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6 20:24:17
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翻译
x}n+Kv\@ur7F-.m6ڏ(΢HI(,9HęRBw0ܮr8GdfFư_ԭQܻ{Š`_ߙy}ﭿ9oXvQo6"?va1NvՌf3UwIqZbnb0rqˑ1c4&9^ ^;R'h<$wUqӆO|1n kne&SsŰT۸ޏܻSx4&?ݻI {=CmJfclozݭ>{pR^ߍkxr1`1,;長5bx?-&~c<;>]`zoE\ܺk'A5Lݤcϋb w13vj^z+u|21#o1[puӸZ3)؜͹)Vdو),*Vߪrmei?08L,E>;͜%wS\ʕ_{Wc%;is_;2fʛaƓq>b4}rR7У:MFr1~p_A=ya/JHt0ene^; g|S8Š^_xϋAw~mL &̹#Sr_,Ad l{m< rBU{<(WpI50,v@n6;h;HѩI=ry:U^xۨ͘J7ܗ׊yyO7L^q:;1\-ʂl(Hǜ45#O9 Od~xw r|| !Li5i\u2pݑ}143]lE2-w0ۈ]aҋ[;`ch6,% 6Hm 7Μ~0*>Omޕ]~IaPmb9GՠQ2m6z.MS/`0ff?Җm\QnJw&oꗧx(4 lrw&5d%礼)ŠKz]Dƙyco ^ܠLlqyN+RnMH 5ܟMbnyٌc=A*Ej}wtÉTƗ7ךM(#.rjۤL_s+5et*ee^L[WRvãzCtESAOl8~Rsaza{-SeӋ d̽;c~W{) vHcgX jr؅8Ibeٴe30 WdN08kS MlI`pu#:'d4ijgqOTK2޴rm0P"YmU80B?9QOϻPPMX1<_ԞV}5O5(WJ: qz֮kjhh=`Cff.kRPqL<$"2U*@O@\sxШqjCp.᧺X*=.y,Å,@R{GqAjU#eoPˊ w^Eb_zbn*x_jn.^A#f/5u/InA6$3}k<nE_dUS.1ر4a2@N`fbf 1{s&m˘P nv`vBj{C]n%bY7΁My E{CYdt4T{^5N4"R xq)hFm"fPZY r JY@:rlWю|Ө}a[x,8(tu;÷:v!Շ pc {w#H`K?H_g&\1pc+ns< T'CspMH":)D iOv1Q7:%Ě .4E\/:Q` CV?1 R^]^~h.׈PO1`Zpn~*d887ĉ!xڥD;|a:"PQ,La,c1T qZ9X q`x$NB%Jr-2Y2.ic1jH9/]?6j̔.mBK. s/@ ޟXo}fU߿"J8XE& r_N((8 !ś@|!^E/I.hW'JtbJ 彍&}_< }mHcT P$I#qGhFߑT D$yf)"zV g"]p oz#32ww-c'ǻ|O>nÇ:|>8଱P~N: [ VGe?%,yC?SBj̩!> ƼکkO}$,.?{>"M"|(k,h EFiyEUL2IjOe8&ګLkGlӦF4:8e(KioaU@ pϢ^r\RWVm(da/UOZ9{e^8?7 yn ۻ'VaE`yCsFMT(^'{CGwܣ)L: ^voƒ,`"7 aq%inQF߄P7# cN*b2ߘF| ܬg&m8ރ%D'Wcn˜ޑj9ݷxbcK9EN[SːrS {]r8Ts;>al1'kjNCUUM*UuWyʙU&Dn'JlU^lu_V%=]Qb .S9 -JyAh( G鷂}NZ YnfzlGO:6Y6Ts[quw7NoRz 0[z227nZy+ݧsT!ydG ;.PHfR2#_9|'4> SA wa-Q(.zJ5R wPu.YJu4^=$XS !(19X¤ϧ+hC]2x*c'ϴK]f"~O>p:[ño%h>CCXI{2|GPb1>הj$hy-+Q`V |zzӜ]8(([g(a_FʔoW,r(ZP )po @S4p/d)CcZFn!_ڊGwX&mG 'O:8P).(Ѵ ̓|cJa/թ}Qd7 I,Imhh'*ay SvPxghp VO ;\pݺ DYSjzqoQߞQMNƝw bmitpè(vd/8sIHvԦ:%b!f6Sm6E&sO;X7޷K-Z*JD:cna gK}W=.&ɉ-pQǾ]CX#S;Z'm9IЫj_`>ʕ9Zt2M0LduLSME̓s,i⦙^K~䍟udG9mO|$ǚP^vyJIǭ Lj\O$5O{:zaE'ό+^̻PdtoJ]?Qۦg[uny7:R=EP\QX=B6CsP`sv?