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母亲的文章及作者文章一定要名字,作者也要(+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8 02:23:16
赞美母亲的文章及作者文章一定要名字,作者也要(+急)!
x|r+KvݯnFt|A3'8 IUx_Z{' <-9?F]TUVV==d_%WE;(lfo~ȞSn $j3U=^m??j7cwr,n~K0fL1Y.MF0zm<]dbzčv3m^;\k;;s魧mf~n`/#SmSyC5M>f13{=EoH1:O Ľ 0ͼ̞7lpVKf:yνfm}zfV48,G{=E'd_G'#ߍM?M΍ 6<| Mf3ft#=7p~TK$9XM#=-?׋ko дA%wc,u5[L't`3rg)QyYln0z6y}5Zјdl3!h73;5)Ă Y/cK&5K3ÚQd_uˌX?<^ؓIӁL|A0F&S$bȾwyS.zI3o'Zm:?i Rryӕ fQd )swqyJu^};sՔvwmf}L7O8V\FШ rd3ѰY\w!1m(^aV?MRe #u|)Lb!S'ͽnf ^#FANs m_׿$j8ה`$Vpjf*h,Ÿ %{xJ } 'җrf0;#D;񠮨@ɟhZmf-2S@/`)c ;6&tZQ Arq_"΄N]pmt7k/uy+s]-L sdCKՑ${&ƀVċg5|B`{OX`%qIګ3tDm#SR`;SL*F` I:et` SL q|oO' iگaYA{xMQ%8%s߫Ԗa9C5Hvi {>,*'G`mU(ا?'J?Esbt Sڬ/0}a"EntLAW?mw(0NB a_=àdt0 6Ws9G=}Ͷ6˒>wU0"=e !+z"fqE!+`NzKs_UwN6Gh~ Ԇߕ)NCv :_ Aa%5(x=NxfQ6h^* gJϸIAD#{Q -ީ$erZ{AR)`zϏ߃JJbԾ T4) EkKK?QԯtRĞM թNlk?pslCs!8Ż-{H&׀zFT)*^S|S$fd,boT:R%Ffq("o\Z1qA F*N!\+WLm]"'oᷯq6H,*s;I43%䬐l4ދ_M(%p)Ȋz{c0q[|P˿_}prj3tJuy.X.l Do -~IϤ(a6 |\nkeS/w~{:!Wvpŀ$ᶶ j󪕿N8mVj7|ݽlCWSmzM!Ap)q8.Im#4' nܙPC!׋)9N#{ʱer<6;A^hTԘAFD)8뒧m.EV6~F҅!*b`,̗2gkGa]ϲq.<\xQzcvTjU֬n@vF3S0= "T_7[͔ڼCp7IS> /)ccfw8Us enb/ =!|Y= PbmW|W&Tfre Z),7LƪjU`{hN`?PNSޜ! 67 趨mP=/B *{[}5ɜ{oDv[@ poQo_AjLO/`N'-f6)&Μk+μk+NB 62Tļ0Zmu3ҏ3"aL|G~%I+ᒟCg)U@f|aonvd{%{/еĈ`?3MR4f[,CV Jσŵ]iD}'/\ yȣgMDc&7Oz^ Wz-^VitER qgD.&Ͽ45es{F_S/aHh#mID[~i 5!t*.Pd6_xh/Hߛ;1;z1#jBΤ4Z {S]K58"]C- $8woUt5ͣsԎ{Jk K2Z&a/u54:`#Lr)QZ>p15،y 4:!