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悲双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7 14:38:47
什么是智悲双运
x}Gr+KVhAZj h+@Z #AOxQnϹ#d*YѾW_%۞KTK?oOϞ2;S݉9wY﮸rnJyٿIIɤ֬OS1sI3QaefuǿzϛAJtd͝L\σM׸p^[>rfx}?/trrjKej93{LXjL̟]^.uq~ܯ_7W39v<^a3_a:wV |~~v}*gngMu8JjL)z~ [prM0%0wGJɭg&4&|K Z .C*Y ݼ/*q{>mFX|ҟ$cfY~ձ_8f~Mi۴ꥹ|0?' :?' 7G~sL) fVmoͤ >pLLDTf[;O(D|V{}lMC|]5n/뮮Ռooi{- KIRC7*;KzgX+r/ݺ2uh Ն.y x]brj{>iIYjYtN?@A;Uƭx#t&nA:7WŶ"G6>'aÐcHjx7Mij?eb'3+ nցP#޹Ti6Wo[rcۜkzUn w[r.tgsR0vu/Xwp>$G`æcbylAۃeЪLJ3^|0]5#m.p%"YHVw0aMO'Og.6ܽ2#-ZMZop?!z+4ؔ$̿ޟP5Qӹa[T,ehdoҊVw8_Z%nCD]ϼ c"Fs,D,r+f[Viɴ} 6<,a؄֬B W3(N0 *P)dwPmҷX}]{E_j'8P=O~̃M+x(TQ a| .EqpSdG+2IѱIatX(8{7聘 cŧקl&v B zo! ×e*}y! G~K7B-ъI7x9Zl0Dy_ C9]ϨE#$?;ɚ9RZ?R5ƼtNRƂ46c?!w]WxW'QOGՌXTx4:*yUuV]m-0lbA |dŴHߝ-)\9Ar,³>k&)B-şNApV"7)Zt})iMw'e6zju(4a Ӧ LyasPL~d\z_W*%Dx̤U<:AYFCCv>3<^.?e͔Qv< rTJIZUI R`iJn1 FX[g 7^L|MHIe$FvHu ݿ4Sٯ8ALna |vKiS{;MQ\=n|l^ְE%-_R.ʨs>^8 !tJ jqKF),}_n<5gN5'8(:LVRrϧ\x1%SSg\; 2`U(܄ʚC qN-e9bd2[J́N ӄyO7qE 2 & rҤYnsivi87]kzO[Z8@q3ڂ6w)$eU%nqVkE1h\.]] WI` r D~k$ӣ޿х_vUX`s0l[~괲r+wn+I`Ma@%9bLB]L^bb:W)FX4Р@dfT`y6fXo&GNIk6cSW^r̶e2 Y5X>N(ؖje![}{Qlwd]B]~2.{0 FnuCmpx[w17s$VB7XTHNɫ# Dxc7"jHGX\ma/FpŢ;\U[UJ&oɞZH\-?V&g9YNCD҇)DʏoS?p$ż~+1Q4[Dڕ(&qLS6~[rLMaM5q P>^Dj!8zgz0w| ޛ^b_bʟsC yQŠMC#%cX ԝ7#BJ_}u_(_?G}[|f=jNhm*C~bBBr(Asl?f(r&@ͥtkT?A2*Pܚ9gxV'8+2w߈&c&5Ef8( UDSEĞɺy?Quc?,ؙʾp|SxnW!P\#Q5"8BEQ)~i $pE [JC*@d h&!feYvH8d6ֶVԫS*M4yf~\T|8AmO`m&([c8Q[o7+[wԃOdso `A#TSb:9Lo7io!fiGP}ȥ7>cZ :(ze"~5rԉPC!IC|W zS 0:Di?U3|KɁ$D^YoκB}UdSL( Y4ɫ`H[X|5cje#Hovvǧ}k(3k)eN]3hH$:=[MbZ/r](?2ejZ o։bq* zQs:iT o[ Ԝg8u:om$3iAwf[~ sV*`pBҰBѻJLБ=XL9iBG^2]ܵ|Z#PU^)DϦ ,C UI:t8C<2 Xvl 0QgS'`0[!Z[3Мr͓[")&BIYd!f/RC?BAuWeReei(' X(bΫu=s,=AKLO`E @g  Byc{[; $yFw0,Z&\(+ՐN4_AMrbA:]*j9z^σU(!(i3j_b(xk:^c嚑PR9 FU ͵d[sLe[gqUB=`4l>#p[B ٶm4Cw~F@I* U$d[0% t9[}##n3&1,c |.?!i;BB rsX\xoT 铣%YHBȄJO}-Vx. uTҥ-j$Vi/R3x()6eVLfmDHH(2RxhRN4DIܒ/emZd3MMӛϱeip$1jb*!h4qT IX\'_CL Ȋl(򥷺+-kf{`G;?5Ht4OE ۦnA2QL,^! _WJsJFG]uʵ<;pU~%AQKQU_@I2à d%bs-nSv{5!+y;hFPG" 9((`4 F;rLqB6x Fq)&ff~67|^E$:-N5g_mmͲ٭Qal=)!:.|ene%hbp7i kt:ppn&BWpG?by7FWVQXn а&Vy!fQMjѮE ʯΖ0Ĺ\Tz3v# e8ŸV6we ƴc *z-kPIjBV_RZܢ5E23@r^- {|;̫-0$ERg*Y5)0lX|jbJ%c 6ؿؔ2sHkW%T"0VwiiL9E?yaa"itwr▯)oKI10[WH)#46I:'cr PX,!3hiԃ`SѺ4[Ajr|e]Z /7: /T1$VSoLKT5 8VjwrCٯH0̖xA3KoQgTWF^YJJ 5]3 Hߣ7\$}OMf \N%2&߈jע v!E,!t͏~MFdw J;l 9%r/IPz^yq[_gU/F$Ttxj)J6ќ o7aa}d-Jlˆ" ?XIyaG g}[%)p?