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简介一下内容与现在的研究情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16:56:16
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简介一下内容与现在的研究情况
x[Yo#ɑ+zo(u[`c`V~N;mmك=RɄ<ۃSڥsΧ'OW|<1W1Wowݛowko~o_`ˉ,"H$,3w'ۺv;><^tas䔒K_}=,s*8R*<ܶNáskڃ+Z|x0HߜygURn@=:a>빛ۤV1~>u;T>=HWh9xpF7+ ɠ[_NFM]}b3z˖Jla*6 &X;{W:QɊ;Q>P<~Ktt1q*$A[zH^xֶ>:PO"V`xUT^H6<@l"kReˁU)Q,W?|e%U:zkxKuFѿo'5q70wЁ'{ѝӲdd(j:~yt_~y_~yt'PqWŮYN+^*-D+G?`?ߟ[/>#W}{X؟n7d U*:={0\: tϋbc:ϘG2uZHvc@.3N'٘j\9W<]`NMߨčixk_wa`oV?:g`Z2YK䧥[lIg*{%λ 3zx^|TI 콪V<9V|xk̮vtչ5Rx!vc|?r[1sMvQdK6"˶Dk~ ǢQ-e'n? W;xCwiAUanS%pvBԢmK=9B$mXm+}wn[d/w ҈ 8)qFLcGW}LƍX,DT0>VY_IA%P!ENJ)(ȏdPMM=٫OLjNkG%u6xĻ.0eZ_$ kc"+- !!Zd*rcib[,CR淼(z^HIJuUS0WѲJ<>t)L/3!!x]O?"Mp ?}dhTKҵ[{Kxu@v Ad?ɑ[:MZ9z$Px~ Xbw#Sw:{@"xI,YBbVgVpS .\"+ZzeU4Uf[5ijM D%7FesIDt>AG"U@Cv&fՕ L@Iʼz^I#@4%=(IڂKyFEpB> 9xlR&w6[#וm[&_j6Mt.)n'<<*M^8[svrn猒cm_3vCeInvpbD)ZFnXʞR sץ? t nTd Ö@Z']/ HW%gل'di_5niNS@,UvYN%b5S@_AO*Yuʗb kp.k9ďiPHQ"RȊw^óp5${fnQcBQ1j,AHWK_{8!"T/sH7*3lH O6:Z̸(#,Ls)ȉ>6#^[`X RAGRcuZ@vcUT'n[7>h*>^ɐ{J*m3 @ܭ[yw+&%vdk {MMY}#%o8$$9߳y]:Tik+E=HDk Vޞ#;-,ޡ2=pGL_pj<ז&bP _ෘ XFjNv- )^L%D\RpeMcaL/)A(m,\N@﨔'EbZdmߝnUu'9!ށ ^@ݾޫz<؍ -vPׂ1?ɗ'DV@&$8 LP}*Մl-o34~TEdJE"t Rxi=#!PJ'*a/afxR/z !51VS٭{h{R}>S]bVЂģ8:Hfn1L}'*WW{}&4JE.B caBΰ*nP0 Sj&@!c'(]{U(qi͚#]";9} @z]{ؠJ\x~j@˰HfP0ÓP0Ł_D \h\G9Z*FJd5*vA' oFfFВ6L^HBѽ䲂Y%L& IJc˟fIPZ-31ES ?CMʨ rV' z(3/(CpTd0$įn+F3HGzAɛÓv0h0gJ&%a6ᣵFbr_$}8%5T󜬇Yr%+퀥aV^0}LH rE¾g F؆6Fc`7QL6@3U OBB)NPfXmr1 oPuM=$diF {$Xސ -Baȇpd48!SF\J;tA:wc^8.CT@r2RQg갈r"QKIⵌSp Y ί #A9"軯 a-WHw3( .yd~B<&=e)TC[;OrX'7v7mLup Oj6-d 4?