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的文章!不要《珍珠鸟》!千万别是珍珠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25 17:54:46
冯骥才的文章!不要《珍珠鸟》!千万别是珍珠鸟!
x}IokK_zk m؋z o0_.Fwo γR$"EHjL? }#3PUMp-L3?9[?r*Iwxu潛O[̻+zS8{`4iRC|8z/7ݏqRe4itm5dNt3 OoW,n_@yOv]LL# _ןuۮLVoogUq;O`fR5!//&9'$6[7W4+4}Ğ mi4֡{ٍWSVkWѳۙlMW9Ui-M6Ymjx'^mFUl&51#So=WPM~z$Nb㥟P G>3\~PuA81b/,n&QP EfT'߼$[xc'QD~{#3N![̕Y{ZƭVcTbG͹7׽rޗA:eUJ?,ANv&6+ Se $jE5Ki,yIzbV1v )[W paS*P 7RL!żsts^;]`^L”!2puyUX`MsTf84q*c3Y˘~hYZk(:e ߼b \D*l}7C;7/I`F1պ}Οg210yj@B`: O ҁȉ̞ChJyCUuن*p~чỴO;Wey~ Oam9Gc\9$B0T6s cF"i2;Rp}Z{ɗ %2{0iEyY19hFWnN%7`,,#uwGBfFU;E+:g5s yј{f7uI:\,R'e?7<o`]6A~(LkS~xjV.3y.RwB{l/UC264Qs4`#,OkR R^ ^ًL'~ V&jWȡm^Y9d[$.1&je0rBk- xY|$4'S~+ &\笌I#x^qJ@LT ;|G^yG}صMŷsp.e=4Em>#>}27ieX5^"x[jT6ļ2yqGa?YREtwM7 0Tֽۮ6.ôGj$jۇYFnꑷ/{;pl6hN+fu&qH2-+Iޔr g;Ð\hv3y,k\BV-% \O~ k~v,^eC)'5tD-QY~=( S '&n?p'W%M?;gT·4.z NpH'>=ĨUPC.,pqRHq…LhU!gѤGsuNh8l6;!^'ަO]􃊖*($M=}ԻR`?0mT>s`aOV~)Y JxLzgpo`R]8V EqC uquɴًZ,AyTrZ^y;]Q8ЩKPv٩ԼNt$1;M؜gX6G'*ᄘx{{L,M2ҭ9sߛ847L,u2339ӸR5'7$\F&T&Ls`eI4简@ _b%t@{&N\!p[?!%uoHISΛTo>L12D) D_fCw^N֎l] a[m "Hޅs".0'aa I &O`!uz 7OC/5 :)n[Nwq4`B YNKzR_5FSC5hވQϻݥe+ӨPMڃГJ v7R6ЁD' Go!?bV1357س4^Xr>p$uw_u."x-y^jd?[ ؋HG[))!&kH1GڽV,OxDL4=Izc?5Ŕ3sv%Zm}*:KtsrQBApQ&m$2 ;n9g4V1 Đ 0fbqbvBh睞x5HKXRb4-͟Mnsp.m3[0+3 թ{!n1$fh'4 hعZn[-h+ƛDCgO][1t/䇋Pu ! $13$`!f p&N.>7ab!Qv7'}4bs;}SA]q+0lI?2o0y_%w~Wt\ބ圳m.T0z{;9gfG,wg;Ηxa">1L{6<LK:Gef.