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诸葛亮、周瑜关系研究 要求:1600-2000字的论文(高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7:49:35
语文研究性学习: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诸葛亮、周瑜关系研究 要求:1600-2000字的论文(高中)
x[r*InvL?u|X$BĦ66 I@K5T0' VL_w⍇"^U܇wmnuuUs[.>W+]ѝ+7w*߻喊,;.'XO˿5h}~]n>uO?w)K;tO6޶?e'k\9,:jj؛5'/*=ЕwZFںr+OmS{ײvRIo7_z-\yJu[>AB=t,ݭ^v7Ov~mAn&cUsS%|+EwYS*ܘ>^Ԩc<#R;oԃXwjQWQwjSV;fT~$>{T5>nPI$[ B0&)RudfX6$Qn[CO WxKIR/w~%Kxz6Ct7OZT-G:j1;JŇ UөڶU2[HmkNn I 67ՅaO(9X\e^udBepxݢ+uAIXl5˙z8 mΫh(b'6oꖮoO@oPƉ)OD$ QBܫ9T/,wƁDDȭ_b3 RhdW#tvKIB謁3$"0[z۵YT%z*={S : 6mj~ﰥs%^_[vSeQ_-,#_4QiF$PqJP)"^l q/zSo<כɭ=^On9\PN40&{-,?'d@+]HyvB`a[߶BHJtg`H6bӀՠ:_xAJ5N2en'!lc#mD:ۡ1TiAچiy;Fn][:QT[,2#9o[0prxq[+mG[>90 g/]+t=[TВF+eY\\VfHK DMƚD@0]ATՒds"kʰ*J"+> 4O4H{RK8"4S*a{ ?^6- {I=fd i@jb܆sUh6Խ%M|瀪pcas5lV`rcʼne5Y 7q━5fA]^l]JOf$Nڧn.4#<-EUd iDcFS"gYGoQ^܇5+ FWkbP??mP (D]NJz֭6id8[+S8_SW_PApU΃aJ\.;nlޏMJo(<+\t,`k3ttwU5[R ꬯3՘WIsf7:z$,Znpttw͹vCa9r#AYʠ[ !%IDE=f%Mvp| `E$E˦ؐ`pE1-9 h2d0UFFTq)ťJ.i/@!YN$<Ξ D8ZjK) mc'KܟZ_(_಺y&b1S:SN2 qvPH^eDk}Ӗb.[{|-H#LJPPL"'!  ; M0G!1[`AѭgoW9H ](ul`^XH8FhGnPLv FQ(- Km){U8ֻ VTID1@ee ];QO57% YslA#"n8HOSHKE@L? 'r-2)ymP5oܧjJ~&1R)(NB=J9Z5gfe^!8X+-)핗zv;3P~80ԵoַTa7yCoH0+Qi&$ $YW35>s8X=z@Z 3HZ '1I]0޶I[aQ]}mc {϶Xq92[( uUIQ5?vml)95Vf |z36jc$PRUzn-Gl'^s v/FܪXfԹQQ@rH1!Y%uQ3<XxMPMA^UZ2=CRaJ:tm\X&o'X aݰHҷ1]zSKyQ/k-ټ zH[2ҌΘ>3ep I?v׻Ƕu{騘{ oM3Qۺ7?YPցd7>^Eign@0AC&?eX:/ "Nt%1DX~ Bx'fYی菙~P/QzIYnsM;8Y`=8+Ί:Sw4|!0Q{{7F+-IsL_EK62 vMIE&#aS^d'ۉ>ԥC H MhHwS |8". e `EEQH6/(u:C\՝2p90LF׺ *6IIoP9/\L( uupsOǁ8b.O` .ʉH}|08LQ5S.d!et *Lm2MAC''9pmg&}F^&(G$`l Օ ],t:$fVQ9P>퐟dV+X*`fbIauoE3anu$L?a9ΫԿ~眫?g$7A4ٳL&d4FƤnSz~/A AaVw9w+f;xfdyݪ];6lAMKSjP^K$m{6CH&Hݔ|zip":ztw"(ISL3$nVf̰7##~u1--\|%jB)Pќ[/;e䀳_Itd'층fM?W]`cflr߬F1: ~%~Ob/Kͅ}\um/A2]kbFITA}{2-lH֤chM# `wv%m؛?'u4R5ސw#v$^*EX!?2 r"3ng 4"BZk_[8^"ʎ`,Y[v&B֔Ύ\u.o n\疿jn dیz$_aHlkG厜U3hSBE=?rZuFrŋN'7={)AD?0^3&KxbbGY. g6̐avrt0oE XNy1cdHpS::6X浉mHGj)pMs&7Z#{]^6f#?cvГA2Axz?