$CG^ɹbhaXz q8lt8".rar"8_SJ̣ 'hR[&y[鐖%yFvUJRDTBXcݘ (#[F=ư-ʡ R-LaVIf 1=@h B:ҿΘ4D2^#gNWT#!;"ׄz4s^-Kxb!{kNlsEώ aL@-.@;/Wt!a >ovtc}EQLBZl/_Q"R=꼬L1J+Ы`D' /;I^po; 7PbY#Q{`k-+] ̂#au}yӌ}4A+`&̡F02׎.j($: ;P1lc SD~ViX 0fWtt_P`d=::a`JCZnbڢto{87]j͒ rQ?)I2! s7%J|>?Y?4 2e+"QAgJ&;}}SCVJLcEkȠݗ ɿ4BJzirbj@m|-9@TgИ1#4']vS#032`ʹ3btt>}6Е=< L4p!z l#^kvϴz  4oW(3Ӊ{#ӫCޱ|OEfXQOK__|,`ڞ]pU.C|nXA4P!Z&K{8=]GD2N#0ǁ(h'SK =KK~;etFcI9ڶ\4͈p2fàR˓E;8q@cP#_+[>2#ݚT^;<3H`ÓAf bN>hدM1(6#0 i/zA01L :X[̡7{b2lGڵYk .0 $MBctB՞+_iP jnjM?\h $`$_zGT9+0~$Yѕem5_ iݶ]g:Hp~O5sT,H,6aeDh{D]Q˸Pݐ_:he!@hфC `"!@zWe-fw-gBS6>͢I<Ї= rm=p< \w#դt+Dx~dvfZ|rE3 2SMU+kr6hf5& +)3^tN2|cdcKF]﷯5>8m뜁Ua!ƕmiH}ǻIW@7q/V2/`6ңpclW VVW)+\(ޫzc3bi(JGVR,9U[.7+ sjwH(XW?]!_WnOUaZ:`Aى>)8BlinM̨B ao3"E$S^L05.*ԝ3|[M;nnL-9ɷBƾy#J;Va|i'vfZ)v\`ݠ;1Y#ZU;F CK`ﶃi]Mgf$`bHYKrL7MZ]~riyǙc?%P$˭19W"W/ ;KX輷-41˱x$OT}^/`eٜT*ܪʹ-P3h%4t1&\#E>A"[٨c\Fws>,A^1fd͌WޣH߹8>ܣIPVN8;EKot Z3*OZy[o i^%:F3g Z TB5,1.plORP,2ܳl](j=Y^ Q"%lyfC 0dO'-`4Oc^MKˮQyWj搡T,6{45HcV(Ŝ $}4y.{k%otEŧJQd Cs t viӝA+j\pM/VD@Z/ue"tLSɢ C~ & cO~N.szA1zEma۴R`L5øةuҿ{`Қ(25ҸhePGRT^pYIa`Z|~M9_ #kecoڟ!U6%Ofo &]kQO ;όf4~f{kSGIׄlJD }!\4ICCPHLMǥN&oh$2QKn3m1:2iiϺz}nz;]NQȸ8nM_vLQ [#4#''~)&|UlKz=/=0S@)|w72!3%[@.kЩE K'Kb`]ۺ)8UߒgŁT Pg 'OfSDz= >ߦH/W-0_%\Hk, MXlL%b!|D#YU᫟]X:dlqriH͕[^"ǷA@a#:8݀U0VwN쓸$fBxwmʎҍE #Ě[;PfCz˒T$ANŃi[S)ma}jG?ueEc#`uZj%I4zr Ln*P)|ƷI5RMy}A<5@SĦv i+qʚ4t9eٟ &ͫĹdTi0s%$aM3M=hfo6[E\;;0fB\`0vW8SWJk.SHm*r9dTv1ۖ !ZUZ) .ݞw3w<%5g)LxS4؃qCs>& ֜M$״~k;M I(cXI`Q%Bpv$Fɛ*>fЂϤ4~r})76xwSQʅi6 o^$MX X2eMTPGAF$')"_=iͨ]$}g7>17~ʉܐ75Ũ;K.5tB"pzɜnItƬ#8U<3IX3l.~iQ66nkEXU,p*EDd10QͥyY\,v6-gڐ@MgC `Ck}. }^};wo3n|qA2lŖuQ9%kNkzщSZEG0ixS:to*2>J,PN~L-ExKP{"pOlMʘa,aZ0c67;Z7ڤoY[uk~1sLQEJsuCz}Vo)pVkucnM׏vg^е%;w,%br]䜭ۑbMgdF;TS- єpi_bׄ3f7gTg"8I=YBv?x--VbRb,u0 JjcN̲px$-E HӒ?dpY *=7mӒjCƲv-c-w)>޾E&'ƬmS: 55\Ăv?