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总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9:33:14
高中地理必修2总结
xr#I%+&RfGdddUT_̼$Hs'ŝNI,/03)a窚zDv׼uHHhիw=ޠyB/ w?&Nw_]IO. \+WS-~2hӛA}Lk{qe'x9\d1Z\ HߊYs|~ o*˭5GR|R+&E0}:끣C=kDL4XŶ߾SZOx1n|/*Xhݟ"U It?5a/U?J(y6h9q4hϐw Ov. Cz܂LsՑDɮhA9ht|!<=wO+;-'; ;yޝK8Aw[ybf^҇jzw\zVPHjkBBZMM~pɷ;Jy&OYQ"7WQz 7;(XyWQE"aaZL@ b"=Y%G6&-%(Yڐއ Rc^D;̭m68hůmcوKRG]KA^위~k"jP3^&H}+wWɱdmwb`|?`^ '9Pyd)=!tQM'J;{\Z6u=^-$@? LOmX/GѦN9(DL EK\֫F<7/9[Ej~FC-"s g+0ԊÜ/?dnj׉dU[SdctwBh:mz:l̇:ĂrKh {mYv٪hA3B5Blh4JmA?>j˯f'Glqί?CVg򃓷'nzGR*ȐHTؓlV2LYזzu)Zژ p)xa+32(hvk\:8\һa鸞,5:ka|4KZz^?RXHVOz5Oç‰㜽!W -eݐGy׎ꮜ=RZ`Zgr.` #WvgQ҈BٙƧBEX s& r~plA^@b%c%6RP6JEU6ZEcsoKh(''ne cdN8 J1-/?ċ7?*$kbx7h !.m͔ইM-va()n=ʨEuϱ~mjj==UwxKwA>igEy#zqU RuҖl-NJƎ3p铼/CiӍsh~YF%A)>\V#&m YrPG얜e0 1Ttm$ayCEɗcg}CΈ-Q/G>Ee'R:邉/ .T_MGgs{AeKRtBӡ4hwג=5I1~tCc]-'|7j>9ge TXc ⇋Or^mHܾteTi n/Pk]@ ؘ00&]jY`!VrlIOʐ Tv7m_ʖak$kݺ܊{avx6rҥٸOKPq6OH^z ťС9w!r:f~^ xq]vrjC[[Y植C)*>rr,VSf{>n CMٙv"2!j V\-g;_ !{4EóՇH#@&|);=' ӻo)ڎ;0ѫZZ{wo0(hJ?ogsG>> QȌ&~i }q(&,d+*~5-r(4\{8_Q[1h1,љw#eN%c'8wf&P0xDyG4mn e;@V֗.\Knكp]&8C9] U7譐k V0Eӧxq`/`lldƒ [-y $Aj*4ǰ*9rӦla.RSyu?hJz&%#Es1#%Kr"rD׾[k=Waq#ԡ,vzTL4+$5GA;`07s-AbMw"}Fz \ggTeĐzkzN]AB_Zcy Su 4D:ê# 7cz] Ӻ@NOyJQ"#=Ȕ@w[ + fHYۉBh|h{b!^PscFV`/NK#?DBHAe+)95G b'ٻ Qu@0ێm6>y(%F$'$eVjX܀,UkLG:eJ W^.ϒxB$`5.?SC߻~4]Lyh?s j 9,kupn81$Ha)V=/EYQ:'7pCg_N6'TyUgx&Uj#@ʒ,tml-Q?a,su|0x{ Fκif A-h禄`:nER56?>i'p(D+X ۇ))`*hS6=b+,}|45(?4ݶ%銱.8\grhaѲm|QױNa #9U *8Hb*b7?n( CD}uBBxe,MhJ fbwxm݇9_Zvnw`᪼R׈./ g+B ;2BBBH CОȣ_G#`֙ӍDB:PT :BZ)WFZ!t{w8c0#3S*kbYYeT̿ZZ"Ql !*1VWn>tWS2ʱ0Z zY{dNNy7^EJ&աҗF.+v/c#A ,`&Ŏ57]s9.ȇsAgf@B>dİ98YiD48uo.V!Nd|8G _a%ey>^}XSp}C֟3؞Q˺CluPNw0hǴHa@thcڻ :Yj $ AN m7{dZkGt?O/5xjT8=J&u]@^s7t,/GeGFsP{Oj G;gO !iB3w-+"o/eAZ(W16>hrQR. !Y i̾dcpÕykEy/>R,^{F榓#>$\1Ȓ nݠԾ0"#O )grY[-OPCryH3 HXK?(ͨ QU # 5@ *#lϏ' ۑUHd6|8ifO=xv`)sΩ#{ȍھ4ܖL!d6]9ïfYf)t/(e0 TKp6%C|=ߊᄩ9Y'=K>"((plRaRČ xp sm=Uq`JS8c1C+oX'd]ʡS axVaKbNo|y{\t]C׳BvݒÂ;rqdF|F2ٛJ[c#vzēDFӇ`kocvk(+L4frE;ou!p֖eQ7/}ZrdwO#*;p]^<&;LŏDL_Ӽ;މ`l\GVOM[40955ֹT|XH&fsXNV>^4Eb$Jcڝ6Z\-KVMcE#ݜ5r[FyD)9^T3(Dm򾣙Mr Y;宝 qiAʄ)14rT~#N跱{=mTZY: |dxJOhV2hs6k䖵:JCW`6j opg߯>v;ӫ 1ʏ'qc)ǜb0AKpb&zl~@'#!Чr[h 5$2}!pN:Eq-G 8$&cd-NnG֟.ؑ\ZzFdӓc+7ensFKl6qm0rXoGG(pB^k`7! AwVzo~npFCS[|.OFj}FZ5/ B7*aY§,f>3A22/c/_t>C:( *-3L"~,}/<f=hخ zGo;j(q?OU4kNՉ|z=C'ho+P}& zc/寮,戆 ooa0pt+Rx0$_wS=5*&;좾sBF9O—2ϏEZ 3B:߀y%:Led38GENZ%qU8"ɏiD,9)ӹBJ(.w|0:S|K\Fwƨ<` o#R {D4.ʹ)nF.gmqjV Aj$7WVX`kţ?PrѬ\yO}IdN5f(x4e.R7e|i4^* %!2d#7u9_sX[f5"`SA3iޏV1tx"jwނ*c}lT*477nRi_jmƇ%^c+UTF8ߪ8? 