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尽量简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15:35:01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尽量简洁
x[iR#ɒJ@@[Y`Rmh*Hl6VQ^eD~ 32(r w?TUZ% ϫR.EuWxk#o b3x{LբvKuGTo;6NPY ۟wZe :߇yU="\x}7Wνr": te$!эj嚟J?8jT)<i|w;/_V#[~F\T5V=7 "^Wډ)TU#cMԽޑ-^Q]z1TNTƿ@Xo@4[ܤ@Lt71[G6DTូ bPL4*v+]=ttᦻPt7jJs (taiɪbgqa* 9ҺXݺnA_^fp5e!`R vn ,|xJm]U^%I8KBG߽(]W :E[!~#s7 ΰ䶂n:<: Zt* U_m\Ag^RKp Qc]D6vs v!w}dWA8uA֯h26"ؖ:wJ:C7i kH1;mFAFX#]w;xMӯި`}<C0r)VNܶ7<~0:JU>"U\W-<`߭Z'+ M܆}sb p38*PD?;ƪ}﹙ij.6 ̭y"}S3UzBD&*zkҪDSw VOz*=!qpuв !P"X[]<)'w]'m,Ͼ?mӄjD`puCNY"5ނ@YśGŚpA喻}jgQUn5^94܂فkĚ҈Ȣ=Hwj\LxM >T=G T"wP%d^N@ s{[Q}IO DBgມt$cx>'VMK4odҁG햢N(Tv8d5霢>xy0!BRqK ՌشD1ս:dۏ#!Ux:=Mn5~ ߀I% *U& 1v,LVܨ8UIRvdW:ԃz7gÝ&%|,ULt:`BfZ !m6"k%H%@#G33/ 1wG XeΌA0 ͐b_YJ O֍<7&U."c79 ^Ou{)GP10V#*c&aBymc5pH &A'fŒDGh O6QoF\ LjQV0-f"c,pmyzd< ?ºwsj- ]g!.u0 H9 }shn,c=,B֜I?y5#8S]HWC7È9|RW [C)#㏐oN#D4)\eΞ79f` 3[V7ޤuzA@Q5q yoeMr˘jnǒe qSV,1}P1Y5K_A=!N}r鰪#ICدuvG٘&O) %U\Rhut'ΧsfiCg %>B"6*`;o<8hXး_q+N\d٩ʄi00jΚ⧃l]+7U׍Aӓҭ6T*] aNQqATss*C[D>;3=Ee 3Ϥ5lS[(LsQ>HГ#p` x㉩5A +iB}DQ g'lK?h5L-Ih pfӂqrbVmMGIHǻ&-y$ly θq}t5˭%wavmڨk/D1ށ:I67lV]ƿf"aC)-imlXB̜|$ ߝ0 *`+' {Q[Q"Z [DPJpd<9 "zgNP6CZTlT5 ַcd\@iP 1@]%8ٿGMТ?V: lHZ .ۮMpJq-reabPm{ƹ\Τ6`L*}n"ݮTsWkn~iEOy-\A3ؾjD )7xFLq84qptdXE[N]NT#SVLSó8b~(~plqm?apxU |xe锂,3j7K):8j5?QZS UFw4iE qom9g΋rj𒈭$Yaksd؎谋}a#܎|B79ϳ!)?$&wnja/*p/rmBVmzl9H  &7^dd)~2|δ]8_"/H)je}u6EFGGR"9痹>Ш,} BKo~%3&͉v2䤫m2x77(5/ NC6aINc |/ҩ]4b@mQq6lXRhXZ(_{b?$"٢?xh9H[3&ԇ߅}|鰙O3AGGf@D1rs $Q ÃX'e'Bڙ^Ml͹<ŖK(~6燔J!RUbXV2G0$42#Ksˡ%^-F\[VǗff'0-^t`^1I$,~q癈ѹ&3MꍩЪ7dɦl}t6M}9$8юޘr>9=a3F+1D?{̉<y2m'RdcOI9OOlH(p9E|ƠA||(cP82g~>eϝy(l2?2E7ƛQt7!%f))sR!ޚkJUϦd)ɵ?3%{sjJO?9eT~uzs 0) )ᣓT>KL2)ίSDw;P0TFGoJɪme:ˎԲ#H-;RˎԲ#H-;RˎԲ#H-;Rˎ4V_pRje3}s :yX4&s[W0eM2'G ̽,!LujEZn gl I#af=!{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尽量简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
尽量简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什么意思?尽量简洁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孔子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

