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18 08:04:50
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x\[SI+zl+Ԁ/=Dl2?/F 1lGa, $w\A\$$?£艿璙U*<1nYyOߛ/E`}5ƜSiY?xﺙsv9 3}f쵗]fnU>kVsbYxKUih1ONMyu¼ڳg6p2dMͩ} $g?^SlЇЧO׹Z$]m}ᆕ`f@*Gyrp'ffZ:2=سVj,i+eV]%ݗvaʹY3qz+\Tf:cfB x z 5ܮ+bk&0[P+G 聙~o^f!W:AYf`60SeSL|P33k,+X3) ?W.%%2m`%Yȡ j2h.boK]ffZH%!0(lę(],R(Xy?Xx+tOό_ógCF9(ѿG30m07l,#>4ӧf!Tμ9SEnkOʴ|Y ɷfF::~3?kafv wn=C*gfy ݏN&Ukīfc-Щ|Vr,գn6Z$14 ԍ-d9(<_D7c(oIwJ\Hwr5&$'"ӑ0)}axY`U>Lj` :oП `v`e͊Y/od5gqVtUmZ3// esERlnzl-\G6h~OЮ8~6e^˜sh40-~۵dż%#lmmV~Z-|S֊~ N"a_ g0~qzKs}T0SiǓNf̼ vQ(4΀ͅfy (0̾/JWg<׷Ȥsf/7?7%XF2SSPXSҌqYK>ZIC>t< Yj6X}2%MIK+Sc4ma^/y$Qf4!3.okOTbO`"EgR}r&trc14WHUtӐ;:r-~)4_iov\߽|Zj917X";,lu<+-Q f#Zkp43F |Ձd1Ş&٬PV&+ቶ jY3tXvY/̛3R|3R"h*뼨#LʜXCh}[PeԳ5+h0=O&F B'[YT0v&:>/KbmbϨ&0OBnw ӭnT D K-;9 A@a,$OcF s\bўk(3`ܜ { L;P"kV]'I,Ȏҕ z 3=c@lNyZxkvmʮ@q)\q(o6YRe^p5>);[(Rf%SSbc08ZG_S 7b`h@:/ɖ[}8SB9+ iI_GB? AR}@Ojcc[E@lfega<)KΜ6' 7d4Z|5=MjDn蟳 Q",Jմ",.+qWfc"48f"s8%8mai@v..xC1 7! jI YӮ\P32WN}47Aw>=Ϲ^ٔ;:|obÜ(YGo{.33I dD`[X@ѻ $ziij# qCDkcPE>-Z?E'1O y nDb7 x uOH.п7/L hj"1(* sl@V54iDF?]M`g*r TZ} 7$pcx!W(Jʹ` Ɓc6XdZfSJzخB_$ 9Ut&u¨FtENՅ]uXvO}]J1dyڮ]ʸk *v,w.0RԬښyuY Doȱഏ`^{:@v<撵P.B`]Cw+Kg6 Fꆽ稀СQ.XnwG1M6&1 ဌ$m09pYW4\90*0w(]/g:v "9-'[wZ1K+:՝^b($" Hq 5[+@)T=sL%qnb8ȼƔD+[lJds\_P|@v#:5W4K?rYO*^L^T|~{|z3: xE{MH:6G0 f?ȵyj|,ķJ:r{=?>-bU`Xvya#3ukl &myp}rQxOPX:/d)c<YIzR(L6(T)*vh]Q D%9]0_A?]t &/؅EBTI)hRH8b%(b  z\JUJB:(#Ŵe$Br:^,"5t1 o61{[\dM n1LQ+^tsjPg]`2tEW q8E!kWή m$fNS#]‚yhW2~?oEOͣWUɦ;=J[v`!1ep QiU#n%<[š;'.#{vݏ2o! x&鼊с'd#@cEً^b®ǂAEzN~Nx gxf(2S[ ` u=,wJ䇻}mKC]OLt Xl.Х5F^ǣ"gUlCf#OT= TSh e{S|Cyw 1_h6RbӐաǶGmUz玵'k&Z Yg壤Hp]/f͜8:KiRZC`7 'ӕ=}c~Z'EjK&Ս,"i9\bJĘOs#ET6 >Z-H%1yq=<4>LRx|U#xVF)PejH3v[t 5BW@c3 }Bggsz-5;Lo඾9)GJ{e%!Y_,ht?I{]`CpoCab|7I %\two1+\=>T~U4F{XOqUS@rc(4 ~ʽ;x@9ρ~bhl֝^ 7ʫm)ނ0ڽ9]t~7`7x0MRI~fAʬԄZ}u~> Q+{I]~]G;D7̲KVnE<A,[ ߈g9PB,@7O;Kn}Q'ї{MClN`uI&EȦNR#!P 8+`2 \-x k< )_# 0(!Y jlCnCdn nw@2!7o dG7e180nCp aDCjw θ/P+0I o_$`#" PJ{mou Ɓ. :D+Hga:@~1݀uC1 ;@;Dea;wpdPLX0@g塿 7=؜# =jʻ`=<sEB{ =>{E~O"w |yχW>/>XE>.F~ FB~$ȓ.a?crߠ??? N /i %Bq8eqAb]LHd,P}d;,>0J"Hp"GxxW !BdHlƁ I TK.DQ`R+dwm{ Q}`C!DCp <UgDoBB@Dh._?aDH%!eDx‰HPDN;TCMÊ(tg`P-"W.ch7HĹ^;'4N@#H[< 7Pn=j'9;02a#HA| x$z},ט$6] 'DwEtF7I9 I0CXm&oM*NB-pxIaO%[l`Lm>Wz*P% +A EXl?ZBg>f{.ъ@<x _B0Z,ԝ &:&TO@&VK'w;qLp&Iz&@UgPJOkB36ǴHhfDbD;m<q= '`N#Љ\>.ԉbBGoN\$"]@OTr'ؓ ޒJ̓:(X E/K!/+ JE-ED EUف`(h#p(n3uq QA((x FLC/8 n*

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
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类基本问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两类基本问题,那就是:
①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1.\x09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要求的速度和位移.
2.\x09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指的是在运动情况(如物体的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或位移)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力.
3.\x09加速度a是联系运动和力的纽带
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和运动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0+at, x=v0t+ at2, v2-v02=2ax等)中,均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物理量——加速度a.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便可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反过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便可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加速度始终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求加速度是解决有关运动和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x09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一般步骤
