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如梦令>>的解释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2/03 08:08:02
词<<如梦令>>的解释是什么?
x|r"tfeYf`1 J$BB (I\$!q?J7d~Yk$E'WK.7'1rկ7}aAoc39fɏɯ}ۛͪn+_h⭣J87_{mon/7oc<-;m'ej3{>p 1ɤɤk6Bwu+ Mj>s.uq`y/fQ< =÷Q59wcR˖V_:~(_ 3Zi6f'sb=66p޴5G[o񅿾Aw@fU167j _ϟ.xn A(Oe rwA#'3~2f֏m)fz{$cW"(Zߟ86\e7M؅=p7{ lfͬ):=6Rz+YCc`3c&lʛ 5&)^ث1N~հn pl@\U2 tũT&.ٛ}62L S|WJƝrU,gɽiʸ3Ƣm&UH &؁oDXmkm‚LV*^iNN7q6ƞ_Tf1 } e簍??nWJJje͏':Vz6[<4b^nMj~ٞwנ2QE-B;Ly3DXҁнmg w9uy :pY^!bUsn++ a5tl&YB F#7w`yR DjfO@(qkf A5 =`YO6 Srt~_dn(b3#W;ZЬ٧Qq6CȁvxTjb!}xbzAh }/ܛ#̏DpY{XH@ J])2[vb.Km&50.S d `vwl{?0B?|1xax1q<"lccP;NFGyd- Dj% sĔDŽ\{uԛT- f_ $x#2.(a /5# ,Xtr#~0n[gZ(鳲uܑ&KTKEA?s)PE o$gblO~t+ju9Sv<6b#4Biu4P$ԭ1iny&X_Xy3)~z ohy`s\U;RT8 ?@)3Ǜ"ꍚB#I)q%u-; ! IJj\wOQ )kJ!tʓu8S88U8X(Fhe,iGتE~X_8fJ3tc)R Bֺһ{Z8ჿjӜYV6h^v,vyfP% $u:CyِFd'W6SL)s^ ?!%` +WFNdסG0]kӑED$&v@+hlyX<"K<<+oŤ*!O-?dt+Y *ϯBO*q h2NcY7bQ:k{ CV'T&2gt@q`sb m'Q?+{RdT)?nͪ^mLfPb3An ^AJSebpgXkJb ue渉ĵ$zvkI{l9&E"i`{Z1 gs,CqB~ec7q$e=k`TY9&hT*XyY&Wk#Re.{* v7Q"^;h6caQKĞجc{mƏ v䖻㴭>3묙' 3YQL@eӡ J0ݐ1 lēR<{9}I`k;9N[6 _=0w`ĵGp%:+qAl=I0HiRX([l1D3ɭz9"q;0GPjT\MA "` f*IV7){G?ς*k5uz{~xf["KbsIb_5m&*D!9Ca|rV;ru=+#~/JA?=c7I;e: }hB{`؍"اYeKX% iA4割FVVÂL;y Xy&O0$KPJ550FW0e([*ƞaFz0rk` $UGz /12YA.zq[,-*]'~ {۶GZ?)UZ!SG<q퀓yΌ )Rӽ2+leM2t] Bp})~o? d&?TW(Qk[q7,Ky ƠݰZ@HZfOT Pэ>6+:qze3(E&n=bdzwj3-pt+e٬FY WE9AẢ)oaAK *b{麷PmՆ61,n@[St띁~C,,gX {Svict2uPVtRhea;C5mvfkͺo0Om.