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一篇写名人的文章就像是比如孙中山啊..阮玲玉的那种..就是那种已经不健在了的那种- -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4 13:49:36
如何写好一篇写名人的文章就像是比如孙中山啊..阮玲玉的那种..就是那种已经不健在了的那种- -
x}n+ɖݯ~ꮮS-k~a?0 HQgE59Ię'2"3/x#S7@fFFFC?\l&0fi~7wkLlvPC{kl&=3wG}蕲h\zh7/o&Ef5mp '&fu֬&6C4jm3}zwe^wf0:7rdyl3ws6gɿ$/$kc$tgG? ,tmsի˿vLl3m_(ll3\_7hf9Z -RfL8^6&wnfG'x 6x &=9asjY%0S9ۑNr|Վ=mxHf縈~prmc Ӛ =L ȏFcheD~e fpYqn^%m%v>KpqdOwm䯱YLgp|כ۵-qF:Mco|f/Ͳ,kt=l_a!V[/]j9.v|ʞˇT?/ϧ<>md++1adYɞw}[f7Aƌ0ccf3Nl~2êt¶АɠUzzR.n5'Ymy Kual%̮_Om≳]a2]Đ(7> b fyžakx)>|ͤ?E=nfYP˫hiF[ e, ǁQfrhrk@Yy3`@ɡvSg<|!k jOM2r3gU>]KaL[]!b',ٳ[\1D{EgNe fzE@rN6cʌsoT !|omƒ&}xi76w$kQ "lhmCuY,fqr ;4pH89k$N(WOѾi -NdLhAXQ∿ӆ|@X/ji㬳5[ʒ 48P[۠7 ¨ `~\vz5(Gơ>JqTu32-/kK֍Fx79jAnF%;}[d1ߜ V.¬"Toc%v({ S@v)&1">Ey Kɧ*UT\ {}yNb'p**x!'lDR ᝍy  2@448b:j4Y,0&pF0!JP0 V<o`7,Co)ӵ=hT)F~ρܩE` da0oc}j~?<_|WN~?YI.]t%йDCYO-|.0 <}.B)(1:4g5'@ F<s4P141p.( ~20 ɝ_9Ե7j^N TP[YHB`t0b fE5~k0_c2^Pӣ^m瀢"P[Ղ4U)0B#absZ6.DC Al!xwsH~م/јfQVɢVMW0,%{ Pk38aUjrR&%5ؾ&2ש7Fs06W " zg$BWk|#X\0b8f %;TfVq"uj/]}):) }2# ,Ӏ+qGp`ZwȞۃ 'H|9 g. .ܮ.@׮hoOl Č~^E0T$#IR$}0I\ ޵ vdn&oЀ_JN>Mv&(eV38d?^nQ%Mtګses]naa08 -i@&o|lIɛ׼yO^Qã wfx\ic!9W#[f_0"\6ukxST!%W#&e2oqf} hޒi7j@zw4EM'V" @8c@&[}SL[>y"w.h,1'3hȟd9P@FLmf]+gʕrb\dCE@ qԀ~UY#[NuO7Tn!7z.gߥt,S^pE;OP O/E1ў%:GVoހSMJ̬I^:h e.d %p;0#0"9˄Uא1~2+-Į?ȈU0 ;;Fň&Q693c8?Xn6uF0 G@$܂%3  @,QVfE#nQߝy 4/A{aW{LL?ޒr{OhQT)b™NprNf7ۓPٴ .@,Zln6?,}8j͹gbtx$rډ.ws!/gt9utnp/q./wIc/-t~gNMy?ˢ.}|wke׵yOO&ݢ򛵀T d z ׻0HBxmA?ـR4gUMf~I0]:r)D t}סü˵M%Ng MW+phq &D>ߞ= SӒMŻ)V>PQHƹ6MFugM^f@=6#wq XYƧ4m -\eN#@)$܏;HXpdoRrmJWob5BJ+hPއ*}Gz5%9p:̫%G0eBE<.-/eZD6~iYiZ~W2CM01 ~yڴc[=2˃75+L H NJ%#tJfb:SNbef\E}dAl"]&`Uw Yjezz[iM3,eBfdݢ Ǭ[R}_u1,VY )(s̓tO# oTz_BHIebw;~Gː+:%TeZ&ٹD-4Ө/Y;w\܈{; Q^U7NiHk0I.