}1Oh瓩HI UB8%I#ӌݮYD-oŮx;`W1F_W~qyh39bd?ZӬے$RAOxPoET}?'e5@ds0gB ;.^wس2`qVT֛.Li Qt`I.d' 8ʡں% ":~Jk8@TC.bgE?m9e I EҘV$G >Q-BbTzN}zTpoIj=H|o-m6Ʃ+9G1oZ* <,@O}4tWO1{Bޮ̦{$l !(uB &fK,E߽GXT(~*014WkOummN{cy=$Jҁ-_4 †O֦z#UF<+as..+#U$ S`vnj tBpdBAvjT"jf)/UP įG0"|̈́6d9EA,VajURxYwds93)[oEmU?@F%/aV mcbE|G^hi.HgE^,~"ZTlR]Zow"eJ W}G"$n,Ǽ>ۤ I+2:|.Hy[h{wŒ:؅Lom;y Q#\&I/fc~\ez"cےaȉ F(Z8Cv0QtJR|[C Т1\aj әҳ:b`D4X ^d]A l5^]K@y||A&>u8#=Cr%T$*!;"U#ur5N[iБ~K:G]vܥ_sZRa"ڣfr5-ш7-m0 LtŶz$T0اm_VH10yghퟚq 210|D =^-K`MSuqƷ׻zoS2a"V]aB}V/I;l:usζy[$n|Qms8wBqc1V2ҿ؆'%-b-'CYp|Զ 4̗^mfUV 9vj6Kp[Nt?}0 ݔdn?'k3 :־\vK[t_BpXr3M…~bvx*Ճ-1-ek~SpFE;4FL}G7\dh6W!.҂sFUF7Kr_\ΞΒL"bNwٖPJM'4{Is;d Ɗ ϳX qw`1Q=@\?oN3I &0lu\a+n;-@o$K槆F.}8S[Kaڽtܫ՟вMdf*^{:A$d:샛tXWzXtJ\;>``*}"2 ;if! 5~JbX:98k JgbeQ>RVY|!jzU^ZRAeg[eåLÂVg]t\&޶[]nP;P Jcl,C!p G_ ԙ~$ ˯ eH˺(_-L})wYZz/mCy'q/r%ě+ )orx {4Ds7!m`9on 4:S8i᭗_@!fWxs*ʏ6q%|D~^Y`{m"$PȞg>oVX[JO9?ձY;hi?n7m2kIhVF?߷II4䑸 >@'r4.ng羆avi=fz;"U2vw8ѣ@/I<f<%ܧ^qUO`IǐX}|@F&+Y dC"|[:?xed,-k{N% ĬOz0 Xѹ0˶FIJǛ IyksϓSOQC_%rklі/B:h0ɂ:7QP$PaA2Cڷi>_E*;臚V=~M;鰷'dZ>=/60w'7 [/oY&"5y>yP/p^uwpsI=NAJ{ru ̴ϼ Yt% Z]ҹL#g7#b9ߔ8t*+SEtT6cXFKj;5vUa 3=dHe&E  9*Ou;MFoVYUX0FnY_Y5 `~1e2Ֆy,nsh [wym3Sɘ{|_mc.~~ܰ1Wʢ>m;քCxӕah39m@A6]&ۛZLjٯS4 NutxMr  My2铿6w!xݤox\S@^0b rukIۢXPUv)m='w}FcN%Y@HCzZL jҵct2KmIlMB @a7A>5FaJ,ϽLϜe\Tlm!\J]X15 ;wƌǁ>_rK.aD9%>]Y}q S<:cnNh2gOWcC>Q|uzkchP_gEyJc&J2IsҡLbcKr "q`%󂅇Q Ztzۼo.*LPO-IDد/0:)!A&)d{B!xOVpfm?=9RAFEю%8(YJ#rKgfk2\,Lzœ,4om5A,QiOr5VV0SoKPB!<)q7y$G`p!6Yu/UJCe&cSU5V/ X Oˈ,6,w~vHUνg̑FA"R)zº S$€{<& Fg*t*_-kХ,6jr RNWaqV'8GP萫RxLE iȀt_$Ŭz܇$z_iY )omNhQ^o8Aq Z6+d+F6L .qs ͧJKFkCa9cڮӎ;y}C8馯x/L, ,YUTz*;=h!x-jb9{,Z8~ *D/DFx~e~88Nx[#)I_Z~µa'p9.<^̨3_9 ޼CrtGyvt7sV>(4ʳE-_- \DM0]5mI<3",r~8@4&k@ߨ87`?ntC4iHupˢQt=+3UIZnG^ze_۟u#c.i_+?.$

什么是智悲双运
什么是智悲双运

什么是智悲双运
在发心的过程中,闻思修行不要完全放弃,否则到一定的时候,发心就会被世间同化,逐渐只剩下形象上的利益众生,最终完全消失,甚至跟世间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
以前有些人根本不爱闻思,他们说:我要一辈子放生、我要一辈子利益众生,但因外面的世界非常混乱,逐渐逐渐他们的心就被世间吸引住了,不要说一辈子,连五六年都没坚持下来.因此,发心的同时闻思修行也不能放弃.
但有些人一味地闻思修行,一提起利益众生就恨之入骨,好像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一样,这种行为也不合理.的确,我们现在了知大乘佛法的威力,也拥有利益众生的机缘.在此时,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哪怕只能提供一点一滴的帮助,也要去帮助他们,即一定要尽力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最关键的在发心的过程中,闻思修行不要完全放弃,否则到一定的时候,发心就会被世间同化,逐渐只剩下形象上的利益众生,最终完全消失,甚至跟世间人的行为没有任何差别.