*H r3/j3Ou{=~jk=S  fs0FJ>Ƽ\/fAAӔu 2RN_}BEryG9xoD  b+Pv͔ Q8>tvwN!^,Zw~}nsqWT['+OY9W-AqHPY9K)ˡǃjETLG776!^<+>̍s! !"݀E0*K\/I\<48ztƾ|dվwJU f|.[N99b8ɹh%N-?zFQXRwZ;b"l [d([K6`{fXP(iX!g HHG|N;O޸Z r k/^n B$udR͐75 ZM0jf) N F#IwVܠXCWsGDad@3Yo@iu)`<ªJ0ˤܼGK)b7puțM$a *P辍.(tek[i~eϧqx%8˻I돯22wH-^xP>N#J&l.W3v0䟂Hs6i7΃V.<9 dafxf`ʂL?

语文研究性学习: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诸葛亮、周瑜关系研究 要求:1600-2000字的论文(高中)
语文研究性学习: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诸葛亮、周瑜关系研究 要求:1600-2000字的论文(高中)

语文研究性学习:三国人物性格探析 诸葛亮、周瑜关系研究 要求:1600-2000字的论文(高中)
首先,我们说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周瑜,他们的结局可谓都是悲剧收场.
杜甫有一首名诗《蜀相》,尾联尤为著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说的就是诸葛亮功败垂成的悲剧.然而,诸葛亮的真正悲剧似乎并不在此.历史上的诸葛亮和《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已经合二为一,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必要加以区分.文即史,史即文,文史之不分,似乎已在中国人的心中牢牢扎根.总之,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历史人物还是文学形象,其贤相楷模的定论似乎是千古不易的.作为道德人格,他确实有不可否认之处,然而,作为一个政治家,他做得是否成功,却颇有值得商榷的余地.
诸葛亮最大的悲剧在于后继无人.中国民间有这样一句俗语,叫作“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谓一语道尽了诸葛亮身后的凄凉境况.遥想当年,诸葛亮六出祁山,胸怀凌云壮志,手下猛将如云,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其情势至今犹动人心魄.然而,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暴露出了人才匮乏的问题,显示出蜀国灭亡的先兆.三国后期,“五虎大将”已相继去世,等到廖化出台,诸葛亮治下的西蜀,已如强弩之末,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将领了.诸葛亮一生追随刘备,可谓言听计从,无所不依,但从公元207年隆中决策,到234年病逝五丈原,其问长达27年,居然没有找到也没有培养出一个接班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直到临死的那天夜里,他才哀叹平生所学的兵书,遍观诸人,无可传授者,于是退而求其次,勉勉强强地传给了姜维.然而,姜维其德可嘉,其才却不如诸葛亮远甚.虽有丞相之心,却无丞相之才,再加上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数次北伐,皆无功而返.至于最后试图眼降来保全西蜀,实在是让人感叹莫名了.