Њt+Wnt+qDӳnL@] O(Y 1Xl@ ݲ֦& s4;хkЄv G Q3e&LU:ty_1H|"XV̄#6C* L 'o5gq}xRRrGO!Q.r0>BhG9<*UC0 "FMx'gI6#fw(s 7 u4CbJ23؝89˲{EXs>2k/dzޘm71GS?.}f~jzݗCgf&Vw$ˁ_u-8w>e S ,,~ G cY`Ox俙B)&j6.=ϖw{1v~#616\y2mUaXcǸVBաa0ʢC.>S.^\nbP`+5>useISN.Z%֊'Csϩ͉_l˿e~w#;odu NxgTyiN`,3RYm ruejBNWWg P <b)Yv2jr=<B9vET9Y[pʺ~DT(ڀ NٔI/ښ4.]P;C@fh?y*3}*ͩvx%Vn;@Φ#+HZ}}yjfK\0Y~k?rB;P2Ty8 ͌jݴWиbR ?,8rE@//A`6C̉IA %w339;i.s&B틵G'y)HMJ=S'=zת[shIUJzF!LwWg],̞2YUIt`~lR k൫xnx>9Q 1,+ٱ =c(> kd0M㢠0Pjd`'zMmy%Qޥ=2paE<좋3t Y!?:OS \.{ 9>(`2ع)MV,e1qcv\MvSu3_~z kfďg3'YmzWΞ3ɽ /μr!LqL:^ԩp] %Oӌ|X!hِ ~ _<`ptd76 .H T9VrR>A65%Omh&K7:N}>xR@Ovz'^ayWV7 ֬|w!0K͂5<)dАQzLR׀:DPny]f|Dܻp#p svtؔ)Af8W3yș*؄"ITjǧ^'N昫Ws,0d;0.9}` KƽߘiV)>E|i wΌ:&>1@f_ km5[q>E "p3ZU ąA1m֟ 0 [oܛWEfßuh?}g</㓓 :eݏ_سFkRpC(lXcL'5.õ(l-g"$(?`vqKbH !Ok*˞4Ӵk=}N7d,ߛQ"Mوz_Jt0L"e{piA9LFM)A)s]?0U;fH [ XOT&YI"|L{ a6buUj:͹ۀ,k5xٗ}cЪR`z3p9cE)z6hc.<%uaqa& kxR> 1W4/Ta'x, ?AШd` BZkOr-XLUD0P֨Cey k˖5iQdDb&wA Es~e1ٱHW_f'R?f1m=ILs~#R(*TD9a7AC'.ky;/~(KfGS;&NcCmZ[v_Z%=ijUP5Eh$Jլ>wc Jw:*X4u曻u/SOwCj^ #!0%^P.H.|o;w14/JA*ISD`bG=SjE~2EsSw'jtiR,/6"QT"*uOAѱvPI-*,ǶB5/uE`BG̋t+oajS#DncI}3?U/ So{~$xE\P.Ћ5[3yXObvfKLw:lX~SlvLr䴀L%2] 4=9ŒT HUc`=jӒR_YɿgTqe4 k Iƞ)$,t]* C\Kؼ'"ȻT嵨Y%”vBF[JO u{lqi.rh Rbbm׿6{5_aW:z.\̣o)6PwQF J kO<$ҶnԎYv(q HfxЫnIkSJ3,N~߂ OSL&3Hse}LWyc]gnNijM$pIsF2:"L°1CG16hIahVewΚK^v6DC!$HJI<;LH<(涘b8eAX?&F Ȧ@р@Sd]tJwN aKT%Wo~c04 ,gIm{G ?;щcȂMo<~Ia;yW .