牛顿第二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的右边是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和运动关系的一般步骤是:
①\x09确定研究对象;
②\x09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③\x09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④\x09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⑤\x09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
6. 教材中两道例题的说明
第1道例题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合力求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末速度和位移).
第2道例题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运动分析,从运动规律中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物体受到的合力,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出了某个力(阻力).
在第2道例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坐标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学中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而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时,通常则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①\x09巧用隔离法 当问题涉及几个物体时,我们常常将这几个物体“隔离”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其运动状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参见下一节相关内容)列式求解.特别是问题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隔离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参阅本节例5)
②\x09巧用整体法 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去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称为整体法.整体法能减少和避开非待求量,简化解题过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参阅本节例5“点悟”)
③\x09巧建坐标系 通常我们建立坐标系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时为减少力的分解,也可巧妙地建立坐标轴,而将加速度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求解.(参阅本章第3节例5)
④\x09巧用假设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有些力存在与否很难确定,往往用假设推理法可以迅速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力存在(或不存在),然后利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肯定或否定所做的假设,得出正确的判断.(参阅本章“综合链接”例4)
⑤\x09巧用程序法 按时间顺序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称为程序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正确划分问题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运动过程,然后对各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4)
⑥\x09巧建理想模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往往要建立一些理想模型.例如:将物体看成质点,光滑接触面摩擦力为0,细线、细杆及一般的物体为刚性模型,轻弹簧、橡皮绳为弹性模型等等.(参阅本章第3节例6)
⑦\x09巧析临界状态 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往往在达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利用临界状态的分析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是一条有效的思考途径.(参阅本章第7节例3)
⑧\x09巧求极值问题 求解极值问题常可采用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这是物理解法的特征.数学解法则是先找出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直接应用数学方法求的极值.(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8)
例1 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
A. 7 m/s\x09\x09\x09 B. 10 m/s\x09\x09 C. 14 m/s\x09\x09\x09\x09D. 20 m/s
提示 设法求出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
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m/s=14m/s.
正确选项为C.
点悟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例2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取10m/s2).