ш;.Hj_OЀ*J܇gӍ!p;gBy^Nr[P%~."[ :R$_̘PאLm2N",{I\p+.*^+ v7mAo!;Kf#]UJS؄Spb<yf5OQ6ӡ? O 8\W ߙ`(e <.j`wb*5!šbowܪwi0դ!l^~"_P8]8g Z$mi9EmHϯfpH 5@kr"ns>娭aE/Ub>-5S%J5z_fG}n uXs)G*5O>AGIIGufK9 ">"JCհ0|>5ė# ɈH+o7rB}=ʫ4䩟lJğbV ST5I-]H:;NęO©!ڼe Šy䨔>~jgf;9G9!rua,}37ADhiN^"c)9C,z|p B$ z *O(#Dz½~ܢBW;]^-m?1jE0R4igTƯs5l{'d̵v2t22OU% p!aGYֲ{B@j w^,AQkhHUIZ5fpJ~i)NT% rРS;L!Y+*a [|9tC9]Qm''Ͱ97Pq/|^ntEr{p}jҀ;eB7覓4ņ]*tơi/)-˩Dnl&89&ն FbTet$L:'{HS N\Ob ڗ&pD-~xC!p9rM|o4@>9_Jn|ʕ* ]&&&tdQEԢ~YC8FmI"s'qB=A\ ۶xi7Lr;|&X +RD7MA:_Cc&A@uܠeeax3ݥb0*H":aG6q:QBN)[ GQ;<[/ͅ= Z!6k3]TM\@-f.%ːg~"`pgG9¼bΜ}BOӦǪ̟k 5U/fOόP~ߜ.6.8Xplv9sXXMĞs& ͔hbanqu>I!8 W5H6(0~#6!XT~lR;C9%/G]F0Z_f`o겹ڧeU^HJǓKgQA8-+|Au&h.NH,'C="5h#"HpG]IH‚94YV ^=P紟n~IJ oc@i!O?s\3x(~M=l`FԂl|6m\]m%\KHbRR0LkzJ㎀ ̄U F8վ%eQXaK%릭)ٗtz+@kthke|xg>%‹]6cM$w{z%Cӝ-{"%k*]-l¸)H;Lc-Q?(|$CNBM Us`1/BPsT'#e]J% Y˄SGPlbÞP}ԽJPbiӋjD}Z2u+,6 ku'EnCIT\9{Hv(p$լ/Epm5P=Iȫ$L;:r;j'e_Bfp28ʪMđn442*nWu3u3Fk:8Mc1T3Q/;&߮&iWUR&B:l;tP^qӦt"OJ7f wsE2BYU4ŵ41 ~Ѓ#w-Eo;7rW2|\f `mu6TzGz?n Q &Ӕ/ǩ۝[~jm2ajpmFp2DR'b6Tw٘{y5sƹ-%Nƭ2aKŃ62zRvvwsMH^5/i%u&}ESbx/ƢZgz-QD|zOoi;4> xZKD늙D:\%LIDT1 diEοvS$ N ƯIO3GͽJZW%4`Gg=7}n)U _{3iA7V_I;WMXh _gN#)έj3p+aVعk31_"%g>+zJ+2mT!Xf]{{SΝscRM;Mxg=4*]p!Hă&tmO$>RW 3yu u{ظ|

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简介一下内容与现在的研究情况
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
简介一下内容与现在的研究情况

近代数学三大难题是什么简介一下内容与现在的研究情况
http://baike.soso.com/v5900639.htm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编辑本段]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经历中世纪的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remat)在“算术”的关于...

