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每个写两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0 23:40:40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每个写两条
x}n+Yݯ0`r7~^0 m),Q8A'/:q3mݩbr*rZ~j*FuO:cU*XIJuU.y|zTgSTLT.P;U]WTe@~Pឮ~鈝aؐLZ*o&{zbGS׍a6yTw ihvA|zqjHFc=~ìXk9uR 4[~鬠|~Z;HU\MTqn]uAaBP@#v)vFkW.r7I~9c\ѓZ{5kjv)Ye&L.iM`Ov2lKv(ESśZ%D^Cw*ņh8 òBPmamjt t2Q2ZU E;T7s zRtՌHPUU:׳>ܪ&9zAgS KbuPLǃvnXT)+mF.& >B] U1$]@k9?Lk^K'ַsL<AZ^ ؏rX~[9<i ۺSw2l23۵'rm[Cc#%Eܾ,|_|;DX1(լ9<Րy_Ll8݌/NA{[3T`jui{%w\XO%MN ^]@<N#jlS啶4v2wv p"WVO-&qq'\_7&_A5>\'YBZ!`+UIw!yIr$8ݯ@*;`b7Nq⋈^۞;`#I?]}gwꏒ!~N2]uwv :UbIe(,seT" Ƨve[&$ײ#va+s b@X ulz7X`P@ !_[iմk.,YպIAZ2w Ve) $PŶ*,8ޛeا)WLHXThc΅D Ulofx11Vع b/sD?ٓ*>CI؞Gfllkx ,~Ѵn YJ,te:;x㮩U.%I#LBذѷ|00$ fT^W) EBOMP U˙|8o`Ry~tne~abP+Wιm a@jݞJaݽpŢVY`* +]tAAQdmS16 ".vk~x>kgo(b7k-o F\XMC5o:7=]ɂkϦGPgS %^Qї:X?{-h]yWK@_`⹠YŚAGc"2I^hbؽ"Mhs~@nlac֬]Õ@kVnطU;]a=!0 X-X#q!~Q?G +Eak!.|pG.At`Z~eAxhaA5+Ku"I{wgB;^zb347o{ ;UUbpJ`q-1-x8)( 6+$#"iY^O_jeS|q X1s~\ǜJD1D,@t( bsr^}ЪρDUxp/zqbw ]pjZ;>u{_c[i(Xs;ĉ̓WdpӇp8҄bZi[N.vl!tG`4HLl"=A" _] ݼPWK^GߥJCb3 G0v5nž&2q`>p΢us _n2҉uL9l_@J:ѦovɊ/ E`{~Lg.: z*D!90q!-nJ$4|8~XgSN$15![ux;C^yxb/ԝ[?' Ն?t';p %|=i֚=tsmD/ښshrgIaPJ'f ro1hkRYL}#tӭ0S 3Ӵ6_7ÿp";J;vSY 0u6gZEw2`_R.a}e"U{5p# psQEfn 72 \yID%zՉ;_1=ePЂS69I{E1?Ro`@ 1#p%Z^inUMS30=o~jWJE.1܋0?ti*P)}ow/q'檁hsJvuocM@23Z7ddu<0B~l0˧0~K4cy~H pHccW&\.`Ư<{^Բw<Ȧղ`U ~蛬5"Td)l Z+ғg.>Xw*SQ7Ǜ/3cl%3(|wׇ5auEنG%ݘgeQUwvU{@̄v %Ѐٴv㹜RŞ) uqȥ+GRtu~@o~i:y+Üz:,|E@t$=޳&8.ٽП8ڽ/GF=k,Fa-6CB߻MQ;]\F6! &Dh*VLtg/GL0 =1ի=^K;UyXJStondKt ͢J=XЬ9b*F m6Vdi\zo Qq]H(DE;3yܯVƘvpQ1VIR Xz9u݊Yˎ5?8Şjޛ]hЊ7AǷ`2' B_S$ұ_}yT@ 녌ay&?e(2kRв^aܚ5qjdkNg]T&GuIg 'گMIRb+D\%MfmdG]Fz%ߘ=%ryJf7)h.CQŎ=ܥod/魮B%j3_f3d@IZ &5VafV<$0v#fn&kZ@i PfWeb5sLY>f{’VJLiA<{[$ձǑEiHӜA@|ya퍚55<'UCfL / ͝|IB2{g1oeǑ HPcrF`2`f~~m,e(]tGRHd$ O1xMuX1)C<;)2E_|xb84_2MzcdZkB';wY}&d1 ֫>mސ*-f׳?K&?g]Ӟo~7g淿^V?>>fNcX3=j3RɎXlߞe)Ͽ@] 7cU7c$/FނTvs?ƭPW،J<̭mٮo_h I&<4&WgU >$5qLP9  N_<0qywl"$ r5Fyʃw1f fqOGz ՑkۨڠZ 킹%.|)KU~uVSOdVᴜBv;V#vo 5:̕Sj8;~; ֎:ZÖVY M}$@Qma$&JD υB)|yy'=xOqc.UWxnyPfͩ[lGMflMLڣ_etVxG20Qߔ Vh;2`Q?~hn&1EϗWH;~ic;8P8:s|)DV O|u? ^k MU/+ςyw"M)9[]2?wBh8Iw#Q>5ף_x IJrب?׽%4Tfg0mpx,fb]G۹Uq90R'C0=,-ɻ:jFkEjMZŸR^3/"c4FM OZW lo6"%&XO@9z4`н:;{٨)mVlL(nY뇦;`v ه8OWӦ'DG҄a̭9ߔ/. gפ|@GJyM=LqMj:4F_0%𓩴J'|e-3CJfi4څ0ͯB2Th[FU٨.**94>%)th Y< &,, gyrsj֓Sk!K^;&x]07 ]&oucFU5xF:}}ChݔyJz&g oi)}\*L&^T-K{l?U=)5Jm Mk%rT߭xh}1ơZzR&:K.5sbF k41%k1v Z'QP~Rx=/"q MjtV6weNAwh8. t/&ri;_|{SʱLhvTX'ܻLݼM= \̊!.*k8_y͜v< ؎Dv@+An,4֕}%H1Y~nxh\{bxfWfqw? gtXюJN%)YI:/}ۘ~ 'p?Ĕ $܋ABH۳pL5.]W2D" .s2_=~kJLbTաIIχ-Lq0E;S F /lDk7ibfM*`e 14GûJaN8>pnɷiD<2D_{CSb5n6nuSD˳kq]~R=.(_4r__U;->cKB;49@N=o-TN%-=b3jO;,&z*ߏ}V5`L̈́?M)3z_id

