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要多点 顶到5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17:57
英语翻译要多点 顶到50
x}r+u\սl!>[Zmw#@ $HbFDx_>HJO<>pN7u,aNyd:_?~QD-_܇y:'~LhMܙ8xiɭ͆Evn=krv,xՒgxo&ZުZr1 >md$&~W55]Q:^6?A1MƚV?4u75wlxeF%o\x Khj66cz=oKnfKSVwgævӥ1pْ|B't1s /ƶe8۳yr@j1>M0OKS4L9WK&'VgM3yvW:['ň?KxwvTt3 K&[Neis.*e(tG¢7K=:™ƵI>֩R:tNac6H͆;]bZ_Ah;q 7oKޓ.׍5't-uu{S$Bl}*ӺuwY'"!N$ )?T æ8nf\<ɒ=Zo.0*`2~ѕ5LbupNAfdwlR7䤽fâeEB,sh{-ԎL{äMK7A/X̋ɂo5so}|{_>Ɔ7Y),%sŵ߿_S "ד:Am>pag*%ܺB|\rW1WnW cdEyb|eLI]"큃$`):ߧU)?ưH7!MwIw`S8O17c% $YW1,}lOb mw fOFʁ2DGV]RC Z¯3Ybdj}{=2hYoYwJהvܧ)5)75 s6`U y `*cZ+ 5UG_X?~4 xZb͜[k]``sG!! o7_6h^[ߘ_{"X$Q eͷ\ @t59z=Bɶ_U uuسWAޛ=ek|!\lw/:/O>C@//AEE 85+&w_/e׽~M$:חVNF >YuHFlU aԯ`ͫʨյ`O0Afv4NDjpWXm=1;ynJ0 ^> p'r t A'{#L]h˻|Ina+4y^g-ݲ?/5[4},TI Xl`01e]cJUp#ċ3/C{p-->l{M82O'nƁ><b؜`N'~cͫN5$uп,w_x-T3ٴ*u礣hA |ZC Y'6\=KVƋv_X9^o6:Zֻe5unq)7A#Тkab1|`ZpPyuWM+{3P4m6:*o`Aq*\M g3GKaI36:Hf-o2 ؏B$[L2?zn d& ]ŏnwI4gBكkŏޑ> * lQս9qP/AX<{con=&DZS(C z.8 ()v[H8U66wаdaA!WY{ˑs?VqYfTظ"'13{4,To2 &ÄLꁓ;y5:' >J JJt3{[w y1H9)=78QN1禽DAI)Qϗ)}؜=G.@^rp=S3JWC4drWX+g͏2@pΤrnwIW4IGW+zE 3I:b*)JCiq2^눇9R!vBʡ{77aKB廸J9˷4WO+< >k~႙@o}1{dY5~j;ܔ aDaz}nؘ̛CSx:oL9r=Qʹ\R 1 jto@.uVVbvw0[ֈ7'MH{տ2pלR4b^@7i&X]Ɋ(M׽zt?^huM&ʼnt{鷇p>M.[30lYo 3#tJ/w1vܕ4oĸ)M)$;j  &&w?"jC Y ȂYX^sUuѮH(b.VN};O|2m#l~=ۘLQPz$HZQQLj<>;X؟պɤM /a:.0W\J~;[ ?5ͼCC" BƐlV%?)`b`Hw*L0 7 AJ)SI=pxC%AEg ˠr4Ho~KOv0IOZ0V NaXk6:y-)c+*L\B5VTK>HƏ`(JjTyRp1;  {)dőj{MUv .#~="*)0`a[j{JJD)p EPݭDyCsB \AsQ/}{'PoOc{$ 7A 򶓄-oQ9cwݮ0B^J4h-;T60jU# Bc¦ս|DžZĬHnrt!~n!V5VqX镤@!N13 P*+PҠP,emV:>ԺwvlU@fPx^ Mم0X8&( ikׯ2vx剃RņIm=ŖKf<2;¦p]WhqMWd%jt)I& #°=oa:"0S2Ʊ˅n9Rհ70Z-fQܜM-rRQ+ !ugUV #(ݛcK'z}7~D繍!(kLLب![*T2'$e]2޶C 컷pbbB(kx&[w;[ 1\ET]"TќbY]f6Ul!n*IkNuX*5;c!wiT {îщDֺp{K,NNfɀȓf,gLMo`2l]DM؅E+[4U"nCƵ\存M 6;WfKbb[.%߅Aj^e#S#0`WA&PC 2mE ؟DI,,G<) x2SK^b3pI(∵^T w1{7{ˑpbY;aϴ2`kv[B"]p4MF̽=\iMWlqoXE'=i-Ѝ E|X3tfJSMދȅP^urTܸ`'ha+A< aw ðCtׄbsg IUzV]2ɀv D>C}@|._hD7n WU= / 7#d+Rnˆ;<Oın0MW,#xZ ìJ*@cd", G`H࿝ҋqξy C.? ƆdN:6GT V0qaIKa /4ILh%ETLJm o}%qC_JT >}QMт H^SӶt1mv#q55}PmLqVp-)v|ƘHHRWJ@,[꥛xd~?