以前有些人根本不爱闻思,他们说:我要一辈子放生、我要一辈子利益众生,但因外面的世界非常混乱,逐渐逐渐他们的心就被世间吸引住了,不要说一辈子,连五六年都没坚持下来.因此,发心的同时闻思修行也不能放弃.
但有些人一味地闻思修行,一提起利益众生就恨之入骨,好像根本不是他的事情一样,这种行为也不合理.的确,我们现在了知大乘佛法的威力,也拥有利益众生的机缘.在此时,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哪怕只能提供一点一滴的帮助,也要去帮助他们,即一定要尽力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 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最关键的问题:利益众生时千万不要放弃闻思修行佛法,闻思修行佛法时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
------般若摄颂节选问题:利益众生时千万不要放弃闻思修行佛法,闻思修行佛法时也不要放弃利益众生,这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摘自慈诚罗珠堪布《佛教的定义》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显宗、密宗的内容,都可归纳于智悲当中.智悲双运,是整个佛教的精华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双运;所谓学佛也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那么,烧香、磕头、念经等等是不是学佛呢?是学佛的一部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内容. 佛是什么呢?唐卡中画的面色金黄、结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那是不了义的佛. 大乘佛法认为:佛的化身与报身,是佛陀为了度化凡夫与十地菩萨而分别显现的形象.佛为了能与凡夫沟通,就必须显现化身(1).虽说每个众生都具有如来藏(2),但由于没有证悟,因此佛的法身对我们还无法起到作用.要想证悟,想走解脱道,就必须依靠化身佛与报身佛的引导.然而,化身与报身都不是真正的了义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谓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双运.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智慧与大悲.所谓的成佛,就是指断尽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之后,所显现出的本自具足的如来藏之所有智慧与大悲,此外无他. 藏传佛教宁玛派的高僧荣森班智达(3)曾说过:佛教永不改变的定义,就是智与悲.除此之外,其他任何解释都不足以完整地表达佛法的内涵. 他认为:学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个方法都可以.譬如:净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禅宗的打坐参禅也是一种方法.但不能认为除了念佛以外,其他的方法都不算是学佛.同样的,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这是两种方法;不能认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认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气脉明点的修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成佛之道,不修气脉明点照样可以成佛.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 佛教并没有限定非用哪一种方法;但唯一不变的精髓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与大悲,就不能成其为佛法. 总而言之,如果从智悲两方面来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佛法?则可回答说:佛法就是智悲.学佛是什么呢?就是学智慧与大悲. 智慧 所谓‘智’,是指佛的智慧,与世间的智慧不尽相同,但也有类似处.