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的意思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01:39:48
登鹳雀楼的意思急
x\R"ٖ~p}N":E*Lt̼ xTnE];_ }{%I*5UT6̝kZ{'3.Zz5{_织o; >Ozq}}|tꛌ|pܘV}ҧBUegd7 '|V!OB7V|Rx/Ok):WS{~U]-XT:U(lFu rίʬ1>6.u1%a f0V0~X~/*)P5|#"O<m:Ӯa[>NAq_xN-(֛leۓ~ ƴ0[Kb*K:qhє/N?3tlx:y¨W­`w.&leUliU-́ʤ& dMU;2E`& n SuWKba V-s~:u+&)&{(󁠗%+P/=*MzMXI_nQBĐ KdЁf!FU|gG!֒Q.տ'X>X0=T9u2%>ͤݬITU몛0b赚^;rnpLT#`HgJDITm^X5q%MBrMo aICӃ Y4ndU2"kꦪ:r"em\gn$\W K?i $ͽ u)|Ӌ]KxyI <EE<1DDU/`"T$"`cG"6t.`%v- OKz1G1xjq0 rb`'+g'csDQ|8tBR$R.OCV`+tEfEa(OBH<A\#lQe kqn6~?~;Ps~ b'ALdRe2; T;d +dp$>U:EJ/&W&$BCp]7.0#;nST]R+O}54)z[*t bL׏uj*Otu۶*H=؂(t1IS(#0K2_Q> 5sZ?C*ǟ?uDE4&]XM (G 9ٓYYOő}wH&`!ٍ.b.%aJ"[0r/A ny { ?j-`Oe <&$Zj-*\w2h 3`7w/UK&v! QzB6Tz]C\v-b3'S=)}kPUbC8~W6@U=;$@j Rk ` :`Q=XNPM$oά`M7jk!vYJJF0r! #QdjT(*B95cQip$M"<A96zn.+BUji8 Wpd>{k'+޹J07ٍM(~>ӸUF׳.\\.Q-5C pɋ&ݾiìQ'p&HK|Gm_κu9ۙP{u@w3> w=rs3ɭ9'tݩ0 ="Rs&į} U5+T t DӕI_'Llb|~]i ╬L>py?Ue;hAVD0Qݸ%Νc.q2=AYf]A{ތ+! Z"JeUDzjL)a: QAR*Oe'}ѵ)& $㝊1X{)C^u[!EH R`RUSB A$[3W<`D-MF :ax *4#0zd&oqHpS3{Ӵ%LDb8ceOt)@*v>+z:‡HGF}B |BUՃkvm oƤ߬WgU\ǟJX%PHi X3flf,6fŰ՘Txf]45`5/i6$W=2CM{3a- hkLRrxha&e xMcz=ѳ%PHc S=9S!ȋ(I MN ;f?rvcj1Vf*tD52N D\rfer IQ1$nB_Cbi<-G)(w$ÒHe56>̢Km#NI')pFiY&:֩*;c lOkWSS5OIH\d(!+.HS'ch'Ìtt>%@DlLRɘ^:UTs]q&i|O6%Cr.hTpwzpmIc '&)>נOE4M[7-S2G߄vTzTGD3̓X+N Mq6u'Y ^9W-1a> x6 ~տpaR8A x`>;T {Lg'O%=}FЍD0֘9W=,I`( ʟj5 yʺN6PQC`X!:4szB ~0j:?rj~FrryKEg[8@&@&G,lt~sZز2j}Mud[gX)'ULhTg,ڤ׏'~)kBJnϘp@4d Vp{3*hT U]0~+$ǜlI4wMMy !ZxIGMXӛA6Eؑkgd1 ;gn758iTGe?fa?Ӑ,43-F֔@JwMKóc15TK5-3.K84[BmIqig ڈ? ,kG=X鷹2wpP#1sXK1wfY:! EoX+1w[WКtiiޛ ֋Y} ٤jy.HlF LLY'r$ؾypE*q|-޷ {߂} -'1SIjX8I!+;pݶGxWעSE|<bՀ׽gD[H R{4c> ~OCVM> BVMo66Z[3W~zWb˲r2zmpK(рy@]HA+7F5Pᴺms^C1WKjjl_́4LA)BTg.eԪa;|mSMko%qh( UuDWcS^Hɜ^Q}u}.+s}}ə"?$&)ڤ_ɳyEFPz!j;LmyUx:o6N4쟆͆7a0Oo'l jzwų)Sp 5cөiɎ<]Ky$y)1j5z[qI9jF)Qyo蘌.)aĽ֐ 6ug/oe,,Ϫ@@br>B{3b~嗷Jv{v{B٪n[S{kF={oG]m;j8e2ۧ:;){vUxz1CUWvyr@_*{y1;9ۅ^߉Z(Zv#!Uj0\$@Js" @ pUG* gz'4VByQ>ꡠtBI_2qRp3~?{u8nJ~OG"d(1(7gYvnURpWjZ1o >7va몴2=L(xMAd5 RӍ,"sq+Vu;'LO f"W%wW'K3ҩCzہ]m4.9LP% ixzqS2m$~ |5 ݁/˻_~y_^8_m˟H]'1{ q3=91ra