提示 将运动员的运动分为下落、触网和蹦回三个阶段研究.
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以a表示加速度,Δ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
Δv=a Δ 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
  代入数值得  F=1.5×103N.
  点悟 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
例3 如图4—37所示,一水平传送带长为20m,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将该物体由静止轻放到传送带的A端.求物体被送到另一端B点所需的时间.(g 取10m/s2)
提示 本题要计算物体由A到B的时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从静止开始一直加速到B,知道加速度就可求出运动时间;另一种可能是,物体加速一段时间后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接着做匀速运动,有两个过程,要分别计算时间.
解析 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FN和向前的摩擦力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a,
又 FN-mg=0, F=μFN,
解得 a=μg=0.1×10m/s2=1 m/s2.
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2m/s时,其位移为
m=2m<20m,
所以物体运动2m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第一段加速运动时间为 s=2s,
第二段匀速运动时间为 s=9s.
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为
t=t1+t2=2s+9s=11s.
点悟 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请将本题与练习巩固(4—1)第7题作一比较.
例4 如图4—38所示,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解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等大于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固定时,调解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的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0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0.6, cos370=0.8)
提示 注意(1)中小球做匀速运动,(2)中小球做匀加速运动,两种情况风力及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不变,不要错误地认为滑动摩擦力相同.
解析 (1) 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 F=0.5mg.
当杆水平固定时,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与风力F等大反向,即
Ff=F.
又因 Ff=μFN=μmg,
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2) 当杆与水平方向成θ=370角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杆加速下滑.设下滑距离s所用时间为t,小球受重力mg、风力F、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沿杆的方向 Fcosθ+mgsinθ-Ff’=ma,
垂直杆的方向 FN’+F sinθ-mgcosθ=0,
又 Ff’= μFN’, F=0.5mg,
解得小球的加速度
.
因 ,
故小球的下滑时间为 .
点悟 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0角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
发展级
例5 如图4—39所示,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杆上套着一个圆环.箱子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圆环沿杆滑动时与杆间有摩擦.
(1)\x09若环沿杆加速下滑,环与杆间摩擦力的大小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2)\x09若环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a,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3)\x09若给环一定的初速度,使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大小仍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4)\x09若给环一个初速度v0,环沿杆上滑h高后速度恰好为0,则在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提示 由于环沿杆下滑和上滑时的加速度与箱子不同,因此应分别以环和箱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解析 (1) 环沿杆下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故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FN=Mg+F.
(2) 环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m(g-a).
直接应用(1)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Mg+F=Mg+ m(g-a)=(M+m)g-ma.
(3) 环沿杆上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FN=Mg-F.
(4) 由运动学公式 v02=2ah,
可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m(a-g).
直接应用(3)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Mg-F=Mg-m(a-g)=(M+m)g-ma=(M+m)g- .
点悟 上述将圆环和箱子分隔开来,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在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常常运用隔离法分析求解.
本题第(2)小题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圆环和箱子组成的系统受重力(M+m)g和地面的支持力FN的作用.因为圆环向下的加速度a应由系统的合外力提供,故有
(M+m)g-FN=ma,
解得 FN=(M+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 FN=(M+m)g-ma.
本题第(4)小题在求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后,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请自行解答.
例6 一个行星探测器从所探测的行星表面竖直升空,探测器的质量为1500 kg,发动机推力恒定.发射升空后9 s末,发动机突然间发生故障而关闭.图4—40是从探测器发射到落回地面全过程的速度图象.已知该行星表面没有大气,不考虑探测器总质量的变化,求:
(1) 探测器在行星表面上升达到的最大高度 H;
(2) 该行星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3)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F.
提示 题给速度图象中,B点时刻是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B点时刻探测器升至最大高度;A点时刻是加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A点时刻是发动机刚关闭的时刻.
解析 (1) 0~25s内探测器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上升的最大高度在数值上等于△OAB的面积,即 H= ×25×64 m=800 m.\x09\x09\x09\x09
(2) 9 s末发动机关闭,此后探测器只受重力作用,故在这一阶段的加速度即为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由图象得 g= = m/s2=4 m/s2,\x09\x09\x09\x09\x09\x09
(3) 由图象知探测器加速上升阶段探测器的加速度为
a= m/s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 F-mg=ma,
所以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 F=m(g+a)=1.67×104 N.\x09\x09\x09\x09\x09\x09
点悟 本题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图象类问题,仍属于已知运动求力的问题,只是将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反映出来.此类问题求解的关键是,要根据图象的特点,挖掘图象中的隐含条件,把图象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对应起来进行研究.

