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感恩意识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1 02:35:46
对感恩意识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议
x|Yn+K̗ueg-?HtmD3Y$Ej9H$r)=_>#佯^nnv_bz#ӲGS {,z9xunߏL`&7_O{c߷'|ǟI+W˳?ܾ=3cgZcxYfp`3LStln^fϺL9Kό(2}s,fr*N{x~i+w`-LngR 7Aּn-W3v;⏦{~}Go>{e!'{dgpQ gchEge?[z?Ŷg HM%.ayRP֓G]vwk}/L7ӐQPr;hBX\}VNov{amĿaa ͠AoƶygFvnYJئ0DxvhT,>?ofOU˴.wM6dBpa&N4ijP'?TUVzA~drϐ jX, '&; 05 \qDJۦ>}9ssمQXp~o^3rILkd7Tɽ/KN*$+j퉧(#A!_H\|tqW ﯗ{U-Lɧ3cx܌97S+I6n/˫SO08;f8Tgx/NTNW*<_ 6Iq:wa:k5t<ūt68Oh?9l'gd^Xvȟ/K@c wnxJXaٷ!k8NA,i_~?yI=otaxe{I~xa ٟlN.)؃=l'*sE3Lnj]5ڡ-W+637ǰ:/\Ӭ=S4'3L <xBM*c*0İgj惹&/ۄ`9J~ RM^V??Rى-ܙ'8' {T0l0:61ױGq MXښ935qkfS'W*$ L}"w=u4?1 4]+8!?2 ߀k`#,#?Q) YTE[ @#ƫ+sqwVʾ]V4Awis.t=0,hgtȉ̄u+Hb016Kp۬{/걩ci 4;(mMr-Q8F/t#j.V\CAQ)y}]s7E`O)iLE+HzPr+i>s:A  uW Akyg.m?Z8)t0=^;5b:w(׀h=:Vlf:{+x;J!D#'vwzڰjj9(1.AMFp"_0F#? 8 *7'Cҧaػ5]%D7P7SCǃCF1~[n #f<3;ϟ1C7$@"] ǥPqީJk+Wgg&_~yMoJ 6Q@,S4`YP33ŨA{`U<dn=cټQ$<K|šš$|aj`pj^px°m'&'虩FvZh8 }!dh7@0TARnrI8#Zx+}(ȽF/0T_ @'E o@< 8ewb%MTU#(z* + ǽKâ]50sZF$FzaR& (]tZOWRlܴ(֛+1Üz oݦ2\bVŃvig uU& -dk9aaaΪlgFL~w}T/|Fx֘.N ^+fDbDC[#Nf歂#{}>Gq' ln$7K˸w>L?Z"&B &ڔ$Ɣ!l} g-H1ՠ^vxy4=1@{pt u"fByrR( i"#>zM} X0|Cq\Q8{>{ g|e.6Zs⾩46:v,~K2Gl,ܩ|y> u!50!+˘J3_^EAcXc ذ8*0\4X4h|%ݖh80[ 9߻F7-+T3 ݌ E=ݶUR o2,DHA}rag>Ąǟ2ԫ_,r.q=KVi 5og!-rKBذlWz-#ƽpŲו/.U>}<"w ⊝x:;XD! \;)тw4YtWRy>ׄ`e5R!t7^%s kL7CQ)osxxr`_t)eyl/Jz*|1o{LH2ꉘ}>習PVeh`]v*Іg 4ouY(_DkcIa|9H G+k7$bnt~RSSۨ JVG["!-&gqbCcLA2+ spƮH(/]~$;ݨ/*hVxǜ&f$uc(zC* RIq%ޟARm^_Aka3 זT~tO?i IgT㔘3;IaFѰ?{[fNKF|")O{c&Dɰ_STU8.˝ckɜ3tZ nar}Ce2MtEJ]d XE?)Ѩ:HBّf^U/J6 ,C3{(Ra1!k՘O@5ᇚ<FKY(-?_pCӲnBAL)#L3֒Xvx6=WǛ*z}ʊ\E/JHWy@3"mNK_jeТJkdyaB9uٹdZKz&5ąs'D i~eW4`)|o1GY}V7U0EuYG*wf7.>$Ms{>Ҿ1msmXZݶ>1*|]пտ_B" 34=DjcV~ak%=z2aOWmVcQo6wپ)捰踢LL5WͿ{%dUBMߠCzNT\46riG[8VuDj;n-KD!3 nO t ًCY)2@/rP#uDh4\ iAؿ[K?4 v ^#fEyk^Ok,lxPw7;tIGXWffR@OGUN+uꈵhE0S0 W#f:NV7uEA])EO3˪-2K11](^ȊjVm%gss̲'p¶Lҗk-q~E姟~27f402WqNp.TKaYwyі ޑkrMYC@ #y,5<C{IuG_{d\K>n3|hUB`&^X' yNH]L/Fەh(7/+V}d rnWGjٍm uRLNRRy^O&*,\fq/(9JsBiV`՗݈sH h"srݵ6,/Lr8jS+(\8?gއ/m'Ml% ,umԅ8аو%_n?I(\ӕE(tF>M8K:HȪO(xUЃκ>@TFĢG*~"\7w6]NLu[V<kwQe7Aڳ_~9L!ES-gg)u'YO,[#B>|LeTU^^\PLC2%l(;5N8omlD5e5q}X:=e?B@t9vo*%ܙ*@H ~ՒTC](q*)lN"R4+ 9ճ!9tAI}8DqA"(|5avA7GA4\hmĻ;W޵ӟ8~"g1/ }a!7B &W*'K>A}-͍D]Qߜ[ﻍyd<Vz߾y@>wEڋ +Om F8RUwodS99.4C M2,.vu`X;6F Q"ɇFUdղE9D`?"$kY $!-մoe)DV;bVe)WI}Q@mb,hn o|2F0 -0?DיZYn5J ryZ<5!{sa' <[:S4h?E=NN3pžM,lU(/kf.1Vb9 >iz|&%̛7Dmf!'zY\lFHT[V/\lȖТ v2~G8[ PRf6z%!e-:X:pO!C|,Nf'hS_1+)7Z~f|O'hYq|C[{iV&O^$NrQsNr ,.[Sw;0pWvC(uf,S fQ'&wGF+uOڱΕyL"|]S )ЅGIkD2'"hͼدKOۅXBr]!$$ſGJ&%*y vhb,'v0*RZh̖h 3ޞiǍ'_9r/A"Wg-g5~=T BHO.j̺Y?2.l>\%ZQ r??1ݙ/ɥ;3O/Qm6}^留ĕ|C *u&#nuՆ:h4m*>Dò|c>4O? h9üˋvl2iqǁCXĎK`epoc2.x3 d.˖!?~Bn4Ǒ/+9!)邉15jІm^[/ \_-R_Gg/B