譬如,佛对娑婆世界(亦即世间人所说的宇宙)的描述或对世间种种事物的看法,既有与一般凡夫的观点一致之处,也有出入较大之处,但无论如何,佛所说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 例如,佛在描述宏观世界时,曾提到有须弥山、四大部洲、……等等的存在.这就与部分世人的宇宙观有着一定的差异,因为以常人的眼光来看,这些事物都是无法找到的. 相对于古代的人来说,如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其实更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古代人对宇宙的形成与结构所知有限,当时的佛教徒也不会对这个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维,所以没有必须解释的迫切性;但在当今世界,依赖现代科技而形成的宇宙观,尤其是对宏观世界的认知早已深入人心,其中就有许多与佛教亦异亦同的观点.为了不让世人对佛教产生误会,所以有必要加以说明. 佛陀传法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向每一位听法者确切地传达三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义理,如果不能清楚阐明三法印之理,就失去了传法的意义. 三法印为什么如此重要呢?这是有经教为证的.佛陀住世期间,弟子曾问佛:佛陀圆寂后,若有外道假造佛经,该如何分辨正法与伪法呢?佛陀回答说:无论任何经论,只要包含了三法印的义理,都可纳入佛教中,否则,就不是佛法.提纲挈领掌握要点,才是佛陀最着重的,这就是为什么佛陀传法时十分注重三法印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在释迦教法的听众当中,有着各种不同背景的众生——外道、婆罗门教徒、天人、非人等等.其中,以婆罗门教徒为主的很多听众,都持有与实际不符的宇宙观. 佛陀深知:如果不合时宜地去驳斥他们,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弘扬佛法的事业也将受到威胁.为了相应于这些闻者的根基,释迦牟尼佛便采用了一些善巧方便──虽然明知那些观点是不正确的,却没有去推翻他们.当务之急,即是传讲三法印中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的道理,其他观点正确与否都是次要的.因为,唯有通达三法印才能让他们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其他诸如宇宙观等等,学得再透彻也与解脱毫不相干. 正因为佛陀没有纠正他们的某些观点,所以当时的宇宙观就这样被保留了下来.当听众的根基发生变化时,佛即会适时地驳斥他们原有的宇宙观或其他观点,并建立一种与其根基相应的观点,这些都是佛陀传法时的善巧方便.这正是佛经中的宇宙观为什么不同于现代宇宙观的原因. 这种解释,并不是为了应付现代人所提出的“佛经内容与当代科学结论不一致”的质疑,才强词夺理用以搪塞的.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释妥当了.因为,当时的人并不具备现代人的宇宙知识,因此也没有必要作出什么解释.这就说明,佛陀利用这些权巧方便来调化众生,正是具有远见卓识的表现. 佛陀自己也曾说过,为了配合不同听众的口味,他传法时讲过许多相互不一致的论点,但唯一不变的真理,就是空性.例如,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三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及‘有漏皆苦’是真理;然而从胜义谛的角度来看,这两者就谈不上是绝对的真理,唯有‘诸法无我’才是绝对的真理. 其实,纵使佛教对宏观世界的描述与现代人的认知不同,也不能证明佛教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所谓现代人对世界的认知,也只能说是现在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用肉眼或仪器所能观察到的世界罢了,谁也不能就此认定这是唯一的宇宙真理. 佛教认为,六道众生看同样的一杯水,会有六种不同的显相;六道众生看世界,会看见六种不同的世界,这就是多种宇宙的概念. 就微观世界的层面来说,以前也讲过许多了,现在只略略提一下.从过去的经典物理到相对论,再到量子物理,一路走来,这些科学的观点越来越接近佛教的论点.量子物理学的创始人也认为,自从提出了量子物理的论点,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朝着佛教等东方文明所指引的方向迈了一大步.我提到这些的原因,就是为了指出科学与佛陀智慧相似的地方. 而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就是只有佛才能讲出的那些论点.