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8:07:23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xW[rHJrj&r%kYTjf€1/c0v 0W0qƩr=n~Nĭ!^O-ThΡ?~w?$ֳn`Y/ ֟ؓ"&q;Nmxaiڼekǚihћ#bgiJ3h:~[_|p&ؠe;@woԳ@g=mV ja+bhY!nqbExhrFbuF<-d# qrp*->ί̚Ҏ%3S8ԿL̗.EXf"#uv ?#}~drd㵋be(,qb4^sr+llcc9Ma98. er{'FR!*P෮Cv44ƭ@QQ5ܶ0 تǒ!*{x j)V٧A=LW~!KK&jRD7q]}NQEh@W4G:HkRl&lK{=?SMR:DW~¦hR+zTE,-)kM Օ a@I TQU6Cjp@ " :KG/x2-кbM0DmW1e Cy{2?s p*SybO6գN\چ+@bNIrn'fcu'SFI Mn)H(g)]6]%{L6Ԇ;snkdY'/AO+Ddžh)YhKƒ@1%RL~sDm*;j=ػ|Mo_,hl`qר!qxّXpD|RO"O.")!%Wtqٸv-{ԼyhN<$'uiS:L4 )C[ټ Q%=z#\2ꁗG;zBRT ;xtF3^@(hh>oLUp[u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文言文中 之 的用法区分
【之】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2、“之”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④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一个名词或代词(主语)和一个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之间时,“之”不译.
3、“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这种用法,在初中阶段并不多见,如: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②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陈涉世家》)③④⑤⑥
可以看出,这种“之”多用于时间副词后面,作用为调节音节,不译.

买本古汉语词典。上面介绍的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