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8 14:02:42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x|n#I1fF wՃAw5K3y %Q$%qQ"%ڸh"9#4s'Bct:)X,Dٵk=wϿkd,[mY?]l`F=j`ZMZm(ݖ .`f ^X\f"WW\ƪgVw^CVzC y_jJT^,1yWyݱqw:\ ܽzDlzoa郎t[:r=^K̥{Uu>.Amq+rդ}=e/ m;>`[{JޅQlC Zo㶨pX&/um90/e):yщxv.38}c\2JNraR)c"y/e+3b?ÑKI; ["7D'涨tq_u,G*7n8'0;^#k9' 2fuN_<{Ihgo b-Qă%E4} u+l7Xܑssưڂ̟n*-j}go gH35ErKe "n-g!β܌r'" ރ|L4p̥ReE!hw2n߀7l1aV#P'7k"[  EQkQɪX)#)f!#ZIlVg,SpܽzPfO05vfܩ!W"R XP+y,,N6"zT1 2\ο"ܐפ.&oZm+u|x!Ձ-EiUK25Rȭt-j&^8䟬s^\˟crfKQ{ldysz&C0 ^j)A4_^v0nM W 1q(4j*HTvy@jW0kZkeS5RxFRa\8}3 H's;Kd++JDb?QNŠHVT`>3dzT v,Y'!}|埇6IRH /qt!5NV) ~>)ʥ^JϿ+Z\(-X; Pv`&~ ͩY5Q|B z{1[{5jUo#A~W$NmHNC0m4lG;ȄA,Ȉ 0zzX]b,r֧&Na [Ka3>/G} </5f~Ux4HZ^;oU2*s;т\Xlg%Dl-XhxwL_ʎ\,0 *XT]&dVa0`wKꕠQoIUZj}אky¿D2 Z ʧfAHpz$P e۳\tCj y=uxyWbqsNAP61r G{~ܯ+?FYKjaa7 ,k`lM0!db~ 'pxm@c7*q# '.Uh@z||Uq wq. 6}+N-4d; b6v/oA-o !~#v~+@im@^#M/w"y! "r4W-@eGS4P6d_9c&ŧࠆyi.b㐵 ;zm>Rfz57 +rVJ-`tuIUXt hOZϊk/+gd|^T ퟚGM- grƭnQao_kFťw3ЦwcgI FH$ 5;[q Er-iV#*XiG͹*Qdwg6BEUXhM Bw4ay";w.AOhp.sl4$1u{!|55^H% %mfɊ,EK6d?УFi e;qΚe15dqϸ{5:9$SܔƫpL65r9*)>ʌmȻ./ϻfL+R6r@ ~xx[: nV!'r_GIǨl:A*D_+򸻈 [1}c@==H`KfKD@p'Ӱ t8{o;Py'6A}}[Kw7Huaq ƹ8=7jچˎww1x"Dd)P7y(9HY2{oڕSȥ^kO7k8[i{MEfՓ@4VwHYA8Rmxk#e@ 6ΟA>Djkri3Ԣ\\ŕ4%(ME~6|l4ڎh,Ej Pؼ;|6|)7-Z9/6dJN<.A O|Ә<'qYP(W?aUpa Gf,?NeH'{vhiZ58#kZ@1"OA=g:Y&zyx[ DQE)Ve+<+:z OllעI<*R̷(xSz2S@yN@,F+)+IQ Eu#" |JVk-oipqG-tfM 5;; KLJPP9/i oB HN<ނ&nwrAF,C ;Z3[V7'/`|'jvtws*l-Jp|rFUh08r{XfjfӰjȳBk .sp*P65;q\[UDzYü<v^Q"2QɁsZWTkĂP0C$UFdy u`"MdfV4Ve50@jWH)4 73R;l+YQs/W!1 N2LM've҉:lDAp862uO, :,Jjͩzb G:qUiK~WgY ;0LЍ,XA0/K@dչ]Y1@ApXS)|oPc6VTg_#7:&WTH[cԠt },`"w?