{Oj)[B\Yzc" D瓻hf@oBY5>)h!q)d t CZA*e)^V9$J:8s P"佸6'TxJzzS 2C?.4?t@ީHWp.LT,-[ǶTDJLOG⹗{8V>}FsifRd:Rҥ,FWQ0ߟjF]3lf=V}ю{rah9_+G4:Yו}. Q[BA><"7) `/{k0ԪMJ*=c(=}Nĝ 1"Mf΁n~R&ĻHo1{&^7@oE#m>mteþVu-sK|fQ,If(&o}6vRQ.'0~DL"_Ԭy 8`ڹKb]]i (ځzk).l[DԖdO8 G%q%MEJ1Edͣ$yMbs8ҕ.H%Jol7_>XPC&5ƒcRUBNfEٕ{%_(9k @#PR*HYYd^Heס _lJK7;8p.&M:e:iuUBtIqo3jEGL65P6,+eܤg&"Z1 _ O4t% 8ړRd>EϼR)zCjr9Y^&9ͨp΅H ز"(نK-UìciU9p^HN7 ZO0->jNut~B]VXphRyUbnh3y}iԺP~ԃXV^jAm1[7nO^i娱yH;8Hȿw*)jFtxSPq]Ոrɕ94_/S9Djdi2v6vwO_*2k,ހ3YE?flD{#h:1B A u _Qd.CЅ>iu}6O1S;-Xpl:2RR7:GibFk];qnRi9Gp7f{9'*̝CZTȩ4 lM/mR1& |TN|7 FOZ)H~4q)KU+%,o3ۃPR Ջ\IX_Hj&S0^Ь\Qp-mbcB}̽N~G!SմbZ&QĊ$*`Rl7WesYiR +(W4wZL-uadl!u>A[H"Xer &Ҭ[sex[Ƈ[m@Dյ,'I )֥$Lٹ=rsGAZ P[QIσ{/£#YvBLqXMxջeBVRC6;ݯ/73ˏ?[0!Y Dk 35A: 1fqqƔ󠮙r~[r@)C0h{/$姟M'[ 7l7{ghbNA  Y)Xm7}Ed̃d[,KWyO/y1$z]j+! [ݶ֍reQx!x3ۻ*TÔB1eo:>%g35W; +"#>rʼ{sf&DW]m,hJvLJ kL n8]y ӺhѐD HHF:Ei4((:ǘ^Iyl;8@戮w㩸YS;ME ,d(|ZH 0NfCz*x`n Ll-`4Z'锈krUdaU[v ng Y#)敥o^mwA_,r DNOVg}i n`?nW #V%@KBP bpeI}@'1ia+*ABsbZvɊ=Y5fX+WJ$wŘH% K6oW$&#nӖD[Q˺2m4: ^ ۲mp'7gQX`'t j:>qLvm7`dR/Hʟ痦_J9]yEs+}G97cbz߅$Ƣ/%k]`8`SvH[REɥ k2aEm9)s kw ~ݛ}-A}{6MOFt֬'sYۃ!˞{PEY҅˜΢vȊ ϯ>EYGYxnm#Hiy٩Y9mly!f4ؑJK},X;"\MΓ FZ`+nhlr1+^wxt"p=nz 2lawIũQy{&?~4#JKr2:͂oSlThO7k>7W~AG'rwn8/~ٕR!ui2kC%]q?.x #=艕;9G= D v/wcPdje+B=Έ; >K> G"x_k\8o$"D ʹX֧}_]wy튳f#jV;'N^UURh@vO!ߢ A8[8JTC.y;+|e1{{^ya*vJEҽHSb[e ҤhT6w+tE .qb R,R>0Fq%'s'!oW*j9 H_q%]i1#;u yy&ek;U#˓WID!6'ZފfzN&r>{;U!MB*{F+t4&B` ̉%7}P8,6Y-atgqF+޴`zXU0"4[{8PVVANS d's4DbIŖ-CX/o4}JuЁCnej,+U×L Z&I,p\fxv0wm,±(V>t=Ȥ8g6i 5K;/"M]q\aܙ}LM K6|0HdsfqpoǴܼ]ZHjړ=n~ba&M-)'Yzs% b^m- eU\@Qe!_;|Lv9!hH jQY`i 8rf:F}v>9޾LͲn- XvjK޻@bIfn61h$jDnDXG+x,onukB @2WOfѶl,ً}wJ ;גܿ1nMIpWk;Q "x-FZ P0ۊ#]̬{^U&Y@Y 2ּvP1l]3鹧ZJ\GO4{8ZB9u- ;jHRk?ڍvALC'UJr$Bmtpz^Wd;db6 G#30Z]v{`]..aݶ?vX ?ZT'/v8#%N_>+hv0R_yȴ+ 0"LI֯W%cpGBU _r~%`w&vF.8•߁73HjgSvvm]9a!