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为什么对“辽”和“金”一昧求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7 17:13:22
宋朝为什么对“辽”和“金”一昧求和?
x|n+Kݯ Tr Uѯ0 Awg:}iwW5Mhe9mtO pĶvv%&f[7}jfK̔՝t&ݘXLGwyэD`dNMGpg쨺ZݍdC`-~Zxw>Q ~^v&A5]mlT::oduLC Vssh6+4g]WesP2F5Y> 龝|ܾ87^obgfund3J9.^DwKͰ;*µnJQo;bvK%rp6 ߘBK 0Mrn&@q5&a /~1 Qv|h,񸤱 墣8?&qO[=WO̼ŭY.;}2:D`P;873͓JYev\e C?8} d3TO)TmqOM~Oz.Qm`M氅1@THR 67~ 4Ď6 m^8e31/܎{qܫm.M5^N&}=yԂlgsYEqڈSL~> 3[5d\{{GӎӃtѽm!}c:6rk2mm'Prm}t"[.I W9''=v)>S4f&9ߛ fq&w/hٿLʣ"_8o.Lm7!ḛ w;b?cl s*by:$ysj=1*bF.T9(lc?O`x4\ ݘЖMyƆPZ|.+Pޫ۪Q UO}QQu{wǫcO~n&`!.DWL8|@)i;y~? /V X> X 6 J[1لpUtѤO>}Lӝ`nc):LiOMHE}qk>F^.U]ο~XfT\v+YΟj5~uU~ˌb$D`S {sBa%̶WeWr5SK*3# Ivp;!< )Ly\B Jru7J$nB9-,ߙdq20 9lhL(hKs<ZPkݏ1˦(u~Gi7lgg[n0`#$tG偨qӝٝ>g ʞbFOuU>ꄽ:7mbX6G=]d.ca vMW2 颼F$n=Q1u`aApPP/w 22MxT{\QR}3Wt T & A˔d9'u3ND7Cġ6ƒX^(P7@<]tH#,/ΈEbXhx &J4lz8 (%or?pD 9vRx$BO:\ BːGgĿ#4&%ėr{~@PPb3fzqKn`sdlVa7C_ʄ?_AGEJW\eKt Ոp|RFlVa6vS`gu aAϝf ()i6Uv%h|ڶbӠ3o}<5IG|tln%[Э*pHc@o>!|LE#&J{]ʿl5\owf g%}A 8O8}—B AZ=M|ƒ- 7B-/?bサk0ܐ/k\tT)w x"(|dv ,K宽'%_T BByc*[(4Xxrsʵ<;Dk#y i>5ʶŋ͓&tי ޯEI\H'$Nx!u r3K-`niP,^"8.빟Юxg\ec6˟x4]KAyySYZuBzB]\ym5(ęj:(~ @lq1o74q,k$4d ;U 2a5y/MW)m?ا6HOpLY;G@2Hq2ƵYl7߫t2,>!1/M}ۥW:OQs> W,اRf Wp\R7P`o@ W?2)٨i;l~]{ OigK^,?%7^qzg;&SLxem Z/v?l*E֖^Ig'W;/V۬I ߟroF9JL-liX!zT TG}Ȓ$#g^ɮQ| ~ɩ-o/o71DEg9{hZA)vd7GW;swDl3y:sos fX &Uҫ>e?p߳w8`)V }Qx]͹z#~0kBHrpJp%V8\Fr' Cr{ҙk2-OAn:xS[C6avx gLWLf6at.s#@)o $F#W3Ѽ+0!{ee=YX6B*X RaKF;;;C:y+K*q$a_!I<\|_ץ@Tڂ!A };(pKͼ˝ >ebбԗѸՆaOzPe /ZUmlpeCζ\#D ~r#":xM}2O`K{Ȗ=TuCd *4WEzq(t"H D!W˄I ʘ *hֻujE ;OXdξ^ʖ1'hluPpwbI{^rf8ܯl֖ߜͭNG6N"""~q\ `OHts&rwKf}C4X!tޕ~TWWRY柱7.caPw`pz)5yy.UN%9|GEUjmjhiB"JxӠԚ~򶺥t}I\Bps<" {\PK+T 8rC`(n`lOPHN@nH8+߹.$@䙀,!