=׮Zâ"#ۊ{Bw} QUv mF*`Ԋ65[1JeX&#(+qaO%SrL{%Jat%=a",`:VϛJ}}~7/Z&Z0M&̼F5'gʶ PN] q'Ή%5 3_>a4SFq^}>:d L#EPʧj^Ӊ`z8 v&jӪ4&kk3iR0bގ ԭM鐟]C]&}􃁨~.$YʱjZTT6;a^P"ZjjNW!iCPRbI98هS ox+jLmW6 $p-$Z~uhMB!?qs4xL;oݦ+6YCQv&sr D$Ty Qwܕ[w>؁s&y/h_T:VMvۃM 4h=uT#AB"OKA^mGcaLہ`p  аl"R4t1FEM Ч8ixn8DZw|E63D : KnS(Dp>Qv˻%:KlZgD^+lYFMk{4 +לb0UǬ%M -b)XU c2 f]P*F9۔ˇ* #hR՟vLBUgw6.l*F*:71M6TH^TEM?}rAؙ|4'̌()W?HVo XT,ݷtż=ab4ñFanaRzPEn G]`%L+Db:n$/4  "Ɩ%/i"t:n0`d2ҙ) &gIa/\*5"#(|B)̪b\/H>[hⶒdN2*׭^/0Q\%u w>d &e3؂J >~Ʒ>~ӏx 7]n{vuwp帏gݡ$Gyz%1\&0n1M;Ae^=F;iˑsh>}8GǮ1E@= dpSg 7q ve: M0Sv1*$'<:bg*矄Ŀ(2ᮀ= }d*'߽#y_[6{;EԽrp!wR8l +x"0B4>o]^,a XbkYo~_8|mdBRN*PotcBBeAa^5ȰufhbQ4t* )vkzU3dW^s1O׌?vl; LNځ!Ƃ1q8C'@Á֩ul aΆfl()}#DZO\Ď'cb5GSb|.i`jsތ-̹b| aZ)0P1]6} /~:X$%bBo֓44߽vZ"bþN 0} M 6خ;1gc,y*m{h˟ResJfm'M4Gna`7BRt6u%me1g˰S{?۞_5&WK#hЋO+YIOtWTD&*Tt7^q<@12E|JSJSucj ڎCvV9eMH.a@kܚv=lciuMUr=KB2iuFw?1]S?ԺdΊֳ)0z {kR}wt%nyߘ]d)f;'( g6/&[W3LSZpҒ|{@! NY@D@pn^}ln.sFiRZfCx9IӥWbc}!L :&7lt4[C*^1,isoyچҟP *w?bۛ~c>1G}fiƅDRBAIc,6`'=o/`CBmG;E7K`I> V$*V49)c.ݛ UU^z't$:̷ԧN}np0Y=t£L6h Q=F+xEZzHAi5B@ PRh[VZ4s:æOwZpҫױ'z8Qvt+Dv4FF 4X nN,^E 6&mz㖦zǤ77C7sK5j'(9c|бB+G֮x ] @r%%@u 9t҂K%tI[;tGcp eB魹.+!B;48 8)7?paDVHXje^b6Poi'"߳9+@:N|픘;x0"chWH`r_RT;ьGqԥlRI_lS)MH@hx@P{y$@| 38MsuUk*Lk(BzUO5v2EtQںmcKJoN"jjnAqerC,0(6Hds :)63gݘ?'5.0?07>fH%[q -<^#N.p5=HM[}HrH2s˚h]!Pax^,USڙmpmnMl8q08̃MUCMNhdc\rn/KvVe;iE]ŒzݳzN}bę4 u._5$ ?+[ghr$ WJ96lA#{fwcTinh:Y3;=G&*/敡D$#aauۅEqpx5A(wnq;g~79pA!㷧) 4u ^2aao&e=DL@e^ʫwVŮ%t6OˊM4_0=x1 Ґ&L(9Tʫ4}㇦tBvi=ĢЈb+Óam tL1;nx Aq% 7 1Q~+7@O~w,Q2nA 5OLMnkdqUXNR:ݐ5kGط|4륉Jm)U\c=fiR ҡQLaWpXG VU&۾_R-ZS+Y;[ ^^kGt3N&ZM-'wi}jUbinn/("JFL곧L n\uwxgO~__?}7_?_BͬHA&ˁ_*2Fk}CKW'3W^{Dnб'tMo8תOj^M9fDߌɊ~HIsz/  Pe\w OBpg!4mvkQIԁ=zA:05?N_wVn&wsI>9ͨ9beu -s9:ް836O<(jԇoMFu6vW7rYIoDY{uMrA)e1`9[X=6c rnl6͆Lԁ 6z1m8_ZFi! Laq 7HЈ\uڌԄeZL~53m&B ( F: {[Ԯ'S4`Z6o\'8.f3ſfȝk8P);.ko4IV#zGy{^==^w+wne B:r-P!jh!„F{/aFo9}L0Tg|ɖ'Y?Vr{>Lgg)SMĶͪѫxz;P~sʨ!PiG̵QWzs)0e.? AM'Ifj2ro';Jw6dEu$(qWlsghd"z.w'.՗0φrBH>ZVzҜdFoάk%i7L'z&?I9RU5$KZ(gr6%KHUAQr ,eHR'd2XuL3T;;l{حzt,sO8' ƨp,NK: "tL7*]70YQXq^$y`Xl56;ؖ9$wACx7&uyJQqU&g7: iɬz?!