ȶ329rY'm ԏ\,8K  'Sek0ڪ},CϭuNvBvlQ;a]DmC\B^7#ʔ.R T M͞{$1횎)J^e0fd(*[^0L3"玑rb2'T5;cԶyC/mCD|]/*гSro!a#fV7W9.JmKL2D)чt>%d$/#$j{#DF5ݤ%g,n``Ph4˛:+-iwFo鍋GSDpYNۻ=Fry8itHhIDΥevQMПim-O"f\#BKsew2b4 >TS*.pOLPg>ы۟~v:q6X/_IA3t&?Ki=qݑ=TS=0H7Iȱ&SQBͲI iGD6_9v,z(  gibUG\G+Sc3]ZDf41@]!jsɃ;)BfD0S&eӼ:k>S*G#`(NrOӤ{ cflII$\B_£y#U>F)9ϝPA=TͭBnqcmF .gbCzڜ NuJJ-K8^Sc&ׁ6}ΐBj5$ͷ`BR%)^(ǭ'IѤr%%/|kq[K?H7yR85ߨA(/jIbCX$T?lI+)噁;' [+&]Wq05Ad=8l/g8V_k>j-.MXA inE=JA“-pg)5'h[)as{$˂ٷ=zaS8Q'=ޮ@P]1u 5Sv5I}rҍg룟Z.MVq<{\nψMZڵ/5 t/>۫k8ΒLLz@ S $r<ZB PaяgiG]I!ǚ6ۮc1s![..v^d( =0l Wʣ8gK'yr+3\bx?p$6P$DJ͆3,P 0Ta[&C0gq3}[Om.OBH`z?_Ƙ񫄡%"As}0%VBe F,m.6,_#5Dk,8TGTpZ]ZDMCg 55 ~;I^5v C1'2x;M0;]o{_d8 ^,V5SQE]8v;'LK(c~T,{x|BNd,Z$)yY)"U LT{%Yz$2.n_l~jKܹdBJaX+r< 6FWSE)q1X}fN$5<&c՗UuB@"h*i9s fyEݛK  8-qHwgq/k2#7Ԁ=`$!KFl?rv|`tzc?@)\&9޶E57ɠkk$Á" V'dvYV6 deYa3Q9]DEW3VPѧMa6mԅB8tÐ<Jege203{9#7l*6)O#;+ `off~ PP!aSbE=t] 6A1Xned! pY8qA p(3qI=}u"MC*7G+# \$rfJ*Gk8m5bo8Bg~:KN*%;gc$qbddGyz 8JfG&gQHA2zI((#!Ԅev`ORSu7ц_bR}cfN+g9u=| FK'#wR&B23xlqb;o7%cvР5)G;й{/P=3cP?3$ZEo8ۯĬ$챌$]5B<Mu{f^gl.e,~*n~=OpW=0Uq7F_9=9r&64"'uvBi6ɥ$>:-3.2[Ѵdr SY5XКvv*QT.baW,_< zL Bža@*/$qq.,UN4q_zݙ^?mFҝ}? Ix|{q Y,f's"'cd[;%@I+ޝno' IBtpA0~ Q L%jP9N"?]s(xFeK4goF#, 9k><6;gKL9 /#d9鸁|o{ί²/B84-2c~D@G9/gbBgb)|_X9h4t8YTOksG<񊧅tL"~rcQgc|ɜ介[% t qʜpn<ɍ-"ƒ\"F( 657W*ƞV_^q Ǹ#zjF)i찘%]5x]=G"??/2Gsmx팟{< NFt+Nѹ;>ITt A~J}vis-t>4 rK*`u ^U_vӼi. 5x+S3jK/_!}WG*?Tj89Q))U^=1L. ˶KVMqG\_[KP`1UnsҜsBxV~iWdx_iS =pwVRy;CbWFW@DO`D\c $Õd 5RTɬ-]m5䓒3WFs3`yWee~Nxz&A/z<͒f8e: rW;J-șfJ&uF(Ꮺ$K4}bx xW-4"vdO &ʦH^6` bC,v=W̃ds,w@Au#DGp?)ow4pvwI 6tXVեY&:s]`0LkaNl0S="NU8ނ%!r5AExwt1e0"#1{3! RXʥhEai{CI%B0$w#28נbުp9S*&MKy¼}Zi1O3gQfO[ ",Ru@ qTru87, &XR`.