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们的名只有一个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7/29 07:31:23
为什么古代人们的名只有一个字?
xZkR#GJ/B"Zf0ـ^ BB !$RI{+~朼%!p{&:u}{~7oa{N[fT97~H t[YojP?ۯWN0rMxN)-oE3"0: ~&NE 'dt-kW߹ nCWxET 6,=z˼t**w~%侭,܍zzu/us>dS)dVnBe~\eƘ2 ~0yOhg94ȉy{r}$o 8H ldZ26$^": KhPFLyAq%؜C%\?A)ǐ)9 zJG3Ѫl(ƌnr I\>C ?I{b-2/62r2P}=~[5V|Dxn$86I^eUR5/W= ԗcwtbgiVÙj inbt -J3kUxsI#{yNh0 >':Gjs` )@F|\U .y-їZ>QGz>R~Tqpt[ LAq.w~w|'AvB1Aҵ+c W}g[ P/O{]Cvԯ|ܤsR_@0vI%y)'=3>UtjfyTghClN# <76|1.\a @ٗj=WG*\TҔAֆp)lir[N ӥ! n 8J,BV6E J٥< cjDcd vO7r &cп 9D]zװ ># 1P,t- j]c„ 0pi'$聼g7|~WX-LY ki<"i]_g#MW2·B [Gԋ2m`qi 75ZTMnN"Zz̕]6a a:ΨA ;6$-Kh8_'T] F%/F2ɖa-62x>t΍J]Ta [kt Te[;}wgf0tUB5#yUX 82~!L |>LĢcGj)ڍ9I%1\-gQ ̋Es#c0bswMs*L-h T \<IO@vN+) jJ a~Es!6/1]M&J̅J_U@[@c+E9/ሑ9Ef| kF# 1yʵ\b9#YŎޞYQt [d_ϭӹ!AE7?X2DFJњ8rd73X˜sAk<2I@j=O33~]͞@Lɽ,RPB\Mq5~!“ۿ' lF+L%hZZ(J{&6!B2 7l #8aQƁyj/}9(ǽc)H07i <$,Y6wο #::_ /@FЈ ]qc0-Y C|u B~6kr&GGà '-rK-~HWe dwS_-mJ{@0w`ЮߚW +Yҋ$>F jt\uTW@yU8]\RU`0*HEiN~.!_SC|uՌ& !#Zp<z[C$t)cࠬ:M2HdS"fAt$QRjyUu|ff b$Beo >ua# *Pj!#Z%zp FM GD!1AwѰX8_uꮼI0ه5NԜw"5n0 B~=P2 0bhf|em=}S+~;AnH+<4U}9 xj2"㊮t!kˈ? (, cxGX'K1Y%IxQרqR*iz^{Ta$8ܰXw32Lw U%GɨRX]>dq [񀱡hvg+"" Dͳ :SC$Gũ7rvT/ gKH"Krض8e)BA=9h1F]cǴj~skꩊ\eH f[&Eݛ)cdÜȋpPg-$t<Ϙ=%GAsQ0y~-)$l!3Xj7Falg nE(R TXB6cz _*CMa/Z33$&b3V>a e*NR5% \x( YkO7:VCIX@l(KC$a+Əf81-aO! iV7<{:-bΓT:[YGYk-mHrT`A?qPe6KĮirC{wVTqvK"F\Zv<؇et <@%mI3cƋYnSxk7'*}SmQ;ku*Fi  vRӀ[p7trr@gLBͤ*7ՠLWD~9%kPqf]y{M%$euoͳ'6p+aVQ`cCo5%iH)$ÎYHp.؁Ge cV)E[w9UruǮHCS@Nxv]Z&;&4ؐbxx}MjFs"xIDEM ,"5(y9~kH)soyT;huc7xTLZZZNd H^x4Utֱ}DcjԅX0n+tˑ&X3H /Vc T&R,H1{AbkjU5ms`~stBoysFN+B%{Ųs#7|S)4GXD )mMb6Ҭ3 ;Cy[xLa$?M9BҢ12ÇsZB#`m'?,T_>=A$OoRZקodLL5e?@'$j5N;m]fX~ VUEbÂYkd4@w.<]acm,mICq[.nZW'.o[sb^:tQƢ"#|@MTYa>s )fD/P)US2lHyRE=Y?erƢқuR}xGx"b_"zgKyR`wz9;ʭm"h#3qT n5A;XNN@A.EN HQ莱Jg j8( jU2ƊLYs pPb$VT,wdwB.n /4ӻ蓧Ջy>D__K+;s.G8OL_en"DZ5!!ŒkQa7 /D.6|Míy-~ ZycgNHE~ Q6n*+U Ճ!;h\]#әf ̿NN 5aG̛{#-h2H?qZPI=qc~Qݨ@ezjGq0>Q1mQŇMv&tmczwmc|P.x\~3__'iO+vS9]

为什么古代人们的名只有一个字?
为什么古代人们的名只有一个字?

为什么古代人们的名只有一个字?
