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有关的民间习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4:00:39
节日有关的民间习俗
x|r+ɵݯ'݈ZjI7P/~ pA&$1_$dVS;saGO2wa!o{߳mLݿܷã6Lo6{;37i,&g'xb^M a9?ӵO ogfV6y{JL&mz L)veLҦ}]nARx9x ݵ<^6 Tq_gRO~]dm6&L.rQ}:R|1C+XWIkYX{L:9r mo%7fߌm)~gm s\ VWzdh/a0yl&c?g_qT|/]#kXa[2Glkfr1G酵@su4+\g'7f߮&;4};.d_gΛ+SzO|7&sJcwiÆb0szS&LM4cx&>M`o%wWǞ&I'8ŋr 燦W?P E[x6l*Gl:K]),`3wMП벙 juY1%LJӌiwٝNʘfv61wW&C"v,K_L<֋BHno4ۢUIMSJe6%f95uV3fЬR _2wPG787uZX݆l$+`;ShgUSɓ/GͲiN@ O> abئ[+vp.ͪ,LӜ\3^duZͿ(-/k| IPx0Y~]4X;SyLЫ|#Ȼn%)m3ٛ)fR2"O=}oĽ0!$To"*n&O!PO|h:Y(ˑEj!ȏ&y3Z @Qb`o <$Wט;;͓{g&O}'fӰ d2ajr[n }& \࣢jW.C!X$s+D8U໭}>L)Wf:R_#S9 27ȃ J|TBxhq0VhV;$SNfLċ 3+=[x<*w:~jG ~yhV5U3\0MzOAq3Y?bܱEh=50kp4cTPC ݹ.0I5 .$T@[%,T7_oifkw߰C\H ,VD>̍eZGfU0:5-P1 lM&ea〪Фdy=]*RgԻ㣐=fqq\wmv&I8\uo}$I:0K:1jm̦W|obbqqK]"zWu!4M~}9l, zO%zǪTmruy3z S%~#`L|"ť?CZ& 3}_sHlmm m$SJ^(mM>Xv3z[5?WF9L&]*ٰLA>;W\BӤi0o]fp_6k_F_$ >nd2PX>P(`0s_]ܶ0ٗm.e{0JݞCK6?"?9 {o!WE/Ɛ/(~ 8lMq\xE;x]C ŭ9>ßxTsk3'. Kn,=)qȏk^MHxTw?8M">cD|EwΓJ)C69sM&tGɮ{eGoJ 7e|/3ZrkV-J Ov6̓@gϩB/ѐz% gTiVF7(͜jFPy`,o9S~4u Rzwb/{鳻7τ?O󂕀``~I"e&X|rAЃv`'Ev2 .s/?ߓO95=?5P.N+o f7WO]je {[fvG--DsώyE;ltwqǿ [2'"eSo9b X ƚW7NMq^(PӃYX?L"x龍2=]Q,f8x5%}dz]UIPjޝܿZDf|CWEP3L^b$F%XL1~~!EٜV,(7\z#50=bŧY9>L!^x{VYk.j$L}&ȦX j*yk #' }y: `lJ6ɨ_lF7 4_Y <:3{2iLct}h4k/8 HiYxק0_$ jk[ph:!br9LϹҔ>'AOY&.xʅ2:M hd3w!zziԀQ~>}Ք)s/ A0e-m^~]HӓկJr /ILzDj 7˓`M%A`qqC@@ S;^ޝ>0_aYKu#kHi!\^@'gE`^[#ctzL^@ۛG}"t"'*G~{Ъ C-P9~4хKhcWy[pW(Xn=5D0x.CȚZu1{tJ%_j:Ƨ+Z~{A L4Z@X0Y4v{H}s3XPuH4j\Dž ٗSdph;W5I57ʁKUG{]׮n8-YM{W@s]s!) s{叻 Sœݔm#d' U`4[tHYqA%0ߧ5ٖ;oUylܼ!UKCW^GLܒw) ͙  4:B&eLP!mc<64gT[ cO)`DtYÙ\b7 [eYl1ŘRGƮʦ.F25tgxN>G1cB^x%_bUĥC;1||V{NrSl>/. ?if~OéAgYa?`5)LjNǺDefwlEE0kFg| wjGjV&>{+N^˥߯.Oj(aXjzw4˿ԗ 7G?0Q9m!ϘfǿdqAܰBaOkaC^\{!q <ڱax&nZ3К(`U氇١9^kZ%9ρ Ǭ4cꃛ kS+ϟ5%J YRV^îH7gh_}%=#xmt]|rirSq;?U|4U=^%C4(3Vj@۹d޸Id(K?/fG0\ܳu8N2=;JhP}3Tv|ef=;=n*_O~8 !ouVh̞X0A4gi!-$)TӶӼ+_7iPeA(l웷'&f[ RşJs/&WY-"?La 0k*3#/-;A ?~L~RSC)w wGe+~ϹຉHPֻ/GD i.k{^'> UDzAi7|rJyȠAY@ :D3X r SG&Ox{qGrv!FYI5b6[%H>|q& rս@*HORwWdAG(,Ndؑi/Hx LT'kH2(OÞ_a=1bSGv𓣐R= ƾBm>h8Rj2Ӫ~Hd_c$h6@WcꊕЮ$J0`[PLVߐe-1n|_G@sTc*Kh0dS4ˑ|\̀󲓩0'b*hA!(Ō}aLISq M\[Vr[^a-Qpy0sYtO8>&*WX 58H՚ M&HA3p1 !$oK %3oM%p5'(}% O{|a\±@'ⅎNr':kpoQ'N06[I"Eћ]I\ Y>F>rflX10g.S#}RqMܲ7IGMh')͑#//Ы:?`avU8B(8% F.Im~I;3^.