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举例: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 鞭由名词作动词故:温故而知新新:温故而知新仁:仁以为己任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雨:天雨墙坏近:近塞之人富: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20:06:31
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举例: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 鞭由名词作动词故:温故而知新新:温故而知新仁:仁以为己任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雨:天雨墙坏近:近塞之人富:家
x|r*G(|"&qeLt̼!n&!@ t&!;]U˯poeUq!c\Zj_UњfqDMFcPcu;N?C=مkkgy|꓁Juo$wnc;e*֢ל$_С]oo/Z0.ӚT ZdhhK\s5N;>5ƨ fYղ*+TshM1_پ@x{0sEe\~!M$ͽ\'j Ewt7~hk4f;)޳]8O~L;jǯWwQMYl?v^qkGP mQM=Ű8(;ӻ @}{7){_Ba}uOV;F{P5?&_ֆ0[·>ǿǯ"?~"ǭqy:s%g~Ƶݚɳ` \l?ABeP`N}]̘:}<ΝJ}7H.0g K(5ս]'*wO걭N1=fYu T~ܩyTCn=[nOT%}w0^\qcݖ5-1k&u3j'ط<9snYUL,ƅot 9JaKmݳakAbWأg}{ nZ O DBv&匄٫_X[;gj"=>LYR9w:X +$^T{s=gUI<'فj,dgqC7^Q P{RzgI?CSNk6VɷAy *vRawQ -lv/{xR.5A#vAWqniMo@F _a֖|I&`|e+ &xBb(?\06ekz gY#ayNNr̀#XN1LŸ?<ԥhytڕ[B}rVU\c:ǀӕTyJ5ôeX jZUc3ZF@TE")`s ?1LLN-$a/_=ye:Vu`O%R pKs4A^_T+v_8ۃ}73O, H_W斎[*sy[f BenPp6ԠQݾ:Ѓ5)/T^f-9YK` vQ]xZ!{u3QaEjllxUW3nNE/OA H*CXAVnUu^b,L&Io RWFI:X%N l_̿UZ3!T1u0fhzBE(aQ1dSc8N<:݄QH-^?~4@_Ba1 hE[f=bSsE69-Nlʊ$z}v]Pveu30!/MdZ#uպ t -n>oƦ*qq-Bb*(qCzdVƷՁ ^*Ԁ>⢌ NPw0+e!e1' . : 8 4{;cjf/3|yWKyNn Cf ;Æi?P0N^C!W\n ^!8s/$j iوΨ]Y0-YK EuZ%1;³.eImp I '@Yb/dyOsW܅LLy &ώ4"WuZWNaҍeMW$5cRҸT7F7z-}]֥CZ]8Id~/rÎ!d Y*N5K 9NSIz Sk9n0ل- K~:7:sX{qU XyCAIѯM =\p.:!7j+]5k;)8&ǏhR^/N" Lo#vqkf1}`]܁32!T˰x^IQ NfM@Ɋ !k%0\;;{ uukM"L./CP)Z>]Tb*o)'e'G[vHFv&)L SCD uIFF= ?ZS=@\|4_Aޠ{б@&t!mk/1B]ìY%Fxگ}/Ueo ny7H/VqDJ6-)Od{p:q^af!$~LD™57[ cux.Q x5˂܄rWXt;,,|]cPs/V8N|U<5i+JJApi,f!:Q)a` ,ZRtt|Śd%a}D1+s5"t  [,K Qp*;~5jJ\ #H  59]D1eZytR=BWyzYR$Wgr҇N8D'05{v,M>U[P?g1(T„.Xk4 0x^U eG{Zp/:& W^0WÞ5! ګA=ٹg? ~=ɨWϧ!*pg/EKKvki_T?m GgIj'9/Vs[\`-#S?k$HYAXy"ר4ʰ%;uc}`SXʚJ}'t.}sIpU4`Q$ VVXR*`h8HOgg߹_ȓ.°#ܑQdc1tS mӮ\¹?5=3v F!X ytPX5xL0S^hڍշhy1Eh\$ě赶!!BUQq1Nx/3[Ӗɋv œrZb92acdŠO\8), lLڵy9ApK/¼'!wŃźR2'ު3"WoT7mV/o?o6H) 4j `<ɒcO >Oy|U{9S-a(b.-);۷3ɗx5}g*^әoa{.LG4uK;Ɏ;׽> Cr j8\Ŝ{?Ư?qQ2%3d!AΞKe(2ƙW֖r|ʆ`Y+ di4Yw 2}-}lO;:w݀ʝ5uXRK{ynBu}by8S$yƐ5INͬ4|ZDanKt[-8F@uN9"vpcvHK qlJùlt3aGgs_iLDiܦg2Ykuzg2< y*ƆP y^7?UuT@hsp73GOCi>c<Y~=g/"x/.r4'$*GIBf\G[2Rap(E_Css.@2;,fK@أty7w,=K͘Szͦ6&cU0kzV^xbNŧ>Zk} f"{,fNjd0[NB:Iwwƫz=Al63$ R&:Unzq)B7#}1:|@3V Q7-qRyJ˭dYfʼn-26-vq&xZWf^c.-iɜn7')@ D`](oh =tw<[@_!rbY'Y<11(O qAqO977]%FrFEOTl|NY˺I~WZuӅbĀ%qƨ'.%4OmN` 1LngJjd;x&PXl†XoePod? 2vy:F#MI+~BG^lFK^T& f`%{lp:HXҫݚwxԽ i/'U*l*Y+`^_yߘ_yZ*" PAއ- Ʊ.M-;L% k:g,oD:g=kOͨɌ,KST?1&3ر۩z $drB"n3n)4P?Hp Ll2]o>Su"b'X*TCɮ'Q!ŰƐ<՗^AiW}1OڑQs53/9sBWCrK:Gqy1-Nd1.05hp#xHǞ5 ;D^e*&6OvbRRu|-g% RJ{+1Pu+Gf`ZnWs^crNϷ()3m,g7 +k)\w 6^7XLkn! Za [kmom[,/x;x~ (0{/8ᳳgIG5Y$P6.9$#ڨNS]zr❪rxq}הPNf ۱fYTZ!Miڭ/{yyIsGʹ`FKw{5[KݍA}1Su~볌 pٯWj8d?7#{]G{T6sWϙyd|i y,G{֭Lػ/x 'NJ7?El-*Ƕ pWhpeww׆vn-5_# 7h 潴mQJ%yc];W figfڭl GƖ<-`LN]WB%5U+10o@G2՝[=t􁻕Սͯp$ YZ"h{: gΪIN7뉄t-p6sUo2Los< `v"HF[Tx^TEM[z>ܜuIFvl[8x&# d ([ QD)j)T_kp) iyd}^ awᅢU7c6šQB7i ? $rz_퐰JO͜%Wy7APaie=[/:`4;O)k?ωW/oPJB1B&~n(S74//*ǝ:iX2{ONj!:?-~)K#PG2}dF ުfIzVjR:U,-Uk w~˛Gc"dKim ?=z?}8\dk&҉g'1d埮 h42Mk>NK|yl^یbJ"a Lt7IGӣ4 M:Vg*1 +ȇ}I{G)uNݛ!LMSnpm! E^Yzgowll"QlϜ2Ƽ&͊bq(ޚY"kG$8Ŋ<Ӎܜ\zL$5|ͪx0{z,rcZن - l) m^M2Be#{NAzcz\:?pd[ვ>{WKӹp iNIuB^ k a}uQ9LJW8c0ԧ';1[rn[KQKaj ˹il$xTT첯Q;rT_=*n2i |}!϶^o$_Bl `VavN{OH3t>%d D  ⵾+B)̏Y0;#sByRLL`y7cC̽Vix +[;Iqp#K얛;+I(38V:d@^]ec)jʟ3#2[ GM 4g Xj4dLiGL"d: "=N۳\J9b{BЃQa,F{>o/֍>FW߽ƙA{.