ӼKLة}WLGa:o|uDdKx0H28O1_x@ID_aQV Z?YTO"#ߥ*6"\RaNl wӢ֕q$K{i8WV͌h!{|s^r8L,C8a3U~EbL:Klz=]Ovp،L{gi7 2jrĚ{w9fHp!<'EI ױ7he1Yr<++mR^gakQdi?~=<ɨIk 1*Ro&+[Gxnj >oSTV*x-r˗v*oEIma vZ: 4u@b(6,No+b #]n< ϋ0MZ>k⿆]$Ȗ̈ǟHeR 'HQ8LK&,p,ʎH荭K4A&+Bㅹ&kQ7*]V(0%|i(ŤD|ҧfXb-Km1MN$N~񏺢@ѽEpuv'{D*\ 'h 0FH-5}PtI xaNY. @OV, uwB8QՇmU ^Tk= 8~{͢=/9** .[3vƱ{S%UU…%33KjB׮=1/Z;8g9N&d'ˏئx9v~7u .UN;gc~ yGn;\t$_o1 +"Npdua2נ2:ȐRܲQ/9!+^QSaꛑRMɌ#voc/-Wď!)v[ RҀon;h"!X]-q1WIYc+pX'N}1ԝ#H%܆(6NGu;=8MS硤oxKI-^`0:7j DwUTuG%}8:}+Ҙ] ˍ4UUa,r@r0CQRǖ;ڪě Π eW`J~giO $sr˧_L0l௪fW0+fRfwkN8M+|mxIy $V^4ea@;<3mD3=`|[Ŕ>Mr߲!2 ^@~ހN`[+GXQF8(j4\M` $LJ:eQ\Rw>t!Iy.*^sC=]Gv7T!dm'"4=spa-[=<&^GQ|t-Ǯu\bULjѝW22+m#;Xà'arS6dGZe]dG`ŴšG7퐢̚e28:vJcbnC`rOA-\zI/?5APEsj51f[vBp$Y HoQ?̇cj_qm:הYWU-RH̀S>_rjNIfEh7!OkLqvdxfjZ*uaT5a%*KcW[&sWzf_F,[!({% YjyWqWĵL* сg3Xcs8‡!cc SІpNFV}jC`˗ )9hbMzL8S \gj3'f9EˡLOEC}0vċ<LI؞ja&(vūu&\=a<7}ԓ E2I1#GZ|N%eyI80$VqU͌;E/ *}b/N#+A!h\AfGYdpFn +suL.ejv]q駁"}mC '331Ly{OoylX0q8jCW1i;bw>hj+oiv`$MoiaoւBe)5ټ. ys: @c^jZs!ap8Fhh/OaälG.wrk@}_wîZ޳G'x  PLݛxkjmtݺުٶm'N8Ƌ4rχ#~+_: {q3>b,Q2/Ў[$# $V NQ )[2>ij)I7عlqвdTKfhgރm7gLo RuzhΞ쪆ua)#~G,lmLB:\8?b\4zRc>21D1FKt8_!*Ăʌ~KA{)Qq-νy[WM+` Yl.ÛgA)R[%l1 ]k[9 >uǜBr> /x}4cmʢ>x9ld8F|W3|hvZ e\![<`0 3HiYmxˍ9F.m~?Ekp3ifY?&_&XFq4l5[>BwLqV;>k#ifw_8^G/ZJ蠈RM Q&>9oG8OxRA {*DI.,#a*E 5p>D4|NwF(72&$Epo$gь+SuQ]K QDB )>/OcQ*\.l2|4l=m8Gwx = ?[iE{ь=[RfLHxd@Aja/@Oʒ@Lq3_dmy@m[`jl©y4BWFuפNvDw{?

词<<如梦令>>的解释是什么?
词<<如梦令>>的解释是什么?

