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4:07:59
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
xSnPMzaIZ`[/ BCGN!nhڔQ#PϽ+~s$vSɲ3gf9#'rQm@^ :V 0`o|Ҁ]~&YZy坉E!NGZ0˜[ޞyTb[8l1Ҵ*ZV1eslbDTL%ʑ }O4LJ` >EƹG03GȾ6blf˛Eƈ(ꉽW;^~=Pufe"<_}sDweUgڽ-8\1Tτ_4¢`O[nvp FnV{w[ Ea_膖A0i[p$ nXaEpm8M6v' 

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
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
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
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到难溶的PbS,慢慢转变为铜蓝(CuS):
Cu2+ + SO42- + PbS ═ CuS + PbSO4
C.在盐碱地(含较多NaCl、Na2CO3)上通过施加适量CaSO4,可降低土壤的碱性:
CaSO4 + Na2CO3 ═ CaCO3↓+ Na2SO4
D.在燃煤时加入适量石灰石,可减少SO2的排放:
2CaCO3 + O2 + 2SO2 ═ 2CaSO3 + 2CO2

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
选D,D有O2存在,生成的是CaSO4,不是CaSO3.
正确的是2CaCO3+2SO2+O2=2CaSO4+2CO2

1.下列解释事实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用食醋除去暖水瓶中的水垢:2CH3COOH + CaCO3 ═ Ca2+ + 2CH3COO- + CO2↑+ H2OB.自然界各种原生铜的硫化物经氧化、淋滤作用后产生的硫酸铜,遇 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由Na2S生成H2S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FeS生成H2S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S分解生成S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由Na2SO3转化为Na2SO 写出两个符合下列离子方程式的化学方程式 KClO3和S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下列措施或事实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下列物质反应改变物质的量不能用同一个离子方程式表达的是1.NaHCO3溶液与石灰水反应2.KALO2溶液与稀盐酸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求50个高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及其离子方程式.高一学过的所有方程式及其离子方程式.有相对应的,不能只有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求 《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是离子反应的要写离子方程式) 》道客巴巴 除去粗盐中混有的硫酸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现象和对现象的解释(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 下列水解化学方程式或水解离子方程式NH4+ + H2O ===(可逆符号)NH4OH+H+.为什么错 为什么不能写成这样的形式 NH4OH 急!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HCO3~---CO2+H20HOC3~---CO3离子CU-----CU离子 按要求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式或离子方程式(1)电解熔融氯化铝的化学方程式(2)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大理石溶于稀盐酸的离子方程式(4)氯化铁与铁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写出下列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1、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2、向饱和的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 写出下列转化的化学方程式,如果是在水溶液中进行的请写出离子方程式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氟化钠和稀盐酸反应 写出下列物质的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HCl和NaSO4(盐酸和硫酸氢钠) 化学方程式5写出下列转化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Fe3O4 -->Fe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