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灭绝阅读答案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 )里画“√”.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虚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9 13:08:20
恐龙的灭绝阅读答案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 )里画“√”.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虚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r#ɵ`vaPfVTe&o޷u@ pL$1ì>aU)齶޵ <9o-ɩ*L??۾2=5,I!l_a%fPcr1-Ʃ0w_V+ܓPcS:4ݡRmqKςәŘ?%-# |ra.z=,Fg?/Xw25L|I|i1ș+6c^ w*/1&1Wʝ4k$]7is1j2w4)\篋AٻIC',^gD`19sn"2U WXb^4ċ cG_^"7{( b5Q@3'3:nˎz;SE[F{XZؤ&>HjZYL08=X+u]3O7~_C3=‡Š[H%3SR@B-~=v:,4SiL?AdCSv ?CL!4Hm>Ew'X!G]mK$]`)dHuCoU9.!6m}`-0vpi"k }],3EAZAɴ\<{/KVwJ苩c˦r)GW~{>6uXN'kA6c?3~~dR$9=p& s"s7(g]*az;: @@r#~/ R(qEH6EPcYNx,\q n+D4+4%yQ/P^j%1 `͔D'Nӎ)B9S/.:23@O&ȕ/<q̨cF}Wa>}k÷f*u^\V\[aO~Β$*3o|\eX3AP(s0PMҏc/%.*F=G! <y^݁۟^ w%9![?Q0&bS::9[3iGJ_s7z=4=R:O%/ˁw?AkeАdGVPdB <ϰVfjŴbt fЎu*{У3o<͗IzgMWnɿK9fz[f\ ^HQ*h 9w|P I]+tP\p79]$'Hmr1?ѣQwn[>C坑 -K'ȲR!0P'0`~{U;^hEM7=NݞY"}PϦ!|U+w oµEGzD>lyhuVH pJ+[C -z V VIlSkOz8ZR2< F/fD 5B+ِkz!N%*WB8G RhM2uHja>  *m[*rJ6H,f۴U+, :`qo)EʋpG&'  K~Pk\bu}D~ ,. z 9% 2cխNri^`* "iC=b84q%q Sϻ83_,BeȼާHnwDn)Y{t bd-#`)=O,&] K$"/8=bD:PI13c UޯM9)D@| ;EiKhoܹoLsf' ϖIϑ4 ū; '0IdJi޸?nơj伽$7w29Քm"QT&H|vt`*cϿB?mWw4^{{-Snƍ)ؔͻh'%*j8FXr&TH1`[G1g>2TtH`A~Qt x;qpfrsݨ;GVnwl윛G/zs_ml4#(9")8YI螰k>yP0Ze0ֲOf#^KW]!T@31C+z}6ș ` q@+7AܓW{g1LѤO*~ [ ^mrLLbFi(^鍯`W.t/w8 nw͵C̫D`̎ Zv:J.*i@fAD:aCB-~J=*BDQ7rFHzj;~E׮T &;|OHBZ"}B7LO`* cݑ;z362,șN+s=BHUh2LibZ!S 4p= sjLi@& ۻW/4mO9^@0/yEpoqӺ3#}^{Ki<"c̊m=5W}X]FuN `4#hen`" QW:s n WB ^3g1!!Y~Y4b1o3Oh3ɗ0s< QU~!NkT鹙ve{ c uLi j95*fh(;Eń$8g7)ߴF$ҒXSV WRCx*Iܗe@9NF]<gJ~c;=)`ilͥO'6_(c`oa+8D3'f8G,Ѱ8 v+H00۞&v/*c sS/I= bWS uH@L̺ ֎bӬԚ1@ӊ2T0{ŎV-Pi oXOLoL*"; % %pL:0M-&ے Qʻ_l0mִLزi Pd*{K'&{>rP;&v"R%*#|A ]٫7>T\7]lag^D[xeX?P%mNDTX_ɺ`7̠gnC%Rb3|(ga$t;S|Y^κXmӯ/7&UgovdV [rRڛv[ (  `2A9('}H{';c=kyF&­b<Yogf{VImVo: %s|޸9z.1)FԾ*D`,ۃ;yLg3g(U⸚ӝ*6BGM.[aY~\(W-+e<ġ.8 5@r`{'Q̈́`i^#,*pb b=ŷ&uAf'L#6Ng nĩR'( Ο&tm:a,r1k5ߍ9b2IP+qD#z޿6A!$ -̀k x'OR@JxM|˟WsHHxo*~;inϚF Bʶ}-E/m e%f_Z!$-N{-K~OB}꽁G?$U1ҥn0O+ǞKOK±`0H@hJvp0j)2-A]3?"ur8osQk%+YhrldW WY >R 4 ɽN+b  1ǵYJEt)Rv_vY:#y2.YƔ.j\\D!Sӝg)`?kCR]16I7Q nIejIU4چtmA`,xv#>8 rO*f̴ǨGP-Ɨ)Vwp+dQ&EUͅuw)i܍ 殮IZZ(dx!]x(5x<qf;BDXV$Xztɨl Q0+yLY iK;lkovN[ 3SuǑp/F'">$Xߊf4JYۚVdHKK!j6,F75S-f&#$F6^a?Gq1dSd[!!)QR=fӠ #~qүMOOAvfF&q!