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不用说那18个常见的虚词,只需要讲明:什么是代词,代词的用法以及常见代词的分类{第一人称代词之类的},还有副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01:53:14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不用说那18个常见的虚词,只需要讲明:什么是代词,代词的用法以及常见代词的分类{第一人称代词之类的},还有副词
x}n+Mޫ fEg%EQEJBJ:Iĝ@MN3k_EdeUq``!YUY_,}rcn}~;UJ8ﳚ}z t(Gg'܋\,GEJa>݁we9|RáeOc}E~Ml9J]y#L Ҕd꼼,xXDcx8/2Q2Y1RX&4]j0|Zi!-r?`R4R~b+NE-WrMq -4`NZZvmà51Pvov>4zrݛGwqH?\-/vAVlW.S8,!2ý]{:x)dԆJWk겡7V-UJ/gD+=F/V-{8 O=UәW#<Z uJ-*Ԟ?ʯ("KrW_zUq&5@i2#ҽaaiGV"^Rي{s 7]{cEc7p\G޴6 ;2,TnUg$#'ȓH"0EIln[C{hWB!c7lRA+h{vەk-j1{*u}W'ou7fi$Lk[Q&!n?ޜ?V'BJ21\#? }:3|Ť'i9WTkZ_![S4Q!x:oT!͙F5/禞B9J-ZCS @Dտ_ wt3]<[8bv{g*$ڤ 嬪;͈caLOyGZp%?=(j]D '&.@HYBDZ/nz>1*ª'uiLnRHZ^=]nhnE&=(Q2I*^Ix:|j D[tVO 1 4)1Sk#r)U&,6&&U[ѨA>Hxns/,-ʭ 3jLq⁵4 bve|jZ! B<'_ROOoX! )\Z:, F}Qb蚇 W8phM,*lyց<("LOƒL$} >k3 {R5c!B[t4; !%RorAp>,nI~Zz٪{zP Ƭ@Ǜ~'5,hWxtr)ui T*=Rb-d(X!i\\NdO]`?QcN!*o>r@w^׺[{NK$GFް5rH(3 !*)PX|M,rKAu6=DsY,djAV̢@2+xheqfPt,$ӊtk\G IvޫHdJ@Lm=,aBjABI꜓DR-S\3ɮz |q&azd,!Ыt, 6[a Oph(3*<Oy߳&/!6_O- +5]ќƆxhSE\T0}o].͸ّEؐ Mt*$|H8Tt PvfT(Y}OFL,eK|9l"g(. ,!ST1&5fաb ʑLN<?*vbzWgRڨlL٨C{kK˜MWpgVÅWyT0I੊3yRWz EMySjcQO$c̒_Kd E+-M即w j6a|vŞ Yŏ 0 oȒkBOEM]h_bD!%U|NgG5J)U U·ۣ9i4j3<p*Qtݲ|dȺ |H }Up9J*ɀ_ftC&-Q ynX^Yuz+&ٺ%M]e e)or:.%+6ba˥W *A`<Vp rYA^ΜLιSŶICվԳjw;cH+@LKfI{ }Z1f"贻c6x{NH&ťf RHcwFjΜFVO~gA؄hљ8 uzi!΄sr.>ջ$KRa;+]%$![dйM2^qV17bCvk4 -*m#QgU1_IL(c=:=پ9M$nX (FҿFL & ||"; ~"!&h̙?k@KGe;O@D I5[*y4Ҥ* ݽ S"_%ŢrOpF,xq~YD.ðgN@fLl6y'`r /(Ymv,G/#A7=V"g{U¤e=gM7P VsF KED6"FV[N0 ӂYīp(. _e&#l&z9qN;}xh~gV OvOjĕSyO1CYW88z8!#׎=k;^c|RI.hUeT<a0h)²aSEwo6*-''HWNB:>NuK#ݛ|S.t |Bx"wNANfBdfNp)r_d$L,а<HO(tB~&U:"`3r4&iNhd,gU7=/7E]6% -}>Y؝1B4_ΧJ!-JpgGn"[3ߴ$uȝ(.iZ*WgJ?!KJnQ\ȠvUk_l۬;NcqΆ_A__n-Yf) j*9vV9{CiR`dpFGJ2RA-p6iY:w0T?` fU`4.8uFf]Owh©H]ѫ=YTBoFN}C$ 8]دU<_#o^ɥ]CL'{onkfm~nOqx;r7Q sQ0)-y@"G-+0lc.5$}Gjċj{yrjĊM$i5X)d̚'0 WX&l C!A e[RҒڀ]&dw٠E.*KT"+t`^\Frs L+aYh!GOWu3p GXkX癜yz=iiw}BX"c;rϜihB7\>fcv9m񞋆71-&l_2wm|0ԋ95:".T–jؑ+wݪxUϻ:Z}h`s0JW;SW2:1ˡ}YM `Ҷ¥I @tLdog:}-qVl$bE`2q00XiuӸ{SX=xKAН.WK6VM7*]3#`]$ :s@g^b^ek\ cφ$J$щz#@&}ELD5%;}j aA@NG/ |.o$Rk|xʏ/C?1%0@5o{wd>Q1 ݚ~, 5p\mٜy\I>xw<ΏM3J>"p&UKW9` j#L8bS2)VjWe\ Y× r{Cj/.fx{yqQ9W"d+4N2Mү^lHUs<2k=_[YrmHG  /Ua9tyT$#P>ir}%c.W̯5ZP@zɈL釺,rϗ>){fA&6 LyvbSU,^A{pGв-ꪻa$S wbvD/\NLx#?