@Q #Ľq\ 2͓D̕Fep(37j*!deSۗ6gYHΌ6"ƔN·39vpl@R>LŐ26s .>WD׎޲ޟN b[u>v>pĶa `mp$} zJraXTPԪ0L?7NL2'т䀩p`+=W'Sl1M-8T 3G2z%(\0T9+ 'w^SUxg5{ճo#LS>Qk'_# #wu!I \}=S.$=f%U̜ }$>3 Hv ϟHӎ[.y3z̛X8B/-gRyXKB;L}SF0zU`{euqI9b+[}:5r0W |t)Hbv.)\U{]RQ{ߍi,mb%軸~%gRbe!ē:[) B$FȮtNy_4Ipξ4k'M}LAUA醗(@LMKw 7Nb[/P&؂Eƽp ؙ:Өjr&JZ6#;vl`t S=8Vcd\_"I&+ydq)cf~V$ёANIKp޿a֜ rVz^o.-[Ap%c׹9Ǻ_ 4 .VdΕZeN7J n_dEf3!Յ^zQ ߴ|Kһ2`ajoݮú¯K(͌cLιw&֢j Ԫw tUlrQ6n J\fś ,0p !5ˣ;L#ѧ;O|[ڂ]0PdNYۋ9yƤ Xÿ|C`#Fr 泾.1gVF fDؚyE E(,>/-5E+ж%^7:D4M s$)wctK 7~3s߃70!%**4Xg&4}r0Z ίxcA6EUNg6$ p9nmo -#bw`d#L4(íF[-X(ЫfٶpU&'do}mXOT{nzgH%7olojT~%@ju̓klƕٜ֘IPr+~@E¸,/{.F!Z W-x1Z}>Ayƥ kY-~LqFJ?[~|SKeV|#.R }aC"O+`RNd <32V 5(̟,Rwgkn" Wz6ef!hE ַ/F82_7Fngl)r}7X*fpg3ueɲx]"% /%K^b4)xRX +pj^.ퟤaPή7{+uPcψMJrWϳT:GlH,^zj[?#" 9yw72knvV W&(ڡϼwu{ eլtp㔇-c=M߯D3*90fa\Lc.r|]V)M>JD!+]xkAgȦeTOh" 8[_DیhmiTLjc1g>z4r~(ud-miq<막% %s*}8cs]ޤ_p-_"u;x=e \R>DӐ>k6=L{^u]Xqǫ +Mʗl5.)s7A׃ J~s[WSzEiy"/ zxJihs[;eKJYS1sXqn>t{Ny~h%rݸ0gqSqV#%u51wqF. dQth /$"O:GUٱkO: T C79`oɠC]v5y"p)2w_& Ԗ7˯Âz:3s` w{ \Iv M:w-0̑&rr$3ܺ[ָbfV%+גʪ>#X>O3 1 H3^AT8ѡM[>_T݋`o%Ӝ^E.Tleā_6=7Z^9ugb flxж!)LFy QAnـn$ۚH垕)w1I.a{zpVT~zl$䮜ݫ\LMpl[j 3(0"hd-ĭ\ĝwL?AӸN GIt<77l \%C#⋗Z~s-HKhxbZ1I_(ZiŌfO9-^!BFYtF I|Ip]UWJm٭`+}}uYO`=%HyXFiMV4!FUMS{@xcA3| PF f6f1V 11ٛYn9[^JVBd,p'5 ,"oJbKU1q=6Sӆ6bhrUOKAާ`;q{ {Ժ>ЖϯE"8KVl0cil-t,8gfJ'Zm5hxdi}|Oi}UWnSba&%:b7~֍oKYDwzqrevzaghEs:Oz|WX|(ww3=y m}鎹TDX텃gy ˾\g\x웦N)qCiF݈YVXcIJ1m/|!#ȇmvKSwLvf+|s)ɒB@؃"JcDe-FJV@TjB0[nI-h嶅nOUt5g|abf?48XüZMwDئ>%Y,|?zY MwrbY퀡sy3oqUMņSixQ!_9)[aw( }1A"j" ˓^\Q^L^+Ş_QHiho.{PȜwsO9X" 03 CO褴pF۔:Ѯ -t|wW pH|%'mr)~l'o@ާ#O#r^t٦}YĜIhGғyC'o3&r_'SDUDˬzyv VE 6RsyKebat8p\uotYK(HjS2 p^?=~8z6ǰ/vfesW ^ݯ&:_ipNAXB^f҆0Ɛi/qBFz.ҝUMہ;~'nv9h)^kfdι $;0jV xs7?tcCGWL'