ƗKwqtd?L*yCI;!verlc!%)ˎ'֯x7b' Ly{|ʼ䌔+rRܱ'#(L{ܬwĴ(I㼁#Uk?gJ[ ,2"_op¶D?x` ,_~[J6>雐-1> n?Kou?/ p+Qqk%}rMi7\`>rR |'k, t+KR%Wnr+*ᇸ"7 Cc^i.nAWhKDkܗe;a^qȠx!s* ;=WkyvǸJGgHݵ1+:GJsrERR 'i-iO.l 1$%lO"C|ۋU}$J?Y䤇vM,S-i ieVTGP}ѕ)| };"\ƪ[/027÷>eai*@/jW\4]D`ny~h#vaZUiֿhsh,O<0F0fr_"wIƒ'Y!gęӵ_AuM-1}yH>*\³W1~@CԻMA# 4ʻv2"/onog+ݘtK-kWR7ԾF!$^ 6֗P}?yS}BT><-S Ń|C QNTkIQwzSI@TG} ;RZ}5B}Mi= A ١M| ׃lF4m\L2r䂖J#CQ[AkÓׂ>\!;AI0,;]ipU0>`Dvadvn3k8a_>#\zo5AB,0|&HWl!KL{>SX =ez$oX.$v*\/php8)%?f柀yOkݗ~% IE $+Ƞ 6o= e9=08 ׌͜Ai>7Ppo'P,m Z.-Tj;{a)k⡬#x u]? țbMK‚))j{]`3ݎjֈ)5еg>5/ux$l'ҶvN=^c!Hc:I/uS?8¦{lG*aa&w?\kKa I0Y4z!?LnINߕr~n S9+KNfxjԴdɶw-3.YrL_WCpS^a۾ |W%E7_ WϓKa֑D%ݷUєEpYc іu"S(-D+~.~cS+h;՞ Thwo+VLqƦ##2Z;+z H~|lI+Ml_Mu\I&N!%491 ~*8oc-ce_uӄٜ+n^ N2Úmtm#XfdrhO/t*ɗO*JMwV_BravQ'8 ~)* 32kwѼG z4+|r˝ =Ÿ

赞美母亲的文章及作者文章一定要名字,作者也要(+急)!
赞美母亲的文章及作者
文章一定要名字,作者也要(+急)!

赞美母亲的文章及作者文章一定要名字,作者也要(+急)!
母爱无言
张 顺
听说过两个有关母亲的故事.
一个发生在一位游子与母亲之间.游子探亲期满离开故乡,母亲送他去车站.在车站里,儿子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要到发车的时间,母亲急忙从身上解下裤腰带,把儿子的旅行包扎好.解裤腰带时,由于心急又用力,她把脸都涨红了.儿子问母亲怎么回家呢,母亲说,不要紧,慢慢走.
多少年来,儿子一直把母亲这根裤腰带珍藏在身边.多少年来,儿子一直在想,他母亲没有裤腰带是怎样走回几里地外的家的.
另一个故事则发生在一个犯人同母亲之间.探监的日子,二位来自贫困山区的老母亲来探望儿子.在探监人五光十色的物品中;老母亲给儿子掏出用白布包着的葵花子.葵花子已经炒熟,老母亲全嗑好了.没有皮,白花花的像密密麻麻的雀舌头.
服刑的儿子接过这堆葵花子仁,手开始抖.母亲亦无言无语,撩起衣襟拭眼.她千里迢迢探望儿子,卖掉了鸡蛋和小猪崽,还要节省多少开支才凑足路费.来前,在白天的劳碌后,晚上再在煤油灯下嗑瓜子.嗑好的瓜子仁放在一起,看它们像小山一点点增多,没有一粒舍得自己吃.十多斤瓜子嗑亮了许多夜晚.
服刑的儿子垂着头.作为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正是奉养母亲的时候,他却不能.在所有探监的人当中,他母亲的衣着是最褴褛的.母亲一口一口嗑的瓜子,包含千言万语.儿子"扑通"给母亲跪下,他忏悔了.