\_D??ß'mZJ&tuͬc1@s|ި|aY+3bE(p\V&[e[5+բ`XW2-ЭTh5agk07p {PZVjBpLd l~ǯMf4P,Eyhb3|j)•0&KӬ4NDg+y؈TTle)]$BN,p#maC^YȶmVkٙA}7u9gh*0tJqZcfD19 }?oXe1{i_x=lU/^PZ*uHiXǙ R^98+A؏[ӱ%k퍲eNAF ?Y3VqPtjH`?|ʊQ,+c<~ߥ<y!&Ӈ`u'L&Q:}IDv >]2D9tGp7 )AlEos)j]ʻV]p,±%5Qzyw/!Z(x}Q찙l.{Iw)2m[ؠC*ugKShsiG J/a?d[lؕyTvm\+>ٰ 6ƶ+ x @txMM ;ea aDm:bL& P}!)``b9TVuA VPlqdz Q)Ȏ∵UϿhڭ?:}n7=ZLi fCG I6xH־]m"4uA%q_ /`,Z5ч5H[`xԪ5`ͬ U63?Xa ~CM'Goh@X -;wbV xAR@~MkY_T:zc0GlEĸ鎝[`EFUI-"|qX,j%&2ɝS>@LlORJKg='ݳWbsdFUm 9XY%߲߰yzhdW[|βkPo/YT!WՀrׂA^"mvw!6Gfc0M+75.֊#R粚$kld-&۔ٚ]ւՂJ )OzLFxŰ&/ARh1GJ?mkA;($$gs]V.OMHhTgvڍ{Gllt3 K |֐2WIH ?7&Q]50أ f#H"u`Z唦!dz3 ޛۨr%1s/В|V o,LDCFZ(?aPR!o ϝkZ"8e$ymmԃ"#\L%D|8#b^fS=9KR{ise=H-teH"aWiv{G)qmϛ 4ьaJJTiL0'YOkp} }o Amؗ!ko٫tT 6 !>|)37(i6l^'R2d>6#AjH. H+"}?fZ IN ƴԳ&Fҽ"'jl3E?EՔcvVk <ٙyo8f۽vvjIfIx6'W`9{ZUv5zBw2Jx Af*apm% "{zvYZ8xmSOIe`Z<݅$I abku;w2P]98^ݜ4Q?Y^7Q".9:2\ W_L# #L1DJ$H2rO_A/:6*]z CR^2AF+>ۮ^oZ&ϱK(^[(6 ,*3V',dxpWϿ"g>JJ(=BmFSeWv֋*Q ~?n5S,o~@̑PI ];qb1h(rC}!eۿ?3=VR3dp:UlrL]Pߤg6nP(1m x돞{K01_NkJqd-,:N?n046x.sM6LRlMkGmCh%ّf m| *Nk4*}MZǕ5iYA}:ıˀEeTT)xUy[L&!|mJ4-;+P0SjOQ V|VZl,dg< jM'<$\RѼKBO.JQLFW->ٸbu%Gs=im6쁃 A5Tؐ765#3^x'M[-Yc!2:Μr 4S Aަ_wgF3(=t;6o 9ѕJ5[ܑ'`X#s$,+sLpg9[~.K0o5gow*WL;s,]F9Z4wJ4H}fw3|kؤơ5" X>EwEZ֖4U#&̰u:at9rSۢYIR-5 Ȼ%5,Mion=ö2&M|moNmiq(|uG zv͉YsLmJ*on~9G5GX)i8mQo3z˞PF.QpZ%RO|?_*% ^Kx%2jc}Vz#g:Nt$MU VxF4&OH6~8|S&1jF',nQtqoV4k 0t2ɒͰ3`eLѲw)KPpg,ghK͙.d+A ̓aAdI2|1[K,FϠ4gفv"9ok) 0}T2VbS@fZZ-a'ȅ>h1NbF%7C9dŠ)y:%JpL+6Jt@f(_܎3͊|3_rr(*ⳣt?˯zIҦUvR^o 1.j3׷ s:QLpw?8Ey߇R,&--LLy|4y29-\xEvۓiRس\!^? fh$xKDV1g>\^WʼA_4$ N E_xfZV"g= !ʝ{lW$N61i*cV?):Ůetlgi;è1aO7ʬYɝ!,eαy'UlufRt &^۱t͎WF{ICzW d\5Q2Nj&X;$DoZI5]i㥪jm[OE=\Qdc.M\ ֶsM Du>AϝEU~q7]4-Lj6 sqy3QD75qawlPhip8i٪ۆ˰Mv73&-zSʱf#mtBy/'7nøbXRڤb6mC%[+ɜo d+A &NTQcK UiHM+8}7Z,qߌMVFҪO_L.dł'y5VC`K^ <*{xiU=:L4yDS)y7"2 USK)B6bR7Ǵs~/x; -k0*p߱4c"ef:a9 H<2(D Pı@.Tq -^Rט68O1({'@tI9 jo\(zmN5 4޸&$ۈ) W/sZhes$~1ob(_\-CjQW<8sOt* #Oq|_o祫´BfZ"g ( %|wv]jMyJW֮JRrH),{G'u(-ea@Ib 30 [u|w3Q!&U6)bg[H!UED1#=ӕZ=0 QviM\w>*A.D]lTh{M #I*Elt5r#msщ:U~rX`-13X?R֖pɽDL11ٲ7@8~왼OTUYimyP^:"F o!@8mb-)rݪݱl-wRU5r˵t=nC;Il-Ga`" AQ[@mˇՙgw rZ,EI _ΞtQ0Ӷ9R~6'&Z~gӧ[2Uč%\%Bx\bg r[DW|U5r0&3]; OrV"Xuloފ*=< jU1l?Ͽxg-

恐龙的灭绝阅读答案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 )里画“√”.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虚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恐龙的灭绝阅读答案