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举例: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 鞭由名词作动词故:温故而知新新:温故而知新仁:仁以为己任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雨:天雨墙坏近:近塞之人富:家
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
举例: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 鞭由名词作动词
故:温故而知新
新:温故而知新
仁:仁以为己任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
雨:天雨墙坏
近:近塞之人
富:家富良马
善:有善术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智:其家甚智其子
快急用

关于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词性活用举例:鞭:鞭数十,驱之别院 中 鞭由名词作动词故:温故而知新新:温故而知新仁:仁以为己任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雨:天雨墙坏近:近塞之人富:家
故: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 旧的知识
新: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作名词 新的知识
仁:仁以为己任 名词作动词 实现“仁”
低:逾时,楼渐低,不见其顶.形容词作动词 变低
雨:天雨墙坏 名词作动词 下雨
近:近塞之人 形容词作动词 靠近
富:家富良马 形容词作动词 富有
善:有善术者 形容词作动词 善于、擅长
择其善者而从之 形容词作名词 好的,优点
智:其家甚智其子 形容词作动词 以.为智,认为.聪明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

全部展开

.【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为}
⑴成为,变成。例:①此何遽不为福乎?②处遂改励,终为忠臣。③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④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⑤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⑦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⑧因而化怒为悲。⑨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⑩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⑵做。例:①为之,则难者亦易矣。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④寄伪儿啼,恐栗,为儿恒状。⑤李 李忠义 其城为坎以先登。⑥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⑦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⑧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⑨故为之说。⑩然得而腊之以为饵。(1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2)为坛而盟。(13)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1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15)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18)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19)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20)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21)今为宫室之美为之。(2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23)为民诬太守者视此!(24)愿为小相焉。(2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⑶作为,当作。例: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②何以为计?③子墨子解带为城。④此可以人为援而不可图也。⑤相传以为雁荡。⑥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⑦霓为衣兮风为马。⑧斩木为兵,揭竿为旗。⑨然后以六合为家, 函为宫。
⑷是。例: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②迨以手扪之,始知其为壁也。③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⑤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⑦此为何若人?⑧必为有窃疾矣。⑨项燕为楚将。⑩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11)在药则未为良时也。(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3)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14)乃知太白“开风言风语入天镜”之句为妙。
⑸以为,认为。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骤视之,无不惊为生人者。③窃为大王不取也!