全部展开

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 [编辑本段]费尔马大定理 费尔马大定理起源于三百多年前,挑战人类3个世纪,多次震惊全世界,耗尽人类众多最杰出大脑的精力,也让千千万万业余者痴迷。终于在1994年被安德鲁·怀尔斯攻克。古希腊的丢番图写过一本著名的“算术”,经历中世纪的愚昧黑暗到文艺复兴的时候,“算术”的残本重新被发现研究。 1637年,法国业余大数学家费尔马(Pierre de Fremat)在“算术”的关于勾股数问题的页边上,写下猜想:x^n+ y^n =z^n 是不可能的(这里n大于2;x,y,z,n都是非零整数)。此猜想后来就称为费尔马大定理。费尔马还写道“我对此有绝妙的证明,但此页边太窄写不下”。一般公认,他当时不可能有正确的证明。猜想提出后,经欧拉等数代天才努力,200年间只解决了n=3,4,5,7四种情形。1847年,库木尔创立“代数数论”这一现代重要学科,对许多n(例如100以内)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是一次大飞跃。 历史上费尔马大定理高潮迭起,传奇不断。其惊人的魅力,曾在最后时刻挽救自杀青年于不死。他就是德国的沃尔夫斯克勒,他后来为费尔马大定理设悬赏10万马克(相当于现在160万美元多),期限1908-2007年。无数人耗尽心力,空留浩叹。最现代的电脑加数学技巧,验证了400万以内的N,但这对最终证明无济于事。1983年德国的法尔廷斯证明了:对任一固定的n,最多只有有限多个x,y,z振动了世界,获得费尔兹奖(数学界最高奖)。 历史的新转机发生在1986年夏,贝克莱·瑞波特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包含在“谷山丰—志村五朗猜想 ” 之中。童年就痴迷于此的怀尔斯,闻此立刻潜心于顶楼书房7年,曲折卓绝,汇集了20世纪数论所有的突破性成果。终于在1993年6月23日剑桥大学牛顿研究所的“世纪演讲”最后,宣布证明了费尔马大定理。立刻震动世界,普天同庆。不幸的是,数月后逐渐发现此证明有漏洞,一时更成世界焦点。这个证明体系是千万个深奥数学推理连接成千个最现代的定理、事实和计算所组成的千百回转的逻辑网络,任何一环节的问题都会导致前功尽弃。怀尔斯绝境搏斗,毫无出路。1994年9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怀尔斯在思维的闪电中突然找到了迷失的钥匙:解答原来就在废墟中!他热泪夺眶而出。怀尔斯的历史性长文“模椭圆曲线和费尔马大定理”1995年5月发表在美国《数学年刊》第142卷,实际占满了全卷,共五章,130页。1997年6月27日,怀尔斯获得沃尔夫斯克勒10万马克悬赏大奖。离截止期10年,圆了历史的梦。他还获得沃尔夫奖(1996.3),美国国家科学家院奖(1996.6),费尔兹特别奖(1998.8)。 四色问题-四色问题被中国内蒙古赤峰阿旗新民乡司法所的孟庆军用逻辑数学证明 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用数学语言表示,即“将平面任意地细分为不相重叠的区域,每一个区域总可以用1,2,3,4这四个数字之一来标记,而不会使相邻的两个区域得到相同的数字。”(右图) 这里所指的相邻区域,是指有一整段边界是公共的。如果两个区域只相遇于一点或有限多点,就不叫相邻的。因为用相同的颜色给它们着色不会引起混淆。 四色猜想的提出来自英国。1852年,毕业于伦敦大学的弗南西斯·格思里来到一家科研单位搞地图着色工作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看来,每幅地图都可以用四种颜色着色,使得有共同边界的国家都被着上不同的颜色。”这个现象能不能从数学上加以严格证明呢?他和在大学读书的弟弟格里斯决心试一试。兄弟二人为证明这一问题而使用的稿纸已经堆了一大叠,可是研究工作没有进展。 1852年10月23日,他的弟弟就这个问题的证明请教了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家德·摩尔根,摩尔根也没有能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于是写信向自己的好友、著名数学家汉密尔顿爵士请教。汉密尔顿接到摩尔根的信后,对四色问题进行论证。但直到1865年汉密尔顿逝世为止,问题也没有能够解决。 1872年,英国当时最著名的数学家凯利正式向伦敦数学学会提出了这个问题,于是四色猜想成了世界数学界关注的问题。世界上许多一流的数学家都纷纷参加了四色猜想的大会战。1878~1880年两年间,著名的律师兼数学家肯普和泰勒两人分别提交了证明四色猜想的论文,宣布证明了四色定理,大家都认为四色猜想从此也就解决了。 肯普的证明是这样的:首先指出如果没有一个国家包围其他国家,或没有三个以上的国家相遇于一点,这种地图就说是“正规的”(左图)。如为正规地图,否则为非正规地图(右图)。一张地图往往是由正规地图和非正规地图联系在一起,但非正规地图所需颜色种数一般不超过正规地图所需的颜色,如果有一张需要五种颜色的地图,那就是指它的正规地图是五色的,要证明四色猜想成立,只要证明不存在一张正规五色地图就足够了。 