ɽzؔ{ݷwtz'])AF^p~Tp.ͩx#D}Y Z[3QyRA]E$O="I6Wֱ4T, {+3@`&̣6`(?~kkf,91y^8RGkX3^xE]:.+LjyR[;X-Zߚ4"/﹬K2 _=}şg5Y7S}kdDMa1_H5Gs]|ޕ!j W]!fhB #^Ͼ:W]WЅ LVlz$%ٔOpnh>VsDDtb{~׋NS4xx+&}ũyjDuk#)Nԝlsz8M QJTT䂜|v՞ܸ/y;cu!FwBz;`͎ ^jߢ3:S]~ 0G0^;gkg}=ޅotH8D(Ɋ/![ #He vWx^.٧,nD;<⤸p `8e!cb?x+2 I#0y[0v+{;>A9NE}EC `nP1^KJሲD*aH]aCQgq|H/y{{ݘW8/Ѡ#5`D4$5SqWȾwVA WXy,7L F4ah͟ExsgƛCgRW7ݟ>t[S37Sz^t Ѳa8QYwƐ#UЭ]uߛЃO91ڲbۗu^hI d<]oOӫ̎7ۊbtj<%)<0r9H/v?[rgAIF//[rx7}(BPgbO?lWKzV>g3xT;ˁeV KQ>ָr`ŹR-C H#Uo޽W6j1*k-9JphM2)A4q.c̒z~v7hK~m젢huXER,l{cvQ._K~Җ {ߓۃN <7<=P}'on f=Db41(qI>๧{Ӓ|n0Q^!SfҚ$?YS/z_idt|1=Kz~^7K?Y栂WiPG(TvILC9EêW8~+9ϖգ|$Wwb\˕seEM,w*g_.ո~\/2xK?xiII m/+6sefM֞0qb8ɕ Mjߓhm;4sSb$-]k݀@ڵVl7Kn^m]<9GKxH#` 8= iq C0532&.4]u[rz^+灝I0-Fv#s 7C 6_. ɵFk5j%2SjJsņ Ά],_'AsoɂŞfQ2Hu),Q]ƅVѺ2ȷP*hf<02zr<$:u*wӯX&mk^ )ڝ Z2=ذۧD=%UXS[dw7tCHRdG]lضiP {VRM"NYb|\[#l=9 #WpZlWZ ;2~2fn>@olerkK:D8K%j3Y?I* 扞*{gSrd/ųCɾ*V+ߪ5|{ɖ:*S,̐2l4]^-FIhZ6?cs(⾎>h#ѫoƗ/h!QEA:c;q j@MעMC&5h9띺73)eC@07br%3B}{)LVM^k_^ 6ºblx 6hkiZ?")[XD"c,BѿBMȄ^TFvA)"?':l_miw2ȍ\>!ΧlC=}_ŰUmyQ N,~b?sh{ a7lp{%u0(!zK7[d(!DfҎ1%7uލ.MStм,u:`*GLfBuН.ݮ|\Q`t{'yFB\:Z`,KsCX(' [:n'gx'!AVaO9 }0fCaob\]Ɇ&G;k+Jr›4 w6cE8{U^bU?nYT{u _^U#Jy]%S"ܘ/:fh>`q6ў_S2~k"_0Z$W$C&j; ͙,ÂE [ސIq[;o^B11 ٕ= /Q)L|?Iu/~"tG7݇ ] Uy!+/9EZ~sWA5A1 t

英语翻译要多点 顶到50
英语翻译
要多点 顶到50

英语翻译要多点 顶到50
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加冠: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待嫁的女子,这里指侍女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衾:(qīn)被子.
[33]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4]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35]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36]缊(yùn)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37]口体之奉:指衣食的享 用.
[38]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39]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廪食,即伙食费用.
[40]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1]流辈:同辈的人.
[42]朝京师:这里指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