一次,同龄的朋友对我抱怨起母亲,说她没文化思想不开通,说她什么也干不了还爱唠叨.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故事讲给他听.听毕,他泪眼朦胧,半晌无语.
母亲的心
叶倾城
朋友告诉我:她的外婆老年痴呆了.
外婆先是不认识外公,坚决不许这个"陌生男人"上她的床,同床共枕了50年的老伴只好睡到客厅去.然后外婆有一天出了门就不见踪迹,最后在派出所的帮助下家人才终于将她找回,原来外婆一心一意要找她童年时代的家,怎么也不肯承认现在的家跟她有任何关系.
哄着骗着,好不容易说服外婆留下来,外婆却又忘了她从小一手带大的外甥外甥女们,以为他们是一群野孩子,来抢她的食物,她用拐杖打他们,一手护住自己的饭碗:"走开走开,不许吃我的饭."弄得全家人都哭笑不得.
幸亏外婆还认得一个人--朋友的母亲,记得她是自己的女儿.每次看到她,脸上都会露出笑容,叫她:"毛毛,毛毛."黄昏的时候搬个凳子坐在楼下,唠叨着:"毛毛怎么还不放学呢?"--连毛毛的女儿都大学毕业了.
家人吃准了外婆的这一点,以后她再要说回自己的家,就恫吓她:"再闹,毛毛就不要你了."外婆就会立刻安静下来.
有一年国庆节,来了远客,朋友的母亲亲自下厨烹制家宴,招待客人.饭桌上外婆又有了极为怪异的行动.每当一盘菜上桌,外婆都会警觉地向四面窥探,鬼鬼祟祟地,仿佛是一个准备偷糖的小孩.终于判断没有人注意她,外婆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挟上一大筷子菜,大大方方地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宾主皆大惊失色,却又彼此都装着没看见,只有外婆自己,仿佛认定自己干得非常巧妙隐秘,露出欢畅的笑容.那顿饭吃得……实在是有些艰难.
上完最后--道菜,一直忙得脚不沾地的朋友的母亲,才从厨房里出来,一边问客人"吃好了没有",一边随手从盘子里拣些剩菜吃.这时,外婆一下子弹了起来,-把抓住女儿的手,用力拽她,女儿莫名其妙,只好跟着她起身.
外婆一路把女儿拉到门口,警惕地用身子挡住众人的视线,然后就在口袋里掏啊掏,笑嘻嘻地把刚才藏在里面的菜捧了出来,往女儿手里一塞:"毛毛,我特意给你留的,你吃呀,你吃呀."
女儿双手捧着那一堆各种各样、混成一团、被挤压得不成形的菜,好久,才愣愣地抬起头,看见母亲的笑脸,她突然哭了.
疾病切断了外婆与世界的所有联系,让她遗忘了生命中的-一切关联,一切亲爱的人,而唯一不能割断的,是母女的血缘,她的灵魂已经在疾病的侵蚀下慢慢地死去,然而永远不肯死去的,是那一颗母亲的心.
牵着母亲过马路
佚名
周末下午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母亲说:"你们回来,妈给你们煮饭,不是受累,是高兴呀!"我便说:"我陪你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
到菜场需要走一段人行道,再横穿一条马路.正是下班时间,大街上车来车往,川流不息的人群匆匆而行.年龄大了,母亲的双腿显得很不灵便.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长里短,我宽容地耐心地听她诉说.儿女们还能不听?
穿过马路,就是菜场了.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她把菜篮挎在臂弯,腾出右手,向我伸来……
一刹那间,我的心灵震颤起来:这是一个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那时在包装厂上班.学校在城东,厂在城西,母亲担心我出事;每天都要送我,一直把我送过公路才折身回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到公路对面.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有车来就别过马路","过马路要跟着别人一起过"……
20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的泥石公路已改进成混凝土路,昔日年轻的母亲已经皱纹满面,手指枯瘦,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她一生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罪,这些都被她掠头发一样一一掠散,但永远也抹不去爱子的情肠.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她臂弯上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只手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像一个老农面对丰收的农田,像一个渔民提着沉甸甸的鱼网……
母亲的情怀
梁 毅 李国征
我叫康忠琦,是三冶电装公司电控厂的卷线工,今年47岁.1979年11月的一天,我的8岁的儿子褚晖在参加期末考试时,感觉左耳听力不好.我带他去找医生.由于医生极端的不负责任,给我儿子留下了终生痛苦,--一起医疗事故,导致孩子双耳全聋.
