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介绍几个短周期的彗星及它们回归地球时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3:53:40
麻烦介绍几个短周期的彗星及它们回归地球时间,
x[Kocq+wc12HEvM16e@K_HJIIl"EO{꿐=$ gdg`,Kd:uẆ#'u9m96f^UZv9PT6U;5ݩWSN޻_|o?EOZ+lt2i(qol04E;p+\aGվ|hZٝ}wW/yjuw]"M('x\O0;Y3x,BKyD sCm̆w*q6lPT郚lRAu7kɮUimW^T];W1کm|&K?FvP>gCh[U}za;^6ru:.N+b%{]-;y[ }?XwȊE*`ٍyv?NldCa hRKR]-h7 cCwn:w%-3ꑎ-D?>+**"?vv.]w->3A! {E-3â%օH~{R1Km]^t1)%܏ 20ۦ⑕L{F!/tRl\LǂK.BʢgP& !t@ҹ4*# XN ~{2>פ>Z7-$EbJ!($ޗxa~C!G"2\ia ^wZTh. -{S $?0IAx=7-]2|bE1Y7➜ϬXx-$ х:1H[* J}A~H#t9 JC%}M< Ճj?z?J%?Fc}|9fˑj$Nk3K5?ns1ߛ?>9*ΆmpKriVGh6FwnIuH䶛PLrzNg }Rhs(ǛW6vJU{-IWbFKϹs}{;P3ElI'ImsŽZWSllI<ۏgv-oN2O }?8gm(QZBNi>g>g㶇Ik~8 PiD$y=@M V]:xW /iz8O+k8@9&DIԩ'[HU潪eiYm؞ v%Ȑ=xn\p+gS+ݚZaO&zMCjQzi3c +)3xQ8EH?N;r ^%!FK7QVl'UK+C+};9n b\`'t-)HnFys2/Eg"e @)9RΛo9gu]ӪJ_b!"dg0/>/XTe{~BĐP+*ҡާ\Uj?# wB40Xpq1{hةb)ҙ &6& P0ۏ|-'–+.7O>1;_ޝPjq!}VCu|z*cR˼(C  %雽 $3r\:r`;ϖ`,4;)\q`vq@L$7tv?:#0tv K6 1n's*Ҕ"NQ5ktugr+ ґNz9/҈W/YIH|1vru GwAUW#'Η\J |ى,ucSir2`Ys rLJZ(~)5č4'2+,JAY^N{p6̻pVeAo8M&-4ž&IV@WT ^e{sSvf)1:`J~`o9t7jPUv:{wrsfoW"Os]JͼgBNHj>_\#in.:j#}jB6PcKBz"8A.N%')wܚ'w~i$UbuU"2Ӊ˄ (r')p62N*W]/}FudYE=sJҶ]}AkR 䧖QYz݂|QBchF݇%Iҟ$|e$2{Af©f4 Yv޺2%Е\#)B( fh" CEhR_4rec;P%"090Y8>H)B&hG;=q/CJ 1̠:{bAC ^^M|dPצ Aھ8q;=7t,Kǧ<6' eW@y[/WԶi^&)S f gfUQ:vF>S\$,K.}n8/4>O Pʌ7ܶzpʹdO~ޘzc Q+ٺs7Y.ɤiWz.vqb^%2D\u9؍dB9 bo.7rS^ߟ q5&FŠTDkysy!X|)n;G^o1qwmd 2#>@&W  4o˔fD" xjNҫ Nj y''4 0Ae',7+f/' RIw78ejn]ᗦ/ޣ_-/il%Cܨ)>n LF.|"5)|?+$ yIrf򬪗-"͑/8*RuNo6PH4B0iK 5+=`1K.hO/0MOrTϛzJpBKB-HkDҝ[>Lbv:(͉ܼ!tLD>ԏP^T=::&Avx*eFef9(p]Q y/3EV/vf{i-zgs6ܶW( 9 BrGʳu8*ÍޛgI1d5s|&mvO[9(ͫ7`_L10}{Xg`4ݚL-RO ,1T{$ Dzo6 n> bJ[W`=`=㣂$$SeȉN tj'RGОy M >}{=$d)&&kU_` 3>:sa)fh ;n>[* eZK@3ӴLi|SPlH`W. %y RŌ ۛ#¦l`rJr,D⣒ >z%ܙ8naq;1i&:Fs9FvmjGнx;?1C(rCnZscu<y b˹G+wo _jA2,'\ʼ~.tK6z@kq' ڧ/QiOnX&f}gxC_yO!EֿTK ,f)ϹuEQ}XMq*cFbpđRo6 +w:4{kIu̓(M3삚MγcEA+ ud~B"^CvB[&F޸8[RjΣtۂWzP-ǍӁ'Uװǣ?yAFĈ&Lr rGop=0OYּ~A=%[(g<[gVe )Z %EDm2i'ɯf ZFtgF1"nib!}R}o<[Џۀ:깹')/s$VKYhg#RN )h힃GZͷ!