宋朝为什么对“辽”和“金”一昧求和?
宋朝为什么对“辽”和“金”一昧求和?

宋朝为什么对“辽”和“金”一昧求和?
经济上还好,但是军事上不够强大.
一、杯洒释兵权.节度使强权导致唐代灭亡.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将主要将领,都封为节度使,但太祖的节度使是官位虚职,意思是只拿钱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让这些手握兵权、从战争中杀出来的优秀将领,彻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轻的、资历浅的上来.在开国之初,面对强敌时就削弱了战斗力,这不能不说是很遗憾了.
当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这一点.但他仍这样饰处心积虑地安排,自有他的考虑.唐代在最鼎盛的时候,积军、政、财权如一身的节度使起兵造反,这就是长达十年的安史之乱,之后,五代十国,更是造反纷纷,短短几十年,武将们造反称帝的人实在太多了,中国残破不堪.
这样血的教训,宋太祖以温和的办法,杯洒释兵权,将节度使变成一个虚职,消除了那些功勋们作乱的可能,这又是当时时代不能不说是比较好的选择.
二、设驱密院为军事最高机关,管部队调动;设三衙管部队日常训练;将领由皇帝临时指定;彻底分权,兵不知将,将不识兵,自然战斗力就大为减弱;好处,将领们想造反是难上加难.
三、募兵制.发生天灾时,择灾民、罪犯等为兵,一直到60岁才退役.简单试想一下,在部队当30-40年兵,不说身体原因,精神状态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兵能打仗吗?当做不能,那怎么办,就只有不断募兵.倒仁宗时,部队由开国之初二十万到了一百二十万,军费开支占朝庭收入几达六分之五.这就是“冗兵”问题.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视读书人的.科举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还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职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么办?朝庭养起来.宋朝官和职分开,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钱,比如节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职权,就象现在的职称一样.只有差遣,才有职权,比如知XX州等,职位有限,当官的人多,到神宗时,十个官里可能就有七八个官只拿钱不做事.
好处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过得很滋润,宋朝又有祖训,不能杀士大夫,所以也过得很自由,导致文化空前发达,甚至有几项了不起的发明创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说没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军、县,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换,所以说还是中央的官,只是临时负责地方,就象现在的“挂职”,如果算上路途的时间,三年实在是太等了;以府为例,临时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转运使等管行政、刑法、财政等,中央集中几乎所有的税收,实现分权,互相监督,其它制度大体都是以分权为本.
这样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别是地方政府虚弱,外敌入侵时,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处当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云十六州在辽国的手上,开封之北全是平原,辽国铁骑几日就可杀到黄河边,宋朝无地利.辽国随时开打,主动权在辽国,这就是为什么宋朝在军事上占优时还是签下了“潭渊之盟”,每年进贡50万.
七、无马.我国只有河套地区和热河、东北、工蒙一带适合养马,这三处地方都沦落敌手,所以宋朝骑兵少且弱,基本没有进攻能力.
八 无钱.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财政收入,加上战事常有,驻守部队一年一换防区,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没有钱.
九.王安石变法.变法不以说不先进,王安石不能说没有能力,变法后,国库确实增加了许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国家,穷了人民.司马光说多好,钱是一定的,国库增加了,老百姓就没有钱了.确实有道理,当时的生产条件,短时间可能通过拓展生产,加快流通来增加财富,因此,一定意义上讲,生产总值是一定的,当然就是国家富了,人民就穷了.
十、重文抑武.
还有很多原因,打字太慢,不说了.
结果就是,以童贯(有本事的太监将领呵)领兵20万,进攻被金国打得抱头鼠窜的辽国,辽国拚凑了二万部队,打得宋军20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辽国的都城被金国打下以后,宋朝又想沾一点便宜,派遣十五万禁军,辽国怕了,前来求和,宋朝当然不答应了.辽国没办法,又拚凑了一万部队应战,结果又打得宋军大败,宋军只好求金国来帮忙,金国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辽军,并且有一个另处的收获,原来心目中的天朝上国是一只纸考老虎呵,好,我就打这一头肥猪,非常轻松地干掉了北宋.
宋朝是积贫积弱的,同时又是文化昌盛的.