我背着年幼的孩子,跑遍了北京、上海的大小医院,找了许多专家教授,孩子的病却毫无好转.在上海,绝望之中,我曾经恳求医生把我的听觉神经移植到孩子身上.医生说:"你爱孩子的心情我们理解,但如果手术出了故障,岂不误了你们娘俩?……"
年仅10岁的孩子,从此进入了无声的世界.
从上海治病回来,小褚晖的吐字就不太清晰了.俗话说,"十聋九哑",听力的消失,使他的语言能力受到严重破坏.我接受别人的劝告,准备送他去聋哑学校.那天早上,当我带着他走到聋哑学校大门外时,他突然哭起来说:"妈妈,我不进聋哑学校,我会把语言忘了的.将来耳朵好了,不会说话可怎么办呢?"孩子的乞求使我的心一阵颤抖,一阵酸楚,我一把拉起他的手,离开了那里.
回到原来的学校后,他耳聋听不到老师的声音,只能靠看课本.为了不使他丧失语言能力,我千方百计教他看我的口型,一句一句地教,他不懂的地方,就用笔写.可我只上过7年学,初一的课程还可以辅导,到了初二困难就多了.我只得一边学习,一边辅导他.我逐渐领悟到,人的一生,很可能遇到各种不幸的事.作为母亲,无论怎样悲伤,也一定要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我决心以一个母亲的耐力,点燃他心中希望的火花.然而,1984年,孩子终因疾病影响进入高中考试中落榜了.
这是我预料中的事,但孩子却非常痛苦.为了鼓起他的勇气,我找出一位医学教授送的《海伦·凯勒》这本书.我对孩子说:"海伦双眼、双耳和嘴都不好使.你要比她强得多.海伦有安妮老师,妈妈就是你的老师.你相信妈妈,一定要把你培养成大学生."孩子一头扑进我的怀里,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从此,我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崎岖的羊肠小道.
一天晚上,我的姑姑、姑父拿着一张报纸来到我家.一进门,姑父就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辽宁文学院中文系招函授生了."我和孩子一商量,第二天就报了名.
1985年1月,文学院开学了.每星期日全天面授.可孩子听不见老师的声音,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怎么办?左思右想,苦无良策.蓦地,一个近于荒诞的念头涌上脑际:我去替他听课.
从此,我拿着儿子的听课证,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跨人了这所大学校门.
刚开始时,总有人间我:"你这么大岁数,怎么还念书呢?"我总是"顾左右而言
他",不愿意说是替儿子念书,更不愿意说我儿子是个聋子.一位母亲的想法,是很难用几句话讲清楚的.
当时,函授站设在鞍山商业中专,往返要走20多里的路.两年半来,不论炎热的夏天,还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我从来没有缺过一次课.听课时,我总是坐在第一排,认真听讲,就连老师讲个笑话补充课文,也要尽可能地记下来,回家讲给孩子听.我想尽办法,把孩子的思维带人课堂,我的文化功底差,刚接触高校教材感到难极了.尤其是古代汉语,听得我头昏脑胀,理不清头绪.
可我要是学不会,怎么教孩子呢?
每次下课,我总是跟着老师问这问那.中午,别的学生吃饭去了,课堂里只剩下我一个人,一边啃干面包,一边补记老师讲的问题.我最心疼的不是钱,是时间.时间,对我这个奔50岁的人来说,是多么宝贵啊!