对感恩意识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议
对感恩意识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议

对感恩意识教育有哪些想法及建议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然而当今感恩意识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应引起广泛的关注.感恩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从认知层面、情感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识恩、知恩、感恩的教育,使学生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感恩意识;感恩教育;德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感恩思想一直占着主流的地位.儒家讲求的“忠、孝、节、义”等思想引发出来感恩意识,并以此作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来源和社会的基础.儒家文化将其最大化渗透于政治、社会、家庭等各个层面,成为传统文化的基本要求.而今感恩意识的缺失,特别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学生普遍缺少感恩意识,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我们的教育难辞其咎.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一、感恩意识是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是一个人正常的、被世俗社会所认可的一种思想感情状态.有学者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1](P13)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指的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2](P93)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哭竹生笋、”“打虎救父”、“笼负母归”、“鹿乳奉亲”(郭居敬《二十四孝图》)等关于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淳朴民风;从汉朝一直流传至今的《孝经》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历代的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的动人诗句;广传着“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弟子规》)的经典话语,集中地反映了古代人对“报恩”的认同和崇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子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
  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比比皆是,“这里流露的反哺之情与报恩之意实乃涤荡心弦,感人肺腑.它既体现了一种生命的根源意识,又表征着人类源于动物而又超越动物性的关系与情感.”[3](P20)人区别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思想、有正义之感.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最起码道德.由于中国社会的主体文化始终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皆以儒家的伦理思想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从所谓的“三年之丧”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谓的“人禽之别”;从孟子的“明人伦”为中心的教育目的到张居正的“感恩图报,当有激于衷矣”(《答蓟镇巡抚周乐轩书》);从血缘亲情家庭领域的孝道到政治领域的忠君;从汉代的察举孝廉到对孝妇的彰表……把感恩看成是根本的道德原则,感恩意识成为中国传统的根本价值信念与基本文化立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诚然,封建的感恩意识的最大化导致了“吃人的礼教”,存在一些封建迷信和封建糟粕.但“知恩感恩”等这些感恩意识其中不乏合理的成分和因素,依然是我们要继承并超越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准则不应该完全被抛弃,作为维系和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的纽带,仍然应该发扬光大.
