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及相关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30 08:15:50
写作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及相关解释?
xWr~,ڂٱݍ~R@@0HB4HEB&d1%4BVPO9;#%+޲=jZ{Z]tVOHǥXuTӇU3}'E:ưy+^4]Zy1RiG BW~Gv zmoZײAWI_QxL z:J 5"94L}J KŗTǰHNRᅞwT@0~tOʼn%.p JgU7s^p ߖպEP8.!ٖ 7;)r}=ͣ!Fioky,5ό7#3pMD;ڤ~akύRb-2Y{AXgY֩'2.[j ytYQc>QŚe]A/n& aX1!:u7KJiك@ g{ [~7%a{HĖoV1 |z @Pҁ19 ]U[d1fk3vM uå7DӀx[=3ڮC[S;ЖReFT t^_VTOP.y(\_̊!VNYB9(( ek՛#ثso х " #(ř $Dh9Mp)f ءB]y<%#).pEÛ5|.& L=&p mÿF6tuof |B& y%M=wE:jh'V[ &,jް\%㗱|ҵ8R{ij2:^o:_#z1͏~PNևJdmSSYqv vY%eq1e3Oظ}81o#r5C dy6+Y kSV o=$eăz+ȴs)(k <6hO@˗>@s!UPZ j"^_2Gb^DSƭۈPTO߹wa6Π;4,X)$M=xe =bro {61QN1\ok,dE3`n}Jqr%Y\m0 E?g+f a6X[s35sO1ej(`x&.]9p@3Vype~ w&m%PL{}y^ۂ4 fSDSuh8箨ea7<`Rn5^

写作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及相关解释?
写作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及相关解释?

写作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及相关解释?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拟人)
(4)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扇面对)
(7)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