\ \B 6.z% '!u6L%s^.̃d#`g\paN>+:+OnM>za@ʡM2gF"Ѻ3,(.1\ *6 F#/k< "%k_;ͼ,JjECu`֬:Qh[7ηvZ@=2Vv/6DL5"R5Fۄ@D](Ue&]`K~د~Eѽ6`^=v5u>d.VYYTqGw> rHT24Moʻ;E ҫbo$_0v9:nJs-yw܍(c`h39$CQ ޗIC,\(]8K:Yn"&-H՜`.S;*3|l3:]b>H@SHkG9uDӸӫ+&$U$\ngf4ԒbE>[=nWMwy;XGo<54EԖ^FUeÏt;4|hCsڣy ,s6'=sG3Z[S_Fw/gѱk +L*Uo(ıv M6PIRd3A< yOo5Ysbuۻ[0%RmbIX\|uɀryeCYI4铪԰TN𙆐x6hĮ 3=vK7b'3wpf+]6ѓ޷+df`"u/+K|Ɔ#:%H |>1SaI.ZNs|R7KoQ^2uVenESeIK 6(IaV[-d~r`ݳztFOrqE8R z%qL3MyC,|Sy:Ob4. tӤtpDI_NRaBGE7, 6#f CrUB?Eb4PS3b^ؽ BGc#×@\e䷹'!He?fTvW+.Q63݋ا4): 8[# ]$B?~ԵU>LUQ7]K^* :$f#XI|n:G-xgIA3RZtfӄr>#Q'i[aƌUqT `V3)+Ď O'__L٤l 5uf}0||m]xZ $sGg:1TЍqQՉGd׍RvkdϕKrMsҾ.2z~dG|Xo>iDnߑbj3z s,ɘΝ3sy1[frcYͼ,.Uom@|WAi*AdfPb?g- %"]tPKgT(dTcv'9&Ս *ȹs^@\X [bi%{i{`q  ת &5TabՉI9p[MXU|}̟P2g a\^0@ky/~YI+xJS^ ̃Lϻ/Ԇ^|ͥ]Irҧx ^U≬3 &RczLԌyQS< AD L[j 3g+ Zά "^JUe չxs1Jb$yFBc_S:͹ "idyq[v2fXSN1g'ڜ{˔u:C8 vCK;5n܃dW"| L o@DY'N"}*P,W[a9Q̯u ]N+kIk͓Ɍ[| Lz wW" Q+WP^~hV< DWI{z)Uf?v[O/9}IUyd$3E'UݺKڐJӹB`QfgƥeU̞vE(b)N+̹z4fz/Wa偉sE{zW{Vjtоԅz GXK^Z0Pp-#ˁ1B<.;Өi΃s@ 5#/IЛy7VUgp5-"]5q}owG ʡ2Na$x^.Y5YO쎔EŖN@5 smː(Ҿt LPwPw 6|=tc#SNxą)U *LG̑Q>jp鄦}z465_:“~G|vq.vĜ|:,,?񣨁rxzԫG 2&2{Ւ=0L6feuUg"+Tk3@`c:DΈhAH*{ر6v=sU n薠=ʲ*` FOsX} k^t>Q],O@٨R^3b]iRPNӣѝMnâe ᷫĐ%or* 5 $e'WZ-), I\aHbMwrGKi()M~,DEx@,Iϴ@9&ՕWI><5+8EגZV'ah#x.7=ww[r?vŐáCj`V ,7hXhE3iVʧH7CuCx#&˺- Ŝo5_o/Y{A@=Qw, |:},$i[NՈ~GHug>62^Xs.V1;)U*6Nɹ?9QTPgS Kϝ훗CBgB]bv#z}'C߮IO?_~>7)'f|gSjpھ 3ZOv*[pR#oL.\<>~DoFQk$ǏUO\=qMҦ #M/

