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的保护和破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1:37:33
环境的保护和破坏
x}Io#I_9 x1EE(P LN}L̑D-B;)QRBĝ'U4w/gt*" HTٳgobbӜ?779,~ǟ?Nz=Fǜx_OW\1W^k充jOٹdo'?z[#n}NS^l?~Te{$uR^ՔΤ[7{!R~V Ӻ溟2աi]P)l q0Ly O=|(a'ӻB?_R}?0Wfzz &^B&"Yv8jH.&`&B#q aP+!:Zsvˤ!\16Iѯ7@9 gs:W*֜A6Lb -UO_(6Ŗ>_vߪsc_BqqL] rL}k~р+w/ݿ1gnLc:zLoQ2 tx_|pbJܘ^-]+uo_x_0=AUh]a ;eJ>׿)u%s:_x}C/?_>{|k|l% N=>X E v2luV:UCz_~䣲lSaI/Spu]{אGgI5ӟßz86ˉr|ʫ5MCQnzG,F5oO:&:4|*Fu6䩡'rŰ{ewT vLΣsSVA^o9i䒼^va~f|*Rszx /ے!G\o=~|"q&N,L4" RlGMys/Cee^ܙF)<ݙ$<,~;&] m;~X l*a>7v׮֠tiw %N,x,fмx`!f/h/ho;?C;fDeҹB 8$+hP {)?`lelLj-ك%:}kw(MYeaFLs&ا~{,Q4GU]% ״0t :u4+rpL?4ȅ00LGk|j_(DKѦpH@gC(iZ~R n"Iy9vb Dci ڷ &FP}p _:XMH쏘~6JAzK{HvPI56 SzH'3SWf8ύF'8&Ya0͢lΞP4 xꙒY8~I=4q]H;Ĵii/M[ї*_>enS[?V8cjF g9 7|B] 5K"}*'Hڅ#hKqaw`SI>kxnh쁷{1[&-{BOW]HWV`12YnrJXZ˜Vȫ%L^rD^6=DDK_N-.}AyPôA$b ޕhV\J;q (~@/ov"2Q}2%\EVoz4BB3jE xA;}wʍR:f8_c*$,EÄWl X|J-prQXG)hN?o);l)lO֣kR"l/e Sqҡˬ(05VHy#-b -+$op,bu?QG/~ɟb3DEfT`#]'@G΄VF ƃq@D6p%CK@tqmsWvVmk_"4cZUč0ITƹ'wign4=lh\|:C|-Qؿa#=ᯃfaז.VJ9ۅX|kD73؃\t; @2.@Y{,j_1b<#8Mn9OKDb6gmiDUU| a uՒ<p3Cb.A\8JR.aG0fP"wfzN.eV/?#&hq)[fJ7d Mc-!Ǵ}L]~ X}*mN-%IsC?Iˮi݃pVP-Z5%4!M!P"8xiEUi$ݠ+Ka|>.r$}DF p-NhkrfňB s%;-6t۝yd6a&CxZIiVBTM3Mbk2}lOwjdYo9ƥWkۮa Z$\Gqܾu_y;Y6ں|9Rp4jP#0Zn߾&2ђl;TљIh5F2 B& 5]jLpj4&Lc?<Ŷ!\C߷w.am%c>@B<4)(ﭧl 6~5Y]+:Q`w ,{F=w6g{%kiNi)^ ,s;6]ms@=n`snj/%WMD@+$Kݧn[|e ڬWDL f]s..QюvPJ5:kȢ8Z k\蠗` 7Z.*S߬~Duvszh8§@Eks_`n/+haqNub;Lc?{R@-WC ?^zxzDWz-&d;hm}KF:B1#ƣN[IҿIcCϦ;dF4nbB( KZYRċ-]ă VIatЍW8JJ]mP| }c>[|R_BMfSN)W)6a0 e0M}z3݄ kvg(WrʀZ'H#C/QC8+r"CD&? Fǔ<`S|6S?*|/ƒs3+l~:/뀉[0͈) IL+KH4ЈB$Ic2 vo]^ۨ,e79~fC>dg,€,cJ^Zbܮ b M,ۃ鳮DpS>i=:T"QE7? )!vXwImib"ni/j3^Ma txaA5D3~dW#IZ۳߄fxVޜq(ZD<:_ZV[os}nF }=S2\gu +҈%QV.=;|vQFJ qIkZ%8!