3pX,HJ@0Pb]ᱪ~DS5WÝo}#'THCSR:@a!>zE? >K,}wgCSNcD/Z0QÙ+^<:g CK <ͽ]/!Zyȗ{3 54>'̕8 _y G\ CJ؏YMv}!dGie"iH\~?\|2 taL{l0٬؃NvV~~"N֦2DŽZz mr".]G _5ѠYGjpNtσDFU V|{Əț1O!Y=F}x;&Bi UH4l`<ax`AoNPMRo6N#3rCaRLJ]+ /n/pXw\zu/P`5NtTHސ1f Ad2b8s&D#] x3f&rhDeD,QEC ;!"]~&j^FϢˇ؎+"룇׸CQmgHotkRKLKI?eܽsLy+z~,SZ@R> yNg -aq>08 7'_z#s :Dž,sV"󙍑?biSl4T.jx F)}(_8xnt(}R^/a ۸Rnrt-TI< B`~&tuuXDgde>+Zg`\VHS9Qv7Ⱦ^q2Јa`圫MYadp} GxfZNV1޺E'ԁ 3om1$YgZO .wGl`űzDPVYVM X6};j/2= L" ^hw\qaI,pfQf[BAU jñQ]\]W_D.><=`@MId59Y1];ڗn  F`OH@_ӣ]Lw+t>x}U7i-߹Fs Rl'DŽXl^@8L}.|8U/nB/qS^/!H"wH»a8axT)]CGT 4rIjW09`^%eT{*$Ruxʋ[n7H#}iϷB@ 훧çdEPaFS0# 5I"̜jr[ 1:똸zQ4z݌(Hum<1w7ՋԑAlN툖 *_$]34&"v=WIz~d?VU4"y/MɾCpc7|9%>]LVAڎ_9)Y#]MHT?-P[(GdX_Tؔ ^dc󂗤x{[)xu8- mKL+b,5`< 0"2|f+W\'^V ._Iy_{;!a =w-peYGX+(Zu{|5 gn^">E8ިxa>2Kr]Z  < EPg>@o?46䳜v 0+-ncDdY}<׬zĒdw؄`akVGMY!@Xn]k⡒-]~Bu; ,ʹ2؎0)\53SLa^a+9$<&kK"ZqWCo!P eP+mՇ$5aE/APE5@Q56)޽EըuHz |9R0{ָM/0_ˆ86UKL.ɠYK⣃-$O*!F{[~~$KQ:p~v~'p-D`yໟf2̊qշ?gOތM:{#'b a `BEYa; 'ꓐ}Q8Rc {]JKg =ň:a_-WVȼiog#,9( ѳ3ISXv<Ap]Ƥ~bw¢FG %wOLC@ɫݨCk`i1G?p抲UpWߘZI A"윗2SWUVӳ;3fI[ .+EH0v1,&s_8kNm5hQcJTִs+Ŗ>ƧvtlN7Z_N?9cǿ} u@kosȫZq2!+j>Rw"ԤM+aF9W5<:':ѣߚ`!pǿiR2#Tոm~@A(zMh+ZkC/7zR&2@'xuKuXUIWٍ:'M)f.WBEtx -2پVF=vx*DUڇ8W>KfE"2=ځhPЀh_=@76{[2Mm۹ܽJ%a'?vc<8SX1xHf':jnC8LB"̰L8] tq.0= & ?<%m 5<,Hj2 quaOEM)ge7ЭEXWMC Wa4yo7">!'ArnqW鷀XH/A4 G?m;j>a2ß|U˔j`p5θ}# Q4e a@xiƑO{ ܄"&+WS&[:r4Gy.㷨 -uZ+R*vf\NgqV5Y[NPv> ^u=EzVϜz<@1a ڼ$\o򒤗CL3?0oB"Hn[-/A49{ix>;:Xl :Ip99yu7J&PDPpuY)GLVr2\e("!ܾ wư BcRrAL9[U 9$.y33PĪ範ˣ ?\qZ^cYOl) .)Q30 iԊ~g5~ F O.( ֠RbcmԾDY*- /.(ftnL=(`Ё[qN*7 ֑ հud8`l<dJY581xF5UYb6 285<T~@7Y_"mK#@-uWc_vGRYc7BnѠktq7x2h&aJ:.qB9{mH̳;Ja4ԉ4okRA+GR؜EzGK69-OgkNh&dwx'HU[>V2fPa,eNs LpzC XfWkԾ]Lџ|ȯidIҦ'>ӫ3ɠX)*ib+ś DYd`_ j_C8/rT Rd3RZ>eF}4jZcUDJ[GB⺘MLX iD) "-? g2g^NvA"grDIʇ0~V9!츦 D/ a,I3 T{ O|.+CՊ}GfVy>&]Ed/9D2z'X3%"; R%{9]cSX(s4וU(A36]yf6M7v [n vӭsf"$ʈlra:cxEx~6${@񛱝Fs{5tA dJ8i4>EI.iPA"-]41z ¨Y9=/]Wpc{g5Kje91Щp\Mo_i2n2ivH5ɘeN[Aޝib"kk* ,ͻ#և[hXsSpnrZ s.>BG&x#J#,ZGrS~T\cCuXzW:&4E͓!~R' `߻= t֮ 0\ b\~0)@N2@2(He9~^N?B }a_'&O-j^Yy%1\xqB,o xPã k)@Xcx<,ӁQ)|,#-dY16^m`:>}<\3V?Ces~D4fwUK 4D!T.Q: QY.gr?!B o!ݥ@~,;̷QFLLtUZ9?ό(2ٕԕjTҠRҌ[aoQ0x[f 0^Ɔ +@> Jm (3p4m)4ƟC q2Ø/g)1EjM Y{Fȣ+LA, S06@27 )Ͼ45R< z# 8ѷ 0yzRt!JdvKs.;v~E4oJɣ&(*h}c & $N5ޗ9 V@U2{.##q h7uh>Eΰd&aGiCψx=tz0K%I;0n?%3S_ #8)E]SyNKj?@LPh.OQʎ22G|aN<(,Qm ӉTșz7|J._EHޖ"׫Rw0KgZ1I?#Y+=a]MXD/ڏ? ʪӊBʝo(z^ؾ1F!H4Nچvu$\v12^\ q`bt(nWoMERؚ/f qyMbWs]Ѫt+ N8jPX:~ہ8PȽV Υ@ \VIo*syVI`Q_f\ 8 [b|,#VxFUՈ53II$=%[Kh#九ۨ5F o` 8_ ' ;/ғt!;/9?uL֛|jn:a)6BODwUz7V:C7򻚬M](]sD>WUjdJN6C=дMsӁ78X 9~ɀ>pD3YjHV=XRݵίͺyRF1,m86i#6M\=7vw̅k>t4߅ rbQ]gCPp;% s>3/MO܀.@jE4q*˶. ?Sq70 ]l:w/+S/#OjmDR~@l/)}d6!\ ]~ _ۑ%gEQ9H?p^O\e0*kEz:rC;܈#ez!X;[ХϣMEj^$X@ckplg-_OSRO#[pcq({&ܬwiv3-ژmAҥ|wg226ݗFaǾ~>Fç+33GI©LO`EAH-ضE5W !X|h`_U <^կ|l(hD^kvQIo( 62)R$_ᛉͨ3XÛKkCTStBP8%w 䰏#OmB^oDOk@}fwԡMv5q,Ql:>7ASoc)98&OVdBBY薭>P-}ңjҨg$O9pB5 /iv'n9xg"ZGа!y=uJx:

高中地理必修2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2总结
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 人口的数量变化
一、 人口的自然增长
1、10年来人口增长
历史时期 人类的生产劳动 人口数量和增长情况 人口变化的原因
农业革命之前 主要从事采集和狩猎 人口数量化少,增长缓慢 人们获取食物的能力低,抵御疾病和灾难水平差,死亡率高
农业革命至工业革命期间 利用简单的工具从事农业活动 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加快 耕作和灌溉技术发展,食物供应变得稳定而可靠,死亡率下降
工业革命以后 工业生产活动迅速扩大和发展 人口数量继续增加,增长速度更加迅猛 用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人类不断壮大着改造自然的能力,人们能获得充足的食物和完善的医疗服务,死亡率降低
2、人口自然增长最根本因素: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决定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差异
自然增长率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及成因 今后变化趋势
发达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受生育观念、生活质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增长缓慢 今后几十年,人口数量将比较稳定,一些国家还会逐渐减少
发展中国家 水平较高 由于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进步,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很快 采取了控制人口的措施,人口增长速度将趋缓,但人口数量还将增加
中国 水平较低 增长缓慢 人口基数大
4、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
二、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 人口问题
历 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原始型 人口增长过快
史 加速增长阶段———“高低高”模式——传统型——————儿童比重过大
轨 增长减缓阶段—— 人口增长缓慢
迹 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
6、影响人口模式转变的因素:生产力水平、国家政策、自然环境、社会福利、文化观念
7、为什么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尚未进入现代型?生产力水平低、城市化水平低、社会制度.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 人口的迁移
1、 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人口迁移三要素:居住地变更、时间上长期性(1年以上)、市空间位置变化是否跨越行政界限
2、 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以集团型、大批量移民为主 旧大陆(亚非欧) 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 欧洲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加 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
3、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数量增减.
4、 不同时期的国内人口迁移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时代 影响因素 迁移特点 流向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脆弱;战争频繁;自然灾害;政府组织“屯垦戍边” 大批迁入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