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 )里画“√”.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乘虚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4.为什么说植物的变化对恐龙来说是灾难性的?
5.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哪些?

恐龙的灭绝阅读答案1.给文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 )里画“√”.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雪上加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乘虚而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白垩纪最后的2 000万年里,还有十九个科的恐龙生活在地球上,但在T / K灭绝事件中它们全都灭绝了.人们不禁要问: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它们是怎么灭绝的?对于这个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人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而关于恐 龙灭绝的学说,目前已有一百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学说认为,恐龙的灭绝是由地外因素引起的,是祸从天降,即宇宙中的小行星或彗星与地球相撞所 致;另一类学说认为,是所谓恐龙的生态衰竭,即由于气候、地貌、植物、其他动物等生态因素的改变,使恐龙不能适应从而导致灭绝,这也可以称为地内因素.如 果从灭绝速度的快慢与时间长短上来分析,前一类学说可以认为是突变论或灾变论,后一类学说可以认为是渐变论.当然,这只是大体上的划分,实际上恐龙灭绝的 原因是多方面的.
  祸从天降——“小行星撞击”说
  在恐龙灭绝的众多学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阿尔瓦雷斯和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以及 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一个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因为他们都在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理论”.他们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古比 奥附近的白垩纪至第三纪地层的交界处采到岩石样品中发现,在2厘米厚的红色粘土中铱的含量较高,比正常含量高30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当稀 少,大多集中于地核.在太阳系的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颇高,如小行星与陨石上的铱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一万倍.此外,他们在看到的地层内也找到了与小行星 相同的金、铂等元素.为此,他们提出:在6 5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末期,一颗直径为10公里、重约127 00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小时10 000公里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最初的冲击波直径可达400~500公里.这突如其来的劫难必然引起海啸以及火山爆发.这个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气化,向太空散 发出煤气和水蒸汽,形成体积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尘埃.这些气体和尘埃弥漫于大气层,使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阳光无法穿过大气层,造成了”核冬天效应“. 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了,恐龙以及绝大多数中生代生物便灭绝了.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被抵制后,大气中的辐射热增强了,形成了含氮的酸 雨,或释放出砷、锇等有毒元素.在这自然条件下,恐龙便在劫难逃了.
