子方 关于Na2CO3溶液中离子浓度问题Na2CO3溶液中碳酸根,会发生水解.生成HCO3-和H2CO3.可是为什么Na+ > CO3 2- > OH- >HCO3- >H+.碳酸根会大于HCO3-呢?且为什么 碳酸根大于OH-呢? 碳酸根为什么写作CO3 2-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1.Na2CO3 2.NaHCO3 3.HCO3 4.(NH4)2CO3 5.NH4HCO3,按碳酸根离子由小到大顺序排列是怎样的?为什么? 关于碳酸钠的物料守恒,为什么钠离子的浓度会等于2倍碳酸根离子的浓度,碳酸钠不是电离成2na和co3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1.Na2CO3 2.NaHCO3 3.HCO3 4.(NH4)2CO3 5.NH4HCO3,按碳酸根离子由小到大排列 (NH4)2CO3和NH4HCO3溶液中那一个溶液的碳酸根离子浓度大?从水解和电离的角度说明 碳酸根离子为什么是co3 2+为什么是2+ 设有9.6g碳酸铵(NH4)2 (CO3),计算 a.铵摩尔数 b.碳酸根离子的摩尔数 c.氢原子的摩尔数 d.氢原子的数目 co3离子和h离子溶于水为什么生成水和二氧化碳co3离子和h离子为什么会结合成碳酸 (NH4)2SO4、(NH4)2CO3谁的水解程度大?为什么?且哪个溶液中的铵根离子浓度大 (NH4)2CO3加热是否会分解? 为什么NH4HCO3和(NH4)2CO3不会双水解? 如何比较氨根离子浓度相同的不同溶液的浓度大小 为什么:(NH4)2CO3>(NH4)2SO4 >如何比较氨根离子浓度相同的不同溶液的浓度大小 为什么:(NH4)2CO3>(NH4)2SO4 >(NH4)2Fe(SO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