ē "+֔8P0N9m:+'g3dcds"ۅ&/fXSO"tR$5g^k9\Kك$OЏK>(^e TL=x,Jx/wE'lxc)s bc޵K-qMvH~ D6I4zrnh+\TL> TXjL!u>7l L4¤lba6¸niJ0?L{N_]̬NҼDuvD߇}ȍ[)}0ߵϯjy³ SΡY,WH0#m1>E 894+^jP xl* 9I`Wo:e`dXb.Y:qC1[3}S9Jl <(A{TDŽqb݊b]iJ ]G[Rql{L≊_^J +vTB;Rac 6.yu-9f> :֝]Y(!m NkƈI }%O(hdY3teA0Mx}H- =fz|({Waka4c&~E+St "elz"$]pCݮ-)VI( :`-ډu贝vgq gnt҃f<-`,ּE_~aBGű_Yګ1wWf\zh{6cBNPW^Tk6w] jN5[-X"wF^:^3}R r\D֦"R7Yxf]R6RBbOrMꉅEBe emv߼v1:92aE/Dԅz WFdֈ8acOZQT$]o! J-/޼C\|q0g3cOX4 m%*Ti2j3 J2a/f>zUҵD V!-nM;'9kvݮM?/{]rz|Ōv8"8a`/,L\d:bEf"x:rĭn S]":z[kxȢ -AOq,^9OM Wa>4΂U *< 矿aLW^Ix*З?~j_C~A_)5Q9@ᱹiB/=Jfvk]>”=*Z$ս} !u^:9s 믲ܳ59^)mInet)BS" L`IRpPR+vXőB"Ӡ$=; \Q.ǣ Þ2U]q }q9Շі2Ѳ7߇W:# 7 { 9y܇UsrjYޅxlCYUu&]2DNv1C8:I$@z)vKљT .4G2ABڷȮB_bf ghIG=D4Lb1->S)k-Q6)zd-豣=25 ӼKzZGNRGb<G,| Pr>1Z t𼷧O<w" =DΊo=;7~

如何写好一篇写名人的文章就像是比如孙中山啊..阮玲玉的那种..就是那种已经不健在了的那种- -
如何写好一篇写名人的文章
就像是比如孙中山啊..阮玲玉的那种..就是那种已经不健在了的那种- -

如何写好一篇写名人的文章就像是比如孙中山啊..阮玲玉的那种..就是那种已经不健在了的那种- -
呃,我觉得先写他的生平事迹,然后写他的特殊贡献,对社会的影响什么的.最后抒情-
差不多就这吧 - -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

全部展开

我当年也曾这样理解。因为这样理解,所以一提起作文,心里或眼前就有两个影子晃动。影子之一,这是严肃艰难而关系不小的事,比如说,课堂之上,如果写不好,等第就要下移,不体面;考场之上,如果写不好,分数就会下降,有名落孙山的危险。影子之二,作文要成“文”,文有法,如就题构思、开头结尾、组织穿插等等,必须勤摸索,牢牢记住,执笔时还要小心翼翼,以期能够不出漏洞,取得内行人的赞叹。 两个影子合起来,说是等于枷锁也许过分,至少总是大礼服吧,穿上之后,就不能不正襟危坐,举手投足都要求合乎法度。回想小学时期,作文课就是这样兢兢业业度过来的。 那时候还视文言为雅语,作文争取用文言,在两个影子笼罩之下,一提笔就想到声势,于是开头常常是“人生于世”,结尾常常是“呜呼”或“岂不懿欤”。老师当然也欣赏这类近于“套数”的写法,因而多半是高分数,有时还留绩,受表扬。自己呢,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据天平的一端,因为另一端是零,所以老一套显得很重。以后日往月来,读,思,写,新的成分逐渐增多,终于压倒了旧的一端。为了明确些,这新的成分,也无妨举一点点例。例之一,某作家的文章谈到,民初某有怪异风格的散文大家谈他的作文老师,乃是一本书的第一句,文曰:“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好事者几经周折,才找到这位老师,是清末上海张南庄作的怪讽刺小说《何典》。我幸而很容易地找到此书的刘复校点本,读了,也悟出一些为文之道,是“扔掉一切法”。例之二是读《庄子》,如《知北游》篇答人问“道恶乎在”,说是“无所不在”,然后举例,说“在蝼蚁”,“在稊稗”,直到“在屎溺(尿)”。这是“扔掉一切法”的反面一路,“怎么样都可以”。一面是法都错,一面是怎么作都合法,这矛盾之中蕴涵着一种作文的妙理,用现在的习语说是“必须打破框框”,或者说积极一些是“必须解放思想”。 本篇的标题是“什么是作文”,这里就谈在这方面的解放思想。作文是一门课程,提到作文,我们就想到这是指教师命题学生交卷的那种活动,自然也不错。不过,至少是为了更欣谘埃颐腔故蔷×堪逊?