  “小行星撞击说”的主要证据是富含铱元素的地层的存在.除意大利外,最近10年里丹麦、西班牙、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在T / K交界处发现了几十处富含铱的地层.1983年,在我国西藏岗巴地区T / K交界处的界面上有一层一二厘米厚的粘土,其中富集着贵金属铂、铱等.研究者还发现了撞击后形成的冲击石英、长石微球粒和薄片状的变形物质.分子学实验证 明,这些都是被地球以外物体快速撞击后形成的.在这个T / K交界处还发现植物化石发生了变化,例如孢子数量急剧增加的蕨类化石.这可能是撞击后自然条件恶化所致.
  这个理论问 世后不少人表示赞同,但也有人持反对意见.例如,一位法国的火山专家就提出火山爆发时,岩浆也能把铱从地球最深处带到地表.他指出,在印度以及俄罗斯的西 伯利亚发现的富含铱的地层就是由火山爆发而形成的.这个理论的最大弱点是:小行星落地后必然会形成陨石坑,如今这个陨石坑在何处呢?这个陨石坑必须是白垩 纪晚期的,且直径不得小于100公里.有不少人参加了寻找陨石坑的工作.虽然有人声称已经找到了,但绝大多数都证据不足.于是,提倡这一理论的人说,可能 落到海底去了.1990年,有人宣布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的西北部找到了时代为白垩纪晚期、直径为180公里的陨石坑,可能是爆炸后留下的废墟或遗址.但 这里落在海底的,不会导致恐龙灭绝.
  主张祸从天降的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是瑞士籍的华裔海洋地质学权威许靖华教授,他是彗 星撞击地球学说的倡导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发表论文指出:恐龙灭绝的原因并不是小行星撞击地球,而是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他曾经写过一本高级科普 读物,书名叫做《祸从天降——恐龙灭绝之谜》,这本书畅销于许多国家.他认为化学污染才是造成大规模恐龙灭绝的根本原因.如果彗星以每秒20公里的速度冲 向地球,就会引起爆炸.爆炸后,彗星上的大部分物质会化为气体和尘埃,这些尘埃散落到世界各地,形成了富含铱的地层.彗星与地球的撞击也可能引起火山的喷 发.而彗星更大的危害是能带来大量的氰化物.这类物质溶入水中会污染水体,使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大量死亡.由于氰化物的影响,许多低等植物和裸子植物的数量 大为减少,有机物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急剧下降.有机物的分解,又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使绝大多数的二氧化碳在空中积累起来.许靖华教授根据深海钻探的资料 指出,在白垩纪末期的40 000年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了8倍,这就使气温急剧升高,恐龙因不能适应这样的环境而灭绝.
  彗星撞击地球后放出的氰化物能破坏臭氧层,使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地面和水面,致使许多生物因基因突变而死亡.有的科学家认为,爬行动物鳄、龟、鳖、蛇、蜥 蜴所以能够保存下来,是因为它们具有厚皮、硬壳或能隐蔽起来,避开了紫外线的辐射.有两位美国科学家认为,体积大、速度快的彗星撞击地球后,会引起大气层 的放电现象,形成大量的氮的氧化物,造成酸雨.酸雨是有毒的,倾泻地面后会使陆地上的恐龙以及海洋中的一些动物夭折.酸雨能使带主要含碳酸钙外壳的动物死 亡,而使带主要含硅酸盐外壳的动物幸存下来.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认为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的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以及氰化物的毒性,不一定就有那么大的破 坏力.如果说恐龙以及其他绝大多数的爬行动物会因此而死亡,那么为什么哺乳动物以及一些植物没有消失,反而得到了大发展呢?