不论是现代的科学或哲学,就算再往前发展成千上万年,也永远无法达到佛的境界——空性、光明、万法皆为佛的坛城(4)、本来清净等等.世间所有的思维与逻辑,所有的聪明才智,甚至神通都无法感知佛的这种境界.这就是佛的智慧凌驾于所有知识之上的表现. 话说回来,智悲的‘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证悟空性的智慧.证悟空性包含了很多意义:证悟人无我,证悟显宗中观的空性,以及证悟大空性与光明;从密宗的观点来说,空性与光明没有任何分别,这也涵盖了大圆满的见解. 在世间流传下来的所有文献及思想中,都不存在大空性这个名词,即使有的话,也只是将物质分解到不能再分的粒子后,所剩的一片空白.而现在有些人就连这点都还不敢肯定,仍然要坚持保留能量的存在——能量也是物质.因为,如果连能量都不存在的话,那么所有的物质都将变成是无中生有的.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个无法接受的结论.因此,他们所能理解的程度,连显宗的境界都达不到. 我在前面提过,在微观世界中,科学与佛的见解稍微有些相似,但这还不是佛的境界.虽然有一些七、八十年前的中国学者,不论出家与在家人都有,曾用爱因斯坦的质能转换理论来解释空性,但都不是很恰当.因为,这种解释实际上是一种断见(5):物质转换成能量后,物质就消失了——原来存在的变成空无,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空性. 佛所讲的空性,不须经过这种转换的过程,而且依照能量守恒定律,也无法承认从有到无的说法;即便承认,这些推导也绝对不符合佛教所讲的空性.事实上,真正的空性并不是物质变成空性,而是既是物质,又是空性,在物质现象存在的同时就是空性,这才是佛所说的空性. 尽管现代物理学家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已与佛的观点相当接近.但在精神层面或空性的见解上,现代人与佛教的智慧相比,仍有着天壤之别. 以世间人的智慧所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充其量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一点,譬如科技的发达所带来的物质文明等等.可是也有人认为,科技带来的不是更美好的生活,而是更复杂、更危险的生活,这种说法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相对而言,经由佛的智慧所能达到的结果,则是让每位众生都能从轮回中解脱.这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理论,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只要肯如理如法地修行,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到这种结果. 以上所讲,就是佛教的‘智’. 大悲 所谓‘悲’,亦即大悲心.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因为所有的大乘发心,都是源于大悲心的.如果失去了大悲,就根本不能称其为大乘佛法. 佛陀所讲的大悲,是检视世间所有的思想当中都不存在的见解.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伦理道德,西洋文化提倡慈善与社会公益,但佛陀的自他平等、自他相换、自轻他重等思想,以及大乘菩萨所履行的无条件的奉献,却是整个世界绝无仅有的. 如果要细说大悲,则可从两方面着手: 世俗方面的大悲 譬如,佛陀在学道时,仅仅为了让一头饥饿的狮子填饱肚子,就毅然决然地布施了自己的身体;又譬如,倘若有人强迫这个房间里必须有一个人从十楼跳下去,那么,符合大乘佛法真意的行为,就是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都主动表示自己愿作那个跳楼的人.这不只是嘴上说说罢了,而是发自内心的想到:如果跳下去,一定非常痛苦,不如让我一人代替其他人承受这个痛苦吧! 诸如此类的布施及忍辱等行为,都是世俗方面的大悲心.佛法的真正意义,是不仅要这样发心,还要有实际的行动;不仅要从事救灾、布施衣物、看护伤患等,解决众生暂时痛苦的慈善活动,而且甘愿为众生的解脱付出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代价. 话又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慈善活动只能解决众生的暂时痛苦,就放弃力所能及的世间慈善之举.作为发心利众的大乘行人,社会上的慈善活动当然也应该参加. 戒律中有一则故事:一个卧床不起的重病比丘,由于乏人照料,所有大小便都解在床上,污秽不堪的景象大家可以想像. 一天,释迦牟尼佛带着阿难来到这个比丘的住处.见到佛陀的莅临,比丘惶恐至极;然而,佛陀却轻言细语地安慰他,并让他把脏的衣物拿来,然后亲手替他清洗.