围放大才好。事实上,这类编写成文的活动,范围确是比课堂作文大得多。情况很明显,课堂作文,一般是10天半个月才有一次;而在日常生活中,拿笔写点什么的机会是时时都有。这写点什么,内容很繁,小至便条,大至长篇著作,中间如书信、日记等,既然是执笔为文,就都是作文。总之,所谓作文,可以在课堂之内,而多半在课堂之外。 课堂之外的作文,可以不用标题的形式,或经常不用标题的形式。自然,如果你愿意标题,譬如写一封信完了,可以标个“与某某书”或“复某某的信”一类题目。考察写作的情况,大都是心中先有某性质的内容,然后编组成文,然后标题;作文课是练习,“备”应用,所以反其道而行之。学作文,知道一般是文在题先,甚至无题也可以成文,会少拘束,敢放笔,多有机会驰骋,是有好处的。
课堂之外,凡有所写都可以成文,因而文不文就与篇幅的长短无关。司马光等写《资治通鉴》,全书近300卷,是作文。《红楼梦》第五十回“即景联句”,不识字的凤姐编第一句,“一夜北风紧”,李绔续第二句,“开门雪尚飘”,都只是五个字,也是作文。
文,目的不同,体裁不同,篇幅不同,写法不同,自然有难易的分别。却不当因此而分高下。一张便条,写得简练、明白、得体,在便条的范围内说,同样是优秀的。前些年,提倡言文切合,有所谓“写话”的说法。上面几段主张作文的范围应该扩大,是否可以说,作文不过是话的书写形式,说的时候是话,写出来就是作文呢?可以这样说,因为种种性质的意思,都是既可以说出来又可以写出来的。但那样笼统而言之,并不完全对,或并不时时对。有时候,口里说的,写下来却不能算作文。例如你念杜牧诗《山行》,很喜欢,吟诵几遍,怕忘了,拿起笔来写,“远上寒山石径斜……”,这里写话,可不能算作文,因为不出于自己的构思。同理,像填固定格式的报表之类也不能算。还有一种情况,思路不清,说话不检点,结果话“很不像话”,应该这样说的那样说了,应该说一遍的重复了几遍,应该甲先乙后却说成乙先甲后,意思含糊不清,等等,这样的话,除非小说中有意这样写以表现某人的颠三倒四,写下来也不能算作文,因为没有经过组织。这样,似乎可以说,所谓作文,不过是把经过自己构思、自己组织的话写为书面形式的一种活动。 显然,这种活动无时而不有,无地而不有,就是说,远远超过课堂之内。这样认识有什么好处呢?好处至少有两方面:一是有较大的可能把课堂学变为随时随地学,因而会收效快,收效大;二是有较大的可能把与命题作文有关的种种胶柱鼓瑟的信条忘掉,
一篇关于高考的文章:
作文占60分!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分值偏高,如是会导致学生盲目看重作文而忽略了基础,最终又影响到作文,形成恶性循环。
高考语文毕竟不是作家比拼,应当重视语文基础知识,而且这样又可以有助于作文的提高,从而又反过来巩固基础。
笔者认为高考作文占50分为宜。一百五十分:一百分基础,五十分作文,而且“发展等级”占15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学生们不是不想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发展等级”正是学生发挥创意的舞台,我们应当对此加大关注,与素质教育逐步接轨。
最后,笔者认为还有一点会影响学生作文,那就是作文字数规定:不少于800字。字数的多少并不代表作文的优劣,而正是因为“不少于800字”,使多少学生形成了写作啰嗦,表达欠简洁的坏习惯。 故笔者认为可将作文字数下限稍降一些。
以上是笔者对高考作文的浅薄看法。
利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与积累,前面已经叙述,此处不再赘言。此节只从阅读与写作关系的角度,来谈利用多种途径搜集与积累写作材料的问题。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读书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就是凡是读过的东西,他都要在活页纸上认真地做摘录,然后把摘录加以分类,放进贴有各类标签的文件夹里。这样不管需要用到哪一条摘录都可以马上拿到手。