冯骥才的文章!不要《珍珠鸟》!千万别是珍珠鸟!
冯骥才的文章!不要《珍珠鸟》!
千万别是珍珠鸟!

冯骥才的文章!不要《珍珠鸟》!千万别是珍珠鸟!
我没有一天眼睛里没有泪水
冯骥才
一位久居巴黎的华人,姓蔡,绰号“老巴黎”.他问我:“你在巴黎也住了不少天,能说出巴黎哪几样东西多吗?”
我想了想,便说:“巴黎有四多.第一是书店多,有时一条街能碰上两三家书店.第二是药店多,第三是眼镜店多,这两种店的霓虹灯标志到处可以看到:药店的霓虹灯是个绿色的十字,眼镜店的霓虹灯是个蓝色的眼睛架.眼镜店和书店总是连在一起的,看书的人多,近视眼肯定多.至于第四,是—”我故意停顿了一下,好加强我下边的话,“狗屎多!刚才我还踩了一脚!”说完我笑起来,很得意于自己对巴黎的“发现”.
“老巴黎”蔡先生说:“你们写文章的人观察力还真不赖.这四样说得都对.只是最后一样……看来你很反感.这说明你对巴黎人还不了解.好,这么办吧,我介绍你去个地方看看,这地方叫做阿斯尼埃尔.”
待我去到那里一看,阿斯尼埃尔原来是一座公墓.再一问,竟是一座狗公墓!它最早是在塞纳河的一个小岛上,后来这岛的一边的河道被填平,它便成了岸边的一块狭长的阔地,长满了花草树木,在这中间耸立着一排排墓碑.不过它比起人的墓碑要小一号,最高不过一米.在每一块小巧而精致的墓碑下,都埋葬着一个曾经活过的人间宠物.
狗公墓也和人的墓地一样宁静.静得像教堂,肃穆而安详.坟墓的样式很少重复,有的是古典式样,有的很有现代味,有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用石头砌一座狗儿生前居住的那种小屋,墓碑上边刻着狗的名字,生卒年月,铭文,甚至还记载着墓中的狗一生不凡的业绩.比如一个墓碑上说“墓主人”曾经得过“七个冠军”.还有一个墓碑上写着“这只狗救活了四十个人,但它却被第四十一个人杀死了”.虽然我不知道这只狗的故事,却叫我感受到一个英雄的悲剧.让我觉得这狗的墓地决非只是埋葬一些宠物那么简单.
不少坟墓还有精美的雕像,或是天使,或是盛开的花朵,或是“墓主人”的形象.有的是一个可爱的头,有的是奔跑时的英姿.远看很像一座狗的雕像博物馆.它与人的墓地的不同,便是每个墓碑前都修了一个方方正正的大理石的台子.大理石的颜色不同,也有绛红色的;上边摆放了各式各样的陶瓷的小狗、小猫、小车、小家具、小娃娃、小罐头、小枕头等等,这是狗的主人来扫墓时摆上去的.人们对待这些可怜的狗,就像对待自己早夭的孩子一样,以此留下他们深挚的怀念.