皇帝昏庸、奸臣当道、国力日渐衰退,打不过人家当然要求和了!

因为弱 具体原因就太多

主要是由于军队制度问题,导致兵不认将,作战时士兵和下级将官不能立即理解主帅的作战意图,导致军队整体作战能力十分低下。
战场作战不利就只能求和。

关键是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边关积弱,又恰逢大辽和金的兴起,边关打了几场败仗之后,统治者担心统治地位不保,所以听从主和派的建议!
饶是如此妥协,大辽也曾一度兵临北宋东京城下,金更是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全部展开

关键是宋朝高度的中央集权,导致地方积贫积弱!边关积弱,又恰逢大辽和金的兴起,边关打了几场败仗之后,统治者担心统治地位不保,所以听从主和派的建议!
饶是如此妥协,大辽也曾一度兵临北宋东京城下,金更是掠走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皇帝,直接导致北宋灭亡!~

收起

宋太宗赵匡义曾经北征契丹 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 结果失败了 这以后大宋对辽国就是一味的防守 不敢进攻
对于女真人 北宋也是取得过胜利的 只不过都是小范围的 大范围上还是器不如人打不过 后来靖康之变 赵构不愿意打 怕失掉自己的皇位 所以一味求和...

全部展开

宋太宗赵匡义曾经北征契丹 为了收回幽云十六州 结果失败了 这以后大宋对辽国就是一味的防守 不敢进攻
对于女真人 北宋也是取得过胜利的 只不过都是小范围的 大范围上还是器不如人打不过 后来靖康之变 赵构不愿意打 怕失掉自己的皇位 所以一味求和

收起

宋朝的皇帝也不是智障,他不想做秦皇汉武吗?但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总是有差距的。一个字,弱呗。

积弱冗员

宋代立国之初的基本国策

(一)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推推行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

全部展开

宋代立国之初的基本国策

(一)重文抑武基本国策的推推行

公元960年,后周禁军将领赵匡胤在开封附近的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轻而易举地从后周世宗的孤儿寡母手里夺取了政权,开始了宋代的统治。但是,这种夺取政权的方式,赵匡胤并不是始作俑者。早在赵匡胤之前的郭威(即后周太祖)就是利用这种模式登上帝位的。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上演,宋初的统治者制定了以下的重要制度,并作为基本国策予以执行。这些基本国策也为后世的宋代皇帝所奉行,影响贯穿整个宋代。

首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八)。

具体措施,第一步是通过杯酒释兵权剥夺中央及各地节度使的兵权;第二步,派文臣到地方任职,剥夺节度使的行政权;第三步,派专人任转运使,剥夺节度使的财权。这样就初步解决了自唐后期以来的武人专横,藩镇割据的问题。进而对武将实行种种限制,如最突出的“更戍法”,时人曾这样描述它的消极作用“而又移换改易,地形山川未及知,军员仕伍未及识,吏民士俗未及谙,已复去矣”(张方平语),其结果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校往过正的结果是以后发展成为可笑的“恐武人症”。