我所在的班组,实行计件工资制.每天的工作量很大.下班回家,还要做饭,洗衣服.晚饭过后,多想早点上床歇歇乏,看看电视.可是不行啊!每晚8点开始,是我们娘俩学习的时间,任何事情都不能侵占.家里的桌上、床上摆满了《辞海》、《说文解字》等工具书.有的书字太小,我只好借助放大镜和老花镜.每天娘俩要学到半夜.
1985年冬的一个星期天,下起鹅毛大雪,风卷着雪花扑打在窗上,发出一阵阵"沙沙"声.我患了重感冒,浑身又酸又疼,难受极了.然而,看见孩子为我准备好的书包和那期待的目光,我硬挺着爬起来,拖着沉重的身子向学校走去.晚上回来,孩子早就在路边等着我了.娘俩一见面,他抱着我直打转.刹那间,我浑身的酸痛消失得一干二净.其中的乐趣,别人是很难体会到的.
还有一次,孩子他爸出差了.我去上课时,把钥匙忘在家里.晚上,我冒着大风雪,推着自行车一步步地从学校回来.怎么敲门也无济于事.我又冷、又饿、又累,坐在外面的石头上,望着楼上窗口的灯光,各种复杂的感情一齐涌上心头.直到孩子感觉不对,从窗户往下张望时,才发现了精疲力尽的妈妈.进了屋,他含着泪珠,为我焐手.此情此景,使我忘记了一切疲劳.也许,天底下只有做母亲的能从那难言的苦涩中品尝出无尽的甘甜来.
对我们娘俩来说,学习就象爬山,每走一步都是艰难的.有一次,我教他诗词格律,"平平仄仄"怎么也讲不清楚.用嘴讲,有的口型看不准;用笔写,有的意思又表达不明白.孩子不耐烦了,干脆把书推到一边说:"这么难,我不学了.要是我耳朵不聋,何必费这么大的劲儿……"听了这话,我心里很难过,泪水象断了线的珠子似地夺眶而出.孩子一见吓坏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妈妈,妈妈,我错了,我不惹你生气了,我一定好好学……"我擦去眼泪,把他紧紧地搂在怀里.
1985年6月,文学院举行第一次考试.那天,我把孩子送进考场,对监考老师说:"这个孩子听力不好,有什么事,麻烦您用笔写给他."然后,我拉住孩子的手,鼓励说:"祝我儿成功!"他点了点头说:"妈妈放心!"考试结果,褚晖的古代汉语和文艺理论分别获得91分和94分,在同学中名列前茅,受到院长的表扬.
1986年年底,褚晖一下子参加了4科考试.12月8日,考试发榜了.我怀着紧张而又期待的心情,匆匆忙忙赶到学校看榜.当我看到孩子4科全部合格时,乐得差点蹦起来,骑上车子,拼命往家跑.刚一进屋,他就扑过来抱住我.我们娘俩高兴地转啊,转啊,直到累得倒在床上.那天,我和孩子都哭了.
1987年6月28日,孩子通过了最后一门功课,几年的艰辛和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为了打好基础,他还参加了自学考试,已经获得了9科结业证书.并自学了书法、绘画、篆刻、盆景艺术等.我知道,对孩子一生来说,这还仅仅是开始.他要走的路还长.但无论怎样,我都要同他一起走下去,我要亲眼看着他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即使我闭上了双眼,心里也是无愧的.
(摘自1987年8月13日《冶金报》)
母爱是船也是岸
韩静霆
那年5月,我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叩响了家门.隔门听到老人鞋子在地上拖沓的沉缓的声音;半晌才是苍老的问话."谁呀?""我."终于还是迟疑着.母亲,母亲,您辨不出您的儿子的声音啦?您猜不出是您放飞23载的鸟儿归巢么?
门,吱吱地欠开一条窄缝儿.哦,母亲!母亲的眼睛!
那双眼睛,迟滞地抬起来.老人的两眼因为灶火熏,做活计熬,又经常哭泣,还倒睫,干涩涩的.下眼睑垂着很大的泪囊.那眼睛打量着穿军装的儿子,疑惑,判断,凝固着.真是不认识啦.