黑格尔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因为阅读也是我们作文素材的来源之一,是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一条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已是人们熟知的有关读书与写作的古训。勤记是帮助人们增长知识的有效手段,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话告诫人们,在学习过程中,要勤于手抄笔录,手脑并用。只要坚持勤记,我们一定能成为一个知识的富有者,从而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
搜集与积累的途径很多,主要的有利用图书馆和使用网络。对于一个善于搜集与积累的人来说,即使是平时听别人说话也能够搜集与积累到许多素材。因此,学习写作就必须练就利用多种途径(图书馆、网络)随时搜集、积累写作材料的本领。
一. 掌握做摘录和卡片的方法。
1. 摘录的意义
在读书时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重要的材料、重要的论点、自己欣赏的段落和精彩的词汇语句,将这些摘录下来就叫做摘录。毛泽东同志在学生时代就勤写笔记勤做摘录。他每次去图书馆,必定带上三件物品:地图、字典、笔记本。读书时,凡学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也十分重视摘录,他的“摘录笔记本”多得不可胜数。他每天上午总是伏在一张宽阔的书桌上写作,身旁堆满了笔记;下午到图书馆去,从大量报刊上摘录自己所需要的资料。注重知识的积累,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养成勤做摘录、勤写笔记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掌握丰富的知识积累写作素材是十分重要的。
2. 做摘录卡片的好处
在中学生的写作积累活动中,做摘录卡片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它可以使中学生们一举两得,既可以锻炼自己的书写能力,又可以在抄写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摘抄文字的优点或者缺点。其次,摘抄时间可短可长,使用灵活。第三,摘抄时一般使用卡片,卡片只要索引清楚,查找起来就会十分方便。
3. 做摘录卡片的方法
做摘录不能改变原文中的字句和标点,这是做摘录的原则。
摘录方式:对于字句不多的内容,可以整篇摘抄;文字较长的内容,如是新闻报道,只要抄下导语,能帮助记忆即可;如果其他类型的长文章也需要摘抄,那只要记下提要或论点和论据,就能帮助记忆全文的主要内容了。
摘录方法:准备一些卡片(可以到文具商店购买,也可以自己利用纸页整齐裁出制作),摘录时应先抄上原文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报纸的名称、发表的日期以及版次,并在卡片的上方写出分类标题,如“名人名言--谈勤恳”。
请看文章: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已故的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被誉为“文化昆仑”。其《谈艺录》《管锥编》《宋诗选注》等学术著作,援引的参考书目数以万计,且涵盖了文、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有趣的是,他自己的藏书却很少,他的书斋中有两三个不大的书架,放着一些工具书和出版社、作者赠送给他的书籍。他藏书不多,著书却不少,这当中博览图书馆书籍时所作的大量的读书笔记发挥了重要作用。