其实,廖化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平庸将领.相对于姜维,他颇有些务实的态度.对于姜维的三番五次的无效进攻,他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兵不战,必自焚.说的就是姜维的这种情况啊!智谋压不过敌人而力量又小于敌人,还要频繁出战,怎么会不败呢?”廖化的评断,不仅指出了姜维的弱点,也映衬出了诸葛亮的不足.诸葛亮的务虚不务实,在许多地方早就表现出来.刘备临终之前特意告诉他: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他偏偏和马谡这样的人谈得来,
其结果是失了街亭,葬送了一次东征,马谡也因此丢了性命.可是,诸葛亮在“挥泪”之时,只是自责用人不当,何尝对自己的性格作深层的反思?当其隆中“三分天下”之时,何其雄阔,然而,当其五丈原上遍视左右,无人可托时,又是何等的凄凉!当他秋巡五丈原,自觉凉风刺骨,不久于人世,不自觉地发出“悠悠苍天,曷其此极”的慨叹时,他可曾想到这一点?
对于诸葛亮,历史的评价与道德的评价往往是大相径庭的.崔浩在《典论》中这样评价道:“在九州鼎沸之际,英雄奋发之时,诸葛亮与刘备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崎岖之地,僭号边鄙之间.只可以说他像汉朝偏安一隅的赵佗,怎能与汉初的丞相萧何、曹参相比呢?”而杜甫却说:“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功臣.”对诸葛亮表现出了毫无保留的赞扬与同情.然而,当我们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一切的时候,我们哪里还看得到历史呢?实际上,这种评价标准的背后,就隐藏着深刻的悲剧.
对于周瑜,他在《三国演义》中只是个衬托性的人物,是作者为了更好地歌颂诸葛亮这个正面人物而刻意塑造的艺术形象.周瑜的结局,作者把它处理成被孔明活活气死了,看上去不合逻辑,出人意料,细细品味,似乎又在情理之中.在书中有关的故事情节中,可以隐约地看出他的一些才气和勇气,而更多地看到的则是他的气量狭小——“小气”.这便为他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周瑜的“小气”主要贯穿在围绕赤壁之战,以及战后的“借荆州”、“取荆州”所展开的诸多情节之中,即表现在周瑜与诸葛亮两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中.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了突出他的智慧、稳重、大度,罗贯中处处刻画出周瑜的急躁、“小气”.早在赤壁之战前,曹操的大军压境,欲扫平刘备、孙权等占据南方的军事势力,刘备自知绝非是曹操的对手,而派诸葛亮去东吴作说客,动员孙权联合抗曹之时,周瑜与诸葛亮首次交往就显示了这一点.《三国演义》第四十四回“孙权决计破曹操”一节中写到:周瑜从鄱阳湖回柴桑,向孙权陈说“战”与“降”的利害关系,认为已尽释孙权之心疑.但当周瑜问计于诸葛亮时,诸葛亮却说孙权“心尚未稳”,周瑜于是“复入见孙权”,结果证实诸葛亮的猜度是对的,由此周瑜即生杀亮之心,最初显示出了他的小气.紧接着周瑜又设下让诸葛亮“黑夜往聚铁山断粮道”一计,欲借曹操之手除掉诸葛亮.当诸葛亮向鲁肃揭穿周瑜的计谋,并以“吾水战、步战、马战、车战,各尽其妙,何愁绩不成,非比江东公与周郎辈止一能也”之言相激时,周瑜大怒,欲“自引一万马军,往聚铁山断操粮道.”为了反击诸葛亮的一句话,竞置自己之地位和责任于不顾,欲与人家赌输赢.当鲁肃又一次把诸葛亮对此事的看法向周瑜作了陈述后,瑜更是摇首顿足曰:“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此举不但显露出周瑜容不下贤能之才的小气,也暴露了周瑜遇事急躁的性格.在赤壁大战的紧张筹备中,周瑜还是放不下对诸葛亮的嫉妒之心、陷害之意.这主要表现在历史上并无实事、完全由作者虚构的“草船借箭”和“借东风”两个情节中.先是周瑜以军中兵器不足为由,要求诸葛亮在10日之中造出l0万枝箭,同时又“分付军匠人等,教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企图再次借曹操之手除去诸葛亮.但没有想到诸葛亮凭自己的智慧仅在3天中就轻易地从曹操处“借”得l0万枝箭,破了周瑜之计.此计不成,周瑜本该吸取教训,与诸葛亮共商计策,联手抗曹,然而当诸葛亮去探视病中的周瑜,并讲出其病因,随后主动请缨,筑坛祭得东风时,周瑜的难容别人之才的“小气”又一次勃发,派