  祸从天降的另一个有代表性的假说是太阳伴星说.1982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家劳普和塞普科斯基在对2.5亿年前大规模灭绝的速率作分析时发 现:所有生物灭绝的时间都集中在大约十二个不同的时期,它们的间隔都是2 600万年.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后,小行星撞击学说的倡导人路易·阿尔瓦雷斯表示反对.在两位天文学家的帮助下,他的研究生马勒做了一个实验模型,提出了 太阳伴星说,用来解释包括恐龙在内的T / K灭绝事件.无独有偶,另有四位科学家竟与他的看法不谋而合,认为大规模的生物灭绝是由于一个颗太阳伴星引起的.在天文学上,通常把围绕一个公共重心互相 环绕运行的两颗恒星称为物理双星,其中一颗为主星,另一颗为伴星.马勒等人用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的名字为这颗伴星命名,叫复仇星.他们认为,这颗复 仇星围绕太阳旋转,每隔2 600万年就运行到离太阳最近处;它的引力就扰乱彗星的集中地——奥尔特云,那里至少有一千亿颗彗星.复仇星的巨大引力能使其中的大量彗星形成“彗星雨” 飞向地球.这种彗星雨由冰块和多种元素组成,能导致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其时间可持续100万年.这种假说也叫“复仇女神说”,听起来十分生动,并带有浪漫 色彩,但至今天文学家也没有找到这颗复仇星,可能它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神话.
  祸起萧墙——火山爆发说
  早期主张这一说法的人认为,由于火山爆发引起了造山运动,使陆地面积缩小,造成地球环境的变化,而大量的火山灰使气候变热,恐龙一时难以适应.后来主张这 一学说的则认为,火山的猛烈喷发,对环境的影响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结果非常相似.大规模的火同活动,能产生大量的尘埃与一氧化氮等有毒气体,置恐龙于死 地.早在1927年,美国一位科学家就曾经指出,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印度的德干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火山活动,产生了在范围熔岩流,即今天人们所说的 德干高原玄武岩.它发生在距今6 500万年以前,而且持续了100万年.它形成的熔岩厚度达到2 400米.这种大规模的持久而猛烈的喷发,使铱富集于地壳表面.大量的二氧化碳按扩散到大气层中,最终导致海洋酸化,使海洋生态衰竭,气候发生了剧变,从 而使恐龙灭绝.反对这一说法的人则认为,从化石和地磁研究上分析,德干地区火山爆发的持续时间最多为50万年,在那里没有发现冲击石英的颗粒,而且火山爆 发顶多引起某一区域恐龙的死亡,不可能导致全球的灭绝.地球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它们与恐龙的灭绝地质年代上不相符合.
  祸起萧墙——死于窝内说
  这种理论认为,恐龙灭绝是由于大量的恐龙蛋未能正常孵化所致.由于对阻止正常孵化的原因意见不一,出现了几种说法.主张火山说的人认为,火山活动可能会 把窝内的恐龙蛋全部破坏掉.火山活动会把深藏于地心的稀有元素硒释放出来.微量的硒的人体不可缺少的,但过量的硒却是有毒的.在印度德干地区和丹麦的T / K 交界处就发现过硒.生活在火山活动地区的恐龙会不可避免地吸入过量的硒元素,从而影响后代繁殖.在法国白垩纪的蜥脚类恐龙的蛋壳内就含有较多的硒,而且越 靠近T / K 交界处的恐龙蛋壳内硒的含量越高,于是孵化的失败率也就越高.对于正在成长的胚胎来说,硒是毒性很强的元素,只要一丁点儿就会把胚胎杀死.丹麦哥本哈根大 学的汉斯·汉森教授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他宣称:素食恐龙在进食中如果吃进了过多的含硒的火山尘埃,就会被毒死;素食恐龙灭绝了,以它们为食的肉食性恐龙 也就很难再活下去.
  过去曾经有一种说法,认真恐龙灭绝的原因之一是由窃蛋龙或哺乳动物打破了恐龙蛋,偷吃了蛋中的营养物质.现在已经给窃蛋龙平了反,因为它的尖嘴是用来吃坚 果的.这种恐龙是孵蛋的,而不是偷蛋的.事实证明,吃蛋的动物从来不会把它们提供食物的物种斩尽杀绝.所以白垩纪的哺乳类即使是吃恐龙蛋的,也不会违背上 述生态学规律.