ݷA}eA-HڢdĄ>M@R5B8&[`6=ӭ#CYz8ղ\bpqO=4fRGRQfw 1}:`[#2i%j%ԽuyhT[Ii}~_H1.'&Wiu/roSufu3&d, qI=i 2QZF:Bn_8 HN%m_:sL= \ᗙ;d%oO(̳Tu^VSaE9ϼa%r5=$Z-R}o!H5ϫ䱜H]Ιݼ"w>EV!i䮌3˲ ;#רyPqqhWB.U5'޾4 n؅f\|o(oA>}IO)1/s Ql erWMb6Uo?썒\ p.1̿G s5IʝwQk߯Yÿ#!s4V' ?'L~ pa$jUr;:'SL~ۃlQvAu5NЂ"WGKzyY),#xc=}pRDNB]hMr͈J)3*a}ϼڒkY-fԌxUsZv?  c3³dcW

麻烦介绍几个短周期的彗星及它们回归地球时间,
麻烦介绍几个短周期的彗星及它们回归地球时间,

麻烦介绍几个短周期的彗星及它们回归地球时间,
回归周期在200年以内的被称为短周期彗星,最著名的就是哈雷彗星-76年,每次回归几乎都能引起轰动,最终名的是1910年那次,地球穿越了彗尾.但1986的回归非常平淡,我在北京借助了一台小口径反射式望远镜才能观测到,肉眼几乎看不到.
其他摘录:
序号 彗星名称 周期(年) 最初出现 最近回归 回归次数
1 恩克彗星 3.30 1786 1984 63
2 格里格—斯克 杰利厄普 5.10 1902 1982 14
3 杜—托伊特Ⅱ 5.20 1945 1982 2
4 坦普尔Ⅱ 5.27 1873 1987 18
5 本田—马尔克斯—帕德贾萨科维 5.28 1948 1990 7
6 施瓦斯曼—瓦赫曼Ⅲ 5.32 1930 1985 2
7 诺伊明 Ⅱ 5.40 1916 1981 2
8 勃劳逊 5.47 1846 1879 5
9 坦普尔1号彗星 5.50 1867 1993 8
10 克拉克 5.50 1973 1989 3
11 塔特尔—贾科比尼—克雷萨克 5.58 1858 1989 7
12 库 林 5.82 1939 1986 1
13 沃塔南 5.87 1947 1991 6
14 羽根田—坎波斯 5.97 1978 1984 2
15 威斯特—科胡 特克—池村 6.07 1975 1987 3
16 拉塞尔 6.13 1979 1985 1
17 怀尔德Ⅱ 6.17 1978 1990 3
18 阿雷斯特 6.23 1951 1982 14
19 科胡特克 6.23 1975 1981 2
20 福布斯 6.27 1929 1993 7
21 杜—托伊特—诺伊明—德尔波特 6.31 1941 1989 4
22 特里顿 6.34 1978 1984 2
23 宠斯—温尼克 6.36 1819 1989 20
24 坦普尔—斯威夫特 6.41 1969 1982 5
25 科普夫 6.43 1906 1988 13
26 施瓦斯曼—瓦赫曼Ⅱ 6.50 1929 1981 9
27 贾科比尼—津纳 6.52 1900 1991 11
28 沃尔夫—哈林顿 6.53 1924 1990 7
29 丘龙穆夫—杰拉西门科 6.59 1969 1988 4
30 科瓦尔Ⅱ 6.51 1979 1991 2
31 紫金山Ⅰ 6.65 1965 1991 5
32 吉克拉斯 6.68 1978 1985 1
33 比拉彗星 6.70 1772 1852 6
34 哈林顿—威尔逊 6.70 1951 1984 1
35 雷恩穆特Ⅱ 6.74 1947 1981 6
36 约翰逊 6.76 1949 1990 7
37 博雷林 6.77 1905 1987 11
38 珀赖因—姆尔科斯 6.78 1896 1982 5
39 冈恩 6.82 1969 1982 3
40 紫金山Ⅱ 6.83 1965 1991 4
41 阿伦—里高克斯 6.83 1950 1984 6
42 哈林顿 6.80 1953 1987 3
43 斯皮塔勒 6.89 1890 1986 1
44 布鲁克斯Ⅱ 6.90 1889 1987 12
45 怀尔德Ⅲ 6.89 1980 1987 1
46 芬利 6.95 1886 1988 11
47 泰勒 6.98 1916 1990 3
48 郎莫尔 6.98 1974 1987 2
49 霍姆斯 7.06 1892 1993
50 丹尼尔 7.09 1909 1992 7
51 沙金—沙尔达彻 7.26 1949 1993 4
52 法伊 7.39 1943 1984 17