当代 性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受国家政治政策影响大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 东部——西北和东北
沿海——内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 (改革开放政策) 迁移流量大,流向改变 西部——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农村——城市
5、 我国人口迁移的意义: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短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
6、 人口迁移效应
对迁入地区 积极 提供廉价劳动力,节约教育费用,促进迁入地经济发展
消极 造成不安定因素,加剧人地矛盾
对迁出地区 积极 缓解人地矛盾,改善环境,增加收入(外汇),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交流
消极 人才外流
其它效应 改变人口分布,人口结构;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人口群体基因交流和融合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主要因素:一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经济因素、生态环境、政治因素、社会变革、宗教、个人动机和需求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2、美国
1)促使美国成为移民国家的因素:
①新大陆为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
②15—16世纪,欧洲圈地运动,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待遇迁往美洲
③新航线开辟,为人们顺利迁移扫清障碍
④殖民扩张,掠夺美洲资源财富
2)美国国内人口迁移
时期 迁移的原因 迁移流量
19世纪中期 南北战争——政治 人口大规模西移
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经济 由乡村流入城市
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 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经济、生态环境 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东北老工业基地环境恶化,西部、南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经济、生态环境、个人动机需求 由东北部迁往南部和西部
70年代以后 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重建(经济、生态环境) 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
第三节 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 环境承载力
1、 环境承载力,只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2、 环境人口容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报政府和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3、 环境人口容量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
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开发数量
资源————环境人口容量
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数量 最主要因素
在各因素中,科技发展水平与华努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关系,资源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4、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稳定性.
二、人口合理容量
1、人口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俄人口数量.——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2、意义:对于制定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又总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3、对整个世界来说
(1)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规模之内.