词<<如梦令>>的解释是什么?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一】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赏析二】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花在风雨中零落,这层意思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说“浓睡不消残酒”也是写惜花之情,恐怕就不太容易理解了.不过只要多读些前人写的惜花诗词,也就不难体会了.杜甫《三绝句》诗:“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韦庄《又玄集》卷下录鲍征君(文姬)《惜花吟》诗:“枝上花,花下人,可怜颜色俱青春.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不如尽此花下饮,莫待春风总吹却.”这些诗句正可用来作为“浓睡不消残酒”的注脚.易安在其咏红梅的《玉楼春》词中所云:“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亦可视为对“浓睡”一句的自注.这句词的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漱玉词》中曾多处写到饮酒,可见易安居士是善饮的.善饮尚且酒醉而致浓睡,一夜浓睡之后酒力还未全消,这就不是一般的过量了.我们只要思索一下词人为什么要写“浓睡不消残酒”这句词,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惜花”.就这句词的立意而言,与上引杜甫和鲍文姬的诗句都是同一机杼,并无二致.但易安的高处正在于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一旦领悟了潜藏在“浓睡不消残酒”背后的这层“惜花”之意,那么对以下数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接下去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相比之下,周邦彦《少年游》:“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便显得粗俗不堪,味同嚼蜡了.“试问”的结果如何呢?——“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是啊,“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象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象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不正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吗?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称:“此语甚新.”《草堂诗余别录》评:“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看来皆非虚誉.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蓼园词选》云:“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可谓的评. (李汉超 刘耀业)
【赏析三】
谁是“卷帘人”——读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中,有两首著名的《如梦令》词.它们给读者描绘出了一位活泼可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青年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她那纯美的内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被誉为“两颗罕见的明珠”.①《昨夜雨疏风骤》乃其中之一.原词如下: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据文献记载,此词一出,便立即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同时代人胡仔就很赞赏它,尤其是当中的“绿肥红瘦”一句,说“此语甚奇”.②稍后的陈郁对此句更是备加推崇,说“天下称之”.③此后,历代的文人、读者对该词也都一直赞赏不绝.对于其中的“卷帘人”,自古以来,人们都一致认为:它指的是“侍女”,鲜有二义.虽然最先主此说的人如今已难考证,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明代,此说便已盛行.万历四十年(1612年)刻印的《诗余画谱》中,有一张依该词词意而作的绘画.画中即已明确地将卷帘人画成了一个侍女.④近几年出版的各种有关李清照诗词赏析的论著,也几乎都持这种“侍女”说,极少例外.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首词的主题,是通过女主人公与其侍女之间“凝炼的对话,曲折地抒写了惜花的心情”.⑤本文认为,将“卷帘人”肯定为“侍女”,似乎有点不妥.
首先,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就已有“才女”之称,其高超的艺术修养是不容怀疑的.同代人王灼《碧鸡漫志》卷二就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因此,用“绿肥红瘦”这样极富独创性的词语,在侍女面前表露自己的惜花之情,恐怕连她自己都会觉得索然寡味的.
其次,持“侍女”说,则该词必然会被理解为一首“惜花”之作.可“绿肥红瘦”一句,虽然“语甚奇”,“天下称之”,但细细想来,实际上确是“造语虽工,然非大雅”,⑥雕琢的痕迹依然可见.读后该词,人们首先想到的,很容易是“绿肥红瘦”的奇特,而非花残叶茂的伤感.因此,从一般作者的创作心理来看,若真有很深的惜花之情,是不会用此等语句的.

李清照在其《金石录后序》中,有这么一段关于他们夫妻生活情趣的精彩描写:“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⑦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清照是一个很喜欢争强斗胜的才女.“绿肥红瘦”一句,正符合她青年时代的这一性格.既然是“斗胜”,那双方在才华901上肯定是旗鼓相当,不斗则难分伯仲.若双方在才华上差别甚大、且很明显,则无需去“斗”了.因此,本文认为,作为一代才女的李清照,在侍女面前说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可能性是很小的.相反,若说它是新婚燕尔时,夫妻间的“斗胜”之词,倒是很贴切的.
另外,“卷帘”及“卷帘人”用于诗词中,在宋代是有其独特的意境和特别的含义的. 首先,宋代诗词中,卷帘的与帘幕旁常见的,都不是侍女类人物.如:
“人悄悄,月依依,帘幕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
“卷帘待明月,拂槛对西风”.“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朱淑真)
“陌人游人归也未,恹恹,满院梨花不卷帘”.(孙道绚)
由以上这些诗句可知,宋代诗词中,与帘幕紧密相连的,都不是侍女,而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再看下面的两首《生查子》词:
〈一〉
今年花发时,燕子双双语.谁与卷珠帘,人在花间住. 明年花发时,燕语人何处.且与寄书来,人往江南去.
〈二〉
去年燕子来,绣户深深处.香径得泥归,都把琴书污. 今年燕子来,谁听呢喃语.不见卷帘人,一阵黄昏雨.