  祸起萧墙——温度高低说
  现在有人提出恐龙的温度与恐龙灭绝有关.孵卵期的温度决定孵出来的小恐龙是雌性还是雄性的.这可以从现在鳄类等得到印证.如美洲鳄的蛋在孵化时如果温度 低于300C以上,孵出来的幼儿将都有是雌性的;如果温度达到320C时,就会孵化出雌性和雄性个体;如果温度在340C时以上,孵出来的就全是雄性.假 如恐龙也有这样的生殖机能,一旦温度忽高忽低,即低于300C或高于340C时,孵出来的将都是雌性或雄性,这种性别的不平稳,最终必然导致恐龙灭绝.
  祸起萧墙——化学元素异常说
  我国的恐龙蛋专家赵资奎教授在研究山东莱阳及广东南雄的恐龙蛋时,发现在地层中自下 而上恐龙蛋壳有逐渐变薄的趋势.在广东南雄的 T / K交界上发现了众多化学元素的异常.他认为化学元素的异常改变了蛋的发育机制,使蛋壳变薄,影响了孵化.因为蛋壳过薄或过厚都不利于恐龙蛋的孵化,甚至会 引起灭绝.
  祸起萧墙——气候变化说
  提出这种说法的人较多,有的认为恐龙是因气候变冷而灭绝,有的则认为是因气候变热而灭绝.19世纪末,利·范·瓦伦和罗伯特·斯隆首先提出了变冷说.这两 位科学家认为气候的改变不是突然发生的.他们研习究了北美白垩纪晚期的地层剖面.从植物和动物化石上看,这一时期的植物还是茂盛的,有许多热带和亚热带的 植物;这时的恐龙数量也很多,而且有多样化的趋势.但到了白垩纪之末,这些热带、亚热带植物都变成了林地植物,生态平稳遭到了破坏,于是恐龙逐渐消亡.事 实上,地球历史上的气候演变的基本形式是冰期与非冰期的交替.更替的顺序是:震旦纪冰期→寒武纪温暖期→奥陶纪冰期→泥盆纪温暖期→石炭纪→、二迭纪冰期 →中生代温暖期→第四纪冰期.中生代末期,冰期来临,气候变得寒冷,由于没有很好的保温机制,恐龙相继死亡.也有人根据深海地质钻探资料,提出在白垩纪最 末期,气温突然升高,恐龙因内分泌系统的紊乱而死亡.但根据对恐龙化石本身的研究,恐龙的灭绝过程至少历时三千多万年,绝非突然死亡.不管是变冷说还是变 热说都无法解释为什么恐龙灭绝了,而哺乳类、鸟类以及部分爬行类却能安然元恙.
  祸起萧墙——食物中毒说
  从三迭纪晚期到白垩纪早期,吃植物的恐龙主要吃的是蕨类、苏铁类、科达类、银杏类和松柏类等.到了侏罗纪之末、白垩纪之初,出现了种子包被在果皮之 内,即真正有花的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是大自然中最高等的植物.在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仅有二十多个科,到了白垩纪晚期已有七十多个科,这就大大地改变了素 食恐龙的食性.蕨类和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虽然都含有浓缩的丹宁酸素,但对大型素食恐龙影响不大.而被子植物含有多种生物碱(如马钱子碱),这些生物碱有剧 毒,素食性恐龙吃了以后会中毒身亡.吃肉的恐龙失去了捕食对象,也必然死亡.但恐龙人全部灭绝是白垩纪晚期500万年中的事.当时还有蕨类以及银杏、松柏 等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数量并不太多.所以这一说法也不能自圆其说.
  当然,食物中毒可能会引起局部地区恐龙的死亡.我国著名的四川自贡恐龙动物群的死亡就是突出的例子.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学院)的夏文杰、李秀华 两位学者在研究恐龙埋藏环境及岩相的古地理特征时,对该地恐龙异常死亡的原因作了探讨.他们分析了恐龙骨骼中的微量元素,发现其中砷和稀土元素镧、钇、镱 的含量特别高,尤其是砷的含量比正常有机体中的平均含量高出二至三个数量级.他们认为砷中毒是导致恐龙暴死的主要原因.由于埋藏恐龙的砂岩及其上下的泥岩 都属水成沉积,检测结果发现砷的含量较低,因此他们认为恐龙的砷中毒是吃了富含砷的食物引起的,与饮水关系很少.