肯普是用归谬法来证明的,大意是如果有一张正规的五色地图,就会存在一张国数最少的“极小正规五色地图”,如果极小正规五色地图中有一个国家的邻国数少于六个,就会存在一张国数较少的正规地图仍为五色的,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极小五色地图的国数,也就不存在正规五色地图了。这样肯普就认为他已经证明了“四色问题”,但是后来人们发现他错了。 不过肯普的证明阐明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对以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途径。第一个概念是“构形”。他证明了在每一张正规地图中至少有一国具有两个、三个、四个或五个邻国,不存在每个国家都有六个或更多个邻国的正规地图,也就是说,由两个邻国,三个邻国、四个或五个邻国组成的一组“构形”是不可避免的,每张地图至少含有这四种构形中的一个。 肯普提出的另一个概念是“可约”性。“可约”这个词的使用是来自肯普的论证。他证明了只要五色地图中有一国具有四个邻国,就会有国数减少的五色地图。自从引入“构形”,“可约”概念后,逐步发展了检查构形以决定是否可约的一些标准方法,能够寻求可约构形的不可避免组,是证明“四色问题”的重要依据。但要证明大的构形可约,需要检查大量的细节,这是相当复杂的。 11年后,即1890年,在牛津大学就读的年仅29岁的赫伍德以自己的精确计算指出了肯普在证明上的漏洞。他指出肯普说没有极小五色地图能有一国具有五个邻国的理由有破绽。不久,泰勒的证明也被人们否定了。人们发现他们实际上证明了一个较弱的命题——五色定理。就是说对地图着色,用五种颜色就够了。后来,越来越多的数学家虽然对此绞尽脑汁,但一无所获。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这个貌似容易的题目,其实是一个可与费马猜想相媲美的难题。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四色猜想的证明基本上是按照肯普的想法在进行。1913年,美国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的伯克霍夫利用肯普的想法,结合自己新的设想;证明了某些大的构形可约。后来美国数学家富兰克林于1939年证明了22国以下的地图都可以用四色着色。1950年,有人从22国推进到35国。1960年,有人又证明了39国以下的地图可以只用四种颜色着色;随后又推进到了50国。看来这种推进仍然十分缓慢。 高速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促使更多数学家对“四色问题”的研究。从1936年就开始研究四色猜想的海克,公开宣称四色猜想可用寻找可约图形的不可避免组来证明。他的学生丢雷写了一个计算程序,海克不仅能用这程序产生的数据来证明构形可约,而且描绘可约构形的方法是从改造地图成为数学上称为“对偶”形着手。 他把每个国家的首都标出来,然后把相邻国家的首都用一条越过边界的铁路连接起来,除首都(称为顶点)及铁路(称为弧或边)外,擦掉其他所有的线,剩下的称为原图的对偶图。到了六十年代后期,海克引进一个类似于在电网络中移动电荷的方法来求构形的不可避免组。在海克的研究中第一次以颇不成熟的形式出现的“放电法”,这对以后关于不可避免组的研究是个关键,也是证明四色定理的中心要素。 电子计算机问世以后,由于演算速度迅速提高,加之人机对话的出现,大大加快了对四色猜想证明的进程。美国伊利诺大学哈肯在1970年着手改进“放电过程”,后与阿佩尔合作编制一个很好的程序。就在1976年6月,他们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两台不同的电子计算机上,用了1200个小时,作了100亿判断,终于完成了四色定理的证明,轰动了世界。 这是一百多年来吸引许多数学家与数学爱好者的大事,当两位数学家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候,当地的邮局在当天发出的所有邮件上都加盖了“四色足够”的特制邮戳,以庆祝这一难题获得解决。 “四色问题”的被证明仅解决了一个历时100多年的难题,而且成为数学史上一系列新思维的起点。在“四色问题”的研究过程中,不少新的数学理论随之产生,也发展了很多数学计算技巧。如将地图的着色问题化为图论问题,丰富了图论的内容。不仅如此,“四色问题”在有效地设计航空班机日程表,设计计算机的编码程序上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过不少数学家并不满足于计算机取得的成就,他们认为应该有一种简捷明快的书面证明方法。直到现在,仍由不少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在寻找更简洁的证明方法。 [编辑本段]哥德巴赫猜想 史上和质数有关的数学猜想中,最著名的当然就是“哥德巴赫猜想”了。 