出丁奉、徐盛二将去截杀之.可见周瑜的“小气”——欲杀亮之心愈演愈烈.身为三军统帅,面临着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压境,竟不顾敌强我弱、急需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对敌的实际情况,却嫉贤妒能,一味地谋害忠良,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赤壁大战后期,曹军既败,孙、刘两集团又围绕以荆州为中心的地盘归属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而演义出“三气周瑜”的故事,又进一步表现出周瑜的“小气”.《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孔明一气周公瑾”中周瑜在收复南郡时,中了曹军一箭,医者日:“此箭头上有毒,急切不能痊可.若怒气冲激,其疮复发.”按常理周瑜应当懂得自己作为主要军事指挥者的重要性,完全应该谨遵医嘱,无论遇到多大的变故,处于再大的逆境之中都应保持冷静,平心静气地保护好身体,以稳定三军将士的情绪,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正当吴军打败曹军,周瑜将率部队收复南郡之时,南郡却意外地被诸葛亮所袭,周瑜大怒,忘记了医者之嘱,又一次显出周瑜的胸襟狭小——“小气”.随后,当探马陆续报来荆州、襄阳又皆被诸葛亮用计占领的消息时,周瑜更是怒气填膺,大叫一声,金疮进裂.这是诸葛亮用计“借荆州”,言“借”实是“夺”,事情确实令人气愤,但战争中,一城一池的得失,决不能说明整个战争的胜负,荆州、南郡、襄阳三城虽被刘备占领,但这丝毫无损于吴国的力量,而且虽被人占,却还有一个“借”的名份存在,在有条件的时候还可以“取”回,更何况为了对付北方强大的敌人,还有必要继续加强孙刘的联盟.因此,周瑜远不必、也不可为之动怒,而应以政治手段、外交手段加以解决.《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孔明二气周公瑾”中周瑜为“取荆州”,鼓动孙权用嫁妹之计将刘备赚往东吴而谋杀之,继而夺取荆州,但不想此计被诸葛亮再次识破,便将计就计让刘备与吴侯之妹成了亲.当岁末年终,玄德依孔明之计携夫人几经周折离开东吴时,周瑜亲自带兵追赶,却被云长、黄忠、魏延等将追得无路可走,“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日:‘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曰:‘可再登岸决一死战!’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日:‘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进裂.”又是“金疮进裂”,周郎“小气”得可以!接着,第五十六回“孔明三气周公瑾”中写周瑜以诸葛亮提出的:取西川后即还荆州的条件为由,自领兵去攻打西川,欲乘刘备出城劳军之时一举杀之.但不想又被诸葛亮识破了“假途灭虢”之计,并派关羽、张飞、魏延、黄忠将周瑜四面包围,周瑜又是在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周瑜被左右急救回船后,又听到军士传说:“玄德、孔明在前山顶上饮酒作乐.”更是恨得咬牙切齿.这时,小说写道:“(周瑜)长叹一声,唤左右取纸笔作书上吴侯.乃聚众将日:‘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言讫,昏绝.徐徐又醒,仰天长叹日:‘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周瑜,一代英才终因小气而过早地结束了不该结束的一生!除上述这些重要情节之外,在整部《三国演义》中,凡涉及到周瑜之处,罗贯中无不牢牢地把握自己的写作宗旨,突出周瑜的“小气”.如在对周瑜与诸葛亮共事交往的整个过程中,处处以周瑜的心胸狭隘、嫉贤妒能来映衬诸葛亮的目光远大、顾全大局.罗贯中通过对这些情节的描写,刻画出了周瑜这一形象的勇气有余而度量不足——小气.