$eY`h(jt0nCT 9\~FEčjW`w*!cϾ K'(wp/9$){a3u j~Bªp$TnCq K?>a ؃o"LbُIu ;WJMiL5Up ,$5wkYpH<ܓ22Ҁ-,6Mc*5q_Hp*5K^,f]HXBtfw |hZA* 4seK[#jDgO26Ms$I:.}.tZg^X07Lnr :^O:6v>/[:ZRvB+po^8]J0}4Bԣkx{"pXPS!wT0w)#Rm݁N( Ģ bP2Щ%ӢЎ&pGeL8f}~ zP)u0{* $Td{C_6!R7q{wE(I\a~,> [4w^v=,Θ̶rKM ,əMw'aPH@+6ɭY*5lYdF_U墏T0I Aՙ-#z[g+iϝGqsW&^H" t+[nM;~{Vyh;!VϞ/m7t=;G0psy$Z.W=ͫEAv%66Ṯpӈ,̫,-ۯ }J2 z> 5-֋UX-(\ 3R Fх} gw'aS>R |+( A 'VzߑѿE^)@6xL֥,xSz !bu;ՙO$.^:ۭ^F+nﱴIL{,crSC&QtztU!>OqtpKI6k\Nvt$$VkCvdK 蒋uHPhawQ$nߐb@MB# k`)$ߨ\vM!"{y@BCa2@ިsW}wA*^4/(Lm_ƾ9 8| WcS~<gK4OFyN!YycdS%HEBr€ csxsR% mx_1;p-ٱo): ME?lq?ߊ^yr9r-̤j9nFD`@F4˿T!)OXm3ov.ڧ=/U@G`Oo~eMp8VVG0VɽfNCD }G?F/ϕd, Y\@woa &j3x آcz,]=dMRD-ȯS=V+4 X[$f󐎹$AOR \ʎ+>ޝu3mR 6xsuPCoh(J$/(NM/q֎S~wUƖNSs)4$D ltlg7;V2" )F᜼Z*_!Z/m sf)1f lk37Rۙy2M3~s{aJ2Kg?Njqg!޽>#-hvom5ב!ܣn.U(=j$,fke۴p\ E]1s-6#\IRFZF6jhgz ~T#fJa̟=]:HLb'ቝm_oAOZ j}2A!kbCETyc5MⱝOveMlq"9V%qxһX|0hqC#B.g/H1PzR}C?󢮃:WNg<;4뻭 D6c*2C#;wDFx_u*rƊ .sbٗE,LgBck6@?W)Ӿ>bS@Z#;ifqhN,h߻YwC-*/ h$}7e!O׽SZ׺7r@ V.^34cN>rJH~E:UP;YPH`'e/uĵ+Unr=lB2uZihԈ{¸T9t馽*=Ls Ƈ m./Ҝ^&a):Rx| 6E]|cc|J&@!W5^6rϫͯm5, w '΍79t޲/AOEgjuk՛: ُT$=mjZBs|1<δ zWm;.c?=ꏪo+[w7:3y6ipz3N))@^(C5ŗHɧ\j}B?^ "Y5yYۡ#l0Achl?Iw(&; @xn\Ug@www72FKfM|>Ў7iKtZ߹$=睕.nn~kc4Ëmg|+NQM1"42l^'B!cat2;i\>+?&t2c>)hB1!HmB$b ejZ2U&ïՃs ґ4x#Z4MrvqΧaf.B1BiKH ,CC}!)uO4I78r/Ba\wre +ś|uۨ(&(_ۃE 1W铙Qtyek(5"#N^1@4BdZiٷ^d[ϼwEv/c{*:uBP6ƞģLlfäS䒙7$tdGFy!wkg/`77gSp]a]ry)W>܉ l)B P\*JbSR7$ClYOFp3K{%l=չ!]Ge Ϣ}ϧJ%Wp~;@vN w8d$:z6XR"HkcTkYAM;|L½q+0]N.0fίHFDLX^sL C?~Pu"C fe6k<LqNl&\!d>Zֳ` R0HYHHM\#9!|&dWwŻ+>׺"Pi9cDY*{2"Yd~i^)ZaHQS]1BA5$:Ge9; )fH`9 R ~O>GghS)vp"T%'›LNOVӊ}zksZruڷK2&s\=hzRjELɼlե•1B+.XZu _0 -eszIo7r=H6 Wh&EŽgVg^LYt'\%˔Wv2X;+3rxt;lqjXu-Qg$NĎ-?oKK}8Ay .XBޜ·鯲AM+C xV }~?i*"PTk=Ӛ=vٜb~J(֜˩Y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不用说那18个常见的虚词,只需要讲明:什么是代词,代词的用法以及常见代词的分类{第一人称代词之类的},还有副词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
不用说那18个常见的虚词,只需要讲明:什么是代词,代词的用法以及常见代词的分类{第一人称代词之类的},还有副词,连词这些。