#|xZVіr_%7}^ }jiHgRsK/&Lg>S47Aǹ҆r-F+6ϸִy=abmo|P 4m0-cfb)H*l;^`q{WsWüsRC^SL%]O2JICmڙ6 ]Nn?!  0ǖ>snѴ$z0 S}D.e@ڐ0#YϺn1/v/>^ /1^44ɞV V]-I7Ƅrx啛 6 tI]X=g7:&'?lx_,g%@!d$C7J\/(A Ό0=Vr~ k ^f=3R{Lw+dmzKLIp&Rd\9h4A}EqA+߲9Rd,0MڤfpSy,,0ZΦh? MvRQϫ$,Ԓn潩.G+`/l>x-q-@- k7 1ĭdo` ǃB9 d2`'*?iwKf)aƙ9FSFf;"UC,~lסf< Nhm2;05.YCiU/S=?kXpfYWC-cE JR&N}UV{@ʒkĽuf|?øKG ΦB˙(݆\LJ][m51P*,` `H޲HL]ݼes*?YD쌰1Ȫj-Ep wp*9/-#! k_8ݱv;ZHD R̼ PW>bQ|9k=&*#әâ1[Wa Z1*.),7/ؖ*|eC6FK>U*;l76uK%])S[U\-bVuJX"VPr&ȓێqZBXSI ՞_} cU>|Q)Mѣ]qXB~EDdEj ȦJdܬ;HA :V@/L0-#(\EzXV7Kg+ORmIzaULP$&~^v\6ߔR\^6ׇ7mS6rˠAg`5qlhÖ3v_]CIoF0^E*8ȮXb,kZHHKʁSfGE}m1w"襁ߗU}uU_{U}%!w$+MFed W!Qa*9w؂ݴ^4㖩:Pf%< VZqZL&fR<ӣ`ϙZCZmTa>&r~'&>2x PrOq;)-a ^sϡI\+4SԌR&i k/8Dc caNM;SP8YU'IS|Iq}nZCSPm~[PMabT)H^㙚HѽۜR7a(DDe[B<6e=܋'q'd 5p`+>wD\z]_6smwU HFIL٬JkYU{ciq*YifvY Dkw=CRI/?7IdSFaLFϹk7;>NnZvg{~HCG,cRO)jځ-!.kT)mR>& YL_Kko栍0}<飂R__ȗ䨑o3y]0:7[VؒFU7~7нLAxw2vҨy9t3*X١7d#HЁN z@F `hWDϴ]j\qFI}#@ք_5eI#Fp FXZ]. ^Mxؑ&ǯ<*O2>#/}5>]Fr&ǎuU6(v,%8' r{vvh -ޜa 2r ->WI|ׇ$qw4NYszn)z0g[Tu8Y(G^q6ڢGNI9z@Ļ9~FN9+JD7nƑ9 Ort*r^!:RYSz% H)%-nNg)O.@s_!=4"קp"']ssNא0p>;ۺ7O;` +=Mv:,nE7cXʛ&.ee#քag^⯖[.;c$jHo&k,'zeAjxz2fmZn.հPRm'.|xQv@L?7PZ@~ұQ xZ,8> Wx`>8JPa-y ~"J_߃CϷ'\޼;)V9+Tc$P].Qҧ]rJx#/C/ysã/ˇ_X^b`d a~/sGzf뉘gb}z*缽>S1C=3 |>f'd.32-`?<'ҏʌ0?zbgf~7͹o3 Ќ"ώ$O;DSf1xfQoO>LC4UA|@#5_ͳk54JJJIHϼQ ӛ%KtG'an  ?΃/x_~-'vE7M|rXr[J_տc/}(9Yh}*f;/e~ggUqs' O_m!B+ B+ &|̀cʀ1D 9_q8q|MK5W/?p

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翻译
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醉翁亭记>翻译

求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翻译
醉翁亭记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滁州地僻事简,又值年岁丰稔,作者为政以宽,遂放情山水之间,本文为次年所作.文中描写滁州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时景色,以及作者和滁人的游乐,表现出他“乐民之乐”的胸怀,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时年40岁.醉翁亭,在今安徽滁县西南七里.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土,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醉翁亭记》/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参考译文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赏析一: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提到他,总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记》,他通过对优美的自然环境的描写与和乐的社会风气的描写,含蓄委婉地表现了贬官之后的特殊心境.