53 德·维科—斯威夫特 7.41 1844 1987 3
54 阿什不鲁克—杰克逊 7.43 1948 1992 6
55 惠普尔 7.44 1933 1993 8
56 舒斯特 7.48 1978 1992 2
57 哈林顿—艾贝尔 7.58 1954 1990 6
58 雷恩穆特Ⅰ 7.59 1928 1988 7
59 梅特卡夫 7.77 1906 1983 1
60 小岛彗星 7.86 1970 1992 3
61 肖尔 7.88 1918 1981 1
62 格雷尔斯Ⅱ 7.94 1973 1989 3
63 阿伦 7.98 1951 1991 6
64 格雷尔斯Ⅲ 8.11 1977 1992 3
65 肖马斯 8.23 1911 1992 7
66 杰克逊—诺伊明 8.37 1936 1987 3
67 沃尔夫 8.42 1884 1992 14
68 斯默诺瓦—彻尼克 8.53 1975 1984 2
69 科马斯—索拉 8.94 1927 1987 7
70 基恩斯—克威 9.01 1963 1981 3
71 丹宁—藤川 9.01 1881 1987 2
72 斯威夫特—格雷尔斯 9.23 1889 1991 3
73 诺利明Ⅲ 10.57 1929 1993 4
74 盖尔 10.88 1927 1981 2
75 克菜莫拉 10.95 1965 1987 2
76 贝辛 11.05 1975 1986 1
77 维萨拉Ⅰ 11.28 1939 1992 6
78 斯劳特—伯纳姆 11.62 1958 1992 4
79 范·比斯布勒克 12.39 1954 1991 3
80 桑吉恩 12.52 1977 1990 1
81 怀尔德 13.29 1960 1986 2
82 塔特尔 13.68 1790 1992 11
83 切尔尼克 14.0 1978 1992 1
84 格雷尔斯Ⅰ 14.54 1973 1987 1
85 杜·托伊特Ⅰ 15.0 1944 1988 2
86 施瓦斯曼—瓦赫曼Ⅰ 15.0 1925 1989 4
87 科瓦尔 15.1 1977 1992 1
88 范·豪顿 16.1 1961 1993 1
89 诺利明Ⅰ 17.9 1913 1984 5
90 奥特麦 19.3 1942 1958 3
91 克伦梅林 27.4 1818 1984 5
92 坦普尔—塔特尔 33.2 1366 1998 4
93 斯蒂芬—奥特麦 37.7 1867 1980 3
94 威斯特费尔 61.9 1852 2038 2
95 杜比亚戈 67.0 1921 1988 1
96 奥伯斯 69.5 1815 1956 3
97 庞斯—布鲁克斯 71.9 1812 1954 3
98 布罗逊—梅特卡夫 70.6 1847 1988 3
99 德·维科 75.7 1846 1988 1
100 哈雷彗星 76.0 -466 1986 29
101 维萨拉Ⅱ 85.4 1942 2027 1
102 斯维夫特—塔特尔 125 1862 1992 2
103 梅利什 145 1917 2062 1
104 赫歇耳—里戈利特 155 1788 2085 2

彗星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

全部展开

彗星
除了离太阳很远时以外,彗星的长长的明亮稀疏的彗尾,在过去给人们这样的印象,即认为彗星很靠近地球,甚至就在我们的大气范围之内。1577年第谷指出当从地球上不同地点观察时,彗星并没有显出方位不同:因此他正确地得出它们必定很远的结论。彗星属于太阳系小天体。 每当彗星接近太阳时,它的亮度迅速地增强。对离太阳相当远的彗星的观察表明它们沿着被高度拉长的椭圆运动,而且太阳是在这椭圆的一个焦点上,与开普勒第一定律一致。彗星大部分的时间运行在离太阳很远的地方,在那里它们是看不见的。只有当它们接近太阳时才能见到。大约有40颗彗星公转周期相当短(小于100年),因此它们作为同一颗天体会相继出现。历史上第一个被观测到相继出现的同一天体是哈雷彗星,牛顿的朋友和捐助人哈雷(1656一1742年)在1705年认识到它是周期性的。它的周期是76年。历史记录表明自从公元前240年也可能自公元前466年来,它每次通过太阳时都被观测到了。它最近一次是在1986年通过的。离太阳很远时彗星的亮度很低,而且它的光谱单纯是反射阳光的光谱。