  1993年,成都理工学院地质系教授张景华等人应用中子活化分析法,对自贡大山铺的一些恐龙骨骼样品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也发现那里的骨化石中稀有元素 出现了异常变化.同时他们还发现放射性元素铀的超异常,这种放射性元素会污染环境,造成恐龙的死亡.四川已有几十个县发现数百个恐龙化石点,绝大多数属于 不正常的死亡.从地球化学上研究恐龙的灭绝,这将是很有前途的课题.据悉这项研究工作还将深入地开展.如果得出的结论证实生态环境的污染是恐龙死亡的原因 之一,那么必将进一步提示今天的人类不要破坏生态环境,要从恐龙的死亡或灭绝中吸取教训.
  祸起萧墙——与哺乳动物竟争失败说
  哺乳动物与恐龙似乎一开始就是冤家对头.在三迭纪晚期,恐龙刚刚由古老的爬行动物中分化出来,而从兽形的似哺乳爬行动物中分化来的哺乳动物也已出现在地 球上.在日益强大的爬行动物面前,哺乳动物数量少、躯体小、处于微不足道的地位.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哺乳动物显然要双恐龙高等.哺乳动物是恒温的热血 动物,有调节体温的汗腺、毛发以及皮下脂肪组织,既能够在寒冷地区生活,也能在较高的温度下生存.而恐龙却没有这样的装备和机能.英雄的脑子很小,而哺乳 动物的脑子不但高度分化,脑量也比恐龙多得多.脑量的增加,又与大脑皮层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不仅是高级心理活动中枢和运动中枢,又是视 觉、听觉等感觉中枢、使有机体各种活动的指挥系统得以加强,于是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在这方面恐龙是望尘莫及的.有人提出:在白垩 纪晚期,有的恐龙体形仍在增大,但脑子并未增大,是一种病态,最后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但也有人指出:动物脑子的大小随身体大小的2/3次方而变动,因而 大型动物与小型动物相比,只需要较小的脑子.但无论如何在神经系统方面,哺乳动物大大超过了恐龙.生殖方式是判断一个门类的生动是否比较高等的晴雨表.哺 乳动物是胎生的,胎儿在母体内生长,比在恐龙蛋内安全、舒适得多.它们用乳汁法哺育后代,对幼儿的照顾比较周全、时间也较长.恐龙中虽有慈母龙、跑山龙的 亲子行为,但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父母”下了蛋就听天由命了.取食方式也是衡量某一类动物是否进步的标志.哺乳动物的取食工具牙齿有两个或更多的齿根固定 的颌骨内,已经有了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的分化.通常把前臼齿与臼齿叫做颊齿,颊齿上有齿冠,齿冠上有齿尖.这样复杂的牙齿结构使哺乳动物在切割、咀 嚼食物时比爬行动物恐龙有利得多.很显然,恐龙在哺乳类竞争中失败者.但为什么恐龙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称霸于地球,而同时代的哺乳动物未能取而代之呢?对 此,这种竞争失败说是无法解释的.
  祸起萧墙——其它说法
  除上述说法外,还有一些观点初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也经不起推敲.例如大陆漂移论者认为,大陆漂移使远古的泛古陆解体,古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引起了 地球气候的改变,使恐龙因不能适应而死亡.但恐龙化石的研究却表明,它们可以在寒冷来临前向气候温热的地区迁徙.
  又比如有人提出,在白垩纪与第三纪之交,地球磁场发生异常,从而引起恐龙生理以及生殖功能的紊乱,最后导致恐龙死亡.在过去漫 长的地质年代曾出现过多次磁场倒转(反向),至今原因仍不甚了了.即使恐龙果真遇到过这么一场劫难,在恐龙化石中也应能测出超常的原生剩余磁性,可是直至 今日尚未找到这样的记录.
  1987年,有人在一块8 000万年以前的琥珀里发现了气泡.经过测试,发现其中氧的含量过少,于是有人提出恐龙的灭绝是由于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低造成的.因为尽管恐龙的新陈代谢 比较缓慢,但氧气不足也不能维持正常的活动.另外,也有人说是氧气含量过高所致.如果恐龙在氧气过量的大气环境中生活,就会消耗过多的能量,需要不停地吃 东西,以补充体力的消耗,这最终也会导致死亡.这种理论也不够严密.琥珀的封闭性不一定很好,即使天衣无缝,气泡中空气的纯度也值得怀疑,而且它只能说明 那个时代某一时刻某一地区的空气情况.