大凡读过《后汉书》与《三国志》的人都知道东汉、三国时期的人物绝大多数都是单名,此之前朝(周秦、西汉),单名使用的频率更高.东汉从光武帝刘秀到汉献帝刘协13帝全系单名,他们是刘秀、刘庄、刘怛、刘肇、刘隆、刘祜、刘保、刘炳、刘缵、刘志、刘宏、刘辩、刘协.西汉皇帝中至少还有刘弗陵、刘箕子(刘衔)二人是复名,东汉皇帝居然一个也没有.
  三国时的曹魏政权,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奂都是单名;蜀汉政权,刘备、刘禅也是单名;东吴政权孙权、孙亮、孙休、孙和、孙皓也全是单名.至于大家熟知的三国人物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坚、孙策、周瑜、鲁肃、黄忠、马超、袁绍、袁术、吕布、王佐、蒋干、夏侯淳、黄盖、陆逊、许褚、张辽、孟获、马稷、姜维、司马懿、司马昭、邓艾、华陀等,无一不是单名.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与“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亦全系单名.间或也有采用二字名的,但甚罕见.或为隐逸,如庞德公、邓卢叙等;或为艺人,如东方安世等;或为乳名不改,如刘盆子、郑小同等;或单称其字,如黄承彦、苟巨伯之属. 东汉(25-220年)、三国(220-265年)时期约有240年左右,如果再加上三国归于统一的西晋(265-316年),这一阶段约占300年.从中国姓名史考察,这300年是中国人盛行单名的第一个高峰时期.
  为什么这一时期单名特别多呢?对此现象,古今论者意见不一.
  以前一般解释为西汉末年王莽建立新朝后复古改制,“令中国不得有二名”所致.今人马来西亚学者萧遥天也采此说,萧氏在其(中国人名的研究)中说:“近读《汉书?王莽传》,始知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原来莽辅政,便实施二名之禁,莽传有‘匈奴单于,顺制作,去二名’语,则二名之禁已见于诏令.莽又谓他的长孙王宗,因自画容貌被服天子衣冠,刻铜印三颗,与其舅合谋,有承继祖父大统的企图,事发,宗自杀,仍遭罪遣.有‘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并贬官爵,改封号.这又表示去二名,是示朝廷的宠遇,恢复二名,则以示贬辱.这么地一抑一扬,一褒一贬,对社会的影响便大了,至少造成人们对二名存在着低贱的观念.故王莽的政权十几年便下台,而去二名的习惯一直维持了三百年,便是魏晋以后,单名仍较二名为多呢.”王莽的“二名之禁”造成东汉、三国乃至西晋三百余年的单名大倡,这一观点或可自圆其说,故录以备存.
  但是,王莽政权介乎两汉之间,仅仅只有短短的15年(9—23年)时间.尽管王莽打着“奉天命”的旗号,雷厉风行地复古改制,认为“秦以前复名盖寡,遂禁复名”,并直接下诏对单名、复名进行褒贬.然而王莽掌权的时间毕竟短暂,不可能将他的号令统一实施于全国各地;即使上上下下都在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二名之禁”,在这15年中,至多也只有一代人实行,15年之后,王莽的新朝即已崩溃,其禁令不可能会对以后三百年的历史再发生影响.故,王莽“二名之禁”并非是促使东汉、三国盛行单名的根本原因,而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而已.
  对此,清人凌扬藻在《蠡勺编》卷二十七中曾提出过质疑: “王氏懋《野客丛书》曰:‘后汉人名,无两字者,或谓以王莽所禁故尔.’仆观《匈奴传》,莽奏,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因使者以风单于,宜上书慕化,为一字名.或者之说,不为无据.仆谓莽窃取国柄,未几,大正天诛,汉家恢复大业,凡蠡伪之政,一切扫除,不应独于人名尚仍莽旧.“然后汉率多单名者,殆承袭而然,非为莽也.”
  《蠡勺编》的这一观点是有见地的.正如任何文化都具有传承性一样,作为中华民族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的姓名文化,同样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一个活的流体,是沟通人与人、上代与下代、群体与群体、社区与社区等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社会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们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文化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连续存在,每一个社会、民族或群体都通过不断继承形成文化传统,并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和创造出新文化.
  东汉、三国、西晋三百余年间之所以盛行单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种文化传承现象.
  中国人的姓名符号形式,从周、秦以来,一直是以单名为主,崇尚单名已成一种社会潜意识.周秦时代虽崇尚单名,但并不禁止二名,更无讥讽二名的道理.对此,我们已在上文所述尧、舜、禹及夏、商、周帝王中多有二名,即已可证.由于数千年的习俗使然,取单名之俗自然会代代传承下来,而不可能会在某一天早晨突然发生改变. 所以,拙见以为西汉以降的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只不过是继承前朝取名传统而已,并非如萧遥天氏所谓“单名之俗,出于王莽的倡导”.当然我们这样说,也不是全盘否定王莽 “禁二名”的作用.王莽颁布的“令中国不得有二名”,对于长期实行单名习俗的中国姓名制度来说,乃是起了一种“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的作用,使其原先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 同样,《公羊传》所谓“二名非礼也”、“《春秋》讥二名”的说法,尽管证据不足,但由于该书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环境里,影响较广(董仲舒就是治公羊学的),所以也会对崇尚单名的社会潜意识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由于周秦西汉几千年间,崇尚单名的取名习俗,在东汉以后仍被承袭继续了下来,并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再加上王莽“二名之禁”与《公羊传》“二名非礼”对社会潜意识的影响作用,这才造成了东汉以后三百余年间盛行单名的社会风气.当然这一见解,是否合乎历史本相,见仁见智,尚冀大雅君子有以教之.