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分类{如:代词,副词之类的},包括定义以及用法不用说那18个常见的虚词,只需要讲明:什么是代词,代词的用法以及常见代词的分类{第一人称代词之类的},还有副词

1、用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第一人称,我,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2、用作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即“晋有何厌”)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逍遥游》)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触龙说赵太后》)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六)动词,作谓语.“往,到”之意.如:
(良人)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1、用作代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可译为“这,这些”.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芙蕖》这样的)
臣以为其人勇士(这个)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命令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命令.)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加强疑问语气,不译)
3、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子以秦为将救韩乎?其不乎?(表选择)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七)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如:
虎求百兽而食之.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墠》)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1、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就)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却)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竟)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才)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仅)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无乃”,表委婉性推测.译为“恐怕、未免、大概”如: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肴之战》)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用)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用)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凭)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按照)
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凭 身份)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4、副词.通“已”,已经.例: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荆轲刺秦王》)
5、动词.译为“用”“认为”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
皆以美于徐公.(认为)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由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1、用作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用作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4、“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是)
吴广以为然(对)
成然之.(《促织》)


1、用作代词.
(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二)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例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用作连词.
(一)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例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例如: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若”和“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例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wèi.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wéi,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wéi,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由于)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经由)
高祖以之以成帝业(凭借)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3、动词.顺着,依照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4、动词.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


1、用作助词.
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原因)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4、于数量词后,译为“左右”
从弟子女十人所.


1、用作疑问代词.
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2、用作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战?(《曹刿论战》)


用作连词.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如: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先生且喜且愕(又……又……)
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且焉置土石?
表选择.
王以为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还是)
2、用作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指南录〉》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业.(《左忠毅归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指南录〉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或时间词后,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如: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1、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2、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3、疑问代,解释为“哪儿”
且焉置土石.
4、兼词.等于“于之”“于是”.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5、兼词.等于“于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形容词的词尾.如: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前赤壁赋》)

滴定管黑糊糊何必奶奶,,,年,可靠尼罗河可怒日哦哦

常见文言虚词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全部展开

常见文言虚词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 用作助词可不译。

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2、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记忆顺口溜: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1、作为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例: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 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 偶尔通假要分清。

1、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 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 状语后头表修饰。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 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 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1、 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 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 助词 分两种情况:
① 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