~;R0jZM<^0ffqs龲 mXsO5"ܵGqjؓNwe*jM]{",vU]e,*9 3zDZ\00 k~ub~?iJg }AzcV yD=Z}+ L=`p\9ԔײᝨZFZ.Bh4րW&Lvvz໻T~]h`}PI}^?+RYS1];&Nn2 CBnLmmc' ˌpYJJCHnmt _~b֙s 5-]z۶pj*^m2fik YDp,Zh{òU.{9^v;gN:'}LPne#Y'bMݵ_׸xs`Zs%/P>CyV&/ ٚxBn#*?ugXĉ!5a9(a*" oMMc Lm?YZH d^tFy 1+.=Ybӭ-S4_Guc/Y1m2$8|f1).<FYaQW&0+וZsP+2J;d3O!$24<֤շMyR - Z#7$N,cXo>7 H s3;TsjT fϼQ㦯:Aє^%'ֹ:[!О~&6(fl5(U 3Dzr)Ee*Cp-?ҭ49gT%d@C-ٌI^v 6{lߪc,T`هsIj"Kє:=2X8;_f1ZĹ-;/kNTDžlq J7v\ʻ;<Ģ:R;?IJA `Pa\ԇ3_a9)Q>SiӭnSly7J4Pdy jA +i'?xAY/L v$!/r~;>oT`Gv~IB˿2p٧gF:W =zJYя3&lD_[C:#.og ċTܶNwUFȤ^$[#d><>iނa O) }Ƨd [qfGD!~P1HAǶ/4^X+ PO#4K>gv ~VhhnhHBGI g-9B >6^dF,Pԃa6:ܠ,e[:v`mղPFOwy \*{}ST)P+ܫd =V~E[Uʯ;5N;_7-7 kpsG=&o3Z4]Oɩp'V UZ1/`Pr%oO7o唹nۻr;=pO< $-|gH5l /,\Ms Ys;JcG&eER<72yZxC0,)@35Td#0<%KzO-F+VcƋS_i39 vMe}]s/K95OsA2?s6V堻'lzMϦ4=dwBl2˃yΩ'$_GޔZVQxČkcYx6{gZ[xBfoy~'7%>L7&e=VB%5=mU.5+{R *rNy Pڛ~(N4k تI7y @#捰m}] w.r`߱符;%׸5um#[jl"UWi"(YaB'7=S&{]qf4\ߞ&4!"k]d2RӨT(ZS?5dɰz=F*j7/A%e$h,Q8Ci=w@i{9Tb}m6YaN|3M5(l h3IMnLļxFLћ']138\-P{U&65#Ye w!MRFKgB1'>FQ9A}Ո `歟nJmx^Ďq{S-~V,9ڝA_ڡZ6UbafߥǨ54sYq&*{*XHz ffqg!2V FS7!r̀("W|i$e鱒q{ӪiAr"*QZrE?Rer>p,3 8Lh@DqQ/QtNǘZ(jr\ mۄ)O Sd;+ڶQ7I5U%kMvΖw56\VG066yݵx렘6ةO9NuÂzMn 81ört;6S=z0ʮݔTṇD\N8FYdX:1=҃xp$J|MBMhw%Nl?)\^ZFcf.~3 P@\"mI[Rc=Y*5Da̢{i7*9\&~V0TG ;~!7u%CЍڡdfN9 k{nӭnӪֶ2T*)]X4&m3Rwϓ6?Sm2;K"[\zK .Q?[!TL]5H4 gzƎIoڕ BN刽B0'Y6BQ+֯L%@^o1YaeJqoxWpTc }w YC*DQ;t`Y*JMN 0;2+).xPE1 &Ql}jw<(??c9Iy :f{HX>NmW^5iY*ݳI$g&bO6]u{z .V,_0:؏yv{Jj5ںݥ)sOQ99_6cٛmc@IEnX;g"GSDK,uG.,hO,U*@"j³oUVuN-dD2w&0Rq%5ARIR5u=I.ltߧ=;5PEX',oD'>"{ٔʊ8ԅ 1s~w܍-Uk“AION˻ZPc>fZƷ+Al{tO'eT^(wHkiwPR}Xj%_  sEC,px8`yfaIQt1ihhAViq DNd&.HR..Iϣ]e09~ѐkBZTɤ/VKc3͘,+\K$5_OLHkG;}v39LAG{F1[*i|#_|*Unѩ(iARCZLր+'vRD 6 w`ߴ"O6SRvzX4U-~tvXsbdzsظwT| $B-7n^w7z)?9q(=_Fꅈho'NDEms\WEũ:hJibf4{{>W5zwPnҝ~7wXGǖ>s|C+@w~|j<_}ι`W]l?{-/U45瘢V!~7y VMȡG\ w4Qv

节日有关的民间习俗
节日有关的民间习俗

节日有关的民间习俗
既然说中国的民间节日,当然都是阴历.按照时间顺序,主要的是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八个.
各节习俗:
1、春节(正月初一):
习俗如下: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论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x02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我国出现了年画三个重要产地: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形成了中国年画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我国现今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一幅《老鼠娶亲》的年画.