  那么,为什么汉晋之间的单名会特别多呢?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乃是为了便于避讳.避讳起于西周时期,凡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得直书或直说,必须用其他方法回避之.周代起初只避死人之名,《左传?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周代用避讳事奉神灵,人死之后,他的名字就必须避讳.因只避死人之名,不避活人之名,需要避讳的文字并不多,尚未因避讳而造成人名、物名的混乱,所以复名在两周时期大有人在.如周孝王名辟方,周平王名宜臼,周哀王名去疾,郑庄公名寤生,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进入秦汉特别是汉代就大不同了,为了巩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和皇权,维护帝王唯我独尊的神圣地位,帝王一即位,.就必须避讳,不但死名要避,活名也要避.如秦始皇名政,便改“正月”为“端月”,或读作“征月”.汉高祖名邦,改“邦”为 “国”.东汉光武帝名秀,以“茂”代“秀”,改“秀才”为“茂才”.汉安帝之父名庆,改“庆”为“贺”,于是姓庆的都改成为姓贺.
  避讳之制在汉晋时代越来越密,汉律已有触讳犯法的规定,汉宣帝元康二年(前64年)曾诏日:“今百姓多上书触讳以犯罪者,朕甚怜之.其更讳询,诸触讳在令前者,赦之.”(《汉书?宣帝纪》)两晋朝廷曾多次讨论避讳,使讳制更趋复杂.东晋避后妃讳特多,并列入讳榜,令天下同讳,是一朝同制.
  由于秦汉以来讳制越来越密,这就势必产生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上上下下需要回避更改的文字也必然越来越多,由此造成了人名、地名、官名、书名、年号等的种种混乱;甚至追改古书,如将《春秋》改为《阳秋》,《庄子》改为《严子》.
  为了尽量克服避讳带来的弊端,减少讳字,汉晋时代的帝王采取了两种约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采用单名(单名所讳之字比之复名要少一半).从帝王世系中可知,西汉15帝,仅有2个复名;东汉13帝全系单名;三国曹魏5帝、蜀汉2帝、东吴4帝也全系单名;两晋从晋武帝司马炎到晋恭帝司马德文,15帝中仅有2个复名.统计从西汉至东晋(前206-420年)626年之间,54个帝王之中,仅有4人是复名,单名约占94%.由此可见当时的单名之盛.帝王采用单名,这就大大减少了讳字.东汉何休在《春秋公羊解沽》中指出:帝王采用单名是为了便于避讳,“其为难讳也,一字为名,今难言而易讳.”
  二:是采用冷僻字取名.东吴景帝孙休为四子取名、字,太子名震(音湾)字商(音迄),次子名奥(音觥)字粟(音礥),三子名壾(音莽)字显(音举),四子名寇(音褒)字奖(音拥)(《三国志?吴书?孙休传》注引《吴录》孙休诏).此八字世人少用,以使人难犯易避也.西汉至东晋54帝中,采用冷僻字或不太常用的字取名者大有人在,如:西汉有汉元帝刘奭(音式),汉成帝刘骜(音傲),汉平帝刘衎(音看,又名刘箕子);东汉有汉章帝刘坦,汉和帝刘肇,汉质帝刘缵,汉少帝刘辩;三国有魏明帝曹睿(音锐),高贵乡公曹髦(音毛);西晋有晋怀帝司马炽,晋愍帝司马邺;东晋有晋元帝司马睿,晋穆帝司马聃(音丹),晋废帝司马奕,晋简文帝司马昱(音玉).由于臣民对帝王的称呼另有一套专门用语,如天子、皇帝、皇上、上、今上、皇、帝、陛下、圣人、圣上、明主等,帝王的名字不像凡人那样常用,所以采用冷僻字取名不会发生人名称谓困难的问题. 汉晋时代的帝王既采用单名,又采用冷僻字与不太常用的字取名,使其名避免了“难言而易讳”,既减少了讳字,又便利于避讳,可谓“鱼与熊掌兼得”.“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语)这一来,其他高官贵爵乃至士农工商,为了维护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严又便于避讳(避家讳),也纷纷采用单名.于是,神州大地单名大倡,《后汉书》、《三国志》所见之人名,几乎全是单名.直到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国进入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出现五胡乱华十九国,少数民族纷入中原,避讳制度遭受严重冲击.避讳既无定制,宽严随意而异,这一来,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顾虑便不便于避讳.于是,神州大地复名又逐渐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