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情感的抒发,而这三者又都生动地表现了欧阳修当时的特殊情怀.随着文章中对景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闲适快活的世界: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优美,望之蔚然而深透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这儿的山,没有嶙峋怪石,没有岩绝壁,这儿的水,不是惊心动魄之水.山,委纡起伏,布满了茂盛的绿荫,幽深秀丽,静静地绵延环绕;水,犹如一条回旋曲折的银色飘带,潺潺而下,泠泠悦耳;还有一亭,四角翘起,像鸟一般,悄然飞临在这细水旁,多么柔和寂静的景色啊.《醉翁亭记》开头这一段描写,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景色优美的环境里,产生了愉悦的感受.另一段景物描写,也是如此:“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仁者,山间之朝幕也.野若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这里写到了清晨飘散开来的淡雾,傍晚聚扰来的烟云,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
这是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我们再看散文中人事的叙述: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它所描写的不是轰轰烈烈的社会巨大事件,也不是不同凡响的英雄行为,而是比较平凡的、没有矛盾,没有冲突的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作者感到无限的快乐,不禁心旷神怡,宽辱皆忘,一切人世间的荣辱,烦恼都置之脑后,以至于忘自己“饮少辄醉”,尽兴畅饮.结果,周围歌声缭绕,人们起坐喧哗,而他却“颓然乎其间”,醉态可掬,欲起而不能了,这是愉快的最高境界.
欧阳修通过景物的描写,人事的叙述,抒发了自己由此而触发的内心感慨.他的真挚的感情溶汇在景、事中,更使文章显得情意盎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必而寓之酒也.”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这是一个饱经沧桑,在仕途宦海中颠簸数十年的人的欣慰的心情.从天圣八年(1030),年仅23岁的欧阳修就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他上下往返,尽心竭力,积极协助范仲淹革新内政,终于遭到群邪所忌,革官贬滴.他的理想在以前不能实现,而在贬于滁州之后,却有了可喜的政绩,这对于奔波劳碌,疲惫不堪的欧阳修来说,是多么舒心惬意的享受啊!滁州百姓的安乐生活,给了他极大的抚慰,而眼前的山水,又把他引入了一个恬静的境界,他陶醉了,但不是醉于酒,而是醉于优美的景色,安详的生活.这儿,禽鸟因山林而乐,人们因太守游而乐,而太守则是因百姓乐而乐,他处在优美的环境中,身心愉快,舒适安闲,不由便醺醺然了.
欧阳修苍颜白发,颓然坐于众之间,眼睛微闭,眼前的景物是优美的,人是欢欣的,欧阳修也被这和谐的气氛所笼罩,陶醉了.
