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9 07:46:59
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
x[n˕L2$ y 5%QIt,Hu%_jW7E3ccv?ίZԞӸWT4> ܷc~}?LM۷FN^ɝ{w;ܝqAr}Krǿ}0n? X]R7-<:#ƺ:^q߻[igfs5D_xcF"B'{˯'mi*;ض[I v T>lArCUnyņuZ9 qgfWqٝnﮥ@e3 rS;|>#p _TviFݮ NĝmoijP^ - ni[62eSKi𷪭ޱw,w%?tnz_57St*V13`DnU_ФB utZ10λmW`57z &D$Ckm@xPr…{igcmP6F%4$o/C.~Ӱ CA`]U~쓝Q;RK];Uydge.DӀνU"6E-.)c9k1t'C@Gw;JYjR+ QV&Qzٲ郖!֒6Rja}#e=T ]hIRpYmmYGupmR~li+yy{] $*-ys`x%aPpMtµWk'lBUJHAd7ԏ,z,Qi%V ЋcO0$GqHUxՅ0f\:u|*i@ ݆4&S#ϱ <4In4KK^@ abILiZnji_ ۽~ۯnҔru\a/sgs gP_[~ EgZViA U>N?:GhMuQEaZ.p`'iCnqKǔ ^6+XqcCa1K$&X_46^42pzSjDk{q%:&0ok͖Տ, / d Ƽ#TUy?\w:Cu`[|t)L(q`o#®m:WG+*'UG@^ FtGZJ*4VEߡ%K#*1_NH-Ġ[3[YM`-,4%ޯƱm|jjcP8@[+*SA2^Ƹ2zNkS].E-1P˖ŅSUnyǶIFTR!A emձûp:K|.ǘ?{00pځN>8)[Pܨb2,y P{Lf~?5?W=t1j%!C'AU>_PtbnYX];+$\hv]P$9WDVƅVP5 =Y{򖡌H|enBw%?}XtS)IC͆PΩv:-=#{ǵ;ܦr4 GK ?^=w`ݜx imdw[@qqm;*z E$Iiݷ܂?Jd`wC:_.DN OT%fޔt=xC& w=F6\Q)!ڹ"] vkS&X[#u:6,pM4{xX}zxʃ鵁?`uUi[FR%3|^urxcS$g l3U \;1][w#`NWnv.3|g8emӡJT^!ceӥ5&>>-ar`8q,|\љ.4y.f\9Մ%-*KTpqxfF{OWЛꗦ,ZHY̭ǝ]ɡ<Еʨ1XnT 9,uOaWg F6U;-lOG+>2Xt4xPp6u;2܌22nkquuw irf9{xjGHbL1U[:{, ;bd-<.?XHYzn9O5٩AŤv nuK ǿ=9mw/?(@ 9U軸t )YݴRjy.9edA+:eF`o C%iЧ+(ƎE)'?Vr92p(\) ]Ϭ{sB/-#UζC~ 1]Β.Cbp UvPek"U$!6`FX} 7ȢΒU@Hf͠be;差LDj)8hL;69}}gl鲃gF^'vz%{@<8Ԥ~tua,9>7'qD94hf雮/;[>q5Ә̻q='.=>m ">i^y{S/hԤN[N/R7*ߞ!77wu[R,;`p7}$nٳHNXEuGx=KC~ŭ7jl(3U,<~i8鑥u5jYnfO!Sb"Qc杚&jdd+Ytج)d;Pn"0ݕ<k#yLGujq;* vQ;ed s3s32to` ivT2 n!:Tڀ aU9B=LwmSu1prv .٤iOwʱݽ/B#.Cxg*.-,vkN2ȁPbVJ=]-#_c(vvѻ+T'w3ㆿנ>AVFݔޓI7?i%uWNUWu2ef)-!~0elcypvE^T=Ԧ)QY7Y+ 銤yيRgaq*֦m!-|0@, >Ա~m>wҔ('CbWU [=^4gy( ӿ8o83}Y{ֵ; ұ Dݻz`î@ ޹G*Rb\L<@{)s^T&{&,2<·gZ:ג^ cL@)#-yE)mk#X9VQm_X8'L0#bر&x ӘHnZ!ǢdYPT7+ 9 \*r.H޽9.jC&We_lѯޙ4>Gmj'ԣxxܩ}L[$EA{^#A/Z֬$c342BNLΨdH {mH| |b2FrYˤ\(3$l-}ȭm%%pwDibaZ>AH& (2T!8]yqSuw"/*HՑ3CD,0AF!QO2Grh@B&֣Mbx<=(pFzOA! GBK;#--v2a< CB˝@S3䍲y?ì|OF@qִx*90#' #y =ҏ(16$QX ͆C}%D.S ; | O&mKkErR AhQ*_YIi9Dy5\#VLjÃϝrt&⩰ue O~ޕ)GOƒʾ̍,,ށ-ф~f  ~ƃQ7`o? ~/I{[fU8SX{ ½i/*Y([x. m4L-r 9?TbH70=iqjuϏ|Ț;X2P2XGhdq]8C`;hcgH LCx#U <98ܙ#ɋֳhNS_Z"3!JE Su@%@Lwup%n} K M–th*pI2 s%>_2 [<&>D0lN SAǙ`&3  MP3L5yMa<ڤ}Mڻ?ob8ݙI[4I,89 ?:qN2}$.pi; ws$= BSȉD??@E{t4C,(=G C9LHf ЫF= ?D}0"%.IMOf8L:*eDR:MKg0E2eLVqEJqTScjR<Je՗LMT: U 1RȵgaUq`ڦ`S :)*ԂI+ ؜0+j%dln%>e"| ryFAWZs'îM^ ^SoFWx AX1 G(ӴY(>#`0G±H$@VX~1$ s>e 3, @8YT,ӛ2)-}AZaz6L+&0Tdxq~U&Lnl gj/nI 25 <o͆oI<˶pi7<5*a\-r %M\Rj"4~KD3 e6 9X(_ek(.&1i5J\/]A^ڹuƐRmfCWX~t ^t @op? _z~CP_ ?]c(}g)(TsH8$GICq" "&žh `*0n4. LAd? FD2袦@>w/ E4,IP6Y2#2Xl&,⛿Z enpt^Y~nf Č:2}$rEȝj& f3f"p&QL}c 9ݫh hQC>|Ϋ|1M]=!r0b%]{ ې|Iu{}XQL\L/4k^ER)G:#g}s?#r{hs#ȫ(