"妈妈!"我唤一声"妈妈",母亲眼里的光立即颤抖起来,嘴唇抖动着细小的皱纹,她问自己:是谁?是静霆啊?眼里便全是泪了.
母爱就是这样,她是人间最无私的、最自私的、最崇高的、最偏狭的;最真挚最热烈最柔情最慈祥最长久,的.母亲无私地把生命的一半奉献给儿子,自私地渴望用情爱的红绳把儿子系在身边;母亲崇高地含辛茹苦教养儿女,偏狭到夸大儿女的微小的长处,甚至护短.她的爱一直会延展到她离开人世,一直化成儿女骨中的钙,血中的盐,汗中的碱.母亲定定地望着我.我在这一刹那间忽然想到了在张家口,在坝上,在长扛流域,在鲁东,都看到过的"望儿山",大概全世界无论哪儿都有"望儿山",都有天天盼望游子远归的母亲变成化石.母亲还在呆呆地望着我.那双朦胧的泪眼啊!
蓦然想到了一周后如何离开,儿子到底是有些自私.我害怕到时候必得说一个"走"字,碎了母亲的心.
记得10年前我匆匆而归,匆匆而去.临走的那个拂晓,我在梦中惊醒,听见灶间有抽泣的声音.披衣起身,见老母亲一边佝偻着往灶里添火,一边垂泪.
"妈,才4点钟,还早啊,你怎么就忙着做饭?"
"你爱吃葱花儿饼,你爱吃."
如果儿子爱吃猴头熊掌,母亲也会踏破深山去寻的啊!回到家的日子,母亲一会儿用大襟兜来青杏,一会儿去买苞米花,她还把40岁的军人当成孩子.我受不住那青杏,受不住那苞米花,更受不住母亲用泪和面的葱花饼,受不住离别的时刻.
母亲原来是个性情刚烈、脾气火暴的人.她14岁被卖做童养媳.生我的那年,父亲被诬坐监.母亲领着父亲前妻遗下的一男一女,忍痛把我用芦席一卷,丢弃在荒郊雪地里,多亏邻居大娘把我拾回、劝说母亲抚养.为了这个,我偷偷恨过母亲.孩提时遇有人逗我说:喂,你是哪儿来的?树上掉下来的口巴?我就恶狠狠地说:我是乱葬岗捡来的,她是后妈!理解自己的母亲也需要时空的长度,理解偏偏需要离别.印象里母亲似不大在意我的远行.我19岁那年离家远行,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正逢十年浩劫,被遣到农场劳动.那个风悲日曛的年月,我做牛拉犁,做马拉车,人不人鬼不鬼.清理阶级队伍的时候,人人自危.我足足有3个月没给家写信.母亲来信了,歪歪斜斜的别字错字涂在纸上--
"静霆,是不是你犯错误了?是不是你当了反革命啊?你要是当了反革命,就回家吧.什么也不让你干,我养活你……"我的泪扑簌簌落在信纸上.
母亲,母亲,您的怀抱是儿子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窠!你的双眸永远是我生命之船停泊的港湾!记得后来我回了一次家,您说:"人老啦,才知道舍不得儿子远走."说着声泪俱下.
可是你总是得走.你总得离开母亲膝下.你是个军人.可是你到底还是不敢看母亲佝偻的背和含泪的眼.你没有看母亲的泪眼,可是你的心上永远有她老人家的目光.
那时候我懂得了:母亲的目光是可以珍藏的.儿子可以一直把母亲的目光带到远方.
我搀着母亲走进了昏暗的小屋.屋子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气味使我感到亲切,感到自己变小了,又变成了孩子.年逾古稀的父亲呆呆地拥被坐着,无言无泪,无喜无悲.父亲患脑血栓,瘫痪失语了.我看见母亲用小勺给父亲喂水喂饭;看见她用矮小笨拙的身体,背负着父亲去解手;看见她把父亲的卧室收拾干净.母亲就这样默默地背负着家庭,背负着生活的重担,极少在信里告诉我家庭负担的沉重.