登鹳雀楼的意思急
登鹳雀楼的意思

登鹳雀楼的意思急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全部展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鹳雀楼已于1999年开始重建,2001年落成。
登鹳雀楼
[标题]: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体裁]:五言绝句
[格律]:
○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
[原文]:
白 日 依 山 尽,
黄 河 入 海 流。
欲 穷 千 里 目,
更 上 一 层 楼。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写作背景]: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唐时为河中府)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此诗描写作者登楼远眺,眼前展现一幅辽阔的图景:落日西沉,黄河奔腾,诗人不禁咏出含有哲理的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梦溪笔谈》中曾指出,唐人在鹳雀楼所留下的诗中,“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李益的诗是一首七律;畅当的诗也是一首五绝,也题作《登鹳雀楼》。全诗如下:“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诗境也很壮阔,不失为一首名作,但有王之涣的这首诗在前,比较之下,终输一筹,不得不让王诗独步千古。
[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唐代诗人。
[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此诗的名句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收起

登鹳雀楼百科名片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
目录[显示]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

全部展开

登鹳雀楼百科名片
《登鹳雀楼》,唐诗名,为题咏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又名鹳鹊楼)的篇章。由于鹳雀楼楼体壮观,结构奇特,气势雄伟,加之区位优越,风景秀丽,历代文人雅士、骚人墨客,多来登楼观瞻、放歌抒怀,并留下许多居高临下,雄观大河的不朽篇章。以该名为题的诗众多,以李益、王之涣、畅当三人的同名作品最为著名。
目录[显示]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诗歌格律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
全诗读音
李益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畅当诗《登鹳雀楼》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 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诗歌格律
诗歌鉴赏
作者简介
全诗读音
李益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畅当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作品原文
作品简析
作者简介
三首《登鹳雀楼》比较评论
王之涣《登鹳雀楼》诗意画
[编辑本段]王之涣诗《登鹳雀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鹳雀楼[1]
【年代】盛唐
【作者】王之涣[2]
【体裁】五言绝句
作品原文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译文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再。
【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诗歌格律
这首诗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注:○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
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壮观,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后人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到胸襟为之一开。
首句写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容纳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特别宽广,特别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溶合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而称太阳为“白日”,这是写实的笔调。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得更加暗淡,所以诗人直接观察到“白日”的奇景。至于“黄河”。当然也是写实。它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这幅图画还处于瞬息多变的动态之中。白日依山而尽,这仅仅是一个极短暂的过程;黄河向海而流,却是一种永恒的运动。如果说.这种景色很美,那么,它便是一种动态的美,充满了无限生机的活泼的美。这不是所谓“定格”,不是被珍藏的化石或标本。读者深深地为诗人的大手笔所折服。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翻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作用,说明这是一首登楼诗。
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索。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
就全诗的写作特点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在《唐诗别》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虽然两句相对,但是没有对仗的痕迹。所以说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作者简介
王之涣
(688—742)盛唐诗人。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其高祖迁今山西绛县。其兄之咸、之贲皆有文名。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人裹身诗中,回味无穷。诗六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其一)和《送别》三首皆著名,又尤以前两首最脍炙人口,可谓“皤发垂髫,皆能吟诵”;诗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都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也正是这两首诗给诗人赢得了百世流芳的显著地位。[3]
全诗读音

收起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

全部展开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蒙。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句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因为当时有鹳雀栖息其上而得名。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鹳雀楼建于北周(公元557—581年),楼体壮观,结构奇巧,风景秀丽。唐、宋两朝,文人学士登鹳雀楼欣赏美景,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海内外。千百年来,鹳雀楼一直是供游人登高远望山河,放歌抒发情怀的游览胜地,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激励着炎黄子孙的振兴之志。鹳雀楼经历了唐、宋两朝,可惜被元初(公元1272年)的一场战火烧毁了,后来又由于黄河泛滥,淹没了遗址,使数百年来无数观光的游人只能望河兴叹,空留下无尽的遗憾

收起

我是白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