(2)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3)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持续发展战略,既保持良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一、 城市形态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状 条带状或放射状
影响因素 市中心吸引作用
平原地区 城市用地限制或河流阻隔、规划控制等
山地、河流阻隔 沿交通线分布或受地形限制
河谷地区
地域形态 各组成部分比较集中,连成一片 城市由几片组成,每篇就近组织各自的生产生活,各片互不相连 城市地域沿主要交通干线或地形区延伸
主要优点 便于集中设置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各种设施利用率高,方便生活,便于管理,节省投资 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主要缺点 易造成城市污染 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建设投资大 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一方向,且运距长
城市距离 成都、合肥、华盛顿 重庆、上海浦东新区 洛阳、西宁、宜昌、兰州、延安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功能分区:城市各项经济活动相互间发生空间竞争,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高度集中.
2、划分: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和仓储区、风景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等
3、中心商务区(纽约的CBD——曼哈顿)特征: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②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大 ③建筑物高大稠密 ④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明显的分区
4、三种基本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 经济活动最繁忙;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建筑物高大稠密;内部有明显分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域沿主要交通干线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是城市主要功能分区,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高级于低级住宅分化;位置上,高于于低级住宅分区背向发展 高级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联系
低级 内城与低地、工业区联系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 特点 成因 举例
同心圆模式 城市形态集中紧凑,城市功能区为少市中心呈同心圆状 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冲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 成都
扇形模式 城市各功能区呈扇状向外扩展 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沈阳
多核心模式 城市并非依托单一核心发展,而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和郊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等多功能区,并由他们共同组成城市地域 随着城市不断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淄博
3、影响因素:
主要因素:经济因素——取决于各功能分区付租能力,地租水平高低(交通通达度、距市中心远近)
历史文化(北京市)、种族宗教(黑人区)、建筑设计(欧洲中世纪城市绕教堂布局)、自然条件(城市高坡和低地)、行政因素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 城市的不同等级
1、 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 大城市——50-100万人口 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 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 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 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 影响 表现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 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 城市化
一、 什么是城市化
1、 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 城市化的标志:
①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 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 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 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 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 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征 出现问题 发展新趋势 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 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 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 起步时间 目前速度 城市化水平 城市人口比重 所处阶段 原因
发达国家 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 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 晚
(20世纪中叶) 速度加快 低 低(不到40%) 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 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 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2、 各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类型 区位因素 生产特点 问题及解决措施
乳畜业 北美洲五大湖周围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市场、饲料供应 机械化水平高、轮转放牧与圈羊相结合 动物疫病的防治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工业是指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 主要的工业区位因素
1、 根据工业的概念推论工业的分类
分类标准 类型 含义 举例
生产对象 采掘工业 从事自然资源的开采的物质生产部门 采煤工业、水电工业
加工工业 对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产品性质 重工业 生产各种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 钢铁工业、机械工业
轻工业 生产各种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 食品工业、服装工业
2、工业的区位选择
导向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因
原料导向型工业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的工业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 接近原料产地
市场导向型工业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的工业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棉布厂 接近消费市场
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服装工业、电子装配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飞机、集成电路、精密仪表等工业 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2、 区位因素:
对自然界依赖较少,原料动力——充足、劳动力——廉价、地租——便宜、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二、 工业区位的选择
1、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社会生产力发展 原料、动力、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技水平提高 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市场、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增强
市场需求变化 信息的通达度成为工业区位选择的新因素
2、 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
鞍钢 宝钢
煤炭来源 早期来自抚顺、本溪,目前来自黑龙江、陕西等地 安徽淮南、山西等地
铁矿供应 安山铁矿 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等国进口
消费市场 沈阳、大连、长春等钢铁消费市场 上海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群
交通因素 铁路运输便利 水陆交通便捷
主导因素 原料、燃料 市场和交通
地位 曾是我国规模最大、部门最齐全的钢铁生产企业 我国第一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现代化大型钢铁联合生产基地
3、 科技进步的影响
交通条件改善和运输能力提高 原料、燃料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科学技术的进步 工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提高 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区位影响减弱
工业产业对信息的依赖程度提高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区位影响增强
4、 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
时间 主导因素 原因 区位特点 举例
早期 煤炭资源 早期冶炼单位钢铁消耗煤炭较多 靠近煤炭产地 德国的鲁尔区
20世纪初 铁矿资源 冶金技术的改进,冶炼钢铁所用焦煤量大幅度下降 靠近大铁矿 中国的鞍钢、武钢、攀钢等
“二战”后 消费市场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巨型矿石运输船只出现,海运成本大幅度降低 靠近沿海的消费市场 中国的宝钢、日本的福山、意大利的塔兰托
5、 环境因素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区位选择要求 举例
环境要求 对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的工厂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污染程度 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服装厂、玩具厂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机械厂、仓储
严重污染的企业宜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钢铁厂、水泥厂
污染类型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布置时考虑风向:应选择在主导风向的下风处,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已知当地最小风频的地区,工厂宜布置在当地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处 水泥厂、酿造厂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考虑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区及河流上游,尽量布置在下游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扶梯废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或居民区 钢铁厂、发电厂
6、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社会因素 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政策因素 在优惠政策的影响下,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区位因素都会发生有利于投资办厂的变化
决策者行为 决策者的乡土情感及个人的理念和心理等因素,也是工业区选择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成为主要因素
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 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是工业社会化、专业化生产的必然结果.
