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0:28:08
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xZr"ǒ~?@G[=-vc@]!  !@#!\"|5_VV7huF K_~ER.r6%w.E1.w^vURb|Ϲi8&uq{q1'!Udv dw)[FU@Tkﱶ.u@߼]<9La<OGW?CXS(󉻈 wְ*ݹڶ<LMK&8dvhA){ !dc|tW K0/A } 8xiZ6ˋx l&t)6naxh&ތ8ćOqK(S1HGT/o2w'&. 3` |ȍHؿ ҹЎ̞gak/V!H/Zc( % vuvpgٰV9MX6ثjC8|LhE$"S}]]z <[a䭜O5s:"2pXQ$`.޵/ L)Os. EVq0@mO'EkY̹WdSM^M [Yʩl,$I΃6)1g10LdT~hdDUj3Zo̥)zN>%R/<Tl 9WJXiDʬ M¶vB :%rl81 )]&.R/_ 4u| ?AyG+%"9AD>44K0go xg:lTȁVޭM*Bp2-Ɨഅ&bB |Fik WSʃTBnN:]1ևAn168Z67?I̠[X(xukD}";țKEdDqO?U4UOD]DA0Z9 T? 霢;~ҼkkFy3|6ޖֻjh(SA~vC̑6T :H%HFtxw0+~+, Lٻ%1nJ]ef׷6Xu%ȭՔn1UfDiD䧈#babMVλ+r *,n!gpr*<\йzVP@GrȐ$j`Nx0)%Zn-wDk%kHCvESCHG_ԑ̒ /V~`R~G5ؖ:{Y$Cdַ&:h0\E`!ťvG7f!sN=cs]Ͼ?Ugs ~mz2{Ű*@g[fb}MN[eb2YwWZ@d A'h_0Qg ]bG'3zIDy@ĬҼ?y1TEIS\|h/2@({O;M5aF:mGd&A0C]-,EP:Q5]1~UPnN@;(_:ތ]9ኒ> ."Aj1I2ND*oJZ`Uș[׾CoHi$'*JoFMyJյ!rȼE=1]wmwVm )5Q<d"GKS^o<}U$ĵ{I$ICULTauU:wP~op#q{?aooO~ob,߲x/VNZH1UuyIΊ+| >ez@eA(8t.:RhtO<L@MZS,_ß>RC(8 KvӆoV @HB;Ύ)-b#o}\E a]Dҳ^65uY8LQ._dwx$ _sU-(?UD1tc+;47apHcB-D(R&#:K*#0]- x3& O&1\'pqdj6ҝ>pj69%?܃(-%^ۓHV yIVS˾Cڑ$ņq[uSMmbDL:\lݘ=٩V0ߞmEŪx1N73BbB NcMqt8Qhii$- hece4EuS#Peav r7,⣛&O[䒍<8rА.q@"o&"f-K!:(9oUCuP-tsxg Xt}:ҳAmÁ8$2z6')'$C 2QaYCҮѫ6m >

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历史上最美丽的十大物理实验?
最简单的仪器和设备,发现了最根本、最单纯的科学概念,这些
“抓”住了物理学家眼中“最美的”科学之魂的实验,就像是一座座
历史丰碑一样,人们长久的困惑和含糊顷刻间一扫而空,对自然界的
认识更加清晰.
罗伯特·克瑞丝是美国纽约大学石溪分校哲学系的教员、布鲁克
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历史学家,他最近在美国的物理学家中作了一次调
查,要求他们提名历史上最美丽的科学实验.9月份出版的《物理学
世界》刊登了排名前10位的最美丽实验,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我们耳熟
能详的经典之作.令人惊奇的是这十大实验中的绝大多数是科学家独
立完成,最多有一两个助手.所有的实验都是在实验桌上进行的,没
有用到什么大型计算工具比如电脑一类,最多不过是把直尺或者是计
算器.
从十大经典科学实验评选本身,我们也能清楚地看出2000年来科
学家们最重大的发现轨迹,就像我们“鸟瞰”历史一样.
《物理学世界》对这些实验进行的排名是根据公众对它们的认识
程度,排在第一位的是展示物理世界量子特征的实验.但是,科学的
发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9月25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根据时间顺序
对这些实验重新排序,并作了简单的解释.
埃拉托色尼测量地球圆周长
古埃及的一个现名为阿斯旺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夏日正午的
阳光悬在头顶:物体没有影子,阳光直接射入深水井中.埃拉托色尼
是公元前3世纪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他意识到这一信息可以帮助他
估计地球的周长.在以后几年里的同一天、同一时间,他在亚历山大
测量了同一地点的物体的影子.发现太阳光线有轻微的倾斜,在垂直
方向偏离大约7度角.