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里,使文章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赏析二:
诗情画意,秀丽多姿
——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欧阳修是我国北宋时的著名散文家和诗人.他的《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放情林木,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散文立意犹如设了张本,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
精巧的结构.散文,顾名思义,要散,但散并非是不着边际的散乱,要做到散中有神,散而不乱.《醉翁亭记》结构上的精巧之处,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金线串珠.《醉翁亭记》虽然时而山色露布卷面,时而水流泻进画幅,时而人情喧于纸上,看似散,其实一点儿也不乱.首要的原因是作者手中有一根金线.这根金线就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乐”,醉中之“乐”.正因为如此,文章的起、承、转、合,就无不统摄于作者主观感受和体验的波澜起伏.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路途,是表现人情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宛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着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欢于万物,乐在其中,全文因景生乐,因乐而抒情,这样,行文走笔,一路写出,围绕个“乐”而展开,就不是断片的杂碎,而是统一的整体,犹如穿千颗珠玉缀在金线之中,收万道阳光凝于聚光镜上.也正因为有聚光点,有主骨架,文笔的散反而会转化成一种特色,显得运笔从容,左右逢源,越是散越是丰满了散文的血肉,增添了散文的生机,增强了散文的内容.
曲径通幽.《醉翁亭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借用这句话来形容这篇散文的结构特色是很恰当的.作者写四时晨昏的不同景物,五光十色的琅风貌,可谓匠心默运,苦意经营.作者为写出醉翁亭的位置,颇下一番心思,他不是径直言之,而是曲折写来.文章一开始敷设了五层笔墨,“环滁皆山”,一层;“西南诸峰”,一层;深秀“琅”,一层;潺潺泉水,一层;“有亭翼然”,一层.五层笔墨不是均衡用力,平分秋色,而是层层烘染,步步进逼.先用大镜头、长镜头,然后推成小镜头、短镜头,最后跳成特写,不平不直,九曲回肠.先用概描,写滁州山景,大笔淋漓.下一“尤”字,文章迭进,带出“西南诸峰”.再着一“望”字,视线集中琅.用毕视觉,跟后就用听觉,“水声潺潺”,于是酿泉入画.尔后,用一“回”字,着一“转”字,醉翁亭才赫然在目,进入卷面.作者在用笔时,好像围野狩猎,逐渐圈小区域.这样不仅让人们了解到醉翁亭之所在,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它的美.如此描写,便使“亭”非比寻常;如此用笔,便使“文”不同凡响.再如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呼应有方.前有伏笔,后必照应;藏墨于首,显豁于尾,是《醉翁亭记》结构安排的第三个特点. 文章一开始写道:“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但太守又“名之者谁”?暂按不表,埋下伏笔,催人卒读.直到文章刹尾处,才端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奏到首尾相照之效.再如“太守乐”呼应了“山水之乐”,乐从山水来,太守乐就有了根据.“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照应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年事既高,又放情山水,太守醉就有了着落.又如“夕阳在山,人影散乱”,纷纷离去,是因为时令已晚,这便跟前文的“暮而归”又恰成照应,把这句话具体化了.处处注意呼应照应,就使文章的内在结构经纬分明,严谨周密,无懈可击.
出色的语言.《醉翁亭记》的语言极有特色,格调清丽,遣词凝练, 音节铿锵,臻于炉火纯青之境,既有图画美,又有音乐美.
首先,《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中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所用,例如苏轼在著名的《后赤壁赋》中写秋冬之交的江上景色,就直接借用了“水落石出”一词.又由于作者用词精当,词句的概括内容很广,因而“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演变成稳定性强、规范性高的成语,发挥了它们的引申意义.
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晶莹润畅.这是作者善于观察事物,精辟地捕捉对象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提炼的结果.例如写晨昏景象之异,只用两句就概括殆尽:“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林、岩、晨气、暮霭,均是山间习见之物,以此下笔,切景切境.同时,“出”“开”联属,“开”是“出”的后果.“归”“暝”联属,“归”是“暝”的前提.动词的出神入化,互为因果,使变化着的山景逼真欲现,恍若在即.又如写四季景物,作者独到地捕捉了富有季节特点的典型情景,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无不情状俱到,精确熨贴.再如“树木阴翳,鸣声上下”,前句写色,后句传声,兼声兼色,寥寥八字便把薄暮情景表现无遗.还如“有亭翼然”,仅譬一喻,亭的形状、风貌便画出来活像鸟儿展翅,凌空欲飞.