①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纺织厂和印刷厂之间的工业联系)
② 空间利用上的关系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工业)
2、 工业集聚
概念 优势
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形成工业集聚现象 加强企业间信息交流迎合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量消耗,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3、 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形成 以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而自发在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 把生产工序上联系密切的工厂布局在一起而形成的工业地域 在柜挂工业用地上,先建成基础设施,再吸引投资者建厂
工业联系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密切 空间和信息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发展潜力 多为传统工业,结构较单一,改造困难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经济、环境效益较高
举例 传统工业区一般为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上海金山为石化工业区 我国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
二、 工业分散与工业地域联系
1、 工业分散,一是老工业区的发展趋于饱和状态,使新建企业不得不迁出老工业区;二是由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现象,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地的区位优势而形成的.
2、
形成 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的区域优势,一些有相互协作关系的工厂并不要求集聚,有些工业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也不能在同一地区发展,这就形成了工业分散现象
表现 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的零部件生产企业与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相距较远
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也可以分布在许多地方,形成跨地区、跨国的网络企业
优势 充分利用各地区的区位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益
结果 引发了工业低于联系,促进了地域之间人员、物资和信息的流动
动力 现代化交通运输方式以及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第三节传统工业区与心工业区
一、 传统工业区
1、 传统工业
概念 一般是发展历史比较长久的工业地域,大多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
典例 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工业地带、俄罗斯的欧洲中部和北部工业区
地位 在各国以致世界工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目前仍是本国发展新型工业的重要支撑点 大量廉价劳动力 市场体制健全
二、 新工业区
1、“新工业”两种典型形式:
①新发展起来一传统工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意大利东北部、中部
②以高新技术为龙头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德国南部、美国的“硅谷”、日本“硅岛”(九洲岛)
3、 时间新、地区新、形式新、部门新
4、 意大利新工业区的发展条件
发展条件 内容 作用
区位优势 廉价劳动力 新工业区兴起的劳动力保障
小城镇用地、用水方便 节省生产建设投资
交通运输方便 便于原料输入和产品输出,降低运输成本
国际经济环境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 促使厂家生产消耗能源、原材料少的产品生产
国内经济环境 发达的银行信贷体系;国内经济高度开放;政府大力支持 新工业区兴起的自己保障;鲤鱼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区兴厂和发展有政策保障
5、 新工业区特点:
小——以中小企业为主;
轻——以轻工业为主,生产成本低廉、工业考究、质地优良、款式新颖的新工业产品
同——集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
专——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仅从事单一专业化生产
散——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实行家庭包工形式,生产过程分散.
6、 工业小区: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力
7、 温州乡镇企业
(1)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相同之处:中小企业、轻工业、资本集中程度低、工业多分散在小城镇
(2) 与意大利新工业区发展不同之处:没形成生产——销售——信息网络系统以及企业间良好的协作关系
(3) 建议:调整不合理的产品结构;扩大企业规模;引进新设备、新的管理方法、冰箱品牌经济过渡
交通优、人流涌、物流丰、便集散、多网点

必修二基础回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

全部展开

必修二基础回归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1.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自然增长率降低并不意味着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就减少。
2.二战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的原因?