读书须作笔记,钱钟书开始并不以为然。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自恃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连课堂上听讲都不作笔记,更不屑于课外读书作笔记。他进清华后虽立志“横扫清华图书馆”,看书时却只在书上用铅笔写划,并不作笔记。他的同学饶余威在《清华的回忆》一文中写到钱钟书时说:“他自己喜欢读书,也鼓励别人读书。他还有一个怪癖,看书时喜欢用又黑又粗的铅笔划下佳句,又在书旁加上他的评语,清华藏书中的画线和评语大都是出自此君之手笔。”钱钟书在清华,“宋以后集部殆无不过目”,毕业后到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时,在备课、写文章的实践中,方认识到读书单凭记忆是不行的,遂开始读书必作笔记,并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本很厚,有普通练习本的四倍,上面写得密密麻麻,有中文,也有英文,别人很难看懂。他每读一书,都作笔记,摘出精华,指出谬误,写下心得。他很珍重自己的读书笔记,“文革”期间,他曾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行李箱里也忘不了放上几本字典、词典和读书笔记,一有空便反刍似地阅读。
他著书时,主要是参考读书笔记。从1939年到1942年完成的颇有影响的文艺理论著作《谈艺录》,为何采用了传统诗话的札记式的写法,其原因就在于利用读书笔记之便。1956年,钱钟书接受了编写《宋诗选注》的任务之后,到北大图书馆和社科院文研所图书馆借到大批有关宋诗的书籍,诸如《宋诗纪事》《宋诗钞补》《宋诗钞续补》及各种宋人笔记、诗话、文集、方志等,在阅读时作了大量笔记,纠正了前人的错误,遂将一本普及读物编写成了学术价值甚高的宋诗选本。1972年3月,钱钟书夫妇从河南“五七”干校返京,开始偷着写《管锥编》,这部洋洋百万言的学术宏著,主要资料来源就是钱钟书写下的五大麻袋读书笔记,这些素材是他多年读书心血的积累,整理成书稿又费时三年,自然还是用札记形式。1979年此书一出版,便轰动了学术界,此后一版再版,成了学者们书架上的必备书。
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此言不差。熟悉钱钟书的学者都认为,钱的记忆力是惊人的,几十年前读过的东西还能记住,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没有第二人能与他相比,外国学者说他的记忆是“照相机式”的记忆。即便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读书笔记是钱钟书攀上学术高峰的重要阶梯。钱钟书先生尚且如此,对于记忆力一般的人来说,读书作笔记就更为必要了。
读了《钱钟书的读书笔记》你一定感慨万分吧!一代宗师治学给我们启迪多多!做学问需要灵活的大脑和良好的方法,缺一不可。文中所说的“读书笔记”相当于我们介绍的“做摘录与卡片”,只不过“读书笔记”是专题的摘录与分析,而卡片则是能够五花八门包容许多的素材纪录。
钱钟书的夫人杨绛最近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近作《我爱清华图书馆》中称,自己本来可以在宿舍里读书的,但偏爱去图书馆。她说,读书如“串门儿”,借几本书在宿舍读是串几家的“门儿”,而站在图书馆的长长的书架前,“家家户户”自由出入,幸无穷。可见读书是钱、杨的共同志趣,他们留学英国在牛津读书时,钱将牛津图书馆戏译为“饱蠹楼”(Bod le ian),以饕餮之蠹自诩。近年杨绛整理钱钟书的笔记,计有外文笔记178册34000多页,中文笔记分大体数量与此相当;另有“日札”23册,2000余页,加在一起足足四十卷。杨绛说:“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书虽多,也不易遗忘。”(《读书》杂志2001年9月)
其实“先搜集材料,再按题作文”,就像我们看妈妈做饭一样,做饭要有米、有水、有菜……没有这些怎么能做好饭呢?正如俗话所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和做饭一样,也要有生动充实的素材,丰富多彩的词汇……。没有语言、没有素材,是写不好作文的。当然,作文也有作文的技法,但是,如果不注意学习语言、不注意积累素材,脑子里空空的,技法学得再多,作文也写不生动、写不实在,那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