《醉翁亭记》还留下了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传诵.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写道:“欧公(按:指欧阳修)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朱子语类大全》卷一百三十九)滤沏文词水分,浓缩语言容量,使之片言能明百意,只字足敌万语,达到妙造精工的地步.
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抑扬抗坠,铿锵悦耳.全文几乎用“也”收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它虽是散文,但借用了诗的语言表现形式,散中有整,参差多变.他安排了不少对句,使句式整饬工稳.
单句成对的有“日出而林霏开”对“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对“佳木秀而繁阴”.
双句成对的,有“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对“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作者虽受骈文影响,但非食而不化,乃是有所创造,融化到笔底,又自然天成.不做作,不矫饰.这样,读来顿觉舌端润畅;听来,倍感声声清朗,具有音乐的节奏感和回环美.
欧阳修在北宋的文学革新运动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一扫唐五代文坛浮艳艰涩的流风,建立了清新、秀美、刚健、婉转的文学风格.这篇《醉翁亭记》就是他的文学主张的最好的艺术实践. (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赏析三: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名作,作为我个人十分喜爱这篇名作,最重要的原因是它的精神面貌 十分乐观.写作时背景是欧阳修由于参加范仲淹的改革,后失败,欧阳修被株连被贬,此问就是被贬滁州时作者创作的.写前一篇《《始得西山晏游记》同样是被贬,但表露出来的情怀却大不相同.
贯穿《醉翁亭记》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文中写景的成分很重,又多次提到醉字,这是无足怪的.因为既是写亭,自当写出亭的景色;又因亭名“醉翁”,自当写出命名之意,这些全属必要的烘托.文章开始写望琅岈,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至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八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出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体会到的,着还不足为奇.等写到“滁人游”“太守晏”“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宾客,还有滁人—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这就非同寻常了.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于,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一篇主旨.
本文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写静和抒情的自然结合.文章先写到亭子的远景,因为亭子所在是琅岈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姿态,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写翼自做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而借释停名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奠定了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情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这和平生活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习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也很有特色,姘散相间,节奏富于变化读起来声调健将,易于成诵,首先本文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最突出的是,作者在本文首创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已被同时代和后来饿作家所用.其次“《醉翁亭记》的语言凝练精粹,金荧润畅.再次《醉翁亭记》的语言揄扬挫,健将悦耳.全文几乎用“也”结束句尾,又一贯通篇,毫无赞烦只弊,反有灵动之妙,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
赏析四:
欧阳修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曾两次被贬.一次是30岁时贬官夷陵(今湖北宜昌),第二次被贬往滁州(今安徽滁州).《醉翁亭记》为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的第二年(庆历六年,1046)所作.这篇散文一问世,即以“见解独到”和文体的创造性特色而著称.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可见此记为世人所重视,影响之大.它也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几个世纪以来,引起了无数的读者和评论家的兴趣,成为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名篇.