ǧ4:(SbPT{_vhDWX=:6YR(sGuhK֛ĴKܳcLn\ZN; a.d]|?Sn7&_̈>NYZ5[ɄOF|*(4OoDFʮ)cCo@N,& ]6r5u@0x Vy Wng!4R3,P<ɅD|muz_W+ݶU6sz)]KʲY*aHd+W R-B7sw£$Y~?33~16gn=;zM9J$IZB1T'6Pֵ+.6 *4_N"LrDNgRpɵWt5-m1dU6h!g{=M S-Gdz适KߕDQVebEdf-),EU`|b|!L/hrcmEc\0k5Ŧcpw9kZÙ/ъ4f $a;ϷJ/HpwR%*ij BEO̾e]fa$FV,u$ M:i`Ž#ie !]Gx=Onƒ K)T5uťN{B!BPa_+clda4YqF4jXIH&aKdΊ_U d" v-LQh ٲ7!cb#:/U0*ǛfDiOm,ya1\Ƥ/D@2K7`8dY>, $ė|[;}hZ[bGKMe`iR]]^|^:tP~0գiz;r Bqx1ףK'K#Ka(;5ЫxO8]:*ooJA96svEf۪ЇBrXbH=HTy֘6܉qm&hevgfH5J&Hέ,-:}%^0۬^_&j w^mޞ-Vm~_E-H`^/k,TEEw :  ̚w`,[Ʌ_J"{7᯶ 7fu]V]oGS YX8-HJ ZJ(2K3+|6a5̔h\x@k*dbz$7b fs;Jִzɧ V .w™nهv\ufXb9]x{F??'<}-=Z *_Ljd4K& ?_> R?62k n밙k^P ~B}~r&_S+-WWoLeZvۨ8NzW 5<,rTB¾g ];vVr8@1Os_gRصr0-YqLa1kA{#-Z"Z#N.>;[D]N?tL孷FOXJ4m!?>xiއ`p,u0p;.`W50-)FHV2'h\Y|ϙ/ӓg+ƥS+6gu;dԲ..AI.ύV!9~4G<(n46+IX&ɬz|.~;G%GQn*lK0ɔ~Ͽxe 2 Ô΃m}3m3q^뒔y;Y^y;CU6OQpMӟ"?6&,J{>ot6@s<Iy|v;֖3>3_ 2UW~|c$4*k+gJnal 8~#gIL]Sy".ۡdLz' $<5vy =.ٱ& Opˡ׳082^vOΒ-v4$4u MIa V5 I8LgĵEiCga"2m; H>,dm)fmAIF-s{ U͞]5 Q~Im3=(׻B1_J]k.s~Y|x8nEtI" rqf$7Y(*кV&wBj#IH)j1l(#!h9 b_&Pr攭[M2(4.HEPZ:ˢGV\D?f[u-3es\Hn{b r._5厷(}Kô U5~Лxa28{%@y6=֭wη.E9 01Bb鍂o?h`k|OC2=3/ݯ+B#|px4,k&|. c^HVi;G=c ^Թd\n@#'ȐkfX2c+wz'8Ғ!7NqmrWcwxO:ӓ.sr;x|6'gbZ[#[=kܷai-- 3J{숆r8 /KHX|2ec2Rx=[T-=AQL8vt:&bLe+ OT(ګ3zm9&[It ֭(WKVLgErL 8*b3h7_U`wai BqZع#|CO~8ԎF? eN|;E0F~]d)]j~-6 9NZ;笗^H Sԕ~3 o4<[[:v؞ri[aq-:Gd!ͮecConI1K{hǼ9xյ>?Ʒ6KAcv]Yike Iw<+]3u yڲTYcSě 5fx~Ή~, V%῎*!7Un}|)jޏΐNx$H:j/[!%(ȘnZYMS:<1072G.`z>AJ,-_,`;^:jxgl/P{FW\g63;M~Ƭ1kp; 2_8rR/yG"Ox.-Grπv#IR9ed[G[詂Y0l/ ^=jjj 2Ͷi׻iv*GNfLٶ;W+ĭoBW'=ĺ9@K#<`w򖷉l6? 4wvTLv͜g-ȚbEv"CG BD|r?Msϩ

环境的保护和破坏
环境的保护和破坏

环境的保护和破坏
人类的许多活动都向大气、水体、土壤等自然和人工环境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环境污染;自然界的一些变化也影响环境的质量.环境监测就是按照国家或地方关于污染防治和保护环境质量的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源排放情况和环境状况进行定性、定量的测试,并为科研、决策、立法、处理污染事故和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依据.环境监测是一切环境保护活动的“耳目”.