开国之初,由于功臣宿将的存在,重文轻武政策的消极作用尚不明显。对兵力较弱的南方诸国,包括北汉,还能取得军事胜利。但在宋初的对辽作战中,就显出它的端倪了。宋太宗战前对将领赐阵图,不信任他们。所谓“权任轻而法制密”,使他们“不能奋于一战”。对于他们进行限制、牵制,最终导致高粱河、双歧沟战役的失败。在这样的政权下,这样的氛围下,名将辈出确实是怪事。有宋一代,名将也确实是凤毛麟角。象北宋初年的杨业,被逼得以死明志;曹彬虽被誉为宋初名将第一,也不过是能遵命耳;其子曹玮,在丁谓的排挤下,只能默默无闻地死去;狄青虽功勋卓著,位至枢密,但由于出身武将,最终也只能是外调;最冤莫过于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死,“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武人也好,名将也罢,他们的命运只所以是这样,就是因为他们离皇帝的宝座太近,或者说是他们太容易危及到皇权。

“重文教,抑武事”基本国策的推行,重视科举制度,极大地扩大了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道路。中举后的优厚俸禄,也极大地吸引着大宋的文人们。这确实培养出一批名臣,但良莠不齐。文人相轻的陋习在宋代相当盛行。经济的发展,使大宋文人们在和熙富足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温文尔雅、端重持默,而太祖所定下的那种宽容原则,更赋予他们甘于自守的借口和理由。他们做不来大事,却不容许别人做事时犯一点错误。为了遮掩自己的劣迹,借批评别人来证明自己并未推卸责任。他们平常自诩正色不阿、鄙斥浮薄,可一旦三月份奋发而起,出乎其上,却又无法泰然处之。操守可称者不免如此,就更不用说其次了,他们往往做出污蔑陷害之事了。此类事充斥有宋一代。

有宋一代,基本上没有汉唐的宦官专权、藩镇 割据之害,更无外戚之患。但历朝皆有权臣,从北宋初年的赵普,到南宋末年的贾似道。臣僚之间党同伐异,争斗不休。为此,欧阳修还曾著有《朋党论》,为朋党正名。但前期多君子之党当政,尚能争论为国,后期多小人之党,且以朋党罪人不浅。即使是君子之党之间的争论极大地内耗了宋代统治阶级本已不足的统治力量。与此同时,也使当权者急功近利,很难逾越党派之见。而不能通盘考虑,不拘一格的起用贤才。而是恰恰相反,使国事越来越遭。在小人当政时,就更不用说了。
法制的根本目标,在于“惩恶扬善”。但在宋代这种纵容、放纵的社会环境下,善未扬而恶益张。最后,只能是让有志之士心灰意冷,以亡国而告终。

(二)享乐思想的灌输

享乐思想在宋初就已经在宋太祖的提倡下而非常盛行。原因有二。

一是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了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他一段话就是明证。“人生如白驹过隙,所谓子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之业;多致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乐乎!”(看赵匡胤多为部下考虑,这也符合其武将的特点)其实就默许,甚至提倡了享乐思想,奢侈的生活方式。还有一件事,即曹彬平南唐事。“彬之行,帝许以使相为赏,及还,语彬日:“使相品位极矣,且徐这,更为我取太原。”因赐钱五十万。(出尔反尔,言尔无信,惧武将掌权,实为皇权也)。彬至家,见布钱满室,叹日:“人生何必使相,好官不过多得钱耳!”(只不过自我解嘲罢了,哪知其中玄机)”

二是北宋在灭亡诸多的割据政权后,把各个政权的投降或是俘虏的君主都迁至首都汴梁。这些人纷纷辞楼下殿,辇来新朝,他们携妃将妾,举家迁徙,除了大兴土木之外,就是豪华奢侈的生活方式。人生如梦的享乐思想。如南唐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