文学佳作引来了有关写作上的佳话和轶事.这种文学史上有趣的情形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是非常典型的.《朱子语类》所记载的欧阳修改定本文开头的一则轶事,差不多可以和《醉翁亭记》的文章本身齐名.那故事是说,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原稿上,“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我们也确实能够感受到,文章的开头是简洁有力的(不过,后来也有人指出过欧阳修的这描写并不属实,说除了琅琊之外,当地并没有什么山,见钱钟书《管锥编》引郎瑛《七修类稿》.我们不妨把它看做一种文学家的笔法,用不着过多地纠缠于此).从“环滁皆山也”到“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可以说是全文整体结构中的第一部分.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笔法是很讲究的,其描写线索是:从全景慢慢地收缩视野,由群山转入“林壑尤美”的“西南诸峰”,再转入“蔚然深秀”的琅琊山(琅琊山,在滁县西南十里,东晋时元帝为琅琊王,曾避居此山),然后具体到山间的泉水,即酿泉,最后几经回环,才在“峰回路转”之后出现临于泉上的一座玲珑剔透的亭子,即醉翁亭,而“翼然”两字,特别能够加强描述中的形象性,富于动感.欧阳修采用这种由大及小,层层深入的写法,有助于引起读者身临其境和探胜索幽的兴致.再往下,作者仍采用陈述句式,写出了建造亭子的人,以及自己给它起了“醉翁亭”的名字,并解释了“醉翁”二字的由来.欧阳修看来不是善饮之人,所以“饮少辄醉”,但却为下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全篇主旨性的议论伏了一笔.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把这名句理解为全篇的一个导言,因为文章的后两部分,乃是作者对“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具体铺陈.而这里向第二部分的过渡,是巧妙而自然的.当文章写到“醉翁”的形象出现时,作者在抒情写志之中将“人——酒——山水”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读者在体味作者醉翁的心情时,随着作者的笔转向了山水自然.
文章接下来以精炼简约的文字,具体描写了山中朝暮与四季景物的变幻、乡人的和平恬静以及宴游的欢乐喧闹,笔意飞洒,摇曳多姿.“若夫”四句写“醉翁亭”早晚景色.“野芳”五句写“醉翁亭”四时景色,与《丰乐亭记》“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比较,可见其写法之错落变化.作者的这种写景,既非为写景而写景,也不是信笔所之,而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物的描写之中.作者旨在表现置身于这种绮丽秀美、恬静闲适的环境中,尽享和平生活和山水之乐,同宾客饮宴尽欢,更有一番无穷的乐趣,即是说,作者的真正的乐趣并不在酒,而在于山水之间,在于与民同乐.所以作者写道,鸟儿知道山林里的快活,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之所以快乐是因他能使滁州人民快乐,喝醉了酒能同滁人一起欢乐,醒了酒后能将欢乐的滁人记述到文章里的,是“庐陵欧阳修也”.
《醉翁亭记》是一篇记体散文.“记”这种体裁,原来只是客观记事的应用文字.宋李耆卿《文章缘起》注中说:“《禹贡》《顾命》乃记之祖,记所以叙事识物,非常议论.”唐代韩、柳以后,“记”就突破了原来“叙事识物”的范围.到了宋代,进一步扩大了这种文体的社会内容,加强了它的文学因素,成为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其中尤以亭楼台院记和游记散文成就更大.宋代优秀散文家们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为一篇优秀的记体散文,写得极其精炼娴熟,写作技巧很高,艺术上非常有特色.
如果说韩愈、柳宗元犹用奇字、重字,善于选择或熔铸色泽强烈的新颖词语的话,那么,欧阳修“唯用平常轻虚字,而妙丽古雅,自不可及.”(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在《醉翁亭记》中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

全部展开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净,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得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人们有时站立,有时坐着,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在宾客们中间,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收起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

全部展开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收起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

全部展开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是众宾欢的场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游人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收起

这里有详细的解答
http://suweixiong3000.blog.xunlei.com/
http://suweixiong3000.i.xunlei.com
如果无法浏览内容,请多试几次。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

全部展开

这里有详细的解答
http://suweixiong3000.blog.xunlei.com/
http://suweixiong3000.i.xunlei.com
如果无法浏览内容,请多试几次。
《醉翁亭记》译文
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峰,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山势回环,山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暮云回聚拢来,山岩洞穴就昏暗了,阴暗明朗(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野花开放,散发清幽的香气,美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郁的绿荫,天气高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的四季的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来来往往不间断的,这是滁州人出游。到溪水捕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甜而酒色清烈,山中野味,田野蔬菜,杂乱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的举行酒宴。酒宴上畅饮的乐趣,不在于管弦音乐,投壶的人投中了,下棋的人下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大声喧嚷,宾客们(尽情)欢乐,是众宾欢的场面。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们中间,是喝醉了的太守。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纵横散乱,太守返回,宾客跟随。这时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游人的乐趣。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收起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

全部展开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