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类基本问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两类基本问题,那就是:
①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1.\x09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合力...

全部展开

力和运动关系的两类基本问题
关于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两类基本问题,那就是:
① 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② 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1.\x09从受力确定运动情况
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指的是在受力情况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状态或求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先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合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再利用运动学的有关公式求出要求的速度和位移。
2.\x09从运动情况确定受力
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指的是在运动情况(如物体的运动性质、速度、加速度或位移)已知的条件下,要求得出物体所受的力。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清楚物体的受力情况,根据运动学公式求出物体的加速度,然后在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基础上,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力。
3.\x09加速度a是联系运动和力的纽带
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F=ma)和运动学公式(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v=v0+at, x=v0t+ at2, v2-v02=2ax等)中,均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物理量——加速度a。
由物体的受力情况,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运动学公式便可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反过来,由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利用运动学公式可以求出加速度,再由牛顿第二定律便可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可见,无论是哪种情况,加速度始终是联系运动和力的桥梁。求加速度是解决有关运动和力问题的基本思路,正确的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4.\x09解决力和运动关系问题的一般步骤
牛顿第二定律F=ma,实际上是揭示了力、加速度和质量三个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方程左边是物体受到的合力,首先要确定研究对象,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合力的方法可以利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或正交分解法。方程的右边是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要确定物体的加速度就必须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
由此可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运动学公式解决力和运动关系的一般步骤是:
①\x09确定研究对象;
②\x09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必要时画受力示意图;
③\x09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必要时画运动过程简图;
④\x09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或运动学公式求加速度;
⑤\x09利用运动学公式或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求解要求的物理量。
6. 教材中两道例题的说明
第1道例题已知物体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合力求出加速度,然后根据物体的运动规律确定了物体的运动情况(末速度和位移)。
第2道例题已知物体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求解时首先对研究的物体进行运动分析,从运动规律中求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物体受到的合力,再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求出了某个力(阻力)。
在第2道例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还建立了坐标系。值得注意的是:在运动学中通常是以初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而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问题时,通常则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
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题的技巧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经典物理理论的基础。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掌握必要的解题技巧:
①\x09巧用隔离法 当问题涉及几个物体时,我们常常将这几个物体“隔离”开来,对它们分别进行受力分析,根据其运动状态,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或平衡条件(参见下一节相关内容)列式求解。特别是问题涉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时,隔离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参阅本节例5)
②\x09巧用整体法 将相互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组成一个整体(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去寻找未知量与已知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称为整体法。整体法能减少和避开非待求量,简化解题过程。整体法和隔离法是相辅相成的。(参阅本节例5“点悟”)