$|/*U'>we"bx ZU`$&M'I5kMei<7RiYtHך 0_+[)"uYEC_3ͫp~A9h2 S ^Tah<~H_)c&`sUXiX5Rke?}kj&5bKsT|=cO&&ۺ6ٍ!C=\QWvGQ5$.23I1,홿"-M'Wgy!xgu6Sdh&>ԭgsg!Lfc> e]w8v7,R|`K|{#'8l̼5SF()RP:koMtu+"B~o\{͟uH NbAޙ}ǑlmU:o(9'pJ'tŬ!FMbE[!70c~BD l'"À`02qsKC| Pe]i^bM- .Ḏ T\˙Kh_Šg!EbY{6Fs [9, nP-\3!&+  ⴇFwXq B s<8y$8vѸ!IKȵ_;~ WLRz$VU]@QNxi& < $#,%ܖx6,9zZW( TC&~&#Epnee;ĘwY_{)C2&ˣ,*ui|]VrJAd6>4XB3T1ΘV`* g+0x|ŢnA-uɗ9_Cv}!#_Kymu\B7l^R TD$cE5ʨDZʨ_йt* QD:8NQf#|GgeOX-=;okݽ5~Z,U460f?YJ~3v)}HU;W-\nZD6~e-U.Fg}IW LM1쪼`՜uJ =S4+monF۠MX$aYx7\:2 ko?;';f> 4[5%@3?I+5 xؕx0)LIT}3:5r?|:;Wn (8dc$U)f%ƈ_^Wmcc仂>k-R h%%\.AC{*tAV~=nTF$0Qٴke8{:HV_CO_Ԗ*HDe|wr|[z~l{e KOo4☛$'wp }TC&{G\=(Ve)IA2F2JPp z-ҜGd"knpz)Mt&eN:}_NZx攷vW9( z8˚.C,ػhXLxfRD/`Yѫ"r"+R&Ur7PT_~uՔ7G_$0Q'`tټ iw|uLuu6ge_Д43T|1/Bx=Bn.؄HBWeT11:d_nva1I#We|@P_˦M6VSyxVc/ֈm-1z+_̂hTEnU@+4؏dPs\,0iS܊<~txk`G+yɝ8ۘBWd˻a7kU+)'%L'L 2\$"GQKgs.,/%ַnO2].>edžBr=xյVzp*W\!=@9 *9U @|;>$"%J[*L{!WJn.IF}yq_^}^FZ]GޱrG\C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每个写两条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
每个写两条