{'07Uqfft$go&5o`Xʛ7mެ)>NM9'm ›:#5o'a,J<T{"J2)T0 'sd4a*&sxśA+*dQ OWB,*ߝG%?[>TS{T\mox}xM&GKՓznȓ2FaID4?HٓOҞ=i{'$IhڞDTRcI{D^;39DҞM|&ܔ'mϏ=݅&'IJ;:.I{ǛW9L;1HskTjNKwTbx2c&Sd>Ýdgt>0ݝ<ܓW'TOJ_qɄ>Is'OF"{k }.D:J*_]!0uf򹽏%=1㔉fkYg!/ײSFܔ' vi&\uT%y&O^єR`SÍ8Otєyʐ $7O*<ޙ' 4/)bh1ӅJ~Kx&b5~X@2.ж[EEz,@O3C+ PiJiv]@}9Z0\޺ .+zd (0P"2^+0r(n?,i +j `tZMwW U_[U@~=]WF ٺ.DewOeWVxRtmk =[[@Au*U_@Fx%,L2n*/2PJ۩3P԰+eV(n5Pmn֞'DV8 zk=>p줧ä/Re?V1/Asj* ySz]V#(]P{^\5zﴊI-JЧ|]22a쬾heSk{H}˜̿>TBAx(>SȖS$jUZAaaWphł;ЪIzNN{Ips1bBͮ`ՙ\kO6#'!S"`pbvzvVA=*L#qG?Shݪ=F[EUw aPL療Es[,+%- xy{ QnkB |)p.`6h܋{^X߮dazPd*K v/vud5 mlU(U F :KnɻsH"xcVj ȝO$((T Xy精Rpoq'<:æG.bXLjkKiKZhM`6#n:_PS2Ք1(/fo%T jSQf ('6Z"C zH)UɁ򪙹Pf/̢,G!DKT|Dęk 8*g qKeT,- Tb؊~]U6Լأ{U@a]0 ж8Ÿ2(*x V5e־k+J-f7G#ge }-|p1nэ6Ɖ`ABdv ׭R *u{\)mi3v-nVu;h}ȴ8jx0rL :?ilWOWqhՍ]09k>:RK;\ :DUj_c\E9:Z (F ט[-~ RFJa W HC}RG;*+gu $T>><(Ľ(p]Lh}"=M}ҏ+Kꠔ[7Ȋhݾվu:*2|V{Nz NaP-b XqYCUjCR)P:ԼOkR) s2[avs3 j_m!˸p: 纬ۓ' o@ jF޲ S]gW$VHKS?(ȴSVR[9LEF}iMlΨ@F0A{{ k }Zك`Czسw\(k~ 5~cH.1mN Zcʎ$A A- ח 2/ b0+"2$;yZ*fTKYx ˁZ]ƽ+"RCv 굻YAs3=5FBEQ:4rXTᚈӡKŮ픈C?3?TV&?EL-GSˁ~;ؑo{V{^s]eaHea 11ڇw Ppcq+V[οu= h-6k]t9^h0_FGD=w3dz ?Zzxgwg)Lh(B^:uhӥhS[++4s*CϬNoOW}~}2kSk DAN%mӛrQk[x^|Yg J>e ۦ^[l:eo_N/ZV<^ӌh;`Wi:pnO_7ҴlӺGax>ʦ~ix|TiC|v>8 }HB!ӛ>JQ>Ok<?9|ŏ"ypF8 GG CfO7q @|DWX-ȼiM`J>kZ8 ۪@*\ x '_ r @Z o |5Q5Ӎ_ȉNk~=7iE$HM2MX |UW,hzHӔAn3-yi8öA*0l$nhu_>~_c-X/o$NVBʦ=LHq~N4zMK!%n*D0xB9l-B$E텔Mo0"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武昌九曲亭记[1]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22]睥睨(b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连续好几天.
[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即此之谓.