二. 有选择地剪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
1. 剪报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搜集素材的形式
我们每天都阅读的报纸承载有大量的信息,如果我们每个月或每个星期都整理报纸的话,那么将其中有用的材料剪下来,分类搜索就不是一件难事。比如,爱好足球的同学搜集有关足球的信息,爱好旅游的同学搜集关于旅游的信息等等。
2. 剪辑下来的材料应该加以认真的评析
三言两语写下剪报时的初衷,那不仅仅是一个材料的占有,同时还是一个看法(思想)的辑录。面对经过评析的剪报,我们能够迅速分辨它的类别,也能看出自己思想的轨迹。这是一种既提高写作水平又促进写作意识发展的好方法。
3. 剪报评析的方法
评析一般分为“随感式”和“评注式”。“随感式”的评析相当于“读书心得”,而“评注式”的评析即对文中的句、段进行分析;还可以从语言上分析……这样分析使我们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而且对提高文学的鉴赏力大有好处。
请读下文:
学习郑板桥
这里不谈郑板桥生前就被称为三绝的诗书画,而是说要学他做人的明白。在文学史上,郑并没有多高的地位。但在当时,他也算一代名流了。问题是:一代名流怎么看自己?在他被看做一代名流的日子里。
郑第一次刻印自己诗集时这样说:“余诗格卑卑,七律尤多放翁气息。二三知己,屡诟病之。好事者又促余付梓。自度后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而背直。惭愧汗下,如何可言。板桥自题。”
在为自己的词抄作序时,郑这样说:“燮年三十至四十,气盛而学勤,阅前作辄欲焚去。至四十五六,便觉得前作好。至五十外,读一过,便大得意。可知其心力日浅,学殖日退,忘己丑而信前是,其无成断断矣。”
嗟夫,我们真该向板桥前辈学习啊。
第一要记住,要感谢:那老爱挑我诗词毛病的,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条:忘己丑之日,便是完蛋之时。如果开始对着旧作沾沾自喜,恐怕就危险了呢。忘己丑越早,便越见可悲。切记,切记。
(阿夏)
这是一篇“随感式”的评析。属于看完一个材料就将感想记录下来的一种。
还有另外一种“译注式”,请看:
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
偶尔在一本杂志上读到了这篇文章,对于故事的主人公实在是相当敬佩。现今社会有不少人,在逆境面前没有挣扎或稍加挣扎就丧失了勇气,从此一蹶不振,听凭命运的摆布而不做任何奋争,他们有的成为懒惰的人,碍事的人,有的成为厌世的人,遁世的人,看看下面的故事你或许能够从中悟出一些道理。
主人公名叫黄海涛,3岁时,母亲不堪忍受“文革”的迫害饮恨身亡,父亲一人挑起全家八口人的重担,一个年届七旬的老奶奶还有六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主人公无论是三伏炎夏三九严冬,总是一个人呆在空旷的田野里辛勤地劳作,在当时还是小学生的他,自己吃力而快乐地啃着《三国演义》《镜花缘》《红楼梦》《西游记》,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后来上了初中,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也慢慢地显露出来。为了帮大哥治病家里背上了上万元的贷,他不得不离开校园,成了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那年他刚上初三。从此,他白天干农活料理家务,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自学初三的课本。农闲时就早出晚归到学校跟班听课,后来学校领导让他回来参加中考,原来好心的校长一直将他作请病假处理。果然他不负重望以全校第一的身份考取了红安师范,不幸的是他又被人挤掉了。