以上二词中,不论是“卷珠帘的”,还是“卷帘人”,对于身为男性的作者来说,明显地都不是指“侍女”,而是指他们各自心中的“恋人”了.这两首词,第一首的作者为李石,生于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仅比李清照小二十几岁;第二首的作者是辛弃疾,生于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也只比李清照晚半个世纪.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他们词中所说的“卷帘人”,与李清照这首《如梦令》中的“卷帘人”属同一时期的语言.它们之间在意义上不会有什么差异.可见,在宋代诗词中,“卷帘人”一词,指的几乎都是那些多愁善感的大家闺秀,或者男子所钟情的意中人.正是由于作者们给“卷帘人”赋予了这样一个独特的意境和特殊的含义,导致了他们几乎不可能再把它赋予“侍女”或其它任何一种含义了.其次,宋代诗词中,用到“侍女”、“仆人”类角色时,作者基本上都是将他们明确写出的,很少用诸如“卷帘人”之类的词语代替.如:“梦回酒醒嚼盂冰,侍女贪眠唤不应”.“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朱淑真)“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姜夔)“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苏轼)正是基于以上的理由,本文认为,此词当作于清照新婚期间,也就是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到大观元年,即公元1101-1107年之间.词中的“卷帘人”实际上指的并非“侍女”,而是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这是一首新婚夫妇间的“斗胜”词.本来,“卷帘人”常用着男子“意中人”的代称.这里,我们的女主人公俏皮得很,“反其义而用之”.下面三段,才是这首词所描述的真正意境:春雨后的清晨,空气格外的新鲜、怡人.红花绿叶,都象是刚刚出浴而来的,娴静纯洁、清丽可爱.一间新婚夫妇的卧室内,丈夫见天已大亮,便轻轻地起了身.紧接着,妻子也微微地睁开了眼,但她却懒懒地含着笑,仍旧躺着,并没有一丝儿想起床的意思.记得昨天夜里,小雨稀稀疏疏地下个不停,风儿也刮得很紧.但是,她因为与丈夫在一起喝了好多的酒,却仍然睡得很沉、很香.瞧,这会儿她的酒意还没全消呢.看着丈夫已开了窗户,此时正在卷帘子,她轻轻地笑问道:“?,卷帘子的,看看院里的海棠花怎样了.”丈夫知道她又要开始淘气了,但一时并未理会,只是漫不经心地答道:“还不是老样子.”“喂!喂!”,她叫回了丈夫的脸,然后俏皮地、一字一板地对他说:“知道吗?应是绿———肥———红———瘦!”……可见,这首词的主题并非“惜花”,而是通过“斗胜”的描写,反映一对青年夫妇的甜蜜生活.它和笑语“纱橱枕簟凉”以及簪花“叫郎比并看”等一样,都属于清照初结缡时对自己幸福美满生活的写照.
清照文如其人,用笔大胆率真.《词论》一篇,遍摘当时各大名家之短,“其妄也不待言,其狂亦不可及也”.⑧她的诗词作品中,既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愤怒,也有“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的嘲笑.特别是在描写青春少女之言行以及她们的婚恋生活方面,更是惊世骇俗.与她同时代的王灼曾如此说过她:“作长短句,能曲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⑨所有这些“妄不待言”、“狂不可及”的“无顾藉”之语,当然要为那些封建的“正统人士”所不容.因此,能曲解的,则尽量予以曲解,如这首《如梦令》;无法曲解的,则尽量从《漱玉集》中删去,或说不是清照所作,如《浣溪纱·绣幕芙蓉一笑开》以及《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等.

就笔者所知,持这种“丈夫说”者,目前仅有两位当代学者.一位是孙崇恩,一位是吴小如.前者在其选注的《李清照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北京第2版)中,将该词中的“卷帘人”注解为“丈夫赵明诚”(第41页),但未进行任何解释;后者在其《诗词札丛》(北京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258-259页中写道;“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禾农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悉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全词“写实”,但“隐兼比兴”.他进一步解释道:“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么样了?……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
以上两种观点虽然都持了丈夫说,但在词意的理解上,却又各有偏颇.前者的注解实际上应是:“指词中女主人公的丈夫”.因为此词毕竟是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造,不能把它看成是李清照夫妇生活的历史记录.也就是说,把这一文学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断定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这一真实人物,显然是不妥当的;后者对于词意的理解则偏向了另一个极端,不免带了些“俗”的成份.以李清照的人格与艺术修养,是不会将那种庸俗之语写入词中的,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闺房昵语”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