  在一百多种恐龙灭绝的假说中,也有一些荒谬绝伦的说法.比如有人说,恐龙吃得 多,排出的粪便也多,它们不会处理垃圾,最后便被淹没在垃圾之中相继死去.又有人说,恐龙因为得了难以忍受的皮肤病而离开了世界.也有人说,由于食物的缺 乏或遗传因素的作用.恐龙集体自杀了.还有人认为,恐龙是在猎取食物时被哺乳动物杀死的.更有甚者,竟然提出恐龙是因为对生存感到厌烦,而光明正大地死去 的……奇谈怪论,不一而足.但这正说明恐龙的灭绝是相当复杂的待解之谜,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所能解释的,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综上所述,似乎可以看出主张祸从天降的突变论在理论与证据上略胜一筹,但实际上主张祸起萧墙的渐变论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化石是古生物学家最信服的证据.
  从距今7 100万年到6 600万年,是最后一批恐龙生存时间,欧洲的地质学家把白垩纪这一最后时期的地层,叫麦斯特里希特.这个词来源于比利时王国的麦斯特里希特城.今天,在全 球许多地方都发现了这一层位,但只有美国西北部特别是蒙大那东部麦斯特里希特层与上伏的古新世地层中找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为研究恐龙灭绝提供了丰富的材 料.麦斯特里希特层的上部地层,叫做埃尔克里克组.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的古生物学家威廉·克莱门斯以及罗伯特·斯隆就在那里 工作,以后又有不少古生物学家在那里进行化石的采集及研究.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恐龙不是突然灭绝的.在埃尔克里克组地层中由下而上恐龙表现出逐渐灭绝 的势头:这个组最底层有十九个属的恐龙,往上16米处减至十二个属,再往上到顶部只剩下七个属了.最近几年,美国的一些古生物学家又在蒙大那州的西北部埃 尔克里克组织内进行工作,他们测量该地层每吨含恐龙岩石中恐龙牙齿的数量以及每立方米内不同种的恐龙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白垩纪晚期恐龙的多样性已开 始逐渐衰退,同地胎生动物的数目却在逐步增加,正在替代恐龙的生态位置.换句话说,恐龙是在白垩纪最后的500万年中逐渐灭绝的.
  另外,地球上恐龙化石的分布状况也不支持突变论.因此许多古生物学家认为,复杂的生态因素才是导致恐龙灭绝的主要原因.这些生态因素包括白垩纪晚期寒 冷、干旱天气引起的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下降,气候变化造成的植物种群变化,由此引起的恐龙食物链的改变或中断,以及日益发展的哺乳类对于小型、幼年恐龙构 成的威胁.但是,我们也不能排除祸从天降的可能性.因而目前只能说,生态因素的改变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祸从天降等错综复杂的内外因素,导致恐龙在白垩纪最 后的500万年从地球上消失了.
  这个6 500万年前的灭绝事件在今天看来颇有警示意义.近年来,全球性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由此引起的生态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探索恐龙灭绝之谜对我们人 类现在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重要意义.通过认识和了解恐龙,人类应该意识到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我国台湾省台中自然科学博物馆内的生 命科学厅中,有一组名为“恐龙的晚餐”的展示,情节是两条恐龙边进晚餐边对话,对话的内容大意是:人类经常谈论恐龙的灭绝,但人类自己却已经把地球上的生 态平衡给破坏了,到头来人类难免与我们恐龙一样从地球上灭绝.用活恐龙(机械恐龙)的对话来告诫人们,从恐龙灭绝中吸取教训,真是独具匠心,发人深省.
  然而,正如美国古生物学家卢卡斯所说的,要最小限度地评估恐龙灭绝的损失,也就是要充分肯定恐龙灭绝的意义,但也不能过分夸大.不少古生物学家都估计:从 三迭纪晚期至白垩纪晚期有九百至一千二百个属的恐龙曾经生活在地球上,而我们现在已知的只不过是其中的30%—40%.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找到所有的 化石,无法确切统计恐龙的总数.另外,根据有些恐龙是恒温的热血恐龙的理论,恐龙并未完全灭绝.起源于兽脚类恐龙的祖先类型的鸟类,就是它的后代.当然, 目前这还是个争议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