1742年6月7日,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在写给著名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中,提出了两个大胆的猜想: 一、任何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质数之和; 二、任何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数学史上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显然,第二个猜想是第一个猜想的推论。因此,只需在两个猜想中证明一个就足够了。 同年6月30日,欧拉在给哥德巴赫的回信中, 明确表示他深信哥德巴赫的这两个猜想都是正确的定理,但是欧拉当时还无法给出证明。由于欧拉是当时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对哥德巴赫猜想的信心,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乃至世界数学界。从那以后,许多数学家都跃跃欲试,甚至一生都致力于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可是直到19世纪末,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没有任何进展。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有的数学家把哥德巴赫猜想比喻为“数学王冠上的明珠”。 我们从6=3+3、8=3+5、10=5+5、……、100=3+97=11+89=17+83、……这些具体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哥德巴赫猜想都是成立的。有人甚至逐一验证了3300万以内的所有偶数,竟然没有一个不符合哥德巴赫猜想的。20世纪,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学家们发现哥德巴赫猜想对于更大的数依然成立。可是自然数是无限的,谁知道会不会在某一个足够大的偶数上,突然出现哥德巴赫猜想的反例呢?于是人们逐步改变了探究问题的方式。 1900年,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国际数学会议上把“哥德巴赫猜想”列为23个数学难题之一。此后,20世纪的数学家们在世界范围内“联手”进攻“哥德巴赫猜想”堡垒,终于取得了辉煌的成果。 20世纪的数学家们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筛法、圆法、密率法和三角和法等等高深的数学方法。解决这个猜想的思路,就像“缩小包围圈”一样,逐步逼近最后的结果。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证明了定理“9+9”,由此划定了进攻“哥德巴赫猜想”的“大包围圈”。这个“9+9”是怎么回事呢?所谓“9+9”,翻译成数学语言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其它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每个数,都是9个奇质数之积。” 从这个“9+9”开始,全世界的数学家集中力量“缩小包围圈”,当然最后的目标就是“1+1”了。 1924年,德国数学家雷德马赫证明了定理“7+7”。很快,“6+6”、“5+5”、“4+4”和“3+3”逐一被攻陷。1957年,我国数学家王元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同年又和王元合作证明了“1+4”。1965年,苏联数学家证明了“1+3”。 1966年,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克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足够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数之和,而这两个数中的一个就是奇质数,另一个则是两个奇质数的积。”这个定理被世界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陈景润的贡献,人类距离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结果“1+1”仅有一步之遥了。但为了实现这最后的一步,也许还要历经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有许多数学家认为,要想证明“1+1”,必须通过创造新的数学方法,以往的路很可能都是走不通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