  二、感恩意识的缺失及其原因探究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非常普遍.人们享受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却在肆意破坏着朝夕相处的环境;面对父母的哺养之恩,孝心和赡养观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甚至很淡漠,只知受惠,不知感恩;享受着别人带给自己的快乐,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惟“我”为中心,人情味淡薄,不能与人为善,只知被爱,不知回报;在祖国的滋养中成长,对国家、社会给予的关爱认为理所当然,只知接受,不知责任……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程度.孩子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导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社会对自己培育之恩.到底是什么使我们失去了感恩之心呢?
  笔者认为,感恩意识的缺失,社会、家庭、学校的教育难辞其咎.儒家的传统观念中,感恩是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始情感,是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现代意识强调的是权利义务关系、契约关系,这恰恰与我们传统观念中以血缘、情感来维系的实体性关系相左.加之当今社会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在蚕食了他们的良知,感恩意识在现代发展观中势必被削弱.
  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产生感恩意识的土壤.加上社会处于转轨换型时期,一些基本的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遇受挑战.人们普遍太自我关注,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我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如果我们周围的人不爱我们,我们不可能永远成功,如果整个社会落后,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幸福.
  当然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紧紧盯着的只是孩子的学习,一切围着智能转,视上重点、读名牌、成大业为头等重要,却忽略了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忘记了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孰不知物极必反,习惯成自然的孩子,长此以往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孩子就会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也根本就没有感恩之类的情感体验.孩子们处在过于宠溺的家庭环境中,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是“感恩”意识缺失的体现.反思孩子感恩意识缺失的深层次根源,关键是“爱”的泛滥所致.如今,孩子们所获得的“爱”太泛滥、太单向、太单一,使他们处于爱的麻木之中.家长们在“爱”的问题上,只尽“给予”的义务,不讲“索取”的权利,宁可自己千辛万苦,再穷也不穷孩子.久而久之,家庭小环境促成了孩子们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心态和习惯.
  学校教育又都是“填鸭”式的知识教育,而德育上往往拿一些“高、大、全”的人物来给孩子做榜样,孩子养成的是茫远的英雄主义与理想主义,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感受,体验不到“感恩”的情绪.因此,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对身边的人与事感恩的种子.这样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会为他人着想、去关心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一些人追求西方的所谓“个性”和“自由”,认为人的自由就是单纯的个体化,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信奉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认为孝顺父母是文化糟粕的体现.“感恩意识”的缺失从根本上讲就是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弃的结果.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当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自觉做到明礼诚信,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情同手足,爱意融融.“一个人活着不只是在为自己而活着,由于一些千丝万缕的情愫,使得人在某种程度上乐意为别人而活着,不得不为别人而活着”.这情中之一便是恩情,由于恩情的存在,你不能只为自己考虑,“恩情是连结人与人之间的一个良好的纽带,更是连结大到国与国、地区与地区,小到家庭与家庭、人与人,进而支撑起一个社会”.[4](P196)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家庭、社会和谐的根基.所以开展“感恩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进行感恩教育很有必要.