当彗星进入离太阳8个天文单位以内时,它的亮度开始迅速增长并且光谱急剧地变化。科学家看到若干属于已知分子的明亮谱线。发生这种变化是因为组成彗星的固体物质(彗核)突然变热到足以蒸发并以叫做彗发的气体云包围彗核。太阳的紫外光引起这种气体发光。彗发的直径通常约为105千米,但彗尾常常很长枣达108千米或1天文单位。彗尾被认为是由气体和尘埃组成;4个联合的效应将它从彗星上吹出:(1)当气体和伴生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3)太阳风将带电粒子吹离太阳。(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力吸力。这些效应的相互作用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一样。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有时以爆发的方式出现,比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科学家估计一般接近太阳距离只有几个天文单位的彗星将在几千年内瓦解。公元1066年,诺曼人入侵英国前夕,正逢哈雷彗星回归。当时,人们怀有复杂的心情,注视着夜空中这颗拖着长尾巴的古怪天体,认为是上帝给予的一种战争警告和预示。后来,诺曼人征服了英国,诺曼统帅的妻子把当时哈雷彗星回归的景象绣在一块挂毯上以示纪念。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像这种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洪水、瘟疫等灾难联系在一起的事情,在中外历史上有很多。彗星是在扁长轨道(极少数在近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云雾状小天体。
彗星的轨道
彗星的轨道有椭圆、抛物线、双曲线三种。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周期彗星,另两种轨道的又叫非周期彗星。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彗星和长周期彗星。一般彗星由彗头和彗尾组成。彗头包括彗核和彗发两部分,有的还有彗云。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太阳光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大彗星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着的各种杂质、尘埃组成的,在远离太阳时,它只是个云雾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总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目前观测到的仅约有1600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轨道为椭圆的彗星能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为周期彗星;轨道为抛物线或双曲线的彗星,终生只能接近太阳一次,而一旦离去,就会永不复返,称为非周期彗星,这类彗星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成员,它们只是来自太阳系之外的过客,无意中闯进了太阳系,而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茫茫的宇宙深处。周期彗星又分为短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短于200年)和长周期(绕太阳公转周期超过200年)彗星。目前,已经计算出600多颗彗星的轨道。彗星的轨道可能会受到行星的影响,产生变化。当彗星受行星影响而加速时,它的轨道将变扁,甚至成为抛物线或双曲线,从而使这颗彗星脱离大阳系;当彗星减速时,轨道的偏心率将变小,从而使长周期彗星变为短周期彗星,甚至从非周期彗星变成了周期彗星以致被“捕获”。
彗星的结构