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监测可分为两类.一是污染源监测,即对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监测.一般是在污染物排出口,定期、定点采集样品,分析、测定不同形态有害物质的浓度、排放量以及时空分布规律.二是环境监测,也就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监视,明确其数值、范围、污染程度,通过综合分析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和发展趋势.
按照环境要素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大气污染监测、水体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生物污染监测等;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又可分为化学毒物监测、热污染监测、噪声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大气污染监测常用的监测项目主要包括气象参数和总悬浮颗粒物(TSP)、降尘、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碳氢化合物(HC)、氮氧化物(NOx)、臭氧(O3)等;地表水水质监测的项目一般包括水文、气象参数以及温度、酸碱度(pH)、悬浮固体(SS)、溶解氧(DO)、生物耗氧量(BOD)、化学耗氧量(COD)、某些毒物等.
环境监测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必须由专业人员遵照国家和国际上规定的监测方法和标准来进行,监测结果要编制成专业文件.对监测过程要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环境标准是对某些环境要素所作的统一的、法定的和技术的规定.环境标准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环境标准用来规定环境保护技术工作,考核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效果.
环境标准主要有: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分析方法标准,还有排污收费标准等.另外还有一些关于标准的环境词汇、术语、标志等的规定.其中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环境标准体系的核心.
环境标准是按照严格的科学方法和程序制订的.环境标准的制订还要参考国家和地区在一定时期的自然环境特征、科学技术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环境标准过于严格,不符合实际,将会限制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过于宽松,又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造成人体危害和生态破坏.
根据适用范围的不同,环境标准分为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根据适用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现行标准和超前标准.另外,由于国情有所差别,各个国家的环境标准也不完全相同.为保障人民健康,我们制订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但鉴于当前科技水平和城乡建设、经济建设的需要,相比发达国家的环境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做了事实求是的考虑.
环境标准具有法律效力,同时也是进行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环境评价和城市建设的依据.
能源是国民经济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人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赖于提供能源的多少.从历史上看,人类对能源利用的每一次重大突 破都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从而促进生产力大大发展,甚至引起社会生产方式的革命.如18世 纪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以蒸汽代替人力畜力,在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上转向以煤炭代 替木柴的时代,开始了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电力逐步代替蒸汽作为主 要动力,从而实现了资本主义工业化.到了20世纪50年代,随着廉价石油、天然气大规模开 发,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从以煤炭为主转向以石油为主,因而使西方经济在60年代进入了“ 黄金时代”.
每一次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都必然引起世界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经济的大发展.而能源 的利用程度和能源的人均占有量是衡量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一 个国家技术进步程度的体现.