[43]撰:同“撰”.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44]夷:平和.
[4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46]与游:相互交往.
[47]趋:快走.
[48]慕:仰慕.
[49]拥覆:围盖起来.
[50]色愈恭:态度更加恭恭敬.
[51]乃和:才得暖和.乃,才.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 (手,名词作动词,用手,亲手)
日有...岁有...(日,岁,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动词,用珠宝;朱缨,名词作动词,用红缨)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余幼时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今指喝的汤.)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走)
遇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末,今义为贫穷,穷尽)
[编辑本段]一词多义
以:1.来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假余)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之: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之味之享)
5.臭,1香气
2臭气
1.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2.故;
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3.道;
1.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4.至;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2.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5.质;
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6.色
1.未尝稍降辞色(脸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
3.颜色(课外)
[编辑本段]通假字
1支:同“肢”四肢
2被:同“披”穿着
3灌: 同 "盥"
[编辑本段]问题研究
1.本文的中心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阐述的?
明确:见板书设计
(解说: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渲染描绘,笔法简洁,文采飞扬,气韵流动.尤以首段对“趋行百里,负箧曳屣于硕师名人求教;俯身倾耳,甘于粗敝为进德修身足乐”的记叙、描述;第2段对“被绮绣,沃甘肥,学有不成怎可怨天?书满栋师常伴,业有不精岂非不专”的记叙、描述,以及二者的对比,从而得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结论,这样的写法更是美妙绝伦,学习时务必引导学生仔细品味.)
2.补出下列语段中省略的成分.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明确:先达、余、余、余、余
(解说:此题可考查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能力.)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勉励马生专心向学,刻苦自励.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
6.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学为乐.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请结合实际,谈谈认识.