既然佛都能这么做,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就更不用说了.不过,这还算不上是真正的悲心;真正的悲心,是在生死关头能做出舍己为人的决定,并付诸实行.虽然,在某些其他的思想或理论中也提及这一点,但他们的悲心却是片面的,范围很狭隘;而佛的大悲心却是普及一切众生,而非仅仅针对人类或佛教徒的. 超越世俗的大悲 更广、更伟大的悲心,是绝不止于让众生吃饱穿暖,虽然这些事也要做,但却不是重点.最重要的,是要让所有众生明白轮回的真相及解脱的方法.首先,令众生了解轮回的真相;然后,教导他们如何从轮回中获得解脱,此即佛陀最伟大的慈悲. 为什么呢?譬如,即使将一位病人照顾得无微不至,直到康复为止,但这样就能防止他以后不再生病吗?不能.我们能解决的,只是这一次生病的问题罢了,他在往后的生生世世中所要经历的病痛,我们是爱莫能助的.任何形式的财物布施,都只能暂时解决眼前的生活贫困、衣食无着的问题,却并非长远之计.只有让众生明了生老病死的真相,引导他们修行,从而踏上解脱道,才能彻底地、永久性地解决他们的所有痛苦.所以,这才是真正的利益、度化众生,才是实质的救度. 唯有像佛这样的悲心,才算得上是‘大’悲,其他世间的慈悲只能称为‘悲’,还不能称其为‘大’,因为大悲心与佛的智慧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大家都知道,虽然其他宗教所作的慈善事业比较多,但其以救世之名所挑起的‘圣’战也为数不少.所以,这是不是绝对的慈悲心还值得商榷.相对而言,佛教从来就没有要征服或降服的意思.佛也说过:他根本不在意人与人之间的战争所获得的胜利,他所强调的胜利,是通过调伏自相续所得到的胜利. 其实,大悲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意义: 佛曾经说过:“我告诉你们解脱的方法,要不要解脱,全由你们自己决定.”也就是说,每个众生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不是由佛陀来安排的.这种说法所表明的态度,就不像其他宗教所供奉的‘救世主’或‘造物主’——谁能上天堂,谁该下地狱,都由他们全权主宰.由此可知,在大悲当中也包含了佛教的自由、宽容、平等、和平等意义. 智悲双运的实际修持 那么,该如何修持智悲呢? 其实,菩萨所行持的六波罗蜜多(6),都没有超出智悲之义:布施、持戒、忍辱是大悲;禅定、智慧是智;精进则是智悲的助缘.简约言之,可以智悲二字来界定佛教的意义;至于其深广的内涵,则是六波罗蜜多. 既然整个佛法的精华,都浓缩于智悲二字.那是否有什么方法,可于一座将八万四千个法门都涵盖其中呢?答案是肯定的,方法就是修习智与悲. 或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修大悲心需要细密深刻的思维,而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不允许任何杂念,两者相互矛盾,又如何能在一座当中同时修持呢? 对初学者来说,首先要修菩提心、受菩萨戒,一旦受了戒,菩萨戒的戒体——菩提心就已经存在于我们的相续当中.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一步修空性. 当进入空性的状态时,并没有明显地思维“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痛苦”,也可说是没有明显的大悲心.但因为之前所受菩萨戒的戒体已存在心中,故而当心进入空性境界时,菩萨戒也随之进入空性之中.要知道,菩萨戒并非物质而是一种心的状态,虽然在进入空性境界时,心里并没有任何明显的念头,但菩萨戒却是存在的.所以,心与菩萨戒不分彼此,同时都可以进入空性的境界.此时菩萨戒即是空性,空性即是菩萨戒,这就是智悲双运. 所谓双运的意思,就是当我们停伫在证悟空性的境界时,心既是证悟空性的智慧,又与菩萨戒无二无别.若能这样修持,则已囊括所有大乘佛法的精华,再没有什么需要修的法了! 这是初学者的智悲双运修法.如果能这样修,则仅在一个座垫、一个位置上或同一时间内,就可以将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之精华彻底无余地修完. 当然,在大悲心之前,还是要先有出离心.倘若自己对轮回痛苦都没有真切感受的话,是无法对众生生起慈悲心的.因为慈悲心的来源,即是众生的痛苦.没有慈悲心,菩提心也无从生起.出离心的另一个条件,是希求解脱.当看到众生在遭受痛苦折磨时,发愿要让他们获得解脱.但转念一想,如果自己不能先解脱的话,又如何能带领众生解脱呢?这样一来,出离心的两个条件就都具备了. 出离心是菩提心的基础,有了菩提心就可受菩萨戒,而菩萨戒是可以自受的,在受持菩萨戒之后,便开始修空性.当菩提心与空性结合在一起时,即为智悲双运.有了这样的见解,则所有大乘显密教法的精华都已了然于心. 出离心、菩提心要一个个分开修,最后进入空性的境界,这样一来,前面修的出离心与菩提心,也就成了空性的智慧. 此处所说的空性智慧,不像小乘的人无我见解,它是含有大悲心成分的;而在大悲当中,又有证悟的智慧.