刚走进阿斯尼埃尔时,我看到一个胖胖的老年妇女由一个男孩子陪同走出来.一老一少的眼睛和鼻子都通红,显然他们刚刚扫完墓正要离去,神情带着十分的伤痛.后来在墓地里,我还看到一对来扫墓的年轻夫妻.女子抱着一大束艳丽的鲜花,男子提着两大塑料袋的供品.一望即知他们与死去的爱犬深入大海般的情谊.他们先把大理石台子上的摆饰挪开,用毛刷和抹布清洗干净,然后从包里把新买来的陶瓷品一件件拿出来重新布置,细心摆好,再用鲜花把这一切衬托起来.那男子蹲在那里,一手扶着墓碑;那女子则站在他身边,双手抱在胸前,默默而立,似在祈祷,垂下来的长裙一动不动,静穆中分明有一种很深切的哀伤.我看到墓碑上他们的爱犬去世的时间为1995年.一只小狗死去五年,他们依旧悲痛如初.人与狗的情谊原来也可以同人与人一样深刻么?
旁观别人的痛苦是不礼貌的.故而我走开,与妻子去看墓碑上的碑文.我爱读碑文,碑文往往是人用一生写的,或是写人一生的.碑文更多的是哲理.然而这狗墓地的碑文却一律是情感的倾泻.是人对狗单方面的倾诉.比如:
“自从你离开我,我没有一天眼睛里没有泪水.”
“你曾经把我从孤独中救了出来,现在我怎么救你?”
“咱们的家依然有你的位置,尽管你自己躺在这里.”
“回来吧,我的朋友,哪怕只有一天!”
在一棵老树下,有一块黑色的墓碑,上边写着埋葬者的生卒时间为1914-1929.这只狗的主人署名为L.A.他写道:
“想到我曾经打过你,我更加痛苦!”
看到这句话,我被感动了.并由此知道狗在巴黎人生活中深层的位置.狗绝对不是他们看家护院的打手,不是玩物,也不是我前边说过的—宠物,而是人们不可缺少的心灵的伙伴.
在狗与人互为伙伴的巴黎生活中,天天会演出多少美好的故事来?
那么,这里埋着巴黎人的什么呢?是破碎的心灵还是残缺的人生?
阿斯尼埃尔的长眠者,不只有狗,还有猫、鸡、鸟、马.据说很早的时候还埋葬过一只大象.埋葬的意义便是纪念.对于巴黎人来说,这种纪念伙伴的方式由来已久.这墓地实际上是巴黎的古老的墓地之一,其历史至少在一百五十年以上.现在墓地里还有一些百年老墓.狗的墓地与人的墓地最大的不同,是人有家族的血缘,可以代代相传,香火不断,坟墓可以不断地重修,但人与狗的缘分只是一生一世,很难延续到下一代.故此,阿斯尼埃尔所有的古墓都是坍塌一片.但这些倾圮的古墓仍是一片人间遗落而不灭的情感.
扫墓的人,常常会把狗爱吃的食物带来.这便招来城市中一些迷失的猫,来到这里觅食.当地政府便在墓地的一角为这些无家可归的猫盖了一间房子.动物保护组织派来了一些人,在屋子里放了许多小木屋、木桶、草篮,铺上松软的被褥,供给猫儿们睡觉.每天还有人来送猫食.这些猫便有吃有喝,不怕风雨.它们个个都肥肥胖胖,皮毛油亮.阿斯尼埃尔成了它们的乐园和天堂.
这墓地也埋葬猫,也有猫的墓碑和猫的雕塑.有时墓碑上端趴着一只白猫,你过去逗它,它不动,原来是一个石雕.有时以为是雕像,你站过去想与它合影留念,它却忽然跳下来跑了.
这情景有些奇幻.世上哪里还有这种美妙的幻境?
回到我们的驻地,我给那位“巴黎通”蔡先生打了个电话,他问我感受如何,我说:“我现在对街上的狗屎有些宽容了.”
他说:“那好.宽容了狗屎,你会对巴黎的印象更好一些.”
(原文出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爱犬的天堂》)