剩下的就是几何学问题了.假设地球是球状,那么它的圆周应跨
越360度.如果两座城市成7度角,就是7/360的圆周,就是当时5000
个希腊运动场的距离.因此地球周长应该是25万个希腊运动场.今天,
通过航迹测算,我们知道埃拉托色尼的测量误差仅仅在5%以内.(
排名第七)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实验
在16世纪末,人人都认为重量大的物体比重量小的物体下落得快,
因为伟大的亚里士多德已经这么说了.伽利略,当时在比萨大学数学
系任职,他大胆地向公众的观点挑战.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已经成为
科学中的一个故事:他从斜塔上同时扔下一轻一重的物体,让大家看
到两个物体同时落地.伽利略挑战亚里士多德的代价也许使他失去了
工作,但他展示的是自然界的本质,而不是人类的权威,科学做出了
最后的裁决.(排名第二)
伽利略的加速度实验
伽利略继续提炼他有关物体移动的观点.他做了一个6米多长、3
米多宽的光滑直木板槽.再把这个木板槽倾斜固定,让铜球从木槽顶
端沿斜面滑下,并用水钟测量铜球每次下滑的时间,研究它们之间的
关系.亚里士多德曾预言滚动球的速度是均匀不变的;铜球滚动两倍
的时间就走出两倍的路程.伽利略却证明铜球滚动的路程和时间的平
方成比例:两倍的时间里,铜球滚动4倍的距离,因为存在恒定的重
力加速度.(排名第八)
牛顿的棱镜分解太阳光
艾萨克·牛顿出生那年,伽利略与世长辞.牛顿1665年毕业于剑
桥大学的三一学院,后因躲避鼠疫在家里呆了两年,再后来顺利地得
到了工作.当时大家都认为白光是一种纯的没有其他颜色的光(亚里
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而彩色光是一种不知何故发生变化的光.
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牛顿把一面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透过三棱镜,
光在墙上被分解为不同颜色,后来我们称作为光谱.人们知道彩虹的
五颜六色,但是他们认为那是因为不正常.牛顿的结论是:正是这些
红、橙、黄、绿、青、蓝、紫基础色有不同的色谱才形成了表面上颜
色单一的白色光,如果你深入地看看,会发现白光是非常美丽的.(
排名第四)
卡文迪许扭矩实验
牛顿的另一伟大贡献是他的万有引力定律,但是万有引力到底多
大?
18世纪末,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决定要找出这个引力.他
将两边系有小金属球的6英尺木棒用金属线悬吊起来,这个木棒就像
哑铃一样;再将两个350磅重的铅球放在相当近的地方,以产生足够
的引力让哑铃转动,并扭动金属线.然后用自制的仪器测量出微小的
转动.
测量结果惊人的准确,他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的参数,在此基础
上卡文迪许计算地球的密度和质量.卡文迪许的计算结果是:地球重
6.0×1024公斤,或者说13万亿万亿磅.(排名第六)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牛顿也不是永远正确.在多次争吵后,牛顿让科学界接受了这样
的观点:光是由微粒组成的,而不是一种波.1830年,英国医生、物
理学家托马斯·杨用实验来验证这一观点.他在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小
洞,然后用厚纸片盖住,再在纸片上戳一个很小的洞.让光线透过,
并用一面镜子反射透过的光线.然后他用一个厚约1/30英寸的纸片
把这束光从中间分成两束.结果看到了相交的光线和阴影.这说明两
束光线可以像波一样相互干涉.这个实验为一个世纪后量子学说的创
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排名第五)
米歇尔·傅科钟摆实验
去年,科学家们在南极安置一个摆钟,并观察它的摆动.他们是
在重复1851年巴黎的一个著名实验.1851年法国科学家米歇尔·傅科
在公众面前做了一个实验,用一根长220英尺的钢丝将一个62磅重的
头上带有铁笔的铁球悬挂在屋顶下,观测记录它前后摆动的轨迹.周
围观众发现钟摆每次摆动都会稍稍偏离原轨迹并发生旋转时,无不惊
讶.实际上这是因为房屋在缓缓移动.
傅科的演示说明地球是在围绕地轴自转的.在巴黎的纬度上,钟
摆的轨迹是顺时针方向,30小时一周期.在南半球,钟摆应是逆时针
转动,而在赤道上将不会转动.在南极,转动周期是24小时.(排名
第十)
罗伯特·米利肯的油滴实验
很早以前,科学家就在研究电.人们知道这种无形的物质可以从
天上的闪电中得到,也可以通过摩擦头发得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
家J·J·托马斯已经确立电流是由带负电粒子即电子组成的.1909年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米利肯开始测量电流的电荷.米利肯用一个香水
瓶的喷头向一个透明的小盒子里喷油滴.小盒子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连
接一个电池,让一边成为正电板,另一边成为负电板.当小油滴通过
空气时,就会吸一些静电,油滴下落的速度可以通过改变电板间的电
压来控制.
米利肯不断改变电压,仔细观察每一颗油滴的运动.经过反复试
验,米利肯得出结论:电荷的值是某个固定的常量,最小单位就是单
个电子的带电量.(排名第三)
卢瑟福发现核子实验
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
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
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阿尔法
微粒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是
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叫做核子,
电子在它周围环绕.(排名第九)
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
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确.光
既不是简单的由微粒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20世纪初,麦克斯
·普克朗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
吸收光.但是其他实验还是证明光是一种波状物.经过几十年发展的
量子学说最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亚原子微粒(如电子、
光子等等)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物理上称它们:波粒二象性.
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科学
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实验.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
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的效应,它们相互影响,以至
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
有波的效应.
《物理学世界》编辑彼特·罗格斯推测,直到1961年,某一位科
学家才在真实的世界里做出了这一实验.(排名第一)

好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