我心里内疚.不孝顺,你这个不孝顺的儿子!可是你还是得走.
转眼便是离家的日子!我不知怎么对母亲说离去这层意思,只是磨蹭着收拾行装.我能感觉到母亲的目光贴在我的脊背上.离别大约是人类最痛苦的时刻了.记得,上次我探家回归的时候,吉普车一动,我万万没想到年迈的母亲竟然顺着门外的土坡,踉踉跄跄跑起来,追汽车,她喊道:
"你的腿有毛病!冷天可要多穿点啊!"
后来,母亲哿给我二十几双毛毡与大绒的鞋垫,真不知母亲那双昏花的眼睛怎能看见那样小那样密的针脚.
后来,母亲又寄给我一条驼绒棉裤,膝与臀处,都缀着兔皮.她哪里知道,北京的三九天也用不着穿这驼绒与兔皮的棉裤.它实在是太热了,只好搁在箱底.为了让妈妈的眼睛里有一丝欣慰,少几分担忧,我在回信中撒谎说--那条棉裤舒适至极,我穿着,整个冬天总是穿着.
谎言能报答母亲么?可是天下哪个儿女不对母亲说谎?
我对母亲撒谎说:我不久就会回来.我撒谎:您的儿媳妇和孙子都会来.我说也许中秋也许元旦也许春节一定会来……母亲默默地听着,一声不响.她的眼神却回答我:儿子,我--不--相--信!"
我以为,最难的离别,当是游子同白发母亲的告别.见一回少一回啦,不是么?临走那天,我实在不敢再看一眼母亲的白发和泪眼.我安排了许多同学和亲友来安抚母亲.有人说,车来了,我便逃之天天,匆匆忙忙跑出门,匆匆忙忙钻进吉普车.在车门关上的一瞬间,我,一个40岁的军人,竟鸣呜地哭出了声.我忙把带泪的目光向车窗外伸展,可是--母亲没有出门来送她的儿子.她没有用眼泪来送行.
我不难想象老母亲此时此刻的心境.儿子从她身边离开了,她经不起这痛苦;一个军人告别家乡回军营去了,她必须承受这痛苦.哦,母亲,我知道,我还在您的眼睛里,您那盈满泪水的眼睛,永远是儿子泊船的港湾.可是您这个作军人的儿子,他那爱的小船,却必须远航到遥远的彼岸.必须远航.是的,必须.

北风乍起时
张延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

全部展开

北风乍起时
张延无
看完电视以后,老王一整晚都没睡好。第二天一上班就匆匆给武汉打电话,直到9点,那端才响起儿子的声音:“爸,什么事?” 他连忙问:“昨晚的天气预报看了没有?寒流快到武汉了,厚衣服准备好了吗?要不然,叫你妈给你寄......”
儿子只漫不经心:“不要紧的,还很暖和呢,到真冷了再说。” 他絮絮不休,儿子不耐烦了:“知道了知道了。” 搁了电话。
他刚准备再拨过去,铃声突响,是他住在哈尔滨的老母亲,声音颤巍巍的:“天气预报说,北京今天要变天,你加衣服了没有?”疾风阵阵,从他忘了关好的窗缝里乘虚而入,他还不及答话,已经结结实实打了个大喷嚏。
老母亲急了:“已经感冒了不是?怎么这么不听话,从小就不爱加衣服……”絮絮叨叨,从他7岁时的“劣迹”一直说起,他赶紧截住:“妈,你那边天气怎么样?” 老人答:“雪还在下呢。”
他不由自主地愣住了。
在寒潮乍起的清晨,他深深牵挂的,是北风尚未抵达的武汉,却忘了北风起处的故乡和已年过7旬的母亲。
人间最温暖的亲情,为什么竞是这样的?老王自己都有点发懵。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