描绘了老鼠依照人间的风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场面.民国初年,上海郑曼陀将月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这是年画的一种新形式.这种合二而一的年画,以后发展成挂历,至今风靡全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2、元宵节(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3、清明节(四月初五)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4、端午节(五月初五)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
赛龙舟:
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 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5、七夕节(七月初七)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在福建,七夕节时要让织女欣赏、品尝瓜果,以求她保佑来年瓜果丰收.供品包括茶、酒、新鲜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鲜花和妇女化妆用的花粉以及一个上香炉.一般是斋戒沐浴后,大家轮流在供桌前焚香祭拜,默祷心愿.女人们不仅乞巧,还有乞子、乞寿、乞美和乞爱情的.而后,大家一边吃水果,饮茶聊天,一边玩乞巧游戏,乞巧游戏有两种:一种是“卜巧”,即用卜具问自己是巧是笨;另一种是赛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小礼物送给得巧者.
有的地区还组织“七姐会”,各地区的“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各样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香案”都是纸糊的,案上摆满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小型花衣裳、鞋子、日用品和刺绣等,琳琅满目.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便在香案上下工夫,比高下,看谁的制作精巧.
6、中秋节(八月十五)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7、重阳节(九月初九)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 “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x07赏菊并饮菊花酒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北宋京师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当时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种,千姿百态.民间还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阳节里,观赏菊花成了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清代以后,赏菊之习尤为昌盛,且不限于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阳节前后最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8、冬至节(冬至日,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冬至是一个内容丰富的节日,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中国民间节日还有:
路神生日、 春龙节(龙抬头)、 寒食节、 立夏节、 天贶节、翻经节、姑姑节、 火把节、 盂兰盆节、中元节、鬼节、 地藏节、祭祖节、阔时节、 小年、 古尔邦节(穆斯林)、 龙船节(苗族)、 花山节(苗族)、 跳花节(苗族) 四月八节(苗族)、 苗年(苗族)、吃新节(苗族)、 六月六(苗族)、 赶秋节(苗族)、 芦笙节(苗族)、 姊妹饭节(苗族)、 开斋节(回族)、 古尔邦节(回族)、圣纪节(回族)、 藏族主要节日藏历年等(藏族)
除夕守岁,其实也是个节——“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