当今世界对能源的消费数量急剧增加,人们感到常规能源的开发和供应已难以满足社会对能 源的需求,能源危机的阴影笼罩着整个世界.显然,如今能源不足对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 展的影响是很大的.赖以生存的主要能源供应不上,经济发展就要减慢,甚至停滞,人民生 活也会受到严重影响.所以,能源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如 此,能源问题还是当今世界影响政治形势的一个重要问题,1990年的海湾战争就是一个典型 .可见,能源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
能源按其生成方式,分为天然能源(一次能源)和人工能源(二次能源)两大类.天然能源是指 自然界中以天然的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核 燃 料、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人工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 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如煤气、汽油、煤油、柴油、电力、蒸汽、热水、 氢气、激光等.其中,已被人类广泛利用并在人类生活和生产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能源,称 为常规能源,通常是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四种.而新近才被人类开发利用、有待 于进一步研究发展的能量资源称为新能源,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学 技术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
据世界能源会议统计,世界已探明可采煤炭储量共计15980亿吨,预计还可开采200年.探明 可采石油储量共计1211亿吨,预计还可开采30~40年.探明可采天然气储量共计119万亿立 方米,预计还可开采60年.探明可采铀储量合计235.6万吨(未包括中央计划国家),如果利 用得好,可再用2400~2800年.全世界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共计22.6亿?W,年发电量可达98 00wh,可长期开发利用.
据估计,占世界目前耗能80%的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最终可采量相当于33730亿 吨原煤,而世界能耗正以年5%的速度增长,预计只够人类使用一二百年.随着石油、天然气 等优质能源的逐步枯竭,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没有重大突破,目前世界正处在被称为“青黄 不接”的能源低谷时期.
为了缓解能源的供需矛盾,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开发新能源,特别是再生能源,以保证人 类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发展核能和利用太阳能、生物能、氢能、地 热能、风能、潮汐能、海洋温差、波浪发电等.
我国是能源大国,总地质贮量居世界第三.但从人均占有量看,又是能源贫国,只有世界平 均人占有量的1/2,是美国的1/10,是原苏联的1/7.我国是煤炭大国,却是石油贫国,总贮 量仅占世界的2%~4%.
当前,我国是世界上惟一以煤炭为基本能源的大国.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5%以上 .各种预测都认为,这种能源结构至少将维持60年左右,原因是我国油气贮量有限,而水电 核电价格相对较昂贵.
目前我国年用煤量达10.8亿吨,居世界第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加之技术和操作管理 等诸多原因,使得能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很大.如日本能源综合利用率为57%,美 国为51%,而我国只有30%.我国燃烧设备的平均热效率还相当低,发达国家的火电厂一般为 35 %~40%,工业锅炉为80%.而我国依次为30%以下和60%左右.我国风机、水泵运行效率比工 业发达国家同类产品低20%,相当每年多耗电300亿W?h.我国吨钢综合能耗平均为1500g标 煤,比发达国家高1倍.预计本世纪末我国钢产量达8000万吨,如能达到发达国家耗能水平 , 每年可节省标煤5000万吨.我国现有工业窑炉14万台,年耗能2亿吨标煤,由于热效率低, 每年多耗4000万吨标煤.我国主要产品单位耗能指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90%.每创造1 美元工业产值,我国能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4~5倍,是印度的1.64倍.我国人均能耗仅为世 界平均水平的1/4,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我国 人口多、底子薄,能源生产增长的速度相对落后于能源消费的增长,能源已成为制约我国 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为此,我国制定的能源技术政策总方针是:开发与节约并重 ,开发能源居于主导地位,节约能源放在优先地位.在近期内,解决能源紧张最现实的出路 是节能.我国能源利用率低,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浪费大,意味着节能的潜力也大.只要 采取合理的政策,对国民经济实行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经济结构改革;通过各种切实 可 行的途径,加强企业的管理,改革工艺流程、改造设备、改进技术、改进操作;全面提高能 源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单位产值能耗,就可以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以尽可能少的 能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获得更大的经济效果.因此,世界上把节约能源视为开发“第五能 源”,积极组织开发.
节能的过程,同时也是利用新技术、新经验,改造旧企业、旧设备的过程;是提高人们科学 技术水平的过程;是使生产现代化的过程.开展节能工作,还有助于培养人们勤俭建国、艰 苦朴素的作风,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节能不是权宜之计,而是 长期的战略任务.
能源与环境
能源对人类发展的巨大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但也并不仅仅如此.它也已经和正在给人类带来 许多麻烦.这主要是由于能源(主要是占总量80%的化石能源)的利用所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 境污染.