(三)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

在灭亡山西的北汉政权以后,刚愎自用的宋太宗不顾军队的疲惫,不听从部下的忠告,率大军攻辽。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对辽作战的失利,特别是在宋军混乱之机,有人要立赵匡胤长子德昭为帝,使宋太宗大为光火,本来就得位不正的他更加做贼心虚,开始处心积虑地把注意力由外向内,巩固他及子孙的帝位。并且还对臣下说过这样的话“国家若外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二)所谓的帝王用心,即清除对皇权、帝位有威胁的人。

第一步,清除多次劝其行太原之赏的德昭。原因有二,一是在平定北汉之后,德昭曾多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颇得军心。二是在对辽作战期间,曾有人借混乱之机想拥立德。所以在德昭又一次要求宋太宗对平定北汉的有功将士给予赏赐的时候,大怒,扔出一句冷冰冰的话“待汝自为之,赏未晚也”(《宋史·宗室二》),而迫使德昭自杀。德昭的死,宋太宗难逃其咎。

第二步,使赵匡胤的三子德芳夭折。德芳死时只有二十三岁,虽然没有明证说明德芳的死与宋太宗相关,但是德芳死时正当壮年,而且是在德昭死后,赵匡胤的唯一传人,对宋太宗帝位最有威胁的人。他的死,不一定与宋太宗毫无相关。

第三步,清除弟弟廷美。首先,由秦王、开封尹贬至西京留守;其次,清除身边的亲近官员,并且派人监视;再次,由西京留守贬为涪陵县公,在涪陵居住;最后,郁郁而终。以往的观点,把廷美之死,归咎于赵普,此说差矣。和把岳飞之死完全归罪于秦桧,是本出一辙。

在清除了内部皇位的威胁后,宋太宗在军事上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辽采取守势,把战线收缩,事实上承认了辽对幽云地区的占领。军队的精锐禁军,有一半集中在京城附近驻防,边境上只有少数禁军和地方厢军。这种守内虚外、强赶干弱枝的国防政策使地方过于软弱,无力抵挡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以至于辽或金的军队能够长驱直入,很快威胁到宋的都城,从而战争一开始就给宋方以强大的心理压力。地方力量的过于软弱,甚至连农民的暴动都无力镇压。如宋仁宗年间曾有这样的事。

例一:“初,群盗剽劫淮南,将过高邮,知军晁仲约度不能御,谕富民出金帛,具牛酒,使人迎劳,且厚遗之,盗悦,系统工程径去,不为暴。事闻,枢密副使富弼议诛仲约,参知政事范仲淹欲宥之,争于帝前,弼日“盗贼公行,守臣不能战守,而使民醵钱遗之,法所当诛,不诛则郡县无复肯守者矣”。仲淹日:“郡县兵械足以战守,遇贼不御,法所当诛。今高邮无兵与械,虽仲约之义当勉力战守,然事有可恕,戮之恐非法意”。帝释然,从之”。

例二:“官吏依前迎奉,……,延贼饮宴,宿于县厅,恣其劫掠,鼓乐送出城外”。守内虚外的政策竟至如此恶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内尚柔弱无力如此,何况对外呢?

经济上的原因

两宋从公元960年建立到公元1279年彻底灭亡,历时三百余年,可谓是国运绵长。虽然时间很长,但是存在地非常艰难。北宋面临辽、夏的威胁;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前有金的威胁,后有蒙古的威胁,最终灭亡于元朝。其国运绵长的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

两宋时期,我国的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集中体现在城市的繁荣上,以北宋都城东京为例。

“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丝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东京梦华录序》)好一派繁华之地。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们则“太平日久,化合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对战争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安于现状、安定、稳定是他们首要的需求,甚至到了苟延残喘的地步。很父像二战前的英国。当签订《慕尼黑协定》后归国的张伯伦走下飞机的时候,受到数十万伦敦居民的热烈欢迎。当他们陶醉在欢乐之中的时候,不知道战争即将来临。