这些智悲双运的见解与修法,囊括了所有佛法的涵义,说起来虽然这么简单,真要做时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出离心的生起,要靠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外加行;而生起菩提心的条件,则是积累资粮(修曼茶罗),及清净业障(修金刚萨埵).显然,不论选择哪种方法学佛,都离不开外加行(7)与内加行(8)的修法,这也是我一直强调修加行的原因. 现在我们都已经知道,佛教的真正意义是智与悲.从今往后,我们学佛就学这两个字,修行就修这两个字,除此之外,再没有任何可学可修的了! 【注解】 1、化身:如来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断证功德已达究竟之果位身;报身,圆满受用身,住法身中不动摇,但于化机菩萨圣众前示现身形,成为化身之所依处,为诸相好所庄严者;化身,变化身,由增上缘报身所起,示现于清净及不清净的所化机之中,为利是诸化机而随愿所生之色身. 2、如来藏:真如在烦恼中,摄藏如来一切果地上的功德,名如来藏,若出了烦恼,即名法身. 3、班智达:佛学通人.精通五明的佛教徒. 4、坛城:道场,梵音译作曼荼罗.密乘本尊及其眷众聚集的场合. 5、断见:否定因果、前生、后世等说法的见解. 6、波罗蜜多:即自生死迷界之此岸而至涅槃解脱之彼岸.又作波罗蜜、波啰弭多.意译为到彼岸、度无极、度、事究竟.通常指菩萨之修行而言,菩萨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称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达涅槃之彼岸,故称到彼岸;此大行能度诸法之广远,故称度无极.据弥勒菩萨所问经卷八载,波罗蜜通于已到、当到之义,即佛为已到彼岸,菩萨为当到彼岸. 7、外加行:加行即预备工作、预备阶段.其中共同外加行乃共三士道共同所修之法,包含: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 8、内加行:不共内加行,乃上士道不共之法门,包含:皈依、发菩提心、金刚萨埵观修、供曼茶罗、上师瑜伽.空悲双运是密乘修持的一大特色,而空悲双运、智悲双运、二菩提心双运又是一组同意词. 其中,空智是指胜义菩提心,大悲是指世俗菩提心.密乘的修持必须依靠菩提心做基础,否则与巫师术士的行为没有二样.这点是很重要的.其中,这里所说的世俗菩提心也叫做愿行菩提心,是众生通过佛陀教育的学习,建立起的普渡六道众生的愿望以及修行的本质并不是只求自己解脱,进而希望最终在修持成就以后,有能力来广泛的渡脱六道里所有的众生,此即是所说的愿行菩提心. 由于愿行菩提心的发生,必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可是当我们尝试依大悲心来渡脱众生的时候,发现我们会需要必要的技巧.这种技巧在名相上称为方便.因此愿行菩提心也可以叫做方便菩提心. 所以说,世俗菩提心、愿行菩提心、大悲菩提心、方便菩提心又是一组同义词. 而与之相对应的即是胜义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指诸法空性的般若智慧,源于佛陀的修证的境界.只有通过修持而获得,却并不存在于世俗之中. 当我们运用世俗菩提心的时候,一有执着我要去渡众生,我要利益众生而宏法的时候,便往往产生了“人我执”与“法我执”.而佛家与外道的区别就在于此二执的有或无.所以当我们在悲心生起的同时(不能有先后之分),必须了知依靠一切法的空性,才可以避免两种执着.这种回避的方法就是智悲双运. 所以称双运,是因为二者同时相互融合,互不相离.如果能在修持过程里,当观想智慧尊能融入三味耶尊身的时候,即可亲自体会到空悲双运之旨. 鱼台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就有东夷太昊部落聚住,置县已有两千多年,曾经历过西周、春秋、战国、秦代、东西两汉、隋唐五代等多时期的变迁.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因有鲁隐公观鱼台旧址:始改方与为鱼台,千年来鱼台素有“两京漕运咽侯”之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鱼台县在不断的变化,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鱼台的工农商及城市建设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小江南城市. 就在鱼台县城东十五公里老砦乡后六屯济徐公路北侧处,有元代以上(往上无有考究)遗留下的古寺院——白塔寺遗址,寺内现遗存有古石碑、石臼尚在.经查鱼台县志记载白塔寺原名“明觉寺”,在远古鱼台的最东南边区,始移百里村寺改建,元代末因战乱兵毁,明洪武二十四年僧会善重建,成化六年修,康熙二十四年僧会天锡重修,昔日有白塔,年久失修倒塌.