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初期,能源的使用量及范围有限,加上当时科学技术和经济不发达,对环 境的损害较小.又由于环境的恶化是积累性的,只有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察觉到它的明显 变化.在这个过程中环境的改变并没有引起人类的特别注意,因此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然而 随着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的消耗量越来越大.由于能源的不合理开 发和利用,致使环境污染也日趋严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几十亿吨甚至几百亿吨 的CO
2、SO2、粉尘及其他有害气体.这些排放物都主要与能源的利用有关.它给人类 带来的后果是:由于CO2等所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地球变暖,全球性气候异常,海平面 上升,自然灾害增多;随着SO2等排放量增加,酸雨越来越严重,使生态遭破坏,农业减 产;氯氟烃类化合物的排放使大气臭氧层遭破坏,加之大量粉尘的排放,使癌症发病率增加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必须指出,目前全球性的环境恶化,主要是发达国家在其实现工业化的道路上,利用当时世 界上廉价的资源(包括能源),不顾后果地向环境疯狂索取,并排放大量污染物积累的结果. 直到现在,发达国家仍然是世界上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费者和CO2等有害气体的主要排放者 ,其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4,他们对世界环境的恶化应负主要责任.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我国面临以下两个突出问题:首先是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意味着 比较低的能源效率;另一个所面临的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技术工艺落 后,大量烟尘及有害气体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到大气中.有关研究报告指出,我国排入大气 的烟尘90%的SO2和85%的CO2均来自燃煤.因此,煤炭直接燃烧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原 因.
能源的利用,使人类的物质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但却逐渐恶化了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在谋 求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好这一矛盾.
五、人类与环境
在自然界,除人类以外的其他客体都被称为环境(这里指自然环境,不包括社会环境).人类 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环境,同时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环境, 以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的演化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能盲 目的用人的主观意志改造环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 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反之,环境的任何改变也直接影响到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环境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有人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通俗而形象 地喻为“兄弟”关系,人类有事应多和环境“兄弟”商量.
在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上,世界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盛行过人类中心论.人类中心论把人 捧到自然系统中至高无上的位置,说人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支配一切,自然界只不过是一 个消极的客体.甚至认为人类在自然面前可以为所欲为,而自然在人类面前只有逆来顺受. 这种以老大自居的观点,导致人类向大自然任意索取,任意排放污染物.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和第 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取消了.”现实正是如此.人 类在不断地遭到环境的报复,今天我们正在吞食着人类盲目行为的恶果.
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更多的人开始认识到,人类应当不断更 新自己的观念,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人与环境的协调共处.保护环境也就是保护人 类生存的基础和条件.1972年联合国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 ,提醒人们保护自己的环境.大会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告:“维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 经成为人类一个紧迫的目标.”“为了在自然界里取得自由,人类必须利用知识在与自然合 作的情况下,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需要几倍的时间乃至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恢复,甚至永远不能复原. 人类为恢复和改善已经恶化的环境,必须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其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环境已经向人类亮出了“黄牌”,如再不清醒,就将会被罚出“场”外.到那时,尽管人类为 子孙后代留下数以亿计的财富,但由于前人“愚蠢”的行为,毁掉了他们的生存条件,再多 的财富又有什么意义!
六、问题的严重性
1986年12月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征询16位世界著名思想家关于21世纪议事日程的看法 时,被采访的大多数人指出:世界环境退化的严重性仅次于核毁灭的威胁.
1987年初欧洲环境年活动发表了《关于欧洲环境状况的报告》,把生态变坏和环境污染称为 “人类缓慢的死亡”.
1988年初到1989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中国、印度、日本、阿根廷、西德等15个国家 进行了环境意识的民意测验.每个国家有400~1200多各部、机构不同层次的人接受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许多国家对环境问题都表现出深切的关注.他们认为,“当前没有什么比 环境现状更令人触目惊心的了”.
我国的被调查者对国内目前的环境状况的评价是15个国家中最差的,其中最为突出的环境问 题是饮用水源的污染以及大量农田被侵蚀.
印度被调查者在“较高的生活水平和较大的健康危险与较低的生活水平和较小的健康危险” 之间,77%的印度人选择后者,20%的人选择前者.