以下是冯骥才《珍珠鸟》的全文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

全部展开

以下是冯骥才《珍珠鸟》的全文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中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收起

《快手刘 》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

全部展开

《快手刘 》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胡乱挥霍也使不尽。有时呆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离家很近的那个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而赤黄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一块绢子似的黄布铺在地上,两个白瓷小茶碗,四个滴溜溜的大红玻璃球儿,就这再普通不过的三样道具,却叫他变得神出鬼没。他两只手各拿一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个碗下边扣着两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个茶碗下边去了,难道这球儿是从地下钻过去的?他就这样把两只碗翻来翻去,一边叫天喊地,东指一下手,西吹一口气,好像真有什么看不见的神灵做他的助手,四个小球儿忽来忽去,根本猜不到它们在哪里。这种戏法比舞台上的魔术难变,舞台只一边对着观众,街头上的土戏法,前后左右围着一圈人,人们的视线从四面八方射来,容易看出破绽。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禁不住大叫:
"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
"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珠子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
"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自信使我的声音非常响亮。
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边的茶碗翻过来。
"瞧吧,在哪儿呢?"
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只有碗口压在黄布上一道圆圆的印子。难道球儿穿过黄布钻进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球儿都飞了?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个球儿居然又都出现在碗里边。怪,怪,怪!
四边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不已的唏嘘之声。
"怎么样?你输了吧!不过在我这儿输了决不罚钱,买块糖吃就行了。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我臊得脸皮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在人圈后边去。从此我只站在后边看了,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他的戏法,在我眼里真是无比神奇了。这也是我童年真正钦佩的一个人。
他那时不过四十多岁吧,正当年壮,精饱神足,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用毛笔画上去的。他蹲在那里活像一只站着的大白象。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发亮而外突的眸子四处流盼,照应八方;满口不住说着逗人的笑话。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那四个小球就在这双手里忽隐忽现。我当时有种奇想,他的手好像是双层的,小球时时藏在夹层里。唉唉,孩提时代的念头,现在不会再有了。
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他也这样称呼自己,以致在我们居住那一带无人不知他的大名。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那些伴随着童年的种种人和事,总要随着童年的消逝而远去。我上中学以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路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的变"小碗扣球",身旁摆着插满棒糖的小绿木箱。此时我已经是懂事的大孩子了,不再会把他的手想象成双层的,却依然看不出半点破绽,身不由己地站在那里,饶有兴致地看了一阵子。我敢说,世界上再好的剧目,哪怕是易卜生和莎士比亚,也不能像我这样成百上千次看个不够。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页里,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了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鬈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高中二年级的暑期,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子。十年不见,他好像度过了二十年。模样接近了老汉。单是身旁摆着的那只木箱,就带些凄然的样子。它破损不堪,黑糊糊,黏腻腻,看不出一点先前那悦目的绿色。横板上插糖的洞孔,多年来给棒糖的竹棍捅大了,插在上边的棒糖东倒西歪。再看他,那肩上、背上、肚子上、臂上的肉都到哪儿去了呢,饱满的曲线没了,衣服下处处凸出尖尖的骨形来;脸盘仿佛小了一圈,眸子无光,更没有当初左顾右盼、流光四射的精神。这双手尤其使我动心--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污黑的指头上绕着一圈圈皱纹,好像吐尽了丝而皱缩下去的老蚕……于是,当年一切神秘的气氛和绝世的本领都从这双手上消失了。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个小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在这喊声里,他慌张,手就愈不灵,抖抖索索搞得他自己也不知道球儿都在哪里了。无怪乎四周的看客只是寥寥一些孩子。
"在他手心里,没错!决没在碗底下!"有个光脑袋的胖小子叫道。
我也清楚地看到,在快手刘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纯,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
"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一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做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一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而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再会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
"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
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度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
快手刘笑呵呵翻开地上的茶碗说:
"瞧,就在这儿哪!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孩子们给骗住了,再不喊闹。一两个孩子掏钱买糖,其余的一哄而散。随后只剩下我和从窘境中脱出身来的快手刘,我一扭头,他正瞧我。他肯定不认识我。他皱着花白的眉毛,饱经风霜的脸和灰蒙蒙的眸子里充满疑问,显然他不明白,我这个陌生的青年何以要帮他一下。
选自《俗世奇人》