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7.“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这种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无论赞同与否,言之成理即可.示例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示例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读后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
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苦为乐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应该要好好珍惜我们现有的优越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讲析
《送东阳马生序》讲析(节选)(刘志豪)
这篇文章意在勉励当时的太学生要刻苦读书,说理透彻,文字朴素,很有感动人心的力量.现在分几段来谈.
第1段记述自己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经历,一共有三层.第一层写少年时代读书的刻苦勤奋.文章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嗜学”就是喜欢读书,家境贫寒却又无法买书来看,只好向别人借书,“手自笔录”,自己亲手抄写,这就成了解决矛盾的办法.“手自笔录”这一情景,初步揭示了他学习的勤奋态度.接着用寒冬天气抄书的情景进一步描写这种刻苦精神.“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砚台里结了很硬的冰,手也冻僵了.这既是指天气,又是指家道贫寒.而“砚冰”“手指”,是围绕着“手自笔录”的抄书方式写的.“弗之怠”,是说不懈怠偷懒.这是用学习态度和学习条件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学习的刻苦.作者从最艰难的严冬季节着笔,用来说明一年四季,天天如此,很有概括作用.“走送之,不敢稍逾约”的“走”字和“稍”字值得注意.“走”是跑的意思,这里指“赶快”.“走送之”,亲自去借,又亲自去送,而且赶紧送去.“不敢稍逾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这个“稍”字强调了他坚守信约,决不耽误,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乐于借书给他,他也才有可能“遍观群书”.从“无从致书以观”到“遍观群书”,这中间的原因,表面看来,是“不敢稍逾约”,实际上是“弗之怠”,是他不畏艰苦的学习精神.这一层是写读书刻苦.
第二层一开始,用“既加冠”的“既”字承接上文,“既加冠”就是到了成年.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便举行加冠仪式,束发戴帽,表示已成年.前一层说的是学习刻苦,这一层讲的是求师艰难.写的是“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的情景.所谓“乡之先达”,是指当地有学问的前辈.“执经叩问”,就是带着经书去请教.“百里”,是说路程远,显示了求师欲望的迫切和坚决.这个情景是分三点来写的.第一点写老师的严厉.“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德隆望尊”也就是德高望重,这是概括性的评价,然后用学生挤满屋子这一情景进一步烘托渲染,说明这位老师确实有学问、有知名度.但是,即使是求教的人很多,老师也没有“稍降辞色”,言辞、态度很严肃,丝毫也不随便.这是用的反衬手法.而写老师严厉又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于是,接下来的第二点是写平时请教老师的情景,“立侍左右”,“俯身倾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第三点是写老师发怒时他求教的情景,“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态度更加谦和,以至于不敢出声.这里的两个“愈”字,相当传神.“俟其欣悦,则又请焉”,等到老师高兴的时候,又继续请教.这一层是写求师难.
第三层主要写求学的艰苦情况.作者选取了一个特定情景加以描写.“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明穷苦;“深山巨谷”,表明路途险恶.穷冬、烈风、大雪,分别从季节、环境、气候的特点上着眼.“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这些又反衬了天气的严寒和行路的凄苦.这是写行,同时写到了衣、食、住,寄居旅舍,穿破旧棉袍,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鱼美肉可供享受.这一切,都表现了一个“苦”字.而着力写苦,有两个目的:一是对比“同舍生”,那些住在同一旅舍里的富家子弟;一是表现自己“中有足乐者”,也就是内心的乐趣.作者连用这样几个动词,“被”“戴”“腰”“佩”“备”,着力写出富家子弟服饰的华美,勾勒出他们的形象,“烨然若神人”,像神那样光彩艳丽.这是个比喻,这一个比喻越是突出,下面的对比就越鲜明.“余则袍敝衣处其间”,一边是服装鲜艳,一边是破衣烂袄.这就进一步突出了作者的寒酸相.在经过这样的对比后,作者的笔墨开始转折,进入对精神境界的揭示,“略无慕艳意”,表明他一点也不羡慕,不自惭形秽.那么,他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中有足乐者”,内心有精神安慰和思想寄托,所以他就不会在吃、穿上和别人比较了.接下来作者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束这一层,说明这只是一个例子,是一种特定情景,从而用特定来说明一般,概括了许多类似情形.