日本被调查者认为,必须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性的认识--它比温饱问题重要得多.如 果整个世界不立即控制环境恶化,土地将变成沙漠,海洋将会淹没陆地,人类无法在这个地 球上生存下去.
英国《每日电讯报》1988年11月15日公布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公众认为,环境污染的威胁 不亚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环境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主要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据1992年11月份《参考消息》载:全世界1525位专家(其中9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呼吁全人类 要救救地球,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不能回避这个问题.
近年来,世界各国许多环境学家和伦理学家都发出了“我们自己不要灭自己的种”的警告.  正如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托尔巴博士所说:冷战已经结束,环境问题一跃而成为世 界问题的榜首.
七、惊人的数字
如果说人口“爆炸”是人类面临的第一个挑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则是人类面临的第二个挑 战.
近一个世纪以来,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几乎增加了30倍.目前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CO 2约210亿吨,使大气中CO2的浓度由19世纪上半叶的270×10-6增加到1980年的344×10-6.预计 到2030年大气中CO2的浓度还要增加一倍达到680×10-6.
由于CO2等引起的“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明显变暖.科学家预测,到下世纪中叶,地 球表面平均温度将上升1.5~4.5℃,从而导致南北极冰雪部分融化.加上海水本身热膨胀, 就会使世界海平面上升25~100厘米,一些地势低洼的沿海城市将葬入海底.地球上的许多 平地,如北京、上海、伦敦、纽约等城市全部被淹没掉.数亿沿海居民将被迫迁居.同时地 球变暖将使不少国家和地区干旱少雨,虫害增多,农业减产. 此外,全世界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SO2、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也在急剧增加.当大气中的S O2与氮氧化物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即转化成硫酸与硝酸溶解在雨水中,使降雨的pH值低到 5. 6以下(正常为5.6),这种雨称为酸雨.如果大气中SO2和氮氧化物浓度很高时,可以使降 雨的pH值低到3左右.
1987年美国大气保护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目前美国直接受到酸雨危害的居民达3000万以上 .由此,美国每年直接损失费用达150亿美元之多.欧洲国家被酸雨损害的森林已超过50%. 由于森林的破坏,到2000年世界残存的物种将下降到现存总数的1/5~1/4,这是一种不可恢 复的生态灭绝.
本世纪以来,全世界酸雨污染范围日益扩大,酸度也在不断增加,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 国家,其中包括我国在内,酸雨都将日益严重.
在我国,SO2等主要来自煤炭的燃烧.据23个省市测定表明,其中21个均发现酸雨,占90% 以上.我国降雨酸度由北向南呈逐渐加重趋势.长江以南酸雨已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最严重 的是西南和华南.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北过去很少出现酸雨,而今酸雨也在困扰某些地 区.
酸雨使土壤、湖泊、河流水质酸化,使水生生态恶化,危害农作物和其他植物生长.据统计 ,我国每年有近260多万公顷农田遭受酸雨污染,使粮食作物减产10%左右.仅广东、广西、 四川和贵州四省区,因酸雨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24.5亿元,间接生态效益损失更大. 同时,酸雨还腐蚀建筑材料,严重损害古迹、历史建筑、雕刻、装饰以及其他重要文化设施 ,由此造成的损失难以估计.
据报道,目前全世界每年约有4200亿立方米的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污染了55000亿立方米 的淡水,这相当于全球径流总量的14%以上.专家预测,到2000年全世界通过下水道和工业 管道排放的污水量将达到16000~21000亿立方米.由于水质污染导致发病率上升,水生物死 亡.水污染导致的引用水危机正席卷着全球.世界卫生组织估计,1980年发展中国家约有3/ 5的人很难获得安全引用水,约有18亿人由于引用污染的水受到疾病的威胁.每天约有2.5万 人死亡与饮用受污染的水有密切关系,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4/5归因于和水有关的疾病. 据 有关专家预测,仅我国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150亿元,如不采取有力措施,我 国1985~2000年15年间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达2735亿元.