①由于政治上的独立,②民族经济的发展,③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3.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4.目前日本等发达国家由于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出现的人口问题是 “高龄少子化” 现象,使社会和家庭负担加重,可能使未来经济发展一蹶不振。因此必须大力推广 鼓励生育 的政策并 适当接纳移民 。
5.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可以划分为 原始型、传统型和现代型 三种类型,其中:
欧洲和北美: 现代型
全 球: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实质还是传统型)
我 国:基本现代型
6.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 人口自然增减 和 机械增减(人口迁移)。
7.国际人口迁移
时间 特点 举例
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①集团性、大批的移民
②旧大陆到新大陆 15~16世纪,欧洲人、非洲黑人迁移到以美洲和大洋洲。
二战以后 ①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②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①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区;
②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加拿大和西欧。
③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了大批外籍工人。
8.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意义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束缚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①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
②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
③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
脆弱的农业经济
频繁的战争
自然灾害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以来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频率加快
自发流动为主
由西部迁往东部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9.美国的人口迁移:
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0.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①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②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 自然环境:气候、水、土壤、矿产等
 社会经济环境: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婚姻等
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重要作用;
 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13.人口迁移的影响
【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不利影响: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人才的流入和提供廉价劳动力,有利于经济发展
有利影响: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14.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①资源 (成正比) ②科技发展水平 (成正比) ③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而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资源状况。
15.保持合理人口容量的措施?
①国际社会倡导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规模内
②建立公平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
16.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
【正面】 ①缓解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劳动力紧缺的矛盾,促进迁入地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②为输出地农民开辟了新的收入增长来源,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负面】 ①对城市环境造成压力,出现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秩序混乱等问题。
②农民工普遍面临收入低、住房无保障、子女入学难等问题。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1.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形成集中发展的城市形态。山区相反。
2.城市形态的类型:
类型 团块状 条带状 组团状
分布地区 平原地区 沿铁路或河流、谷地等被迫延伸 地形崎岖不平的丘陵山地
举例 我国的成都、合肥,美国的华盛顿 兰州、洛阳、西宁、宜昌 重庆
3.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相同的,这会导致同一种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功能区。
4.三大功能区比较:
5.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模式 同心圆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形成 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的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在小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着交通线呈扇形或向外扩展的趋势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核心点。
特点 ①城市的中枢部分是中心商务区。
②第二环是过渡带,初期是住宅区,后由于商业、轻工业活动而环境恶化,最后成为新来移民居住区。
③第三环是工人住宅带,居民多从过渡带迁来,因为不希望离工作点太远而集聚在此。
④中产阶层住宅带位于工人住宅带与通勤带之间,这里住房条件较好。
⑤第五环是通勤带,是上层和中上层人们的住宅区,它们是沿高速交通线发展起来的。 ①高房租住宅区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外发展,彼此相连形成一个扇面形。地势较高,环境较好。
②随着城市的发展,中等租金的住宅区便在高租金已占据的地区旁边发展起来。
③随着中等级住宅区的外移,近市中心的部位逐渐演化为低级住宅区。 ①中心商务区是城市交通的焦点。
②批发业务主要分布在市中心附近,既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又可接近市场。
③低级住宅区多在中心商务区和中级住宅区附近布置,而中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则向城市的另一侧发展。
 三种模式的共同点:①都是以中心商务区作为核心;②高级住宅区趋向于分布在距城中心较远的城市边缘,而低级住宅区则集聚在市中心附近,两者之间隔着中级住宅区。
6. 经济因素 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
7.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①交通的便捷程度, ②距离市中心的距离。
8.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
9.我国的城市等级的划分依据是 城市人口规模 。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10.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等级低,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等级高,服务范围比较大。
11.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
①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②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③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12.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13. 城市化:人口向城镇集聚 和 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14.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推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动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15.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16.城市化的意义
①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②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17.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阶段 水平 发展速度 地域扩展趋势 常见的问题
初期阶段 25%~30%以下,低 缓慢 缓慢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中期阶段 30%~70%,较高 迅速 快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70%以上,高 缓慢,甚至停滞 继续增大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8.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发达国家] 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19.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来源 危害
大气污染 城市居民生活排出的烟尘;工矿企业[排放的烟气;各类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 污染物有煤烟、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铅等有害物质,污染空气,危害健康(伦敦烟雾事件、光化学污染、酸雨)
水污染 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质变坏,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繁殖(骨痛病等)
固体废弃物污染 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居民消费 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白色污染、废旧电池等)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社会活动 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危害人体健康
20.如何建设“生态城市”?