其次,在军事才能上,周瑜“雄姿英发”,但始终略逊孔明一筹.
作者首先通过曹操在与袁绍、袁术、张绣、吕布等军阀的交战中的所向无敌、屡战屡胜来突出曹操的军事指挥才能;接着又通过对赤壁之战情节的展开,渲染了周瑜运筹帷幄,连设妙计,终以3万兵马大败曹操的83万大军,创下了中国
古代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说明了周瑜的指挥才能比曹操又胜一筹;在赤壁大战的组织、准备过程中,周瑜的种种计策,使曹操屡次上当,但哪一计策也瞒不过诸葛亮,而在大战之后围绕以南郡、荆州为中心的地盘的争夺中,周瑜更是屡败于诸葛亮之手,直至被诸葛亮气死,又进一步地说明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又大大超过周瑜.这就以胜于曹操的周瑜反衬出更胜一筹的诸葛亮.
再次,在性格特征上,罗贯中同样地将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物对照起来描写.他将周瑜写成心胸狭隘、意气用事、目光短浅、不顾全大局的人物.这主要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器量狭小、嫉贤妒能.《三国演义》自第四十三回到第四十八回中,着重描写赤壁大战的战前准备.为了建立和巩固孙刘联盟,诸葛亮作为刘备的代表与周瑜共事于东吴,罗贯中使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一时期周瑜嫉贤妒能,描写了周瑜多次以诸葛亮的才智高于自己、日后会对东吴不利为由欲杀之;而诸葛亮虽对周瑜的聚铁山断粮道、限期造1O万枝箭、美人计等计策一一识破并化解之,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一再忍让周瑜,以一个长者的大度巩固了孙刘联盟,为最后取得赤壁大战的胜利创造了前提条件.罗贯中巧妙地用周瑜的这种“小气”反衬出诸葛亮仁厚、大度和目光远大的形象.二是冲动急躁、意气用事.在赤壁大战,打与不打,即抗曹还是降曹尚未最后决定之时,诸葛亮为了坚定周瑜抗曹的决心,抓住周瑜的心理特点,以曹操造铜雀台,欲置“二乔”其上之言来激怒周瑜,果然使周瑜勃然大怒,当场表示“望孔明助一臂之力,同破曹贼.”周瑜不顾事实真象,仅凭诸葛亮一番话就被激起满腔怒火,这一情节既揭示出周瑜“冲动急躁”的性格,又说明周瑜抗曹的决心完全是出于一己之私(怕老婆被人抢走).其后的聚铁山截粮一节中周瑜又因诸葛亮的“江东辈不会水战”一语,便气得要亲自引兵出战.特别是赤壁大战后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的诸多情节,都说明了这一点.罗贯中以周瑜的这种小气的性格特征反衬出诸葛亮老成稳重、胸有成竹和高瞻远瞩、具有大家气度的性格特征.
总之,罗贯中通过人物性格的刻画,把周瑜描写成心胸狭窄难以容人、遇事急躁、不顾全大局的人物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诸葛亮这一正面人物的衬托.在《三国演义》中,经罗贯中对周瑜与诸葛亮的艺术处理,确实起到了一种明显的效果,即给读者留下一种印象:由于周瑜心胸狭小,必然导致其嫉贤妒能、目光短浅,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宽宏大量和目光远大、顾全大局,始终把巩固孙刘联盟共拒曹操看作当时的重中之重,则孙刘联盟完全有可能破裂,也就不可能有赤壁大战的辉煌战绩,甚至后汉三国鼎立的历史都有可能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