彗星没有固定的体积,它在远离太阳时,体积很小;接近太阳时,彗发变得越来越大,彗尾变长,体积变得十分巨大。彗尾最长竟可达2亿多千米。彗星的质量非常小,绝大部分集中在彗核部分。彗核的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克。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其质量只占总质量的1%~5%,甚至更小。彗星物质主要由水、氨、甲烷、氰、氮、二氧化碳等组成,而彗核则由凝结成冰的水、二氧化碳(干冰)、氨和尘埃微粒混杂组成,是个“脏雪球”。
彗星的起源
彗星的起源是个未解之谜。有人提出,在太阳系外围有一个特大彗星区,那里约有1000亿颗彗星,叫奥尔特云,由于受到其它恒星引力的影响,一部分彗星进入太阳系内部,又由于木星的影响,一部分彗星逃出太阳系,另一些被“捕获”成为短周期彗星;也有人认为彗星是在木星或其它行星附近形成的;还有人认为彗星是在太阳系的边远地区形成的;甚至有人认为彗星是太阳系外的来客。因为周期彗星一直在瓦解着,必然有某种产生新彗星以代替老彗星的方式。可能发生的一种方式是在离太阳105天文单位的半径上储藏有几十亿颗以各种可能方向绕太阳作轨道运动的彗星群。这个概念得到观测的支持,观测到非周期彗星以随机的方向沿着非常长的椭圆形轨道接近太阳。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过路的恒星给予的轻微引力,可以扰乱遥远彗星的轨道,直至它的近日点的距离变成小于几个天文单位。当彗星随后进入太阳系时,太阳系内的各行星的万有引力的吸力能把这个非周期彗星转变成新的周期彗星(它瓦解前将存在几千年)。另一方面,这些力可将它完全从彗星云里抛出。如果这说法正确,过去几个世纪以来一千颗左右的彗星记录只不过是巨大彗星云中很少一部分样本,这种云迄今尚未直接观察到。与个别恒星相联系的这种彗星云可能遍及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内。迄今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探测可能与太阳结成一套的大量彗星,更不用说那些与其他恒星结成一套的彗星云了。彗星云的总质量还不清楚,不只是彗星总数很难确定,即使单个彗星的质量也很不确定。估计彗星云的质量在10-13至10-3地球质量之间。
彗星的性质
彗星的性质还不能确切知道,因为它藏在彗发内,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我们可由彗星的光谱猜测它的一些性质。通常,这些谱线表明存在有OH、NH和NH2基团的气体,这很容易解释为最普通的元素C、N和O的稳定氢化合物,即CH4,NH3和H2O分解的结果,这些化合物冻结的冰可能是彗核的主要成分。科学家相信各种冰和硅酸盐粒子以松散的结构散布在彗核中,有些象脏雪球那样,具有约为0.1克/立方厘米的密度。当冰受热蒸发时它们遗留下松散的岩石物质,所含单个粒子其大小从104厘米到大约105厘米之间。当地球穿过彗星的轨道时,我们将观察到的这些粒子看作是流星。有理由相信彗星可能是聚集形成了太阳和行星的星云中物质的一部分。因此,人们很想设法获得一块彗星物质的样本来作分析以便对太阳系的起源知道得更多。这一计划理论上可以作到,如设法与周期彗星在空间做一次会合。目前这样的计划正在研究中。
彗星与生命
彗星是一种很特殊的星体,与生命的起源可能有着重要的联系。彗星中含有很多气体和挥发成分。根据光谱分析,主要是C2、CN、C3、另外还有OH、NH、NH2、CH、Na、C、O等原子和原子团。这说明彗星中富含有机分子。许多科学家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也许,生命起源于彗星!1990年,NASA的Kevin. J. Zahule和Daid Grinspoon对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附近地层的有机尘埃作了这样的解释:一颗或几颗彗星掠过地球,留下的氨基酸形成了这种有机尘埃;并由此指出,在地球形成早期,彗星也能以这种方式将有机物质像下小雨一样洒落在地球上——这就是地球上的生命之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