①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②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因素是 市场 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 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
3.农业主导区位因素举例:
①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②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④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⑤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①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②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③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 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不足(不过已有东水西调工程)
【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和技术先进,交通便利。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
【生产结构】 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 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 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 较高
【发展措施】 东水西调
8.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社会经济条件】③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④人多地少,饮食习惯导致对稻米需求量大
⑤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
9.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
①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②单产高,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较低 ④科技水平较低 ⑤水利工程量大。
10.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
①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②面向市场,商品率高;③生产规模大;④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11.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条件】②交通运输便利 ③市场广阔 ④地广人稀 ⑤机械化程度高 ⑥农业科技先进
12.大牧场放牧业特点:①面向市场,②生产规模大,③专业化程度高(牛、羊) ④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⑤植被稀疏,不适宜经营种植业,只能用于放牧牲畜。
13.潘帕斯草原大牧场放牧业的区位条件:
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而且土地租金很低,为牧场的大规模经营提供了可能;
③距海港近的区位优势,促进了牧场的商品性经营。

1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
①完善交通(铁路的贯通) ②海上冷冻船的发明 ③围栏放牧、划区轮牧
④种植饲料 ⑤开辟水源(打机井) ⑥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15.乳畜业的主要特点:①面向城市市场,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④生产对象主要是奶牛;⑤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紧邻消费市场)。
16.西欧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自然区位条件】①气候温凉、潮湿,多雨多雾,日照少,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②地形平坦,利于种植牧草和饲料。
【社会经济条件】③城市化水平高,④人们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1.根据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不同,把工业分为五种类型:
工业类型 主要部门 形成原因
原料导向型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厂、水果
罐头厂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
原料成本较高
市场导向型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
石油化工厂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
产品成本较高
动力指向型 有色金属冶炼厂 需要消耗大量能源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
制伞、制鞋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技术导向型 集成电路、航天、激光、精密仪表等工业 技术要求高
2. 工业主要区位因素发展变化
①原料地对工厂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②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增强
③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3. 写出以下工厂的污染类型及布局要求
①钢铁厂——空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①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
的上风向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②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②酿造厂、水泥厂——空气污染——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或
建在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③造纸厂——水污染——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④自来水厂——无污染——河流上游,水质好的地方
⑤普通服装厂——无污染——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
⑥化工厂——空气污染、水污染—— ①应建在当地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最小风频风向的上风向
或与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 ②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4.鞍钢的区位优势:①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主导),②靠近市场 ,③交通及用地 、用水条件较好。
5.宝钢的区位优势:①接近消费市场(主导)②交通便利③科技力量强④劳动力素质高⑤资金雄厚。
6.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大煤田(鲁尔区)→大铁矿(鞍钢)→消费区(宝钢)。
7.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国家政策;乡土情感;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等。
8. 工业联系:生产工序上的联系;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9.工业集聚的优点: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③可以共同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④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
10.工业集聚的不足:易引起环境污染。
11.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交通 ⑤广阔的市场
12. 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①生产结构单一 ②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⑤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13.鲁尔区综合整治措施:①调整工业结构 ②调整工业布局 ③发展第三产业 ④优化环境
14. 鲁尔区消除污染、优化环境的具体措施:①严格控制工厂废气、废水等的排放,②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③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
15.新兴工业与传统工业比较:
比较项目 传统工业 意大利新兴工业
生产规模 大型企业为主 以中小企业(<250人)为主
主要工业部门 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主
生产过程 地域联系紧密,生产集中 生产过程分散
工业分布 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集中程度高 工业大多分散在小城镇
资本集中程度 高 低
16. 意大利工业小区
(1)特点: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17.高技术工业的特点有: ①科技人员比例高 ②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 ③投入中的研究开发费用多④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18.影响电子工业布局的条件有: ① 知识、技术密集(主导因素) ② 空气洁净,环境优美
③ 有现代化的高速交通运输条件。
19.“硅谷”迅速崛起的有利条件有: ①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全世界的人才高地(知识和技术密集) ⑤市场稳定 ⑥优越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20.70年代末,美国电子工业建到得克萨斯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的原因是:① “硅谷”的土地已经被占用殆尽,②得克萨斯等州、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劳动力、土地、住房都很便宜。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1.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2. 交通运输发展趋势:日益网络化、国际化、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3.集装箱运输的优点: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4. 简要说明南昆铁路建设对西南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经济意义:①将西南与华南联成一体,使资源优势同区位优势结合起来(有利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促使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
②有利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带动西南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有利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政治意义: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②加快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战略意义:①有利于加快西南地区的对外开放,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②巩固国防,保卫边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2.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3.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三大类。
5.在广大的乡村地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6.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③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7.环境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