③\x09巧建坐标系 通常我们建立坐标系是以加速度的方向作为坐标轴的正方向,有时为减少力的分解,也可巧妙地建立坐标轴,而将加速度分解,应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分量式求解。(参阅本章第3节例5)
④\x09巧用假设法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有些力存在与否很难确定,往往用假设推理法可以迅速解决。使用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力存在(或不存在),然后利用已知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肯定或否定所做的假设,得出正确的判断。(参阅本章“综合链接”例4)
⑤\x09巧用程序法 按时间顺序对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的解题方法称为程序法。其基本思路是:先正确划分问题中有多少个不同的运动过程,然后对各个过程进行具体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4)
⑥\x09巧建理想模型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时,往往要建立一些理想模型。例如:将物体看成质点,光滑接触面摩擦力为0,细线、细杆及一般的物体为刚性模型,轻弹簧、橡皮绳为弹性模型等等。(参阅本章第3节例6)
⑦\x09巧析临界状态 在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中,往往在达到某个特定状态时,有关的物理量将发生突变,此状态称为临界状态。利用临界状态的分析作为解题思路的起点,是一条有效的思考途径。(参阅本章第7节例3)
⑧\x09巧求极值问题 求解极值问题常可采用物理方法和数学方法。建立物理模型,分析物理过程,这是物理解法的特征。数学解法则是先找出物理量的函数关系式,然后直接应用数学方法求的极值。(参阅本章“亮点题粹”题8)
例1 在交通事故的分析中,刹车线的长度是很重要的依据,刹车线是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时留下的滑动痕迹。在某次交通事故中,汽车的刹车线长度是14 m,假设汽车轮胎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恒为0.7,g取10m/s2,则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
A. 7 m/s\x09\x09\x09 B. 10 m/s\x09\x09 C. 14 m/s\x09\x09\x09\x09D. 20 m/s
提示 设法求出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
解析 设汽车刹车后滑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μmg=ma,a=μg。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02=2ax,可得汽车刹车前的速度为
m/s=14m/s。
正确选项为C。
点悟 本题以交通事故的分析为背景,属于从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状态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加速度a,再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相关的运动学量。
例2  蹦床是运动员在一张绷紧的弹性网上蹦跳、翻滚并做各种空中动作的运动项目,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从离水平网面3.2m高处自由下落,着网后沿竖直方向蹦回到离水平网面5.0m高处。已知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为1.2s,若把在这段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求此力的大小(g取10m/s2)。
提示 将运动员的运动分为下落、触网和蹦回三个阶段研究。
解析 将运动员看作质量为m的质点,从h1高处下落,刚接触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下);
  弹跳后到达的高度为h2,刚离网时速度的大小为
  (向上)。
速度的改变量 Δv=v1+v2(向上)。
以a表示加速度,Δ t表示运动员与网接触的时间,则
Δv=a Δ t。
接触过程中运动员受到向上的弹力F和向下的重力mg,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F-mg=ma。
  由以上各式解得 ,
  代入数值得  F=1.5×103N。
  点悟 本题为从运动状态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的问题。求解此类问题可先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求出加速度a,再由牛顿第二定律求出相关的力。本题与小球落至地面再弹起的传统题属于同一物理模型,但将情景放在蹦床运动中,增加了问题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题中将网对运动员的作用力当作恒力处理,从而可用牛顿第二定律结合匀变速运动公式求解。实际情况作用力应是变力,则求得的是接触时间内网对运动员的平均作用力。
例3 如图4—37所示,一水平传送带长为20m,以2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已知某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1,现将该物体由静止轻放到传送带的A端。求物体被送到另一端B点所需的时间。(g 取10m/s2)
提示 本题要计算物体由A到B的时间,分析物体运动过程,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从静止开始一直加速到B,知道加速度就可求出运动时间;另一种可能是,物体加速一段时间后速度与传送带相同,接着做匀速运动,有两个过程,要分别计算时间。
解析 物体受重力mg、支持力FN和向前的摩擦力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F=ma,
又 FN-mg=0, F=μFN,
解得 a=μg=0.1×10m/s2=1 m/s2。
当物体做匀加速运动达到传送带的速度v=2m/s时,其位移为
m=2m<20m,
所以物体运动2m后与传送带一起匀速运动。
第一段加速运动时间为 s=2s,
第二段匀速运动时间为 s=9s。
所以,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的总时间为
t=t1+t2=2s+9s=11s。
点悟 物体受力情况发生变化,运动情况也将发生变化。此题隐含了两个运动过程,如不仔细审题,分析运动过程,将出现把物体的运动当作匀速运动(没有注意到物体从静止开始放到传送带上),或把物体的运动始终当作匀加速运动。请将本题与练习巩固(4—1)第7题作一比较。
例4 如图4—38所示,风洞实验室中可产生水平方向的、大小可调解的风力。现将一套有小球的细直杆放入风洞实验室,小球孔径略等大于直径。
(1)当杆在水平方向固定时,调解风力的大小,使小球在杆上做匀速运动,这时小球所受的风力为小球所受重力的0.5倍,求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