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
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

论语十则中的四个成语,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温故知新
出处:孔子《论语·为政》
译: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
出处:孔子《论语·里仁》
译: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任重道远
出处:孔子《论语·泰伯》
译: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孔子《论语...

全部展开

温故知新
出处:孔子《论语·为政》
译: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能获得新的知识。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见贤思齐
出处:孔子《论语·里仁》
译: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看齐。
任重道远
出处:孔子《论语·泰伯》
译: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处:孔子《论语·卫灵公》
译: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收起

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任重道远

1、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全部展开

1、温故知新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 就要改正."
3、死而后已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成自   己的任务,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4、见贤思齐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收起

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 忘了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

全部展开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1、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终。《论语·先进》:"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乐乎;《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现在常用以表示事态发展到极顶的程度,也表示"淋漓尽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那种职务,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语出《论语·泰伯》
5、从心所欲;随自己的心意,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当仁不让;语本《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注:"当仁,以仁为之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后来泛用"当仁不让"表示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应该推委。
7、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论语·里仁》:"士致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8、发愤忘食;用功学习,努力工作,忘记了吃饭。《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爰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女,同"汝",你;爰,何。)后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奋。
9、犯上作乱;犯上:触犯长上;作乱:指造反。《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10、割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也作"杀鸡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儿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语出《论语·卫灵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聪明。原指好耍小聪明。《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后也指爱施小恩惠。
13、后生可畏;后生;年轻人,后辈;畏:这里指敬服。年轻人很容易超过老一辈,他们是可敬畏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后多用此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年轻人。
14、诲人不倦;诲:教导。教人时不嫌疲劳。形容教导特别耐心。《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5、惠而不费;惠:施惠,给人以好处;费,耗费。施惠于人,自己又无所耗费。《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后来常用以形容有实利而不多费钱财。
16、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7、见义勇为;看到了争议的事情就奋勇地去做。语本《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8、举一反三;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于类推,能触类旁通。语本《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词穷;利用站不住脚,无话可说。《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收起

温故知新 :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取新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 :本意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到死(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斗终生。...

全部展开

温故知新 :复习旧知识从而获取新知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任重道远 :本意担子很重;路程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死而后已:到死(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使命或任务而奋斗终生。

收起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见贤思齐

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