有关桥的成语、俗语、谚语、歌词、故事?每个写两条
渡船桥:
南侧联:一线桥光通越水,半帆寒影带吴歌;
北侧联:春入船唇流水绿,人归渡口夕阳红.
东溪桥:一泓月色含规影;两岸书声接榜歌.
梅县桥溪村:
上联是“一门鼎盛,二姓同村,三代展鸿图,四海扬名,五指峰峦钟沛国”;
下联是“六朵荆花,七行楼屋,八方齐庆贺,九如献寿,十分声价壮桥溪!”
南星桥:淑气风光架岭送登彼岸,洞天云汉横梁稳步长堤.
安平桥:暴雨骤倾万斛珍珠浮水面;长虹多挂一条金带束天腰.
金鳌玉蝀白练桥:
南向题有“银潢作峤”四字,有联曰:玉宇琼楼天上下;方壶员峤水中央.
北向题有“紫海四澜”四字,有联曰:绣彀纹开环月珥;锦澜漪皱焕霞标.
爽且静兮濠濮涧:
南边的横额是“山色波光相罨画”,对联是:日永亭台爽且静;雨余花木秀而鲜.
北边的横额是“汀兰岸芷吐芳馨”,对联是:蘅皋蔚雨生机满;松峰横云画意浓.
颐和园中绣漪桥:螺黛一丸,银盘浮碧岫;鳞纹千叠,璧月漾金波.
谐趣园里知鱼桥:月波潋滟金为色;风籁琤琮石有声.
鬼斧神工赵州桥: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苍龙背上行.
悬崖百丈桥楼殿: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
二十四桥明月夜:得胜辕门卸甲;太平沙河洗马.
注: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风吹到月三更.
胜水桥头徐霞客:
东侧:胜景重新,舟驰人行通海宇;水形依旧,流清湍激映天然.
西侧:曾有霞客居北坨;依然虹影坠南阳.
苏州古丰乐桥:水连天长,万古川源连泰渎;年老人乐,四时风景胜滁阳.
蜀山大桥:
南侧:室歙溯来源,两岸静涵荆水绿;浙吴通要道,一弓长抱蜀山青.
北侧:不霁何虹,天远娲皇来补石;此山似蜀,人思坡老为题桥.
苏州桥:青山绿水百花苑;聚龙醒狮万年城.
淮清桥:淮水东边旧时月;金陵渡口去来潮.
杭州半山桥:欲泛仙槎向何处;偶传红叶到人间.
西湖断桥: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
浙江新安白沙桥:姿若虹霓,为湖山争秀色;固如磐石,与水月竞久长.
青藤书屋桥亭:未必玄关别名教;须知书户孕江山.
一池金玉如如化;满眼青黄色色真.
洛阳江头万安桥:潮来直涌千寻雪;日落斜横百丈虹.
两翼石碑扶海出;三秋水月渡空行.
太守二千石;宗道五百年.
王道扶翼,万年纪有;皇阁广大,四海不波.
南浦桥:绿水桥边,金石足济交友渡;白云乡畔,山川犹护睦亲亭.
福建晋江安平桥: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
天下黄河第一桥镇远桥:
天险化康衢,直如海市楼中,现不住法;
河堧开画本,安得云梯关外,作如是观.
曾经沧海千层浪;又上黄河一道桥.
大渡桥:万里长征犹忆泸关险;三军远戌严防帝国侵.
泸淀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梯.
峨眉双飞桥: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窦圌山上双索桥:上下影摇波底月;往来人渡镜中桥.
青城曲径多亭桥:青城桥:跋山寻鸟道;磊石压虹腰.
过溪桥:切断众流凭一柱;仰观四面拥千峰.
凝翠桥:瀑落瑶琴响;山幽薜荔封.
贵州贵阳城北关外头桥:
说一声去也,送别河头,叹万里长驱,过桥便入天涯路;
盼今日归哉,迎来道左,喜故人见面,把手还疑梦里身.
泰山云瞳桥:桥东侧建有“酌泉亭”,有题联多副:
且依石栏观飞瀑;再渡云桥访爵松.
曲径通幽处;连山到海隅.(集句)
拔险惊心,到此浮云成幻梦;登高极目,从兹俗虑自消沉.(刘光照)
风尘奔走,应尽艰辛思跪乳;因果研究,积成功德敢朝山.(刘振声)
断崖瀑落晴天雨;一线路入青冥端.
广东大埔高陂桥: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武昌蛇山桥:袅袅白云,不尽帆飞,三峡浪开东海日;
翩翩黄鹤,无边霞涌,五洲客醉楚天春.
回答者:左岸天使I爱U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1 21:28
成语:过河拆桥 过桥抽板 桥归桥,路归路 修桥补路
桥的谚语: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桥孔里插扁担-------担当不起
“盘旋上下,通连左右,交叉东西南北;横贯长江,纵接黄河,瞩目红旗宜宾.”(开津长江道立交桥)
“中化堪称首,铁索斜拉,坦途凌波,淞南沙北横大道;世界亦数二,众智辉灿,科技结晶,浦东沪西并东流.”(上海南浦大桥)
俗语:
船到桥头自然直.
回答者:正三炮 - 高级经理 六级 12-11 21:28
船到桥头自然直
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桥是桥,路是路…………一清二楚
我就想到这些嘿嘿