现有古石碑上记载的重修白塔寺——直隶徐州市沛县儒学生员王度心——天启二年春善进士蕖赵君遵其先大人遗命重修白塔寺,塑释迦如来,诸罗汉于其内,寺主施地叁拾四亩,为香火之资. 白塔寺现处鲁西南边缘,她倚与孔孟礼仪之邦,古京杭大运河从此穿过,她和“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的汉高祖故里隔河相望.她紧邻闻名世界的蒜都之乡,与美丽的微山湖一衣带水.夏日到来,荷花争艳,鱼戏碧水,万物争茂,百鸟竞鸣,就仿佛走进了人间的极乐世界. 近年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不断深化和落实,佛教活动日趋昌盛,皈依佛教信徒增多,勤劳善良广大民众常思德、思善、思忠、思仁、思义、思孝、思礼、思信,期盼社会长期和谐.白塔寺念佛堂自二OO四年颁发许可证以来,周边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拜佛做佛事活动,人次越来越多,原念佛堂的场地远远容纳不下众多的信徒居士活动,为满足信徒们的心声意愿,为此白塔寺管委会,法师释曙东同众居士研究商讨后决定面向社会招商捐资重修扩建白塔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响应党的十七大号召,充分开发文物、合理利用资源、弘扬民族宗教政策,挖掘华夏古迹遗产,打造旅游圣地名城,促进鱼台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德泽四方,功慧万人. 愿四面居士、八方信徒、华夏儿女为修复我中华古迹,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义不容辞.为感盛世之恩,我们决心集古、现代建筑设计优点,仿各名山大寺院的精华建成一座有利于社会繁荣,利于一切有情众生的归宿,白塔寺修建往生塔高二十一米,可分层存放骨灰、灵位.万佛塔等,后殿楼高三层为地藏殿,接引殿、往生堂,中殿三层为大雄宝殿,千手千眼观音殿,毗卢遮那佛殿等,前殿为天王殿,东西廊房分别为客堂、禅房、大寮、僧寮敬老院,孤儿院、祖师殿、念佛堂、伽兰殿、罗汉堂、藏经阁等.接引殿设有往生助念团为其助念,凡存骨灰灵位住持大师携众僧定期免费统一超度亡灵,往生西方. 各殿堂塑诸佛于其内,以辉千年佛光神貌.佛光普照神州大地、普渡万物众生,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欲望太重心难静,不让名利遮眼睛. 功名利禄淡如水,才是人间真善美. 一心学佛向善,乃是人生的又一光明之路,心有良知,人能正义,行公平,为公正. 这里将是民族文明的培养基地,一个个全国各地的莘莘佛子将从这里走出,这里又是孔孟儒教之地,将为您送去一批批贤孝栋梁之才;这里将是孤儿寡老的安养院,将为社会许多家庭送去温暖.这里又是人终梦想的好归宿,将成为闻名全世的佛陀接引又一站. 我们将以至诚的佛心欢迎各名山大僧长老和社会各界贤善大德志士前来指导,伸出您的贵手,为我们的建设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将为您树碑立传,永世牢记您的大德芳名. 顶礼合十,跪求世界和平、国泰民安. 信佛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 南无观世音菩萨,消灾降福.可以这样说,他是我在这个世界上见到的最睿智、最圆融、最有悲心的人. 在很多人眼里,在自己眼里,有些人是那样的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很多时候,我们是那样愚蠢、冒失、鲁莽;无论面对何种环境、何种事情,无论是怎样无知与可笑的人和事出现在他面前;无论是老弟子、新弟子,有修行、没修行;他都是那样的平和、宽厚,不会表现出任何的厌烦与不悦.在他眼里没有什么好与坏、远与近的分别,除了他要调伏有些弟子. 有一天,从他的眼睛里、从他的表情中,我突然读懂了其中真实的含义:每个人都是他的掌上明珠、每个人都是他的心肝宝贝、每个人都是他的心头肉…… 所以面对不同的人,他时常在转换着自己的角色:上师、师父、导师、父母、兄长、前辈、朋友、阿姨,有时甚至是歌手…… 由于从未停止过轮转,我们背负着如山一般的业障;我们迈向解脱的脚步是那样的沉重、那样的缓慢;我们的改变、进步是那样的艰难、微小,但我们一点点的成长与变化都能让他从心底流淌出喜悦! 他大部分的时间致力于弘扬新型的、实用的、能指导现代人生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的现代佛法. 一天傍晚,手里捧着和他的法衣一样颜色的法本,看着荧幕上他那不知疲倦、专注的神情,我又一次潸然泪下.我觉得手中的法本重过千斤、贵过千金,因为这里浓缩、凝聚了他所有的悲心、愿力、智慧与渴望!他多么希望我们能真正地读懂这一切,读懂他那颗心! 在生活中的很多时候,他都在向我们诠示佛法的真谛,有时用语言、有时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