⑹被。例:①周年处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②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④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⑤恐为操所先。⑥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⑦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则为深谷林莽所蔽。(11)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12)为仲卿母所遣。(13)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14)为国者无使为积之所劫域!(15)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16)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17)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8)竟为秦所灭。(19)若是物特为天之所厚而择焉以存也者。
⑺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例:①夫子何命焉为?②何辞为?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④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⑻指心理活动。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⑼有。例:①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②敢用是为怨望。③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④顽童之为是心也。
⑽将来,将。例:①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11)治理。例:①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下惊者?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③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④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
(12)装作。例:为除不洁者,引入。
(13)为了。例:①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②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③慎勿为妇死。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⑤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4)给,替。例: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②公输盘为我为云梯。③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④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⑤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⑥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⑦今为君计,菲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⑧为汉家除残去秽。⑨请为筹之。⑩保为将军破之!(11)我固为子孙创业也。(1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3)君为我呼入。(14)公为我献之。(15)为君翻作《琵琶行》。(16)而为之记,亦以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17)阿母为汝求。(18)臣请为王言乐。(19)即解貂覆生,为掩户。(20)为复守黜藏使者。(21)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之事,聊资一欢。
(15)对,向。例:①不足为外人道也。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③为之奈何?④如姬为公子泣,⑤怵然为戒。⑥为长者折技。
(16)因为。例: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17)则“于”,在,当。例: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为市」谈交易。 例:一人去为市,(为市:这里指人口买卖)
「为人」做人处世的态度。例: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⑵公子为人,仁而下士。⑶原是个宦家子弟,为人奸狡诡谲。
(18)《礼记•檀弓下》:“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意谓:夫子假装听不见而过之。为即“伪”(伪装、假装)。((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之 字 的 用法
共7种
1.动词(去,往)
用法:(1)之+地点名词
(2)何+之
例句:吾欲之南海
2.代词(代替宾语)
用法:(1)动词+之
(2)介词+之
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结构助词(的)
用法:(1)名词+之+名词
(2)形容词+之+名词
(3)代词+之+名词
例句: 例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4.凑足音节(无意义)
用法: 用法:名词做动词用且为动宾结构的词+之
例句:公将鼓之
5.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用法:主语+之+谓语
例句: 例句: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
6.宾语提前标志(无意义)
用法:形容词+之+动词
例句:何陋之有
7.定语后置标志(无意义)
用法:(1)用法:(1)中心词+之+修饰词
(2)中心词+之+修饰词+者
例句:马之千里者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201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虚词“若”的用法:
(一)动词,像,好像。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⑴原因,缘故。例:①马无故亡而入故。②问其故。③楚王问其故④既克,公问其故。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⑥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⑦人问其故。⑧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⑨何故而至此?⑩然议者必以为无故而动民。
⑵本来,原来。例:①两狼并驱如故。②宋将军故自负。③此物故非西产。
⑶旧的。例:①温故而知新。②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③君安与项伯有故?(故:这里指旧交情。)④暮去朝去颜色故。(故:这里有衰老的意思。)⑤故例,谪者移顺天府羁候。⑥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故垒西边。(故:这时有古老的意思。)⑧故国神游。(故国:旧地,这里指赤壁古战场。)⑨惠文、武、昭襄蒙故业。(故业:这里指原有的先人的基业。)
⑷特意。例:①桓侯故使人问之。②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③今公子故过之。
⑸所以,因此。例:①故尝与过宋将军。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③故治国无法则乱。④故木受绳则直。⑤故上兵伐谋。⑥故不为苟得也。⑦故王之不王之不不为也,非不能也。⑧故忧思而作《离骚》。
⑹故意。例:①广故数言欲亡。②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③盖以律非故杀,必久系。④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⑤则再拜,故迟不起。
⑺仍然。例:①累官故不失州郡也。②三日断五四,大火故嫌迟。
⑻事。例:乡园多故。(故:这里指事故,灾祸。)
「故乡」家乡。例:送儿还故乡。
「故人」
⑴老朋友。例: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②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③特示故人意耳。
⑵指前夫 例外:知是故人来。
「故事」先例,前例。例:⑴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⑵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故尔」因此,所以。例:荆州军。久不操练,青、徐之军,又素不习水战,故尔致败。
「故常」常例。例: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是已。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