这篇文章中心意思明确,但作者不是板着面孔空讲道理,而是用夹叙夹议的方法.而这种夹叙夹议手法的运用,又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包含着自己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因而显得情意恳切,语重心长,使人感到亲切.文章从叙述入手,表面上看似乎离题,实际上内在的勾连很紧.写年轻时读书、从师、求学的经历,选取的是跟题旨有关的事情,因而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又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因而,全文的结构紧密,最后推出题旨就显得水到渠成.
本文的另一个重要的写作特色是善于运用对比手法.比较明显的是富家子弟的豪华和作者自己的贫寒的对比.本章的结论便是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的,因而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送东阳马生序》赏析(周溶泉、徐应佩)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金华)人.元至正中,荐授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不赴,隐东明山著书.明初以书币征,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后因长孙宋慎与丞相胡惟庸谋反案牵连而被贬四川茂州,死于洪武十四年(1381)五月,终年七十二.正统中,追谥文宪.
宋濂少时勤苦好学,元时曾受业于文豪吴莱、柳贯、黄之门,得其薪传.于书无所不窥;自少至老,未尝一日释卷,故学识、文才俱登峰造极.及事明太祖,凡国家祭祀、朝会、诏谕、封赐之文,多出其手.相传明太祖尝以文学之臣问于刘基,基对曰:“当今文章第一,舆论所属,实在翰林学士臣濂,华夷无间言者.其次臣基,不敢他有听让.”(《跋张孟兼文稿序后》)当时日本、高丽使臣来京朝贡者,每问“宋先生安否”,且以重金购其文集而归.著有《宋学士集》《宋文宪全集》并行于世.宋濂文雍容高华,醇厚演迤,而多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濂文雍容浑穆,如天闲良骥,鱼鱼雅雅,自中节度.”刘基于其所著《宋景濂学士文集序》中引欧阳玄赞濂之言曰:“先生天分极高,极天下之书无不尽读;以其所蕴,大肆厥辞.其气韵沈雄,如淮阴出师,百战百胜,志不少慑;其神思飘逸,如列子御风,飘然骞举,不沾尘土;其词调清雅,如殷卣周彝,龙纹漫灭,古意独存.其态度多变,如晴霁终南,众驺前陈,应接不暇,非具众长,识迈千古,安能与此!”他在文学上主张崇实务本,“必有其实,而后文随之”;强调“随物赋形”、“人能养气则情深文明,气盛而化神”(《文原》).著名篇章有《秦士录》《王冕传》《胡长孺传》《李疑传》《环翠亭记》《看松庵记》等,《送东阳马生序》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送东阳马生序》,“序”是一种文体.“序”有书序和赠序两种.书序比较早,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如《易序》《太史公自序》等.赠序创于唐初,用于临别赠言,如韩愈的《送孟东野序》、柳宗元的《送薛存义序》等.宋濂在京城建康(今南京市)做官,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也在京城,就读于“太学”.马生回乡探亲,宋濂写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道为学之难”,勉励马生勤苦学习.这篇赠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因而写得事信、情真、理足,文辞流畅,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叙自己“为学之难”,先揭示“嗜学,家贫”的主客观情况.“嗜学”,有强烈的读书愿望,浓烈的读书兴趣,而“家贫”则无力购书,无资聘师,无法结友.在这种处境下,唯有靠自己的“专心”、“劳苦”予以克服.作者先叙无书之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好读书却买不起书,只有走借书之途.再写借书之难,借来的书,不能污损,不可久待,只有“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为了不逾约,即使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也“弗之怠”,仍要“笔录”.复写求师之艰.先写“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尝趋百里外”求教,不辞劳苦.乡贤因门人弟子众多,对他“未尝稍降辞色”,他不因冷遇而灰心,不因疏淡而反感,相反的却是“俯身倾耳以请”;甚至会遇到“叱咄”,而他却“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乡先达的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却愈敬,可见求知的心诚.再写外出从师的“勤且艰”.“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道路、环境、季节、气候,都极恶劣,而他“足肤皲裂”、“四肢僵劲”,则置天寒地冻于不顾,山高路远而不管.对于衣、食、住也不讲究.寄居旅舍,一天两顿饭,无甘美肥鲜;一身粗布破袍,无光鲜锦绣.作者于前面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这里则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从封建社会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看,宋濂可谓学有所成的了.接着写诸生学习条件优裕而懈怠,回应上文,又明揭意图.作者仍然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相反的是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的学习,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条件的优裕和效果的不佳又形成对照.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显示了不容置辩的力量.最后一节文字写作这篇序的目的:“勉乡人以学”.作者和马君则系同乡关系,又是位勤奋好学的青年,加之以长信为进见礼,言和色夷,是个流辈称其贤的“善学者”,因而才诚恳地以“为学之难以告之”.由于文中是以个人的经历和体会为例证的,因而要申说一下无“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的意思.作者在行文中也一直注意防止骄矜之意,写向人请教,说“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称自己“今虽耄老,未有所成”,以及“幸预”、“缀”、“谬称”等谦让之辞,纯然是长者之风,学者之范.