长桥卧波\断桥残雪\河桥风暖\灞桥烟柳\蓝桥路近\过河拆桥
鹊桥相会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桥飞架南北,
极目楚天舒。
年轻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桥有地域性,多种多样性,多功能性,群众公益性.
并且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之分 ...

全部展开

长桥卧波\断桥残雪\河桥风暖\灞桥烟柳\蓝桥路近\过河拆桥
鹊桥相会
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走我的独木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桥飞架南北,
极目楚天舒。
年轻人,我走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
桥有地域性,多种多样性,多功能性,群众公益性.
并且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之分
过河拆桥
飞龙汲水
船到桥头自然直
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桥归桥,路归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结一个仇人拆一座桥。
过河拆桥;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船到桥头自然直.
修桥补路
桥归桥,路归路
过桥抽板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
瞎子过桥---摸着走
扁担插在桥眼里---担不起
麻秆搭桥---担当不起
近视眼过独木桥---不敢抬头挺胸向前看
桥是桥,路是路--- 一清二白

收起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

全部展开

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根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类:
(1)认识自然和总结生产经验的谚语:如“长虫过道,大雨要到”、“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皮、乌拉草”。
(2)认识社会和总结社会活动经验的谚语:如“人敬富的,狗咬破的”、“放虎归山,必有后患”。
(3)总结一般生活经验的谚语:如“寒从脚起,病从口入”、“早晨起得早,八十不觉老”。
中国谚语大全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老马识路数,老人通世故。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老牛肉有嚼头,老人言有听头。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吃一回亏,学一回乖。
◆当家才知盐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真把式,连说带练全把式。
◆多锉出快锯,多做长知识。
◆树老根多,人老识多。
◆砍柴上山,捉鸟上树。
◆砍柴砍小头,问路问老头。
◆砂锅不捣不漏,木头不凿不通。
◆草遮不住鹰眼,水遮不住鱼眼。
◆药农进山见草药,猎人进山见禽兽。
◆是蛇一身冷,是狼一身腥。
◆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见识。
◆经得广,知得多。
◆要知山中事,乡间问老农。
◆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儿孙。
。。。。。
太多了。。。省略。。。
由来 例:
“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由来
据观测,在我国许多地方。如见蜘蛛张网,阴雨天气将会转晴。如见蜘蛛收网,天气将转为阴雨。
蜘蛛能预测天气,主要是因蜘蛛对空气中湿度变化反应相当灵敏,在蜘蛛尾部有许多小吐丝器,吐丝器部分既粘又凉,当阴雨天气来临时,由于空气中湿度大,水汽多,水汽易在蜘蛛吐丝器部分凝结成小水珠,这样蜘蛛吐丝时感到困难,便停止放丝而收网。相反,当空气中湿度变小天气转好时,蜘蛛吐丝顺利,便张网捕虫了。
另据研究,蜘蛛的腿能感知20—50赫频率的声音,当天气转晴时昆虫易活动,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蜘蛛蛛很快就会发觉,所以便添丝织网,准备捕捉。这正是民间用“蜘蛛挂网,久雨必晴”谚语来观测天气晴雨的道理。
“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由来
来自: 长征一号 (苏州)
有一年,慈禧太后忽然得了重病,头痛,心痛,肚皮痛,病到奄奄一息的地步,急得满朝文武百官团团转。北京城里名医车载斗量,可是对西太后的病症,都束手无策。是没有本领吗?不是的,实在是责任太大,在用药上为难了,轻了不见效,重了怕万一失误,吃罪不起。所以,弄得慈禧太后的毛病一天危急一天,眼看就要横下来了。
新科状元是苏州人,奏了一本,说苏州有位祖传名医叫曹沧洲,绰号赛华佗,有妙手回春之术,将他请来,或许太后的福体可以转安。
曹沧州像个乡下佬,平常不欢喜开口,走路也是慢吞吞的。这天,他接到圣旨,顿时面如土色,抱着一家老小嚎啕大哭。他认定,西太后若不到不可救药的地步,是不会从京城到苏州来请他的,治不好西太后,医生要殉葬,自己这条命是有去无回了。可圣旨不能违拗,曹沧洲只好硬着头皮动身。他一到北京刚住下,就借口路上受了风寒,便卧床不起,其实生病是假:要摸慈禧太后生病的根子是真。头一件大事是查看她吃了些什么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慈禧太后每天吃的山珍海味不说,单是人参一项,日日恨不得泡在参汤里洗浴。还有燕窝、银耳,更是当饭吃。曹沧洲想到,医书上早有记载:“滋补过多,必然食阻中焦,中焦闭塞,危在旦夕。”找出病源,他的胆子大了,便去替慈禧太后看病了。
曹沧洲未用上好良药,单开了一味草头药,只写了五个大字:萝卜籽三钱。看得众御医当场发呆,个个舌头伸多长的,认为这个乡下郎中是进京来送死了。他们都懂药性,萝卜籽是括油的,西太后一向要滋补身体,这药分明不合西太后的心意,但是曹沧洲亲手撮药,亲手煎药,亲手送药到西太后的卧室前,等候她喝下去以后,这才回到住所休息。
西太后饮了三钱萝卜籽的药汤,当夜通了大便,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她第一件事就是感谢神医曹沧洲,见面后恩赐曹沧洲九品顶戴,还要他骑马巡游京城,曹沧洲得了皇封,回乡时人未到家,地方官已经替他造好了三进房子。从此后,他在家专门为地方上乡亲看病,不但施诊,还要送药。逢人就劝人多吃萝卜,日子久了,苏州便有了"早吃生姜晚吃萝卜,郎中先生急得哭"的谚语了。
还有,谚语为人们对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经验进行描述的简练语言,这个就是它的来源。。
回答者:三叶す草草 - 试用期 一级 9-5 19:01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好呀
评论者: qzgb叉烧包 - 助理 二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好呀
评论者: 415978287 - 试用期 一级
更多>>
其他回答共 2 条
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
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
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乙、弱肉强食
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
乙、积重难返
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
乙、后来居上
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
乙、因小失大
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
乙、分道扬镳
甲、前怕狼,后怕虎
乙、畏首畏尾
甲、打破砂锅问到底
乙、刨根问底
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
乙、一见锺情
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