  三、感恩教育内涵诠释
  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5](P9)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遵循德育规律,通过有效的方法与手段引导受教育者培养感恩意识,在个人和社会许可的范围内报恩于行的系统活动过程.笔者将感恩教育定位为德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意识是需要培养的,教育者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使感恩成为自觉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个人个性品质的组成部分而恒久地存在,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常怀感激之心和致谢之情.要在个人的条件允许,符合社会规范的情况下报恩和施恩.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领导对我们有知遇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祖国对我们有呵护之恩,大自然对我们有滋养之恩……
  感恩父母.“百善孝为先”,感恩教育首倡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诗经·小雅》)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又费尽心血哺育我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们最多的便是父母.孝的源泉是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是人类最朴素、最自然的感情.因此,我们首先要感恩父母.对父母的感恩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意识,是一种心理情感的境界.从爱惜自己的身体发肤到保全生命,从理解服从到努力认同,从立身行道到扬名后世,从生前侍奉丧葬祭祀到慎终追远都是感恩父母.《论语》、《礼记》、《孝经》等儒家经典,从基于自然性血缘关系的原初情感,进而赋予了“孝文化”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和意蕴,几乎无可置疑地将孝推崇到教育的理论范畴而存在.感恩父母的支持,感恩父母的鼓励,感恩父母的无私的爱.我们说,感恩父母是做人之本.
  感恩师长与朋友.师长传授我们知识,教我们做人,给予我们具体的指导和教育.历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弟子职》就对尊敬师长有严格的规定.感恩师长在我国也有优良的传统,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这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
  卢作孚先生认为“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等关系是中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6](P12)邻里朋友给我们帮助与关怀,我们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可以说,感恩师长、朋友是立德之本.
  感恩社会与祖国.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孟子·离娄上》)北宋范仲淹曾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清思想家顾炎武也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岳飞精忠报国,古往今来忠心报国的事例不胜枚举.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责任心的人,才会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一切,他的人生也因此而精彩.从某种程度上说,感恩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感恩自然.追求普遍的“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儒家很早就认识到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大自然赐予我们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从人类所走过的历程来看,人类先民依赖着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始终与大自然和谐共存,随顺自然.只有懂得感恩自然,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可以说,感恩自然是生存之基.
  四、感恩教育的实施
  感恩并非生而知之、与生俱来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外显为感恩的行为.心理过程决定着人的行为,这一过程可以分解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进而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心理学家也大多把思想品德结构看作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要素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我们就通过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感恩教育的实施.
  1.从认知层面点拨学生识恩、知恩.道德认知是对外部规则的建构,感恩意识前提是要让学生了解“恩”,体会“恩”,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大而言之,大自然的赐予、社会的氛围、祖国的培养;小而言之,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导、大众朋友的帮助和付出,点点滴滴都是好无功利的给予.教育者可以通过品德与社会、语文等教材,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里蕴涵的感恩思想,利用传统美德教育,把感恩教育融入到教材中去;通过情境再现、故事讲述、踏访遗迹、查阅资料、唤醒记忆、换位思考等途径,点拨学生知恩,引导学生去捕捉日常生活中受到的恩惠.
  2.从情感层面培养学生感恩意识.“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7](P66)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8](P36),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列活动,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培养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从个人而言,会使其心胸恬淡,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社会而言,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谐.
  3.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感恩于行.“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9](P221)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社会转型对学校德育也提出了机遇和挑战,西方的价值观和“自我”思想冲击着优良的传统意识,感恩教育既要继承优良的传统文化,又要超越传统,要反对儒家感恩意识的扩大化,又要重视中西文化的优化融和.值得宽慰的是,社会舆论已经开始注意到感恩意识缺失的严重性,感恩教育已经受到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对感恩教育也做了一些有益的研究和探讨,一些学校也在积极开展感恩教育.2005年8月,上海市教委正式颁发了第三次修改后的中小学学生守则,首次将“学会感恩”列入《中学生守则》第六条.相信这些做法对公民增强感恩意识,改善社会风气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社会要全力构建德育环境,让感恩教育走进生活,愿感恩之花常开,感恩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