据1991年统计,我国废气年排放量为11.3亿标准立方米,废气中烟尘排放量为1615万吨,SO  2排放量为1844万吨,其他有害气体100万吨左右.许多城市均超标准数倍.在全球41个城市 参加的大气总飘浮颗粒物浓度的监测中,我国的北京、上海、沈阳、广州、西安五个大城 市全部进入前10名的行列.由于污染,城市上空烟雾弥漫,能见度降低,晴天减少,烟雾日 增多.污染严重的本溪市被列为“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
严重的大气污染,直接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1991年我国人口总死亡率为670/10万,比 上年增加0.5%.国内外研究表明,癌病与环境因素有一定关系,尤以肺癌与大气污染最为明 显.目前癌症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大城市癌症死亡率为129.9/10万,中小 城市为104/10万.而在癌症中以肺癌死亡率最高.肺癌高发区大多集中在工业发展较早、 经济密度较高、大气污染较重的地区.其中,大城市为35.2/10万,中小城市为23.7/10万 ,分别占癌症死亡的27.1%和22.1%,且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在农村,癌症死亡率占总死 亡率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呼吸系统疾病是农村地区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大气污染则是 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诱因之一.全世界每年有300多万人死于主要由于 环境污染造成的癌病.
氟里昂的使用量不断增加,是导致臭氧减少并出现空洞的原因,臭氧可以吸收200~300纳米 的 紫外线,从而减少了紫外线对生物(人体)的伤害.人类如果不采取措施保护大气臭氧层,到 2075年全世界将有1.54亿人患皮肤癌,将有1800万人患白内障,农作物减产7.5%,水产 品将减产25%,材料的损失达47亿美元.
全世界由于环境问题造成的难民人数有1300万人,接近由于政治动乱和战争造成的政治难民 的人数. 据1982年调查,由于环境污染,我国每年造成的损失近500亿元,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3 00多亿元,两项加在一起共800多亿元.保守估计,到2000年我国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 失每年将达2000亿元,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1.2%左右.
八、时代呼唤公民的节能意识与环保意识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认真执行控制人口增长和加强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 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1979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以后又发布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规;1997年11月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这两部法律的实施,使我国的环保和节能工作开始 走向法制的轨道.上至国务院,下到各省(市)、地、市、县都设置了专门机构.许多城市都 把环保和节能列入市长任期目标,全国从事环保和节能工作的人员越来越多.为了解决环保 和节能问题,我国逐年增加用于环保和节能的资金投入.各种宣传机构也都加强了对节能与 环保的宣传,节能与环保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然而,在以解决温饱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全民族特别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节 能 意识与环保意识比较薄弱.节能与环保问题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往往是“说起来 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特别是环境保护.因为环境保护需要个人和局部的劳动 力 和资金的投入,而所得效益却具有全球性和公共社会性.另外,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认识到我 们的生活、生存中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甚至发生了危机,当然也就很难理解节约能源与保护 环境多么重要、多么迫切.往往只去追求自身的物质满足,个人和局部的致富,而对节能与环 保缺乏紧迫感和起码的责任心.
据测算,节能与开发新能源相比,可节省投资1/3.从建设周期上看节能比开发可缩短周期1/3 ~2/3.因此,不仅见效快,同时还可带来增加产量、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环境等多方面的效益 .而对于环境,如不注意保护,等污染以后再去治理,那就要增加成倍的资金投入.所以说节 能与环保“利在当代,功荫后世”.我们必须从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这两项工作.那 种有水快流,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观点,势必导致对子孙后代不负责任的短期行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对待节能与环保这个问题上,必须摆正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 利益与长远利益、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与全人类利益的关系.1992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 只有一个地球--一起关心,共同分享”.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的各级领导者,在谋划本地区、本部门、本企业的发展时,同时也应考虑到会给环境 带来什么, 我们的工程技术人员在着手自己的设计和施工时,应考虑把环境放在什么位置,每位公民都 应顾及到自己的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后果.我们不能不考虑未来,去谋求我们这一代人利益的 盲目的发展.发展不仅仅是为当代人提供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满足精神心理的要求,同时也应 当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没有污染、景观优美、生态健全、有多种多样资源(包括能源)可 供利用的高质量的生存环境.这就是准备走向21世纪的地球公民应具有的环境观和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