作者勖勉后生马君则,语重心长,寓理于事,其事一为己事,一为人事.叙己事,娓娓动听;述人事,头头是道.以己事与人事相比照,其理煜然.人事即为太学生事,马生系太学生中之一员.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太学生,是个“用心於学甚劳”的“善学者”,因而具有劝勉的基础,否则也不必如此谆谆告诫.这篇劝学篇,因为作者现身说法和严密对比,事繁而不芜.语简而意昭,不愧是宋濂的力作之一,也是明文中的佼佼者.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527663.htm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经常奔...

全部展开

我幼年的时候就特别爱好学习。家里贫穷,没办法得到书来看,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用手亲自抄录,算好约定的日子归还。(即使)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水结成了坚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停止抄书。抄录完毕,跑着送过去,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读到各种各样的书。 已经到了成年,(我)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自己无法和才学渊博的老师、有名望的人交流。我经常奔向百里之外,手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拥挤得挤满了屋子,他的言辞和表情一直都很庄重严肃,从未有半点缓和。我站在他身旁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会遇到前辈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更加恭敬,礼节也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后,就再次去请教他。虽然我很愚笨,但最后还能有所收获。 当我跟从老师学习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深山和巨大的峡谷中行走。严冬寒风凛冽,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因为寒冷干燥而破裂却不知道。回到学舍,四肢僵硬动弹不得。服役的人用热水(为我)浇洗,用被子裹起来,很久才暖和起来。住在旅馆里,旅店老板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味道好的东西可以吃。与我同住别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和珠宝装饰的帽子,腰间佩戴白玉做的玉环,左边佩戴宝刀,右边挂着香袋,光彩照人的样子好像神仙一样;我却在他们中间穿着破旧的衣服,但我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的勤劳和艰苦大概就是像这个样子。 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各个学生在太学里读书,朝廷天天有米粮供给,每年有父母给予冬夏的衣服,没有受冻挨饿的忧虑;坐在大房子里面诵读诗书,没有奔波的辛劳;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请教却得不到解答,要求得不到实现的情况;凡是该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录,向人借书然后才读得到。他们有学业不精通、品德有不成器的,不是天资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专一罢了,哪里有他人的过失呢? 东阳的学生马君则,在太学读书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很称赞他的才能。我进京朝见皇帝时,他以同乡晚辈人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文辞很通畅明白。我和他辩论,他的谈吐温和态度平和;他自己说少年时读书很用心,十分劳苦。这可以说是善于学习的人了!他现在要回家去探亲,因此我把求学的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收起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

全部展开

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

收起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

全部展开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 。(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收起

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加冠(guàn):加冠之后,...