收起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

全部展开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收起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

全部展开

捅马蜂窝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枝叶纠缠,荫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又轻又薄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驱赶到蜘蛛网上去。那沉甸甸压弯枝条的海棠果,个个都比市场买来的大。这里,最壮观的要·属爷爷窗檐下的马蜂窝了,好像倒垂的一只大莲蓬,无数金黄色的马蜂爬进爬出,飞来飞去,不知忙些什么,大概总有百十只之多,以致爷爷不敢开窗子,怕它们中间哪个冒失鬼一头闯进屋来。
“真该死,屋子连透透气儿也不能,哪天请人来把这马蜂窝捅下来!”奶奶总为这个马蜂窝生气。
“不行,要蜇死人的!:’爷爷说。
“怎么不行?头上蒙块布,拿竹竿一捅就下来。”奶奶反驳道。
“捅不得,捅不得。”爷爷连连摇手。
我站在一旁,心里却涌出一种捅马蜂窝的强烈渴望。那多有趣!当我给这个淘气的欲望鼓动得难以抑制时,就找来妹妹,趁着爷爷午睡的当儿,悄悄溜到从走廊通往后院的小门口。我脱下褂子蒙住头顶,用扣上衣扣儿的前襟遮盖下半张脸,只露一双眼。又把两根竹竿接绑起来,做为捣毁马蜂窝的武器。我和妹妹约定好,她躲在门里,把住关口,待我捅下马蜂窝,赶紧开门放我进来,然后把门关住。
妹妹躲在门缝后边,眼瞧我这非凡而冒险的行动。我开始有些迟疑,最后还是好奇战胜了胆怯。当我的竿头触到蜂窝的一刹那,好像听到爷爷在屋.内呼叫,但我已经顾不得别的,一些受惊的马蜂轰地飞起来,我赶紧用竿头顶住蜂窝使劲摇撼两下,只听“嗵”,一个沉甸甸的东西掉下来,跟着一团黄色的飞虫腾空而起,我扔掉竿子往小门那边跑,谁料到妹妹害怕,把门在里边插上,她跑了,将我关在门外。我一回头,只见一只马蜂径直而凶猛地朝我扑来,好像一架燃料耗尽、决心相撞的战斗机。这复仇者不顾一死而拼死的气势使我惊呆了。我抬乎想挡住脸,只觉眉心像被针扎似的剧烈地一疼,挨蜇了!我捂着脸大叫。不知道谁开门把我拖进屋。
当夜,我发了高烧。眉心处肿起一个枣大的疙瘩,自己都能用眼瞧见。家里人轮番用了醋、酒、黄酱、万金油和凉手巾把儿,也没能使我那肿疱迅速消下去。转天请来医生,打针吃药,七八天后才渐渐复愈。这一下好不轻呢!我生病也没有过这么长时间,以致消肿后的几天里不敢到那通向后院的小走廊上去,生怕那些马蜂还守在小门口等着我。
过了些天,惊恐稍定,我去爷爷的屋子,他不在,隔窗看见他站在当院里,摆手招唤我去,我大着胆子去了,爷爷手指窗根处叫我看,原来是我捅掉的那个蜂窝,却一只马蜂也不见了,好像一只丢弃的干枯的大莲蓬头。爷爷又指了指我的脚下,一只马蜂!我惊吓得差点叫起来,慌忙跳开。
“怕什么,它早死了!”爷爷说。.
仔细瞧,噢,原来是死的。仰面朝天躺在地上,几只黑蚂蚁在它身上爬来爬去。爷爷说:“这就是蜇你那只马蜂。马蜂就是这样,你不惹它,它不蜇你。它要是蜇了你,自己也就死了。”
“那它干嘛还要蜇我呢,它不就完了吗?”
“你毁了它的家,它当然不肯饶你。它要拼命的厂爷爷说。
我听了心里暗暗吃惊。一只小虫竟有这样的激情和勇气。低头再瞧瞧这只马蜂,微风吹着它,轻轻颤动,好似活了一般。我不禁想起那天它朝我猛扑过来时那副视死如归的架式;与毁坏它们生活的人拼出一死,真像一个英雄……我面对这壮烈牺牲的小飞虫的尸体,似乎有种罪孽感沉重地压在我心上。
那一窝马蜂呢,无家可归的一群呢,它们还会不会回来重建家园?我甚至想用胶水把这只空空的蜂窝粘上去。
这一年,我经常站在爷爷的后院里,始终没有等来一只马蜂。
转年开春,有两只马蜂飞到爷爷的窗檐下,落到被晒暖了的木窗框上,然后还在去年的旧窝的残迹上爬了一阵子,跟着飞去而不再来。空空又是一年。
第三年,风和日丽之时,爷爷忽叫我抬头看,隔着窗玻璃看见窗檐下几只赤黄色的马蜂忙来忙去。在这中间,我忽然看到,一个小巧的、银灰色的、第一间蜂窝已经筑成了。
于是,我和爷爷面对面开颜而笑,笑得十分舒心。我不由得暗暗告诉自己:再不做一件伤害旁人的事。

收起

<炮打双灯>

<神鞭>
<俗世奇人>
<市井人物>
<斗寒图>
<啊!>

<雾中人>
<走进暴风雨>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 《逆光的风景》 《摸书》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冯骥才卷》 《感谢生活》
《一百个人的十年》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神鞭》 《叁寸金莲》 《关于艺术家》
《珍珠鸟》 《雕花烟斗》 《海外趣谈》
《一百个人的十年》 《Selected Stories by Feng Jicai冯骥才小...

全部展开

《画外话丛书 冯骥才卷》 《逆光的风景》 《摸书》
《冯骥才散文自选集》 《冯骥才卷》 《感谢生活》
《一百个人的十年》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炮打双灯》
《神鞭》 《叁寸金莲》 《关于艺术家》
《珍珠鸟》 《雕花烟斗》 《海外趣谈》
《一百个人的十年》 《Selected Stories by Feng Jicai冯骥才小说选》 《乡土小说》
《我是冯骥才》 《秋日的絮语》《挑山工》《俗世奇人》《献你一束花》
《快手刘》 《花脸》

收起