(2)保持小球所受的风力不变,使杆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370并固定,则小球从静止出发在细杆上滑下距离s所需时间为多少?(sin370=0.6, cos370=0.8)
提示 注意(1)中小球做匀速运动,(2)中小球做匀加速运动,两种情况风力及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不变,不要错误地认为滑动摩擦力相同。
解析 (1) 设小球所受风力为F,则 F=0.5mg。
当杆水平固定时,小球做匀速运动,则所受摩擦力Ff与风力F等大反向,即
Ff=F。
又因 Ff=μFN=μmg,
以上三式联立解得小球与杆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
(2) 当杆与水平方向成θ=370角时,小球从静止开始沿杆加速下滑。设下滑距离s所用时间为t,小球受重力mg、风力F、杆的支持力FN’和摩擦力Ff’作用,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沿杆的方向 Fcosθ+mgsinθ-Ff’=ma,
垂直杆的方向 FN’+F sinθ-mgcosθ=0,
又 Ff’= μFN’, F=0.5mg,
解得小球的加速度

因 ,
故小球的下滑时间为 。
点悟 本题是牛顿运动定律在科学实验中应用的一个实例,求解时先由水平面上小球做匀速运动时的二力平衡求出动摩擦因数,再分析小球在杆与水平面成370角时的受力情况,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求得加速度,再由运动学方程求解。这是一道由运动求力,再由力求运动的典型例题。
发展级
例5 如图4—39所示,箱子放在水平地面上,箱内有一固定的竖直杆,杆上套着一个圆环。箱子的质量为M,环的质量为m,圆环沿杆滑动时与杆间有摩擦。
(1)\x09若环沿杆加速下滑,环与杆间摩擦力的大小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2)\x09若环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a,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3)\x09若给环一定的初速度,使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摩擦力的大小仍为F,则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4)\x09若给环一个初速度v0,环沿杆上滑h高后速度恰好为0,则在环沿杆上滑的过程中箱子对地面的压力有多大?
提示 由于环沿杆下滑和上滑时的加速度与箱子不同,因此应分别以环和箱子为研究对象,分析它们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并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解析 (1) 环沿杆下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故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FN=Mg+F。
(2) 环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m(g-a)。
直接应用(1)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Mg+F=Mg+ m(g-a)=(M+m)g-ma。
(3) 环沿杆上滑时,环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下,箱子(即杆)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上,故箱子受到地面的支持力 FN=Mg-F。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FN=Mg-F。
(4) 由运动学公式 v02=2ah,
可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由牛顿第二定律有 mg+F=ma,
故环受到的摩擦力 F=m(a-g)。
直接应用(3)的结果,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Mg-F=Mg-m(a-g)=(M+m)g-ma=(M+m)g- 。
点悟 上述将圆环和箱子分隔开来,分别对它们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的方法,称为隔离法。在问题涉及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时,常常运用隔离法分析求解。
本题第(2)小题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圆环和箱子组成的系统受重力(M+m)g和地面的支持力FN的作用。因为圆环向下的加速度a应由系统的合外力提供,故有
(M+m)g-FN=ma,
解得 FN=(M+m)g-ma。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得,箱子对地面的压力
FN’ = FN=(M+m)g-ma。
本题第(4)小题在求得环沿杆上滑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后,也可采用整体法分析,请自行解答。
例6 一个行星探测器从所探测的行星表面竖直升空,探测器的质量为1500 kg,发动机推力恒定.发射升空后9 s末,发动机突然间发生故障而关闭。图4—40是从探测器发射到落回地面全过程的速度图象。已知该行星表面没有大气,不考虑探测器总质量的变化,求:
(1) 探测器在行星表面上升达到的最大高度 H;
(2) 该行星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3) 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F。
提示 题给速度图象中,B点时刻是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B点时刻探测器升至最大高度;A点时刻是加速度正负的转折点,故A点时刻是发动机刚关闭的时刻。
解析 (1) 0~25s内探测器一直处于上升阶段,上升的最大高度在数值上等于△OAB的面积,即 H= ×25×64 m=800 m。\x09\x09\x09\x09
(2) 9 s末发动机关闭,此后探测器只受重力作用,故在这一阶段的加速度即为该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由图象得 g= = m/s2=4 m/s2,\x09\x09\x09\x09\x09\x09
(3) 由图象知探测器加速上升阶段探测器的加速度为
a= m/s2,
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得 F-mg=ma,
所以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推力 F=m(g+a)=1.67×104 N。\x09\x09\x09\x09\x09\x09
点悟 本题是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的图象类问题,仍属于已知运动求力的问题,只是将物体的运动情况由图象反映出来。此类问题求解的关键是,要根据图象的特点,挖掘图象中的隐含条件,把图象与物体的实际运动对应起来进行研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