全部展开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烹调,必须使酸、甜、苦、辣、咸调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味俱全、味在咸酸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佳肴;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反之,如果好咸者一味放盐,好酸者拼命倒醋,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这本是极为正常的。真正的朋友应该通过交换意见、沟通思想而求得共识;即,使暂时统一不了思想也不会伤了和气,可以经过时间的检验来证明谁的意见更为正确;因此,真正的君子之交并不寻求时时处处保持一致;相反,容忍对方有其独立的见解,并不去隐瞒自己的不同观点,才算得上赤诚相见、肝胆相照。但是,那些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人云亦云、见风使舵;更有甚者,便是党同伐异、以人划线:凡是“朋友”的意见,即使是错了也要加以捍卫;凡是“敌人”的观点,即使是对的也要加以反对。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就划出了不同的圈子,形成了不同的帮派。其“朋友”的真正意义也便荡然无存了。
或许,这种“同而不和”的小人之交是出于一种生存的需要。在有些人看来,孤立的个体是很容易吃亏和受到伤害的,如果不加入某个帮派、不挤进某个圈子,就缺乏必要的安全感:殊不知,这种安全感的获得却是以牺牲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当一个人连真实的思想都不敢表达,连自己的见解都无权具备的话,这个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更有甚者,这种“同而不和”的行为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存在,而且也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了学术领域。其结果,便是把学术之争变成了门户之见。我们知道,学术之争的本意是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而去伪存真,促进学术的发展;而门户之见则是无原则地坚持和捍卫自己学派的观点,将学术之争演变为利益之争:显而易见,后者已由人格的异化扩展到了学术的异化,而异化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正像古人所指出的那样。“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宋,欧阳修《朋党论》) “君子论是非,小人计利害”(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与小人不同,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注重人际往来中的利益纠葛,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勇于坚持立场;真正的君子并不十分计较人际往来中的是非恩怨,但却能在正视不同意见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因此,真正的君子或许也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至少能保持思想的自由和人格的独立。
这,也便是“和而不同”的境界所在。

收起

这句话出于《论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

全部展开

这句话出于《论语》。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收起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

全部展开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而不同也是渗透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过程,正是各种不同文化思潮不断交流、不断互相吸取、融合的过程。先秦百家争鸣,各家互相争鸣,互相吸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发展情况更深刻地地反映了这一点。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产生了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同时,儒学也在吸取佛、道两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到新的阶段,产生了宋代的道学。经过儒、道、佛三家的互相吸取、融合,终于形成了儒、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总体体系的格局。
今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我们都面临着多种文化互相激荡的局面;有人提出了文化冲突论,预言文化差异将成为未来世界冲突的主要根源。面对这一切,重温中国古代关于和而不同的思想,总结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就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在访问美国布什图书馆时的讲话中也讲到和而不同,他说:“两千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谛。”
和而不同思想在现代社会实践中的一个创造性的发展,是“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和运用。求同存异的目的,是要在不同力量之间达到某种和谐共处的局面,组成一定的联合体。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力量之间能够和谐共处和合作的基础。存异,就是保留不同意见、不同主张、不同利益,不求同一、不求齐一;这是不同力量达到和谐的条件。求同存异既建立起不同力量之间的合作关系,又保证了不同方面的不同利益、不同要求,从而也就保证了各方面合理的关系,达到了和谐。所以,求同存异正是体现了和而不同,是和而不同的运用和发展。

收起

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出处《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   原文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守礼的人与不同人有相应情形,但并不是为了与他们相同,不懂礼的小人同一情形下,他们也不是为相应(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