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
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
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
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
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 →成语)
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
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
①板凳没焐热← →席不暇暖
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 →投鼠忌器
③火烧眉毛顾眼前← →燃眉之急
④鸡蛋碰石头← →以卵击石
⑤鸡飞蛋打一场空← →鸡飞蛋打
⑥拉完磨杀驴← →卸磨杀驴
⑦鲁班门前弄大斧← →班门弄斧
⑧没喝过墨水← →胸无点墨
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 →因噎废食
⑩什么病吃什么药← →对症下药
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 → 一网打尽
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
二,谚语和格言
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
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
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
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⑥金子碎了分量在
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
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⑨墨是可以磨浓的
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①①人心齐,泰山移
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
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
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
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
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
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
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
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
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
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
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
①不认这壶酒钱
②不知道哪头炕热
③蝉曳残声过别枝
④横挑鼻子竖挑眼
⑤眉毛胡子一把抓
⑥起大早,赶晚集
⑦求爷爷,告奶奶
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
⑨摇头不算点头算
⑩中看不中吃
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
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
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
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
四,歇后语、俏皮话
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
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
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
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
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
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
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
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
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
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
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
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
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
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
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
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
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
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
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
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
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 -- <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 -- <又长又臭>。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
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
纸糊的琵琶 - <谈(弹)不得>
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
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回答者:kgdxk - 董事长 十六级 9-5 18:49
◆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
◆十年练得好文秀才,十年练不成田秀才。
◆人在世上练,刀在石上磨。
◆人行千里路,胜读十年书。
◆人心隔肚皮,看人看行为。
◆力是压大的,胆是吓大的。
◆三天不念口生,三年不做手生。
◆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湖里游着大鲤鱼,不如桌上小鲫鱼。
◆口说不如身到,耳闻不如目睹。
◆山里孩子不怕狼,城里孩子不怕官。
◆万句言语吃不饱,一捧流水能解渴。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久住坡,不嫌陡。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收起

哇。。厉害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