全部展开

注释
[1]嗜:特别爱好。 [2]无从:没有办法。 [3]致书:得到书,这里是买书的意思。致:得到。 [4]假借:同意复词。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5]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抄书。弗,不。“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6]走:跑。 [7]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8]既加冠(guàn):加冠之后,指已成年。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以二十。这里即指二十岁。既:已经。 [9]患:担心,忧虑。 [10]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 [11]尝:曾经。 [12]趋:奔向。 [13]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14]叩问:求教。叩,请教。 [15]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又作德高望重。望,声望,名望。 [16]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学生。填,塞。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17]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辞色,言语和脸色。 [18]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9]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请教(表现尊敬而专心)。 [20] 叱咄:训斥,呵责。 [21]至:周到。 [22]复:这里指辩解。 [23]俟:等待。 [24]负箧(qiè)曳屣(xǐ):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25]穷冬:隆冬。 [26]皲(jūn)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27]舍:这里指学舍,学校。 [28]支:通“肢”四肢的意思。 [29]媵(yìng)人:陪嫁的女子。这里指女仆。 [30]汤:热水。 [31]沃灌:浇水洗。 [32]以:用。 [33]衾:(qīn)被子。 [34]拥:围着。 [35]而:表示修饰。 [36]乃:才。 [37]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38]被:通“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39]缨:帽带 [40]腰:腰佩。腰,用作动词。(名作动) [41]容臭:(xiù)香袋。臭:气味,这里指香气。 [42]烨(y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43]缊(yùn)袍敝(bì)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44]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中:内心。口体之奉:指吃的穿的。 [45]盖:大概。 [46]太学:即国子监,设于京城,是全国最高学府。 [47]县官:这里指朝廷。廪稍:国家供给的粮食。 [48]司业、博士:指国子监司业、国子监博士,都是教官。 [49]流辈:同辈的人。 [50]余朝京师:这里指作者去官后进京朝见皇帝。余:我。 [51]以乡人子谒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谒:拜见。 [52]撰长书以为贽:写一封长信作为表示敬意的礼物。长书:长信。贽:初见面时表敬意送的礼物。 [53]论辨:辩论。“辨”通“辩”。 [54]夷:平和。 [55]际遇之盛:谓好的遭遇。这里指官位之盛。 [56]僵劲:僵硬 [56]遗:赠送,给予。
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日有...岁有...(日,每日,名词作状语) 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手,名词作动词,动手) 戴朱缨宝饰之帽。(宝,名词作状语,用珠宝;朱缨,名词作状语,用红缨)
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我,今义为剩下) 媵人持汤沃灌 (汤:古义为热水;指食物煮熟后留下的汁水) 走送之。(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寓逆旅(逆:古义为迎,今义为向着相反的方向)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深,今义为贫穷,穷尽)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快步走,今义为趋势) 日再食(再:古义为两次,今义为又)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为这、此,今义为判断动词,是;假:古义借,今义与真相对)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最后 今义: 小兵) 右备容臭(xiù) (臭:古义:香袋,香气 今义:(chòu)臭气,气味难闻)
一词多义
1.以: 1.相当于“而”,表修饰 (计日以还;俯身倾耳以请) 2.把 (以书假余;撰长书以为贽) 3.用 (以衾拥覆) 4.因为(以中有足乐者) 2.之: 1.的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代词 (走送之) 3.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余之从师也) 4.无实义 (无鲜肥滋味之享) 3.臭: 1.香气 2.臭气 4.患: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动词) 2.无冻馁之患矣(忧患,名词) 5.故: 1.故余虽愚(所以,连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特意,故意,副词) 6.道: 1.益慕圣贤之道(学说,名词) 2.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说,动词) 7.至: 1.色愈恭,礼愈至(周到,形容词) 2.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到,动词) 8.质: 1.援疑质理(询问,动词) 2.非天质之卑(本质,资质,名词) 9.色: 1.未尝稍降辞色(脸色) 2.或遇其叱咄,色愈恭(表情) 3.颜色(课外) 10.而: 1.足肤皲裂而不知(却,但是) 2.久而乃和(表示修饰)
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3与之论辨(辨:通“辩”,辩论)
文言句式
1. 倒装句:弗之怠 (弗怠之,宾语前置)(注:古汉语中否定句须宾语前置) 2.固定句式: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干·····的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