家人鼓励他继续读取高中。为了节省家里的开支,他连5分钱的咸菜也舍不得买,就这样还不得不常常忍饥挨饿,总是吃了上餐没下餐,就是在此种条件下,他在近100名的文科生中始终名列前五名。可是1992年高考他却落榜了,十年寒窗就这样飞灰烟灭了,要知道精神上的折磨要比肉体上的折磨更加让人难以煎熬,壮志未酬痴心不改的他,面对已是穷徒四壁的家里,毅然决定南下武汉打工。
(评注:人生要有理想,一个人没有理想,生活就没有光彩。但是只有理想还不够,还要努力去实现理想,而实现理想,就需要毅力,否则,理想将成为空想。)
揣着借来的11元钱,他只身来到陌生的江城,连续三天都没有人肯收留他,第四天他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和灰、筛沙子、扛水泥,身穿单薄衣衫的他站在19层的楼顶任凭寒风呼啸,还不得不伸进刺骨的冷水里。一天由于闹肚子他从楼上摔下来,尖利的竹排划破了他的左胸,老板不仅连句问候的话都没有,嗲铱吹饺龅寐氐幕炷辆共淮笈K桓叶プ欤尚娜匆恢痹诘窝R惶炖屠鄣墓ぷ骱螅让窆っ嵌妓帕耍帜贸隹伪荆孪啊⒓撬小�
山川经不起太多的悲哀,岁月经不起长久的等待。1993年他重返校园,开始了近乎疯狂的学习,终于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面对高昂的学费,他又一次开始了半工半读的生活。无数次他打工回来,看到同伴们睡得那么香甜,而自己却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时,心里就一阵难过。
(评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心骨,饿其体肤。)
生存不是目的,先生存而后发展,这才是他的奋斗目标。由于刻苦学习,他连年获得甲等奖学金。
(评注: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知识的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无限的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
就在这时他碰到了中国应用写作学会会长洪威雷教授,从而唤醒了他心中沉睡的梦想:文学。他每天如痴如醉的读书看报,简直是近乎疯狂,他的文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大报发表,许多新闻单位还欢迎他去工作,同学们无不羡慕,然而在他拼命挣学费时,其他同学又在干什么呢?
(评注: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伟人所取得的光辉成就,而忽视取得成就的艰辛历程,有些人甚至还认为,一个人的成才离不开好的运气和优越的环境。但实际上纵观世界上的名人生平,你可以得到一个完全相反的结论:天才的生活道路自古多坎坷而少坦途。)
苦难教给了他一切,更给他上了人生的最重要的一课:那就是学会从苦难中顽强地成长。
(评注:每个人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艰难曲折,一个真正有事业心的青年就应该像岩下竹笋,石缝中青松,冰山上雪莲那样,顽强地追求自己认定的目标,不管有多少挫折也坚定不移。消沉诅咒,那是弱者的哀鸣,它永远代替不了建设将来。与其摊开双手大喊大叫,不如用这双手去建设新生活。挫折固然使人痛苦,但战胜挫折后将是何等欢乐。向前看吧,朋友们,我们应该成为生活的强者,我们应该奏出时代的最强音,新时代的开拓者应该属于新时代的青年!)
(幸福女孩)
幸福女孩写的一篇文章《有感<苦难是一所学校>》,发表时编辑使用了评注式评析法加注文章,加注的内容即阅读时的感触感悟,写于字里行间突出了文章要点,加强了议论抒情的力度。这样在篇中加注的方法对于在省时前提下的阅读积累是颇有益处的。

收起

有不少年头也以为这条路是走对了。 后来,渐渐,知道这条路走得并不对,即使不全错,也总是胶柱鼓瑟。认识变化的历程,河头驿站,游丝乱卓,相当繁杂,不能多说。打个比方,起初旧看法占

站在名人的角度体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