[28]“方其”二句:意谓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29]“及其”句:意谓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33]“夫孰知”句: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34]“惟其”三句:意谓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35]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本篇选自《栾城集》.它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显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苏轼曾说苏辙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本篇风格即如其说.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

全部展开

武昌九曲亭记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先给出注释:
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城。
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陂陁(pōtuó):不平坦
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乱流:横绝江水
乱流:横绝江水。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相劳:相互慰问。
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陵阜:高山。
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效:呈现。
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睥睨(b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移日:连续好几天。
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即此之谓。
“方其”二句:意谓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及其”句:意谓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夫孰知”句: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惟其”三句:意谓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收起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2008-2-3 16:26 提问者: jianrueimuguan | 浏览次数:28116次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

全部展开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地图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 > 学习帮助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 2008-2-3 16:26 提问者: jianrueimuguan | 浏览次数:28116次
武昌九曲亭记翻译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2008-2-3 16:34 满意回答 武昌九曲亭记[1]
[宋]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2],庐于江上[3]。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4],陂陁蔓延[5],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6],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7],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8],乘渔舟,乱流而南[9]。山中有二三子[10],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11],相携徜徉而上[12]。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13]。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14],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15]。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16],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17],皆效于左右[18]。有废亭焉[19],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20],不可加以斤斧[21]。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22]。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23],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24]。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25]。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26],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27]。方其得意[28],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29],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30],要之一饱[31],而同委于臭腐[3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33]?惟其无愧于中[34],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35]。
【注释】
[1]武昌九曲亭:据《清一统志》说:“九曲亭在武昌县西九曲岭,为孙吴遗迹,宋苏轼重建,苏辙有记。”武昌,今湖北鄂城。
[2]子瞻:苏轼的字。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有人告发他作诗文讪谤朝廷,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
[3]庐于江上:苏轼到黄州的第二年,由定惠院迁居临皋亭,其地濒于江边,故云。
[4]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苏轼有《记樊山》,其中说:“自余所居临皋亭下,乱流而西,泊于樊山,为樊口。……循山而南,至寒溪寺,上有曲山,山顶即位坛、九曲亭,皆孙氏遗迹。”又《答秦太虚书》:“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
[5]陂陁(pōtuó):不平坦。
[6]浮图:梵语,亦作佛图、浮屠,即塔也。精舍:佛寺。
[7]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lì)”,同“栎”,即柞(zuò)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8]策:也是杖。杖策:谓扶杖。
[9]乱流:横绝江水。
[10]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11]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幅巾迎笑:表示苏轼与山中的年轻人关系之融洽。
[12]徜徉(cháng yáng):自由往来的样子。
[13]相劳:相互慰问。
[14]居齐安三年:本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15]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16]陵阜:高山。
[17]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向背:向阳、背阴。
[18]效:呈现。
[19]有废亭焉:谓此地有一座荒废的亭子。
[20]百围:是说树干的粗细。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21]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22]睥睨(bì 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23]斥:排斥,驱逐。这句是说,把这棵树从它占据之地赶了出去。
[24]褰(qiān)裳:提起衣服。先之:走在前面。
[25]移日:连续好几天。
[26]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
[27]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苏轼在《超然台记》中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即此之谓。
[28]“方其”二句:意谓正当苏轼获得一种适意的乐趣时,就以为这是最愉快的享受,天下万物都不能取代这种乐趣。
[29]“及其”句:意谓等到苏轼对这种乐趣享受够了,他又总是对自己满足于这种乐趣感到吃惊,觉得好笑。“厌”,满足。“洒然”,吃惊。
[30]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食物。
[31]要之一饱:重要的是以求吃个饱。
[32]委:抛弃。腐臭:腐烂发臭。这句是说,吃饱之后,就把剩下的食物统统丢掉,让它们腐烂发臭。
[33]“夫孰知”句: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也就是说,人生乐趣的得失是无常的。
[34]“惟其”三句:意谓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
[35]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作者及题解】
苏辙(1039一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是苏洵之子,苏轼之弟。十九岁与苏轼同登进士第。仁宗时,为商州军事推官,徙大名。神宗时,为王安石属官,因反对新法,调任他职。后因苏轼诗罪株连,谪迁筠州监盐酒税。哲宗至徽宗时,仕途几经起落,最后以太中大夫退职,住在许(今河南许昌),自号颍滨遗老。死后追赠端明殿学士,谥号“文定”。他是著名散文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栾城集》。
本篇选自《栾城集》。它作于元丰五年(1082)。当时作者贬谪筠州,苏轼贬谪黄州,政治遭遇不得志,但他们都并不消沉。这篇题记便是记述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由来,阐发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的游乐山水中自有磊落胸怀和洒脱风度。显然,其中也寄托着作者自己的意绪。它的构思很有特色,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更突出苏轼的思想性格。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苏轼曾说苏辙文章“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答张文潜书》)。本篇风格即如其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