一些文人也在极力渲染战争的残酷,如苏东坡曾描写了这样一个战争的画面“至于远方之民,肝脑涂于白刃,筋骨绝于馈饷。游离破产,鬻卖男女,薰眼拆臂,自经之状,陛下必不得而见也。慈父孝子,孤臣寡妇之哭声,陛下必不得而闻也”。(《谏用兵之疏》)目的无非一个“和”字,大宋如此富庶,几十万的岁币算不了什么。

这种安于现状,贪于享乐的思想对要求变革、要富国强兵的思想是一种强大的阻力。

因循守旧的思想非常严重

因循守旧的思想,在我国自古有之。从孔子的“述而不作”的思想,到汉代曹参的“萧规曹随”,《汉书》进行了总结“盖君子为政,贵因循而重改作,然所以改者,将以救急也”。(《汉书》卷二四上)宋代的因循守旧思想特别严重,祖宗之法不可变,一直难以逾越旧有的框架,在政治上、军事上表现地非常突出。

比如在政治方面,国家官吏的选择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宋代官吏的选择除了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之外,还有大批的官员是通过“荫功”,即靠父辈或者是祖辈的功劳来直接进入仕途。并且后一种方式存在着日益扩大的趋势。不否认通过后一种方式做官的人,也存在富有才干的人,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中庸才大大多于人才。另外,在官吏的考核上,宋代在多数情况下,实行论资排辈的方式,靠年历、资历,而不是凭才干。这种人在宋代政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政治改革的巨大阻力。所以,要改革官吏考核标准的寇准,任宰相不久便被排挤而去,并非仅仅为了丁谓的“捋须之恨”,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考核方式得罪了那些论资排辈的庸才他。再如,庆历新政中的范仲淹,在用人标准上提出了“一家人哭,强于一路人哭”的标准,其结果也必然是遭到了失败。在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吏的选拔标准,则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党同伐异,尤其是后期,吕惠卿、蔡京等投机之徒的上台。

在军事上表现地更是非常突出。自从宋太宗对辽战争失败后,宋代的君主们一代不如一代,更加懦弱无能。继太宗后上台的真宗,听到辽军大举进攻的消息后,惊惶失措,在寇准的极力鼓励下,才勉强亲征。但是,很快在有利的形势下,主动求和。签订澶渊之后盟的宋真宗,再也不敢对辽作战以雪城下之盟,而是在王钦若、丁谓之流的引诱下很快进入了东封西祀的享乐之中而挥霍无度。继真宗上台的仁宗,也不过是守成之君而已。边境上的城池,边修理坏墙都要谨小慎微。

惟一想有所振作的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要富国强兵,却经不起一场对夏战争的失利,几乎是惊吓而亡。后来的宋徽宗更是荒唐,妄图借金的力量恢复幽云地区,孰不料引狼入室,导致北宋的灭亡。宋室南渡后,中兴四将尚能为宋室在军事上拼力一搏,使宋朝在军事上战果辉煌。“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耳!”的英雄气概,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但高宗为了皇位宁可不要中原,只要和约。这之后的宋室,曾有两次气若游丝的北伐,但都所用非人,在军事一直未能振作,最终亡国。

收起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守弱的一个朝代,整体感觉这个时期的中国比较颓,国土也大幅缩减,只局限在中原江南,比起今天也就算是二分之一那么大一块地方,偏渝一方,宋朝的皇帝,我觉得也就算是土皇帝,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的追求,没什么雄心壮志.
宋人不能说不富,一味求和就是因为不想惹是生非,皇帝大臣都不想生事,受点欺负只要不被夺权就会忍气吞声,苟且的活着.简单的说,君昏臣碌....

全部展开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比较守弱的一个朝代,整体感觉这个时期的中国比较颓,国土也大幅缩减,只局限在中原江南,比起今天也就算是二分之一那么大一块地方,偏渝一方,宋朝的皇帝,我觉得也就算是土皇帝,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们的追求,没什么雄心壮志.
宋人不能说不富,一味求和就是因为不想惹是生非,皇帝大臣都不想生事,受点欺负只要不被夺权就会忍气吞声,苟且的活着.简单的说,君昏臣碌.

收起

他打不过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